在第八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觀賞了這部電影。
懷著很期待的心情去看,我承認自己是容易被感情濃重的電影打動,電影過程中幾處被感動到飆淚。
奶奶的感情真誠細膩,讓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和外婆。
因此可以說這部電影的感情牌打的很成功。
但是總體來講,看完整部片感覺到很累。
瞿導演用幾個回憶的片段組合成電影,雖然以阿達的文字問綫索,但縂讓人有不連續的感覺。
電影的名字叫《親愛的奶奶》,但卻有大段的對守寡的媽媽、去世的爸爸、被搞大肚子的女朋友的感情部分,給人割裂、劇情不集中、不緊湊的感覺同時,也稀釋了對奶奶感情的表達。
或許導演想要表達的感情太多太濃,或許作爲觀衆的我年歲尚小,無法對家庭各代之間感情有深刻的感觸。
以上是自己一些拙見。
ps:小護士的笑點戳中我了;阿達的女朋友真漂亮!
对于亲情片总是想看不敢看,今天却敢敢的看了这部关于奶奶的。
“ 奶奶,其实要说你的故事不容易,我的记忆也是片段片段的,总是平淡无奇的事情,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 相信每个成长的过程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也许不是奶奶,可能是爸爸,是妈妈电影一开始,就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每次电影镜头特写奶奶时,心里总有种紧绷的感觉,轻轻的揪心,只能说这个形象演得太到位,太逼真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电影里的奶奶,而是在我面前确确实实的一位老奶奶。
电影里面的场景布置得很适当,旧时期的碎花棉被,玻璃桌面的桌子,里面夹着奶奶的照片,真的让我很怀念小时候那张夹着照片的玻璃桌子。
影片叙事结构很好地与主题相契,因为是回忆思念纪念亲爱的奶奶,所以采用倒叙。
虽然倒叙手法也常能在其它电影文学作品里看到,但往往故弄玄虚,用于设置悬念。
用在这里,感觉很自然,也很精妙。
电影前面大概3/4都是在倒叙,一个小事件接着一个小事件,而且是层层嵌套。
有人觉得这里结构紊乱,其实细想下,我们平时回忆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
从一件事某点又想到另一件事,想了一会儿就忘了自己怎么会想到这么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
不过整整3/4时间都在层层嵌套的小回忆中,而且没有很清晰的线索脉络,虽然作者每一次都会加入信纸上的旁白来过渡,但依旧感觉脑力无法承受,因为的确,如果没有看到后面就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
从小,爷爷奶奶带大,带着去幼儿园,去青少年宫,去练琴,去上小学,去外面玩,去练自行车。
想想奶奶回到乡下,那已经是六年级的事了,2010年。
现在的我,只有寒暑假会去奶奶家住,而且时间越住越短了。
以前曾是不愿去的,毕竟去那儿只能做作业,看那么几个台的电视。
直到这个暑假,只过去了一个礼拜,觉得爷爷奶奶是老了,白发 ,加上伛偻的背。
他们看见唯一的孙子回去,笑的总是比谁都开心,他们会去菜场买吃的,平时都永远不会去的,吃着自己种的农副产品,就这样了。
只有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才去菜场还有就是,我去住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我多住一天 再住一天但是说好了什么时候走 总是什么时候走的要上大学了 以后的寒暑假 会不会来的更少呢我总是因意见不合跟爷爷奶奶发脾气 这又何故呢?
