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一样的人,生。
把人物当视觉效果,用蛆,蚂蚁,灯光,逼仄的小房间,一起去塑造。
人物跟其他道具的视觉效果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人物没有感情,全是视觉刺激,跟其他道具其实地位一样,都散发独特的能量,每个人感受不同,导演用它的想法收编。
人物也是其中之一。
电影模特理论,有可能真的在蒙太奇是对的这个妈妈演员里面的视觉效果是最强的。
哭。
被骂的哭,爱又被拽离,爱又真的爱不了,爱的只是儿子,而不是这个人,这和我爱他的生命力而不全爱这个人有什么分别。
蝼蚁中的母亲。
活得痛苦最后被蛆覆盖。
一直活得痛苦,最爱儿子(就算是身份),但是也最没得到儿子好的结局。
是最痛苦的人,其中。
thanatos的确可以解释里面好多人的行为了。
唉剪辑把演员的表演,情绪赋予观众可解读的方向,增加演技,和与观众交流的可能与自我解读内涵的,给观众自己与自己看的人对话,进行虚拟对话,开发出观众想象中也有的这个角色,然后观众和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也就是大脑里的真实的能力,自己的一部分,也是真实的想象,进行对话的可能。
哭,为何哭,有解释了。
看过的最痛最悲,最用性爱放逐自己的恨与痛,用性爱麻痹自己的无爱的一次做爱。
蝼蚁的最后的肉体的反抗对悲伤的命运都反抗,就是用天赋的肉体的机能去果断麻痹命运的痛苦有意思。
隔着瓶子亲嘴那里很有意思。
很甜的戏。
台湾的电影有意思。
我们也可以其实。
唉。
想拍纪录片但是又没有那么记录,像威尼斯那样余味悠长,因为线索太多,所以难以展现一个人物的世界太多,细腻丰富地展示完。
掘井式的体验没有。
每个人都到达某个深度,没有再深再深的爽感了。
从头至尾就一种生存状态。
这点我觉得不好。
看起来是基本的缺陷,但导演想怎么样都行。
同性只是该片很小的素材,既然披了这个外衣,就要反映一下该题材问题和现状,不然就有很大噱头嫌疑。
影片的名字醉生梦死,基本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
无论是卖菜男孩,哑巴妓女,硕哥,都不是因为不可抗力成为社会底层,而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
影片中无处不穿插的,酒和蚂蚁象征都很好地串联了整部影片,但蛆宝宝的出现,有点用力过猛嫌疑。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的节奏实在拖沓,拍成一小时46分,我都是用加倍速度看完的。
去年最大的遺憾可能就是錯過了這部醉生夢死,而且還錯過了兩次。
接下來試著簡單分析一下老鼠這個角色,以下有雷。
其實我個人認為片中的幾段旁白都是有它的意義在的。
像是片中一開始提到"表姊說碩哥是寄生蟲",以及主角自己說的"多希望愛我的人都像螞蟻一樣圍在我身邊,永遠不會離去。
"(不是很確定是不是原話,但我印象中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還有媽媽台詞說到的"你從小就喜歡螞蟻,跟你哥哥不一樣"。
接下來我試圖透過這些台詞開始釐清這幾個角色間的關係。
當我看到導演將螞蟻跟蛆交纏的畫面,與碩哥跟哥哥跳舞的畫面剪輯在一起時。
當下我就覺得導演是在把這兩者之間互做比喻。
碩哥是寄生蟲,而蛆會長成蒼蠅。
蒼蠅就是靠腐食過活的。
所以說把碩哥比做蛆是在貼切不過了。
那這麼說來,螞蟻似乎指的就是哥哥了。
而老鼠對螞蟻的偏愛是貫穿整片的,是否能說明是在影射他對哥哥的感情。
加上他酒後跟表姊笑鬧間提到"我跟我哥和碩哥你會選誰""跟我一樣是我哥對吧?
"都可以看出他對他哥其實是有感情的。
而他哥提到老鼠以前不是這樣的,是直到他哥出國後老鼠整個人都變了。
由此可見他哥的離去是他性格開始壓抑的原因。
而他哥對老鼠的態度究竟如何呢?
