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这是一篇很个人的影评。
年纪越大,越相信缘分。
早先问友邻要了电影资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看成,之后端午节又打算看《天堂电影院》的重映,还是没看成。
假期结束后,偶翻热映电影,看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在热映,且离家800多米的电影院就有合适的场子,果断买票,16一张,缘,妙不可言。
暗自庆幸之余,也感受到伍迪艾伦在《我心深处》说的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出门就是电影院,而且票价便宜,于是常常泡里头的心情。
虽然我没有他的才华,但是我经历了类似他的经历,多少有点苦中作乐。
主角是身患阿兹海默症的安东尼,演技精湛自是不必多夸。
我能看到他在演,更能感受到他演之下的真实。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讲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天才所表达的总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根据接受者精神层面的差异,有不同的深度与向度……而一旦我们无法看透它,我们将得到真正的享受。
真正的艺术形象能同时唤醒接受者内心矛盾及相互排斥的复杂感受。
安东尼便是如此,他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要形象,将观影者我的情绪搅动得不费吹灰之力。
看到长得像女儿(其实是出现女儿的幻觉,且因为阿兹海默症不记得女儿)的护工,他甚至非常灵活自如地跳了一段舞,还优雅地邀请对方喝酒进行「hook up」,多少可以看出安东尼年轻时候的魅力,而后突然对护工发脾气,让护工瞬间惊愕不敢说话。
人出生的那几年,不管撒泼打滚,脾气有多么阴晴不定,都是被允许的,因为TA刚来到这个世界;人老了接近暮年,再如此古怪难处,便会被诟病甚至被嫌弃,即使TA肉眼可见地快离开这个世界,TA也应该拥有长者该有的姿态而非老顽童一个。
所以电影中间,安东尼的女婿实在对他忍无可忍,打了他几个巴掌,他立马哭得像个孩子,却已经无法像会说话的孩子那样说:他打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安东尼的女儿安妮,她无疑是伟大的。
即使是安东尼的亲生女儿,安妮做得也已经足够多了,尤其当安东尼黑着脸说「我最喜欢劳拉,她画画特别好,两个女儿我只喜欢劳拉」,劳拉是安妮的妹妹,因为意外已经去世。
坐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劳拉听到这句话,默默流泪,我又何尝不是。
我能理解家里有2个小孩的父母,一旦偏心,被忽视的那个孩子的痛,也能理解安妮同时也在默默承受着失去妹妹的痛。
又或者,安妮的情绪是更复杂的,毕竟好歹,父亲还记得住妹妹劳拉,他还有精神寄托,他在等劳拉来看她。
这里的对比是很强烈的,安东尼对女儿安妮已经没有爱了吗?
我能去分析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对别人的爱吗?
这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对安妮对父亲的爱,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即使她后面为了新生活去了巴黎,她为了照顾父亲,能做的都做了,多少还可以看出安妮和前夫离婚是因为安东尼的不断打扰。
我们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现在我时常怀疑这点,反倒是子女,例如安妮,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能看出子女对父母的爱。
于是,我一边看电影,一边自问: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我不问爱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傻子,被爱的那一刻,无论谁都可以感知到,但是恰恰「爱」这个东西是最难产生的,因为体会过的人实在太少了。
彼时,边上正坐着自己前任,我知道他已经不爱我,想起前几个月一边旅游我还一边挣扎,纠结:为什么他不爱我?
我如何才能让他爱我?
跟着电影,我泪如雨下,我为安东尼老来的艰难生活哭泣,我为安妮无处诉说的默默付出哭泣,我也为自己寻爱不得且看清真相哭泣,他就坐在我边上,但是他不爱我,生活可笑讽刺,且大多时候都是如此。
跟着电影,我又想到他爱我,谈何容易,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爱自己,错的是他吗?
不是,我只能坦然接受错的是这个世界,我不怪他,但是我要放手。
电影结束后,我还是哭得停不下来,他问我怎么了,我轻声说道,没什么,只是在回味。
随后想到,这个男人,以后我们大概率不会再相见了。
曾经的信誓旦旦,变成相忘于江湖的潇洒(自我安慰),刨去恋人的身份,总觉得依旧令我唏嘘不已,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我哭得更凶了,不止为当时即将逝去的恋情,也为生命中来了又走的人,就让我这样走着哭着放肆一回吧,我心里想着,好歹别人若是用奇怪的目光看我,我也好安慰自己,我不过是刚看完电影罢了。
安东尼在结尾哭着找妈妈,我们从哪里来,终究要回到哪里去,他老了,还得了阿兹海默,想必不止我这个观众,原谅他的折腾,他的阴晴不定。
那我呢,我既不年轻,也没老透,我说我要找妈妈,生活会理我吗?
