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之外,也有爱国青年,而且其智商、情商以及气概等指数一般要比中国要高。
在长达3个小时的印度电影《芭萨提的颜色(Rang De Basanti)》里面,大约2个小时多的时间,我甚至想好了该如何给这部电影打分、加标签:6分、印度爱国主义电影。
那时候,我的耐心被无休止的歌舞和缓慢而类似于无聊的讲故事方式蚕食--期间,我去倒了两杯水,冲了一杯黑芝麻糊,吃了一顿火锅。
耐心再度回来的时候是这5个年青人带领着大众到广场前悼念空军上校的场景。
导演近乎罗嗦的叙事和缓慢的场景切换,在这个时候忽然变了。
我曾以为导演会许给电影一个漂亮而圆满的结局:让不会跳舞的Sue在歌舞遍地的印度拍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然后引起轰动,等等等。
可是不落俗套来了,导演真正要说的不是 Sue是如何给昔日印度革命者拍电影的故事,导演要说的是:在印度,手无寸铁的人,是如何去爱国的。
手无寸铁的人们,在广场,悼念战斗机过旧而失事的飞行员军人。
他们因为官员可笑而无耻的谎言而愤怒,为牺牲的军人而默哀。
可是他们的行动也仅于此:到广场上去,点亮蜡烛。
而之前,他们中有人说:腐败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意想不到的是(或者他们早已想到),他们被军警驱散、殴打。
寻求一个真相,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回答。
当然,他们所得到的回答是血腥而荒谬的:他们射杀了一个满嘴谎言、贪婪的官员,可这个人在死后居然被誉为烈士。
他们试图用鲜血去冲击腐朽的体系,就仿佛5个鲜血淋漓、伤痕累累的唐吉珂德站在大风车面前,充满荒诞感和无力感。
在最后,剩下的只是这5个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他们没有深长而缜密的革命计划,导演只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电台,用以传递他们与普通民众的对话。
这个童话般的设计,在告诉电影观众:手无寸铁者,该如何去自己腐朽的国家。
他们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但未经任何审判就被全副武装的军警射杀。
看到这里,我原本以为导演会让沉默成性的群众奋起,把政府大门给砸了。
可是导演只是给了几个镜头,表达了一下围观群众的呼声,然后就开始给字幕了。
没有煽动,也不煽情,导演只是告诉你,作为手无寸铁的人,爱这个有着腐烂体系的印度的国民,他们有着清澈而干净的信仰(别忘了印度有甘地),他们的勇气要比尖刀还锋利呵。
导演还说,如果你要改变这个国家,你就要进入它的政治体系、军队、政府,去改变它,而不是抱怨。
当然,导演是印度人,他不可能回答一个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污泥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你纯洁的心?
如果非要回答,我猜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信仰。
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这个印度电影简直是赤裸裸而狠狠地嘲笑了我们一把。
可是,告诉我,一个对着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的国家,跟之前的侵略者有什么区别?
一个国家腐烂的体系,还有什么必要为其付出性命?
你为什么爱这样的国家啊,印度少年?
