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2024)8.42024 / 日本 / 剧情 动画 历史 / 清水健一 / 坂本真绫 速水奖《关于地球的运动》动画完结真的太有感触了。
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心情吧。
我是从漫画还没完结就在追的原作党了,当时无论怎么安利漫画都安利不出去,但动画化之后身边的朋友突然都愿意看了,并且从中得到感动和我讨论了很多相关,sns上也能看到不少二创,超级幸福……所以我非常感谢动画化的宣传作用的。
有很多人在说动画烂之类的言论其实看多了反而心烦,一是罪不至此,动画还是有很多值得谈论的点比如oped、声优们的演绎,作为漫画改编它至少做到了没有乱改崩坏而是忠实还原,这一点已经很够了。
看动画还是能给原作党带来很多新的感想的;二是如果人人都说动画不好那只会劝退路人,看原作也是要门槛的,动画没有差到毁原作的情况那去看看又有何不可呢?
只要能传递这份感动,那无论以什么形式都可以呀。
我觉得地动这部作品可能本身就很难改动画改得好,文戏占很多部分,又有很多震撼的分镜是以漫画/文字形式体现才能做到最优,这些是可惜的地方。
实际上因为原作的性质,动画也很难像热血番或者战斗番一样能在画面上钻研到极致。
地动动画中有打戏的部分其实都做非常不错,足以看出制作组并非偷懒或者不用心。
但每周播出时和纯动画势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感想、上推特看到极高的讨论度,认真分析的、产出二创的人中也有不少是纯动画党,都会让我觉得这份感动能越传越广真是太好了。
如果动画真的一无是处也不会吸引人来看了,也不会把感动带给这些人。
地动原作的伟大固然无法超越,但我也不想看到一味给动画唱衰导致众人提到动画的印象就是负面的。
动画播出的这半年时间真的很开心,谢谢陪伴。
也衷心希望这样的好作品能被更多人欣赏,感谢在这会动的世界里相遇。
这样的题材可以说是动漫界的珍宝,实在稀有,但是本作表现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感情烘托不起来,没有燃点。
敢于创新值得鼓励,但是不细腻,人物性格特点也立不起来,并且感觉作者并不具备有天文学的知识储备,表达很低级,在表现上不够有说服力,也不具备历史学的功底,就是像编年史一样把剧情串联起来,或者简单来说就是节奏不流畅。
他只是单纯借助了这段历史的这个题材来自己原创了一些故事。
总得来说观感确实很平淡,手法比较生疏,欠缺想象力,没什么想法,可能是新人作者吧举个例子,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就在于硬科幻的作者自己有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硬科幻就是在已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幻想,并且这些幻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而我们看硬科幻的爽点就在于这些牛逼的高级理论。
虽然这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但都是和科学相关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可是回到剧情在需要天文学的理论,即天文学本身登场的时候却都被明显略过了,直接给你得出个结论。
一个关于天文学的作品却没有天文学的知识储备只是单纯的想要向这些伟大的人致敬,在我看来是有点可笑的,四个字形容弄巧成拙了有点
- 🪐必须再次、多次重推的佳作!
虽然我是一个动画党,虽然动画才看到第14集,虽然被漫画党诟病过,但着眼于当下,我还是必须要大大褒赏这部作品。
OP与ED都非常优秀,契合作品主旨。
BGM无功无过,映衬于剧情,可以给到我这个乐迷相较于图案与文字更多的体验与遐想。
经历过深刻的哲学学习与思辨(此处区别于学院派哲学史,我的哲学观是应用于当下生活,而非仅拘泥于研究先辈观点),作品目前给到的是一种反现代圈养、反资本异化的个人价值主张,是当今难能可贵的一种独特性的伸张,也是一剂解救当下社会困境的良药(可惜“药效甚微”,在主流价值观的异化与信息爆炸的掩盖下,我持悲观态度,这剂良药无法惠民)。
但是,火苗再小,也应该被反复点燃。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能看见这部作品,为已往麻木奔赴的那颗灵魂进行一次电击,为了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再次摇旗呐喊!
