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NHK在12月30日上映的影片。
我今天在人人发现归类在“日剧”中,不过第一集就长达1小时多,怀疑是不是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芥川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改编,我一向对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上海符号”很感兴趣。
画面上来说,真的很唯美,色调、构图上把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拍的很纸醉金迷。
剧情的展开在芥川拜访的几个人物间游走,又以男娼“露露”做暗线,寓意中国当时政坛的暗潮。
对日本人而言,“大正时代”是一个浪漫又短暂的时代,大正10年正好和上海1920年左右暗合。
在日本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沉浸在膨胀中,蒸汽时代、西洋化及民主主义,让当时的日本一片祥和。
在国内,1920年左右,对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年份。
这一年,杜月笙公馆建成、上海交易所成立、张爱玲诞生、梅兰芳时值鼎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日本小说家村松橚风的“魔都”记录的就是当时光怪陆离、妖艳多姿的上海。
搞笑的是,魔都现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申城”叫的人越来越少😑影片中的老字号招牌、红头印度阿三、松田龙平吃着油条看《新青年》的镜头太赞了!
我一直蛮喜欢“海女”中的松田~有种吊炸天的气场。
看完这集,立马在豆瓣入了《中国游记》🤣
最近刚好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转手看到这部剧。
我曾说,要谈白话文乃至中文的变迁,不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没有资格谈的。
其中,芥川龙之介所身处的1921年,更是承上启下,不可替代。
彼时民国初立,孙中山让位,军阀混乱,中国内忧外患,堪称到了悬崖边上,从内至外的任何方面,都在一触即散的边缘。
这部剧好在它的文学性,它不那么下判断,只是通过市井,江湖和庙堂三方面,记录发生什么事。
其中也有一厢情愿,或是巧言令色的片段,但都无伤大雅。
呈现出的民国面貌,不说完整,确切,但如果你拥有一定程度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定可从方方面面管中窥豹,看到你想看到,并且应该看到的东西。
制作的灵光也不赘述,场景和服设皆可,镜头与配乐上乘,珍惜景别,有中景乃至远景的自信。
我很期待后面几集讲如何继续表达,如果能一直维持这个水准,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传播。
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耐心,更不允许,把这些拍出来。
从没想过日本拍中国会有这个视角,我完全相信这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样子。
前半部分来自日本的芥川龙之介跟一众中国人竟然相处融洽,未有受挫,这使我很难相信,毕竟在那一个年代中日之间也称不上友好。
但当影片到了芥川龙之介参观湖南女校时,芥川问学生为什么都不用铅笔而是用毛笔,翻译停住,露出一个复杂的眼神,芥川疑惑翻译为什么不翻译,翻译连忙跑过来说“因为铅笔是日本造的呀!
”,此时带领他们参观的老师已经初现一种愤懑之情;后芥川又请他带他们去参观宿舍,老师转过身,以一种极其愤怒的姿势拒绝了,而拒绝的原因是前几天刚有几个日本兵闯进宿舍把几个女学生玷污了。
这两个场景完全把和乐表面下的暗涌表现了出来。
我认为这是出彩的。
这部影片的文学性念白处理得尤为出彩,最后那句“血同时染红了柏油路和饼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芥川的前后对比。
他刚到中国时,村田请他看戏,他对中国戏院的嘈杂感到难以理解和不喜;而到后来,露露死后,他见到太多太多悲剧后,他说他开始喜欢上戏院的热闹,感到在众声喧哗中存在着,这多少也反映了在当时的中国神经纤细的人是难以清醒地存活的。
绿牡丹最后那下单手擤鼻涕也打破了那种文人画的滤镜,整个世界重构、鲜活,也给戏剧添了一份滑稽悲凉的底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和画面。
配乐给我的感觉跟之前看过的日本战争剧《在这世界的角落》的配乐有点像,私以为是比较日本的配乐?