我们心中 自豪坚定 和英勇在膨胀乌云笼罩了大地 我们誓死血战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 嘲笑它苍白面孔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 勇气更为锋利面对威胁绝不屈服 仰头向祖国母亲让他们知道怯懦行径 只会火上浇油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 嘲笑它苍白面孔我们今天互相道别 了知是自身的终结我们发誓献出生命 在战斗中绝不退缩因为这命运的筵席 我们是最后的宾客无法镇压狂怒的风暴 是这革命的精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 就像熔岩在滚动我们给他们两个教训 便是恐惧和坚毅我们的目标埋藏不住 勇敢是我们灯塔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 嘲笑它苍白面孔在看完这部3个小时的印度爱国电影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抑制下情绪.简单说,这部电影用当时英军占领下印度革命者的故事来抒发爱国情怀确实一开始没引起我的兴趣.应该和许多朋友一样,冲着Aamir Khan还是默默接受了.影片的一开始交待十分利落,英国姑娘对祖父对革命者的情结想做个了断,只身来到印度.接着是长达近乎一个半小时的铺垫.这里所说铺垫,是因为前面一个半小时我个人认为一直是在表现主角们蓬勃和荒废的青春无处宣泄,过多的展现青春激昂的镜头让我觉得有点乏味.然而他们无政府主义般的态度和之前一些主角间矛盾的调和等等,居然都为后面磅礴而来的剧情做了引.影片前一个半小时逐渐表现出了一群年轻人在拍摄这样一部革命者的纪录片中是如何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的玩世不恭不屑一顾,到后面逐渐的融入角色.我心中一直默念,还是不够.madamada啊.显然导演是要安排一个契机,一个恰当的点或者事件,让年轻人真正领略到革命者的精神.只是我万万没想到,一切就在一个看似正直没走过弯路的孩子的死后,爆发的如此气势恢宏.这一瞬间就让你联想到前面看似乏味的铺垫,富二代与老爹的矛盾,穆斯林与印度教的矛盾,爱国的空军上校教育伙伴们抱怨改变不了现实的矛盾.空军上校的坠机,直接把事件推向高潮,起先孩子们默默的静坐抗议,只是为了为朋友正名.没想到的是腐败的背后恶魔们有着摧残一切的能力.镜头下一群平时无法无天目无一切的年轻人在军队的棍棒下血流满面,那一瞬间,我的心揪紧了.曾经为了宗教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人也领悟到了腐败的残酷,他们之前隐约领略到的那些革命者的情怀就在那一瞬间爆发了.死去的不被正视的朋友,刚刚经历丧子之痛便被打伤昏迷的母亲,随着镜头的推进以及无辜者在革命事件中被枪杀的蒙太奇镜头浑然一体.紧接着,孩子们刺杀国防部长,在塔楼上愤怒于朋友的死亡和政府的体制而做出了决定,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纪录片中革命者原封不动的台词.剩下的,就是高潮迭起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刺杀国防部长,电台自首,以及最后交代的富二代亲手杀了父亲,这一切的一切,包袱甩的让你应接不暇.直到主角们意料之中的牺牲.后半段的拍摄上,太多的煽动情绪,让你一开始怀疑他们冲动的做法到最后的肯定,我相信这一切有关青春,热血,爱国,激情,革命.如果影片后半部的高潮部分没有引起你们的高潮,我只能说这很遗憾,你可能已经老了.影片的封面是死去的空军上校生前最后一次与他们同行,带他们去看自己小时候看飞机起落的过程,主角们脱掉衣服奔跑着向飞机舞动,却没想到就在之后,一个从小爱国,教育他们抱怨一切不如加入体制去改变它的好友,就恰恰死于这个体制当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影片的剧中剧模式.一开始主角们消极的人生态度使得故意安排的剧中剧激昂的台词似乎显得貌合神离,但就在主线高潮后随着主角们带入到革命青年中所不由自主说出相同的台词,又会让人觉得前面似乎枯燥的值得.再最后,再一次再一次的力荐这部影片.我很惊讶于体制如此相似的印度,这种片子居然还会获奖,还是大牌云集制作精良.我说什么你们懂的...另外我最后想说 其实这片子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些整天只会抱怨的傻粪们!加入并改变这一切吧!
这片太容易对号入座了,因此只就片论片,不要多说。
名字原文与血染的风采异曲同工。
已看印度片第一部欧美人当主角的。
看了五十多部AK叔的后遗症就是,看任何印度片都要自动脑补成叔演,特别是这部,阿米尔还矫正了很久的口音啊,找叔来演根本不用矫正啊,本来就是阿姆利泽土著啊。
英国女导演只用一台DV几个业余演员,就创造出黑白电影中的千军万马,不过解说提示我这是部纪录片,也只能拍成纪录片了。
因为我剧透了看到几个朋友欢声笑语的MV知道结尾天人两隔还是小悲伤了。
调子像上海30、40年代左派电影。
暗杀情节一出来成《色戒》了。
虽然第二年才有李安电影,可是早有小说呢。
这也是演戏的学生一时义愤去暗杀,不过第一次就暗杀成功了,在印度暗杀果然比较容易得手吧。
电台都从晚上直播到早上了,枪战都打半天了,人也都死光了,女导演的出租车一直开还在开还没开到,司机绕了多少路啊。
前面看着还比较真实,后面枪战就开始好莱坞大片了。
政府与平民的对抗:《鹰眼》两个女人促成了男人的牺牲。
英国女导演启迪了心灵,智慧女神?
