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的电视剧不说第二遍,本来是习惯的,不过《新结婚时代》例外,因为它居然白痴到能把一个普遍的社会矛盾用“真善忍”来解决,比我最初预料的将心比心还跌眼镜。
主人公之间最初的争端就是给家里钱的问题,男主人公幽怨地说出“就是没有钱才会如此”的普遍真理,因为共鸣让我引出工薪族一切为钱的感慨,可是到了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啊?
男主人公家庭负担二个外来孩子在北京念书的全部费用,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如果算上自己的双胞胎就是四个孩子,再加上女主人公老爸二婚媳妇带来的那个,就是五个孩子,还不包括男主人公负担哥哥重新考学的费用——叫声我的天,就算是皆大欢喜也没有这么离谱的吧?
多少人都有类似家庭问题,如果能用这种简单方式解决?
那问题还叫问题吗?
当然,肯定有人说,那位男主人公已经升到了技术主管的地位,自然薪水上涨,负担这些费用可以不成问题了——那么它想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不食人间烟火的言情剧,还是深刻反映现实问题的家庭剧?
有几个家庭能达到电视剧里的生活水平,一个男人通过一次晋升就可以负担五个孩子的教育费用?
(还是在北京)用最没有浪漫细胞的老公的话说:这男人以后肯定会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没办法,对浪漫的人,看到的是主人公弹琴、背楼梯的罗曼蒂克,对不浪漫的人,看到的只是沉重的负担不断下降的生活质量。
如果一切可以这样顺理成章,主人公们最初的所有争吵岂不都是一种矫情——相当于把所有因为此类问题吵架的家庭都等同于矫情。
你编剧的人没法解决金钱和感情的矛盾,就不要把问题提得那么现实和赤裸裸,等到大家都有了代入感,都产生了共鸣,然后突然抛出一个完全不搭边的解决方法,未免太欺骗人了。
另一个让人无法赞同的是对忘年恋的处理,三十岁正当年华的小夏似乎顺理成章地嫁给了六十多岁的老教授,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合适的,然后主动放弃财产继承。
还是没有浪漫细胞的C的话:这女人算是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
我承认,我不纯洁,看到这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三十岁的女人,她熬得住吗?
应该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甘于把二八年华奉献给八二白发,还会认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这是个城市女人,编剧会忍心把她给了一个心脏不好的老头子,不做任何心理分析,还让她感激涕零?
分明是忽略了农村女子也应该有自己的“乡村爱情”,一方面用男主人公的表现说明城市农村都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让三十多岁离婚的农村巧手媳妇嫁给六十多岁的城里博学教授,还觉得这是让农村孩子能接受城里教育的最好途径——果然双重标准。
题注:10月20日晚上,王海鸰来到浙江图书馆人文大讲堂,以《婚姻中的女人》为题和在场观众分享和交流了关于婚姻、男人、女人的话题。
王海鸰的粉丝很多,也遍布各个阶层,男女老少都有,把大礼堂坐了个满满,还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站着听了2个小时。
王海鸰是职业编剧,正如她所说,写的要比说的多。
可能作家对电脑久了,更习惯了网络语言,更适应于敲打键盘,而对于人际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则显得木讷许多——王海鸰女士并不擅长发言。
而正因如此,在她缓缓道来的字符里,关于婚姻,关于恋爱才显得那么真实。
自一接触王海鸰的作品,直到年初热播的《新结婚时代》,我已经在无形中把她和18世纪女性作家奥斯汀融为一体,通过讲座更是对王海鸰本人有了认识。
但凡喜欢涂涂写写之人一有思绪就有写下来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但凡围城外的人总能够对围城内的事看得特别清楚和透彻,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或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已经被奉为“婚姻教母”;时隔3个世纪,在不同的国度,同样以写婚恋为主的女作家王海鸰女士被誉为“中国的简奥斯汀”,同为女人,同样以写而为人知,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处。
离婚不如结婚今年又刮起了简•奥斯汀之风,《傲慢与偏见》的新版本和《诺桑觉寺》上映,就连她本人的自传式影片也在暑期火了一阵。
这个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而年初的《新结婚时代》又给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婚姻家庭教育课,电视机前的观众拿自己和剧中人作比较,用大段大段的台词说事。
“王海鸰”这三个字自《中国式离婚》又被频繁提起,也是这个时候,带有自传性质的《大校的女儿》也应运而生。
两个女人一直在写,笔耕不辍。
一个习惯在大团圆的结局中阐述深刻的婚姻观念,一个写结婚,也写离婚,没有写作的定数,却也是典型的“婚姻中心论”。
“但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但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婚姻当作一条体面的退路。
尽管结婚并不一定叫人幸福,但总算是给她自己安排了最可靠的储藏室,以后不至于挨饿受冻。
”奥斯汀有着很强的超前意识,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里,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王海鸰的观点则非常明确和简洁:离婚不如不结婚!
