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痒,写一点吧。
编剧是万方,咱就不夸了,说点大实话得了。
角色中除了姚电电和周师傅两个功能性人物比较死板之外,其余人物都很丰满。
尤其是马黎明。
马黎明甚至可以游离于这个故事之外,独立成章。
或者说,他是这个故事另一叙述角度的第一主角。
从孙丽、孙燕的视角观察故事,马黎明是孙丽的男性版本,他俩性格很像,要不然也不会自小相爱。
都是心很活,性很野,从不安分守己。
但马黎明对爱情的态度要比孙丽坚定,起码坚定了很久,不像孙丽,从一开始就玩虚的。
当落寞的孙燕在马黎明面前为张波鸣不平且痛心得失声恸哭的时候,马黎明大大咧咧劝慰孙燕为她解忧。
让人忍不住长叹一声,孙燕、孙燕,你怎么能在一个比张波还倒霉还难受的人面前说这些话呢?
马黎明啊马黎明,你的心就那么宽?
要不是孙丽一个劲儿嫌弃马黎明穷,他也不会为了挣钱急功近利做了违法的勾当。
锒铛入狱的时候不知道孙丽已经怀了他的孩子。
就这么,等他出狱,孙丽嫁给了张波,孩子也没了。
毕竟张波曾经拥有孙丽,并育有一子,和马黎明比,张波的痛苦好像不值一提。
但马黎明就是这命,就算他不入狱,那孩子也未必能活,孙丽也未必能嫁给他。
因为孙丽比他狠,比他坏。
本来想,马黎明这个角色会把爱情坚守到最后,可惜我错了,就在孙丽向张波提出离婚的时候,马黎明的心也变了。
爱孙丽还是爱的,只是在爱之前,多了利益的考虑。
估计这时候,他的心已经伤透了。
他爱上孙燕也是真心,可多少有点勾引和寻找避风港的成分。
不过他对孙丽真是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得叫人直叹惜。
马黎明旁敲侧击的向孙燕打听张波的信息,大冷天举着一根儿冰棍的孙燕傻呵呵的笑,说给马黎明吃一口冰棍儿,马黎明真动嘴,孙燕又不肯给了。
马黎明说:“你怎么跟你姐一样,你姐就特嫌弃我。
”——忽然间吧,我这心里就跟刀捅了一样。
一个大男人,对别人说他爱的人特嫌弃他。
只能表明,他深爱对方又极度自卑。
可怜劲儿就甭提了。
后来孙丽孕期检查,马黎明鞍前马后的服务,孙丽说谢谢他,他却说:“谢什么,那我愿意。
”——他愿意什么?
愿意孙丽嫁给别人?
愿意孙丽怀别人的孩子?
不是吧,他愿意只是因为她是孙丽。
纵观整个故事,主题似乎是人们对爱的认识,对生活价值的认识。
孙丽、孙燕是亲姐妹,也是人性的两面。
最后,她们都成熟了,傻呼呼善良的也学会了些圆滑,奸险聪明的也明白善良纯洁的价值。
而这一主题和马黎明有什么关系呢?
马黎明自小父母离异,只跟着老眼昏花的奶奶过日子。
母爱父爱压根没有,奶奶爱他,可岁月荏苒,更多的是他照顾奶奶。
他就没享受过家庭温暖。
爱着青梅竹马的孙丽,可孙丽嫌他穷。
他铤而走险结果犯了案子获罪入狱,出狱后依然爱着另嫁他人的孙丽。
事业从开出租车,到开汽车修理厂,又到开大公司,这些经历并没有从思想上改变他什么,只不过多了点沧桑。
但孙丽向张波提出离婚,要嫁给理查德,这动摇了马黎明对孙丽的爱。
开始一面利用孙丽,一面报复理查德。
到最后,他和孙丽虽没能在一起,却保持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情关系。
他依然爱孙丽,几乎还是一往情深,只不过这爱多了些许杂质而以,但瑕不掩瑜吧。
——这样的话,马黎明对孙丽的爱依然,他对生活的价值观也没有质的变化。
那他和这个故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看好像没什么关系。
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功能性人物,不但不是,而且人物性格立体丰满。
如果以马黎明的角度来观察整个故事,那故事的主题就应该是真爱的执著。
这样的话,他必然是第一主角。
因为只有他从头到尾就恋着一个人。
我知道,创作者的表达角度还是以孙氏姐妹的经历为主线,然而马黎明这条复线却又粗又长,真抢眼啊。
就因为是复线,有很多情况没有篇幅交待,让马黎明身上带着神秘感和隐秘性,这就更吸引我了。
故事表面上没有交待他的痛苦,尤其是他出狱后面对孙丽打掉了他们的孩子另嫁他人的感受。
马黎明的痛苦,都是别人衬托出来的。
就像前面说过的,马黎明劝慰替张波难过的孙燕,其实他比张波更痛苦,那些话更像是他劝自己。
还有孙燕失落茫然的时候找他聊天,马黎明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孙燕的心理感受,孙燕有点惊讶,马黎明说:“因为我经历过这些。
”仅此一句话,让我浮想联翩,当他痛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会流眼泪吗?