人生是一个不断掉叶子的过程,新叶和枯叶才有来处和归处,我告诉自己,正是郁郁葱葱的时候,就努力在阳光和雨露下,去学会真正的爱,遇到真正的爱吧。
在今年这个奥斯卡小年里,本片可以算惊喜之作。
影院里最近两年更是难得看到如此真正有奥斯卡份量的电影了!
本片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终得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安东尼·霍普金斯也籍此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但进入影院之前,我对本片其实兴趣并不大,主要看到题材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的,有点担心影片过于悲情或沉闷。
结果影片开始没十分钟,我看得津津有味,完全投入进去。
影片改编自法国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的同名舞台剧,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全片总共只有8个角色,情节基本都是在室内展开。
这种戏剧改编的电影,往往给观众以很强的舞台感,电影质感有时就不够突出——在角色的大段对白面前,总有一种视听语言使不上劲的感觉。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却独辟蹊径,把戏剧到电影的转化做出了新意。
这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电影化叙事技巧,就是影片汲取了类型片中的悬疑手法,把一个原本平淡得波澜不惊的故事,讲得极富悬念: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老人安东尼,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分不清现实还是幻想了——时而,他的女儿安说认识了一个男人,要跟他搬到巴黎去,希望父亲能接受她找来的护工;时而,这个女儿又说自己绝不会离开伦敦;甚至女儿的丈夫还是男友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一个样子;安东尼甚至不知道到底身处自己的公寓,还是女儿的住所……世界在安东尼面前变得虚幻不稳定……难怪《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能得到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它保留了舞台剧的很多优点,比如强烈的戏剧冲突,突出的人物,大段精彩的对白或独白等等,却以非常电影化的手法来呈现,把电影蒙太奇运用得十分出彩。
当然,作为一部深入角色内心的剧情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悬念的结果上面。
这些悬疑情节,只是导演带我们进入安东尼世界的一把钥匙。
安东尼感受到的虚幻,正是阿兹海默症带来的遗忘与记忆混乱造成的。
这间公寓,仿佛就是安东尼的内心世界:一间间屋子,一个个抽屉,一张张照片,储存着他的人生,他的故事。
然而,这些屋子却如同《盗梦空间》般慢慢变得扭曲、混乱、相互重叠。
安东尼其实不止是被困在了混乱的时间之中,他也是被困在了自己衰老虚弱的身体里,困在了不断丧失、不断倒退的意识里——结尾处,安东尼忽然感到害怕,大喊着想找自己的妈妈,犹如孩童。
这是一位法国导演拍的欧洲电影,却选了一个全英国班底来出演。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已经是出神入化,毫无表演痕迹。
我只能赞叹,他在各种状态间的切换实在顺滑自如:刚才还是欢笑晏晏,忽然就陷入恍惚迷惑;才大发脾气,马上就阴转晴,变得逗趣可爱,魅力十足。
饰演女儿安的奥利薇亚·科尔曼也是英国影后级的人物,她前两年刚凭《宠儿》拿到了奥斯卡影后。
此外,马克·加蒂斯、奥利薇亚·威廉姆斯也都是极出色的英国演员,前者出演过《神秘博士》、《神探夏洛克》,后者则拍过《爱玛》、《玩偶特工》等众多电影和剧集……这些演员,包括饰演劳拉的年轻演员伊莫琴·普茨,都能和霍布金斯平等对戏,各有各的精彩,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英国演员们的高水准!
全片看起来真的非常过瘾。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毫不乏味,也不故作深沉的故事,带我们慢慢了解了一个八旬老人的世界,感他所感,惧他所惧。
面对必将困住我们的时间和衰老的身体,我们以何对抗?
只有亲情、只有家庭和朋友,只有尽量保留住我们的记忆——这,就是我们的一生,我们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The Father的译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从开场寻找手表开始作为铺垫和暗示,全篇甚至不让观众清楚地知道时间(度过了几天),因为在父亲的世界里,这些似乎已经是混淆不清的存在…在其中的一天里,女儿安妮一直穿着那件蓝色衣服,也不断暗示着父亲世界里的时间停摆(独到的服化道表意,非常喜欢),不看到最后,观众基本不会知道时间的进程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客观时间的进程,而是父亲世界的进程
医院的椅子
椅子和服装暗示着此时父亲已经住进了养老院故事发生的地点也随着父亲的主观意愿转化着,不仅是时间的囚困,也是空间的迷失…很独特的美术设计在于房间的设计都很类似,例如最后养老院的房间也跟父亲自己的房间格局相类似主角精湛的演技简直令我不断折服和泪目,安东尼的表演让我不断地想起当年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姥姥,奥利维亚的无奈和伤心(被父亲一次次扎心)就像当年照顾姥姥的妈妈…但不同的是 姥姥对妈妈的爱一点也没变过,她只是更像个小孩子,忘了很多事很多人,有了自己的固执和任性(这也是最令人心疼的地方)…即使自己的记忆已经完全混淆,却又常常"That's right"好像自己知道一样,强装清醒冷静的模样也让人心疼一个人成长的最后,仿佛又回到了母胎、回到了小时候……
会质疑自己的身份
会像小孩子想妈妈
会记忆清零
会被时间围困
姥姥最后一次生病的那时候,我去看她,发现她不再理会我和妈妈刻意讲的笑话了。
她带着一种寂寥的表情,望着窗外的秃树,对我们谈论的琐事充耳不闻。
现在我知道,那个时候她已经走进阴阳交界之地,前面的道路,已不再能与我们分享了。
安东尼霍普金斯已经苍老的脸上,偶尔还露出那个杀人犯的样子。
尤其是对着来面试的保姆,满面红光跳踢踏舞的时候。
他好像还是那个听交响乐煎牛排的高智商变态,意气风发,把其他人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
镜头一转来到第二天早晨,女儿告诉他,昨天那个他喜欢的保姆今天就来上班。
“她说你有点脾气,但是很有魅力。
”“是吗?