这是《中国式离婚》的名言,之前的《牵手》和后来的《新结婚时代》也都暗含了这样的论调,《新结婚时代》兜兜转转了一圈,还是成就了三对相爱的男女。
两个女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是现实的,也都说出了婚姻中缺不了的问题。
“情感和理智”是奥斯汀的说法,到了王海鸰手里估计就演变成“真情与金钱”的较量,在你周围你可以处处看到这样的人,有些仍忠于自己的感情,找不到我爱的人决不罢休;而更多的却是倾向了金钱,因此班纳特太太才积极地说服班纳特先生在第一时间拜访宾格来和达西,正如奥斯汀母亲说的“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在现实面前,顾小西说出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调侃话,却在无形中成为金科玉律。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
而对于男人而言同样如此,《诺桑觉寺》里亨利的父亲能够接受凯瑟琳也是听说了她的家产,不仅默许还极力撮合,一听说情况有变则连夜赶走凯瑟琳。
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在现实中,两位操刀婚姻问题的专家在婚姻问题上都是失败者。
但是注意,这句话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一个终身未嫁,一个结了又离,或许从传统的“婚姻是女人最终归宿”的观念或者两人灌输在作品中的主旋律出发,两人都算不上成功人士,可是谁规定人的生存方式只有婚姻一种?
有些婚姻是有版权的。
但凡不在婚姻围城里的女人大多逃脱不了一种说辞:完美主义者。
奥斯汀是,王海鸰也是。
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
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
王海鸰结过一次婚,用她自己的话说“对方是位作家,又高又帅,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在的一切胜过了心灵的相吸,让王海鸰突然感到了一缕光热从心里生出,闪电式的婚姻却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孩子出生后14天父亲就走了。
今年王海鸰的儿子18岁,18年来都是单身生活,并且她不打算再婚,因为“对自己没信心”。
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婚姻的保质期也越来越短,七年之痒早已超期,婚姻急需上岗证。
无论是《欲望城市》还是中国版的《好想好想谈恋爱》,更多的人明白婚姻是需要大智慧的,难得糊涂!
如果男人把你看透了,也许他就不爱你了。
自问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也就没有踏入婚姻殿堂的勇气和信心。
王海鸰坦诚自己没有信心,是当下的生活能够满足她,有一个帅气出色的儿子,有一份喜欢的兴趣并且就是事业;是恐惧了那段残缺的婚姻而不敢对未来有憧憬,知天命的年纪更懂得保护自己;是听了太多婚姻案例、写了太多婚姻故事而看清了婚姻本质足以能够平静对待没有婚姻的生活,就像王海鸰自己说的“我明白,我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儿,我都懂,我看得很清楚,可是我做不到”。
那么3个世纪前的奥斯汀呢?
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婚姻是一种思维定势,女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才会幸福呢?
