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松田龙平来演善这个角色真的把这个角色的清冷演的淋漓尽致。
龙平和葵之间的对手戏化学效应太强,两位演员的手部、嘴角、颜神、挑眉都是戏。
从第一幕叫住荣开始,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声音中略带细微的喜悦。
到荣在海边坐着的时候的靠近,算是感情的最高峰值。
他主动地要安慰荣,却也在对话中得知善已同居的事实。
成人之间的感情,可能就是这么复杂。
善一直有着同居生活,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荣的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靠近荣。
在当荣好不容易治好中风的父亲后母亲却离世之后还得知喜欢之人已有家室之际,善拿出新画作给荣看时,太过复杂情绪一下子让自己的喜欢之情无法控制也不想控制也无力控制了,一下子宣泄出来。
这一场善与荣的对手戏从龙平的手开始到处都是戏,已经看复观看多数,每次都框框泪下。
well情谊浓时必须419。
但是江户的大火让善不辞而别断了音讯。
等他再登场时,更是直接地表达了对荣的感情,直白地说出他对荣的感情。
当荣诉说着自己对画的想法时,善露出了崇拜的眼神,并且告诉荣她是他的光,并且喜欢她能够继续画下去。
最后他坚定地离开了似乎是和画画的人生告别,也像是在和荣告别。
不久后善就离世了。
他们两个注定是相知的关系,无法抗拒荷尔蒙的羁绊,总是想要互相靠近,但也是短暂的靠近。
BUT在这段感情虽然无法长久,但是至少大家都很坦诚自己的情感,这点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很难得的。
yep反正没办法长久何不冲一冲
我热爱那些能让我保持清醒、振奋精神的文艺作品。
《眩:北斋之女》虽然只是一部小成本的日剧SP,却让我看得热泪盈眶。
这部剧以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的角度讲述了父女两位画家的故事。
个人一直认为,艺术不是大众的。
只有少数人能够感知艺术,而拥有艺术才华、能够创作艺术作品、并且甘愿用尽一生不畏艰难、为此奋斗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而葛饰北斋和她的女儿阿荣就是这样的人。
阿荣总是望着父亲的背影,为自己的画技不够好而懊恼。
葛饰北斋告诉她,自己也从未满意过。
对自己的技艺永不满足,永远为自己不够好而痛苦、挣扎,永远想做得更好。
正是因为这样,葛饰北斋才会成为一位对欧洲画坛产生巨大影响,作品被梵高、高更等印象派绘画大师临摹的伟大画家。
葛饰北斋曾经中风卧床,艺术生命险些终结。
小说家龙泽马琴去看他,一席话看似批判,实则鼓励。
龙泽马琴的话激励了葛饰北斋战胜疾病、重拾画笔,一直画到了生命的最后。
葛饰北斋一生努力钻研画技近百年,仍然觉得时间不够。
九十岁高龄时,他已创作出无数传世之作,却觉得自己还称不上画家之名。
阿荣结婚三年后便离婚,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一生画画,孤独而快乐。
我想,我懂她的快乐。
人的一生怎样过才有价值?
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像葛饰北斋这样的艺术家一样,追求极致,永不放弃,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会用余生去努力。
与君共勉。
看到艺伎时,阿荣眼里闪着光,“是光与影,光与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光与影也构成了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短短72分钟的电影,用细腻的笔触,精致的构图,扣人心弦跟随情绪的配乐,展现了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
阿荣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绘画,眼里也只有绘画,因为嫌弃丈夫画功烂而离婚回家,成了整天待在画室“啃老”的姑娘;别处失火的时候她会兴奋地跑出去看,为了目睹那不同于朝晖与晚霞的美丽颜色;可她却一直只是在画室帮忙做调色,后来受到情人善太郎的鼓励与启发,开始了自己艺术追求的道路,终于在夜樱美人图里奠定了自己的风格。
跟着电影的画面与音乐,观者隔着屏幕也会为阿荣的灵感、进步而感动。
之后情人与父亲先后离去,阿荣一个人继续在孤独追求的道路上走下去,晚年也还是会为了看歌舞伎而一个人跑出去。
她恣意、潇洒的人生,电影里评价说“再没人比姐姐更肆意妄为了”。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这并不是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日本人就是能在这种讲述匠人追求的故事里透出沉静的力量,比如之前同样是宫崎葵和松田龙平合作的《编舟记》,同样有着平缓的叙事和内在涌动的情感,看完以后能让人久久停留在电影的氛围里。
电影的节奏也并不缓慢拖沓,画面与配乐都非常有魅力,即使不是艺术专业的人,也能够被吸引着看下去。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高潮的部分一是阿荣画出《夜樱美人图》的时候,二是父亲画出绝笔《富士山跃龙图》时。
我是冲着龙平去看的这部电影,他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抓人,又演了一贯的深情寡言的角色,不同的是善太郎这个角色多了一点风流的味道。
他俩感情戏不多,但是电影最后老年的阿荣在木桥上唱着善太郎唱过的歌曲时,终究心里还是有点意难平的感觉。
1.阿荣看着对面燃烧着的房屋,赞叹道:“好美的颜色!