印度未婚妻直接命令“杀了他”,自由女神?
而《色戒》则是女人被当做男人的牺牲品。
不过印度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很矛盾,只是在精神上供奉抽象的女神概念。
觉得翻译成《青春无敌》也没什么不可以,中国还有《青春之歌》《青春万岁》呢。
青春、左派、激进、热血,似乎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一样。
主要还是表现青春的反叛,DJ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大亨儿子和穆斯林男生对父权的反叛,《无因的反叛》啊《邦妮与克莱德》(枪战一幕手无寸铁被打成筛子)啊《戏梦巴黎》啊等等等等。
只不过,这次因为演了爱国电影,就把自己当作爱国青年了,入戏太深。
《色戒》不也是么,戏中戏。
其实可以用一句老话概括:单纯无知年轻人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开头放英文歌结梁子),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没表现出来肯定在幕后)。
你们图样图森木破图纳义务。
抛开对号入座的心态来看此片,其实还是融合了校园、感情、动作等大杂烩印度风格CULT片,只是印度人煽情手段一流,青春热血,放谁心上都是内伤,因此情节外挂都可以忽略。
加上对号入座,中国观众都把持不住了。
我想知道印度观众看此片会像中国观众那样激动么。
DJ的死太狗血了。
死亡直播真人秀么。
不相识的人的新闻节目,对听众到底有没有真正影响?
又是个开放结局。
不过据说此片公映后确实影响到真实事件。
尽管我也边看边飙泪,五脏俱焚,几度暂停。
啊啊。
这片CCTV竟然引进了,就是剪得多了点。
“。。。
央视国配,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譯製112分鐘。。。
”
《印度的爱国色彩》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如果没有pandey这个人物,电影恐怕要减分很多。
尽管pandey在电影当中并不是猪脚,他的故事也只能算是一片大一点的绿叶。
他的第一次出场就十分精彩。
还没有看见人影先听见他威风凛凛的吆喝声和打砸声。
一个刚刚供大家享受的录音机被他打翻落地,粉身碎骨,因为它播放的是西方污秽的音乐。
那时的他是“我们印度优秀文化传统的维护者”,任务是防止国家的文化被西方污染。
我相信他肯定也同样仇视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光棍节这类外面船来的洋东西。
拳头、棍棒和那张嘴,都是他教育人民群众的办公用品。
他当然是拿钱的。
不过,他半推半就。
因为当时的他还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傻子,是真的有爱国情怀。
他发自内心地爱国,而不单单是把爱国当成一种生意,一个饭碗,一份职业。
真爱国,这是他与其他五mao不同的第一个地方。
其实他就和我们日常所熟悉的那些街头大叔大妈一样,大脑容易激动,胸膛里跳动着一颗澎湃的爱国之心,就是缺乏知识,不懂什么才是爱国,分不清爱国、爱政府、爱党、爱领袖有什么区别,就会听领导的。
他的对手是一群印度废青。
这群废青厌恶政治,讨厌腐败透顶的现实社会。
他们认为爱国主义很无聊,这个国家已经烂得没有办法拯救,怎么改都没有用的。
整天饮酒,四处寻乐是他们逃避现实的办法。
连国都不爱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呢?
把五mao和废青栓在一起的是一部爱国电影的拍摄任务。
废青嘛,玩什么不是玩?
