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8年10月16日)如果问07年的影片《神童》中什么最吸引人,本人的回答有两点,一是,那些百听不厌的经典钢琴曲,二是,整部影片所流露出的令人欲罢不能的素淡与舒适的氛围——典型的日影风格,只是这次它还很好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愈发显得淡然而沉实。
当音乐遇到电影,那些原本就会说话的音符就变得更加充满灵性,在倾诉、表达的同时,还在聆听、剖白着演奏者的心曲,在如此舒缓细腻的绘声绘影下,人物、情节及其相应的情绪便出落得愈发动人。
伴随着音乐的或跌宕起伏或舒缓委婉,剧情始终匀速行进着,观众却籍此看到了那两颗快乐或不快乐的心,感知到了一份清澈情愫的来龙去脉,且在貌似不经意的节点上,滋生出一丝忧虑,进而,很快地,这丝忧虑也被潺潺的音乐悠然带走,只留下如呼吸般纯净自然的空间。
在片中,能听到舒伯特的钢琴曲,肖邦的《瞬间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俗称《小狗圆舞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当然有不可缺少的莫扎特,还有一首清新而优美的钢琴曲《a ripple song》,由羽鸟美保为该片所作,在剧情中,它是女主角父亲钢琴家成濑光一郎创作的曲子,在光一郎的版本中,此曲仿佛浸含对人生和命运的不确定,而在最后,由经历过一段人生插曲的女儿成濑歌演绎时,却显露出了一丝光亮而温暖的调子,仿佛那屡照射进“钢琴坟墓”(存放丢弃钢琴的仓库)的光。
成濑歌(成海璃子饰演)天赋出众,每次弹奏都能引来陌生人的围听和赞许,年仅13岁就能在临危受命初次演绎大师名曲时,展现出卓越钢琴家的风范。
和很多被常人当作异类而“隔离”的神童一样,少女歌敏感而早熟,孤独又寂寞,正值叛逆期的她常常逃课;菊名和音(松山健一饰演),一个天赋不够的家伙,尽管他的演奏让人感觉缺乏呼吸,但为了考取音乐大学,他毫不知倦地执着苦练着。
歌与和音,两个美好的名字,两个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名字,两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们一个神童天成,一个“勤能补拙”,偶然地因聆听因音乐而相遇,男孩和音倾慕女孩歌的钢琴技艺,而歌在调笑和音的演奏之余,真挚地为其提供帮助,在相互的担忧和鼓励中,两个年轻的音乐生命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既朦胧又明朗的微妙气流……可以看出,从《娜娜》、《死亡笔记》等片一路走来的松山健一君,演技在逐步趋于成熟。
而出演成濑歌时,颇有苍井优路数的成海璃子只有14岁,却十分纯熟地演出了这个角色的特质,脸上常浮现出一个敏感孤独少女所特有的迷茫而坚定、冰冷兼沉寂的表情,当她被同学嘲笑奚落时,那份沉默冷寂往往会在顷刻间化为暴力倾向。
同时,成海璃子也给出了该角色所具有的既热爱钢琴又逃避钢琴的矛盾的一面———歌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钢琴,逃避母亲为她安排的钢琴课,却总不由自主地奔向一架架陌生的钢琴,坚定地伸出双手,带来酣畅淋漓的演奏,引来陌生人的围观喝彩。
在歌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有关钢琴、有关父亲的居于要席,当初,父亲因失聪而陷入困境,如今,耳疾也开始逐渐困扰着歌……成海璃子演出了遭遇此变故的不确定感和迷离感。
影片的画面沉静而优美,比较讲求光影和角度的变换,不论那些转瞬而逝的画面,碧绿的湖水、绚烂的樱花及沿着废弃铁轨的行走,还是长久凝目的镜头,教室里的孤独钢琴、“坟墓”中的钢琴群落及大舞台上的钢琴主奏,仿佛因为音乐和剧情的交融,所有这些画面也都充满了旋律和合声。
片中的一些小细节既可爱有趣又能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如歌的玩具布偶,她将刚拿到不久的琴谱置于琴凳上的自信,再如,和音对另一个钢琴才女的好感引发了歌的妒意,对歌心存好感的男生紧紧跟随并守护着暂时失聪的歌……在画面和音乐的流转间,那种青涩而懵懂的美好感受便被淡淡地带出,散发出怡人的色彩和气息。
片尾,“钢琴坟墓”里四只手一起在老钢琴上弹奏着,幼年时歌的钢琴之路始于此,或许经历疾患后,她的音乐之路将再次始于此……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继而响起了原田郁子的歌声,该片以一种比淡然沉白的剧情和叙事更为淡然沉白的方式结束了,一切都很静谧,很舒服,很辽远,正如音乐一般。
(若听片中所用肖邦的《瞬间圆舞曲》,俗称《小狗圆舞曲》,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4357868_d.html)
编:剧情松散 毫无逻辑感 牵强 导:日本电影有两类代表风格,一个是超级乱搞型,全部演员都在冒傻气。
一个是极端闷骚型,集体假单纯装正经。
本片倾向于后者。
受不了这种着不着就空镜头、默不做声的窒息气氛。
台湾电影那一套都跟小日本学的。
演:璃子好好清纯啊 正!