画面或许是还原上世纪的风格,暗沉高饱和,浓郁而绮丽,也贴合芥川龙之介的文人身份。
总之值得一看。
吵攘的戏台和洋场,无声的水榭和男娼。
独在异乡的异客,怀着读三国西游的期待下船,看到的却是二零年代如抽了鸦片般迷幻又沉沦的中国。
莺歌燕舞中夹杂着枪炮轰鸣,各国名流汇集,蚁民却惶惶终日;青年志满,政治家却只在期待着奇迹。
芥川说艺术远高于政治,而过了一百年了,至今国内对那时的中国,在政治中没有反思,艺术中也没有还原。
反而是这部70分钟的日本短剧,透过精致的服化道和音乐,包子铺升腾的烟火气,倒像是真回到了过去。
细腻到真实的场景,就像是用日本白描的手法,把那时的上海众生画出。
有灯红酒绿,也有沆瀣污泥。
剧中龙平的目光清浅慵怠,那时的上海在他眼中,是花篮被撞翻的老太太,疑似仙风道骨的乞丐。
是粘了血的白玉兰,擤了鼻涕的绿牡丹。
“最先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但车夫看起来好像对那点钱很不满足的样子,并不轻易地把伸出的手缩回去,不仅如此,还一直唾沫横飞、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之后再次回过头去看时,那车夫已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恬然地坐在驾驶座上。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那样吵闹呢?
”“在我们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那个卖花的老太太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一边像个乞丐一样朝我们伸着手。
老太太在得到了我们的银币之后,好像还期待着我们再一次慷慨解囊。
我不禁为这个贪婪的老太太所卖的美丽的玫瑰而感到惋惜。
这个纠缠不休的老太太,还有白天乘坐的马车的车夫,——这不仅是我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的是,这同时也是我对中国的第一瞥。
” 被疾病折磨的芥川,站在上海街头,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
在《中国游记》中,作家本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更喜欢北京。
同样的,来到中国的芥川,在期待中也夹杂着不少失望,但是他又用一个有中国文化沉淀的外人的视角,对亲眼看到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刨析,尽管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有点陌生而又感觉有些黑暗的。
在片子里和在书中,芥川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现实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台上刚唱完《玉堂春》的白牡丹,带着苏三的扮相在台下熟练的用手擤鼻涕。
“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
” 惯常的戏谑笔法,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他讲到比日本餐馆更可口的上海馆子,小便竟然是在后厨的水槽解决,厨子也不背人,算是给他示范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大量引用了《上海游记》中的描写,同时插入另外两个短篇《火神阿耆尼》和《湖南的扇子》的内容。
书中《南国美人》分成了三个章节,和片子一样,也占了不小的篇幅。
我们一提到妓院,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子和花花绿绿的陈设。
但是逛妓院这件事,在芥川的笔下,有了日本文学的独特色彩,收起了轻浮,没有劝妓女从良的道德高地,在这一段描写中,仿佛略施粉黛一般让几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片中三段拜访名人的戏码是很有意思的,分别是代表了民国的章炳麟,代表了晚清也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郑孝胥,和代表新青年革命力量的李人杰(李汉俊)。
作为游记而言,芥川并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情绪都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在章炳麟这段,拿出了他标志性的戏谑,章说了一堆空话,到了芥川这除了冷,着墨最多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鳄鱼了。
到了郑孝胥这里,面对代表他向往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芥川仿佛化身一个学生,包括还在沿用的大清帝国的说法,都侧面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点烟的描写很有意思:“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每每刚一叼起香烟,郑先生就会马上站起来为我点火,令我颇为诚惶诚恐。
同时不禁感叹在待客方面,与邻国的君子相比,要数日本人最为拙劣了。
”
真正有问有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人杰这里,如果说郑老先生是师长,那李人杰作为同龄人,也是芥川的读者,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交谈对象,这一章节,芥川没有再用春秋笔法,而是直接引用了自己写下的备忘录。
和片子里一样,李人杰日语很好,而且有很好的语言逻辑,以至于芥川都感叹在深入浅出表述道理方面,李人杰的日语可能比自己还要好。
希望——这是李人杰不同于之前两位的最大区别,信仰的力量,透过文字穿越而来,百年之后,感慨犹存。
“种子就在手中,唯恐力所不及,不能解救万里的荒芜。
吾人的身体能否耐得住如此的劳顿,也甚堪忧。
” 1927年12月,也就是芥川自杀几个月之后,李人杰在武汉被军阀杀害。
露露是片中原创的角色,算是呼应了李人杰种子说,沾血的饼干来自于《湖南的扇子》,在书中真的就和《药》是一样的,片子里做了处理,变成了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片子以外,之后芥川到了北京,见到了胡适和辜鸿铭,错过了周作人。
但是我想提一下周作人的兄弟——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两位文豪,竟然也有交集。
回忆那个年代,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时间点: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同年11月,芥川龙之介于《帝国文学》上发表其代表作《罗生门》;1918年4月,鲁迅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次月在《新青年》发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3月—7月,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1923年,鲁迅翻译完成并发表芥川龙之介的两篇最著名的小说《罗生门》和《鼻子》;1927年7月24日,芥川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是鲁迅回忆散文《藤野先生》的开篇。
——部分内容节选自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当时的中国何其困难,可他们不论贫贱始终坚守着中国人压不弯的脊梁。
李人杰的原型是李汉俊,他是中共一大的参与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他家举行,也是他促进了中国的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
“不只是政治,还有学问、经济、艺术,全都在走向堕落,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仅存的贤人们也处于失望之中,或者在等待奇迹,这种巨大的混沌状态,无法承受的罪恶横流,还有成为了罪恶的牺牲品的弱者们,您想如何应对呢?