会茶饭不思吗?
会精神萎顿心如死灰吗?
就因创作范围的限制,把这个人物部分具体化,部分概念化,而变得更加有魅力,更加耐人寻味。
也说说演员吧。
从小我就不喜欢许亚军,不喜欢他那张小白脸儿,也不喜欢他的声音,六、七年前看《空镜子》,甚至因为他而厌弃马黎明这个人物。
如今却是因为他的表演,把我带进马黎明的世界,更进一步带进故事中。
从塑造人物上说,表面上马黎明挺不招人待见,浑身上下流里流气,没个正形。
可是他对孙丽的爱却是那么真挚。
这两方面,许亚军表现得都非常到位。
其中一幕,马黎明出狱后第一次去见孙丽,站在下面仰望着高台阶上他又爱又恨的人,那种表情和他的心情一样复杂。
但在一个旁观者看来,他真是可怜啊!
我不禁感叹,许亚军的表演呀,真有压倒性的力量。
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很多遍,还看了原版的小说,每一次都能被深深的打动。
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透着美好与温暖。
提醒我们每个人去珍惜身边的一切,像善良的小燕那样最终收货幸福。。。
最近几天翻出童年时期的电视剧来看,也就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那时候看的懵懵懂懂,只记得马黎明太帅了,童年男神,牛莉好美啊!
时间过得真快,二十年过去了,再重温已经看懂了剧情,明白了其中的人生道理。
这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极品,散文、纪录片电影式的文艺范儿电视剧,隐而不发,耐人寻味。
这组演员戏骨级别,人物性格丰满生动自然。
这部剧放如今再看也能让我不放过每个瞬间,一集接一集的吸引我,没有冗长乏味单调和夸张。
编剧万方也是非常理性残酷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家,当然电视剧是以温情委婉结尾了。
好久没写影评了,多年没看到好的令我想写影评的剧,这个剧值得。
接下来打算继续重温童年经典国产剧,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粉世家》《别了温哥华》等等,都是小时候看的懵懵懂懂,现在打算正视的剧😂
最近由于祁同伟大火,突然想起了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荧屏上活跃着的鲜肉许亚军,和这部让我对他印象深刻的电视剧,空镜子,于是翻出来重头到尾看了一遍。
不禁感慨,从小时候到现在,我国电视剧质量可能是成指数下降了。
这部电视剧,好得有点无从说起,因为,没有任何过度渲染,一切都太真实,仿佛只是截取了生活中最普通的片段。
剧本无可挑剔,毫不浮夸,也没有强行的鸡汤,一切都是平常的发生,连人物的冲突最后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真实而有代入感,逻辑合理,所有人物的设定都是稳定的,不似这两年的电视剧,人物或多或少在间歇或持续发神经。
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值得献上膝盖。
主角不用多说,牛莉把一个漂亮能干风情万种又有自己的心机和算计的女人演得淋漓尽致,许亚军扮演的马黎明,从年轻时的多情风流倜傥,到成年后表面的油滑世故都诠释的恰到好处,这个人物一直都是一种飘忽的感觉,即使当了大老板但是依然给人吊儿郎当的感觉,这个其实跟他从与孙丽感情中得到的自我认知有关系,从始至终,在孙丽眼中他都是不务正业的。
这两个人都是在真假虚实中过日子的,他们每次在一起,那种半真半假的感觉,两个人拿捏得都非常到位。
其他的演员不愿赘述,这部剧神在每一个配角都经得起推敲。
第一集一开始,马奶奶开口哼的好了歌,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人物的状态把握得真的很到位,马奶奶沉迷于红楼梦,但其实是对这世上的事儿想得门儿清,算是已经活通透了,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她要搬家,燕儿去送她,她说起孙丽的孩子,但又没说破,眼神中一瞬间的怜悯和惋惜让人难忘。
还有孙母,这个老太太唠唠叨叨的样子实在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演得非常生活化。
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隐约记得,我大概是讨厌孙丽的。