我們從片中可以看到幾乎是不聞不問的,他對於自己同志身分的認同遠大於對自家人的關注。
所以老鼠對他哥的這份感情其實一直是單向的,他對碩哥的尊敬也是在得不到他哥回應後所產生的移情作用。
他養吳郭魚,甚至養螞蟻。
這些行為都說明了老鼠有想與宣洩自身感情的渴望,因為這在他母親他哥哥身上都沒得到回應。
而從小父親就出走,哥哥也出國。
母親對他只剩下埋怨,在這種缺愛的環境下長大。
也造成了他性格上缺乏安全感。
他害怕周遭的人離去。
這種矛盾可以體現在他追求啞女的橋段。
他追求啞女是因為渴望宣洩情感,而啞女不會說話。
老鼠想跟她說甚麼,她也不會打斷他。
無疑是他最好的宣洩對象,但同時與他母親相仿的特種行業,以及他給啞女穿上跟母親一樣的藍衣服。
似乎也是因為他潛意識拒絕接受母親死亡,而試圖將母親繼續留在身邊的行為。
而導演在敘事時,刻意省略母親的死。
直到最後老鼠殺了人之後才再度想起,似乎也說明了老鼠直到那一刻才徹底接受了母親的死亡。
於是才會有最後在河畔再見到母親的鏡頭。
最後,還是得說這片子真的非常厲害。
透過幾個角色,就生動的在螢幕上呈現了一個灰暗而髒亂的台北底層社會。
而這樣的角度是從來沒有在台灣電影中出現過的。
《醉.生梦死》这题目,醉是和其他三者分开的。
不停地喝酒,让自己始终处在兴奋而又迷离的状态,是男孩老鼠的日常状态。
他掌握不了后三者,生,死,梦,影片中的人一个都不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醉。
这个习惯从老鼠(应该是从高雄回来),看到母亲以扭曲的姿态倒在地上,身体腐烂,地上全是白花花的,密密麻麻的蛆的那一刻开始的。
呕吐过后,老鼠拎起了母亲怀里的绍兴酒(她正是因为想取这瓶酒摔了下来),走出门外。
接下来,正如他的哥哥所说,这个原本成绩很好,写书法,弹琴的男孩性情大变。
他偷东西,混黑帮,用一把从不离身的小刀划伤了一个男人的生殖器,还捅了一个人的脖子。
片中多处强调他令人担忧的酗酒状况,酒,香烟和大麻让他行为越发迷乱,有时也很可爱。
他将蚂蚁视为自己的兄弟,把它们养在家里,对它们说“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对待喜欢的哑女态度如出一辙,兴许他喜欢她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她是个不受待见的弱者。
他愿意把自己微薄的薪水尽数奉上,或是一次性拿来一大捧剥了皮的香蕉摊在她面前。
老鼠不太会爱人,他只知道尽己所能的奉献。
所以在他一边把吸管插在一排益力多上,紧张地念叨“一人喝一半,这样就不会散,我会在中间等你哦!
”的时候,眼神简直让人心碎。
事实上,老鼠的一味奉献从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
从谈话中看出母亲更偏爱哥哥,在哥哥出国后,安抚和照顾母亲变成了老鼠的工作。
开场不久,就出现了老鼠的背影在前景,占据了银幕的大半部分,压抑感极强。
看过开头和结尾,就知道“母亲”这一消失了的角色对片中的三个主角,老鼠,哥哥和硕哥实际上影响深远,让他们变成了需要竭尽全力掩藏自己心中的冰山的人。
老鼠,如上所说,大大咧咧穿行街头小巷,嗜酒如命出手狠厉,在某种程度上是逃避母亲带来的噩梦的手段。
哥哥,如果以昆虫做比,他很像一只蝴蝶。
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裸身做俯卧撑。
平日里,他吹口琴,在电影公司上班,收藏同性电影海报,身材超棒,把自行车扛在头顶再轻快地飞驰而去的身影引人注目。
相比于另外两个颓废的男生,哥哥简直像是无所不能,生活态度超积极。
然而,直到后面,才会意识到他的痛苦——不被自己的母亲承认,最终因为无力承受,抛弃了母亲,回来之后发现母亲惨死,弟弟形同陌路。
而他在美国为伴侣自杀很可能是他多年来情绪积压的爆发。
而自称是蜘蛛的硕哥,我怀疑他是个无法接受自己同性恋倾向的双性恋。
他最好的朋友都是gay,与他十分亲密,他对老鼠的哥哥也一见钟情,只是反复压制,一直处于暧昧状态(夜路上中途相遇那场戏实在太心动了!