子非鱼,旁观者都无法获知看似幸福的家庭有多幸福。
“我一个人生活很自由,我不用去跟别人商量今晚吃萝卜还是吃白菜。
”“我对自己这样的状态还算满意。
”奥斯汀和王海鸰都认同这样的说法。
徘徊在围城分界点站在围城外,写尽围城内之事,两位女性作家依然对爱情和婚姻抱有乐观。
奥斯汀仍然在写,六部婚姻小说写尽了婚姻世界的起起落落,连最喜欢帮人做媒从不考虑自己的爱玛最后也接受了婚姻,奥斯汀对婚姻赋予更多的是祝福和愿景。
没有进入围城,但至少奥斯汀是不孤独的,汤姆的孩子起名为简,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人和她心有灵犀。
而那个声称自己是“纸上谈兵”的王海鸰仍然在憧憬,“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最大的愿望是能够碰上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男人。
”婚姻就像一扇门的两扇框,左面框和右面框。
你在这一边,我在那一边,我们永远有一个力点在相互支撑,而且知道彼此在不远的地方。
这样的婚姻也许是最高的境界。
单身女人怀着对婚姻的肯定写婚姻的故事,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论调。
写归写,生活归生活,愿望归愿望,也许真的,他们都不冲突,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延伸,偶尔出现交点也不互相妨碍。
王海鸰是个让人从心底由衷喜欢的作家。
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都会爱上她的文字。
而这部《新结婚时代》成功的原因在于演员的选择,不管是小西,小航,建国,简佳还是顾教授,吕大夫,建国父亲,小夏。
都演出了王海鸰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品性!
这部电视剧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把大家心里的话全部摆在了桌子上,婚姻的现实问题以及现行婚姻的各种问题都被她毫无保留地搬了出来。
从电视剧中,我觉得能学会很多.今后的婚姻,要吸取经验和教训!!!
千万别找个农民,来了一个就跟带一群,有你做不完的事。
就算你的感情在真,有了许多牵绊,感情就会失真。
从这部电视剧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至理名言:最后那件事情真是压倒驴的那根草!
不到那件事发生,那根草就不会出现!
一旦草出现!
压倒它也显得轻而易举!
1.值得效仿的两段婚姻效仿①顾教授与顾医生。
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还都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人。
总之两人同一个阶层,还有相同的城里人观念:男女平等,讲礼貌,有上进心等。
两人的性格一个强势,一个柔和。
这样的俩人结婚,值得效仿。
效仿②刘凯瑞和他没出现的妻子。
根据刘凯瑞所说,在他一无所有时,他的妻子就开始跟着他了。
后来刘凯瑞有了上亿的资产,也有了四十多岁,他还爱上了简佳。
但他没有抛弃妻子和一半的财产,去和年轻漂亮的女人结婚。
刘凯瑞的理性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还有他敢于表达爱的勇气,值得效仿。
2.需要冷静的两段婚姻冷静①何建国与顾小西的婚姻。
建国是农村来的高材生,也就是所谓的“凤凰男”。
小西是地地道道的城里女性。
生活上的观念冲突很多,很难解决。
比如:第一,农村人结婚必须要有男娃来传宗接代,城里人觉得男女平等,甚至有没有都行。
第二,农村人认为过年回家,女方必须要回男方家过年,城里人觉得在哪过都一样,过节最重要的是自己舒服。
第三,农村人觉得自己亲戚有事,像亲家求助特别对,你不帮那就不对,你理亏,城里人觉得,亲戚有事,能帮那就帮,帮不了也不会埋怨。
第四,农村人觉得男方就应该对女方强势,不听话那就打,可城里人觉得,遇到问题应该慢慢商量,家和万事兴。
最后,何建国跟顾小西离婚了,在现实中特别正常。
但剧里面,俩人又复婚了,何建国他爹接受了“男女平等”这回事儿,这是不正常的。
你当农村六十多岁老头儿,是橙子大王褚时健啊,观念能随时局而变?
不可能的,这种改变要发生也不会发生在老头儿身上。
只可能在何建国身上发生:生不了娃那就生不了娃吧,我爱你,我爱你小西!