这次重看,却觉得,这部剧好就好在,每一个角色都很丰满而立体,没有脸谱化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每个人都值得人爱值得人同情。
这部剧从我看来,讲述了太平凡的故事,但是又讲了太多。
似乎讨论了爱情,似乎讨论了婚姻,似乎讨论了追逐还是安于现状,甚至我觉得可以体味出关于梦想,关于青春,关于自我认知和宿命,而其实,这部剧只是关于生活本身,生活本身告诉我们,“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爱情。
在这部剧里,爱情出现了很多次,孙燕说过,孙丽也说过。
孙燕说她还相信,后来的孙丽对着马黎明说,她觉得世界上没有爱情。
马黎明说,我觉得有,我们以前那会儿,那就是爱情。
我觉得马黎明是对的,他和孙丽,是我觉得这个剧里唯一从彼此得到过爱情的一对。
他们的爱很单纯,很炙热,甚至可以不顾道德礼法,就是要全身心的拥有彼此。
后来孙丽没有选择马黎明,但是她其实依然爱他,甚至吃孙燕的醋,甚至要告他,这所有绝情的报复其实因为她还爱他,爱到因为哪怕是假想的第三者她都要毁了他。
马黎明亦是如此,他爱孙丽更深,深到不在乎任何身份,不在乎任何别人的眼光,不想要任何一种归宿,他只爱这一个人,别人就都失去了光彩和意义。
同时他又如此的恨她,他恨她为了利益抛弃自己,恨她无时不在折磨着自己,恨她瞧不起自己。
但是没办法,虐恋也是一种爱,而且只能让人陷得更深,当你爱上一个讨厌的人,你真的没有办法,这种爱热烈而又可怕。
在中间的一段时间,他们俩的关系一度让我想到了《白夜行》里的亮司和雪穗,他们互相依存,甚至相依为命,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人比这两个人的羁绊更深,他们互相照应,却无法在一起。
但是爱情,恐怕就是稀有而短暂的,孙燕也渴望拥有,但其实可遇不可求,这种充分的纠缠是很难求得的,孙丽有过,但最终也没有了。
其实,如果孙丽和马黎明结了婚,他们的爱情也不会长久,必定也会消失在日常的茶米油盐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里的安排,反而是给了爱情最好的交代。
婚姻。
这里面的婚姻,有年轻人的婚姻,孙燕离了又结,孙丽离了两次。
还有一对老夫妻的婚姻。
剧里展示的婚姻,让人望而生畏生惧,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谁都有难念的经,坚持下去的,无非是各种意义上的妥协。
孙燕被翟志刚的执着专情被感动,于是选择结婚,忍受了这个小男人一切的计较,还是由于流产导致离婚;孙丽第一次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了张波,第二次又为了留在美国跟张波离婚嫁给了理查德,由于孙丽本身的迷人和对异性的吸引力,张波忍受了她自私她曾流产甚至她还爱着别人,孙丽也接受了并不怎么喜欢的张波,但一旦有更好条件的理查德出现,给她提供了更高的跳板,她便头也不回的走了,婚姻对孙丽来说更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坚持到最后的孙家父母,则是孙母忍受了孙父的出轨,而孙父忍受了和孙母的沟通障碍,一直继续着生活。
所有的夫妻之间也有感情,但这种感情只是日久的磨合,是利益共同体的稳固,就像孙父说的,“好好过日子”。
追求和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剧里似乎在告诉我们,万一实现了,也就是失去的那天。
孙丽的梦想是出国,最后她甚至定居在了美国,她步步为营,每一个时机都把握得很好,最终她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她反而有点羡慕起孙燕,羡慕起她曾经不屑一顾要抛弃的简单幸福,然而,梦想一旦开始就没法回头,在这条追逐的路上,除非你碰得头破血流无法再前进,你是不可能停下来的,毕竟,一旦停下,那就是对自己所有付出和失去的否定,一般人都做不到释怀,就像孙丽不可能在美国混得不好之后回来找张波,更不可能回头找马黎明,一旦做出了某个姿态,你就只能决绝的向前走,退路在你选择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没有了。
孙燕的梦想是谈场恋爱,但是她最终也没有得到,直到最后决定再婚,这个念想也就算没了。
我们大多数人的梦想,无论是对爱情对事业,最终很可能也是如此,大多数的梦想不会实现,我们不是接受另一种梦想,就是忘记梦想,只想眼前的日子。
生活的力量就是如此,它能让人接受一切安排。
我们曾经最瑰丽的梦想,得到还是无可得,都最终被生活掩埋。
青春。
