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徐帆们真是有水准。
一个人力三轮车夫,做好人做到窝囊,一个小裁缝,现实精明里掩藏了单身妈妈的艰辛。
看着他们嬉笑悲欢,我想起了我家那个院子那些老邻居。
河北保定,湖南常德,中国的小人物都有差不多的喜怒哀乐。
刘好这样的爸爸,我也见过;刘小好这样的儿子,也见过;刘好周围前前后后出现的女人,也见过。
这个故事有什么稀奇啊?
没有。
可是,从一开始,大家就在笑,笑到后来,我都要哭了,可我还是在跟着大家笑。
最近有一本小津安二郎的书很火,叫《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论风格,这部片和小津是有点搭边的,都是在写平淡的生活。
自然在水平上是无法跟小津比的,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缺乏艺术性,不只剧情中没有,连镜头也没有,都是平淡的。
这部电影的平淡是表面的,也是深层次的。
表面是它选取的题材就是平淡的生活中的一面,深层次是它的内涵也是平淡的,没有深刻的地方。
不过作为喜剧片来看,也没有必要要求它做得有多么深刻。
喜剧片第一要务是好笑,导演是小品相声表演界的多年老手,自然懂得如何引发笑点,电影中好几个画面都能看得出是导演的刻意搞笑之作。
而这也是它的,可以说是缺点吧,太明显了。
你看美国的伍迪艾伦,同样拍喜剧片,搞笑片,但就是能够拍得深刻,让人也笑得深刻。
毕竟修养不同,经历不同,很难要求冯巩也拍出这种片,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片,也应该是最后一部了。
冯巩徐帆演的很到位,这部片子有我想法之外的东西,一个没本事的人心酸挫折的一生。
遇到地痞找茬只能被动挨打,取到一个漂亮的老婆,结果发现老婆被人强暴,自己老婆生下别人的小孩,自己还要养大,老婆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
天,还有比这个更悲催的人生吗?
这样委屈求全,忍气吞声的生活就是中国人所宣扬的美德吗?
一个没有精彩的人生对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电影最后刘好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我却不自觉的感到不真实和担忧。
一穷二白靠蹬三轮为生的刘好他的未来能好吗?
他赚的钱能撑起这个家吗?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总会不住的冒出这些念头。
我明白在我的潜意识里刘好的生活是艰辛的,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下岗、离婚、低收入…剧中的一切我代入进去只感受到生存的压抑,幸福这两个字好像和他毫无关系。
但我电影的走向又提醒我等待刘好的会是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所以我总在想是不是在结尾刘好会迎来机械降神式的一笔横财,不然他怎么娶媳妇?
又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
结婚后他们就住在这个小破楼里吗?
现实的我面对这些只会觉得喘不过气,而电影里似乎大部分人并不为此担心。
导演用一部电影明明白白的告诉我幸福和金钱没有绝对的关系。
幸福和金钱无关?
我可以确定如果今天出现了与本作价值逻辑相同的电影一定会被批判脱离现实。
我想不起来一部近十年来主角住在狭小的房间干着体力劳动却感到幸福的影视作品,甚至这样的角色在当今的荧幕上已经消失了,即使出现他们也是以市侩的丑角形象沦为衬托主角品格的工具。
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很恶心的一句话,很烂俗的小说,但回过头发现我们的价值观也是如此。
我早些年可能相信过平淡的幸福,但慢慢的我发现平淡是有门槛的,而且门槛并不低。
婚姻、买房、薪资、升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不是轻飘飘的几个词,而是啃食我们人生的怪物。
当年的人比起二十多年后的我们似乎更看重一些本质的东西,二十多年来我们得到了很多,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多元的精神享受。
然而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却十分嫉妒,嫉妒到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冯巩的片子一如既往的好看。
并不例外,此剧讲的依旧是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随着世事变迁,经过各种冲击,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相较20年前,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当年的不紧不慢已经被匆匆忙忙冲击的支离破碎。
回转来看,剧情中夹杂着丰富的时代烙印,比如下岗,比如拆迁,比如大款,比如厂房……冯巩演的依旧是个好人,但绝对可以称为是个滥好人,这个好人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做了很多善良的人愿意做的事情,具备着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种种有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甘于接盘,但是遗憾的是,电影的归电影, 生活的归生活。