以后只要咱俩过地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总之这俩人的结果,需要冷静。
冷静②顾小航和简佳的婚姻。
简佳的下属是顾小西,顾小西的弟弟是顾小航,顾小航的爱人是简佳,他们三者关系和睦,十分融洽。
但这种情况也许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你想想,如果你的直属男上司或女上司单身,而你的弟弟或妹妹正好也单身,你会当媒人让他俩来个“偶然地邂逅”吗?
你的家人因为争吵惹了你的上司,那你的上司会怎么办?
那就会很自然地迁怒于你嘛:小西你永远都是我的好下属。
领会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感觉!
所以剧里的小西一直没升迁,这是很符合常理的事。
顾小航和简佳的婚姻,需要冷静。
和实验室的一群适婚年龄的年轻人一起看了这部电视剧,感觉顾小西和何建国之间的矛盾很真实,很尖锐。
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其实现在在城市里存在很多,将来也会很多,但这些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
电视剧里最后给出的解决方式过于理想,现实远比理想要残酷的多;很显然,编剧想不出最好的解决方案,那就用一个皆大欢喜的收尾来完成。
我们大家都给不出最好的答案,现实的残酷每天依旧在顾小西和何建国之间上演着。
新结婚时代很喜欢小西对建国的体谅,也很喜欢建国为小西,无微不至的照顾小西的父亲,但离婚实在太赶了,小西母亲的去世根本没有人可以预料到,跟建国也美欧任何关系。
小夏居然能得小西父母的所有遗产很离谱,因为小航还没有房子啊,房子最后给小夏了,小夏和小西咋办,虽然那小西自己跟建国有房子。
另外简佳哪里就是嫌贫爱富了,她只是一开始喜欢刘凯瑞罢了,并没有放弃贫穷的某人而选择刘凯瑞啊。
这个电视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互相爱着的两人,对方也未必能都对你说体面的话,有可能都是气话,这并不代表对方就不爱你,顾小西说不是同个品种,并不是歧视农村人,就是嘴巴快这么一说,如果建国当时懂得这个道理就没必要出去喝醉然后去医院输液。
当然建国说农村的女人流产了就马上下地干活,也很没有道理,虽然让人生气,但是气话就是听不得,没有道理,纯粹就是为了恶心对方,让自己爽。
说这话并不影响对方仍然是爱你的,所以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建国这个孩子还是挺好的小西也是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建国比小西好,因为小西对简佳对小航真的有点离谱简佳也还是可怜,失去妈妈,需要一个家,大学的时候偏偏爱上了一个不能给她家的男人这部剧我觉得顾教授真的是个很会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人,她尊重小夏,并不因为对方的出生而轻视她建成,一个可怜的娃儿,被弟弟坑了,看他对他媳妇的态度,估计肯定是很疼老婆的,估计他老婆肯定也是很辛苦的,是个敏感又体贴的人。
建国抓阄耍滑头了之后就一直内疚,这内疚太厚重了,厚重到跟小西离婚之后,才敢跟小西说,确实啊,看到建成背那么重的东西,我眼眶也红了。
看到建国坐着有司机的公司配车遇到建成的时候,建国下车叫“哥”我真的很感动。
建国是坏的,但也是有良心的。
就像顾家二老说的那样,建国如果不是好孩子,那事情就好办了。
另外,其实顾小西还是个挺节省的人,她为了何建国花了两万买车,反正我没看过她自己花什么大钱,一个500美金的LV,就是3500的包就让她那么珍惜了,两万块钱AA家庭给老公买车,小西对建国的爱可见一斑了吧。
建国是农村人,是会做饭,但是不一定会照顾人啊,毕竟是理科男,大大咧咧,他家也未曾有过谁需要他照顾,但是顾教授躺床上,建国就是能够做到很惊醒,他心里记挂着自己心爱的人的父亲,最后小航回来照顾顾教授,建国已经回到自己家跟小西睡的时候,小西在床上动一下,都能惊醒建国,看到这幕我也是很感动。
这部剧我是不同年纪看的,心里的感触很不一样,真的很喜欢这部剧,我现在喜欢一部剧的做法就是去看他的小说,哈哈,已经收藏了,准备到时候深挖一些电视剧里没拍出来的细节。
很久之前就看过《新结婚时代》了。
先是看这部书的,王海鸰写的。
她的小说非常好,拍成电视剧也很受欢迎的样子——爱你没商量、牵手、中国式离婚……可所有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全部都不喜欢:家庭、伦理、情感……为了各种各样家里的矛盾打来打去,生活已经如此琐碎了,实在不理解那些热衷肥皂剧的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在休息的时候再投入到这些家长里短里面。
韩剧没一部是从头看到尾的,顶多看看三或四集,看看里面漂亮的演员和衣服,过过眼瘾。
这个《新结婚时代》据说25集之多,应该是没耐心看完的。
不想对这个剧情做什么评价,其实看这个电视剧,就是因为这里面的演员:刘若英和郭小冬。
刘若英喜欢了很多年很多年,从她的歌开始。
还是上初三的时候,很清楚的记得是中考的前两天,黄昏,暑气已经下去了,还不是暮色四合的时候(哈工作之后竟然发现这么美丽的词),回自己的班级里拿忘记带走的东西,很冒失的推开门,竟然发现班里男生在阳台那里吸烟!