”知其癫狂。
阿荣因为嘲笑自己丈夫的画难看,便离了婚。
知其纯粹。
电影的构图也是美的,带着浮世绘的质感。
阿荣追逐着光与颜色而去:“凝目注视,就会发现世间万物都是由颜色的浓淡构成的,人的面容和身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不是始终一色。
”这一个段落,是透过画家的眼睛来观看的。
画家、诗人、讲故事的人,他们都带着自己独有的观看角度。
电影讲画家的故事,自然用画家的眼睛来看。
和看好莱坞型叙事不同,这类带着自己文化独特气质的电影的剧情和人物是不可预测的,如此也是看电影的乐趣。
对于电影,向来有个任性的标准:一部电影,只要它试图讲述一个前人从未讲过的故事,认真、执着、坚定,那就是值得一看的。
2.阿荣被质疑画技的时候,站在桥上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执迷画画呢,那么辛苦。
又傻又可爱。
一个人一辈子,自从笃定起自己想要做的那件事之后,这样的发问会有许多次,但大都类似这样,带着些许娇憨、委屈、傻气,很可爱。
类似少女找到一生挚爱,并且从心底坚信那自己是没可能离开那挚爱的,而那挚爱也总向自己敞开怀抱,如此,遭遇些微挫败,撒撒娇,也就过去了。
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前提条件是,你爱它,想要一辈子都做这件事,只是因为你爱。
与名望、金钱、满足别人的期待等等外在的东西,没有丝毫关系。
看着女儿沮丧,父亲葛饰北斋说:“我也从来没有满足过啊,总是想着,要画得更好、更好、更好,但思绪那一端的灵感总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
”葛饰北斋是江户时代十分出名的浮世绘师,若是看他的画,就会发现这个一直画到九十岁的画匠,也实在不是个十分老实的家伙。
葛饰北斋一生有许多名号,北斋只是其中之一,因为信仰北斗七星,他曾给自己“辰政”“雷斗”等等,最后给自己的名号是”画狂老人”。
北斋一生,是完全将自己陷入画中,风格不断发生变化,尝试绘画的内容也不断在变,从不满足。
在电影中,他安慰有些沮丧的女儿:”我怎么能让你在我之前满足呢?
