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的生活被太多的物质欲和精神欲所充斥。
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很多人每天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的在做些什么。
很多人每天殚尽竭虑的,恨不能将自己燃烧一样,很多人每天勾心斗角,恨不能把一切利益归于己。
好的生活,人人向往,可是,真正能吃的了苦的,又有几人。。。
有些模仿《阿甘正传》般的剧情,甚至有些浮夸的渲染,但是,冥冥之中,就像蝴蝶效应,无论多大无论多小的事情,都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追逐的也许是一份安定,也许是一份享受,也许是一份成就感。
但是,常常事与愿违。。。
失败了,伤心了,难过了的时候,我们会看什么呢?
看看自己拥有的?
还是看看自己没有的?
看看自己没有的,会怨天尤人;看看自己拥有的,还会珍惜好过一点点。
也许你不会做一件事做了30年,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一件事做了30年的时候,一件简单的事也就不再简单了!
朋友,坚持吧,为了自己曾经的梦想至今,矢志不渝。。。
看之前手贱看了一下豆瓣影评,得分不高,再回去的时候不得不说带了一点偏见。
但是这种淡淡的叙述方式很对我的胃口。
黄渤把王大卫这个傻子演的很好,苏茉莉,李红兵,演的都很生动。
看的时候一直为大卫担心,担心他总是被身边最亲近的朋友背叛,伤害。
在我看来,这是最悲哀最让人难过的事情。
可是结果很好,很温馨,所以不禁很感谢导演,感谢编剧,在这个总是靠出人意料的结局来吸引人眼球的时代里,他们温柔的给大家带来一道温馨的,回味千变万化但却又是最平凡的蛋炒饭。
不得不说一句,也许是真的,傻人,有傻福。
看这部电影至三分之二时,笔者脑海里忽然跳出前些天吃过的一份叫做“虾仁滑蛋”的盖饭。
不仅仅是因为“蛋炒饭”和“虾仁滑蛋”中都有鸡蛋,更是因为想起与《蛋炒饭》像极的《阿甘正传》中,同样一根筋的傻子阿甘完成了好友的捕虾梦想。
可《蛋炒饭》远不止是一个想做成蛋炒饭的励志故事王大卫的爸爸说:“慢点,别人快的时候,你要慢。
”原本是王大卫的爸爸教给他做蛋炒饭方法的一句话,却成了他一生处事的原则。
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年代,政策的改变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年轻人纷纷离开家园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创出另一番天地。
哥哥退役后将母亲留给王大卫养老送终,李红兵离开王大卫做生意赚钱去了,苏茉莉也按耐不住离开王大卫追逐歌星梦想去了,每个人都为了改变生活进行加速跑,只有王大卫留在那个能做蛋炒饭的地方,希望做一碗全北京,全中国,全世界最好吃的蛋炒饭。
王大卫的大哥说:“我炒不好,火候老是不对,你可能行。
”中国的古话总是充满智慧的,欲速则不达,过犹而不及。
哥哥在解体后的苏联投资出了问题饮弹而尽,李红兵生意失败携巨款潜逃国外,苏茉莉混迹娱乐圈尝透人世间的心酸。
还是只有王大卫,打杂、切菜、看着火候,守着自己锅里的菜。
小时候,王大卫“做出最好吃的蛋炒饭”的这个梦想被小伙伴认为大得是吹牛吹出来的。
长大后,王大卫没有改变的梦想被大伙伴认为是没出息的傻子梦想。
身边的人改变了,离开了。
他留下了,也做到了。
李红兵说:“你真他妈傻。
”是啊,王大卫智商不够,不懂得耍心机赚大钱,活了大半辈子只知道这辈子要炒出一碗好吃的蛋炒饭,喜欢的女孩离开了他,好兄弟欺骗了他,他傻的窝囊。
但就是这样的一根筋的傻子,想做蛋炒饭就不放弃,炒出了比他爷爷炒得还好吃的蛋炒饭,想开御厨就开得红红火火,他一心一意的对自己喜欢的姑娘好,不求回报的好,即便兄弟骗走了他的饭馆间接害死了他的母亲,在兄弟再次陷入险境时毅然只身把对方从黑社会手中赎了回来。
苏茉莉说:“真好吃。
”心爱的女孩怀了别人的孩子,他不离不弃的陪她做了流产,打进别人家的饭店亲手为她做了一碗蛋炒饭。