玩玩爱国主义也无妨(其实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外国美女)。
五mao一听见爱国主义就血脉贲张,哪会拒绝这种机会,人家不给他参加,他还要打人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两种完全不同色彩的人混进同一个缸里。
从表面上看,爱国主义的电影感染了所有的人,是爱国主义胜利了。
五mao在这场戏里应该雄赳赳,气昂昂才对。
其实不然。
作为一个良心尚存的五mao,最难面对的东西是现实。
一群年轻人干事,免不了唧唧歪歪,唧唧歪歪免不了歪到现实。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五mao对于废青们的不爱国的胡言乱语,还有点气愤的表示,但很快夹起尾巴出不得声了。
因为人家讲的都是真话,这个国家是真已经快要烂到根了。
知廉耻有人性,是他与其他五mao不同的第二个地方。
虽然影片没有表现,我也可以想象得到pandey是怎么样的被真话煎熬。
爱国主义是胜利了,但什么是爱国主义却迷茫了。
Ajay之死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影片一下子从青春的阳光草地跌进冰天雪地当中。
同时,它也是pandey思想的转折点。
Ajay是这群废青一个相当要好的朋友。
他介于五mao和废青之间,生活在体制内,却想着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体制,让它变得更好,而不仅仅止于抱怨。
在他的身后有一群跟他同样理想的人,比如那些坚持揭露政府腐败内幕的媒体记者。
不幸的是Ajay死了,为国而死,死于政府内部腐败,但他的死却遭到政府官员诬蔑。
因为国家体制的漏洞,腐败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要求公正调查的大众和家属反而遭遇了国家暴力机关严重的伤害。
这对Pandey震动相当大。
他亲眼目睹了他曾经顶礼膜拜的党和党魁为了掩盖腐败丑闻所做的种种卑鄙勾当。
那些骗子嘴上大声喊爱国,其实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和那些骗子决裂。
有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他与其他五mao不同的第三个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更加不是无条件的爱某党某领袖,而应该是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真正的爱国,不是比看谁对权力更加忠诚更加温顺,而应该是积极投身这个社会的改造,发现社会的不足,进而加以改进。
真正的爱国,不是爱权力,而应该是监督权力,禁止它胡作非为。
面对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pandey和他的朋友们不惜使用暴力去反抗这个国家政府,惊醒全国民众对政治的热情。
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另记,影片中的英国女电影人苏,由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幼女彭雅思饰演。
以自己看电影的经验,爱国、革命类的电影是非常难拍的。
爱国、革命这些曾经伟大的字眼现在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成了反讽和嘲笑的说辞,没有了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什么是爱国,什么是革命,爱国与不爱国和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爱国被更多的解读为政治的把戏和筹码。
很多人已不接受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代不同,氛围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认为革命者的努力并没有让这个社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人口激增、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宗教争端等等,一切照旧,正如剧中人说的那样腐败好像刻在了印度这个民族的基因里了,看不到未来。
所以他们只拿爱国开玩笑,在嬉戏和仅有的自由中追逐着现有的可以得到的一时的快乐,别无他求。
《巴萨提的颜色》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我感到与众不同:在于动乱、革命年代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在和平年代获得了新的阐释和新的延续。
《巴萨提的颜色》是2006年的电影。
剧中以DJ(阿米尔汗饰)为首的几个年轻人不能不说不优秀,飙车、狂欢、载歌载舞,青春的活力在色彩斑斓中无尽的释放,但是也仅只于此。
对于现实的乱象也是有心无力和无尽的吐槽。
但剧中英国女孩的到来,则一点点改变了他们一向嘻嘻哈哈的生活方式。
这当中当然有帮助英国女孩达成心愿的一面:帮她完成印度革命英雄纪录片的拍摄。
拍摄的过程也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们好朋友飞行员的死则激发了他们所受的影响,并因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对飞行员死亡事件,政府的答复特别是国防部长的说辞:源于飞行员自身的冒失和鲁莽,而不怀疑飞机的质量问题,更把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仅隐藏了背后因私欲而进行的非法交易,更是对个体生命赤裸裸的漠视。
此飞行员是王牌飞行员,更因为为了挽救更多生命而牺牲了自己,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和所谓的荣誉,这样的政府代表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如果爱它反而有点助纣为虐的味道。
