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观影起源这部电影是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片子,当时看完发自内心的感慨,台湾在同性题材上的创作,相比大陆早已糜烂的耽改剧,甩他不知道几条街。
但也不是说大陆的不好,比如《春风沉醉的夜晚》就很出色,只是出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上映罢了。
回过头来说,《艾草》这部电影内容上涉及了同性题材,(当然这也是我选择观看这部影片的主要原因),私以为这个片子最想要探讨的还是一个家庭两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如何才能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之上和平共处,相互接纳。
(其实,更多的是父母接纳自己的子女啦!
)在这样的主题立意之下,无论是同性恋还是未婚生女,都不过是导演亦或编剧用来制造冲突的一种手段,重点在于原生家庭要如何面对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或许用“揭露”应该更准确)两代人不可调和的思维与生活观念的矛盾。
这大概是每一个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将来想要成为父母的人都需要学习的一课吧!
(可惜的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等教育并不把这样的教学内容放在心上呢!
)
剧情推演影片一开始是艾草在小区公园树下,在午后暖阳的笼罩之中练太极。
类似的画面在不到90分钟的片子中出现了四五次,我个人觉得这个画面借助一种具象化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女主艾草的一种太极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大概也是这种态度的原因,在影片的结尾艾草才能以一种儿女自有儿孙福的心态接受了自己一双儿女不同寻常的生活。
接着,镜头转向和艾草生活在一起的儿子,我们就叫他小余吧。
小余在校园内推广自己公司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身为专业摄影师的小余男朋友,自然是在一边帮着拍照了。
晚上回家,艾草告诉小余,自己要回乡下几天去看祖母。
能够和男朋友单独相处几天,小余自然开心,为了迎接男票的到来,小余还专门换了新的床单被罩。
艾草帮小余拿回换洗床单时,刚好小余在整理当天活动的照片,艾草凑过去和儿子一起看,翻看到最后,有几张小余和男朋友的合照,这也算是艾草和小余男票第一次打照面。
有一个插曲,艾草坐公交去乡下,碰到一对男同性恋,看到他们在车上公然靠在对方肩上时,她拎着包换了个看不见他们的位置。
(想到自己大龄未婚的儿子了呢?!
)艾草走后,小余和男朋友的二人世界,那家,怎么说吧,吃饱了!
晚上俩人准备运动的时候,小余妈打来电话,心里一不小心邪恶了一下。
(画外音:该!
让你俩撒狗粮!
艾草从乡下回来,到家接到在法国留学的女儿电话,说再过几天要回来了。
(前方高能预警,老艾家第二大麻烦即将登场!
)小余男票开车(唉,又一个有车的男人,怎么好事儿全是别人的)载着小余去接艾家女儿,就叫小邱吧。
在机场,小余就见识到了小邱强大的破坏力,因为,小邱带了个女儿回来,黑人混血儿,而且,还没结婚。
(据小邱后面交代,当时发现怀孕的时候,已经和男朋友分手了)
可想而知,在家殷切地盼着好不容易回来的女儿,见到这幅画面,艾草该是多么的震惊。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字眼形容艾草当时的心情,毕竟我也没有这方面经历,更关键的是,我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啊...<捂脸.jpg>)
接下来影片的核心就放在小城镇生活了一辈子的艾草要怎么接受,并且要怎么让在小城镇的乡下生活了一辈子的婆婆接受,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儿未婚有女的事实。
谈几个我比较印象深刻的画面吧:小邱回家当天,艾草得知之后,放下锅里还炒着的菜不顾,只说了句“太过分了”就回了自己房间,但晚上还是和女儿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艾草内心独白: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直戳内心的两句话,一句是小邱的“可是我生孩子并没有错吧”,另一句是小邱妈的“你做什么事情都有你的道理,可是,我就一定要接受吗”。
前一天谈崩盘,艾草生气地说不想再看到小邱,第二天早上坐在沙发上的艾草(在沙发上做了一夜,未睡?!
)看到小邱女儿盯着自己,还是起身把前一天包的饺子热给外孙女吃。
(感觉天下父母都这样,刀子嘴豆腐心!
<眼睛湿润.gif>
去乡下给小余小邱祖母做生辰,艾草刚进门就被婆婆指责上梁不正不会管教,艾草当即顶了回去,生气,出门散心,(此处也有一个太极画面),等艾草回来之后,刚巧小余小邱也到了,但碍于祖母和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囧的不敢进门,艾草抱起小邱女儿,一个一个的叫人,改口。
(应该是从这个时候,艾草开始接受女儿未婚生子的事实吧。
)
从乡下回来,小邱在阳台抽烟,进来之后刚好看到艾草坐在沙发上,借此聊了起来。
艾草问小邱为什么回来,她这种情况在法国不是更好吗?
小邱说她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如果自己母亲没有接受,心里总会不踏实,还说艾草可以独自拉扯自己姐弟两个,自己一样可以把女儿带大。
当然,他们还聊到了小余,起因是小邱说母亲不要总把事情想的那么复杂,艾草接着话就说起小余,看着挺单纯的,但他的感情问题难道不复杂吗?