)。
与此同时,他周旋于女人之间——编造出母亲在美国需要治病的谎言欺骗女友,做陪酒男从富有的女人那里获取金钱。
他因自己能“锁住女人的心”而自豪,这让人不免怀疑:他究竟对女人的态度是什么?
与同样以昆虫为隐喻的《美国甜心》相似,《醉.生梦死》更关注的是处于社会暗角里那些骗子,妈妈桑,小偷,混混,出卖肉体者无处安放的内心,以及他们在外人看来十分扭曲,极端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如果人不知道怎么处理与母亲的关系,就会长久地被此困扰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
刚好跟最近的心理咨询主题一模一样,看完之后,沿着河边走回来,无比恍惚。
有一次我跟母亲聊到抑郁症,她说,是因为现在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诊断出抑郁,这是种富贵病吧。
真想用这部电影告诉她,屁咧。
很荣幸在深圳艺术电影展中看到《醉生梦死》,电影中的硕哥来到了现场跟大家分享电影拍摄的点点滴滴,最后还跟硕哥拍照了,好开熏,哈哈,下面开始说正事。
何为“人生”?
何为“爱”?
这样的话题好像并不讨喜,说这梗已经问烂了也好,说特不喜欢这种玩虚的问题存在也罢,生活本来就很无聊,找几个问题扯掰扯掰日子也好过一点,更何况每天就赖在人生里,不谈点人生多少也过意不去。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有人说“不要跟我谈什么人生,瞎扯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用”,一不小心提起“人生”俩字,气氛大多一下就变沉重。
然而于我并不同,“人生”两字包含的趣味性太多,平平淡淡是一生,轰轰烈烈是一生,潮起潮落是一生,先苦后甜是一生,碌碌无为是一生,惊艳世人是一生...人太多样,情感太多种,如此不一样的活法,“人生”俩字多有意思。
"醉生梦死",透露太多生活的气息。
熙攘的菜市场,孤寂的湖边,发骚的舞厅,错综的房间,故事的一切源于爱,异于爱的形式。
台湾导演张作骥2015年的片子《醉生梦死》,有幸这个月初始能在创意园看上一眼,虽时隔1年多,但心底已满足,毕竟艺术片的路途终究坎坷。
看完片子,第一感觉是人都缺爱,而人在传递爱时又太固执于己。
爸爸为了女人抛弃家庭后,妈妈当了妈妈桑,沉迷于酒醉;哥哥是个gay,白天在电影公司上班,晚上却是个骚劲十足的夜店舞男;硕哥是租客,敢爱敢恨的表姐是他的女朋友,为了生存硕哥常年混于了公关男行业;至于“我”,叫老鼠,在家养了蚂蚁和臭鱼,每天游荡于菜市场,还有一位哑巴女友。
人物关系并不复杂,“醉生梦死”就是代表着四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成天买醉,碎碎念的妈妈是醉,为了生存游走于钱里的硕哥是生,拥有多面性生活的哥哥是梦,而晃荡在菜市场,无所事事的“我”是死。
"生死轮回,醉梦补给"是看完片子,浏览完导演的采访后特别想说的八个字,说是点题也好,对影片的总结也可以。
生命轮回不用解释就可懂,而醉梦也很简单,是大多数人面对枯燥的生活状态,会不自觉想到的一个补充。
除了不同的生活状态,感受最深的是片中人物各异的爱。
喜欢买醉的妈妈,心里是个彻底的东方式妈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孩子以后的日子会难过,会被人异样看待,而不是在乎孩子自身快不快乐,虽不赞同这种爱,但纵观周边的妈妈都是这样的一种付出,可能导演的用意也是出于此吧。