不过花絮中的本人要差很多 只好赞一下化妆师了 而男主角装傻充愣的做派有点个人风格 总觉得下一个镜头他马上又变成重金属狂人出来 镜:璃子照镜子 镜子里面的她忽然转身离开 惊悚 马上想起《鬼镜》乐:莫扎特们谁敢评价啊叹: 又是一部畅销漫画改编的电影 为什么我们只有大脸猫蓝皮鼠喜羊羊大灰狼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类成双成对的弱智脑残缺心眼呢# # #(最近都是3星啊)
仿佛听的懂日文一样。
节奏色调等都比较舒服,可能因为同时在做其他事情的缘故并没觉得无趣。
小姑娘出走的感觉很好,感同身受。
两位演员应该都不会弹钢琴吧,用力的样子比较搞笑。
我给五星。
正如一篇影评所言,意料之外的好看。
依然是部文艺片(松山君的文艺片还真多啊……),很美。
喜欢女主,挺干净挺古灵精怪的姑娘,不过确实有些过于成熟了,一直以为她十七八直到她报出自己的年龄;喜欢松山的表现,很质朴,还有,他的手指真的好漂亮……加上得知他花五个月的时间从不会钢琴到拍摄时把贝多芬的曲子表演的有模有样,真的非常钦佩,因为喜欢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以及为了表演而非常努力的演员,因而对松山的喜欢更进一步了;喜欢那两个小爱情……我感觉,应该看得出,在和音心中歌有特别的地位。
不管那是不是爱情,也许是大哥哥对小妹妹的情意(?),也许是同为音乐为钢琴痴迷的两个人对待知音的情意,歌对和音的喜爱和和音对歌的照顾让我心中充满温暖。
歌受和音影响聆听各种声音;细细感受咬苹果的声音;看到和音对别的女生献殷勤那种嫉妒的眼神;赌气把钥匙拿走了;趁和音睡着,亲他的嘴唇,亲一次还不够要再亲一次……各种小细节……和音扇了歌耳光后那种失落的表情,和音听歌演奏时候痴迷的表情,和音被“女友”问“那个女孩的事就这么重要吗”之后尴尬的表情,和音拼命冲进后台见到歌时心疼的表情……各种表情……当在那座“旧钢琴的坟墓”里,在懈怠的歌身边突然出现的高大踏实的身影和纤细修长的手指,当两个人默契的四手联弹,交流着目光……我不禁想,啊,这就是爱情吧。
还有另外一个并不起眼的爱情。
那个一直欺负歌的小男孩儿,却在追求歌的男生问出“是不是有喜欢的人”后竖起耳朵,在故意“惹哭”歌后紧张地询问她要不要紧,在看到歌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借故过去查看,在歌走神走向马路中间的时候一把把她拉回来,在歌一句话也不说只顾走的时候一直跟在她身后,在歌爬窗的时候让个踩在脚下,然后一个人坐在外面等她……这不是爱情吗?
最后,歌和和音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一个短暂的镜头切给在外面抱着膝盖孤独等待歌的他,让人心里不禁酸了一下。
三个人,两段温情的小爱情。
一切都很纯净。
从表现结构来看,与《交响情人梦》非常的雷同,一个天才与正常人的“交往”,共同的纽带是古典音乐,特别是结尾部份,与野田惠的经历如出一辙,甚至取得成功后的失落环节也一样。
当然此片中的天才不是和音,而是成濑歌而已。
但深入看却不是如此,应该是歌与和音两个人在音乐道路上互相激励的故事,两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还不算真正的恋情,应该是恋人未满夹杂着兄妹之间依恋之情。
一个13岁的天才少女和一个听力出众但技艺时好时坏的大学生之间的经历。
两人之间互相安慰互相激励,这反映在和音考大学时以及歌的首次公演,音乐很不错。
《神童》Shindo片子是上个星期下的,抱着对类似《海上钢琴师》的期许开头有点闷,加上这星期考试,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看发现主角长得都不怎么样,男主角很面熟的觉得是《死亡笔记》的L,可是会弹钢琴??
