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质量比较高的青春热血运动题材电影了。
全片最赞的是画面,随着骑行队的镜头,带着观众看了好多台湾的美景。
色彩对比特别大,非常的绚烂,明亮,美。
相对于林超贤上一部同样运动题材的电影《激战》,画面对比特别强烈。
崔始源的汉语真的不错,而且好帅……他洗澡的时候get到了帅【不窦骁相对来说就非常普通,不仅是长相普通,就连身材也普通。
彭于晏和崔始源一身腱子肉,还是蛮符合自行车运动员的人设的,窦骁就让人感觉特别单薄,跟王珞丹似的,讲道理,我还真不信他俩能拿到冠军……bg线方面就颇为狗血了,林超贤特奇怪的一点就是,他的好多电影都要来个一夜情的桥段……比较迷了
作为体育竞技题材的电影,整部戏让人肾上腺素急速上升,有紧张,有刺激,有欢笑,有哭泣。
作为青春励志电影,真的有感 染到观众。
看幕后花絮,了解到主演们为了拍这部戏'每天都要保持十小时左右的骑行,并且还要面对高山极度缺氧的环境,沙漠极端严酷的天气,主演彭于晏更是要比其他演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了在香港场馆拍摄,几位演员还去考了自行车比赛的证。
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属于励志片,倒不如说是每位演员和幕后工作者们辛勤的汗水创造出来的!
看到有些网友们认为,王珞丹的出现有些多余,三角恋情节画蛇添足,我却不这样认为!
因为故事情节不可能单一,如果去掉了的话,会如同纪录片一般。
并且,王珞丹在剧里面并没有因为脚受伤再也不能骑自行车而放弃体育运动,而是参加了划船这一项目,在另一个体育竞技中继续努力,这无疑也是对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
跑道、自行车、帅哥,海边、沙滩、美女。
《破风》从一开始就给了很强的视觉冲击。
台湾的风景、台湾的赛道,还有隔壁车队的王珞丹。
虽然风景很美、人物的颜值很高、比赛现场好帅气,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无聊。
不就是几个车手之间的竞争嘛,还有2个帅哥同时追求一个女生的故事。
可当故事进展,他们从伙伴变成了对手,爱情的故事也早早被选择之后,整个故事开始变的有吸引力。
比赛最后谁会赢?
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他们会怎么处理?
邱田能拿到冠军吗?
还有等等,不能剧透啊,但故事编的很有吸引力。
在最近看过的电影里,《破风》算是讲故事讲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有友情、爱情、亲情、敌情、师生情,那么多感情在一起的故事,竟然不凌乱、很完整、也很美好。
没有刻意搞笑的桥段、没有做作的表情、没有多余的表演,紧凑的剧情、虚实切换的镜头,整个故事讲述的非常清楚和完整。
开始的时候是冲着窦骁去看这部片子的,但里面王珞丹的表演,让我有些欣喜,竟然不是原来那种“小样”,话不多,但表演到位,能感受到黄诗瑶的坚强和对仇铭的爱。
有自行车比赛,就自然有各地不同的风景,台湾、香港、意大利、韩国、沙漠等,大段的风景,犹如身历其境,让人向往。
这是一个展现自行车手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在最近的青春片里,充斥了流产、堕胎、死亡,这样哗众取宠的桥段的青春电影里,《破风》的简单、干净是让人觉得真实、温暖、积极向上的。
《破风》有创新的地方,比如它发明“破风”这么一个中文新词——我闻所未闻(即自行车比赛里的domestique和lead-out man),比如它拍摄了不甚讨好内地观众的冷门体育运动题材,比如让运动员在前一秒蹦极抒胸臆下一秒自己打兴奋剂……电影前半段的颜色过于饱和明艳,就像自行车版的“看见台湾”(一部以直升飞机视角拍摄的台湾纪录片),垦丁佳鹅公路、太鲁阁国家公园,风景秀美,一看就不是内地出品,似乎还保留一丁点的制作良心。
然而,随着感情线的铺陈,尤其是莫名其妙的两个男人喜欢一个没有表情毫无看点的女主角时,《破风》就开始抽风犯浑了。
电影里也有其他女性角色,教练的女儿,后来不见了。
奇怪的女记者,安插得无比拙劣。
不负责任的妈妈,跑出来就是为了跟儿子喝酒(真的,就是喝酒噢!