(涉及剧透,不擅长记人名)好久没看番剧了,被题材吸引来,没看过漫画,我对动画制作水平没有什么要求,只在乎剧本和人物看到17集的感想: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当我以为那些或自命不凡,或巧舌如簧,或大智若愚,或谨小慎微的人会是改变历史力挽狂澜的主角,在不死的光环下做出石破天惊的壮举,看到现在却觉得真正的主角是真理被发现的过程,是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也会努力生长的求知欲,是了解世界,感受到我与天地共存的感动。
不知道结局会不会给我个反转看完感想:作品的立意在第三篇又发生了变动。
前两篇地动论的短暂主角都是天文爱好学者到第三篇变成一个努力试图抓住时代潮流的求生者,在倒数第二集一集里展示了个人命运在历史面前的渺小和被动。
一块巨石有一百个人推过没有推动,但最终也许只是一阵风吹过,巨石就开始滚动。
女主和主教的对话看起来像主角嘴炮的威力,但是和后面反派大叔的出场一起,构成了这种“个人命运因渺小而残酷”的一部分。
后面通过反派大叔的临死感悟又企图站在后世的角度给予宽容与关怀。
这个主题揭露的很突然,圆的也很快,没有中间的追更过程一下子顺着看下来有种太快了的感觉,难道我漏了什么伏笔吗随着动漫看下来最后的全死结局也变得可以接受了,好像最后又引导回了现实历史,全死结局也挺有意思的,因为他们全死了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里,你也可以认为历史保留了那种可能性(未考据过,仅自由想象)挺多剧情的发展都在意料之中,我觉得也不算很影响。
就是从第三篇章开始,整个作品多了对不同人不同信仰的描述和原因解说,加上出场人物也多了一些,概念性的抽象信息太多了,对我来说观感会变得模糊,相比之下第二篇章给我的印象更深刻些 ,金星盈满的感动,知识的传递,真理的残酷。
总得来说是一部题材和结构挺新颖的动漫作品,没有感情线这一点我也挺满意。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2024)8.42024 / 日本 / 剧情 动画 历史 / 清水健一 / 坂本真绫 速水奖
有一天在課上,一位老師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彷彿被雷劈一般毛骨戰慄,突然想起最近看到的這部動畫。
在我看來這部動畫最微妙的部分在於前三部分的幻想和最後一部的所謂「現實」。
所謂幻想在於作者有意構造了一個不屬於任何「現實」的歷史之中的時間與空間,在其中塑造出一群捨生忘死追逐真理的主人公,儘管劇作中對於主人公們為何對於所謂作為真理的地動說可信卻沒有花費太多筆墨去鋪陳。
相反,主人公們對於真理的堅守往往來自於對於真理的愛。
愛可以戰勝暴力,達至知性,相信這也是作者的信念。
但講到故事最後,主人公和最大的反派——一直壓抑地動說的宗教裁判所酷吏同歸於盡之後,作者又輕飄飄丟下一個尾巴,原來酷吏一直秉持的正道只不過是一個小城邦裡的主教因為自己的自尊心幻滅所制定的臨時性的政策,換言之,是一個茶杯裡的風波毀掉了無數條人命和可能。
而在說破了這一層之後,作者又把故事拉回一個看似真實的歷史之中,從一個曾熱誠求知又被求知所傷害懷疑知識最終再一次選擇求知的少年的心靈之旅講起,最終揭示,這位少年是歷史上啟發過哥白尼的碩學。
啟發哥白尼的碩學有沒有這樣的心路歷程,我沒有調查,自然不得而知,然而如果從作者創作故事的初衷出發,或許能夠明白這種不斷顛倒和反轉的設定。
作者說,他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是為了講一個關於知性和暴力的故事。
有了這個起心動念,才通過資料調查選擇了「地動說」作為串連故事的題目。
毫無疑問,這一選擇是絕妙的。
知識和暴力在這一故事裡充分地糾纏在一起了。
擁有暴力的人以自己相信的知識為權威壓制異己,而相信知識的人最終選擇使用暴力捍衛自己的知識,在故事中大反派酷吏的女兒喬蘭塔本來是一位孱弱的學者但最終成為了異端解放組織的遊擊隊長,成為了暴力的使用者。
知識要以怎樣的形式與暴力結合?