艾草之后的一句话,给我印象也挺深的,“你们都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
影片到此,也就接近尾声了,最后就是为一个家庭三个人未来的生活轨迹做出一些不算预言的预言吧。
艾草带着小邱女儿在公园玩滑梯,小邱女儿顽皮,躲起来让阿妈找,艾草发现孙女不见了,焦急地到处找,如果说在婆婆生日宴上的行为是被动接受的话,小外孙女不见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焦急如焚,大概就是从心底里把这个黑人混血儿当做自己的亲骨肉了。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邻居,也坦言这是自己女儿没有结婚生的小孩,还说“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孩喔”!
小邱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为了不给妈和家里增加负担,生活也不再那么理想化,开始做一些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事情。
至于小余,虽然在结尾他还是坚持不会像艾草出柜,(熟不知,自己妈早就知道了),但,最终还是决定抛下原本始终放心不下的老母亲,和男票去印度度蜜月去了。
(这里插播一则未提前声明的情况,就是,在影片中间的时候,小余男票曾经邀请小余一起去印度,但是,小余姐姐也就是小邱还在国外,小余不放心艾草,没有答应)
畅所欲言(潜台词:瞎聊)啧啧啧,又到了我们的瞎聊环节。
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艾草一家人的生活观念如何的不相容,但母子三人始终都是爱着对方的,即便有的时候相互之间都不理解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暹罗之恋》中Tong姐姐在接近结尾时写给Tong的几句话,也是我看了那么多遍一直以来最喜欢的一段画外音,其实我们都是深爱着对方的,只是有的时候太爱对方了,反而会做出一些伤害对方的事情。
而艾草给我一种不同于一般父母的一点,至少是我妈妈无法企及的一点就是,已经接近五十岁的人,却还在努力地学英文,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洪流,而且,还向儿子表示想要学上网(虽然被小余吐槽连开机都不会)。
相比之下,虽然我妈妈平时也会问我一些上网的问题,但我都很不耐烦,并不是我不愿意去教,而是她从内心不愿意学,在家老是唠叨着自己被时代淘汰了,这也搞不懂那也搞不懂,我说你又不是不认字,你不是不懂,也不是学不会,只是不想费那个脑子。
我妈呢,就嗯嗯嗯的表示附和,第二天接着重播同样的剧情。
这大概就是思维上的差异吧,爸妈都是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人,说句难听的,连市里都没出过,那种刻入骨髓的求安稳心态,如非逼入绝境,根本不愿去学习新鲜事物、接受新的观念,折腾这些干啥呢...?
连小余妈都无法第一时间接受子女的异样生活,何况是这样的上一代人。
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说自己出柜之后被父母指责不孝,并扬言不许他/她再进家门,但我还是相信无论发生什么,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也许某一时刻我们会彼此恶语相向,但谁又保证那不是气急之语,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不是刀子嘴豆腐心,说好了不在和儿子说话的母亲,不会在他已经上了火车之后还发短信道歉说自己后悔了呢?!
就像我们不愿意父母把自己所认为的那种幸福强加在我们身上一样,你又有什么资格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强迫一辈子只求安稳顺遂的父母接受他们认知之外的事情,强迫他们承受街坊四邻投来的冷眼与非议呢?
“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
”说到底,我还是喜欢小余妈(也就是艾草)的这句话。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或许,有的时候,很多时候,能够彼此尊重,不要强求,便是为之计了!
PS:影片资源后台回复[艾草]自动获取。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
冬夏恒久,一世温良。
在一个同志网站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终究没有错过。
这是个淡淡的剧名。
又是一部恰如其分的电影,剧名,演员的搭配,故事的情节,顺畅而自然。
剧中的他们,生活很美好吗?
没有一个人是安然的,各有各的无奈:母亲能够逃脱自己年少的冲动,但是逃不过儿女们长大后温顺的反抗。
儿女们爱着并呵护着母亲,但是却做了母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顺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一旦偏途,引力除了来自于内心的执着,还来自于对这个规矩世界的反抗。
宋海本想逃避自己的性向,但是他没有办法逃避小凡。
他们俩孰攻孰受呢?
