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
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
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
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
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
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
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
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
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
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
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
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
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
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
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
现实还更混乱一点。
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
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
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
《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
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
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
谁又放得下呢?
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
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
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
挺好。
为什么不呢?
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
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
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
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芷宁写于2015年11月6日)以虚构的93岁高龄的老年福尔摩斯、多重嵌套的故事,试图解构一个相对“真实”的福尔摩斯,大概是改编自米切·库林小说《心灵诡计(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的影片《福尔摩斯先生(Mr. Holmes)》的创作主旨,就影片最后的完成效果而言,这一点似乎做到了,只是这个观影过程,看得人唏嘘不已。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于福尔摩斯先生而言,孤寂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在片中他曾言:“我一辈子都很孤独,但智慧补偿了我。
”然而,当聪明智慧如他也不得不向肉体的日益衰老臣服,不得不在袖子上写下名字以防止自己忘记怎么称呼对方,试图捡拾一件东西都会跌倒时,之前所有的一切,荣耀、辉煌、成绩、偏执、失落乃至遗憾,都像是浮云……在一种庄穆深沉氛围的映衬下,影片整体被呈现得精心雅致,很多场景都极具美感,叙事则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通过多层虚构故事的适时介入,令观众们了解到了一个不同于侦探小说中的那个举世闻名侦探的福尔摩斯,并且了解到让福尔摩斯隐居田园、甘当养蜂人的缘由。
当年的那起悬案,案情其实并不复杂,但这起案件恰恰成了福尔摩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侦探历险,因它触及了最深层次的灵魂交流,以及内心深处比悔恨和遗憾更为深远的部分,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福尔摩斯先生开始真正的老去,一如约翰·巴里摩所言的:“人不曾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
”。
在这一版的解读中,人们可以看到,没有正式出场的华生更像是个曾经的合作伙伴,其实并不了解福尔摩斯,或许说并不愿去表现地理解,他笔下畅销小说中的福尔摩斯只是一种可售的商品标识,而他似乎更愿意让这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误读延续下去。
真正了解福尔摩斯的,恰是让福尔摩斯停止了侦探脚步的那位聪慧且不幸的妇人。
伊始,看到故事中设置了罗杰这个聪慧孩童的形象,估计很多观众都猜到这是用以打开福尔摩斯的心结、完成救赎的,结局虽不出意料,但过程足够细腻丰富,足以撑起老年福尔摩斯的自省历程。
当他说出:“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归宿,那么他那孤独的灵魂也能安息了”时,相信纠结痛苦了太久的他终于释然了。
伊恩·麦克莱恩出演了颇有演绎难度的老年福尔摩斯先生,并将其内心世界断断续续的梳理过程呈现得详尽妥帖,令人信服。
当看到老人面对衰老和死亡的威胁,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挣扎时,观众难免心中落泪。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像梦的本质一样,我们短促的一生,不过是一场睡眠。
”只是有人的梦丰富多彩一些,有人的梦苍白无趣一些罢了。
当睡眠结束时,梦就该醒了。
(杂志约稿)
隐喻1:蜜蜂与黄蜂影片一开始就谈及“蜜蜂与黄蜂完全不同”这个隐喻。
开头福尔摩斯让孩子远离窗边黄蜂;结尾处Roger为了拯救蜜蜂,被黄蜂蛰伤。
对仗整齐。
那么蜜蜂是什么?
黄蜂又是什么?