”老人切着吐司,迟钝地回忆。
门铃响了,老人因为还没换衣服而满脸慌乱,求女儿先别开门。
女儿还是开了门,保姆走进来,竟然是一张陌生的脸。
老人惊慌失措,赶忙退回房间,就像看到鬼的孩童。
我的朋友家里有老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
老人的子女说,刚患病时老人性情大变,从一个睿智温柔的人变成蛮不讲理、焦躁易怒的人。
“动不动就给我找茬。
”她说。
看了这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影片才知道,不是找茬。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惊悚片。
朋友的妈妈心地仁厚,虽然觉得父亲找茬,也不去计较。
我去朋友家吃饭,老人反复絮叨着要去新疆找铀元素,把几十年前的事情当做现在的工作。
“别接他话茬,一接他就来劲。
”朋友的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看完这部电影,我衷心为朋友家人的神经大条感到庆幸。
他们要是像电影里的女主角,再敏感一点,会过得比现在更痛苦。
女主角终究离开伦敦过上了自己的日子,朋友家也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
无关孝心与爱心,这种病症带给家人极大的负担,稍稍放手一点交给专业护工照顾,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安东尼强势的镜头只出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冲房子里的陌生男人怒吼,问他为什么出现在自己家。
他质问保姆是不是修女,为什么把自己当做弱智对待。
没过几分钟,自称是自己女婿的男人甩了他一巴掌,接着又是第二个,第三个,而他嘴上还威胁着对方,却已经痛哭了起来。
这一幕是幻想还是现实,这个男人是保罗还是詹姆斯又或是养老院的护工,这些细节都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侮辱此时的安东尼而无需付出代价。
精心搭建了多年的人生,从这一刻开始土崩瓦解。
他的记忆如意大利面一样,已经理不出头绪。
在混乱与焦躁中,他失去了自尊。
从咄咄逼人地问保姆“我有哪里值得照顾?
我女儿只是为了我的房子”,到泪眼朦胧地坐在养老院的床边,问女儿“那我怎么办,你要抛弃我了?
”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亲戚家借宿,大人们在外面的客厅看电视,我在漆黑的客房睡觉。
妈妈知道我怕黑,广告时来看我。
广告一结束,妈妈就站起来,走出去,关上门。
在妈妈关上门的几分之一秒,我心里绝望地大喊着“不要抛弃我”,可是嘴上叫不出来。
然后妈妈真的走了,只是放小孩子在房间里睡觉而已,能有多大不了呢。
可是对我来说,那一刻简直像世界末日一般恐怖。
你看,亲人之间真的无法相互理解。
不管是刚来这世上,还是要走时,我们都是孤身一人。
安东尼:额,我,我到底是谁?
凯瑟琳:你吗?
你是安东尼。
安东尼:安东尼。
凯瑟琳:是的。
安东尼:安东尼,这是个好名字,“安东尼”,你觉得呢?
凯瑟琳:这名字非常好。
安东尼:应该是我妈妈给我起的,呵呵,你认识她吗?
凯瑟琳:谁?
安东尼:我妈妈……凯瑟琳:不认识。
安东尼:她,噢……她……她……她有一双大眼睛,我现在能看到她的脸,她,我希望她能有空的时候来看我,你觉得呢,妈妈?
你刚才说她可能周末的时候偶尔过来。
凯瑟琳:那是你女儿。
安东尼:不是,我妈妈……我要我妈,我要我妈!
我想离开这里,找,找人来,来接我……凯瑟琳:嘘,好啦。
安东尼:不要,不要,我要我妈,我要她来接我,我……我想回家。
凯瑟琳:怎么了,安东尼?
怎么了?
安东尼:我感觉好像,我感觉好像我的叶子都掉光了。
凯瑟琳:你的树叶。
安东尼:是的。
凯瑟琳:什么意思?
安东尼:树枝、还有风和雨,我已经搞不明白发生的一切了,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这个公寓里的所有事情,我……我再也没有栖身之地了,但我知道我的手表在我的手腕上,这个我很清楚,我走的时候要戴着它,如果手表没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准备好去,去……凯瑟琳:首先,我们先穿上衣服,好吗?