你会说,小凡很俊秀,他脸庞的棱角,他的眉眼,他的笑涡,都表明他是一个美少年,他的笑是那么明澈,藏不住他的乐观与他的体贴。
他的顺从与他的俏皮,似乎在说他是一个受的地位;宋海呢,他是一个安静的男生,他也许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要做一个符合大众评断的人。
他们的爱情不轰烈,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是我一直渴望的,我也渴望有这么一个知心的爱人。
可以一起打闹与支持。
可以一起面对最烦恼的问题一起承担。
他是体贴而又敏感的,他是温柔而忧郁的,他们没有互补,他们只是相似的两片叶子,风吹起时一片覆在另外一片之上。
同志间的感情似乎总是历久弥坚,本就不溶于社会,于是更懂得珍惜。
家人间的情感更为复杂。
宋海也深知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他无法直接的去反对这一切,抗拒这一切,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什么,子孙满堂,颐养天年。
他无法想象与母亲坦白后的情况——更何况他也不忍。
宋海的姐姐已经是一个活的很洒脱的女人:她去法国留学;在未透露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与黑人生下了女儿;孩子出生前即已和男友分手;一个人艰辛打拼拉扯孩子长大;她够独立,做的事情也够洒脱了——可是她终究要回来,她不是呆不下去,她只是想获得母亲的承认。
“任何人我都可以不在乎,除了你。
”我们终究无法避开家庭的牵挂。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去承担责任。
爱是去学会承担,爱是去承受痛苦,爱也是在达到别人心扉之前先坦呈自己。
艾草拍的调子很轻松,但是剧中的痛楚也是被我们所发现,所透析在自己身上。
剧完,穿越了痛苦的生活,依旧淡淡而过。
我们未知能否如此。
相似的都是困苦,不同的都是生活。
只愿一切如好。
Ps:我总是被台湾电影中的老人逗笑。
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海角七号中的茂伯,还有这次艾草中的老外婆,他们有着老人共同的那些毛病,他们有自己的执拗,爱猜疑,像个小孩一样要人哄骗。
作为观者,看他们,感觉是如此的可爱,甚至于搞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是烦腻这样的亲戚的。
好真实的艾草跟妈妈的对话与背景家庭的布景。
还有艾草跟妈妈都是台语对话,跟儿女就是普通话参着台语。
开头是妈妈艾草一个人,结尾是艾草和孙女Nina,也代表妈妈思想的觉醒。
同性性取向和未婚先孕都没有错。
异性恋和结婚再生孩子也没有更高贵。
人有许多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偏见禁锢了这些本该是正常的行为。
有色眼镜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无关社会道德。
女儿宋伶的未婚先孕和儿子宋海的性取向都没有对错,错的是这个时代,是人们的观念。
何为旧思想,又何为新潮流呢。
外省人本省人;外国人本国人。
分的是区域是国界,但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艾草妈妈是守旧封建的一派的代表,言语与思想上、精神上对艾草进行攻击,旧社会留下的贪小便宜的个性。
艾草或许以前就讨厌着这个重男轻女的妈妈,但在潜移默化中,以前敢忤逆妈妈,不顾妈妈劝阻而嫁给外省的丈夫的艾草,也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妈妈了。
但为了自己的女儿,艾草再次反抗了妈妈。
孙女的肤色不会由黑变白;正如儿子宋海的性取向也不会如妈妈艾草期许的那般遇见更好的女孩就改变。
爱是心之所向。
所以外国友人背包客的作用就是拍下艾草打太极拳照片的作用咩。
原来是因为女儿在法国留学,艾草才这么努力学着英语。
Nina睁着个大眼睛看着阿嫲艾草给她准备早餐那一幕也好可爱啊。
阿祖跟保姆结尾这里真是无奈又好笑。
小凡和宋海的BL支线好甜,虽然互动不多,但从肢体接触中也感受到他们的爱意。
床上那里好甜啊!
还有宋海靠在小凡腿上玩他的手指头也很甜蜜。
小凡会亲昵地点着宋海的鼻尖和脸颊,这些小细节也好甜哦~不是吃腻了卤肉,是想跟喜欢的人一起吃。
喜欢的人送的礼物,就会笑得很甜的宋海。
是会记住心爱的人的喜好的小凡。
这部公视的片子,看起来还在台湾公开播放过,相比于当年轰动一时的《孽子》,这一部显然要温情许多。
艾草是剧中妈妈的名字。
当年因为籍贯和年龄缘故,外婆反对艾草的婚事,但是艾草还是坚持嫁了,虽然守寡二十年,但是无怨无悔。
这个当年的问题女儿,自己当妈妈的时候,遇到的是两个自己还要问题的儿女。
艾草含辛茹苦供女儿读书,一直读到法国,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盼到女儿回家,却看到的是一个黑人华人混血的小外孙,而女儿甚至没有结婚。
儿子看起来孝顺听话,但是妈妈完全知道儿子的性向问题,只是她像普天下的中国妈妈一样,总是心存侥幸,希望有一天儿子能遇到一个好女孩,“或者就改过来了”。
这其中,外婆扮演者很特殊的角色。
这个开小卖部的老太太,啰嗦、刻薄,不容易相处。
她会怀疑帮佣偷钱,会卖掺水的非法白酒,会打算用帮佣的特别身份捞外快,对艾草当年的固执耿耿于怀,会三儿子娶大陆老婆不以为然,老观念里重男轻女女孩子不应该读书,但是,遇到女儿和外孙的问题,她一边坚持自己的观念,一边还是妥协:“买那个牌子的东西,孩子皮肤是会白的,不管怎样,女孩子黑总是不好看。
”在家庭这个纽带中,看起来儿子更重视家庭,女儿则更西化一些。
面对性向问题,儿子只能逃避。
更多继承了艾草个性的女儿,一边看起来执拗倔强,一边在与妈妈的对谈中,真诚的说,“得不到你的承认我会遗憾。
其他的人怎么看我都可以不在乎。
”在结婚与生子的关系的问题上,艾草觉得这是道德问题,就像从前外婆认为的那样,女儿则觉得这是观念问题,跟道德没有关系。
这句话,也用在这部电影中的一切关系上,包括外婆的三儿子娶了一个大陆妹的事上。
电影拍的非常温婉,所以,你很难感到到其中会有教训的味道。
实际上,导演只是想突出家庭、亲情、血缘的重要性,关于道德、观念的争论,说到底,都是为了衬托家庭的牢不可破。
有时候,我们何尝是因为一个人是怎样的我们才爱,在亲情这里,难道不是因为一个人跟我们自身的关系我们才爱,而且无条件的爱?