我觉得这个剧的基调更像是在讲述青春,或者说是青春时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因为所有角色的成长都是围绕爱情围绕感情,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时候的人是比时处青春的人更在乎感情对于一个人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我们青春的时候,渴望爱情,也渴望物质,我们有爱的人,仿佛非他不行,我们有精力折腾,总是在思考,在问为什么,在问凭什么。
极少的人得到了想明白了,更多的人只是肆意挥霍了自己精力最旺盛的一段时光。
这个故事的最后,马黎明说,觉得自己老了,心态上的老,没有心气儿去结婚了。
然后,这个故事结束了,孙燕奔赴了自己的新婚姻,孙丽回美国继续着自己的追求,马黎明也在商场上打拼,我觉得,这个结局,某种意义上说是青春的结局。
我们的青春,大多这样收场,大家的精力耗光,这一段青春尘埃落定,各自在各自选定的方向上,无论好坏,平淡的走下去,不会再有折腾和互相折磨的力气,大家最终和生活妥协。
自我认知和宿命。
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一开始就决定了呢,还是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是否我们改变了自己,命运的轨迹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又是否能真的改变自己。
剧里孙燕有过两次挣扎,一次是面对自己对姐夫的感情,她挣扎了,她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她觉得这样不对,她觉得这样做她就不是自己了,所以她一直只是对张波好,直到她姐离婚,她也没敢表白,马黎明劝她去说出自己心意的时候她依然犹豫,因为她觉得她做不出这种事儿。
还有一次,面对马黎明的表白和诱惑,马黎明短短的几句话其实已经让孙燕非常心动,她想谈一次真正的恋爱,马黎明其实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人选,但是面对马黎明的调情,她最终跑了,在孙丽怀疑她的时候她说,她绝对没有跟马黎明发生关系,因为那样就不是她了。
类似的选择还有几次,每次孙燕都没能突破自己,还是选择了她原来想选的路,因为,“如果那样儿那就不是我了”。
她可不可以选择另外的路呢,比如,在孙丽出国的日子里,她有足够的理由和时间去表达对张波的爱,也许最后她未必不能得到张波,比如,在马黎明的告白面前,她也可以大胆一回,这样未必不能得到一场实在的爱情。
但是她都没选,因为她不能选,她从小的经历让她成为了当时的那个人,而那个人只能做那个选择,如果她不那样选,除非她变了一个人。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有时会想,如果当初我做了某个选择,我的命运是不是会完全不同,但其实,重来一遍,我们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在那一刻的自己,就只能这样选了。
就像我们会想,如果当初甚至现在,跟自己爱的人告白,是不是就会真的得到他在一起,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如果你当初或者现在没有做这个选择,即使一百个人告诉你要这样选,你大概也不会去说,因为你这个时候的状态就决定了你的选择。
所以说,有些错过和遗憾甚至是注定的,因为人真的无法改变自己。
这部剧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
仿佛说了很多,但其实也只是在阐述生活本身,而生活本身是简单的,因为越宏大的事情往往本质上越简单,就像日升月落,就像潮起潮退。
生活的本质大概就是,一切都是开始,一切也都归于结束。
平淡是真。
记得第一次看,是02年寒假,在北京一个电视台。
每天2集,可是没看多少就没再续上。
本不爱看电视剧,这么多年过去,可还是对它记忆深刻。
后来终于补完。
再次观看,终于想说点什么。
每位演员都很出色。
孙燕,本身就是本人喜欢的类型,加上演的如此自然、真实。
更是喜欢。
另外可圈可点的就是二老。
似乎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生活。
看着电视,如同生活就像眼前流动。
细腻、平淡、真实。
感动、感慨之外,看到孙燕幸福的泪水,又有些满足。
好人好梦。
老北京四合院发生的故事,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北京。
以至于长大后对白塔寺的情怀也是这部电视剧。