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晚还在学校里,也不知道他怎么搞到的钥匙,还很疑惑那么老实的人竟然有坏孩子才有的行为(那时侯的自己真是单纯呢)。
之前我们从没说过话的,这次也没有。
拿了东西,走出去,在没有人的教室外面的走廊里,空气响的就是奶茶的很爱很爱你,那是很温暖的声音,就像那个时候的黄昏的阳光,有温度,但是不热。
永远不会忘了当时在那样的被震撼了的情况下,又被如此温暖了的心情,也就深深的记住了刘若英。
15岁的时候她在我的那个夏天的黄昏里,20岁的时候她在。
现在23岁了,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生活里,这个人淡如菊的女孩子还在。
真是奇怪,心已经很老了,可眼里的她还是那个样子:看不出年龄,不张扬,很干净,笑起来文气十足。
唱的歌也都是质朴、简单,不华丽也不张扬,真的就像奶茶一样。
适合在很深的夜里听,尽管是睡不着,可自己的心被她的这种坦率诚恳的声音温暖着;还很喜欢她的声音,台词也好,口白也好,不仅是她的声音温婉,从她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出她说这段话时的内心感受与情绪波动,在这样事事不确定的年代,有如此坦诚的女子,难能可贵。
对她的电影倒不是特别感冒,可毕竟人家影后来着,所以能找到的片子都放出来看,最近又看了她的生日快乐,看到结尾不出意料的流泪。
她的电影总是给我她演戏很拼命的感觉,也对——在这样的娱乐圈里,可以不温不火,但是一直红着,总是要真的放心思进去。
她的那么多的歌:后来、我等你、分开旅行、收获、一辈子的孤单……去唱歌的时候也会拿出来唱,可是最喜欢的是很不起眼的一首:点亮橘子树。
从词到曲子到她唱歌时很悲哀的声音,全部都喜欢。
书上说,如果你长的不丑,并且自己经济独立,还有一定品味,可是你还没有嫁出去,那你一定喜欢刘若英。
不知道自己的品位算不算有一定的,但是的确喜欢她,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寂寞吧——是啊,寂寞,每个人都会有。
不喜欢喝奶茶,喝过的全部都太甜太腻,但是,喜欢刘若英,很久了。
分手时,总会有人劝,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想种棵树,给他好好的施肥、浇水,给他阳光、雨露。
等他长成了大树,我能吃到香甜的果实,我能享受凉爽的树荫。
即便他老了,我也欣赏那凄美的落叶过后,卸下铅华的沧桑与成熟。
这一切,都是我这个没有人生经验,马上奔二的小女孩的美好假设吧!
看这个电视剧,是因为姨妈的推荐。
从一开始,就被吸引。
包养其实简佳挺不错的。
等了一个刘凯瑞6年,却能从奢华的生活里出走,重新寻找真爱。
她既没有和他闹,非要拆散他的婚姻,也没贪图他的钱,没有在他老婆死后立刻投怀送抱。
男人最喜欢这样的女人吧?