)。
不是说,一部体育电影就不能有自行车手的情感世界,然而《破风》里的处理,实在是草率又粗暴。
我反正没有看出来太多的真实,情感空洞,诉求虚假。
有人说,你干嘛老揪着人家不放,作为一部体育电影它多么难得。
好吧,为了堵你们的嘴。
今年我还看过一部同样糟糕的体育题材电影,就是杰克主演的《铁拳》,里面有更多的个人感情和家庭生活,然而拖沓冗长,乏味至极。
《破风》的比赛,基本靠解说。
整部电影表现最好的演员,就是不放过任何重大场合的幕后解说员。
竞技场面,前面还可以支撑观看,中间跨起国来就开始变成电视转播画面,结尾更是飞出来奇怪的立体大字,滑稽得令我一度想离场。
为了引出自行车麦迪逊赛,电影不惜加了一段釜山的黑暗料理往事,韩国朋友的国际服务也真是辛苦。
什么窦骁赌博欠债,说说而已。
反正也是说说而已就一笔勾销了,当观众的,你干嘛那么认真。
人们常说,体育比赛要有专业精神,如果一味用什么追梦道路上啊,爱情啊我要报复你之类的去写,往往生硬造作。
《KANO》为了打棒球,铺垫了多少人情冷暖。
韩国《国家代表》,主人公报名参赛的原因,看起来自私可笑且不高级,但是,它们却显得真实、合理。
你会理解他们为何要打棒球,为何要参加跳台滑雪,因为只有这样的选择。
很遗憾,《破风》在这方面就属于胡乱煽情狂打药。
音乐一起,一针下去。
音乐不断,高潮不断。
彭于晏和窦骁一出来就很牛叉,崔始源,更牛叉。
至于为何牛叉,他们如何变得更牛叉,不知道。
我们只看到了泡妞,喝酒,撕老母,揍队友。
这种掉渣天的高手交锋设定,通过比赛过程中的汗如雨下和凶险迭起得到了一定表现。
然而,主人公真的遭遇过困难?
那些天上掉下来的离谱问题,结果还都是瞎编自找的。
哪怕不提《KANO》这些,比之林超贤自己的《激战》,《破风》哪怕用上了崔始源的“我想同你打番场”,电影依然没能制造任何的悬念。
因为拖拖拉拉了两个小时,其实也没有人关心最后结果了。
无论赛事如何,它并不会影响主人公的最终命运。
当胜负已经变得不重要,谁还会去关心一部体育片里的爱情。
差点忘了堪比《煎饼侠》里的职业狗仔了,当柳岩受困于大胸,彭于晏却因大胸爆火。
猥琐的狗仔成全了《破风》的爱情,间接也让彭于晏牺牲了某个重要部位,然后什么奇情况都没有。
一名专业运动员不因成绩而伟大,而是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因为爱情,《破风》令人失望。
PS.请允许我推荐一部因为爱情而变得更好看的体育题材电影:日本的《百元之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761178/)。
本人看过的林超贤最难看的一部了,情怀在,而情节呢?
王同学还是演电视剧吧,比较适合,演电影需要进入角色,始终一个表情的偏本色出演确实压不住大银幕。
喜欢林导,但这部片子节奏拖沓,故事线散,无高潮,想表达坚毅和找寻自我的过程,但毫无张力和吸引力,冲突戏不够,而且冲突,斗争几乎都来自外部,几位主角间似乎很和谐(虽然故事其实有内部冲突,但执行的不够力度);两星和两星还不同,这肯定不是一部烂片,但是一部没有掌握好节奏的认真的片子,单纯从影视传达来讲,前面一堆都有想给一星的冲动,结局窦骁冲线比较惊喜和带感;作为一部院线电影,是合格的,不是骗钱的,但着实不精彩,中途离场也不能怪观众。
看了这部电影,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果然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当然这只是针对我这个对自行车竞技完全不懂的人而言。
不得不说,看这类电影真的很容易激动,看的也是好激动,每一场比赛看到关键时刻也是特别的激动,紧张,影片一开始,简单的较交代了一下各主角---仇铭,邱田,郑知元,一出场,简单的互动,三位主角的个性基本上就已经明了,没有太多的赘述,这点很好。
然后就直接来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进一步突出了各主角的角色性格。
仇铭是一个个性特别外放的人,在人群中总显得特别出位。
他好胜心强,极其自信,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做事喜欢凭自己的判断,所以即使教练告诉他在什么地方冲刺最合适,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前发起挑战,开始进攻。
比赛结束后作为冲线手的郑知元提醒他不要太过自信,要讲求团队合作,好在这次他成功了,万一失败,那大家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仇铭听着,然而不以为然。
他对自己有着超强的信任。
然而这也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争强好胜,和自己的妈妈有莫大的关系,只是为了向自己的妈妈证明自己有多优秀,他看似放荡不羁,但是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懂得如何去有效安慰鼓励别人,因此他收获了同样意志坚定的女车手的青睐。