王大傻虽然傻,却比精明人都懂得怎样去爱。
就是这样不变的爱,不变的爱自己的女孩,兄弟和蛋炒饭。
“蛋炒饭看起来,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可是最高境界的蛋炒饭,就是用最简单的材料,炒出最复杂最绝妙的味道,过去的文人墨客给它取名叫‘菩提玉斋’。
”
看见黄渤我就滚进去了,看完我就滚出来了。
看影评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我不得不说这个笑话有点冷,我都不需要用任何形容词,只需要想想看完阿甘什么感觉,看完这个呢。。。
我觉得这个电影跟励志压根就没有半毛钱关系,要是最后他让人坑死了还是不改本色能算是悲剧,要是他最后想明白然后玩命磨练最后把他那发小坑死了然后抱得美人归,能算是“基督山厨子”,可是这么个“傻人有傻福”的结尾绝着实让人有一种身体某个部位非常异样的不爽,换句话说,就是蛋疼。
还是说励志这个词,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让子弹飞》,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主人公的胜利,只不过一部是“羊的胜利”,另一部是“狼的胜利”,姜文大哥和他的“张麻子”的胜利,得益于他们的坚韧,信念,果敢和智慧,他的胜利是踏在群狼尸体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真实,血腥,甚至可以说又教育意义。
但是咱们这个伟大的厨子,是一只温顺的羊,狼朋友来咬他,他说咬吧,狼朋友说再来一口吧,他说没问题,狼朋友说那多咬几口行么,他说哎呀你怎么这么麻烦你自己看着办吧。
最后他用他绵羊般的高尚品格感动了冷血的狼,狼施舍给他自由然后说我不咬你了,他默默的祝福着离开的狼,然后他就成功了。
我已经不想再吐槽什么封建顺民云云的玩意了,只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正常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扯淡的思想,但是导演居然还真就TM表现的是这玩意。。。
难道这本身就是导演吐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槽么。。。
话说回来,大家也要宽容一点,明白怎么回事就得了另外,不推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成熟的孩子们看,如果家长发现应当及时阻拦,因为这电影的思想,至少是表面上的思想非常的不励志,孩子们要是都这样国家就完蛋了。。。
蛋炒饭,3分一部模仿《阿甘正传》 的电影,建立在八十年代基础上的国土意淫片儿,鸡汤味浓厚,与其说是喝鸡汤,倒不如说影片在强行给观众灌鸡汤,真心觉得编剧瞎几把扯淡,如果是恶搞《阿甘正传》倒还不错,不过从情节来看,完全不像是在恶搞,,,总结一下就是意淫与鸡汤齐飞,狗血与套路一色优点是几个角色性格设定鲜明,演技高超,黄渤演什么像什么绝对好评, 红兵和茉莉也都不错,甚至厨房胖厨子等人物的性格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非常值得夸奖的而且人物之间的感情线也还行(跟现在对比的话)傻子傻得让人心疼与骗子的阴损对比,已经是一出戏了,让人想起了很多类似于《今生缘》小动画的mv综合一下,不推荐,分数都给人物
想起小的时候,晚上肚子饿了,姐姐就会把剩饭装起来放进锅里,打上两个鸡蛋,有时候会加上火腿肠或者榨菜,如果家里有的话。
到最后我们都是抢着吃的,那个点在星空卫视会放香港的喜剧。
现在回忆起那些时候,回忆起那碗蛋炒饭,都还是很清晰的。
长大了,糟心的事也越来越多了,但今晚在看完电影听着片尾曲,我给姐姐发了一条微信说,我很想念她的蛋炒饭,便觉得对现实,无论是多么不好的现实,都释然了许多。
昨看电影蛋炒饭,很享受。