最后妈妈跟哥哥的谈话,妈妈的爱直露无疑,看着心疼,但也替哥哥痛,导演借哥哥的口表达了作为同志的苦楚,话语扑面而来,心酸之意油然而生,但感染力远不及行为传达出来的效果,李安断背山的同志情更注重于生活的表现,那种心酸之情更加刻骨铭心。
表姐对硕哥的爱于哥哥对硕哥的爱跟“我”对硕哥的爱都是不一样的。
于“我”,硕哥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是一个大哥的形象。
于哥哥而言,硕哥是特别的一种存在,但其实就是爱人,不过区别于女孩跟男孩的那种爱人关系,没有歧视之意,而是感觉爱的表达不一样,即使统称为爱情。
于表姐,硕哥是个可以见家长的男票,但也区别于平常男女朋友的一种爱,硕哥结过婚,有一个女儿,甚至还割过一个肾给情人,而且长期从事公关男的工作,这些表姐知道后都是可以忍受的,只给硕哥抛了一句“你在背后怎样都可以,不要在我面前做”,表姐的爱包容了所有,但保持了面子尊重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知道硕哥跟哥哥的事情后,她把爱变成了恨,直接将锤子刺入硕哥的胸口。
“我”对哥哥虽责怪多些,但没表达出的爱是因藏心底了。
“我”对哑巴的爱毫无索求,毫无理由的给哑巴钱花,毫无理由的帮哑巴“解决”麻烦的客人,大半夜给哑巴买蓝色的衣服,带她去秘密基地,给她剥香蕉,跟她比赛喝益力多,一切简单而美好,在看影片的时候一直很害怕导演将这纯纯的爱破坏,还好没有,尽管结局不尽人意。
而硕哥爱的表现都是源于现实的无奈,所以更多的是以谎言来传达。
人生和爱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个说不清的问题,感受就好。
微信公众号:喜剧收场。
太太太猛了啊啊啊啊!
王家卫加侯孝贤即视感!!!
时空错位,颜色,情绪,歌仔戏。
(以上是于老卢课上看完片子后第一心理感受,吹爆张作骥!
)上个月有幸看了张导最新的作品,《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今天才算明白,原来老夫少妻逆子的奇异家庭组合是他的生命母题。
有关影片中时空断裂与胶合带来的迷茫和刺激大概是我特别钟爱这类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谁不偏爱参与式的阅读?
)散文化的去故事去情节作品,极具中国特色。
西方讲生命,东方讲生活。
还有影片的氛围:市井与泥土,酒色与蝼蚁,光怪陆离与黑暗无底,若无其事的平静与压抑到极致的爆发。
老鼠和大熊杀人的冲击感正是张导新作里小男孩父亲在温馨戏台下被黑道仇人一枪崩了的前缘。
但暴力的突发并不是无迹可寻,前半部分的过静反而引起了我们揣测后半部分要发生点什么的决心。
说到新作,又突然想到《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中“父子的代沟”和“母亲的承担”是铺在了老青少三代人身上,两个父亲,两个母亲,两个逆子,一个家庭,一种沟壑而已。
但是比起《醉·生梦死》,这部还是少了点猛劲。
另,有人说家庭、小男孩和照相机在致敬《一一》,我觉得真的是有杨德昌的影子。
还有,火鸡哥这个角色太妙了!
哦哦,对了,除了对奇异家庭组合及代沟的社会历史探讨,这部仍然有承袭下来的同性元素。
相似的还有歌仔戏呀,而《醉·生梦死》里是布袋戏,很本土,很市井,很生活。
除了侯孝贤(被证实的传承与影响)和王家卫,我也想到了毕赣。
关于注意到的蓝色,后来才发现影片又名正扣了蓝色之题。
李鸿其好棒,欧耶!