首先强调,蜜蜂与黄蜂的区别是:蜜蜂的倒刺会脱离自己身体;而黄蜂倒刺依然留在自己身上。
下面,让我们对照剧情来猜测一下。
1、无论是蜜蜂还是黄蜂,都具有“锋芒”。
具体到福尔摩斯,是他咄咄逼人的推理、逻辑,让周围的人感到惧怕。
他也认为,是他自己的推理害死了Ann,而且这个案件对他来讲是毁灭性的,直接导致几年内没有接手任何案件。
这个特性很像黄蜂,把“毒”留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开头福尔摩斯劝孩子远离窗户时,只说结论,并没有推理,他害怕自己的锋芒,更怕随之而来的影响。
所以Ann事件之后,他认为自己是黄蜂:冷酷、精准、无情,伤害别人也伤到自己,而且毒性一直在挥发。
2、片中的福尔摩斯一直在养蜜蜂,他相信蜂王浆可以治疗衰老,让自己回忆起当年案件的细节。
结合他一直拿在手里的蜜蜂水晶球。
蜜蜂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一种正面的,或必不可少的东西。
让我们回想一下结尾,福尔摩斯把六个对他有意义的物品(对应六个人)放到地上,组成了一个正六边形。
等等,那不正是蜂巢的基本形状吗!
因为福尔摩斯当时已经明白身边的人与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可以等同于爱。
蜜蜂的一大特点就是忠诚,雄蜂孜孜不倦得把花蜜送到蜂后那里,象征着华生、麦考夫、哈德森太太这些用爱影响着他的人,才是他真正珍惜的东西。
所以他相信蜂王浆能恢复记忆,因为,那就是爱的结晶。
是这些人成就了福尔摩斯,而他,就在蜂巢中心。
3、那么很多人会奇怪,根据前两条推断,福尔摩斯既是“黄蜂”又是“蜜蜂”,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福尔摩斯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
我们知道,片中Roger的母亲只能看到他“黄蜂”的一面,福尔摩斯用推理揭露了她的私心,并且让Roger“不务正业”,甚至被蛰伤。
而Roger是真正理解福尔摩斯的:对他的推理和故事感兴趣、与他一起养蜂、帮助福尔摩斯回忆。
于是Roger被蛰伤的事件就可以解释的很明白:Roger为了蜜蜂被黄蜂蛰伤,象征着Roger为了保护 “爱”却被“锋芒”所伤(这正是Ann所做过的,当面倒掉毒药瓶却选择卧轨),年迈的福尔摩斯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家人的关爱是真心的,所以为蜜蜂辩解。
而且,正如黄蜂的毒是留在自己身上的,先前的毒(拒绝Ann)已经影响了他后半生,他不能再让毒气攻心了,他要为爱辩解与争取些什么,他要救回失去的爱。
隐喻2:花椒与战争影片一开始,福尔摩斯坐车经过美丽的草原,一架被毁的机翼矗立,暗示着本片的对战争主题的探讨。
福尔摩斯,生于1854年1月,逝与1957年1月,享年104岁(这对于一个一生用脑的天才来说真是不容易啊)。
片中他93岁时正是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不久,战争对于一个本就万念俱灰的老人更是雪上加霜,估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记忆。
发现蜂王浆对记忆无效后,他转而去日本寻找花椒。
讽刺的是,花椒生长的那片土地正是广岛,抗衰老的养生品居然是从一片死亡之地生长出来的。
个人猜测,福尔摩斯这一阶段可能被政府(麦考夫)诏安而为战争出力,为了忘记Ann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但徒劳无功。
花椒隐喻着他以毒攻毒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猜测,隐喻1里,黄蜂的一部分应该是战争的影响。
因为战争,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导致Ann的抑郁;因为战争,让日本人与亲人天各一方;因为战争,福尔摩斯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症结所在,战争遮盖了爱的光芒,也只有用爱来拯救。
其实对于一个忠实的福尔摩斯迷来说,本片不会激起太多共鸣。
只有从一个老人的视角,感受到他的伤痛与孤独,才能慢慢理解片中要铺陈的情感线,和对战争的控诉,才是真正的主线,完成福尔摩斯对自我的救赎。
虽然我只看过两部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 但深深为这位大侦探所折服。
我想福尔摩斯应该是英国人心中的骄傲, 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吧。
相比我倒是看过N部有关福尔摩斯的电影作品, 不管风格题材如何, 总体来说福尔摩斯还是那个福尔摩斯。
但今天, 这部最新的《福尔摩斯先生》却让英雄走下了神坛。
虽然福尔摩斯只是一个文学作品的人物, 但这个人物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柯南道尔之后, 有关福尔摩斯的作品创作从未停止过, 文艺工作者们试图通过他们的理解去继续解构福尔摩斯的故事, 这都来自于对这位文学作品人物的热爱。