当然后面肯定是不是这么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些失落和打击,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相比于仇铭,邱田就显得内敛的多。
他的优势是耐力强,作为一名出色的破风手,他这点也是挺占优势的。
在一开始,他的性格其实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为人踏实,中规中矩。
只是他一直都没能会带仇铭的问题,为什么龟兔赛跑的时候,第二次兔子还是输了。
因为他的成长,也是需要更多的经历的。
比他们两个,作为已经是优秀的冲线手郑知元,也许是他的经历比较多,所以他明显沉稳的多,很稳的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为他的车队赢得了一次次比赛。
他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教练陪他克服自己的身体极限,让他可以有机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车手,所以他一直感激在心,然而,又怎么可能一路顺畅,在一次比赛中他不幸受伤,也让仇铭因此做了一次冲线手。
很庆幸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在这里走俗套---他几个好伙伴之间产生隔阂和互相猜忌,从而影响比赛之类,这点特别好。
后来他们的车队因为经费问题,不得不解散,电影同样没有走俗套,设定“义气”,让几个人哪里也不去之类的。
在解散的时候,教练给他们三个分别找到了下一个车队,三个人因此开始了在不同车队竞技的时期。
邱田本来可以和仇铭同一个车队,继续做仇铭的破风手,可是他选择了去另外一个车队做冲线手,因为在车队赢得比赛之后,只有冲线手可以站在领奖台上,他别侄子的话刺激,开始有了站在领奖台上的心思。
服务于不同车队的三人开始好几次较量, 仇铭变得越来越厉害,可以和郑知元一较高下,好几次发成平手,成为了和郑知元一样明星赛车手,他们两个也要争夺年底总冠军。
冲线手本来就不是邱田的强项,所以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一直比较靠后,因为他冲不破自己的心率极限,因此他面临着被观察替换的窘境。
终于在年底总决赛中,三人各自又再一次面临了难题。
仇铭因为破风手被收买,使坏让他输给了郑知元,他因此痛打破风手,被罚钱,停赛9个月,接着他又被拍到在酒吧厮混,和女朋友分手;邱田在一次比赛中用了增强心率极限的药物,赢了郑知元,后来被查出;郑知元知道是自己的经理人买通了邱田的破风手,因此和经纪人解除合约关系。
人生起起落落,也大致就是这样。
郑知元帮助自己的师傅,组建他们以前的车队,起名“新星队”,仇铭因为给受伤的女朋友换肌腱,这对于一个车手影响是很大的,他也因此得到了女朋友的原谅,两人一起积极训练得到康复。
仇铭去找在韩国堵车的邱田,在仇铭的努力下,两人成功赢得一场攸关邱田可不可以回国的比赛,顺利加入了新组建的车队。
这时候,三个人终于认清了各自的不足,开始重新出发。
三人之间真正的较量是沙漠的一场比赛。
那一段看的其实挺挺感动的,对于强者而言,真正的对手是兄弟,也是敌人,但是他们惺惺相惜,互相尊重。
在仇铭的部署下,邱田由破风手变冲线手,最终取得了胜利,一次不靠药物作用的真正胜利。
郑知元后来给仇铭说的话,也算是让他自己真正明白了曾经提醒仇铭的,不要为了赢而打乱自己。
后来仇铭去了世界顶级车队,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和偶像并肩作战,邱田去骑行,突破自己的身体极限,郑知元也开始参加顶级的国际赛事,和仇铭继续作对手。
很喜欢这个故事,虽然也不过就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缺点,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认清自己的不足,成长总是伴随着一些不那么好的经历的,但这就是成长所必须的,这样的成长才更加的让人体会深刻。
每一场比赛虽然只是拍电影,但是也是真的很刺激,真是很佩服那些人的毅力,高山,沙漠,都不能打败他们。
在梦想的道路上,很多人说要攀登高峰你注定说是要承受孤独的,但是一路走来,绝对不是孤军奋战的,总有那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我们摔倒的时候即使拉我们一把,然后相伴着前行,或许到最后彼此到达的高低不一样,但那条路上,缺不了那么一个人。
我们总有迷茫和无助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兄弟,同伴,家人给予我们失去的信心和关注,让我们能够重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影片的风光也是好美。
梦想的路上即使狂风暴雨,日后想来也是风光无限好。
讲《破风》,应该从它的类型讲起。
正如体育竞赛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体育题材的作品也始终伴随着中外电影的发展历史。