在爱面前,一切都不是绝对的。
包容,原本是爱的一部分。
所以,当艾草和外孙女打太极,这多少有些无奈的爱,不知道艾草感到温馨之余,会不会觉得心酸。
原来爱,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味道。
不晓得编剧和导演有没有看过那些经典的编剧教材,我自然也没看过,所以无从判断这部戏是不是符合经典编剧教材的规定,但是这不影响我对编剧的倾心。
这部小制作的电影中,冲突不断,高潮具有逆转的效果,伤感之外,更多的温馨。
第一个冲突是儿子的性向和妈妈期望抱孙子的冲突;第二个冲突是女儿未婚先生子,而且是黑人(这显然是亚洲人普遍的偏见之一);第三个冲突是艾草和外婆一直以来的冲突,第四个冲突是艾草女儿未婚生子与外婆的冲突。
第一次解决是小女孩定定的望向艾草;第二次解决是艾草没有责怪开车送他们去的儿子的男友;第三次解决是艾草在外婆生日向众人介绍孙女;第四次解决是艾草与小孙女在滑梯玩耍;第五次解决是艾草对女儿说希望将来有好女孩子可以帮儿子改过来。
而片中看似闲笔的描写往往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如艾草令人不耐烦的反复询问儿子的早饭,艾草无意中提到的教会和不能出去做礼拜,艾草三番五次去看三世同堂的房子,艾草对一个街坊若无其事的介绍女儿非婚生子的事实,艾草的太极拳,外婆对当年艾草嫁给外省人的耿耿于怀,对三儿子娶大陆女子为妻的不满,对菲佣的苛刻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艾草与世界的关系。
这部标准的家庭剧,因为温情脉脉的手法及同志题材,很容易让人想起《喜宴》。
将这两部戏相对照,艾草向众人介绍外孙的那场戏,精彩堪比《喜宴》中闹洞房一场戏;外婆唠叨女儿买护肤品帮重孙子抹白,堪比《喜宴》中父亲最后在海关的举手。
特别是艾草强迫众人认亲那场戏,编剧的手法相当纯熟,令人拍案叫绝。
只是,因为着重点不同,《艾草》和《喜宴》对戏剧冲突的处理上手法也不完全相同。
《喜宴》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将各种错位夸张变形,按照表面上的逻辑进行,暗藏背后的逻辑,双线并行,到婚礼为交叉点,意外怀孕将两条线同时摆在一起,其重心可以说不偏不倚,手法之巧妙恐怕同类题材无人能有超越。
《艾草》主要讲家庭中的亲情,从戏份来看,儿子的同性性倾向问题要稍低于女儿的混血非婚子,故事重点是表现母亲,儿女之爱也有,但是稍稍有些弱,因此,线索上,实际上是单线的。
以母亲为线索,温情之下,即便强迫认亲那场戏也没有像《喜宴》那样烘托气氛、制造高潮,大概因为导演的意图如此,因此摄影师也无意通过镜头强调剧中的冲突,偏生活化而戏剧化不够,稍稍有些不够过瘾(但是,仍然是绝妙绝妙的,佩服死了)。
不管怎样,我佩服《喜宴》中李安的绝世才华,也喜欢《艾草》中令人难以忘怀的绕梁余音。
如果说《喜宴》是喜剧中有悲凉,那么,《艾草》是无奈中有温情。
这一点看其结尾的不同处理就能看出来。
《喜宴》中父亲在走过海关时,一边是为了安检,一边也是向儿子投降,这种投降中透着无奈,透着悲凉。
《艾草》结尾,先是艾草与孙女打太极的温馨场面,后是外婆在算钱怀疑菲佣偷钱,生活化的温馨场面,不曾比一切未发生之前有所减淡,甚至有浓重的喜剧成分。
或者,这是不同时代人对家庭、对责任、对道德(包括同性性倾向)的不同态度。
从白先勇《孽子》中的血泪交融,到李安《孽子》中的悲凉,再到《艾草》中的温情,一直到豆瓣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志出柜交友,台湾人对包括同性性倾向在内的一系列涉及家庭的问题的看法在发生着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就是那曾经造成了痛苦的,爱。
它从不曾转淡,它一直都这么浓。
普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儿女们,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什么事情,不管我们彼此改变得多么厉害,只要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我们就永远是一家人。
你们一直都那么爱我,我的家人,这个我一直都知道。
我一直都那么爱你们,绝不比你们爱我少的爱着你们,我的家人,这个我一定会让你们知道。
《艾草》,一部刻画母亲的电影。
一位完成养育儿女使命的母亲,面对一双儿女对生命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了释然与包容。
她也生气,她也狭隘,但在宽阔的大海边,这个老人心若止水的用太极诠释了所谓海纳百川。
这个世界,存在既是合理。
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能够取得那个致爱的人的认可,便可以光明的站在每一个角落。
所以,艾草可以牵着混血孙女,告诉邻里:这是我女儿的孩子,我的女儿没有结婚。
所以,姐姐可以对弟弟说:放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让家庭给你带来的束缚捆绑住你。
任何时候,道德和世俗不应该成为快乐的阻挡。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而快乐是灵魂的向往。