但颠覆性的创作一般来说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 除非他对这个人物一无所知。
《福尔摩斯先生》似乎要颠覆有关福尔摩斯的一切,“ 华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根本就是一个冒牌货。
而真正的福尔摩斯就住在街对面, 在阴暗的角落里嘲笑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他根本不穿“华生笔下”那套滑稽的行头, 对银幕上自己的光辉形象嗤之以鼻, 在自己最后一个“那也叫案子”的案子后, 良心发现的解甲归田了。
似乎真实的福尔摩斯的后半生都生活在检讨和自责里, 影片中没什么人喜欢这个大英雄, 甚至是反感至极, 除了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
这样的颠覆实在是不知为什么, 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大英雄死在了自己人的笔下, 并被自己的祖国拍成了电影, 在全球广而告之。
从技术层面来说, 这部电影依然是失败的。
三条线同时并行是个技术活, 最终三线合一应该是设立三条线的本意。
但结果这三条线却风牛马不相及。
这就会使人感到这实际上是一部电影讲了三个故事,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三个故事一个也没讲好。
这是一个英雄不再的年代, 徐克镜头下的杨子荣变成了梳着大背头涂着烟熏妆的兵痞子, 今天的福尔摩斯变成了人见人恨的糟老头。
下一个遭毒手的英雄会是谁呢,,,,,,
在评价电影之前,想起两个一句话段子,在高达圈流传甚广,分别是“这TM根本不是高达!
”以及“我比富野懂高达”。
一个个官方冠名的系列作都能引起关于作品内涵和精髓的争议,以至于形成各种段子和笑话,更何况一部可以说是同人作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自然会给不同的粉丝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完全可以想象“这TM根本不是福尔摩斯!
”的炸毛式观影评价。
评价剧本自然是评价一部电影的一部分,个人认为,这个由三条线构成的故事是一个可以算成功的安排方式,对于电影来说尤其如此。
在本片优雅而舒缓的格调下,故事如果单薄而无趣,造成的观影效果,很可能就是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
虽然主要演员的魅力完全作为并且完美承担了这部电影的卖相,但一部冠以福尔摩斯名号的电影(故事)如果单单只以艺术展品的形式来呈现,而没有任何破解奇案的核心要素,未免有些偏题。
当然,本片显然并不是想要描述一个福尔摩斯老而弥坚的故事,如果把最后一案、日本之行和蜜蜂与黄蜂三个故事单独拉出来看,都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老福小故事,因为事件本身可以说相当平白。
(这里我要赞一下作者,电影里有一段老福在电影院观看最后一案电影版的情节,那里告诉了我们在花生笔下的案子是怎样写的,可以说那才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案子,是我们熟知的花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对比,比之于猎鹿帽或者烟斗这样的符号式表达更具匠心,也说明作者本身并非写不出“真的”福尔摩斯故事)。
不过当三个故事以记忆穿插在一起时,凑成了恰到好处的篇幅,将迟暮、烦恼和领悟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故事,虽然并不像我所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故事一样充满令人拜服的智慧和戏剧性的展开,但它成功营造了出了一种能够让观众愿意静心等待结局的诗意化的氛围。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能不再会特别兴奋特别焦急地想知道大侦探如何华丽而巧妙地避开了迷惑和陷阱找到了答案,反而会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去寻找关于自己心灵的答案。
毕竟,他都已经那么衰老而蹒跚,让你都不忍心催促他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此,只要把心态融入这部电影的节奏中,观众是完全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段惆怅而怀念的旅程。
你看着93岁的福尔摩斯走路颤颤巍巍还想不起一些琐事,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寻找着那个兼具着智慧、行动力和神秘感的英伦绅士,这种感觉更让福尔摩斯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可以说,无论看电影的时候你脑海里冒出的是“这tm才不是福尔摩斯!
”,是“福尔摩斯也会老啊”,还是“福尔摩斯真的会变吗?