这是一部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矫揉造作和资本运作的佳作。
全员演技在线,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非常真实,仿佛就是身边的你我他。
每年冬天都会重温,孙燕的笑容在寒冷的冬天里多了一丝丝温暖,也是最喜欢的京味儿电视剧,没有之一。
电视剧《空镜子》里,空镜子是隐喻。
首先,人与人之间互为镜子,照见彼此。
一上来,就听到妹妹孙燕讲,姐姐孙丽多么漂亮、优秀、聪明能干,说到自己则是各种不足,能有姐姐的一半就知足了。
孙燕从姐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无是处,孙丽从妹妹这面镜子里看到了无所不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往上看她们的妈妈姜玉华,她一直活在另一个女人的阴影里。
在她的想象中,老公并不爱自己,而是爱另一个西藏的女人,和那个女人比,她觉得自己是输家,一无是处。
所以,她和女儿们的关系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会战胜所有女人的形象,投射给了孙丽,借助对女儿的理想化,她也感觉自己很好;而那个一无是处、输家的自己,则投射给了孙燕,总是贬低孙燕,排斥她不认可的自己,借此保持自己的完美。
两姐妹的关系,正好是姜玉华内心冲突的两面,她们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看到不同的自己。
孙燕觉得,只有成为孙丽那样,才能被父母-尤其是母亲-认可,姐姐就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凡事都要听孙丽的,甚至男友潘树林,因为姐姐的贬低,她选择了放弃。
因此,她总是很随和,招人喜欢。
也因此,她缺乏活力,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有一天,从小学同学翟志刚的镜子里,她看到了完美的自己,就嫁给了他。
他居然记得自己的生日!
连她自己和家人都忘记了,没人记得她,只有翟志刚!
她因此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她的镜子里,翟志刚也因此完美。
婚后走进现实,才发现不是这样。
后来,姐妹俩半夜打架,父母门口看见。
伴随这个部分的,是姜玉华内心的冲突,她也在面对,自己真的是输家吗?
也许他是爱自己的?
呈现在两个女儿身上,就是打架,也是整合,从不同的镜子里,看到多样的自己。
其次,人与欲望互为镜子。
从这个角度看,姐妹两个都活在妈妈的欲望里,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在别人看来,孙丽聪明能干有魄力,因为她要替父母争面子;而孙燕身上,别人也会看到很多优点,特别是传统的可爱、善良、谦虚、贤妻良母,她会努力表现出这些样子。
而妈妈姜玉华,则活在老公的欲望里。
她一辈子都希望被他认可,委曲求全,她的价值也随着老公的变化而起伏。
当她的欲望松动了,对女儿的欲望,也会因此而变化。
然后,是人与文化互为镜子。
两姐妹,分别呈现了妈妈与文化的矛盾。
孙丽是反传统的,背叛的,而孙燕是保守的,忠诚的。
或许因此,人们虽然欣赏孙丽,但更亲近孙燕。
马奶奶喜欢红楼梦,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象征。
而马黎明父母的缺席,隐喻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在最后一场听书,戏台上在讲红楼梦,马奶奶在听,马黎明在睡,他对传统文化一点兴趣都没有。
马奶奶从红楼梦里看见自己,也看见世界,而传统文化也因为马奶奶而存在、传承。
当马奶奶死了,没有人看戏了,镜头转到戏台上,说书的人也没了。
这里或许在说,鲜活的文化是靠人传承的,而不是书本和抽象的道理。
同时,也在担心文化的断裂,比如孙丽出国,张波要把儿子放进幼儿园全托,全然不顾一个孩子对依恋的心理需要。
后来又把儿子带出国,离开熟悉的文化,这对孩子来说,又是一次创伤经历。
这就像现在城市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疏离。
当文化断裂或缺失,人就会迷茫,看不见自己。
最后,来到一个“空”,从一个哲学的镜子看人。
正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和欲望,照见了人的样子,当欲望和文化消散,镜子里并没有一个人的影子。
这时候,人会去拼命抓住什么呢?