电影中,在厂花被骚扰时候站出来被无赖狠狠的揍了一顿,在遇到人昏倒送到医院垫钱后想要账却张不出口,在知道妻子遗弃自己后却在艰难时日将本不属于的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但在真实生活中,这种好人通常会显得很无比窝囊。
行走的也会无比辛苦,发展的更是会一事无成,就如当代经常讲的一句话,你的善良需得有些锋芒,这种实在做派由于缺少一个度,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有很好回报。
幸运的是,在本剧中,最终是让他和一个年轻的受骗姑娘成了亲,让以前抛弃他的前妻未有好下场。
这或许是由于喜剧效果的最终要求,或许是中国传统好人必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
客观来说,整片看下来,虽有无数的笑点,让人捧腹不止,比如和小叮当有关的一系列剧情,比如冯巩与徐帆见面的一系列剧情, 比如郭冬临、句号、郭达、李琦等喜剧名家客串出场带出来的种种剧情。
可以说,无论从剧情还是演员的演出水准上来说,喜剧的点是不少的,但是,或许真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毫不夸张来说,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的确是无尽的凄凉,剧中他诸多尴尬遭遇,浮现在我眼前的一直是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这句老话。
突然,为那个年代庆幸,在当前时代可谓很毁三观的行为,在当时却能是习以为常,并能通过喜剧的形式演绎出来,也许是因为大家思维的单纯,意识的淳朴,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包容。
现在的电影都少了点质朴的感觉,人也如此。
本人喜欢翻一些老电影看,各个国家的,中国的,美国的,韩国的......因为就如同许多人喜欢听老歌一般,积淀下来的岁月尘埃让老电影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这部电影也是在别人的推荐下才看的,有股浓浓的京味。
其中主角刘好的三轮上飘荡着的小曲,让刘好一点也不好的人生经历,显得莫名的坦率自在起来。
也可以讲是一种“幽默”,将无趣甚至是痛苦的生活,展现出苦中作乐的愉快。
刘小好是刘好前妻和混混“野狼”生的孩子,前妻后来还跟着“野狼”跑路了。
但是刘好却一直抚养着他,几乎是当亲儿子疼。
尽管刘小好从没叫过他“爹”,他也从来没认了刘小好这个儿子,他们之间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
刘小好一直叫刘好“哎!
我说。
”显得似乎不那么亲切。
他却会在刘好相亲时悄悄跟着偷瞄,迫切的想知道刘好有没有戏。
这种关注,就是表达着叛逆少年内心的感情,他对刘好,一直是感激却无所适从的。
他们彼此都没有尝试着去戳破那层窗户纸,仿佛那是一堵厚墙,一直阻隔在两个亲近的人之间。
即使是后来刘好第三次征婚,遇到了一个自以为不错的女人。
却还是一心放不下刘小好。
最后因为房子的事情,与女方闹翻了,对方说他想吃“白饭”。
还领着兄弟到他家里大闹了一场,弄得人仰马翻。
刘小好对于刘好而言,客观上,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他损耗着刘好的精力,而且影响到了刘好的感情之路。
但是在感情上,刘好对刘小好是疼爱都来不及。
刘小好一直以来的陪伴,是他痛苦人生中的一剂良药,可热敷、可内服。
这个形似“儿子”的存在,是刘好生存的动力。
作为一个下层穷苦群众的刘好,他并没有找到什么人生追求,在影片快结束时,阿红(且让我用这个来代替刘好的第二任老婆的名字)问刘好“你最大的人生愿望是什么?
”他悻悻然支吾着才说想换台好车开。
“人人都挑软柿子捏。
”刘好是那个软柿子,认识他的人都一口一个“好人”地叫。
可能习惯了被压榨,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总之他从头至尾都没有反抗过这种让我看着都心疼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讲,亲情是万分可贵的。
刘小好之所以显得这么重要,也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线没有断裂过,他一直在充当着一个儿子的身份。
影片快结束时,刘好遭遇了车祸(这是正常的套路)。
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让刘小好叫他一声爸爸。
刘小好当场就奔跑起来,往家里跑去。
中国人大都不太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管他是因为伦理纲常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事实如此。
在面对着刘好的照片时,他才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像是蓄力良久,像是顿然醒悟。
对于刘小好这个孤儿来讲,有刘好的地方便是家。
对于刘好这个烂好人来讲,有刘小好就不会走向幻灭。
关注“遇见bridge” 加入不正常协会
小时候我喜欢听牛群冯巩的相声,百听不厌,我家好似有一套磁带(那个时候不兴盗版。
)上个学期我们寝室人一起晚上睡觉前听收音机正好了是牛群冯巩专辑,“不吃鸭梨儿我就想吃两条小金鱼儿”无敌了!