安东尼:好。
凯瑟琳:我们穿好衣服,然后我们去公园散步,好吗?
安东尼:好。
凯瑟琳:公园里有树,还有叶子,然后我们再回来吃点东西。
安东尼:好。
凯瑟琳:然后你再好好睡个午觉,好吗?
安东尼:好。
凯瑟琳:如果你醒来后感觉很精神的话,我们可以再去公园散散步,就我们俩。
安东尼:好。
凯瑟琳:因为今天天气真好,外面阳光灿烂,我们要趁阳光好的时候出去,我们把握好时光。
安东尼:是的。
凯瑟琳:因为好天气总是转瞬即逝,不是吗?
安东尼:对。
凯瑟琳:那,我们把衣服穿上,可以吗?
安东尼:不要。
凯瑟琳:来吧。
安东尼:不要。
凯瑟琳:来吧,宝贝。
没事的,来吧。
嘘,放松,放松,你很快会好起来的,我保证,一切都会变好的。
当你观看中能够感受到第一视角里很多跳来跳去的场景变化无法连贯时。
这正是认知症患者的的那种无助,请你再继续用心体会它带给患者本身和家人的痛苦,这部电影看的才有意义。
球球了,不要再称它为惊悚片了,正是因为太真实地还原了阿尔茨海默症(以下简称认知症)老人自身在困惑里打转的种种症状,要知道现实里这是更难以掌控的“漫长事件”。
当你观看中能够感受到第一视角里很多跳来跳去的场景变化无法连贯时。
这正是认知症患者在经历的那种无助,请你再多继续用心体会它带给患者本身和家人的痛苦,这部电影看的才有意义。
电影里对疾病症状还原完整度很高的场景:(不要担心剧透,只有当你真正正视了这个病的存在,才不会觉得他很遥远和奇葩)1.从被害妄想(父亲怀疑护工偷了自己的手表,实际上患者会自己会把重要物品藏起来)2.空间上的迷失(片末告诉我们老人一开始就住在养老院,不停切换的场景从公寓-诊所-养老院-自己家还是女儿家,是在老人脑中一直不能理解的)3.产生幻觉(片中老人想象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和小女儿长得很像的年轻护工女孩劳拉,应该是因为十分想念意外事故小女儿,总提起小女儿的画和职业,在脑海中和想象的人物劳拉的交谈中也选择性的忘记小女儿意外事故)
老人想象了一位长得很像小女儿的护工来照顾他想象的第二个人物(实际上是医院每天能见到的的大夫)是大女儿的前夫,也许是因为已经不记得女婿的样子了,但因为女婿不满父亲住家影响日常生活,有过激烈对话,给父亲留下压力和委屈,前部分父亲想象了和冷漠的前夫对话。
4.性格上的大转变(一开始对想象中的护工很友好,转眼间马上又攻击对方)前部分的示好能看出父亲患病前是位幽默也很有魅力的男性,生病后能保留部分性格底色,但在混乱时确实会完全的改变。
5.时间上的错乱和不解(电影后三分之一处吃晚餐前的情景不断和护工来的时段重现)患者分不清几点,在哪,和谁在一起,其中也可能是因为真实地感受到被女婿嫌弃生活在一起的压力)6.大女儿要去巴黎定居一事存在困惑,所以反复的在自己构造的记忆里重复、质疑,和幻觉的人物询问此事。
7.对人物的识别障碍和错乱(父亲想象的护工是一位年轻的女孩,但电影末出现在家中的护工是一开始老人在想象中没有认出来的女儿那位)片末看出,真实的护工是老人所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居家上门服务的女孩。
患者会自己想象出多个人物。
我们应该体谅的:照护认知症家属的亲人面对的一直是这样循环的模式,本人和家属甚至更辛苦。
片中其他真实日常的还原:- 直接照护者(女儿)心力交瘁的生活状态,这其中掺杂着对生病的父亲的变化的诧异(当父亲无法认出自己时无法接受的过程)、- 日常生活里时刻要去应对患者(疾病产生的)蛮不讲理的过程… - 当然,偶尔,患者也有清醒的片刻(父亲会对女儿表示感谢)这真是如迷雾中的短暂清晰片刻。
- 一个家庭中有认知症家属时夫妻间会产生的矛盾(女婿极力想让岳父住养老院)也特别真实的表现了,真实生活中情况一定会是更加复杂和糟糕的。
鼓起勇气,接受父母最真实的模样这两年,我有再持续看认知症相关的读物,影视,虽然比以前的进度慢了。
看《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时,因为太过了解它演绎出的疾病症状了,总是停下来琢磨,老人的病情到哪个阶段了?
他现在在想什么?