”这样的怀疑或不舍,都让他显得是一个真正活着、或者说活过的人,正因为你好像亲眼看见他屡破奇案、亲眼目睹他和花生搅基(大雾),才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感受到更真切的难过、怀疑、欣慰等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拟角色最强大的魅力,福尔摩斯当之无愧有这样的魅力。
这也是这样一部节奏舒缓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的特别的体验。
同时还是要说一句,虽然电影里花生正脸都没露,但少许的语句和安排中仍然展现了一个最佳拍档的高大全形象!!
不懂的自己多看看体会去!
无论对剧本的评价是喜欢或不喜欢,我相信应该没有观众会对伊恩老爷的演技抱持不满。
只要还记得电影最开始火车上和小男孩及母亲关于蜜蜂和黄蜂的对话情节,你就不会怀疑,他用那刻薄的语气和严厉的眉眼,以及最后一案中与人对话时的自信神态,完全可以演一个“虽然身体是93岁但内心还是39岁!
”(万年眼镜小学生借你台词一用)的福尔摩斯老先生,当然,他在剩下的一个多小时里演出了一个让你见之不忍的疲惫而健忘的老人,使你随时担心他的健康状态是否能撑得住剩下的进度条,这种功力我只有给跪了。
小男孩的表演也值得赞扬,活生生一个即将从活泼小娃长成敏感刻薄小青年的形象,老人和少年的组合总能给人一种令人欣喜又充满希望的感受,加上故事冲突时两个角色的焦躁和不安,能和老爷爷演好这样的对手戏可谓十分成功了。
而母亲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都恰到好处地担当了两人中间的芒刺作用,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个虽有冲突但完全不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也让最后她与老福的和解显得非常自然而然。
电影的三个时空营造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最后一案的明亮色调,让福尔摩斯保持了一份他黄金时代尾声的潇洒;日本之行以黯淡为主的场景,让这个本身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部分始终怀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主线的环境则散发着一种美丽的真实感,配合着始终清流一般的音乐,将三个短暂的故事联系成一部似乎绵长的回忆录,在一晃而过的100分钟里,好像慢慢看过了一个迟暮之人从遗憾走向释怀。
我从来没有想过福尔摩斯老的样子,在我心里他永远睿智、清醒、精力旺盛,任何犯罪在他面前无从遁形。
这部电影却向我们残忍地展示了英雄迟暮后的悲壮。
他老了,记忆力极速衰退,甚至记不住身边人的名字!
他体力不支,整天浑浑噩噩的处于昏睡状态。
可是即使是这样,他没有放弃对真相的探索,为了对抗时时不在线的记忆,随时随地地写日记做备忘录,逼自己不断的回忆,搜寻遗失的线索。
英雄迟暮,悲壮的美也是那么打动人心!
看到老年阿福上线的时候真是鸡冻不已,像往常一样暗搓搓的点开b站,打算欣赏年度悬疑大戏。
当然,在此之前,早听闻此片重点不在于悬疑!
不在于悬疑!
不在于悬疑!
重要的事说三遍,然而我心中还是怀有那么一点点的期待,不说十分,七分也行啊。
然而,网友没有骗我,这个片子里所谓悬疑,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没有实质。
我以为日本往事要和那个弹玻璃琴的女人的故事发生什么激烈碰撞或者存在什么隐秘联系,耐着性子没有快进,结果等来的是阿福到了这四分之三只脚要跨进坟墓的时候,才终于学会了什么叫人情味的内心戏码。
然后心里不禁感叹:什么玩意儿?
老年阿福晚景凄凉,看得我连连叹气,恨不得抢过导演的导筒逼他重现一个精气神十足的阿福。
我觉得导演够残忍了,拍了一个这么接地气的阿福,然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更残忍,看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什么玩意儿?
太过执着阿福角色的戏剧性,反而忘了一些更人性更真实的部分。
不过我私下是认为,柯南道尔创造一个在云端的魅力非凡大侦探,我们为什么又要把他拉到地平线上呢?