不纠缠,很省心。
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似的,可以默默为他们付出所有而不求回报。
女人二十几岁,是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但也是最一无所有的时候。
事业尚在起步,但面对诱惑,需求极大。
在暑假回家的火车上,还听到某川音的男生说,每到周五,校门口一排排的奔驰、别克。
这时候的女生,也许真的会用年轻美貌,去换取物质上的回报。
我觉得,简佳当年也是这么个想法的吧。
新不如旧刘凯瑞之所以不离婚,因为那是他的患难妻子。
人家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他,已经从爱人变成了亲人。
刘凯瑞,就是他妻子的那棵树,现在,该是他给妻子遮风挡雨的时候了。
而简佳,不过是在树上临时做窝的小鸟去留不定。
再说,这一切都是有成本的。
两个女人同样是付出,但离婚背后牵带的无数复杂的关系,还有对刘的社会形象的影响,都是我这个小孩子没法去想象的。
知道一姐姐,和她没上进心的小男友纠结了三年了,总觉得没结果不甘心,缺又觉得等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就这么耗着。
女人有几个三年可以耗啊!
但这感情,已经有成本了,谁不想多回收些利润呢。
新人还要磨合,有热度没厚度,怪不得俩人说分手跟说再见似的……简佳想在别人种好的树上摘果子,这个想法太天真。
想把别人的树据为己有,简直就是做梦吧所以,女孩子趁年轻,找棵好树苗,还是自己栽培吧!
两个人的事?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不是。
这是我得到的结论。
真的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了他的全部,而不仅仅是他自己。
看到何建国他爹每次来城里带的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粮食,就会想起我们家那些亲戚,想起我妈对着吃不完的面在那里发愁的样子。
小航和简佳一直没能早早结婚,也是因为家里的阻碍。
生活能磨灭感情啊所以,在耍朋友前,还是先做个调查吧,省的到了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时候再分开,多揪心啊!
偷来的人生何建国看着老实吧唧,原来从小就不是老实人……不过可以想象,两个同样优秀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差而不得不抓阄上学的苦楚。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何建国会无原则的包办他家的所有事情。
这是他在给自己的心灵还债啊!
至于最后包他哥俩孩子的学费,这个情节现实不现实,至少这个做法,会减轻他良心上的不安吧!
人生,哪有那么多公平的事,首先考虑个人利益,也是人之常情吧。
理解万岁小西有的时候,真的很讨厌。
典型的小姐做派。
还爱挑事。
编剧最后倒是来了个大团圆的结局,让我在看了25集的悲剧后,终于看了集喜剧……建国他爹也妥协了,居然也接受小西不能生孩子的事实,还找来偏方积极给她治疗。
我不知道这在现实中有没有可能,反正我知道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总之理解万岁!!
啊,写来写去,我一小孩也写不出什么道道来我想种棵树。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找棵好苗子o(∩_∩)o...
恋爱的时候我们都不懂,觉得有爱情就够了,有共同的价值关,两个人在思想上能沟通,这样的婚姻很美!
其实不然,因为婚姻绝没有那么简单!
门当户对是老话,老话有老话的道理,年轻的人是年少轻狂,觉得自己能解决这个矛盾和问题,其实不能!
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这些都是现实的生活问题,婚姻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生活,这些差异就会凸显出来,有的甚至无法调和。
没有足够胸怀、改变自己的决心和能力、承受委屈的能力,当然还有很深很深的爱,就选择一个相爱的,并且门当户对的人去结婚,这样幸福的概率会大些!