这几天他们不怎么合作了我有点失落感觉没相声好听了。
这个电影我老早就想看了,冯巩拍过的电影我好似一部不落的都看了,没有一部令我失望的。
冯巩十分适合演这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角色,没钱,没权,但是正直,善良,同时又都有一个好女人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这部片子里他是骑三轮的,没事偷着乐是暖瓶厂的,他一穿着大白汗衫出来,苦着脸看他的女人或者他的孩子我心里就难受。
这些年来冯巩一直很低调,没有趁热跟一帮supastar们拍不搞笑的情景喜剧,但是每出一部电影必是精品。
牛群出去当县长的时候他一直等着牛群,牛群回来的时候他毫无意见的重新接受牛群。
冯巩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
冯巩饰演的男主刘好是个热心肠的小人物,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像控制不住自己似的不计后果去帮忙。
从社会的层面上看,刘好是个货真价实的好心人。
但如果从找对象的角度去看,刘好就是个典型的“中央空调”,是不值得托付终身的。
表面上看,他奉献给别人的爱近乎是无私的。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关心分配到每个人的量似乎也是异常平均的。
厂花贺文兰未婚先孕找他接盘,他毫不犹豫地就娶了她。
在厂花跟死对头走了之后,他独自悉心抚育她的孩子长大。
刘好跟杨倩处对象时,跟水灵的卖菜女- 陈红走得很近。
他不仅把陈红送到医院,还为其垫付了数额不小的医药费,并让她不用着急还。
要是说他本身不急需这些钱倒也还好,但影片中靠蹬人力车生活的他应该不是不差钱的人。
在跟陈红谈朋友的时候,前妻来找时他也不会主动避嫌,被陈红撞见了他和前妻拥抱。
能决定和刘好这样没有边界感的老好人过一辈子的必定是容忍度高于常人的了。
试想:他的工资动不动就会被拿去接济别人、他用来陪伴妻儿的时间很有可能用来帮助他人、别人对他的亲密举动他也不懂得主动避开。
在找对象时,我们不光看的是对方对身边人怎么样,还得看他/她对自己是不是比待别人更好吧。
找一个对所有人都和对自己差不多好的刘好式“中央空调”不大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那个人心中很特殊。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女生/男生会爱上一个外人看起来坏坏、但对自己特别上心的男生/女生的。
我们大都希望自己在另一半的心中是独特的,不是和其他人差不多。
* 想不到冯巩做导演和电影演员都还挺不错,真的是很惊喜。
很喜欢他这种温柔对待影片中小人物们的风格。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温和而美好的,就像北方的第一阵春风,给小人物苦涩的生活抹上一层童话故事般的蜜。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冯巩式喜剧的代表……无论是工人张大民还是车夫刘好……他们都是通过塑造简简单单而又普通广泛的小市民来反映社会改制下的矛盾……善良和金钱的冲突……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但生活清贫……孤家寡人却又不乏乐观情绪的老好人……在三个女人的过往中用自己的善良得到了真爱……同样一个善良朴实的陈红……电影结尾皆大欢喜……也侧面告诫人们……好人有好报……也许和现实若即若离……但是……确实让人们会感动会欢笑会温馨的好电影
看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片子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刘好(冯巩饰)身边发生的故事,描绘了刘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冯巩真实太搞笑了,表情极其丰富,而且里面的配音都是河北保定那一带的口音,特搞!
那辆特色十足的三轮车,从刘好第一次出场就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道具。
刘好与刘小好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不时改变着整部乐曲行进的节奏。
当“爸爸”两个字从小好嘴里喊出的时候,不但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真善美画上了有力的注脚,让人的心灵当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真诚、温情又不乏轻松幽默,影片以轻喜剧的表现方式,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与思考。
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尤其是徐帆在里面演的角色挺另类的!
她戴着头套,点上痦子,给自己设计了一副市井小女子的样子,大大改变了以往漂亮、端庄的形象,还在片中充分展现了她的喜剧天赋。
嘿嘿!
怀旧一下
徐帆的戏份比较好玩
不曲折
葡萄树 后仨字!
好心人冯巩,好人有好报。
还行
...CV6看的,不是故意的
面瓜男人也有春天?
CCTV6
被冯巩的苦口婆心感动了。。。
我觉得比《没事偷着乐》好啊,分怎没那个高呢
在国产喜剧片中 已属上乘之作!!
好像看春晚似的
冯巩个jb脸
唉呦 老汉推车啊···
平民的电影
听到了家乡的口音,忍不住微笑。
头发都让你看啦~
原本准备在电影院里开怀大笑,结果完全没笑..
方言的片子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