还是待在那个空里?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没有一个人的影子了,我们要去抓住另一个欲望,来照见自己,还是让生命的一些东西,开始浮现出来,叫做初心?
我平时很不耐看电视剧的。
这部空镜子是个例外。
N年前的某个春节假期,某地方台在深夜开始重播这部片子,二十集一气播完,碰巧那天我晚睡,碰巧遥控器扫到了那个台。
所以,我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连续剧,直到第二天天亮。
个人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观。
不过,刚才扫了一眼剧情梗概,好像和我当年看的有所出入,看来得空时有必要复习一下。
时隔多年,又看了一遍。
可能是我看过气质最特别的国产家庭剧。
克制、冷静,甚至是刻意弱化冲突,用大量的淡入淡出效果把这两姐妹十几年的生活融成一杯白开水。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应该是留白,不把话说尽、不把事情做绝。
本剧画面的调度恰如其分,总是隔着一条马路拍起长镜头,人物的面孔随着车流闪烁刷刷变换着形状,那种对峙中逐渐升腾的焦躁、暧昧、落寞不言自明。
有时又用大量的特写,直把人逼进情绪最幽微的角落。
比如孙燕向张波表白未果一场,不停地正反打,一边是张波一无所知的热心的询问,一边是孙燕闪躲的眼神和涨红的脸颊,这场难堪的暗恋最终这么在对话中落下帷幕。
《好人好梦》曾经是一首相当流行的歌。
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温暖的、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多年后再重看,感觉它充满了唯心主义的悲哀。
剧情进入后半段,孙燕多次发出对生活的诘问:爱情是什么?
善良有用吗?
为什么善良的我,却始终得不到幸福?
这部剧很神奇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惊人地入戏,尤其孙燕,就像纵身跳进时间的长河,你亲眼看见随着故事里的时间线推进,她是如何变得湿淋淋,圆钝而笨重。
那逐渐温柔的神情,更像是被命运捉弄后的一种妥协。
她努力过,迎合过,抗争过,折腾过,甚至差点违背原则过,最终发现自己不是没想过损人利己,只是,确实不能,就像面前设了一条天生的红线。
于是,唯有认命,善良地活着。
不去想那远在天边的珍宝,随手可得的不都成了自己的幸福了吗?
人生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nothing in the mirror。
即使望穿秋水,假若不愿揭开生活的本质,看到的也都是虚幻。
只是,除非历尽千帆、折腾得半点力气都没了,不然谁不愿意给自己留点念想呢?
PS:陶虹在采访里说,这是她的一部“实验”作品,因为她想尝试探索一个接受过系统表演训练且经验丰富的演员如何回到最原初的素人状态。
自然,她成功了,这部剧的大多数演员也都成功了。
很难想象未来还有哪些人愿意一边尝试在生活剧里插入风格化的配乐和镜头,一边让表演最大化地返璞归真。
哎!
前几天刚和朋友讲到《昼颜》没有一个多余镜头,每个细节都是必要的,感慨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种电视剧?