这个电视剧有点极端,不过呢却很现实,看得人心里很纠结。
看完这个剧,真的是把我恶心坏了。
一个个说吧,先说说女主,和女主一家。
女主,出版社编辑,大学毕业。
放在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
大学生也是香饽饽,更何况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在婚姻里几乎没有主动惹事,也基本事事为男方家庭考虑。
先看看这个所谓的优秀好男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吧第一回带老婆回家过年,非要开车回老家威风。
结果车开到一半,车坏了,让老婆推车,结果让老婆流产了,以后成了习惯性流产。
第二回,就让老婆在农村老家各种干家务活。
老家穷的连个取暖设施也不弄,就真不弄了。
还让女主冻坏了,发高烧连夜回北京。
第一集,男主他爹就上来作妖,带一大帮不算亲戚的人,直闯医院门诊,影响女主妈妈正常工作。
后边还在人家里住了好几天,出门玩连水龙头也不关掉,等女主回到家里一地狼藉。
换个正常人思维想想,人家夫妻,你非得赖在别人家里住,真的是绝了。
而男主他爹作妖的事情包括但是不限于:1.让女主去捞同村的人,其实是因为非法载客被拦住罚款的。
2.老家盖新房非要让女主一家出四万块,总共就五万盖房费用。
一开始说卖旧房不行,到后边还是卖了。
得勒,就是要钱呗。
3.一个远房亲戚的人要迁坟,硬是跑进北京城三番五次骚扰女主一家。
确认女主一家帮不上忙,就直接翻脸说。
不想帮忙就别过了,离婚吧。
4.要女主一家帮忙男主他哥找工作,忙前忙后。
哥哥都没有说什么,懂分寸进礼节。
男主和男主他爹又开始作妖,说什么这不好那不好。
其实我看得真的很迷惑,农村人没有文化、又吃不了苦,那干啥要来城里。
搬砖再苦再穷能有老家种地苦?
5.还是不相干的人,男主哥哥嫂子的爷爷过世了。
要女主这个北京人,城里人过去哭丧,好挣面子。
作妖作到这个份上,居然最后一集给我来个大团圆结局?
说什么男主他爹这个典型的农村思维、老人能够扭转想法,说不要儿子也行?????
还有女主一家子都反对女主他弟和女主朋友的婚姻找的都是什么借口:1.年龄差距大,合着到最后小夏保姆和女主她爹年龄差距就不大。
2.插足别人婚姻,当第三者。
我就迷惑了,明明是那个什么刘凯瑞有钱欺骗女主朋友。
说最后会和发妻离婚,让她苦苦等了六年青春。
不去指责数落那个刘凯瑞,反倒指责起了自己朋友??????
3.说女主朋友嫌贫爱富,以后不能过穷日子。
我就更加迷惑了?????
女主朋友是嫌贫爱富的人,那为什么要跟刘凯瑞断了来往,继续花他的钱住大房子有车开不好吗?
结果呢,女主朋友把房车都还给刘凯瑞了。
也没有继续联系,主动断了关系。
我了个去,换成现在该怎么想?
同单位的同事又是好朋友,嫁给了自己弟弟,以后就是一家人,而且性格、品行也知根知底。
更何况这位好朋友还是自己领导,真给自己找不痛快。
还有看到最后,保姆小夏和女主父亲的婚姻,都让我怀疑,编剧是不是写到一半就换人了。
换到现在,是个正常儿女都会反对这样的婚姻吧?
还放弃对父亲财产的继承权?
合着你们就是希望保姆早点把你们父亲弄死,好着找下一位呗?我感觉剧情从女主母亲过世就开始急转直下,如果编剧不是脑子给驴踢了,那就是换了一个主旋律编,种种迷惑剧情得不到解释。
我看了评论有提到原著并不是这样的,可能原著的剧情更加逻辑自洽一点吧。
建议所有想城乡结婚的婚姻前,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剧。
现实生活的情况应该是:女主因为男主的农村家庭,因为习惯性流产生不出孩子,或者艰难的生了个女儿or身体不好难产过世。
女主朋友继续和大款刘凯瑞过,好好存钱。
以后等刘凯瑞妻子后世上位或者年纪大了找老实人接盘。
女主和她弟弟会因为父亲执意要跟保姆小夏结婚而打官司闹矛盾。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哇哦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心潮澎湃才是爱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