《艾草》是由姜秀琼执导,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主演的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类电影,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融入了“同性”、“未婚生育”等冲突元素,2009年于台湾上映,获得2009年旧金山影展最佳电视电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艾草》讲述了一个名为艾草的单身母亲,她远离故土,只身来到台北发展的故事。
故事以“家”为核心,记录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家庭伦理故事。
艾草上有一位视钱如命的老母亲,膝下有一儿一女,一个留在台北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一个远赴法国求学,她梦想有着一个圆满的家庭,憧憬着儿孙满堂的美好场景,而上天却给她以最大的讽刺,儿子举止异常,被证实是一个同性恋,女儿则与黑人在法国未婚生育,漂洋过海带回来一个私生女。
作为一名母亲,长年建立起来的伦理观瞬间崩塌,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艾草的内心陷入苦苦的挣扎中。
纵观整部作品,影片的拍摄成本相对较低,没有酷炫的特技、没有高难度的镜头、也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而是平淡记录了是一段真实生活的点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某种程度上看,影片甚至存在一定拍摄角度和画面的缺失,就比如在八分钟左右,老母亲批评女佣的话音落下以后,没有适当给一个女佣的尴尬表情,还有就是宋海接到姐姐以后,他们在进入电梯的一刻,我认为在电梯门关闭的一刻可以适当给一个在场所有人的表情,突出不同人物角色的复杂心情。
此外,剧情设计还可以更为巧妙,比如艾草出现的次数可以更频繁,起到点题的作用;小女孩与宋伶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可以拍摄一个小女孩喂妈妈吃东西的照片;艾草带着小女孩去公园玩耍时,发现孩子不见的音乐旋律可以加重,艾草的情绪也可以更焦急;最后,艾草带着小女孩练太极的时候,天空中可以拍摄一个飞过的飞机,表示宋海和小凡已经远赴印度••••••当然,我们不能总拿大片与这样大众的文艺片相提并论,换句话说,《艾草》之所以获得肯定,很大程度原因是故事本身,导演提升了“家”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单讲几段死去活来的爱情。
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李高阿女,周姮吟五位主演用其细腻的演技刻画了几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母亲先是透过“合影”、“换洗床单”、“花式内裤”、“喝剩的啤酒”、“儿子衣着的变化”以及“小凡对宋海家的熟悉”发现了儿子的同志情,之后又更直接的接到一份大洋彼岸的惊喜——“女儿的女儿”,真实风趣的电影对白、讲究的电影道具、充满寓意的剧情设计让作品立体且带有时代特色,就连两位男主人公的手机铃声的设计都极为用心,作品体现了当时的台湾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却又没有做到像国外一样的真正的开放。
“接受并承认每个决定都是值得,尊重才开始存在。
”《艾草》是我所见到的一部最文艺也最真实的同志电影,导演姜秀琼非常在意写实度,而不是靠特技、激情戏来博眼球,表达的所有的镜头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的,整部电视电影看起来非常的贴近生活,演员也表演的很到位,作品获得了当时相当范围内电视电影观众的充分肯定。
研究生期间有一阵比较闲,看了好多台湾电影,忘了是怎么找到这部《艾草》的,看完就觉得暖暖的。
最近又想念起来,翻出来再刷,被一家子人的勇敢和爱又深深感动了。
这真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同性恋主题、未婚先孕主题、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的矛盾观念冲突,无论是哪一个单拎出来,都足以撑起一部电影。
看惯了这类题材的电影中弥漫的剑拔弩张的气氛,倔强地头也不回的坚持,形单影只老人的落寞,思念却不敢接近的挣扎,《艾草》的表现方式和结局,让心里的纠结释然,在硬碰硬之外找到了更有爱的解决办法。
也许这部片子没有把矛盾集中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美化了身在其中者的日常困境;也许是创作者借这个温情的结局想给社会提供一种不太激烈的视角去看待类似的问题,不必理念不合终身不见,至亲之间反目成仇。
我愿意相信随着观念的推进,我们的社会和当事者能够更开放更包容,去接纳那些在人生重大选择上没有和社会大多数人“齐步走”的人。
艾草的角色塑造的比较到位,电影中对她一路心理变化的呈现也较为客观顺畅。
尽管自己幻想着一家人齐齐整整,未料儿子和女儿的选择都不如自己的心意,她的生气和崩溃是自然的,她的始终不理解也是自然的,让我感动的是,在已经发生的事实面前,她不是坚冰一块,她愿意用心去感受,她未必理解了子女的做法,但他们都是她至亲的人,她更不想失去他们。
影片不仅有艾草和自己子女矛盾的冲突,也有年轻时艾草的选择和她父母的冲突,每一代年轻人都是一样的选择,每一代父母都不愿孩子走更多的弯路。