”“需要社会革命,为了达到目的,我认为只能依靠政治宣传,的确很多民众已经堕落,但是有一些年轻人心中已有新的意识觉醒,他们热切期盼着学习,但是学习的书和杂志根本不够用。
”虽已被西洋同化,但旧上海仍然保留着古典中国的美,是绿牡丹他们用京剧捍卫着中国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硕果。
她们身上还存有半殖民统治下的人情味,她们会分食沾上已经死去的至亲血液的桃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至亲的血液在自己身体内流淌,增添了浪漫气质的“人血桃酥”像极了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
“芥川先生觉得中国女人怎么样呢?
”“很美。
”“哪里美呢?
”“怎么说呢。
耳朵最美,日本女人自古就把耳朵藏在抹了油的鬓发后面。
而中国女人的耳朵,一直都任凭春风吹拂。
还有爱美人士戴上镶有宝石的耳环,天生漂亮。
”“真是个有趣的人呢。
”席间的女人听闻都拿着手帕捂嘴嘤嘤笑着又这般叹到。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在所写《上海游记》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用“南国美人”几个字形容他在上海所遇的“花界”女子们。
所谓“花界”,当时的时髦词,说的是烟花场。
中国读者认识芥川龙之介,大概常常是从黑泽明的那部[罗生门]开始,但芥川和中国的渊源更早。
1921年,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海外观察员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中国。
他在上海待了数月,后又辗转前往南京、长沙、北京、天津等地游历,见证了当时民国的风云飘摇、混乱时局,将所见、所思、所感写入了《上海游记》。
2019年12月,日本NHK改编《上海游记》拍摄的两集电视剧[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播出(两集合并时常约80分钟,体量接近一部电影),由松田龙平饰演芥川,从他抵达上海后下船讲起,用极精致的8K摄影展现了一幅百年前的上海全景画卷。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吃油条、看《新青年》的芥川街上黄包车夫们大声吆喝,河上挤满了驳船,柏油路上洋人和中国人行色匆匆,公共租界中舞厅华丽、觥筹交错。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云集在此时的上海。
“上海是一座大都市”,芥川这么写,而同时期另一个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则直接以《魔都》为其命名(后“魔都”一词便出自此书)。
无愧“魔都”之魔幻现实之名,20年代的上海,一面是纸醉金迷的奢华,另一面也是腐败、混乱与贫穷。
街头的乞丐、往河中撒尿的醉汉、门口卖花的老女人,和被打死的学生,组成了另一幅交织画卷。
而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用场所勾连起故事和主线的是“花界”。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芥川劝诫露露读书救国文雅清秀的男娼露露、身世特别的湖南女子玉兰,还有那成为了芥川睡梦中“妖婆”的林黛玉,让电影有了别样[海上花]的味道。
01侯孝贤的[海上花],说的便是那旧上海“花界”的故事。
改编自《海上花列传》,被鲁迅称之为 “实写妓家” 的开创之作。
旧上海的“花界”实有一定的分区,还有明确的等级。
比如[海上花]里的长三书院,又叫长三书寓。
“书寓”便是近代前期最高档次的妓家院,以弹唱说书经营起家,又称“卖艺不卖身”。
到了后来,有了比书寓低一等级的“长三”,有了留宿业务。
因出局陪席、留宿的价格均为三银元而得名,院中女子皆被尊称为“先生”。
只不过从鸦片战争之后,海上通商以来,书寓、长三便被糊涂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便没了区分,总之说的都是那最头等欢场。
[海上花]的故事场地就是在上海英租界内的长三书寓,当红的书寓先生们各自心有盘算,有的想要和某个男人建立起一段稳定的长久关系,有的和多个男人斡旋,手握恩客为她赎身,有的则看透欢场,再无欲无求。
©[海上花]里的书寓先生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欢场女人们各凭本事,在狎妓男人间进退周旋。
羽田美智子、刘嘉玲、李嘉欣分别扮演了这些书寓先生们。