如果换做自己要怎么应对。
有2个最想重审的有效建议,是以前看了非常多亲身照顾家属都提到的,也是我觉得特别对的:1.“抛弃以往什么都做得到的理想父母的形象”子女若无法重新设定父母的模样,总是以过往无所不能的印象,来看待现在的父母,他们必然会因为自己不断被扣分非常痛苦,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照顾双亲时,能做的事之一,便是放下理想的双亲形象。
如果对方无法区分过去与现在,也无需刻意纠正。
下定决心接受无可取代的他,是可以做到的。
2.照顾好自己的心,才能照顾好父母片中错乱的第一人称视角,已经足够能让人感受到罹患认知症的压力和家庭紧绷程度了。
如果你身边有正在经历这段漫长照护的小伙伴,请你更加理解他所面对的状况。
并且告诉他,这是一个人生阶段,把它想象成游戏中最困难的一环关卡,不要再坚持完美的照护,持续当下父母“做得到的事”,照护父母需要认真地心态,但是不要沉重的心情。
待在身边,就是一种支持。
共勉。
以前提到阿尔兹海默症时,更多呈现的是这样的故事:老人一脸平和茫然的坐在那里,作为子女一遍遍或耐心或无奈的告诉老人他是谁,试图唤醒老人记忆深处残存的一点记忆。
每当到这个时候,老人安详的样子和子女痛苦的挣扎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的父亲(母亲)不认识我了”。
这样的痛苦让我们虽未曾经历,也感同身受般的同情子女。
当这么一部以患病者老人视角的影片出现时,才突然发现,作为患者,他们何尝不是最痛苦的。
在虚虚实实支离破碎的记忆泥潭中挣扎,怀着最后的骄傲和倔强,试图向他人,也为自己证明,自己还没有老,还有能力,甚至还记得。
可在这样的过程中,越陷越深,仿佛上帝用一双手遮住了照向他们内心深处的光,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封闭,直至无尽的黑暗。
无论他们年轻时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一旦踏进了这个记忆黑洞,就注定无法回头,只能任由这个记忆死神将自己一点一点拉进更深更黑的地方。
在患病初期,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这点时,内心中经历了怎么样的自我怀疑,愤怒,怨恨和痛苦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了。
那最后脸上的平和,是否是在一遍遍自我怀疑后认清了这个事实而选择的妥协?
但我更愿意接受另外一种想法:还好,那些痛苦他们都不记得了。
这样想来,当患者已经病情严重时,作为正常人的我们,为了缓解我们的痛苦,一遍遍试图唤醒老人记忆,让他们一遍遍重新想起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这个事实,让他们在短暂清醒的片刻再经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否是一种残忍呢?
影片的最后,当护理告诉安东尼老人事实的真相时,老人想起了他的妈妈,他想妈妈,想回家。
面对忧心忡忡的女儿和无法忍受的女婿,他像一个犯了错的小朋友,只想要他的妈妈来接他回家。
为什么相比小朋友,老人犯错似乎更难被原谅和宽恕那是因为老人们没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没有犯任何错误,他们只是生病了
父亲在孩子年幼时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大树,当他老了的时候,孩子就是父亲的根。
——题记世界上最可怕的事物,莫过于遗忘。
而阿尔兹海默症就是遗忘这种酷刑的集合体,得这种病的人往往会沉溺于自己的往事之中无法自拔,他的每一天,都过得好像是惊悚片。
在电影《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导演就用其具象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一天。
在影片的开始,就是几个隐匿在角落的第三视角的镜头,
这种镜头带给我们极强的窥伺感。
伴着高亢的咏叹调和声乐,我们进入了安东尼的世界。
||在影片开始的音乐名为:”What Power art thou?”(什么是力量艺术?
),在这首音乐中没有被我们听到的最后几句话是这样的:”Let me let me freeze again/Let me let me freeze again to death.”(让我,让我再次冻结/让我,让我再次冻死。
)这没被导演完整播放的音乐或许就是在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告诉我们在他心目中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状态或许就是在时间流逝之中逐渐被冰封,直至死亡。
这是一种巨大的悲伤。
||随着安东尼摘下耳机,这个影片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我们得以从那样一种莫名悲伤的气氛中解脱出来,可以仔细观察这位隐藏在昏暗灯光下的老人。
(在这里要说一下笔者之前根本没看出来这居然是“汉尼拔”)或许这也是一种隐喻,告诉我们这部影片都只是老人脑海中的世界,这个世界伴随着老派的音乐和腔调,伴随着荒诞和不经,伴随着一个个连环相接的梦境。
在影片的前半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安东尼在寻找自己的手表。
在一开始安妮来到公寓的时候安东尼就认为上一任护工偷走了自己的手表,而后来他又说安妮的丈夫偷走了自己的手表,安东尼对于手表的热衷让我们不仅怀疑:手表到底代表了什么?