身为子女,我们明白你们的爱,也不奢望你们赞同,只要理解就足够了。
和社会的规则和旁人的冷眼相比,父母的接纳才是最重要的啊。
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给老太太过生日时,面对家人亲戚朋友的责难,艾草勇敢地抱起外孙女,穿过人们鄙夷打量的目光,让孩子喊老太太,一声不答应就喊两声。
艾草用行动为子女的选择正名,也未尝不是为当年的自己鼓掌,默默忍气吞声了这么久,这一次,偏偏要迎着头去面对。
本来就没有做错,也不是丑事,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与其在人群里躲着,低着头不断道歉,倒不如直面审判的目光,迈开自己的步子,活出自己的样子。
这是在台湾公视13套播的电视剧,是一整个系列,但是每一部都是不同的剧情。
《艾草》是在公视预告里打出的关于讲述母亲母爱的系列中的其中一部剧。
事实上也就是一集而已。
长度相当于一部片时不算太长的电影,一个半小时左右。
概括来说,这就差不多是许许多多人生或者说是许许多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这位名叫艾草的母亲,上有一个年迈但是很刁钻刻薄,唯利是图的老母,开家小店经营生意,却总是做一些“不正当”的买卖,譬如往私酿的酒里掺水,一瓶可以多赚三百块。
下有一个外表看似乖巧孝顺的帅哥儿子,但他都三十岁了却还是只字不提结婚的事,实际上他的另一个隐藏身份是GAY。
还有一个送去出国念书,长期在国外居住的大女儿,偷偷在国外与黑人生下一个女儿,却没有结婚。
当然,这些事情,艾草一开始都并不知情。
她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要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家里,跑去台北生活,丈夫却在年轻时就病故。
她于是独自一人挑起所有重担,将子女抚养成人。
这个经历,倒是和她的母亲很相似。
她认为自己的儿女都很争气很听话,可以安享后半生。
但却在这时,相继发现了自己儿子是个GAY的事实,以及女儿从国外回来并且带回一个私生女。
她几乎要彻底崩溃。
可是,一个母亲到底可以有多坚强,有时真的令人无法想象。
她从最初气到要赶大女儿走,不认这个外孙女,到后来慢慢地开始接纳了这个孩子,甚至能够坦然地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大方地对着外人说出,“这就是我女儿的孩子,她没有结婚”。
这个母亲,她直到这样一个年纪,还是在经历着成长,与接受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看似很残酷,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她的儿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向她坦白承认他是个GAY,而她却还是知道了。
女儿问她,“你知道了?
”她说,“你们都是我生的,有点什么事我怎么会不知道。
”不需要太多言语,仅仅因为是母亲,所以都了解。
但是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某些人的母亲,呵,同样是母亲,同样疼爱孩子没错,但是有些母亲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惜伤害其他人。
这种母亲的做法,当然还是无法苟同。
学习一下艾草吧,她没有因为自己儿子是个GAY,而去伤害到他的那个男朋友。
这样的母亲才可以称得上是伟大。
话题扯远了,再回来说这部剧。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一部讲述同志的剧,尽管可能很多人都是冲着同志这个标题去的,但它确实不是。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在讨论当代社会现象的影视作品,同志,未婚生子,这都是眼下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然而称之为问题,好像又有些过分。
如今这些,都仿佛是在对社会既定的固有准则做着对抗与权衡。
近年来台湾影视作品中,愈来愈多地关注同志话题,但有许多也不排除是为了哗众取宠。
但,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一个数目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现象了,那么,或许也就可以归纳为一种社会现象了。
真正的同志,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是简单的出不出柜的问题,而是在出柜背后,所要面临和承受的许许多多的压力和舆论。
毕竟,在国内(包括台湾),尽管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还是没有达到能够被社会和普通大众所认可和认知的程度。
所以,我认为剧中人物情节的处理还是蛮符合客观现实的。
艾草的儿子,到最后还是没有亲口告诉母亲他是GAY的身份。
男朋友对他说,“要不要和你妈妈试着说说看,或许她会接受。
”但是他说,“我不会告诉她的,她承受的已经太多了。
”这部剧基本都是在讲家庭的部分,当然到最后还是着实的温情了一把。
就是这两个恋人之间的这段对话。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没用?