虚构的人物,我们拉其往真实发展,可惜的是, 真实的生命里,我们又逼其往虚构的方向发展。
好在真真正正的福尔摩斯先生只是虚构人物,定格在时间线上,正是那毫无瑕疵的生命,引得众人为他追加意义,为他创作脑补以及衍生故事和生命。
题记:观影过半,联想到下午才玩的游戏Journey(风之旅人),我突然觉得,或许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其形式,都是能够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更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从而慢慢走向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理解和向往的。
补:关于华生的讨论,评论里豆友RockNRuo提出了很棒的不同观点,大家可以看完本文以后,稍微下拉一点继续看Rock的说法。
至于辩论哪种观点正确,就不用了=)文无完文,让我们求同存异,各持己见吧。
补2:关于写给日本的信,是编造还是想起来了,直接在本页面搜索“生命片段重现”,这位豆友给了很详尽的解释和补充信息^^多谢--虽然这部影片里,主角福尔摩斯即是一个虚构人物,挖掘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本来就是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故事;而片子里还套了多个更小的故事,可谓层层虚构。
但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层次丰富而不凌乱,每一个小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想要被讲述的,立体而动人。
几乎让人信以为真。
(以下开始是剧透).......Ann的故事:Ann的故事让人觉得非常忧伤。
非常敏感而孤独的一位女性,在连续的丧子之痛以及生育无望的情况下,转向对音乐的依赖。
然而相濡以沫的丈夫却不能理解这样的情绪,反而用各种手段加以限制,甚至到了因为怀疑和猜忌,而请出私人侦探跟踪的地步。
Ann的聪慧让她得以和能够洞悉和体察这样情绪的福尔摩斯相识,并进一步提出两个寂寞的人互相慰籍的请求。
福尔摩斯却从理性出发拒绝了Ann,导致Ann最终选择了死亡。
福尔摩斯的内疚由此而起,整部影片也由此而起。
Ann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其一是,在巨大的悲伤和不被理解之后,她依旧在为丈夫洗着衣服,继续操持日常家务,履行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其二是,她当着福尔摩斯的面,倒掉了毒药,连玻璃瓶都留给了侦探——这是不让福尔摩斯为她的死承担心理上和客观上的责任,可谓极其善良;而在福尔摩斯跟踪她的时候,设下局中局,更是反映了她极其敏锐的心智。
我甚至疑心福尔摩斯的伤痛不仅仅是因为Ann的早逝是他间接所致,或许在那交谈的一刻里,也有被这样的美好所吸引吧。
虽然Ann最终死亡让故事变得超过了日常生活的界限,这种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孤独却并非罕见。
每一个人都渴求自己的痛苦被最亲近的人看到,求而不的,家庭就变成了束缚甚至折磨。
福尔摩斯如果去帮助这样的一个人,或许跨越的是道德的界限。
越界便会有社会声誉等等丧失的风险,亦有可能卷入感情纠葛,丧失基于完全逻辑的优雅而冷静的生活状态,故需要很多基于勇气的善良。
Ann的故事叩问的是,你是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愿意施助于人,即是你需要面对和承担自己的损失?