我由此想到大學旁聽科學哲學課程到現在腦子裡剩下的唯一一句話,「數學和醫學是科學的兩極」,是的,數學(或劇中的天文,在那個時代他們高度相關)與醫學一個完全抽象是為太虛,一個極端具身是為太實。
太虛的學問卻可以引發暴力,又作用於肉身的實在,這種辯證正是這部動畫絕妙的地方。
但不要忘記,以往的讀書人,不論是在東土還是西天,正是暴力的支配者,他們的決斷往往會關乎社會秩序的運作。
換言之所謂的聽上去玄虛抽象的正義命題,對他們來說是實實在在日用日常中的辯證。
只不過到今天這些命題成為了實驗室裡的思維實驗,讀書人與暴力的脫節,早就了虛和實的乖離,而我們今天也長大為這樣的乖離所苦。
像我这么低阶的人,看这么神性的作品,除了带来感动与震撼还容易让人脱离现实,都不知道今天该怎么去上班了。
觉得死亡也并非很可怕的事情,可怕是因为无意义,而我们低阶之人的人生本就是无意义,所以让人陷入虚无主义。
为什么要写一百四十个字才能发表短评论,这个规定是谁定的?
气人,我不知道写什么了。
关于《地-关于地球的运动》很偶然啊,因为音乐🎶知道了这部番,前三集看完并有了诸多感慨,对于种种回答与感慨想以星辰的隐喻展开。
当教廷的绞索成为最精确的日晷 当殉道者的血氧浓度测量宇宙膨胀速率 我们终于读懂—— 所有为真理的死亡, 都是重力透镜对文明的温柔作弊
文字太棒了,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文字,是乔妹说的“文字就是神迹”,因为文字,我与他们共鸣,因为文字,以后的我将永远不忘此刻的震撼与感动。
看完感觉是一首献给人类认知革命的狂想诗。
它撕开了历史教科书中“地动说战胜天动说”的扁平叙事,将血与火、谎言与癫狂、怯懦与觉醒编织成一张人性的星图。
真理的传递就是无数凡人用肉身搭建的巴别塔!
真理使功利主义者坦然赴死,自由使害怕死亡者步入地狱。
在138亿年的恒星生灭史中,一个人一群人竟愿为“地球绕日”的真相流血,这很荒诞,但这是最壮丽的宇宙诗篇。
当拉法尔发现“活下去的损失大于死亡的价值”时,功利主义逻辑竟指引他走向了神圣性,他完成了一次存在主义的蜕变。
布鲁诺在鲜花广场高喊“你们比我更恐惧”时,他捍卫的不仅是日心说模型,更是「质疑权威的权利」本身—— 这种权利,才是真理长河真正的河床,教会点燃布鲁诺柴堆的火光,最终照亮了牛顿的苹果……一代二代三代无数代的蜕变与牺牲,构成了一场薛定谔的殉道——只有当后世有人接住坠落的火种时,死亡才被赋予意义。
”
会被接住吗?
会的啊,历史给了答案,现实正在经历,当每个质疑的声音都在世界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熵增,当大脑皮层正在复现十万年前某个仰望星空的智人神经元放电模式,当所有闻道者共同编写宇宙的源代码,文明便获得了某种宇宙学意义上的永生。
而这个火种问题通过光缆传输时,会与1633年伽利略审判词的数据包共享同一条海底光纤。
这份震颤将传递给下一位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将继续撕裂理性的帷幕,在真理的伤口里播种整个星系的玫瑰!
在超新星爆发的光芒中,重元素开始星际旅行。
138亿年后,这些星尘构成了我们睫毛上的盐粒和他人掌心的温度。
这是星尘改变组合方式的漫长过程,而人类所有悲壮的坚持,不过是宇宙写给自己的情书中,最动人的语法错误!