在后面他自己的一句话中给出了答案:
在他看来,手表就是时间。
其实笔者认为安东尼并非对自己患病的事情一无所知,从他尽量淡然地处理生活中莫名其妙出现的各种自己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中就能看出他对于目前世界的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最起码他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困惑的状态,这在他去看医生的时候强装镇定还开女儿玩笑就能看出来。
在他看来,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时间,而手表就是时间的刻轴,若是没有了手表,这一切狂乱的生活会将他的精神扯碎,这也是他对手表极其重视的原因。
另一个他很看重的是他的公寓。
这是他和女儿们从小一起生活的地方,影片中并没有笔墨描写过他的妻子,或许早已离异,或许早已不在人世,从他两个女儿和他那样的亲密(大女儿安妮,小女儿露西早已去世)中就能看出他在她们幼年时和她们感情之深,那是真实存在的十分深刻的舐犊之情。
而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还能从他和年轻小保姆见面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中隐约看出他年轻时的幽默风趣有魅力,但实际上他现在就是一个怕女儿抢走他房子的老头儿而已。
在他女儿为他心力交瘁的时候,他却还想着女儿或许会害他,这让电影外的笔者也感到十分气愤,但是当看到他记忆错乱,感觉自己被女婿殴打泪如雨下的时候,简直要让人心都碎了。
谁又没有年迈的那一天呢?
谁又敢保证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不会有一天成为那样一个老人呢?
孩提时父母对孩子无比的耐心,但是当他们老了的时候,子女又是否能够有相称的那一份爱来回馈呢?
接下来,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我们可以看出从最开始还能有那么几段相连接的长的故事到后来凌乱无绪的剧情,安东尼的病情应当是越来越重了。
最后,当他在养老院的床上醒来,一切过往的种种事件发生了堆叠,从房屋的相似摆设,那无数次掀起又拉上的窗帘,我们看到了或许整部影片的一切故事都是在这个小小的房间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安东尼的一个梦境,或者说是他阿尔兹海默症为他塑造的梦幻泡影,在荒唐的故事之下或许只有一个冰冷的外壳——他被遗弃掉了。
就像他说的那样:“老鼠终将离船。
”他的孩子离开了他,去追寻自己的生活了。
那一刻,一切手表,公寓都失去了意义,因为对他来说,他已经丢失了时间和自己的坐标,从此以后生活就是大海上的风暴,他只能自己驾着一艘小小的木船,在其中飘摇。
在影片中最多出现的一首曲子是歌剧《诺玛》中《圣洁女神》咏叹调,其歌词大意如下:棕榈树下的女子,戴着面纱,轻轻挪步,唱着歌谣。
这或许是安东尼年轻时和他妻子一起面对过的场景,而如今他却沉陷于自己破碎记忆的苦海,想要挣扎却只能抖落一地的枯叶,他失声痛哭,悲咽难忍,轻轻倒在护士的怀里好像一个婴儿,嘴里念叨着:我的树叶已经快落光了……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男主人公最后化作婴儿死在女主怀里的场景:
随着时间流逝,记忆逐渐模糊这是最刺痛人的折磨,因为它不是一个干净利落的死亡,而是不断地将你生命的烛火吹灭,再点亮,再吹灭,又如西西弗斯的巨石一般直至终结。
影片中安东尼的悲伤就是源自女儿的离去,虽然有过争吵有过猜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妮就是安东尼所有力量的来源。
斯人一去,大树飘零。
安东尼在安妮离开之后就像深秋的枯树,叶子开始片片凋落……所以,如果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老人,他们在缺少记忆的痛苦中徘徊,请多给他们一些耐心。
他们对你的所谓打扰其实也不过是院子里落下的梨花,扫过肩头,还会问:是不是走得太轻……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最近看的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分享一点点我的感触,如果你还没有看,可以去看了这部电影再来看这篇文章,避免剧透。
虽然电影里的老父亲是英国人,但是在我看来,人世间的情感,那些关于生死、关于人性的东西却是相通的。
美国人、英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因为看过之后我久久难以平静,我想起我的爸爸妈妈——在我离开家乡去到另一座城市前他们对我虽然不舍,却选择了支持我,从未因为我选择追寻理想和事业而责怪、埋怨我半句。
亲情意味着什么?