这是一部商业社会大背景下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激荡碰撞的精彩故事,开始爱情被抛弃,友情被背叛,但爱情友情不死,金钱却可以随时失去,爱情友情,永远散发着人性的美丽光辉,随时等在那里,拯救你迷失的灵魂,故事最后,历尽繁华的人儿终于幡然醒悟,捡拾起当初丢弃的爱情,友情,追寻灵魂的真谛。。。
表现了改革开放之际,3个青梅竹马的年轻人闯荡江湖,经历屈辱,打拼,出卖,辉煌,回归的精彩历程。
大卫,一个甘于平淡,对金钱没有概念,心中只装着一件事:做蛋炒饭。
只爱一个人,哪怕那个女人被花花世界摧残到面目全非,对朋友生死可托,哪怕那个朋友抢去他的女人,骗光他所有财产,还一样在朋友有难时,倾尽所有,冒险去救,可能导演也觉得现实里面这样的人实在难找吧,放到电影里面也会增加了这个人物的雕琢感,索性把大卫塑造成一个天生有点2的半傻子。
就是这个2的朋友,成为其他2个弃他而去闯荡世界的男女朋友心灵的港湾,电影结尾,茉莉退出娱乐圈,红兵散尽家财出家电影细节表现很精彩,在爱情上,大卫爱茉莉,茉莉却和他的朋友好了,茉莉怀了朋友的孩子,大卫陪她去医院,朋友为闯世界,抛弃茉莉,大卫去帮她挽回爱情,茉莉送的白帽子,从电影开始戴到结束,帽沿都磨破了。
后来茉莉也去闯世界,于是圈内都知道只要一提茉莉名字,就可以在大卫的餐厅白吃白住免费场地在友情上,小时候帮红兵打架,及长,看到红兵也喜欢茉莉,竟然就不争,默默离开。
餐厅新开,红兵工作不顺,跑来一块干事业,餐厅没有生意,红兵马上离开大卫回去工作,后来生意好了,红兵又回来,几乎主管了餐厅的一切。
保险柜的钥匙都给了红兵。
被红兵骗去餐厅一无所有,闻听红兵有难,就搜光家当去救再说说李红兵,我觉得这小子太有福气了,有大卫这个朋友,简直比老爸还保险,睡了人家女朋友,骗光人家财产,有难了还会去求大卫帮。
大难不死后去山区支教。
最后出家伺佛。
生命里最珍贵的爱情,友情,生活里最牛逼的桥段靠着一骗来的餐馆打拼到财富榜3号人物的传奇历程,都被这小子享尽了。
不公平啊。
大卫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人性光辉的代表了。
茉莉代表爱情,被精彩世界所吸引,抛弃了爱情。
红兵代表友情,为事业和金钱,背叛了友情。
而最后,在大卫的感召下,他们又都放弃了自己曾经追求并已经拥有的东西,找回了自己。
老实人=接盘侠!
强行推销“傻人傻福”和“人善人欺天不欺”?
强行励志,但是真的很抱歉,“玛丽苏”的反义词不是睚眦必报,可能只是我们小人物正常的判断力和待人接物!
“老实人”也未必都是褒义词,它很可能等于类似“接盘侠”的调侃而已。
你我皆凡人,能不能有点正常的判断力?
一直被欺负还甘之如饴,兄弟,这不是大度,这是弱智啊!
在正常人的理解里,我爱你所以我容许你伤害我一次,然后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啊可是妹子,你若反反复复伤害我,自己作,跑外面浪去,回来喝着大酒撩着汉,醉了还哭着喊着男人都骗你在外面没人管你,妹子,除了发自内心的冷笑,我还要发自内心给你一个大耳刮子!
正常人的理解里,我当你是兄弟你却想坑我,没事,咱就这一回交情了行吧!
可是你坑完了我的店还特么理直气壮说我不配当老板所以你坑我,然后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实干在你的投机天赋面前多么不堪一击,我不说会不会画个啥诅咒你,至少,你再有难我放个鞭炮不过分吧?
还倾其所有去救你?
呵呵,图啥?
图你“全世界都不许叫我傻子只有你可以”?
反正我十分不理解这部电影的立意!
高仿版《阿甘正传》?
所以也要接个盘?
人阿甘的娃也是自己身体力行,并没有假手他人!
所以为了凸显义气就得一再上赶着让发小坑还傻乐呵?
我勒个去,人阿甘是照顾殉难战友的家人老小,最重要,战友从不曾坑他啊!
三观呢?
丢了!
为啥丢了?
废话,不丢就成正常剧了,正常了咋还能男版“玛丽苏”?
咋还能男版“圣母白莲花”?
所以,这才是三观诚可贵,热度更重要。
若为票房故,节操都能抛!
短评骂声一片,想请问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这是电影,不是写实,在现实生活中傻的你都不屑和他一起,问题是在所谓都不傻的前提下,你有这样满肋插刀的朋友吗?
兄弟吗?
姐妹吗?