Roger的故事:如果说Ann的故事是痛苦的发生和起点,Roger的故事就是痛苦得到救赎。
Roger,一个出身于平庸家庭的小男孩,需要面对的痛苦是单亲妈妈看到他的才华,却无力也不愿意让他走一条更加能满足他才华施展的道路。
他的母亲芒罗夫人虽然爱护Roger,却选择不去理解他的想法,也不愿意他和福尔摩斯这样的怪人有过多纠葛,即使这个怪人也许有可能让这个孩子多得到一些他极其渴望的教育和知识。
福尔摩斯和小男孩友情的起点,是男孩的才华。
然后在其后的过程里,福尔摩斯看到了小男孩谴责母亲时,正确的逻辑对人也能产生巨大的伤害(即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也说了类似的话);看到了芒罗夫人因为自身资质和家境限制,无力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事实。
最后当热情、善良而又机智的Roger差点因为发现真相并且想要保护蜜蜂而差点丧命的时候,福尔摩斯的内心城堡终于被打破。
当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俩时,便是在付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以及自己所遵循的人生标准,来保护小男孩可能有的未来,也保护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以自己的丧失换取他人的美好,我相信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华生的故事:华生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出场。
除了那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暗示这个华生并未真正用写作来如实反映这个伴随一生的老友,最令人感伤的,是福尔摩斯自己所说,华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我。
华生为了结婚而搬出贝克街的时候,那张用于写作老伙伴传奇生涯的桌子并未搬走,反而最后是跟着福尔摩斯到了侦探自己的乡间旧宅。
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情谊的深浅,令人不得有些唏嘘。
过于理智而热爱逻辑的人,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筑起冰墙来保护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是他们与此同时也在默默等待,有一天会有另外一个人会用暖心的温暖来融化这道冰墙。
陪伴却不愿意去理解,敬爱有加却不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就像是隔着玻璃的握手,即是福尔摩斯如此珍惜,却依然没有在他心灵上产生足够的温度。
日本人的故事:这一个故事,是对福尔摩斯转变那条线的支撑。
如果说Roger母子俩的事情,因为是身边之人所以才对侦探有那样的触动,那么最后当热爱事实的侦探为了一个曾经把他千里迢迢骗到远东加以指责的陌生人,开始编造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完全已经发生了转变。
为了维护那堆母子几十年生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一幕体现出来人性的柔软和温度,让荧幕之外冰冷空调间里的我觉得异常温暖。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福尔摩斯自己的。
因为年纪的衰老,精明如福尔摩斯这样的不世天才,会在调制皮下注册针剂的时候晕倒,每天会忘记不胜枚举的名字和地址,甚至居然会忘记引发自己退隐的最后一案的案情。
我们看到年迈的侦探虽然洞察力一如既往地犀利,却会在阅读的时候打起了瞌睡,为了拾取一枚装饰品而摔下床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痛苦,才更容易直视他人的痛苦,从而慢慢生出怜惜同情之心。
但如福尔摩斯在影片最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没有遗憾,才会死去。
让一个只遵循硬邦邦的逻辑和事实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最后在老迈之时懂得了人心的温柔,我非常喜欢导演所安排的这一出圆满。
出于一个小时候被福尔摩斯占满课桌下偷看时光的书迷的角度,这故事真的令我喜欢不起来。
故事性很薄弱,三条线的穿插基本靠爷爷的睡梦和苏醒之间的交替硬联系起来。
几乎没有悬念设置,推理也显得牵强。
这真的不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想推理迷福尔摩斯探案迷的电影,我期冀的福尔摩斯从来不是这样。
然而我哭了,单纯地为了一个迟暮且疾病缠身的老人。
伊恩爷爷的演技无法不令人惊叹,他时不时抽动的嘴角,梦中惊醒后茫然的目光,从床上摔下时痛苦地抽搐却动弹不得的无力。
他卸下了所有旁人加诸在他身上的光环就那么直白地衰老在你面前。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敏感了,影片里每到否定电影中、人们想象中福尔摩斯的形象时,我就听得格外清晰。
当他说他注定终身孤独,当他要求Roger去道歉,当他说他后悔,我都为这些语句而难过。
而当他急于在女管家面前解释他在乎Roger却言不尽意最终跪下抽泣时,我终于被击溃了。
这真的太伤人了,这个在你面前不停忏悔的老人,这个在孤独包裹下颤抖的灵魂,居然是福尔摩斯!
他怎么可以是福尔摩斯!