下次请在一个地球🌏会动起来的世界相遇吧!
地动说不需要鲜血证明,却需要鲜血唤醒蒙昧;正如星空不因人类的凝视改变轨迹,却因人类的凝视获得意义。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看的时候泪流满面,看见这两千年的种种付之一炬,看见他穷极一生证明了一个错误的理论(错误不等于没有意义),看见他们死在自己热爱的星空下,看见太阳照常升起,很遗憾眼泪表面张力不能托起整个星系的求知欲,但好在《天体运行论》真正的传播介质,从来不是墨水,而是十万年来浸泡人类书卷的泪水之海。
所以我才我会在自己粗糙的生命体验中,听见宇宙齿轮的咔嗒声。
这是我第一次抬头拍的星空,路过的飞机成了想象中的星链计划,仰望星空,真的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哦 最后想分享一下开普勒第三定律(这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问世前的宇宙秩序密码):轨道半长轴 a 的立方与公转周期 T 的平方之比为常数k我更喜欢它诗化表述:「行星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永远等于人类热泪的平方乘以光年」
我得承认在看动画之前曾被“漫画原作是神作”之类的宣发术语影响到,抱着略高于一般TV动画的期待开始观看的——尽管它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这仍然是今年为数不多可看性不错的一部动画了。
拉斐尔篇:中世纪欧洲的某个角落(我猜是意大利?
),一位名叫拉斐尔的神童在即将前往神学院进修神学前,被一名异教徒的地动说理论影响,最终也以异教徒的身份被烧死。
结尾处被拉斐尔保存起来的资料再次面世,看起来很像是一场接力叙事(虽然不太可能,但如果是轮舞结构的话就更美妙了)。
以一般TV动画标准看,虽然视听上比较平庸但是叙事流畅,制作组在某些可以大肆煽情的片段保持了克制的立场,这一点相当值得夸赞。
如果稍微提高一点标准,那这个小故事可以被挑剔的地方就太多了。
首先是叙事的底层逻辑与叙述的主题不搭。
东方人对于西方的科学进步总是抱有一种类似禅宗顿悟式的幻想,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牛顿因为落下的苹果而悟到了万有引力。
拉斐尔则因为摔了一跤领悟到地动的可能性——说实话我觉得此处更可能领会到相对论……在结尾处再次发现藏着资料的石箱,和武侠小说中坠落悬崖发现秘笈如出一辙。
用神秘色彩包装科学与逻辑,然后去对抗本身就充满神话色彩的宗教,无疑是一种滑稽的魔法对魔法。
但是,从TV动画制作的角度看,以上算不得什么缺点,毕竟神秘主义一向观赏性好,谁又想在一周播一集的动画里看严肃的哲学讨论呢?
那么接下来我想说说角色塑造。
在第一章里登场的所有角色,或多或少有着错位感,拉斐尔既有与少年人的理想冲动又有着与年纪不符的世故与虚伪;诺瓦克则是对异端的冷酷无情以及对孩子的关怀慈爱。
想要呈现错位感带来的幽默,是很讲究隐藏和显现的尺度的,第一章里只有休伯特一个角色有这种分寸感的,拉斐尔也好,诺瓦克也罢,总是喋喋不休,不管是说出口的话还是内心独白,总是说个没完,然而角色的魅力源自观众的揣摩,而不是被简单地告知。
最后提一点,动画制作组对细节不太在意。
拉斐尔和休伯特在山顶观星,在比对星图时竟然不用提灯!
现实里的夜晚即便满天星斗,也绝不足以照亮星图。
卡尔维诺在《帕洛马尔》的“帕洛马尔在观察天象”一节中曾经详细描述“一会儿开手电看星图,一会儿关手电看天,每次切换眼睛都需要调节,让人眼花缭乱”。
说起来卡尔维诺正是意大利人,这种细节上的周到,大概正是地动组欠缺的幽默感之一吧。
另外一点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拉斐尔使用纸张看起来特别浪费,这在那个时代应该不太可能吧?