“唯有都将自己的热忱都投入创造之中的人,才晓得这样的语言是多么熨帖。
“走过这座桥,就让我们忘记这一切吧。
挣扎着,挣扎着。
在挣扎中往前走。
”3.父亲的中风来得猝不及防。
阿荣自然伤心。
好在电影并没有刻意将那个瞬间放大或者延长,而是直接进入了阿荣希望父亲能够快速练习拿起画笔的能力,如此,并和母亲有了争执。
阿荣与父亲的关系,是很动人的。
血缘上的父女,技艺上的师徒,精神上的知己。
被自己最在意的人理解,且是本质性的理解,是一件十分稀罕而珍贵的事情。
阿荣与母亲的关系,则带着现世的温暖质感。
这个母亲在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女儿和父亲是知己,她只能不断操心女儿的婚事,希望女儿像所有女儿那样,过上看起来安定的生活,虽然这样的安定对女儿没有意义。
但这是一个母亲的期待。
母亲洞悉了丈夫与女儿之间的连接,那是她无能为力的部分,看着女儿熬煮可以治中风的柚子酒,她拾起一块柚子,笑着对女儿说:“以后你的父亲,就拜托你了。
”然后安静去世。
阿荣坐在海边:“我本以为我害怕失去的是父亲,是他的画,比起父母,更看重画。
“善安慰她:“不要紧的,你妈妈理解你的。
“理解,这是一个多难得的词。
母亲或许没有能力理解女儿,她甚至都不曾理解自己的丈夫,但她在用朴实的温暖包裹着这个家庭。
从这个角度上说,阿荣与父亲,都是幸福的。
父母子女,来这世上行走一遭,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逃离的关系,有趣的事,这几乎也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我们喜欢用某种带着描述性的词语去定义关系,亲情、爱情、友情,但事实上这些定义往往失之于粗糙,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懒惰,似乎父女、母女的感情就应该像被定义的那样。
事实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独特的,不能被定义,也不该被定义局限了其可能性的。
4.
阿荣抚摸上善的脸,看着他,善的手也抚摸上她的脸。
人在哭泣的时候,手指会痛,会想要去握住一些什么,当你爱的人就在你的面前,你确实不由自主就会那样去握住他。
阿荣的脸上,滑泪一线。
这便是她的爱情了。
“善的温柔是毒药,我饮鸩止渴。
”
江户再一次起火,善的家被烧毁,生死不明,阿荣也没有到这个曾经理解她,让她想要去爱的男人。
再次相见,善是一家青楼的老板,谈起阿荣画的画,善依旧可以辨别出哪些是阿荣的手笔,哪些是阿荣父亲的手笔。
对话平静,一如好友。
他俩终究是不同的:她拿画画当一生,他通过画画来睡好看的女人。
他有能力理解她,但是并没有意愿成为,但是因为到底还是各有所求。
我理解你,但是我们互为过客,浮生一世,不过如斯。
他将她比作心里的光,不可企及,但说到底,这是他的事,与她无关。
是他没勇气,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电影对于情感的描述很平静,着墨自如并不刻意,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也带着某种浮世绘的质感。
浮世绘中的浮世,原本也写作忧世,浮世绘是描述流动着的世间,恰似人若浮萍,漂流水面,而这些情感也一如流水,会流淌过去。
落于纸面,成画成诗。
若是没有得那样的记录,过去,也就过去了。
善死后,阿荣落于画中的女子,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艺妓,她们或许都与善有关,她们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故事。
这部分,十分动人。
5.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好看的意思是字面的意思,也是背后的意思。
构图、光影、视觉语言,赏心悦目的好看。
人物、故事、情感,细腻自然的好看。
父亲在画完富士山后,女儿赞叹:真厉害。
父亲说:真想再多五年寿命,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了,一定会的。
言语是最会骗人的东西,也可以是最诚实的。
但这个时候,你是相信的。
老去的阿荣依旧在画画,将石头、果实和树叶带回家,有的人理解她,有的人笑她。
她只将笔触停留在画布上。
“这就是光,这个世界由光和影组成,影,塑形万物,光,则凸显万物。
"许多事不外如此。
只看何为汝之光,何为汝之影。
三星半的SP,影评也写不出的什么意思,大家别看了。
阿荣年纪不大也不小,“休夫”或者“被休妻”后变回到大名鼎鼎作为浮世绘大师的父亲身边,帮衬着父亲作画。
历史上的阿荣被称作葛饰北斋三个女儿中最有天赋、画风与父亲最为相近的一位。
她在历史上留下的画作并不是很多,而剧情中则选择了《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三幅巧妙地融合了光、影、女性三元素的画作作为了叙事线索。
阿荣是位非典型性江户女子,她回到家中埋头于作画,却总被父亲说自己的画毫无灵魂。
我也想画好,我也不是对绘画毫无追求,阿荣会把各种各样的石头与植物带回家中研磨颜料,也会看到对岸熊熊大火思考如何画出如此绚烂的景色。
火焰中有炫目的光,也有暗淡的灰。
善次郎带着阿荣去了吉原,阿荣在夜晚艺伎的世界中看到了光与影的浮动,阿荣会透过红色的窗格捕捉着女人脸上因光影闪烁而不断变换的色彩。
对于阿荣而言,作为日本一流画家的父亲是自己的光,这束光已经闪耀到足以遮掩住阿荣与父亲间的亲缘感情,所以阿荣会懊恼自己为什么父亲倒下的时候自己想到的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父亲。