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从没有过高的奢求,只是为了寻求一个真相,让人活的明明白白,也死的从从容容。
仅此而已。
但是现实又如何,生命犹如草芥,不值得一提。
为国献身得到的却是如此的贬损。
他们的抗议和寻求真相更是招致了国家机器的血腥镇压和暴力侵犯。
也许只有到了这时,他们才可能真的明白了为什么革命先烈那么蔑视生死于不顾,他们才明白其实所谓的爱国、革命离他们并不远,因为压迫就在眼前。
正如剧中英国女孩抗议之后所说的:也许他们没有睡去,也许他们正在苏醒。
爱国志士记录片的拍摄反而成了现实,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如果说,革命动乱年代的爱国志士是为了民族独立而战,那么现在和平年代普通人的和平诉求则是为了自身的尊严和真相而努力;这两条线之所以合二为一,是因为无论过去的革命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外来的压迫还是现有政府的压制都是对个人生命和权利的摧残,都是权力异化造成的恶果,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为这点,曾经的爱国、革命精神实现了向和平年代完美的嬗变;因为这点,爱国志士的抗争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值得他们缅怀、尊敬和效仿;也是因为这点,才让他们走向更加深入更加极端的不归路。
他们为了说出真相,杀死了国防部长,但国防部长的死,真相并没有得到彰显,反而被尊为国家的英雄,正义的守护神。
这真是扯天下之大慌。
为此他们又充分利用了广播站台向整个社会现场说法,承认杀了国防部长,并进行了忏悔,更重要的是说出了真相,但他们毕竟还是太过单纯,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因为政府把他们当做了恐怖分子对待,即使知道他们是学生,他们也毫不留情。
他们是一群傻子,他们如此的幼稚,但正因为他们的傻和幼稚,却让我如此的感动和羞愧。
从前一直对印度有种模糊地、俯视地否定和潜意识里藐视的不屑,比如他们人口众多却不懂得向中国这样通过计划生育节制人口,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在中国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为了所谓的宗教问题而内乱不已,火车上坐满了人群像蜗牛般爬行,他们的电影载歌载舞拖沓冗长等等。
应该说这些都是我从教科书上、宣传上等获得的,而小时候的我,应该说对这些现象是相信的况且心中有种比较之后的优越感,但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这几部电影,特别是现在说的《巴萨提的颜色》,却让我对印度多了一个认识的角度,或者说和以往认识的不一样的印度。
回顾过往,让我感到了被骗的悲哀,悲哀于自己的全信和自以为是。
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
很多人为之击节称叹,称赞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认为这其中也许隐藏着很深的智慧。
但这种智慧只是一种奴隶的哲学。
因为它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去做一个顺从的奴隶。
人们总爱追求真相,但真相并不直接显现,而是隐藏在生活里,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
某种意义,真相是一个自我显现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个所谓客观的存在物。
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对生活的顺从和对惰性的满足,因为真相的寻找和验证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现在的人比以往聪明多了,这样的傻事只有傻子才会去做。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在和平社会,做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是很了不起的,当时不明白,现在有所感悟了。
在所谓的和平时代,社会造就的多是平庸之人。
我亦何尝不是呢。
欢迎更多的人,观看这部电影——《巴萨提的颜色》。
先说好的部分:1“不停抱怨只是因为你们知道抱怨远比用行动去改变难。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他变得更好,加入警局、军队、研究院,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员,国家会变的,我们会改变她的。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发展中的国家青年们的真实写照,某些部分也是十分有启示意味的。
2 青年们很迷茫,怨恨自己问题重重的国家政治,从而戏谑的放任自己在嬉皮士般的生活中。
从对政治的失望,扩大到对国家的失望。
只是,本片从对用生活对国家的抱怨变成用生命对国家的献礼,很感人。
3 我感叹于他们的勇敢和祭奠,又感叹于印度的民主制度宽松到可以让这种片子放映!
放在中国,这种片子一定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绝不可能面对公众。
再说不好的部分:1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入英国女人的戏份,为什么是由一个外国人来启蒙印度青年,开启为自由而战的帘幕?
分明是如美国之声般的不动声色煽动和俘虏观众。
这就像是向西方臣服和讨好,仿佛对他们说,快来参与我们的内政吧,快来解放我们的人民吧!
立场是一个影片的基调,这种西方视角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
这一点就决定了我只能给本片一分。
2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流血和武力结局?