但这里他真的就是,老迈的、迟缓的,带着深重的悔意和深刻的无能为力,孤独地惩罚自己的,福尔摩斯。
而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小演员了,尽管他浓烈的眉眼像极了托马斯桑斯特,可是出色的表演并没有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太出戏。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太在情理之中。
因为我们就是他,就是这个执拗地崇拜着福尔摩斯的少年。
他试图靠呆在他身边捕捉描摹他生活的点滴来满足自己心里对这个被奉为神砥的大人物的所有想象。
他读他的故事,他学他的行事,他靠攻击自己的母亲坚持自己的“正义”,这是他捍卫他的方式。
他甚至没有想过去计较自己对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分量,他最好也不要知道,这个老人曾经恸哭,为他可能永远都无法醒过来而那样失措无力。
很感激Roger,感激他给他这样细腻和纯粹的陪伴,感激终究是有一个人可以给他孤独的疮口上涂药,感激他,是那么年轻,这样就可以陪他很久很久。。。
这真的就是一个孤寡老人萧索却仍带有慰藉的晚年故事。
就像电影里说的,如果我们把他推上神坛时没有过问那是不是他本来的样子,那么现在把他推下神坛,是不是依然也只是什么人想象中他的样子,想象他天才一生却冷情寡淡,让他暮年反思和自省过往后归于一个常人对情感的需索和肯定。
尽管我很质疑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有某种再牛叉老了也都凡人一个的险恶心理,尽管我心里还是坚守着自己固见中的福尔摩斯,但我依然推荐这个故事,给这个孑然一身、深省悔悟的老人。
如果神坛之下是这样一个你,接受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当卷福和强尼将夏洛克的形象再次风靡的时候,我又想到了小时候钻在被窝里偷看从地摊上买到的残缺不堪的群里出版社那款福尔摩斯那种悸动。
从小就崇拜天才的我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了天才的孤独,丝之屋我并没有看,虽然封皮上赫然写着什么福尔摩斯研究会之类唯一承认的续作,但是我一直感觉夏洛克的形象早已随着柯南道尔的封笔而沉淀,就犹如高鹗无法真正意义上弥补曹雪芹的红楼一梦。
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是刚刚看完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为数不多的抱怨自己好像不再适应孤独,希望莱纳德婚后也常回来住住,宁可自己被当作宠物一样。
画风一转,可那种孤独一直蔓延,直到夏洛克和安那关于孤独的对话。
安在平静中略带奢求的希望夏洛克能陪她一同埋葬孤独,可是向来理智致胜的他在鲜有的犹豫后还是拒绝了,我一直在揣摩,极有可能是摩羯座的夏洛克是不是除了艾琳艾德勒之后唯一的一次心动,然而他还是选择了孤独,一种使人绝望的孤独。
而孤独是不是天才的标配,我还在询问。
小男孩的出现,像极了爷孙类型电影中成长的画面,可是不同于普罗旺斯的夏天中让雷诺那种以家庭为主体的叙事,想必看过这部的人都会希望那个小男孩能继承夏洛克的衣钵,开启另一份传奇。
日本故事的切入则更是将故事升华,伴随着夏洛克回复信件的那段,我们似乎感觉到,年老的他不在那么固执,为了一个谎言,他也可以在做出另一个谎言。
原来,我一直希望真的有福尔摩斯这个人,还希望他真的破解了诸如开膛手杰克这样的案件,然后归隐,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其实希望他的传奇和智慧永存。
然而现在想想,还是让他活在虚拟中吧,最起码,他的那份爱和孤独,永远不会埋葬。
音乐和摄影很好,故事太差了……