其实,父亲的话阿荣都听得很明白,父亲说过,三流的职业画家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优秀很多,因为作为“职业”而言,你则是要承受更多的批评与责骂。
父亲在完成最后一幅画的时候,也说过,如果再给我十年,不,五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正是因为父亲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阿荣明白自己无法超越父亲,但是,尽管作为葛饰北斋的女儿活一辈子也好,作为葛饰北斋的帮手不署名画一辈子的画也好,阿荣也是想去画画的。
因此,在父亲光芒的映照下,阿荣的影变藏在了画作之中。
善次郎对阿荣说,你是我的光。
阿荣也说过,善次郎的温柔就是毒药,但她依然沉沦其中。
在故事中,阿荣画的第一幅画是《夜樱美人图》。
《夜樱美人图》这是根据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的时候看到的美人所作,而那位美人,就是现在和善次郎住在一起的阿泷。
在善次郎去世后,阿荣画了《三曲合奏图》。
《三曲合奏图》画面中的三个美人,也是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时看到的美人,是他的三个妹妹,是他的血缘至亲。
此时阿荣对父亲说,有我的风格吧。
看,这就是他告诉我世界的样子。
阿荣的成长伴随着亲人与爱人的离世,母亲的去世来的猝不及防,恋人的去世让她明确了自己的风格,而在去世的父亲面前,她却始终在说自己还想画的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如果说是父亲带给了阿荣绘画的技艺与机会,那么恋人便带给了阿荣画作的灵魂与内容。
在故事结尾,苍老的阿荣依然会去透过红色的窗格望着屋内在光影交错之间显得熠熠生辉的美人,等她回到自己寄居的屋内,听完了弟妹的抱怨,便开始了《吉原格子先之图》的创作。
《吉原格子先之图》我只是想画的再好一些,我只是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
谁是我的光,我是谁的光?
我是谁的影子,谁又是我的影子?
不重要,这都不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是光与影交错的。
父亲是自己的光,自己又是善次郎的光, 我只要还能拿笔,只要还能看得到光与影,只要还能分得清颜色深浅,这样就够了。
Ps .故事整体过于寡淡,几处画面背景过于虚假,虽然吉原夜景与艺伎们在画面中显得光彩炫目,但也仅仅是对于不足一个半小时sp的制作标准而言。
龙平小哥在剧中的仪态万方呀,你们可以自己看看小哥走路的姿态~感谢龙平小哥不是月代头!
芥川龙之介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领主,他手下养着一名画家,画家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非常宠爱。
画家对于艺术却很执着,奉领主之命创作一组叫做《地狱变》的屏风。
为了创作出地狱百景,画家对自己的徒弟设计出种种陷阱,记录出他们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屏风快画好了,但最后一幅火烧载有贵妇的牛车的场景怎么也画不出来。
他如实告诉了领主,领主说会帮他安排。
牛车准备好了,柴火也准备好了,甚至还准备了一名穿着华丽和服的女子。
点火前,车帘被掀起,画家看到那个女子——是他的女儿。
火按计划点起,一切都陷入了血红。
画家脸上的绝望渐渐变成了兴奋,他睁大了眼睛看着火的颜色,听着女儿的惨叫,直到火焰熄灭。
屏风完成送入领主府上,画家第二天悬梁自尽。
芥川大概是一个只有在日本才能成为主流的作家,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作家奖。
而诺贝尔奖反而成为了锦上添花的摆设。
阿荣睁大眼睛看着烧起的大火,火起处是她情人英泉的家宅(虽然他并没有死)。
“天似乎也烧了起来,那颜色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
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
宫崎葵在这部片子里被公认为光芒万丈,虽然造型并不是美人,但作为电影演员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推移慢慢浮现了出来。
开始的阿荣会让人想起还是阿一时的笃姬,但与笃姬不同的是,阿荣不会像少女一样地咧嘴大笑,只是厌烦地听着妈妈的唠叨,厌烦地走进屋里,厌烦地点起烟斗,再厌烦地扔掉烟斗假寐,像极了波伏娃,或者伍尔夫,但又带着一点江户子的玩世不恭。
一直重复着演各种少女的阿葵,终于演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女人味,虽然是有些怪异的女人。
大概是葛饰北斋的名气太旺,历史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葛饰应为的名字。
她的画有着女画家特有的洞察人心的细腻,同时加入了些许西洋画的人物技法。
她大胆运用光和影,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父亲,不得不说这是极聪明的选择。
论天分,她的父亲大概是她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论用功和悟性,应为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所谓的匠人情怀?