” “慢慢来,至少,你没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经有想过。
可是,我没有办法逃避你。
”嗯,可能在内地大家对台湾(电视)剧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那些比较无聊幼稚的小男生小女生的肥皂剧上,或者是那些大苦大悲大起大落的升级版琼瑶式的民国苦情大戏上,那也是因为内地只引进了这些东西而已。
殊不知,其实近几年台湾影视早都已经向日剧靠拢,关注起了许多的社会现象。
这是好事,也希望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多一些。
最后,话说回来,我不太喜欢这张海报,说到底,还是有了几分意图博人眼球的味道,单独地放出了这两个男生,还是想让大家把焦点都转移到同志这一热点话题上啊。
没办法,这也算是一种商业需要吧。
勢力的阿嬤大概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受到人民幣的一塊錢硬幣吧,當鏡頭轉到最後我的想法開始有些奇怪。
還有,那個可以看見中正廟的陽臺,很近。
也許他們是故意找了這樣一個布景。
中正紀念堂,不,現在該叫民主紀念館,或許還會改回原來的名字,不就是這個世界上不同觀點的人們碰撞著的想法么。
他們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隔夜的仇恨,沒有拗得過子女的父母,只是這個架構這個前提,也許在這個迅速分崩離析的社會中不一定再有效。
碰撞衝撞是逃避不了的,即使艾草走去海邊打一套八段錦,她還是需要回到這個家面對那么多人。
她抱起nina走進屋子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也許還有那么一點點的絕望,好吧,就這樣了,豁出去了我自己造的孽我也一定得承擔下來。
她挺過來了,靠著兒女更靠著她自己。
看到這裡我也很絕望,這就是人生,無法調和的人生。
我們無法期盼這個世界里不會有衝突,更無法期盼我們自己的生活里能避免衝突。
其實有什麽人造了孽又有什麽人害了別人?
我由此而討厭別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來批判我,沒有人有這個資格這樣做,若是要比道德,婚前性行為者同性戀们不會比貪官污吏不會比輿論操弄者更差,不是嘛?
艾草接受現實的時候是有那么一點點無奈和絕望的,這就是人生,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現實,另外一方面,這接受的過程很傷人。
我突然想到,如果也有一個姐姐或者哥哥該多好。
宋伶出狀況的時候宋海可以陪著母親,宋海出狀況的時候宋伶可以端著紅酒坐在艾草的身邊任由她喝下那一口。
這時候突然就想哭,突然就濕潤了眼睛。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未來,我也不知道當我的父母知道了以後會如何,而我又如何去面對那種傷痛。
也許陳正凡是個好榜樣,也僅僅是也許。
台灣是片美麗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承擔著這個民族的試驗,無論是民主自由還是社會道德,它都在承擔。
端阳时节草萎萋,野艾葺葺淡着衣。
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由庶名知艾草,印象中端午时节挂在门上那束绿色泛着白绒,或煮艾成汤,奶奶也总是说,艾是个好东西,能祛毒避邪。
而自己只是喜欢那种味道,带着些许草的青涩和花的微香。
三岁成艾,心里总隐约着这样的感觉,艾有种抗拒时间的韧性,也有一种默默守护的意味,守护着一个家庭的安宁,用自己的坚韧与微香。
不知道台湾公视人生剧展中《艾草》为何选取这样一个名字,只是看过以后,确实能感觉到那是与自己心目中艾草相契。
《艾草》并无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位退休的妇人吴艾草,生长于保守排外的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二十岁的外省籍老师谈恋爱,不顾她单亲母亲的反对,嫁去台北。
38岁时丈夫过逝,独立抚养一女一儿长大。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大了,坚苦的日子过去了,退休后享享清福,每天练练八段锦,读读英文。
每隔些日子去照顾照顾乡下唯利是图的母亲杨乖。
艾草认为自己独立坚强,让儿女受良好教育,对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满意又自傲。
直到发现一向乖巧孝顺的儿子是同志,而辛苦供养女儿去法国留学,结果女儿带却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
艾草原本一个完满的世界就此被打破,随之瓦解的则是自己多年来所秉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她原以为自己和母亲不一样,能独立坚强,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当这良好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走向一条与自己设想完全不同的道路时,她不得不去反思自己。
正如人生剧展中这样写道:“台灣從單一族群幾十年間轉變為多種族的國際社會化,上一代傳統的價值觀和下一代極度個人主義的對立,對多數的家庭來說都在承受著這個世代的價值衝突。
艾草這一代的母親是最大的轉折點。
面臨選擇與接受的當下,開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是否每個母親甚且每個人都面臨到自己人生的限制? 要如何勇敢的迎戰呢?”确实,开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或者并非是开放到一半,而是在这公开的社会价值观里面隐藏最深却又牢不可破的东西并未被触及,并随着一代一代的社会化依旧传递下去。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容忍别人的“开放行为”、可以接受社会所谓的“宽容”,但当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我们家庭身上,我们就无法再冷静下来,再去谈什么宽容云云。
当初艾草不顾母亲反对爱上大她二十多岁的外省教师,这在当时是如此叛逆和“不道德”,但她开始成为母亲,她开始体会作为母亲角色的那种社会期许,她又开始有退缩,或者去试图改变。
当她隐约知道儿子是同志后,她不断唠叨别人家孩子结婚的事情,来试图去转变,或者告诉自己:“或许碰到好一点的女孩,他会有机会改变。
”又或者再去找出社会道德的这柄大剑,“你们怎么不做些让人称赞的事?