看过一篇柏林电影节期间采访张作骥导演的文章,题目是爱是一种蓝色的负担, 爱,蓝色,负担,这三个词深深印在心上,真的好贴切。
爱是安慰也是痛苦,让人扭曲但也给人希望和渴望。
原来导演初始看中的剧本名字就叫《蓝色的爱》,后来把里面一些元素加到了《醉•生梦死》中,像巷子里的菜市,血腥,爱情,这些都与人物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作为台湾文艺片导演的张作骥,曾在《爸,你好吗》,《当爱来的时候》和《暑假作业》中尝试温情路线,而这次不同,晃动的镜头除却纪录片的真实感,更多了恍惚和迷幻的感觉,按导演的话说,影片又“回归了激烈和阳刚”,可以看作是《黑暗之光》、《美丽时光》影片中“暗黑加浪漫”风格的回归,故事是黑暗写实的,表现方式却有着克制的浪漫,只是《醉•生梦死》在影像上少了克制,加深了“醉”的浪漫和“死”的黑暗,表达上更加生猛和浓烈。
像海报传达的那样,母亲依偎在儿子肩膀上,昏暗老旧的房间里如梦如醉的脸庞。
导演这次是在探讨母子关系,整部影片虽然母亲的场景只在首尾出现,却是贯穿始终的牵引线,她的存在是人物内心的阴影,投射着一言一行怪诞无稽的意义。
结尾母亲的出现一点点交代出前面情感铺设留下的节点,一切清晰如一张细密脆弱又可怖美丽的网。
首尾呼应起来,同样的拥抱舞蹈,却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和感怀。
伴着南管曲调的《将进酒》,导演营造了那个远离尘嚣无处可栖的氛围,它是内心的梦境在降落又升起的哀愁。
关于片中动物的隐喻性表现,导演并没有刻意安排,而是想保留更多维的思考和观点。
死前挣扎的老鼠,烤猪头,暗道灯管下的蛛网,蚂蚁和蛆,死鱼,这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肮脏和恶心感的动物意象,把生活的悲观绝望表现的很彻骨,隐喻着人物内心的生存处境。
主人公老鼠像养宠物一样让蚂蚁在自己手上爬,提着猪头无所事事的穿行于菜市场,时不时从河里带回来一条鱼,一边吸烟一边看着窗外地下挣扎的老鼠。
这些场景中动物与他行为融合为一体,而不仅仅是修饰性或表现性的单纯存在,因而初看会带着疑惑想他此前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些怪诞又离奇的爱好似乎格外明显地表达着却又掩藏着他的极度痛苦。
想到结尾那无比震惊的一幕,影片前面对于动物的呈现无疑增加了情感说服力和强度,可以说是精彩的预设,也或许是精心准备的结果。
虽去掉了明显的解释,动物和人物的对照性隐喻却也有一丝丝暗示,回顾整部影片,当情感线索和叙事线索都完整的时候便更加清晰。
最明显的就是片中的弟弟(主人公)绰号就叫老鼠,看着那只挣扎着快要死去的老鼠,他内心应该有种熟悉的感觉,只是不断在麻痹中逃避那种挣扎的痛苦。
一个镜头里老鼠对着鱼缸里的鱼说话,说他不在家的时候不要想不开自己跳出来,这里对母亲的思念和悔恨也很明显,可以说鱼就是母亲的隐喻。
至于活在爱的依恋和叛逃里的硕哥,似乎对应着片中的蛆虫,而不停的爬却也逃不掉的蚂蚁正映照着看似奋发阳光却一直逃避不堪记忆的哥哥。
这里也暗示了弟弟和哥哥之间的关系,玩着哥哥最怕的蚂蚁,装在瓶子里不让它逃走,在禁锢/陪伴、折磨/爱抚的双重意义下,弟弟这样其实完成了一种对自己内心创伤和惨痛记忆的潜在弥合。
而蚂蚁和蛆的舞蹈在影片同性情节的描述中也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和映照。
这样的对照如果建立起来,影片的风格会变得更加强烈和刺激。
其实无所谓阐释与否,无所谓怎么阐释,这些表达元素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完成了它的表情或达意功能,即本身作为一种乖戾的刺激性符号就起到了对情绪和风格的酝酿,并对叙事的进展推波助澜。
当然这部片子的叙事重点就在于内心情感的表露,松散结构和留白叙事更日常化,也更多将注意力放诸人物心理层面。
加之手持跟拍的微微晃动的镜头,悠扬又带神秘气息的配乐,渲染着通往内心深处和记忆深处的幽暗氛围,人物似乎漂浮着游离于现实世界却带着不堪和扭曲的心灵在地面挣扎。
像导演说的“表现台湾青年双脚离地却又不得不苟且偷生的境遇”。
醉,生,梦,死。
酒,火,爱,血。
弟弟,表姐,硕哥,哥哥,母亲。
没有一一对应却相融贯通,交错相映。
火点燃了酒精,蓝色火焰又象征着爱。
彩色玻璃杯里绿色和黄色的酒,盛满了杯中的骷髅头。
一把弯刀因为爱而染上血,死亡因为爱也因为恨。
一切都相伴相生,就像醉生梦死也融进每个人物的生命。
影片结尾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河边,将瓶里的酒倒掉,靠着儿子肩膀缓慢地摇晃舞蹈。
镜头回到熟悉的菜市场,跟随硕哥的背影走进暗道,摇到上方灯管下闪烁的蜘蛛网。
梦中的等待有了回响,心中的和解也会伴随希望而生吧。
导演这次把情感投射到都市边缘肮脏的巷子,却呈现出凌厉的美。
从摄影、剪辑、表演、音乐到叙事,营造出自然而充满张力的首尾呼应的氛围和节奏,在生猛而略带刺激的影像元素运用中抓住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动起伏。
自然流畅的表演也与摄影风格相契合。
当南管曲调的《将进酒》唱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耳边没有歌词却自觉意味悠长。
哪位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资源吗?