衰老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得不写下一点什么,以及必须要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的原因。
我也想聊聊,这部电影教会我们的6个道理。
1、当我们失去记忆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生命电影用一种近乎惊悚片的形式,将我们带入安东尼“错位”的记忆中。
女儿、女婿、护工、医生、女儿的男友……当不能掌控记忆,甚至连自己的至亲都无法辨认的时候,记忆在大脑中形成的鸿沟仿若坠入地狱一般。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爱、生命中我们可以记住、想要记住的人和回忆才组成了我们的生命和意义。
在我看来,阿兹海默症的真正恐怖不是生命逐渐走向凋零,而是当记忆变得模糊不清,那些老人开始抓不住、记不住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切。
无论是公寓、亲人还是时间。
2、出生时,作为婴儿的我们紧握着双手,想要抓住一切。
然而生命只是教会我们逐渐放手的一次旅程。
就像电影里的父亲一样。
即便老去,记忆开始模糊。
但他依然记得自己要抓住的是什么:想要抓住奋斗了一生的房子;想要留住已经逝去的小女儿;想要留住他的那只手表;想要留住那些美好的,关于亲人的记忆……最终却发现什么也留不住。
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喜好是喝咖啡还是喝茶。
3、如果一味的想念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忽略眼前自己所拥有的。
到最后会发现,连那些所拥有的也会离你远去。
电影里的父亲总是念叨着自己的小女儿,想念她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想念她总是跟自己撒娇。
对于那个一直在身边默默照顾自己的大女儿却并不是那么待见……他甚至恶意揣测,女儿对他的照顾只是因为她想要谋划他的财产。
厚此薄彼、没有真正在乎眼前人,只会刺痛那些真正爱你的人。
4、因为生活而忙碌、因为压力而痛苦……而所谓的辛苦,反过来看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正是代表着我们还年轻力壮,我们还年轻。
电影里最让我心酸的其中一幕是,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得知唯一的亲人大女儿即将离开这座城市,他固执的说自己不需要人的陪伴,也不需要人的安抚。
女儿离开之后,他去超市买了东西,独自一人站在厨房里哼歌,把塑料袋塞进口袋,却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该做什么,他呆呆地站在原地,彷徨失措。
比起因为生活而忙碌,真正可悲的是无事可做,没有方向和生活目标,以及不被社会需要的茫然感。
5、不要忘记开口感谢你身边爱你的人。
有时候我们总是吝啬对于最亲、最爱的人感谢。
电影里的大女儿其实一直以来都在尽自己的力量爱着父亲。
在医生的叮嘱下,在丈夫的怨言下,她依然不忍心将患病的父亲送去老人院……不耐烦的丈夫打电话叫她匆匆赶到家,她为父亲穿上毛衣之后,父亲不经意的对大女儿说:“谢谢你安妮,谢谢你做的一切。
”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女儿也瞬间泪流满面。
其实那些无微不至的付出和不求回报的爱,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6、此刻就是爱他们的最好时候。
电影最触动的一幕发生在末尾,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身处养老院的安东尼,年过八旬的老人颤颤巍巍的哭出声来,如同一个孩子,他毫无安全感。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往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是因为被亲人的抛弃、和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他说:“我想念我的妈妈……”我忽然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里写的一句话:“情感经历是塑造我们人格的基本因素……婴儿依赖母亲并不是因为妈妈喂饱了他们,而是因为妈妈抱了他们,给他们唱歌、凝视他们的眼睛。
”在我们还可以爱父亲和母亲的时候,在我们还可以拥抱他们、跟他们聊天倾诉、凝视着他们陪伴着他们的时候,请再也不要吝啬……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缘分,只有这一世的相遇。
谨以此文送给所有的爸爸妈妈和亲人们,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陪伴你们的时间可以再长、再久一点。
离第一次评论本片已经两三年过去了,而这次再看对更多内蕴有了体会。
特别是偷手表,女儿去不去巴黎,来的保姆是谁,小女孩的结局,去不去养老院等问题,片中给出的事实一直是双标的,不断处于更正状态,也就永远不可能为一个老年痴呆者判断出正确的信息。
而最后你会发现正确与否已经不再重要:it‘s clear the everything is unclear.从心理学上阿兹海默症来源于巨大的生存恐惧,来源于面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就是我们的头脑产生的,并且使我们幻化为各种想象。
比如片中多次以女婿的形象出现的男人,他代表我们的不安全感,代表我们即将的失去。
甚至是到最后他想像出对方打自己耳光。