当时cctv6 放了这部电影 我只看了最后五分钟“再回去看到奶奶才发现奶奶已经老了所有的回忆都变得很片段”主人公阿达说以后再见奶奶 总是记得 他一看见自己 就在门口用力的挥手 很用力 也很吃力我的爷爷奶奶 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每次听说我要来 爷爷总是至少提早半小时去路口等 无论严寒酷暑 我们让他不用来 他总是笑笑 额头皱纹又深了几许每次我走的时候 总是那句话 好好学习哦这很奇怪 这句话从爷爷奶奶的嘴里说出来 总是显得很庄重 很苍凉 每次车子远去 两人站在路口 看着 就那样站着 看着 突然觉得很泪目 世事无常多看一眼 就是一眼 多说一句 就是一句这对于远去的我 和留下的爷爷奶奶 都是一样的时间 当你觉得它太快 它总是更快转眼就已经十八岁了 爷爷奶奶也是老了十八岁了 我们的时间还有多少 我希望是永远 天下的奶奶都是一样的 孩子也是在他们的眼里 我们永远是孩子 永远要他们保护 所以他们要啰嗦 要替你遮风霜他们会省下自己的买菜钱 他们从没自己添置过新家具 他们嫌急诊太贵 从来只排门诊 但他们愿意把所有的钱 所有的家当都给你 亲手交到你手上 以及他们所有的爱 所有的关心而你会说:你胡扯什么啊他们会包很大很大的红包 给你就像电影里一样 “自己有棺材本的钱就够了”剩下的物质享受 甚至必需品 他们都可以不要 他们这代人 终其一生都在为别人付出 对自己 他们只需要那“棺材本” 他们只希望 一家人常能多聚聚 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们 想抱抱曾孙子 曾孙女 那 就是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也是近乎唯一的愿望他们只希望孩子们能过上好日子 很朴实的 没有什么大的理想 他们也不希望我去当科学家 他们总说 国家对这些人 太不好 我现在 真的 可以理解 他们这些最朴素的普通百姓的 全天下爷爷奶奶的愿望电影里 奶奶坐在摩托车上 只愿意抓后座 不愿抱着孙子 “抓不住” 她说年轻人是抓不住的 他们也不会一直孩子下去 他们终将负起家庭的责任 这一刻 是我们真正长大了的一刻 也是奶奶真正老了的时候整部电影 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我们长大了 奶奶老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正在发生的故事电影刚六分钟的时候奶奶出现在阿达身后“慢慢写,不要急”我的耳中也响起了同样的声音持续到电影结束 想起了一幕幕但真的 都变的 很片段 于是 听着原声 说一些不是影评的影评
年夜饭。
有一回是一回。
希望我们所有人 多爱一些我们的爷爷奶奶趁他们还健在因为我们 也终将成为他们
这是一部献给全天下奶奶的电影。
导演一如既往的风格,温馨而清新,每个人的成长各不相同,然而影响他成长最深刻的因素就是亲情,阿达,这个从小缺失父爱,却在奶奶的牵领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有幸福也有缺憾,那种老辈儿人对隔代的近乎溺爱的情感,让我们会想到,啊,原来都一样的。
零散的事件,看似不连贯的组合起来,却也平淡之中,让人体味出幸福与温情来。
剧中有一句“亲爱的奶奶,要说你的故事其实很难,因为总是那么平凡无奇,我的记忆也片片断断。
你知道吗?
我们之间很多看来好像不重要的事其实却不小心改变了我。
”这是电影的台词,应该也是导演的心声,更是人们生活中有关亲情的理解与写照,每次想起总会让人瞬间泪流。
虽然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将一个平凡的家庭,奶奶是如何把它们拉扯大的,但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那份宽容和慈悲.....可能因为自己和男主角的年龄相仿,所以他做出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直到她女友......一天你告诉你男友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了,他会怎么回答?
这个时候不适合要孩子,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还是咱们一定要把他生下来,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咱们一起把他抚养好......当然身为学生的他还不成熟,选择第一种打算打掉孩子,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家里人坦白了这件事,并希望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真喜欢一个女人,难道你忍心杀死她的孩子?
要么你不成熟,要么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女人,当你决定爱上她的时候,就应该已经默认爱上她的负担,她的缺点,要么就不要轻易的说爱她,那是对她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贬低........可能因为自己的亲人去世的早,所以很关注亲情类的影片,不是大陆的生活泡沫剧,而是将真正亲情的,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能把这份为了的责任执行下去,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缺憾.........