)。
另一对相似属性的父女,大概是蜷川幸雄和蜷川实花了。
蜷川实花的镜头和色彩真是美极了,但她并没有太侧重电影,因此也不完全一样。
最后,剧里的衣服真是太好看了。
葛饰应为的吉原图
在被生活琐碎纠缠的平凡日子中,每每会被这种为某一事物投入全部的人所震撼,又会重新思考起生命的意义这个大命题。
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那种活法,活着可能就是活着,不管如何还是活着,继续活着,活着好像就是生命意义的本身。
但是人好像总是不满足于此,想要赋予新的定义,更加个人的定义,好像这才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过。
但是好像不完全如此,葛饰北斋以及北斋之女好像都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才是个人的画风,个人的印记,好像只要不断的画,不断的研磨自身的技艺,就好像是生命本身了。
现在好像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确认自身的位置,获得认可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真的能成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说世俗定义上如此,那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如此吗?
一直疑惑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活过吗?
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活过,被记住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个人是活过的?
这么说好像子嗣这种生物学上的延续是最真实,也是最容易本记住的,这是不是很多长辈为子女而活的根本?
这样的揣测好像听起来有点自私和牵强,因为即便如此,几代人以后相关记忆可能也不复存在了吧。
回想那些如今还为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人物,好像都是因为留下很多不为时间所磨灭的东西,比如思想。
所以有的时候贪心地想想,这可能是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东西。
这何等之难,绝大部分人好像都只是芸芸众生,拿什么的去证明自己存在过。
即便是北斋之女,连拍摄她个人的影视也是因为北斋,要是没有她父亲北斋,她真的能为人所记住么?
片中提到的其技术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一再受到外界的否定,观影下来能记住的也不是其作品,而是她作为一个天赋并不佳的画艺上的求道者的形象。
不过求道与否好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她为此燃尽了一生,不知道这样对她来说是否够了,这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也可能根本没什么准确的答案,能做的就是挣扎吧。
不过很幸运看到片中的两个谈话内容,对于一个迷茫的摄影爱好者而言。
其一: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净是痛苦。
” “别说是你,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再好一点,再一点,再一点,虽然总在祈祷着,但在想出来之前,灵感已经逃走了。
” “过了这个桥就忘了吧,忘掉它,然后我们重新开始挣扎,挣扎,不停地折腾吧。
” 其二: “就算是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选手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专业的人要像这样忍受耻辱,就算是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世人的目光!