于是否决掉(看完网上一搜,果然是他,花了5个月的时间练了贝多芬的曲子,并且有模有样)不得不说是因为我本人喜欢这样压抑的片子,虽然有点小搞笑,但让我想到《关于LILY周的一切》中间唤起自己的很多童年小事那时候和ZAN一起学琴,从电子琴到钢琴老实说我小时候不喜欢钢琴,纯粹是妈妈逼迫的(等到渐渐爱上的时候,却因为面临升学而放弃)老师说我的手指短,手掌小,手的跨度不够大,但我弹起钢琴来却比其他孩子灵敏每次学完新的曲子,回家练习的时候都偷懒,常常都是等到老师要来的当天下午匆忙的赶着练习,因为弹不好会被老师骂(可爱的老老师,我还记着你)每次还总是让我顺利得完成任务这算是小天分么可惜没把握住那时候很羡慕ZAN和其他孩子一样有长长的手指(起码比我长- -!
)是不是真正喜欢钢琴的小孩子脾气都会有点怪。
我喜欢成濑歌的怪脾气从看到成濑第一次耳朵听到蝉鸣的时候,我就一直担心她会死。
并且认为她会被安排死去直到她在演奏会上弹奏。
每个镜头我都观察入微,总是预感她会突然倒下演奏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整部戏最精彩的了。
虽然感觉上不如《海上钢琴师》里头乐曲的高难度。
但是..以情动人吧,至少我被打动了。
并且在“众人在鸦雀无声几秒后全场鼓掌”这么煽情的戏码上留下眼泪但心始终没有放下,纠结。
我怕她会死最终她跟和音在“钢琴坟墓”的合奏很温柔的打动人心我想跟我妹妹分享这部片。
就像看完海上钢琴师一样。
我们两个会激动的上网搜索电影里的曲子然后艰难的学习弹奏我的钢琴梦是破灭了。
还有很多小孩子的钢琴梦在继续坚持吧坚持这种优雅的生活
伊始难免会觉得太过平淡了一点,大概会觉得叙事重心不稳,有些迷茫难以跟从的感觉。
并不如同片名那样言简意赅,或许也并不是想要叙述一个神童光耀周遭世界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感情和关联,与其说点到即止,倒不如视作缓慢的摇荡和滴落——如同水流寂然流淌,有朝一日,你听见,便听见。
人物的个性和命运,不完美,不暧昧,不神秘,比他人天然多拥有一点什么的人们,呈现而非掌控着自然的复杂,就这样而已。
看到后来愈发沉浸的是日式一贯那种本白沉实的调子,时时透着素净的光亮,温暖,迷惑,痛楚,始终不是些可以如同音符戛然而止的存在,音乐可以开始,可以结束,但绝不会死亡。
如果这般猜测命运的流向,那么已经可以安心。
沿着铁轨行走很美。
歌,和音,名字很美。
终了响起原田郁子的歌声,很美。
到后来,发现这样的叙事节奏,刚刚好,就像每一天无意回头,眼中映照的天气。
一直想看的一部片子。
光是看到封面两人淡淡的表情就想看看。
当然还有对松山健一的期待和喜爱。
有人认为女主角有点过于成熟,但我觉得“神童”的孤独也许就是这样。
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很舒服,最后结尾的时候稍微令我楞了一下,因为没想到是同样,甚至更加平淡的结尾。
但这个结尾在仔细回味过后,有种小小的满足感,像结尾男女主角的微笑,满满的很舒服。
女主角到底怎样已经不重要,只要听到结尾两人共同的旋律就很好。
看《神童》是在《蜂蜜与四叶草》之后,为了成海璃子。
据说HC原作之所以招成海璃子出演花本叶久美是源于她在《神童》中的演绎。
看了电影之后,终于明白了原作的苦心。
在《神童》里,成海所饰演的歌的确非常出彩,感觉上非常适合地把角色的性格拿捏得恰到好处,非常喜欢。
如果很久以后的某一天里突然看到成海璃子这个名字,我一定会想起那个叫歌德女孩。