用这种革命形式推翻政权的国度从来就没有幸福的,因为武力原本就是非民主和自由的一种形式!
历史上唯有用协议和立宪来更改政权的国度的人民才能真正拥有民主自由和法律。
3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逻辑这么不连贯的电影会得分这么高,比如英国女人辞职就是因为公司没法给足资金让她来印度拍摄,但是她辞职来了,那就是说一点没有公司资金支持了,但是后来她不仅完成了拍摄,而且一点资金问题都没看见。
实在想不到 影片会以这样一个惨烈的结局收尾也许沾上历史的东西总是让人沉痛的吧现实本就没有在历史血色的渲染下得以改变 所以也无法用荒芜的欢喜美满结局去蒙蔽双眼假装理想世界那么“轻易”的就可以的被打造几个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逃避现实的年轻人看到影片的结尾 我私心的希望他们就如最初那样简单快乐的只知道玩乐就好了可是当初那几个只知道抱怨体系太糟糕政治太腐败 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没有希望的几个年轻人在一部他们自己扮演主角的历史记录片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最终也走向了记录片中人物的归宿如果细心的话 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可窥见这样的结局看惯了美好的大团圆结局 惯性思维也引导着我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虽然我们都很清楚现实中的happy ending 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最早牺牲的A 是最清楚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是怎么一个样子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是怎样的腐败怎样的黑暗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全心全意去付出直至为了避免更多人民的生命遭受伤害的时候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面对那群朋友的对社会对国家的抱怨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是他面对朋友们对于政府国家抱怨的时候所作出的回答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简单,你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
——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丅府,清理社会。
——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抱怨要容易得多。
可是这样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死后依然得不到国家一个公正的评价反而被诬陷是因为“草率'才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正是这样一种诬陷彻底的激活了几个年轻人沉睡的战斗的心影片中S曾对着因心灵和身体都疲惫不堪的DJ说过这样的独白我觉得他没有睡着 而是在开始苏醒 并且一直都是在醒着的他们原本都只是无忧少年 原本只是想着玩到了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候 就再开始去为找工作 房子家庭而奔波忙碌什么政治腐败的与他们无关 只是抱怨抱怨而已可是依然屈服如果没有A的死 他们也许真的会按照这个轨迹继续走下去记录片记录的历史固然对他们的内心有所震撼可是那时候他们还无法真正的体会记录片中他们扮演的英雄坦然面对死亡的心境无法理解他们的信仰 无法理解他们对自由的追求A的死让他们不再仅仅是扮演着那些英雄 而是将那些角色刻进了自己的灵魂刺杀腐败的国防部长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从一开始的争锋相对互相仇恨到最后临死的那一刻双手紧握亲手杀死自己为一己之私买进有问题的飞机零部件导致多起飞行事故的发生 也是间接杀害自己的朋友的凶手的父亲原本极度害怕死亡不想死去最后却在极度的愤怒之下没有躲藏张开怀抱迎接那雨点般的子弹 临死那灿烂的笑让人觉得他仿佛要去做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让人坦然面对死亡的不是一颗勇敢的心 而是对使命的一种信仰他们很渺小 他们很无力即使知道不能改变 依然奋起战斗即使他们如几点火星只是在那无边的黑暗中闪烁了一下即被吞没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待那样的期待实现起来太过不易 至少 他们懂得了去战斗 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吧现实中听过太多抱怨社会黑暗的强大国家政府的腐败这些的确都是事实可是再不用多说什么 要想清除它就得先融入它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者妄想用唾沫淹死它这部影片也让我对历史有了重新的看法 之前一直以为历史只是过去很久的事情 离我们很遥远一直都在宣扬着历史不可忘 要努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实际上 历史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 =本来我觉得吧,这部电影受到追捧已经够可怕的了,后来来豆瓣看影评,发现里面竟然没一个低于4星的,这让我的世界观有点崩坏了。
当然写影评不是因为我觉得各个等级的评论数量分布不均,我有义务去平衡一下,而是因为我觉得非常气愤,我需要写影评泄愤。
先说说我的不满: 1)它要耗尽我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啊!