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则是男娼露露、民国名妓林黛玉这些人。
露露虽口不能言,看似一个苍白少年,却最终死在街头学生运动中,让芥川内心深受触动。
露露的角色很重要,却是片方原创的,而露露一直跟随着的林黛玉则确有其人,还是“花界”名人。
林黛玉是为“花名”,自然出自《红楼梦》,她是当时长三书寓红得发紫的名妓之一,曾和胡宝玉、赛金花并称“沪上花界三杰”,又和金小宝、陆兰芬、张书玉并称“花界四大金刚”。
©“花界四大金刚”林黛玉、张书玉、金小宝、陆兰芬当时,有文人曾这样赞美过林黛玉的美貌:十七八岁年纪,烫着头发,戴着耳环,眉毛粉黛,一双大眼水波流动,鹅蛋秀脸,红唇性感,身着粉红绸缎旗袍,三曲身材,下褂高开,一双玉腿秀长健美,白皙诱人。
还有闲人们为上海滩的风月女神们排过花榜,共有16美人入选。
林黛玉排在第四,评语是“蓄意缠绵,含情绵邈,嫣然一笑,神在箇中,以韵胜。
”她还有一著名奇事:一生嫁人从良了19次,又复出19次。
据说林黛玉嗜赌,但凡欠下巨债,就嫁一次人(多是富商)。
搞到钱还清赌债,就再复出做回她的书寓先生。
可谓潇洒至极,还每每有人买账。
芥川到上海游历的20年代,林黛玉已经是无数次从良又重操旧业的名人。
彼时她已经58岁,但在芥川笔下,她看上去“顶多四十,特别是她的手,竟像小孩子一样”,而又“身材丰满,那双丹凤眼中浮现的柔美娇艳,能让人联想到她往年的美丽”。
林黛玉还成为过象征当时上海滩风月场最高荣誉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一步之遥]里那场花国大选的原型,也由此可见当时沪上花业的高度繁荣。
©[一步之遥]里的花国大选[一步之遥]改编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阎瑞生案”,阎瑞生为偿还巨债,抢劫杀害了另一位名叫王连英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舒淇这个角色的原型。
据说,其实阎瑞生当时的本来目标是林黛玉来着,奈何林黛玉实在太难约了。
02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和[海上花]里,都有大量的吃饭场景,大半故事都围绕着饭桌发生。
谈情说爱、议事说事、喝酒欢娱,都在宴席间。
写“花界”,就不能不写宴席。
因为宴席是当时有闲阶级一个重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伴随着西式生活的渗入和夜生活的兴盛而发展起来。
当时一本小说这样描写旧上海夜生活说:“但见电灯赛月,地火冲霄,往来的人车水马龙,比着日间更甚热闹”。
©[海上花]里的宴席而在大大小小各处的宴席间,座上的“花界”女人们是别样的点缀。
对于“书寓先生”来说,出局反而是最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她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所谓的“局”,是说当时的交际场,男人们组织宴席,喝茶、吃饭,往往会叫来几个当红“花界”女人,或装点门面,或弹唱助兴。
一般分为酒局、花局、装干湿、牌局、戏局等,陪过夜的话,就叫住局。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叫局还需写好局票,没有门路介绍是约不到当红书寓先生的当时的文人墨客、士人商贾,皆以此为乐,十分流行。
胡适在他的日记里就曾记载了自己年轻时多次叫局“打茶围”的往事。
他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1910年在喝完花酒,叫局“打茶围”之后,醉酒而归,半路耍酒疯向巡捕寻衅,被罚款5元。
这事对他触动很大,引发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在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描写里,这些女人出局很快,但即便是席间献艺,也很快就走了。
刚刚在一个宴席间见到,很快就出现在另一个宴席间,也很常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里的宴席而女人们也常常不能拒绝出局安排。
《海上花列传》原著里就写到长三书寓最小的一个女孩,才十二三岁,因为天真可爱、眉目如画格外受喜爱,经常被叫局,连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经常已经睡熟了还要叫起来,被迫出局。
当时的上海,狎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时代文化。