感谢~十分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
然而,张作骥并没有完全沉溺在模仿的乐趣里而荒废自己的风格,他用昆虫与动物的隐喻颇见心思,蚂蚁、蛆虫、老鼠、死鱼的意象反复出现,给人物角色的命运发展增添更触目惊心的准确暗示。
另一处则是配乐的运用,之前《当爱来的时候》里配乐太过饱满而掩盖掉角色对白,而在这部作品里配乐表现出彩,配上风格化的画面令悲剧的意味有所提升。
那圈蓝色的火焰像千禧曼波,那道屋顶窄檐的强光像黑暗之光,几段唯一温柔的舞蹈像春光乍泄的探戈,还是张作骥的节奏,几个陌生演员,完完全全是里面的角色。
但最后30分钟还是残酷的不能直视。
最残酷的,不是美好后面的残酷,是残酷后面的残酷。
“我想让我思念的人,都变成蚂蚁,围绕着我,不离开我”。
人生和梦幻想要和得不到
诗意的生活和沉重的母爱
2.5,和陈果的世界很像。不问所有动因,每个人都有最开心怡然自得的那一面,就挺好。想看老鼠传。
啥逼玩意儿 这压抑的色调和气氛真的是沉沦
不适
又是漸漸失了分寸的電影。旺角卡門,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春光乍洩,王家衛痕跡很濃,張作驥有自己的想法,可惜揉雜在一起變得不倫不類。
一直觉得李鸿其长得很眼熟,原来是像张若昀。李鸿其的眼泪真的是说来就来,比自来水来厉害。爱一个不该爱的人并不可怕,导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讲故事才最可怕。真的没看懂,可能导演并不希望别人太容易看懂吧。「母亲被父亲抛弃,做妈妈桑抚养2个孩子长大。哥哥从台大毕业后向母亲出柜,去了美国。李鸿其喜欢硕哥,硕哥喜欢哥哥,哥哥也喜欢硕哥。最后李鸿其看见的哑女和硕哥都是幻觉,四位主角对应一醉一梦一生一死,李鸿其醉,哑女是梦,哥哥生,硕哥死。每个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和苟活在台北昏暗街道里的醉生梦死。」
没一个正常人,全都有病,镜头晃得头疼
一百年之间,将会有六十亿人降生和死亡,来一次大换血。生命其实本没什么意义,可人类非得给人生找一个意义,譬如,结婚生子啦,上学啦,上班啦,等等等等。其实,一切都没那么重要。
挣扎以致疯癫,每个人都是醉,生,梦,死
简直就是尴尬。。。。。真的写了剧本吗?
看疼了,心疼,一大片的伪装色下面的坚硬和痛苦。
这部电影真的什么都沾一点但什么都不彻底。学王家卫学的不彻底,讲同志也只有擦边,讲黑社会也没多深入,甚至几场重口戏也没那么重口。看完我只记住了台北的脏乱差。and演员的演技看的我好尴尬。
三星半 情绪不错 细节有趣 是我喜欢的市井生猛气 群戏的叙事太狗血 真正打动人的反倒只有母亲那一小部分 配乐加分
故事有硬伤,气氛让我想起春光乍泄
好久没看过这么潮(zhuo)湿(ji)的电影 这都什么鬼啦
一切虚妄看似实际,一切实际皆为虚妄。电影三观不太正,少儿不宜。
世界太无聊了,所以用无聊去对抗无聊……空洞得愚蠢
……电影选角真的蛮重要的//剧情也相当莫名其妙 幸好这不是2023的最后一部电影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