这部电影不是所有人看了都能感动的.是一部小众电影.跟着老人一起长大的可能会更有感触..果断5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电影中奶奶的一举一动就像是重复着小时候的情景., 张岫云大师的表演真的是精湛无比.跟着父母长大的可能不能感受到老人的爱.他们会为了你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暗地里去满足你.人越活越小.确实是这样.老人就和孩子一样.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就开心.也很容易就悲伤.往各位珍惜身边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半夜里看完《亲爱的奶奶》,忍不住落泪。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幼年丧父,与奶奶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的小孩,在这样一个单亲家庭环境经历下的动人往事;影片过程朴实无暇,没有一点刻意催泪却总是戳中观众的泪点,影片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动,它用最真挚的情感教会人们如何成长,如何爱人,如何用肩膀承担起爱的重量。
片中写给奶奶的信上的每一个字,是如此美丽,电影或许正是导演的人生经历,又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其中一段人生的缩影。
今天是元旦假期第一天,若是在小时候,奶奶早就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来呀,爷爷在一旁催电话费很贵的少说几句,然后备好各种自家私房菜。
我一天天长大,门框上画的身高逐渐升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不再升高。
每一次回老家,都是他们的节日。
如今他们已经不在,我也几乎不再回老家,只是偶尔去凭吊,老屋久未住人日益破败,但我好像还能看到光影里儿时自己嬉戏的身影。
小时候,我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
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了,没有纸和笔,爷爷就在墙上刷了面黑漆给我买了粉笔画画。
小时候农村里还没什么零食可买,爷爷就每天给我用热开水冲一杯白砂糖,那是记忆里最美味的饮料了,不过爷爷只给我一杯,因为喝多了会长蛀牙,小镇上还没牙医呢。
无数个夜晚,不足一米高的我提这个灯笼走在没有路灯的泥路上去爷爷奶奶家,那时候似乎什么都不怕;无数个早晨,手无缚鸡之力的我蹲在田埂上看奶奶挖蚯蚓回家喂鸡鸭,那时候似乎时间永远用不完。
无数个午后,十万个为什么的我跟爷爷看电视剧听他讲故事,那时候似乎对所有都充满了有趣的好奇。
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奶奶高兴得逢人就说 我孙子考了第一,说完笑开了花。
后来我考去县城读中学,进了重点班,一下子到了班上下游。
奶奶问怎么突然成绩变差了,不是每天都在看书写作业吗。
高三那年暑假,像往常一样,在爷爷奶奶家生活。
奶奶吃很大一碗饭,我说 奶奶你怎么吃这么多呀,奶奶说 多吃饭才有力气劳动呀。
开学回县城没多久,给奶奶打电话听到她老是咳嗽。
农村没有医院,就当是感冒了。
后来越来越严重,去县城检查,已经肺癌晚期了。
我去看她,瘦了,没力气了。
我握了一下她的手,忍不住甩开赶紧回头躲去隔壁泪流。
对墙问,奶奶怎么成这个样子了,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临走时,奶奶对妈妈说,要好好把我孙子带大啊。
几个月后,我看到冰馆里的奶奶,像睡着了一样,哭到休克。
好像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过分悲痛的时候就会哭到缺氧休克。
回学校之后,我没去上课,把高考要考的的教材全部搬出来一个人坐在校园角落的石凳上,忘了有多少天,再次月考的时候文科考了全县第一,从那时起到高考没次的全县第一。
因为我不想考不上大学让奶奶失望,但我的基础真的比班上同学差太多了。