你们有时间后悔,不如感觉着手下一份工作。
”
最近在豆瓣同城中看到《江户の秘密-浮世绘大师展》的活动,自己也去看了展览。
上图为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看完展览回来,自己心中难耐地想了解一下日本的浮世绘。
浮世绘源自日本的江户时代,当时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自然歌舞升平、声色犬马。
饱暖思淫欲,浮世绘所描绘的也正是人之本性之喜爱。
说到浮世绘,仿佛就绕不开葛饰北斋这个人。
我记忆力超群的头脑里,依稀记得17年似乎有部影片是有关葛饰北斋的,自己也去查了一下。
果然我就找到了以下这部影片-《眩:北斋之女》
这是NHK电视剧,只有一集,片长是73分钟,该剧围绕着江户的天才画师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荣(之后的葛饰应为)的后半生。
影片中是由宫崎葵来饰演葛饰北斋的三女儿阿荣。
宫崎葵和苍井优合照宫崎葵在2017年的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凭借着《怒》、《生日卡片》分别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我觉得在号称日本奥斯卡的日本电影学院获得了双提名,这就已经证明了她演技的实力。
在我观点看来,所谓演技是to be 的一个过程。
这要求你的是在影片中融入到当时的情景当中,而不是无论你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只是你,这样的话,就只会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
我觉得真正好的演员是千人千面的感觉。
在《眩:北斋之女》和宫崎葵对戏的,是她的老搭档松田龙平。
松田龙平就不用说了。
在2013年,凭借着《编舟记》获得了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
最近他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演出。
影片的开始是宫崎葵走进伦敦的大英博物馆2017年时隔22年举办了日本画家的大规模展览会
她看着这幅世界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作品。
她想起了葛饰北斋的说过的:“这个世界是由圆和线构成的”。
这时候就随着女主的回想,回到了她小时候的1802年,那时候老爸葛饰北斋正教她怎么开始尝试去画画
在阿荣因首次拿在自己手中的画笔而喜不自胜时,她不知这只让她头晕而目眩的画笔在她以后的人生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她又为此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心血。
转眼就到了1824年,阿荣对之前丈夫画的画嘲笑一通,然后就跑回了娘家,这样她不到三年就离婚了。
面对这种情况,母亲对阿荣也明说了:“你样子平平无奇、也不化妆、头发还乱蓬蓬的,衣服也穿不利索,性格还任性,好不容易结了婚,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婚了”。
最后便说画画最后能做什么呢!
在阿荣母亲的视角里,只想阿荣能过个正常人的生活,普普通通的过完人生就行了。
可是阿荣小时候从拿起画笔开始,她已经回不去了。
在江户不分昼夜,动不动就着火。
阿荣对色彩的有着异常的执着,她画画的色彩都是得按自己的想法去亲自调配。
就连在隔岸观火的时候,关注的只是这大火的色彩,并感叹一声,呀,多么夺目的色彩。
就在阿荣感叹大火色彩的炫目的时候,她也遇到了她生平中最爱的人善次郎(笔名溪斋英泉)。
溪斋英泉,武士门第出身,师从菊川英山学习浮世绘,同时也常向在住所附近的另一绘师葛饰北斋往来交流。
三十岁前即绘出妖艳的美人画,成为人气画师同时还广泛活跃于风景画,春宫画,插图等各领域。
在阿荣正在调色的时候,善次郎忽然带她去看艺妓表演。
在她逛街中无意看到游女。
(处在阶层底端的妓女,游女一般被关在叫做「Harimise」的笼子里,供往来的客人挑选。
)正是这次看到游女在光下的走动,让阿荣领悟到光与影组成了颜色和形状的道理。
有天,葛饰北斋收到来自荷兰的委托,希望他能画西洋画。
等到交付前一天,画作都完成了,可是这些画作在葛饰北斋看来都索然无味。
弟子们想要重画,以免有损他的的名声时,他毅然地制止了。
其实是葛饰北斋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最后荷兰人对画作是十分满意的。
过了不久,在一个早晨,葛饰北斋在往常的座位上画画时,忽然就脑中风瘫痪了。
自此葛饰北斋就一直卧床休息。
医生警告说:“要是一直卧床的话,脑袋会痴呆的”。