片中用一角由两个演员饰演的电影技巧,我分析过,是来源于西班牙著名导演布努艾尔晚期的作品,这里对于老年痴呆有大脑制造的各种幻象所造成的混乱,也是极为合适的。
所以我说只有什么都不清楚是最清楚的。
仔细观察老爵爷的表演,会发现他非常像我们在养老院看到的老年痴呆患者,自卑与自尊同时附体。
他在骄傲的表现自己会跳踢踏舞的同时,也说明他大脑的病变,使得他对于自己的身份感越来越模糊。
他说自己会比女儿活得长,他跟女儿说还是二女儿好,这些都是老年痴呆的典型表现。
老年痴呆是有迫害妄想病症的,所以他总想着有人来偷手表,或者是要害他,或者是要把他赶出公寓。
所以他经常处于惴惴不安的状态,然后变得像一个典型的城堡,不想与外界进行任何沟通。
啪嗒一声,把门关了起来。
看到人也认不识,一脸的惊讶。
发展到最后的阶段,他连自己以前是工程师都会忘掉。
他已经完全弄不清:自己是谁,我说的是那个狭义的小问题,而不是终极的大问题。
他的身份模糊感使得自己处于一个婴儿状态,所以总是叫妈妈。
很多人在临死的时候都在叫妈妈最近梁冬有一个采访非常好,那个采访对象医生说有一个已经重症昏迷的老太太,老伴进来以后给她唱一首生日歌,没有意识的昏迷者 突然两眼老泪纵横,便一命呜呼了。
医生感觉十分吃惊,近乎植物人一样的病人仍然是有意识的,也像男主一样,需要妈妈的拥抱。
史诗级别的表演。但是故事线真的挺乱的。
父亲是汉尼拔,他需要一个可以吃的兔女郎
挺偷懒的,主观视角的混乱证明支撑其结构的是剧本和美术,而非剪辑。
真正的浸入式电影 在阿兹海默患者的时间线里走了一遭 用日常编织的精密迷宫 真是令人嫉妒的剧本啊 深沉又轻盈 别致又典雅
名过其实了。电影前面90分钟,我只看到一个自私固执的老头用他的喜怒无常折磨着这世界上唯一还爱他的人。只有最后10分钟让我看到了失忆老人的无助。另外,大概是亲情片太难有所创新了,所以导演很刻意地要在叙事与剪辑上进行“突破”,这点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妈的回头一看原来导演是法国佬,又踩雷了! 🤮 🤮 )
唏嘘,可怕,这样过完后半辈子真惨,我要学麻将以防万一了
打动我们的有时候不全是温情,更多地,也许是恐惧~~
老去太可怕,时间空间面孔全部错乱。俩演员飙戏太精彩。
【B】其实本质上是一个科幻电影的结构与逻辑,但是巧就巧在和阿兹海默结合在一起后,所有可能的bug都能轻巧的以“记忆错误”来化解,过程便可以尽情做的精彩了(时间loop,身份调换,空间转换),再添加对人物关系的挖掘和植入,一个非常好的剧本就有了。这个创意被编剧想到的一瞬间,他就已经打败了99%的人。
真不错,译名之准确简直精准扣题。霍普金斯爷爷太强悍,但介于今年的风向,或许也只能是影帝陪跑,但却是我私心真正的二封影帝,祝长命百岁。
家族里几乎所有老年男性都没有逃过此病,最早发病的69岁,最迟的83岁。父亲和我均接受自己将面对它的事实。我们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太多。关于一个人如何因记忆消散而崩裂,又如何回归,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因爱而获得拯救。
译名有问题,银幕内外实际上构成的是“困在房间里的父亲 与 困在时间里的观众”的关系。把悬疑建立在情感之上,为了悬疑,甚至连合理的叙事视角也可以不加考究了。对空间的利用也不够有效,作为主观感受的外化,房间设计和父亲的内心没能真正实现共同的呼吸。
我的叶子就要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
从两个向度来说都是恐怖片,对父亲来说,眼前的世界分不清是真是假,每回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世界下一回又崩塌了,自我不再能确认;对女儿来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已经日渐不记得自己了,眼见得一个挚爱亲人迷失在意识的迷雾里,却无能为力。这些对我来说,引发的都是恐怖的心情。
3.5 虽然从观感上算不上是多么震撼动人的片子,但不可否定的是其剧本和剪辑都非常扎实。不然要挑战呈现阿兹海默症患者主观视角的时间观,真的是自寻死路。影片会让人联想到哈内克的《爱》,但是与哈内克的冷静自制比起来,这部片子确实很不“英国”地情感过剩,到后半段逻辑逐渐清晰的过程中情感上也慢慢有些疲软。不太喜欢最后一幕,实在太过于生硬,像半生不熟的意大利面,梗得人头皮发硬,还要强行升华,太累了。
7.0/10 分。初看,蓝光。剧情片!剧情片!剧情片!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年轻人还是别看这片了。。。看得心累难受烦躁。。。我已经尽力提醒过了你们了。。。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
带着去看阿尔茨海默病人第一视角的预期来到了电影院,最后,算是达到了目的吧,那就是病人会迷失在时间里,无助下去。因为并不是纪录片,所以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电影角度而言,乏善可陈。
这片最牛逼除在于,你越觉得混乱,莫名,毫无头绪,不知所云,甚至怀疑导演是否故弄玄虚,便越能沉浸式体验到阿兹海默症的痛苦。是的,这不是故弄玄虚,这些让人不知所措的体验正是这种残酷病症的临床表现。
好剧本,好表演,撑起这个时间、空间、人物全部连环缠绕混沌的恐怖精神牢笼。窗外枝繁叶茂,内心却“叶子都快掉光了”,即便最亲近或日日陪伴之人也无法真正明白亲历者的苦痛,悲伤但无奈的现实。
一般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是不敢看的,对自己变老的恐惧和对家人变老的恐惧,都是我想逃避的。刚才去翻了下安东尼老爷子的资料,惊讶的发现,除了他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名字也叫安东尼外,连生日都一样,安东尼已经84了,这让我心情特别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