南京有秦淮河,北京有八大胡同,上海那就有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
四马路是长三书寓的地盘。
“天下数上海租界最繁华,上海租界又数四马路最热闹。
”这样的天然“广告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沪江商业市景词》里写四马路风光:四马路中人最多,两旁书寓野鸡窝。
戏园茶馆兼番菜,游客忘归半入魔。
有趣的是,四马路这样的头等欢场里,比起惯常的叫局、出局活动,性关系反倒成了“一种特殊的优待”。
对当红书寓先生而言,一段时期内往往只有一位“相好”,算得上是得了恩宠才有的关系。
也正因此,才有了[海上花]里沈小红和王莲生那样缱绻纠结的爱情。
就如张爱玲所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当时,反而只有这脏乱的风月场角落里,才有了那么点恋爱的滋味。
©[海上花]沈小红和王莲生十里洋场,花事之盛,堪称美谈。
芥川从上海回到日本,带走了一些中国的做衣布料,几年后,据说他服药自杀时所穿的浴衣,便是用那布料做的。
“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举起嗅上一嗅,香味已经不在,花瓣变成了褐色,‘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
”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这是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的收尾,那是他初见“南国美人”时胸前的白兰花。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pocier)】
公众号:木沃青年节奏缓慢但富有张力,总能从一个镜头中捕捉到很多凄美的光影和轮廓;色调旧旧的,孤寂又落寞。
我从非专业的角度看到了这部七十分钟电影的美学,舒服且难过,被生命和温柔拥抱住,半疼半喜。
我没有读过芥川先生的书。
却试图透过这部影片进入他深邃的思想和温和的人格。
他含情脉脉地看着悲惨的世界。
开头是十九世纪末的上海码头。
当时的中国已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却不自知仍自居天朝上国,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自诩亚洲领导者抱持优越感。
而芥川先生理想中的盛世繁华并未出现,铺展在他眼前的是——似是而非的现代化高楼,尴尬的呆坐在川流不息的肮脏街道。
他更像一个不沾染半分市井气的清秀书生,用看似不谙世事实则极具洞察力的眼光观察着秩序井然,热闹风光尽显的上海街头。
却一转头就能看到正倚着木柱舔舐自己腐烂流血的膝头。
而他面前,是绿色的带着恶臭的水沟上漂着泛白的肮脏。
你可以用三五块买到一个婴儿,你也可以进入梦一样不真实的声色犬马和奢靡优雅。
于是他写:人生就是一条撒满了玫瑰花瓣的道路。
旧上海的沉沦和腐烂是藏不住的。
胭脂气和欲望的妓院,喝彩声和热闹的戏楼,鸦片味和扑朔迷离的暗巷。
不分昼夜的堕落与迷失。
他给男妓写: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
但汝等可重振此国。
男妓露露,是在是让人意难平的属于时代的悲哀。
他幼时贵户,精通书墨,穿得华服;少年惶恐,家道中落,失语无聆;青年性温烈,口虽不能言,耳虽不得听,羸弱却自有硬朗处,自有其心胸。
他身下的被桃酥蘸着分走的血泊。
还没待完成属于他的理想。
他递给芥川烟盒时干净、修剪得很好的指甲,他执着笔,为乞丐写着一生惨淡经历时,难以描摹的表情,他为买烟赴约奔波一夜。
躲在深深庭院里满腔遗恨的士大夫,只是懒懒的等待着英雄的到来;自称改与清贫的遗臣作用三层楼房和园林美景。
随后他写:“现代的中国,已不像诗文里的中国,而是像在猥亵、残酷、贪欲的小说中所张扬的那种中国。
”想必诗歌里的中国是烟柳画桥逢连翠幕,是万里繁华十万人家,而现在却如此颓唐难堪的卖花老人、暗巷大烟和朱门前落拓的乞丐。
他说想必湖南民众都性烈如火。
玉兰拿着人血桃酥,一口一口嚼着,意为让深爱之人的鲜血回流己身。
错愕和沉默。
他安静的坐在喧闹街头的饭馆,捧着一本新青年吃着油条,他把油擦到衣袖上。
这是读书人的尊重。
冰冷的手似乎因为这本启蒙的书慢慢升温。
他说他实在爱不起来中国了。
曾经觉得那么吵闹喧哗的戏台的声音,此时也让他甚为心安。
台上那美若天仙不沾半分荒唐的伶人,台下却是不顾颜面的用袖子甩鼻涕的粗鄙之人。
鸦片窟烟雾缭绕,几盏煤油灯如鬼火般可怖;而城隍庙中悠哉悠哉冲着池塘小便的中国人,彻底击碎了他心中的幻想。
被疾病折磨的文人漂洋过海,失望地看到满目疮痍的土地和似睡非醒的人们。
所有美好的、诗意的、明亮的事物被抹杀和践踏。
如梦如幻的荒唐里面藏了几分清醒,声色犬马的背后也有革命者的眼光。