只要交付硬币,就能换回面包;只要缴纳税费,就能获得权力;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得到报酬;那么,究竟要奉献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呢?
这是鱼丰在《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酝酿、最后用极为微妙与震撼的方式作出回应的问题。
整部作品从一个少年拉法尔的牺牲开始,以一封信件的转交、一句书名的传递作结。
地动说并未因最初追随者的努力而立即普及,反而几乎被完全摧毁于教会的烈火之中。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知识与信念皆已灰飞烟灭之际,一个本可忽略的承诺——“若此书出版,请将其中一成利润转交给波特茨基”——竟奇迹般地成为点燃世界的火种。
这封信,经历代人之手,穿越误解与暴力,最终传递到哥白尼启蒙者阿尔伯特的耳中,而他只是听到了那句书名:《关于地球的运动》。
这一句话,并非学说、并非公式,甚至并非论证,而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存在,它让世界动了起来。
鱼丰用这部作品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真理本身,从来不伟大。
伟大的是人如何在混沌中守住它。
在漫画的世界中,地动说被各方势力包围——有科学家的孤勇与洁癖,也有学术的傲慢与虚荣;有教会的高压与统治,也有异端者的激进与复仇。
正派与反派之间,高贵与阴暗自由流动。
人性不再被简单对立,而被层层还原成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立体地貌。
你会发现,信念不是永远光明的,它也可能被扭曲为诅咒;力量不是永远邪恶的,它也曾在某些时刻保护过希望。
而知识,不属于任何人。
它像一滴水,渗入人心的皱褶,每一处都倒映出不同的脸孔与欲望。
他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维护秩序与自身的意义。
那些高尚的,那些卑劣的,都是人为赋予的。
真理本身被人类的复杂所包围、所利用、所阻碍。
真理,不是支配世界的工具,而是通向未知的门。
鱼丰利用了一个被读者观众遗忘的、不被重视的小支线,实现了堪称神作般的转折——一个被所有读者和观众不重视的小细节,让世界重新认识到:追求真理的代价,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而已。
这,正是《地,关于地球的运动》最令人动容之处。
它不是在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而是在告诉你:真理存在的那一刻,总是伴随着一个微小的、无法忽略的“?
”。
那么,究竟要付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
也许不是牺牲,不是战斗,不是信仰,而是愿意在最无声无息的时刻,依然对这个世界,轻轻地提出一个问题。
请容许我再次对此篇做以感想。
地-知-血鱼丰老师以其强大的叙事能力讲述了几代陌生人,在毫不相识的情况下,为了共同的目标——真理。
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故事。
在《地球的运动》前,我从未以伟大来形容过任何作品。
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望,加以鲜红之血的浸染,共同构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人类最纯粹而美的情感是什么?
是对于真理的渴望。
这部作品给予我极大的影响,让我对于这个世界抱有了更多的疑问,也让我非常憧憬去追求社会,这个世界的真理。
很感动的,接触这部作品后的没多久,在物理以及地理的课堂上,见到了那段时期的历史。
虽然老师仅仅只用几句将其概括,而我却激动而感动的眼含泪水。
我敢说,那时,我是全班最爱天体的人。
这部作品带给人的感动并非寻常作品的感动,这部作品中充满着人类知性的美,理智的美,也存在令人潸然泪下的感情。
历史的厚重感,几代陌生人相继死去而仍旧传承的,对于真理的追求。
怎不令人感动!?