这不是阿甘,不要类比,说教你说是就是,仁者智者关系。
不要制造幻术享受幻术,活的真实些没什么不好。
我没写过影评,也不会写,没有那么缜密的逻辑思维,就是看骂得好多,真没意义,仅此而已
——以下是背景资料,以申明我写这篇文章的基本立场——1、陈宇导演是我的老师,确切的说是导演行当的授业老师,2004年到2005年选修他从《视听语言》开始的诸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课程。
2010年当了一学期导演课的助教。
之前只看过陈宇老师的《光影交响曲》,关于这部北大宣传片我写过一篇采访。
[http://www.douban.com/note/164234293/]2、我看的是“导演特邀映典”,今天中午陈宇工作室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蓝色港湾传奇时代影城包了一个厅,请了各路大佬和各路媒体。
三位主演到场。
陈宇导演做长篇致辞。
其他致辞嘉宾还有王人殷老师、谢飞老师、张扬导演。
3、陈宇老师上课的风格是追问,提一个问题,对回答的同学的答案可能并且经常追问十个问题。
很不幸我是经常被问到的同学之一。
当然陈老师的课上可以随时跟老师辩论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引用(03级的某位学弟曾经当场背诵爱森斯坦什么的……)、推论和观点。
以上3条决定我的这篇文章必然有说好话乃至吹捧的成分,但是必然不会仅仅是吹捧,肯定有吐槽。
但是我保证陈述四星的理由,以及做每次写影评(我从《盗梦空间》就没再正儿八经写影评了啊)都会有的意识形态分析什么的。
——以下是正文。
——我说《蛋炒饭》是一部学院派导演的作品,理由有如下三点:1、陈宇导演本身是一名学者。
他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系影视编导专业(本科)及电影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陈宇导演的作品序列(惭愧,只看过1部)中的《北大光影交响曲》以“北大精神”为题目,这是个异常难拍的题目,具体可见背景资料中我做的专访。
自2005年该片作为北大宣传片上映以来,收获的唯一负面评价是“冗长”,此外自“萌”字2006年出了新含义之后,该片结尾常被拿来开涮。
观众一致认为将“北大精神”以“光”的形象呈现出来是一种非常好的电影化手段。
该片非常好的影像质量使得它成为北大各部门及各学生组织宣传片、PPT片的重要素材来源。
3、就我对《蛋炒饭》的考察而言,该片作为学院派喜剧(也被称为冷喜剧,见《当代电影》2011年7月号P52,《蛋炒饭》四人对谈)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互文性的结构之中。
换言之,《蛋炒饭》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导演在片中使用了多处直接引用(包括故事片、纪录片),同时也不忌惮观众认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影片的著名段落:《阿甘正传》(黄渤饰演的王大卫、片头的下降镜头——苏茉莉坐在长椅上,比起阿甘的开头就少了片羽毛;以及王大卫父亲的箴言“要慢”——生命如同一盒巧克力;调侃冯小刚、周杰伦、李宇春的段落与调侃猫王、列侬等人的段落,等等)、《罗拉快跑》(片中交代人物后续生活的方式)、《天堂电影院》(影院里的接吻镜头)、《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的表现方式、屋顶、童年到青少年的转换方式)、《非诚勿扰》(李红兵深夜潜逃听着《朋友别哭》的开车戏与邬桑唱《subaru》的那段开车戏)、《茶馆》(流水价人物各自轮番登场),乃至《站台》(三个人骑自行车)、《霸王别姬》(王大卫命运的一波三折,发小的背叛),以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有戏仿的段落,但更多的是所谓致敬或者化用,或者前文所言的互文性。
这样的设置会给予资深影迷更为愉悦的观影趣味(比如你认出了《天堂电影院》),虽然有掉书袋之嫌,但是化用或互文性比仅仅的戏仿或者致敬高出的一点是如果你不知道原文本的话也并不妨碍观影体验。
另一个例子是《越光宝盒》,这部以戏仿为主的电影对观众的要求就高得多。
当然其中也有运用并不恰当的地方。
三十年后李红兵趁王大卫熟睡后潜逃,在车上从兜里摸出一个馒头,三十年前小王大卫递给过小李红兵一个同样的馒头。
此处本该煽情,馒头一出笑声一片,这里实实在在就解构掉了。
在辨析过戏仿与互文性之后再来看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将意义系统推进一层。
且认为本片与《阿甘正传》具有相同的视觉表象/视听结构,两者的表义方式仍是有区别的。
《阿甘正传》的分析请参看戴锦华老师《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分析,两片的主要差别在于技术层面,更进一步地是投资规模。
如果陈宇导演有了泽米斯基规模的投资,他未必不会采用《阿甘正传》中的“涂抹历史”的电脑特技方式,将阿甘嵌入那些重要的历史场景之中,但限于投资及技术,历史被作为“引文”呈现在文本之中,做为节拍器和景片出现,同时部分时候带有苏联蒙太奇学派式的意义(板砖和轰炸镜头的组接之类)。
这在避免了《阿甘正传》所带来的一系列保守主义政治叙述的意识形态效果之外,形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效果:历史被引号悬置起来,人物只是目击历史而非遭遇历史,这与剧本格局、投资规模等是密切相关的。
影片中较大的场面有两处,一是美国人到小学被王大卫自拍板砖吓倒,二是王大卫三人设计混进电影院看吻戏,后一个场景中有较多的年代剧服装出现。
这两场戏属于搬演,而它们的前后都是引号中的、作为历史呈现的影像资料。
那么这些段落其实也具备了某种”被引用“的性质。
那么历史被悬置之后带来的是什么?