路过并停留在风雨飘摇的旧上海里不肯撑伞的异乡人。
“一瞬之后,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我嗅了嗅那朵白兰花,却已经连香味都荡然无存了,花瓣变成了褐色。
‘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摘自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结尾他坐在桥头一言不发。
看不出表情。
他远远地凝望着。
他低头若有所思着。
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看完了目前出的一集,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的,可能是“松田龙平”和“上海”这两个关键词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吧。
果然,无论是横看竖看,中国近代史都很屈辱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番泪目,吾辈当自强。
虽然是日剧,但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爱国教育意义。
看得出此次的制作片方也是很花心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中国取的景,画面很有厚重感,处处可见用心。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第一个泪点。
NHK用这部传记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在电脑中躺了很久,本来以为会是《人间失格》那种类型,没想到却带给我这一种异乡人拍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错觉。
一时间,也想不出,除了松田龙平,还有谁能演绎出这种病恹恹却充满幻想,现实主义又追求诗性美好的人物了。
或许演员本身,也是这么一个人。
虽然片头引用了芥川的话,「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但从他的作品和本片呈现的方式来看,导演和观众都会反驳这句话—— 这位作家,良心大大的有。
不然,他也不会成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撮小小的无产阶级文学萌芽的先驱者。
从早期对社会制度的怀疑,到晚年(也谈不上晚年吧)家庭纠葛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一生都是在被现实反复捶打与自我内心的挣扎中度过的。
这部作品,在展现二十世纪初上海人文风貌上,着实下了苦力。
剧组对史实的考证和还原,着实令人敬佩。
作为邻国创作团队,取材和呈现方式不受广电总局的辖制,却也没有失了公允,惹出敏感问题,只是单纯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镜头语言和台词撰写,对大厦将倾的中国,抱有深深的怜悯与渺茫的期待。
从政治性来讲,对中国观众非常友好(烦死了,还得妄议政治)。
整部影片呈现的方式,与芥川龙之介的文笔相互呼应。
「芥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
」本片在服化道以及史实考查上,下了足够令人尊敬的功夫。
若将NHK对标央视,我也不敢打包票,国台在还原时代方面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观影过程中,或许因为演员或者台词的不足,却也能让观众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气。
除了通过建筑街景来展现时代风貌,在人物刻画上,本片也有优秀的表现。
有戏子乞丐、有神婆老鸨、有政客以及革命人……政治腐败,盗匪横行,卖妻鬻子,鸦片祸国,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共存,就被这么鲜血淋漓地摆在眼前。
道貌岸然的政治家们
茶屋
沾血的饼干
拒绝芥川龙之介一行人参观学生宿舍
镇压工人与学生运动
学园育才救国,却不用效率更高的铅笔,因为是日本制造;本国资本家雇佣地痞流氓,打击工人运动和学生游行。
在加藤拓的镜头里,对乞丐也包含了深思与悲悯——神话色彩或许能减轻那份「路有冻死骨」的戚哀。
刚来中国,芥川还觉得《苏三起解》闹哄哄,后来渐渐听到《霸王别姬》也喜欢上戏台上的锣鼓喧天。
若不是梆子二胡小锣足够嘈杂,又怎么压得住人心中的愤愤不平和惴惴不安呢?