但实际上耗费的会更多,比如当中吃个饭,喝个水,睡个觉,学个习什么的。
2)奇妙逻辑。
其实在看了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反胃,但是我想啊,电影才放了三分之一,我不能那么武断地盖棺定论。
于是我耐着性子又看了一个多钟头,在电影结束前的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它突然神展开!
他们就那么莫名其妙的一定认为国防部长是罪魁祸首,这让我想到了当初袁崇焕是如何被自己的民族的百姓误会的。
我当然不是说电影中的政府高官等同于我们的民族英雄,事实上,这里有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强盗逻辑。
德里大学的学生难道考虑事情不知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吗?再说了,即使真的如此。
为什么那么自然的就可以提出“KILL HIM?”的提议?
我说,那个什么sharman,你为什么不能坚定一点!
你问了一句,就被大家吼了一句就缩了回去!
要知道,有的时候冲动才是愚蠢,冷静也不等同于怯懦。
我觉得这里的那么一下完全是为了照应他们已经和英国女人的电影里的革命者的“精神融合”了吧?
用艺术效果突出他们觉醒了?
可是这里没有逻辑啊。
革命者提出“Kill him”的前提是什么?
而你们提出“kill him” 的前提是什么?
想要推翻体制,改造体制第一想要做的不是通过可持续性,实践性强的详实方案来执行,而是通过愚民暴动一般的行为去刺杀???
这是最优选择吗?
这是下下之策吧?
你被逼到那种地步了吗?
而且国防部长就那么弱弱地杀掉了?!!!!!
人家印度的国家长官的人身安全措施弱爆了!
o(╯□╰)o3)它宣扬极端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作为一个个体,你必须对一个集体有归属感,你遵守这个集团的规范,同时你受到这个集团的保护和援助,这种传统被证明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在道德上,我们推崇它,也值得推崇它。
当然了,从冲突论的角度,这是有利于统治阶级对于社会的管理。
然而从个人来说,在最初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是出于一种理性,是由于出于有利于自身发展,出于对于“我”这个“生命”的发展。
如果为了集体,完完全全舍弃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不是与最初确立这个道德标准背道而驰了吗?
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确实,如果在不公正的体制下,你不反抗,你顺从,你同流合污,那么你确实活该被奴役。
但是我觉得反抗是有前提的——自己优先于集体,因为我为我这个阶层,我这个团体做贡献,去革命的时候,我是为了将来我能享受到革命的成果。
我不清楚为了一个你享受不到成果,去牺牲生命和付出代价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涂尔干可以解答: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4)不尊重生命。
首先在他们的朋友死后,他们知道悲痛,他们想要报仇,他们轻而易举地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甚至有点不分青红皂白。
另外,他们的自首确实带着革新,理想的意味。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戴着“伟大”光环,却狠毒地伤害了还活着的,还爱着自己的亲人朋友的心的人。
他们莽撞,愚蠢,自私,冲动……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塑造出那么些角色。
但是它还是有优点的,所以我给两星,不是一星。
1)演员阵容超棒。
除了《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三傻,还有大美女兼大才女Soha Ali Khan (Sonia的扮演者 在《shaadi NO1》和sharman joshi饰演过夫妻),以及电死人的Kunal Kapoor。
虽然他们的表现都不能算差,但是我还真没找出很赞的地方。
反倒是阿米尔汗在戏中的革命者的形象让我感觉超级有喜感,Sharman Joshi在两个角色的饰演上则看起来很自然,收缩自如,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偏爱他的原因所以看起来顺眼。
Siddharth 则让我看的时候有点出戏,特别是他在说:“Freedom is my bride”,我就觉得他的表情又萌又好笑。
2)电影的原声听说是AR拉曼大神做的啊,绝对值得下载收藏啊。
3)画面摄影很有感觉,一些技巧的运用也很熟练。
渲染情绪方面,将观众代入情景的工作做得很好总结一下:这还是一部可以看看的电影的,特别是对那些“有良心”“有觉悟”的年轻人or中年人。
看完可以有极其大的道德自豪感去狠狠鄙视那些“麻木”“懦弱”的人。
印度片子,前半部分是青春片,后半部分是革命片。
是恐怖分子,还是革命者?