比起潇洒英勇的小罗伯特·唐尼,我却觉得这位老年版的伊恩·麦克莱恩更像福尔摩斯。甚至连委托人上门拜访 向福尔摩斯诉说着一件怪异而又苦恼的事,都像极了原著。93岁的福尔摩斯,离开了贝克街、华生也早已过世,他不再做侦探了 成为了一个乡野小庄园的主人。他的记忆力开始衰退,他开始步履迟缓,他也开始回忆起让他懊悔不已的最后一案。他侦破了弹玻璃琴少妇的异常举动,但他没有理解和帮助她。人性真是个迷,光用逻辑是无法阐明的。他在庄园里饲养蜜蜂,他说:「她就是我在这养蜂的原因,这样就不会再伤害任何人了。」让我想起原著中《黄面人》的最后,福尔摩斯对华生说:「如果你以后觉得我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请你在我耳旁轻轻说声 诺伯里。」“诺伯里” 是委托人住的地方,福尔摩斯推理的结果和现实不一样,所以让华生提醒他不要过于自信。
用精致与优雅剥开衰老的模样,大侦探迟暮之际无数次梦回的不过是一次生命的遗憾,同时放大的是对命运的无力与孤独。原来约翰离开人世也可以云淡风轻一笔带过,如此寒凉令人心伤。节奏缓慢调子文艺,他卸下高傲孤绝的盔甲,藏起洞窥众生的双眸,不过只是一个海边摆满石头的老头,没有活在华生的故事里。
不是很喜欢这种调调,等我更老一些,再看老年人为主角的片子吧
剧情太跳跃了,好悲哀
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是一个不普通的讲述者。甘道夫先生贡献影帝级表演,配乐摄影也很棒。一点感悟:永远都要追寻和思考事实真相,但不是每次都要说出事实,事实有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合理改变。开始觉得日本的线很冗余,没想到是画龙点睛。另,福尔摩斯真是一个宝贵的艺术财富
Ian McKellen 出生星 South Node 南交點 前生發展今生留有發展可繼續發展、今生 4星 牛星 錢1兆錢物品喝吃西裝女裝LV包鑽戒鑽石車房子佔有為了得錢物品做工作開公司得錢買物品不消滅沒有死 5房獅子 不改變 所有星人圍著獅子星我說我棒 自己1人 生
一颗流星陨落前最后的光芒绽放,廉颇老矣,最真实贴近生活的夏洛克,一个孤独的老头,一个不完美做过错事的老头,对衰老的恐惧,对晚辈的希望,对回忆的珍视,案件充满温情,不过用跟踪来破案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有点low了~
能在死之前找到人情味,多么不同的福尔摩斯。赞!
片子不怎么样不过人还是可以看看的,小正太长得好像Thomas Sangster 小时候。
Ian和小朋友的演技很棒,但是剧情太太太太雷了,不说少的可怜的推理内容,简直不看片名根本看不出是Holmes. 几条剧情都过于简单,最后收尾也简直是天雷。拜天拜地的福尔摩斯是谁,我不认识。。。。
理性和逻辑都无法战胜人心
非常有人情味的一位福尔摩斯,超出常人的逻辑能力最终还是被衰老打败,一生最大的财富到头来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他更加的孤独。整部电影除了福尔摩斯老年版的形象让人亲切让人心疼之外,片子本身也没什么独特或者优秀的地方,小男孩倒是挺可爱的,而且华生永远都是福尔摩斯无处不在的牵绊。
好像是看了这么多次福尔摩斯的影视剧,第一次看到哭,唏嘘。
励志 亲情 福尔摩斯 伊恩·麦克莱恩 1年前看的, 現來說真太遲, 2015.10.23看, 趣點是看伊恩老爺和 卷福象不象呢....是否原著有東洋情節....扶桑人確是大偵探的死忠粉...
电影拍得一点问题没有,然而我恨这部电影,真的,日子已经够难过了,不需要再多一部电影把我们爱的偶像拉下神坛,看着他迟钝,衰老,无能为力,我不接受!
除了美的像诗一样的景色,和甘道夫飙演技,还剩下什么?本来还以为平行叙述三条线能够带来什么惊喜,结果尼玛真的是言情片啊!不是说拍的不好,但确实不是我想要的。
老去的Holmes多了些人情味,这和学界对老年研究的结果一致。老去的人看待事物都多了一层rosy的滤镜,因而就算是逻辑之神也会意识到人性本身并不一定都关乎逻辑,但是并不意味着愚蠢。日本的故事线本应是这部片子的精神线索,但是叙事本身却非常突兀。这大概是我给三星半的原因了。
不从侦探角度入手的福尔摩斯也很好看,人性的闪光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推理的,或许感情很脆弱,但真的很美好:)
剧情简直太松散了,104分钟就讲了一件非常小非常简单的事情,好墨迹。如果不是镜头比较好我就打一星了。不会带娃的侦探不是好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