这时候,葛饰北斋的死对头(好朋友)来激励他。
听此,葛饰北斋便执意于慢慢地重新拿起画笔,在阿荣的悉心照料下,也逐渐地康复了。
就在这之后,葛饰北斋不断地画富士山,创造了《富岳三十六景》。
自此葛饰北斋声名大震阿荣一直都是帮老爹作画,在老爹完成底稿的时候,她就帮忙完成余下的步骤。
其实也有指定阿荣的画作委托,但她认为老爹是她的光,太过炫目,终究还是无法触及,故都推托掉了。
时光匆匆,镜头就转到了葛饰北斋90岁大寿那天,那时候的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幅作品《富士越龙》。
当画完《富士越龙》,葛饰北斋身心疲惫地说着:"倘残延十岁,五载亦罢,吾始堪称真画工。
……至百岁之末,终草成此画道"。
时间是不等人的,今天早上看到一句话:能在年轻的时候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直一路走到底就就行了。
葛饰北斋就是这样一路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
尽管他带着他无法成为真正的”画家“的遗憾去世了,但我觉得他起码走过的人生是无悔的。
开头这场戏特别猛,特别亮,未抽的丝未剥的茧,粗粝的本来面目。
呼应结尾弟媳那句埋怨:“这世上再没有比你姐姐更随心所欲的人了”。
无所谓母亲的唠叨,无所谓婚姻。
衣服随意扎着,头发只要梳上去就行,兜里全是石头,甩下围布用来擦脚,又用擦脚的围布拿酒瓶,抽烟,画春宫图。
她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性别本身的欲求,更不在乎所选事业的名利。
只要可以画下去就可以了。
是北野武笔下的自私鬼了,艺术家都是自私鬼。
父亲中风,她着急的是:“已经第十天了,父亲也差不多该开始练习握笔了。
”痛失母亲,后知后觉:“我心中只有画,竟从未考虑过她。
”善在大火中失踪,她紧张片刻后便流露出对火势颜色的赞叹,那是不同于朝霞与晚霞的色彩啊。
和善发生关系是因为他的温柔让她有一瞬的眩晕,她便沉溺进去。
事后也只是淡淡吐槽自己:“也许我和所有男的都行吧。
”善总是来找她,她唯一一次主动去找是父亲告诉她善要出殡了。
她毫无所知,很悲伤地跑过去,看到他被抬出来又止住了悲伤的神色定定然道:“永别了,善”。
很难说她对善是什么情感,她无所谓交朋友,无所谓婚姻,他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个可以说的上话的人。
善真是太温柔了,他一开始就爱她,保持着她能够适应的距离,帮她完成自己。
唯一的一次欢爱后,她仍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不沉溺于缠绵,也不看他,恹恹地抽着烟。
看到他静止地被抬出来的那一刻,她是感受到了吧,被爱,一直被善爱着,但她仍不确定是否爱他。
所有的,她生命中重要的人离世,她的情绪都非常克制。
但是当看到父亲画出惊人的“富士越龙图”时,她浑身颤抖着噙着泪珠,额头起了青筋,毫不克制,无法克制。
那是爱了,她唯一的爱。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自私鬼,北野武这样说,他们完全不顾周围人的死活。
可她这样的坦诚,这样的专注,散发着完全超脱了性别的潇洒和旷达。
你又不得不被这种魅力所折服。
一个从小就对线条和圆有着深刻兴趣,把光与影的完美结合作为自己至高追求的女子,生于绘画之家,见证过一个画痴父亲的人生浮沉,他是她毕生追求的光,而在那束持久而幽暗的光下,她也照见了自己一生的影子。
把任何事做到高境界的人,都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阿荣饮食生活,不声不响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个世界的美丽色彩感动着。
离开画技不精的丈夫,整日沉浸在绘画之中,母亲对她的未来担忧不已,一个不贤良淑德貌美如花的女儿,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
一次又一次苦苦的探索,却仍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她问自己:为什么要对画画如此痴迷呢,明明那么辛苦。
太阳一样照亮她人生道路的父亲却向她坦言,自己也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画技,但又享受着这种不断追求的挣扎。
父亲之于她的意义,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用语言表达。
这个从小就把她抱在怀里教她领略绘画之美的男人,这个年近暮年为了绘画打败了病魔的画痴,这个无时无刻不让她景仰万分的老师,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阿荣。