导演显然需要一种逻辑来贯穿1972年文革后期以及此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
两次巨大的断裂(第一次是文革结束,第二次片子没有拍你们都懂的)使得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导演的方法是树立一个不变的:王大卫·阿甘同学深爱苏茉莉,不惜一切代价讨好他,同时想有一个地方可以做蛋炒饭。
如果阿甘的智商有80,王大卫似乎只有60,并且兼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和身体不协调(阿甘的口吃是治好了的,并且身体过分强壮了些),这个人物无论何时何地第一想的是吃饱饭,做蛋炒饭,通常是为别人做,即使在产业被骗或者女人被拐的时候也不忘了要给“敌人”“做点吃的”。
蛋炒饭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需要学30年,王大卫简单所以纯粹所以心无旁骛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点是阿甘的逻辑。
阿甘做了很多事,王大卫就做了一件事。
王大卫很坚定,或者是守株待兔式的看上去大智若愚。
他并非不争取(找爸学手艺,找妈要钱,找哥帮忙或者哥主动帮忙,自个儿攒钱……),但方法都很笨。
另外两个人则都是不安分的,一个当歌星要名,一个做老板要钱,这两个人的逻辑也是贯穿始终的。
注意这种分化的开始时间,导演有意地模糊了具体的时间,但是经由李红兵之口说出了“将来的世界必定是金钱和权力的世界”(之类,而且那一段李红兵的口音很奇怪,没有讲北京话,似乎在模仿谁……),大致可以定位在80年代后期(约在《本命年》附近)。
然后这个逻辑贯穿始终,可以认为这是导演的看法,即这种逻辑的确是主导着80年代后期以来的平民生活的,但也由此抹平了更为复杂的差异性的存在和其间的变化。
返回来看《阿甘正传》,据戴锦华的观点,这部电影以一种保守主义的姿态尝试治愈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创伤,这其间裹挟着越战、民权运动、妇女解放等等诸多问题,《阿甘正传》最后以让珍妮以死承担这一切,让母子之家回归父子之家。
当然《阿甘正传》也不无片面化符号化之嫌,但可供展开的层次更为丰富。
对《蛋炒饭》而言,素材或许有,环境可能还不具备。
于是《蛋炒饭》看起来更像是对当下现实的一个更直接的回应,名利这个事情大概如今是更加地变本加厉了。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伤痛”么?
那么导演给出的解决方式未免也太童话了些:一个出卖自己朋友的人,一个说“资本是血淋淋”的人,指望这样的人会良心发现,把“吃了我的吐出来”,然后献身希望工程或者常伴青灯古佛——王大卫简直像许三多一样完美无瑕(中国的阿甘是许三多对吧……),只能说这是美好的祝愿,或者是电检的压力,或者是中国式结局的需要。
在这个意义上说,《蛋炒饭》是具备苦情戏特质的(只是换成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被阉割的男性),这个结局自然是导演也不相信的——你听到冷笑的声音了么?
所以本片学院派的根本基调浮出水面:正是由于这种现实困境的无法解决,这个童话般的故事才真正彰显出了其悲哀的一面。
看看那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结尾吧,重开的店里大清朝遗老——字幕上是金老,看上去大概是溥杰?
——说王大卫的蛋炒饭“比你爷爷(当年的御厨)做的好吃”。
蛋炒饭,或者“菩提玉斋”,因而风靡。
真的太有趣了,绕了一圈回到这个吊诡的表达上,最日常的蛋炒饭反而成了奢侈品。
这是传统价值的回归么?