现在我想,我大中华也有没有多余镜头的电视剧。
看完《空镜子》我就是这么想的。
看似平凡的主题,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作品汇集了各色常见人等,那些个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
有漂亮聪明的自私鬼、慈祥操劳的父母亲、英俊浮浪的发小、憨厚暴躁的傻大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小肚鸡肠的性无能……而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可爱的普通姑娘。
平凡的人啊,他们的生活才是这世界的主流,他们的追求、彷徨与喜怒哀乐才是最真实的人生话题。
他们的身边有自私自利蛮不讲理的绿茶婊,讨厌牛莉饰演的孙丽这个角色。
单凭这个人讲,是差劲。
但是她恰恰可能是你最能交心的人。
彭玉母亲是最典型的妈妈了,一直都非常喜欢这个演员,典型的东北老太太特别亲切,说话声音、语气都和我姥姥特别像。
爸爸也是老演员,非常面熟,一看就忠厚老实,可还是和妈妈有着一些婚外情的误会。
这对老夫妻不能不说是几十年夫妇的典型,虽然磕磕绊绊一辈子,实质上已经超脱了爱情,成为真正的亲人了。
许亚军真是太帅了,没的说。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老版《三国演义》里见到他饰演的陈琳,那真是惊若天人。
可是他饰演的马黎明这种人终究还是靠不住的,不过你说他风流潇洒、玩世不恭,甚至坑蒙拐骗,但是我相信他始终爱着自己的初恋。
个人还是最喜欢姜武演得潘树林,虽然脾气差、没啥文化,但人家实在、善良、对妻子好,这样的人最值得托付终生。
至于张波这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我真的是厌倦了,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种气质的人,真是受够了。
当惊现女研究生的时候,我就知道完蛋了。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能说是衣冠禽兽吧,但这种温文尔雅的人做些不对劲的事总让我感觉反差太大,最让人无法接受。
至于翟志刚,也称得上是最典型的小男人,一无是处还特爱猜忌,毛病多,本事少,不是男子汉,最鄙视这种人了,不过他的结局也可怜。
普通平凡,看上去最傻的孙燕其实正是坚持以自己的信念与准则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觉得自己综合来看就属于孙燕这个类型的,所以我感觉望见了自己的未来……孙燕和姐姐讲自己和马黎明那段的时候,我泪如雨下,因为她的心声、她的苦恼、她的感悟正是我所想的。
我们就是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依旧能有自己的幸福,或是怀揣着一颗幸福的梦,快快乐乐的活下去。
纵然像孙丽,风光无限,要什么有什么,最后也是自尝苦果。
镜花水月,过眼云烟,走过了才知道,还是踏踏实实是正经。
经常出现的那段插曲真是太美了,还有那白塔旁经常想起的钟声。
钟声依旧,岁月如歌,人们不断走在那条最熟悉不过的路上,体味着自己或忧或喜的生活。
演员演得太好了,全都演得太好了,那么自然、真实,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我怀疑是不是即兴发挥,身随意动演出来的呢?
中国不是没有好剧,只是,现在看来连回去都不容易了呢。
第一集特别美
演员的表现很好,台词废话太多,角色思维不合逻辑,观念过于封建。
姐妹情深。
童年就听过的电视剧,现在终于给补上了。善良与自私到底谁会过得更好也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我时常说善良的人没有好报,好像是真的。
似乎冬天永远过不完 镜头配乐挺文艺的 感觉不错
难得有这样一部让我再看也不觉得无聊的电视剧 小陶虹的演技很好 应该说这部剧里面都是演戏好手 再加上一个好故事 无敌了
看这个总有种悲凉的感觉
没看完
挺散文的。但是这种小情小爱赖赖唧唧的真是看不惯。
陶虹出名的剧目吧~
小陶红的京片儿满赞
小时候看的经典剧之一
在中国的电视剧里,摄影算是很棒的了,有种李少红的暧昧氤氲感,把普通的生活拍的这么不落俗套。当然,节奏是慢了点。
剧情没啥印象了。
朴实但有力的剧本,出对女性命运和心理有很深的思考。不过剧情稍嫌平乏缺乏张力
结局虽然是好的,但是总觉得两姐妹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姐姐开朗,妹妹懂事。
小陶虹真的很美!
印象最深的是孙燕那个老公,婚礼上非让她用婚纱把肩膀遮起来,因为不喜欢老婆露的太多,没见过比这更一针见血的市井小民+大男子主义的角色设定了。还有是孙燕和姐夫那段,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能理解。姐夫那个演员是我的理想型~
为燕子鸣不平,她值得更好的。7分。
我记得我当年磕的好像是妹妹和马黎明的cp,刚去查了下梗概,敢情这俩在剧里根本没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