……给你们太多自由,才让你们连那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不看在眼里……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韦伯曾说: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或如一句成语:作茧自缚。
但是我们也不由得害怕,当我们撕裂这一意义之网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栖身之地。
然而,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如果不能逃避,也只能勇敢去面对。
当艾草回到老家给母亲过寿的时候,母亲知道她孙女当了未婚妈妈的事情,艾草不得不去面对……当剧中镜头转向在海边的艾草,面对着夕阳,艾草深深呼吸,打起八段锦,而这时一位徒步旅行的外国人偷偷用相机拍下她的身影。
我不知道她当时心里在做着怎样的挣扎,只是感觉,在这一刻,艾草做了她人生最为艰难的选择。
艾草的女儿带着小孩来到母亲家,街坊邻居都聚了过来,女儿抱着小孩尴尬地站在门口,艾草一把抱过孙女,一个个去叫亲戚,然后来到里屋,喊她母亲“阿祖”,叫了四遍……看到这里,心里真如五味瓶,我想这就是一位母亲能做到的最大的勇敢吧。
但是,即便如此,艾草还在困惑与无奈中徘徊:“我越来越不懂你们的世界,你们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
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我真希望能这么做”。
说真的,我们无法说谁对谁错,或许这根本就谈不上谁对谁错,当艾草知道女儿当未婚妈妈那一刻的反应,我想任何一个做母亲的人都会有,即便这个孙女是如此的可爱,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接受那所将承担的则是来自整个社会的眼光与压力。
所以,艾草是勇敢的,就如她的名字,她要去守护她的家,用自己的那份坚韧。
又是在深夜静静地看完《艾草》,当这座城市都沉睡在月光里的时候,想想,可能在这沉睡的城市里或许也有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一位母亲,会在这深夜久久无法睡去……艾草就是这样一部戏剧,一个生活的片段,用最平实的对话,传递着最为真实的感情,打动着你最脆弱的心,泛着久久不去的涟漪。
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苛责你却又宽容你,她对你气愤却又理解你。当艾草说“你们是我生的,我又有什么不知道”时真的很难受。
看完以后很温暖
正中穴位。前面一团糟,我却笑;后面很美好,我却想哭。
超乎意料地喜欢。没想到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的,难怪整个故事那么的写实化。 无论是戏剧张力,还是人物描写,都很到位,不过那个“视财和名如命”的阿嬷有些让我讨厌。这个故事要是拍成院线电影,只需要更加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就足够了,因为剧本本身真的挺出彩的!至于结局,感觉太过于点到为止了!
因为已经和妈妈出柜,里面很多情节都能感同身受,没有问题能突然奇迹般地解决,只有理解与时间才能和解。有的时候我们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殊不知上一辈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完全不一样,我想做自己,而长辈“也不想接受”。只能说每一代人的意识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总体还是向好的,也为我的家庭感到幸运。电视剧质感很强,以至中途退出来确认了一次。很真实的作品
全片最亮的就是艾草在海边夕阳下练功的剪影,可惜配乐太水了,有些冲突也处理得过淡。造狗血固然不好,但有冲突才有戏剧。
这么短的电影我竟然看哭了。温柔缱绻,怀念那个安静的时代。。
肥皂剧的外壳,肥皂剧的内核
我觉得像女版《推手》
两个男孩真是养眼,一个乖巧一个孝顺,互相的宠爱简直甜到人心里去了。公视剧毕竟不比电影,节奏慢了,表演拖了,但三代人的亲情和拉扯还是很到位。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不能不说老祖宗还是有大智慧的。看不懂不要紧,放下即实地...
宽容坚强的母亲。★★★☆
以同志爱情为噱头,实际讲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家庭闹剧。。。
真正的爱要比我们想象的宽泛,宽容。
这妈妈的演员拖垮了整部电影,把母子情演的像要跟儿子谈恋爱,罗嗦也是演的很刻意,一点儿也喜欢不起来
不管什么原因,能有改变的机会总是好的,接受多元,哪怕是通过子女
做妈的都不容易
帅哥
貌似没这么好吧?
了无新意的和解剧。不和解又能咋的?
编剧灵,小莫在这里也很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