如果说“看”的导火线是成海璃子,那么说出“很喜欢”这三个字的动力来源便是影片在以淡淡的口吻叙述股市的整个过程,一如平静的湖面被一片片樱花打破的样子,漾起了细小的波纹,然后回旋,平静,等待下一片樱花的造访。
说了很多很多关于叫歌的女孩的故事。
有钢琴天赋的,被层层保护的,被当异类的,孤独寂寞的,叛逆的,这是我下意识一口气所能给歌加的定语。
处于叛逆期的女孩,有着与一般女孩无异的大人看起来不可理喻的反叛精神,讨厌被保护,对自己被孤立反感,但与此同时她也热爱着音乐,在听到弹得很差的钢琴曲后迫不及待地冲上去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在陌生的地方看见漂亮的钢琴便忍不住要去听听它所发出的独特声音,烦恼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坐在钢琴前尽情地舞动手指让旋律倾泻而出。
至于她在教室里用录音机放曲代替自己的弹奏以及拒绝去上课只是对自己被过分保护和被孤立的抗议而已。
一个平凡又特别的女孩子。
她并没有抗拒音乐,她所抗拒的只是神童这个名称所带来的附属品而已。
在认识和音以前,她唯一的朋友,似乎只有那个名叫小刚的怪兽娃娃而已,我们甚至可以窥见那个被人孤立的女孩是如何抱着娃娃逐渐习惯孤独和离群的。
然后一次在街上与和音音乐的偶遇,使她苍白的生活逐渐染上了淡淡的色彩。
然后一切顺理成章地发展。
她帮助和音顺利进入了音乐学院,自己也获得了大事的发掘得到了展示自己实力的大舞台。
在这过程中,她发掘了耳朵的失常,听了爸爸朋友口中爸爸的死,爸爸的钢琴被丢进了钢琴坟墓,以及自己不顾一切地去寻找钢琴。
她说,我就是音乐。
总觉得她的命运与钢琴的命运有着某种牵绊。
再次被丢进钢琴坟墓的钢琴,一如一度害怕要失去听力的她,如此无助,害怕着自己被丢失和丢失,而寻回了钢琴,是否也意味着她寻回了音乐?
不管怎样,影片的结尾她还能听得见琴声,这就够了,没有让我看到悲伤的结尾,让我能偏执地抱着“她寻回了音乐,她将一直会是音乐”的希望。
祝福她。
http://hi.baidu.com/banpanpan/blog/item/d2e40f1107c77615b9127bf3.html
0/ 兩位主角雖然長著非常鋼琴的臉,可惜鋼琴並不是用臉彈的。
1/ 用常識搭建起來的電影,うた同學難得有那麼兩次非常識,可是整部電影的語言、畫面、敘事、敘事手段、結構、思想都常識的不得了,難免乏味。
青春、音樂、家庭、學校……這些要素本可以搭建一個奇妙得多的世界呢。
2/ 音樂真真是不錯呢。
最后的一幕很美好
都是钢琴!
天才必然是遭天妒的影片的末尾 女主失聪后回到被遗弃的2手钢琴的仓库 与笨拙的少年4手连弹 那是最初被遗忘的快乐吧那微笑仿佛在说——我就是音乐
很有年代感 叙述感的故事
意味不明。。
~~
好喜歡松山的造型 \(^o^)/~
话说当时我看的时候一直在念叨:这位帅小哥是谁哇~~~后来才晓得,原来是我亲爱的L sama啊
22岁的松山长的真是好看啊,弹钢琴的美手也超好看
没有让我白在电影院等一小时! 原声真是神作!
她说:我就是音乐。不是蚂蚁,也不是蜈蚣。
偶尔看这种电影不错, 很淡很淡
不知演员是否真的有高超的琴技,但那手势真漂亮啊。
里面音乐很好听,有点意境
不太像。是我所追逐的钢琴电影里最差的一部。大概和貌似叫什么《想飞的钢琴少年》一个水准。没有挣扎,没有压抑,只有一个神童。
门德尔松春之歌
虎头蛇尾……
剧情一般。典型的家常片
虽然没有像看条纹睡衣男孩那样哭的泪眼花花,但是更多了一份敬仰和尊重。
演员不错,节奏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