当你的行为,让整个国家觉醒,这就是革命者,如果你的行为,只是愤怒的发泄,那只是恐怖分子。
有朦胧的青春,到觉醒的革命,其实,咱们的五四革命,应该也可以拍一下,民族觉醒、学生运动,只是,呵呵...突然想起谭嗣同,求死,不是为了死,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有人,宁愿死,也要高呼。
影片中的英国女电影人苏,乃由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幼女彭雅思饰演。
镇压过印度革命者的英国警官被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留下了一本记录当时情况的日记。
多年后,他的孙女Sue(彭雅思 Alice Patten 饰)阅读日记后深受感动,凭着一腔热血辞掉电影公司的工作,来到印度拍摄这部记录那段历史的影片。
Sue到德里大学的学生中选角。
一群充满朝气却和芸芸大众一样对印度这个国家心如死灰的年轻人以及进入她的视野。
开始的拍摄,麻醉于醉生梦死的的学生,对于当年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者的行为根本没法理解,致使迟迟不能进入角色。
灾祸横至,国防部长的腐败导致朋友们中的飞行员Ajay(马德哈万 Madhavan 饰)遭遇了空难。
Ajay为了防止平民受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因为政府高层的反唇覆舌而死后名誉受损。
元凶逍遥法外。
小伙子们恍然感觉到,自己体内的热血开始为枉死的朋友,为多难的祖国而沸腾……
不仅仅是电影。印度 必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有瑕疵,但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
如果你对现状感到失望,那就鼓起勇气改变它。心怀正义和良知、涅槃的勇气,用热血冲破国家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刚毕业学生的水平,又一个昏睡指数满格的电影。戏中戏死亡诗社这些手法虽然土但是编剧上稍微有些诚意就不能拍成这副德行。最后挨揍的画面我都乐的不行了,这都是什么几把玩意,所有的画面都拍的让人不可信,所以我更质疑这个历史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
反思怪又开始反思了 电影就是电影 不要太代入 看了一下居然评论有觉得天朝还不如印度感动的要死要活 哎哟我去
颜色很美
庆幸的是,你们可以在歌舞的外衣下向天空质问,然后试图改变它的色彩。有点值得玩味的是,需要白人来学习你们的语言然后带领你们,顺便记住你们的历史和梦想吗?结尾的地方把我惊住了,却一样无力的。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好。”这是一部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在其中轻松找到共鸣的影片。虽体制已然如此,便不必要一味的埋怨现状,而应该是负责任的努力改变。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电影的剧情有着不少的缺陷,但你不得不对印度的电影以及电影人心生敬意。★★★★
印度的爱国主义教育片这么棒
异想天开
反恐部队打学生倒是很积极,解救孟买酒店怎么就这么软弱哦!有枪的学生很危险,往往跟暴民也没有分别——情感占领高地。这么厚重的电影,都能拍出歌舞桥段,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
没有想象的好
题材非常不错,但是真的,拍的太做作了。
從上世紀殖民管治和革命烈士的歷史開始,談論到兩代人對國家的觀感,又反思一下現今政權的弊病,還特意編製情節去激發新一代勇氣,讓他們接通先祖的抗爭精神,再幹一場轟烈大事。看得出這印度電影野心很大,可惜像工匠拿着鐵錘電鑽,妄想起建高樓大廈一樣。
前110分钟都是铺垫,太长了。这部戏很讲求精神追求,但电影角度是很不及格的。前面讲历史,后面演历史,可直接看最后50分钟
强行用拍电影这个角度切入用突然的死亡做转折,前后断裂结束。对杀人暴动的描述我也无法认同。阿米尔汗可以说是这么多年一直让我看着不太舒服的那类长相。以及这里面居然有接吻镜头,难道因为女生是西方人?
长长长长
前半部松散到让人频频走神,后半部却让人泪水决堤,总的来说,这片儿精神宝贵值5星。什么能称之为纯粹的青春?就是纯粹到——滚烫的心跟随着炙热的血,迷信般地、脱缰般地、没有后路般地追寻自由,追寻着那个看不清,却执着相信它终会来的自由。
青春而理想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