一个异乡人对这内忧外患、百鬼夜行的中国,感到了忧心。
看到流血奋斗的年轻人后,芥川或许感受到中国人破土而出的希望,产生了了解《新青年》愿望,才会在读书时担心弄脏书册,把油污揩在自己袖子上。
咽下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饼干,或是想品品这野蛮生长的力量,或是想让这不屈不挠的生命延长。
虞姬:大王,官兵他他他杀进来了项羽:待公看来
“哇呀呀呀呀呀”一个起势,满座皆是鼓掌叫好。
可当华彩溢动的虞姬,用那张艳冠群芳的脸,在后台完美的表演了一次擤鼻涕之后,唯一能安抚人心的美丽也破灭了。
就像捉摸不定的心情,就像福祸难测的命运,前一秒为纯粹的美热泪盈眶,后一秒就发现是这美也是恶鬼的画皮;前一秒还为百姓的愚昧无知扼腕叹息,后一秒又看到了大批青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昭和2年(1927),芥川龙之介吞服安眠药自杀——在战争到来之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死亡「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也算是将自己活成了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诗句吧。
但若长存,芥川指不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日本共产主义者(笑)。
松田龙平的旁白和气质给电影的氛围加分很多 前段时间刚看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 里面就有几篇中国故事 这个电影吧 悲凉中又带着点儿幽默 又有点儿奇幻 说不清楚 总感觉哪里有那么点儿寺山修司
探訪過了四馬路的書寓和戲院還採訪了前革命家和失意政客。
听说中日韩马上要迎来新的蜜月期了…只求这次俩国的执政党别再死于非命了…好好活着,咱们一起赚小钱钱!
果然我还是更适应文字而非画面。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有点生硬。SY
拍的很美,演技都在线,为平老师而刷……剧情是认真的嘛…有点尬
男主面无表情的脸看的让人无语
双眼过滤的都是文化的选择 没想到芥川龙之介杂文这么好!三两句旁白就震了 以及龙平成仙了
如果没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观影体验是绝对大打折扣的。非常有意思地把一些小细节都表现了出来,卖玫瑰的老妇人、“不要不要”、罗曼蒂克的乞丐、绿牡丹的擤鼻涕、章炳麟的鳄鱼标本、郑孝胥的点烟、中日女子耳朵的区别,加的露露和人血饼干(致敬鲁迅?)的戏很妙。龙平真是看起来太虚了……怪不得想逃脱女人
上海话完全伐来塞啊~
能坚持把这部电影看完,足以证明是真爱龙平
杂糅的元素,杂糅的风格,杂糅的叙事,杂糅的一切。摄影应该把海上花翻来覆去盘过几遍,可惜在那个影视城根本拍不出一样的质感。nhk拍revo背景的pro/pa/gan/da这件事也挺没意思的,讨好的程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1921。芥川龙之介如果是这样一个天然呆如男大的人我无法想象他将在1927穿着中制浴衣进行自杀。在沪日侨在二十年代的经历,那么横光利一的一个月上海行,或刘呐鸥上海文艺坛回忆录,虹口区多伦路街区发家史的取材都比这好玩。。。ps没想到在这里看到薛81,我觉得好滑稽。
这个文艺片口碑这么好,时间独特倒是真,能够看到一般看不到的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金世佳很给力么,还联合出演。
目前为止看到影像对文本的最佳还原,芥川笔下的那种朦胧,混乱在细致的镜头下缓缓展开,时不时会让我想起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这样的片子当前的中国不能拍也不敢拍,电影中一些小细节的处理足见NHK的用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细节好。一直哭。
拍得细腻入微,看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有的只是吐槽和失望,这部剧把20世纪中国底层的满目疮痍体现出来了,阶级性从影像中表达出来,毫不掩饰。龙平演得很克制很好啊。
温和了,其实芥川来到中国,面对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差距,是要更加幻灭的。
那坨鼻涕簡直是點睛了
喜欢小阳春吃坏肚子的说法。艺术至上主义者芥川来到异邦,过分顺滑地在上海被纳入1920s日益同一化的革命情感结构(绝望/希望、沉睡/觉醒、老人/青年、精英/大众),却又以两个死亡事件试图对之进行间离或反讽,风景的混乱说明更多的大概是观者自身的混乱及这一混乱的可贵。影片一再暗示芥川之死与中国的关联性,却未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是刻奇了些。
其实,像是二战题材,从侧面反馈更能让人带入情景。别一上来就骂街敌方什么的……那些真的让人看不下去……
根据《中国游记》改编... 把上海的脏乱差拍摄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