这部作品,对于哲学方面也有深刻的探讨,读完全文,我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成长。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依旧深刻影响着我,其中的内涵或许在某种程度已经成为我身体里的一部分,万分感谢,与荣幸的,能够在这样的时代读到如此伟大的作品。
时至今日,我的微信号仍旧包含着“Thaumazein”这个单词。
这是我将其铭记的方法。
它所表达的是,开始探索新知时的讶异与惊叹。
这种对于新知的惊叹,包含着一种感动的情绪,我想,这就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最纯粹美好的缘由。
抱歉,一谈到这个作品我总是停不下来。
那么,回到这首歌,是作者经历三年抑郁症后的回归之作,其本人本身就充满着十足的传奇与浪漫色彩。
此曲名为《怪兽》,负责的是《地动》的OP片头曲。
自动画2024年10月5日开播以来,无论找遍各个搜索引擎,各个音乐软件,我们都只能够听到动画OP的那短短一分四十秒。
是的,其实,自今天以前,此曲仍然都是在创作中阶段。
广大听众们一直听着片段版以度日,直到今天以前。
而今天,终于,全曲公开。
在上学通勤的路上,我点开b站,首页推荐赫然写着,《怪兽》全曲公开。
不可思议,一脸诧异的,怀着无比复杂而激动的心情,颤抖的点开了视屏的播放。
前半部分一直一样,直到,第一个新篇。
我震惊的在弹幕区发送了“!?
”的字样。
再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新的音符冲进我的大脑。
我感动的说不出话,直到曲末,作者再度以其美妙的乐谱冲击着我的心灵。
我想,这份感动只有和我一样历经四个月的期待的读者与听众,才可以知晓。
无比感动,无比兴奋,无比庆幸。
能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伟大的作者,共存与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时间线。
怎么做到把那么多关键镜头画得这么平平无奇的
地动说、天动说一代接一代人的传承接力拉法尔、休伯特约兰达
中规中矩,刻意制造亮暗对比很没意思,而且有时暗得看不清,亮得瞎眼
演出和角色都一般,不是一眼就能爱的作品。但是太有激情了!仿佛看到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生,这许多人的一生构筑了我们的历史。“不正确不代表无意义”
贫瘠的制作掩盖不了原作的魅力。真理越辩越明,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抬头望同一片星空吧,接过接力棒,“我想把我现在的这份「感动」传达给你”;你和你负责的“异端”们,你们都不会在历史上留名。
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是各个阶段的主角几乎没有明确的关联,也就是用了一种接近于巧合的方式讲述了科学进步的必然性。但是相应的,我不确定是否是改编的问题,每个主角的刻画都不够饱满,但是几乎每个主角都走上了义无反顾赴死的结局。其实可以给每个主角多设计点饱满的人物弧光,让他们的死更动人。或者设计几个苟且偷生的主角,让角色更加生动。现在看起来就是不咸不淡的剧情流水账,动人的只是故事命题本身而已。
?
人物只是说理的传声筒,灵魂反而主要靠OP。
好奇心是一只猫,这只猫奔流向前,汇聚成真理,这种番拓宽了动画的维度。
作画一般,演出一般,叙事一般,发挥空间如此巨大的题材怎么能做出这种平庸的垃圾,吐槽都找不到点,疯房子给鱼丰下跪道歉
越看越觉得有点烂……
辜负剧本
看到前排用了这一句,我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了,就再用一次:“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所谓粗糙的作画和简陋的分镜不正是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吗?正是因为宗教局限了学术、资本和商业局限了创作才诞生了不完美和遗憾。错误本身就是有意义的,真诚就是最好的作品。
粗略看了三集,很遗憾的这样好的漫画惨遭低质量的动画化。。。
一生如果只能推荐一部动画的话——留着最后一话迟迟不敢点开,就因为知道又会看得哭到上不来气……我也得了鱼鱼病啦!似乎很多原著党都在骂动画,没看过原著,但是个人认为触及原著核心的传承和感动、以及对于真理不懈的追求确实有通过动画传递到。另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理念与鱼丰试图在作品里想表达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要放弃去思考、去相信、去质疑;作为渺小的人类,能为了一些形而上且缥缈的理念奉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本身不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吗。从来没有看一部几乎纯文戏的作品能看到集集暴风哭泣,生命的重量啊。
个人不太吃这种类型
有些许失望
唔
原作给五星,制作给三星,勉强给个四星吧。也就是靠着对原作的喜爱看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