当然不是,这是成功,是名是利,是王大卫不在乎而苏茉莉李红卫追求了多年的东西。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王大卫的父亲一直在说“你爷爷是御厨”,王大卫开店,开的是仿膳,买饭店用的显然是宫里的粉彩瓶子,几经转手,仿膳楼子屹立不倒,最后经由这样一种方式被认可——那是历史的幽灵显影了。
正如电影最后,鼓楼(?
)上王大卫遭遇到小时候的自己和两个发小,这个时刻很电影化,是实打实的遭遇而不是想象中的遭遇,那个时刻景别很近,所有引号中的历史与现实都消失了,正是这种过去想象未来和现在回首过去的戏剧性的对视时刻进一步消解了叙事本身,观众也由此获得了一种评判的视点——四人谈中郑洞天老师提到历史评判和道德评判的问题,很精辟,不过道德评判已在前面完成,叙事终结的时刻,留给观众的是视点,这处抽离着实有趣。
夹缠了许久无非是要说,在这种学院派的、有意识的互文性写作之中,导演给出了一种叙事之上的表达。
这种表达最终的效果并非如关联最紧密的文本《阿甘正传》一般抚慰,而是颇具戳破童话泡沫之后的、对现实的紧密关照。
再提供支持论据两则:苏茉莉改名叫苏菲,嫁香港富豪,上娱乐八卦头版,招待会忽然改说北京话喷记者,离婚隐退后带着女儿重回北京——这一切说的莫不是某天后么,一切那么相似,正如里面戏仿的“胡弄排行榜”、“阿秋歌友会”、周董,以及最后说菩提玉宅风靡世界那段图片和旁白显然的误用,你会发现这确实是导演反复提示的、映照现实的一面哈哈镜。
与很多影片所不同的是,最后时刻,这里还有那么一个面向现实的出口。
——以下是吐槽——1、能有个字幕么。
2、似乎拷贝偏色,整体偏绿。
3、哥哥这个人物基本逻辑难于建立,尤其最后自杀……另外口音怪异,难道不该是北京话么?
都在胡同长大了啊。
此外这个人物前文有口头铺垫但是30分钟左右才突然冒出来,不妥。
4、妈妈这个人物完全是个摆设。
5、时间坐标仍是不够清晰,以三十年论,中间大段跳了几次,演员的妆层次欠了些。
另外王大卫那顶白帽子似乎破旧的速度太慢了。
结的时候终于可以引用胡续冬老师那句话了:“食物是P民们最底线的幸福感”。
陈宇导演,应该请胡老湿客串的。
山寨啊,无比廉价的山寨,从立意、手法、编剧到执行,处处粗得掉渣。如果阿甘是大智若愚,大卫就是真傻;如果阿甘是赤子之心,大卫就是纯傻。这傻不仅自我欺骗,更尽力YY欺骗观众,关键是骗还不自知,以为洋洋洒洒大跨度了挥洒情怀了就是本事。眼高手低之作。
胡编乱造
电影怎么了,都搞怀旧
伪阿甘
感觉有点像大陆版的阿甘正传,海报超级丑!!!!
导演剪辑版!
这是在模仿阿甘吗!?
学院派电影,中国版阿甘,改革开放三十年。
一直很新欢王渤的小人物情怀,这部片子勾起了许多有关于小时候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回忆,很像中国式'“阿甘正传”的样子,总体感觉还是蛮值得一看的。
多么励志 无论身边的事物变得如何的操蛋 最后苦尽甘来。我们也能这样么?
如果真的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那么也不用这么生搬硬套吧!不过,影片中的一些“老镜头”蛮怀念的,当年的人们如此清纯!
导演有野心,但是太幼稚。。。
直接的感官感受是好看的.丑到极致的黄渤收起了他发黄的牙龈.
每种味道都想来一点儿但是都没够的感觉。北京话不够地道。但时代感很好所以四星。My Way 响起来的时候差点儿喷一地可乐=_= 这个过了。
戏弄冯小刚、超女、周杰伦的段落有点儿意思
我喜欢认真讲故事的电影。
有意模仿阿甘正传,有一定的笑点和新意,主体思想是说傻人有傻福,但是在个人努力和心路改变上下的功夫不够,整部片子感觉不温不火的
还可以啦。黄渤挺可爱的
比起阿甘的傻,这里面的大卫是傻到惨不忍睹。。。里面周笔畅和假“JAY”那两段令人喷饭囧 ,主题虽挺积极向上的,只是故事太扯淡了 难有共鸣。
跳跃的剧情,没什么亮点,唯一记住的一幕是少年黄渤和成年黄渤同一画面出现时对视的时空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