上大学之后离家更远了,只有过年才回老家。
我比较晚熟,大学才青春期的感觉,叛逆,初恋。
研究生最后一个寒假,刚过完年我就想走,说乡下太无聊了。
爷爷说 再住几天吧,我跟妈妈说 走。
爷爷一个人回房间坐在床上哭。
毕业后去深圳工作很忙,经常忙到零点下班,很少给家里电话了,突然有天爸爸打来电话 说爷爷病危了。
当飞机离开宝安机场的时候,爷爷已经离开人间了。
再也没有人给我泡白糖水了,再也没有人为我刷小黑板了,再也没有人给我讲三国水浒了。
如果奶奶能活到我工作之后,我一定要带她出去旅游,我要带她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美食,她连长沙都没有去过。
如果我知道爷爷那年会去世,我一定答应他多住几天,想我住多久就住多久。
可惜没有如果啊。
最痛,莫过于长辈老去的速度太快,而我们成熟的速度太慢。
2017,我要回家。
2013年5月1日写当看到“亲爱的奶奶”五个字时,我的心已经知道将会以怎样的频率跳动,每次给奶奶发短信,开头总是这五个字,而奶奶也总会以“亲爱的孙女”回复我。
长这么大,我从来不知道有爷爷是什么感觉,我也不知道没有奶奶会是什么感觉,但随着一年年过去,我似乎慢慢地知道这一天会越来越近。
我不敢想象,不愿接受。
亲爱的奶奶,你的故事我不知该如何讲起,许多次我都在心里暗暗地想,将来我要把你的一生写成书,就算印着自己收藏都行,因为你的一生有太多太多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人生造就了今天的你,给出了今天的我。
每个奶奶的心中都有秘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习惯在各自心中藏着秘密,不轻易跟对方诉说。
或许从我长大的时候开始吧。
我从来不知道奶奶究竟在背后里流过多少眼泪,可她永远是那样光鲜亮丽地、仪态万千地给每个人带来美好的感觉。
电影中的奶奶因为早年失去儿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她“沉重”地活着,最后轻飘飘地离开。
从影片一开始,我的泪就如线一般地掉落,打湿了胸前整片衣襟,我哭到感觉自己肿了眼,迷了视线,碎了心,直到影片结束,我的泪也干了。
奶奶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存够了棺材本,所以总想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可她们不允许孩子说一个“死”字,好像她们是一只脚跨在棺材里的人,而孩子们还有很美好的人生长路要走。
什么时候,能再给奶奶染一次发,很久很久没这样做了,而我的头发也是让奶奶剪了好几年,不曾进过理发店。
这些回忆存着,却怕着,怕有一天会成为心里永远的痛。
多亏有了林美秀演的马麻~怎么还没在演员表里出现哇
第四星给奶奶
亮亮说起码能给到9分。
还行吧!!!!
反复倒叙 看着有点累
观众恐怕很难抓住思路,但依然能感觉到家庭里的那份真情。真心受不了台湾腔了,还是老奶奶的话听着舒服
哭
最怕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待。
不知道药讲什么
台湾电影风格强烈,节奏缓慢且不时穿插回忆,人物说话死气沉沉且一脸苦大仇深样,实时声效且不时有小提琴或中提琴甚至大提琴拉一拉弦
淡淡的~
还不是很会欣赏,可能要再看多一次。
导演并非使用传统的倒叙 而是跳跃的片段记忆 十分特别 从一个片段中回忆到另一个片段,奶奶也随着不同的片段 变换着不同年纪的样貌 而不同时段各有变化 却都细心的呵护着阿达 朴实又单纯的故事 就像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回忆一般 不会让人泪如雨下 却会让你流下感动的眼泪 回忆的眼泪 感同身受的眼泪 佳作
后面部分直击泪点~~导演植入自己的情感。“亲爱的奶奶”
挺感人的。但这叙事方式...导演拍得还是有问题。不然至少8.3
还是台湾人拍外婆拍奶奶最好看。
太注重自我表達,觀眾睡倒一片。另外奶奶的演出真的很亮眼!
那什么是当神仙 ? 就是你想曾祖的时候就抬头看天空,如果你有看到云,那就是曾祖躲在云后面看着我们了。
我很想你。
真是看不太下去,跟小学生作文一样,抒情泛滥。实在不能接受把电影分章节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