父女俩的痴,成就了绘画,也为常人不解。
母亲不懂,为什么自己正值春华的女儿不去相夫教子,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已经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自己的女儿还执意要他作画,为什么自己倾其一生奉献的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她能看透。
无解,所以她选择了解脱。
阿荣的一生又何尝不寂寞,母亲离世,她独自一人照料父亲,经营画馆,后来父亲离世,她再没人仰望,也无人可诉衷肠。
我猜,她也曾无数个夜里想起那个男子,那个和她一样对画画如此痴迷的男子,才华横溢,机智过人,轻易就能参透她的心事,他的温柔像极了毒药,她在画布上缱绻半生,不敢说尚已忘怀。
不然《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何来?她都不曾了解过这个男子,他在花丛中留恋,在世俗里汲汲于名利,与妓女结婚,只记得他们一起在桥前观火,一起逛艺伎馆,也有过几页情事,心事最深处莫过于那幅用普鲁士蓝画成的浮世绘。
可是最后相见他说,我已经不能作画了,你要好好画下去啊。
她不知,她的一腔执著,也是一束光,照亮过那个男子。
她不曾停过笔,当能够与自己共通的人都相继离开,她终于有能力画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
所谓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她的一生,只有光影色彩为伴,万般寂寥,却有常人不及的洒脱与旷达,她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支画尽人间风雪的笔。
开篇似大英博物馆特展纪录片,画面一转却立马回到了那浓艳鲜亮的江户时代。拍摄这部作品四年前宫崎葵与松田龙平在《编舟记》里是相敬如宾琴瑟相谐的夫妻,而这部里则是情丝缠绕却知终是饮鸩止渴的无缘知交。虽然这两部作品里“情爱”都并非主角,但二位还是在有限空间里都有生动且有区别性的演绎。好演员。
不知道重点是什么。相比百日红,这部就很奇怪。
龙平这里和阿荣真是太迷人了。龙平哥哥有感觉的bgcp不多啊,珍惜!可惜暧昧线没多久就断了。惜!
毫无准备哭到停不下来。葛饰应为,女画师人如其名,有潇洒男儿气。<吉原格子先之图>浮世绘里的一抹异色,如今的年代看更是惊艳,且更知其好。九十老人北斋生命末年仍无限怅恨:若老天再赐我10年,不,5年寿命,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匠。上手くなりたいなあ,这句叹惋,是父女两人两辈子的生命注脚。
1“即使在黑夜里也是有光和影子的。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在夜里能吟出白天写不出的诗。”北斋是荣的光,荣是善次郎的光。长短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够互为彼此的光影?2“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云淡风轻却深藏心底。3葵的仪姿和演技都越发“男前”,英气中又带一丝纤细。
看不到那种艺术性电影也很没意思
光影勾勒一个人物的一生,用影像表现阿荣画作的魅力,很精彩。
很漂亮啊,影塑造形,光照亮万物
能够找到生命中想要追求和奉献的那样东西,是多么幸福啊。
真人版百日红,没有动画飞起的脑洞,倒是把时间线拉长了,造成了毫无重点的流水账。感觉就是所有演员难得凑在一起,姑且把能拍的给拍了,剪片子的时候再说。不过画面真的是美。
垃圾
2.5 除了作画、画作呈现的部分,其余松散无韵。
不算太失望
那种痴迷很动人。
找到热爱的事物真好。再次爱上小葵的瞬间。
结构松散,人物空洞,但是,至少让人一睹浮世绘的制作现场,我完全被长塚京三的北斋吸引了,忽然想起来,这是笃姬里小葵的亲爹啊。
SP。内容命题,但演员大赞。宫崎葵不施粉黛却美得触动人心,演得最打动我的一次;松田龙平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却回忆起来就想落泪;临别那狠绝的眼神,是这个让人猜不透的男人流露出的最多的感情。到最后,她失去了她的影,也失去了她的光。
为什么只有5颗星。555.宫崎葵演出了超越性别的旷达和潇洒,完全不是我印象里的杂志上的软妹子。非常克制的电影,所有的情动都在细微处,有点戴珍珠耳花少女的那种气质。色调也很好看,有些布景略假,但是不影响。醉女笔那个画面,有点动容。北斋死去的时候开始哭,一直哭到结尾。另外:有猫。
世界 自光影而生 影为万事造形 光将之浮世
你们可能不知道葛饰北斋,但你们估计见到过《神奈川冲浪里》这幅浮世绘版画。这应该是宫崎葵颜值尽显的一部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