对于好莱坞,我们可以随口列举出一系列表现不同体育运动的经典电影:《洛奇》六部曲《棒球男孩》《追梦赤子心》《光荣之路》《一球成名》《愤怒的公牛》《奔腾年代》《卡特教练》《百万宝贝》乃至近年的奥斯卡热门《弱点》《斗士》《点球成金》《极速风流》等等,几乎每年都在出新,不胜枚举。
或取材于真实人物,或改编自虚构小说,或脱胎于编剧想象,均能通过对主角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突破自我的过程描写,来展现拼搏进取的励志主题和体育精神。
国内第一部关于体育运动的电影是1928年的《一脚踢出去》,由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左翼作家洪深执导,还涉及到踢假球的故事情节。
而后在每个时期我们都有名噪一时的体育片,30年代孙瑜执导、黎莉莉主演的黑白默片《体育皇后》点燃群众抗日怒火,50年代谢晋执导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女篮五号》及60年代左右的《冰上姐妹》《碧空银花》《小足球队》《女跳水队员》《大李小李和老李》、80年代的《沙鸥》、新千年后的《女足9号》《许海峰的枪》等等,都反映出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弘扬民族自豪的决策。
由此能看出的一点区别是,尽管体育比赛无疑都会与爱国精神联系到一起,但新中国的体育电影往往有更明显的“献礼”性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为代表,涌现了一大堆致敬奥运精神的影片。
我们太缺少关照当代体育运动的商业片了,无论是跟欧美还是跟邻国日韩比。
纵然近些年也有《少林足球》《大灌篮》《霍元甲》《头文字D》,但体育比赛在片中更多被看作时髦的动作元素;《神奇》《再见巨人》等,评价又低到惨不忍睹。
所以完全可以说,林超贤开垦了国内严肃运动题材商业片的土壤,连续两部作品《激战》和《破风》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都令人欣喜。
当然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体育大国,诸如陈可辛的最新传记片《李娜》等也将成为备受瞩目的对象。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拍体育片?
明明它类型定位明确,故事跌宕起伏,天然具备可以卖座的动作、情感元素,还饱含流行需求“社会正能量”。
但是在国内,以当代商业片的平均工业水准,拍好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可能比其他爱情片、喜剧片要劳神费力得多,更关键的是对这一领域的市场试水不足,投资人、电影人普遍怯于冒险,与奥运之后全民关注体育的热情不符。
比如可以看看林超贤拍摄《破风》的一组公开数据:《破风》剧组工作人员达200至400人,动用400多台单车,出动17台摄影机,横跨10个城市取景,主创骑行117900公里(约绕赤道三圈),磨损200多双手套、300多套单车服、150多双运动鞋,消耗2000多条毛巾、12000瓶饮料,光是腿毛就刮掉了1斤,受伤几十人。
而为了备战拍摄,彭于晏接受了4个月的专业车手训练,每天11小时,内容涵盖体能、平衡、技巧等等,几位主演也都每天骑行训练120公里以上,须亲自挑战片中的场地赛、公路赛、接力赛等多场比赛。
林家乐进组第一场戏就摔断锁骨,被救护车拉走。
难怪林超贤落得个“魔鬼导演”称号。
为什么要这么拼,不是有特技吗?
彭于晏说,你是不是真的骑过几十公里,爬坡时的喘法都不一样,专业车手一眼就能看出来。
真实训练一方面是为揣摩表演,另一方面也是为保护演员自身的安全。
要知道,无论你做多少保护措施,一群车手真的骑起来,你跟前面的车只差半个轮子远,看不到路面,想停都停不下来。
作为导演,林超贤追求真实与刺激并重的方式是在《破风》里频繁使用大量航拍镜头、车载鱼眼镜头、特写镜头,然后把这些如同实况转播般的、对比冲突强烈的镜头剪辑到一起,有点像演员们“表演”出来的纪录片。
片中涉及多场比赛,林超贤数次只撷取最扣人心弦的赛点,以最优性价比刺激着观众的肾上腺素,大气的配乐也很能为煽动力加分。
很多看过点映场的观众都总结出这么一些关键词:青春,激情,热血,燃,掌心直冒汗。
《破风》的剧本出自导演自己,但几位主角的经历均有真实原型。
为满足商业诉求,影片集结了两岸三地甚至不同国家的高颜值演员阵容,并且在描绘紧张刺激的比赛场面的同时,也着力刻画了青春期运动员们的充沛感情,形成张弛相间的叙事节奏。
窦骁与王珞丹之间的感情戏应该是剪掉了一部分,只在几个细节上点到为止,三角恋情让位于兄弟情谊。
作为两字片名的狂热拥趸,林超贤为这部电影选取了一个铿锵入耳又意蕴深远的名字:破风。
就像《激战》之前很多人分不清MMA和拳击的区别,《破风》上映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自行车团队比赛中破风手的存在。
破风手指的是骑在冲线手前面、为其冲破风阻的人,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团队精神的代表。
因此不同于很多体育电影聚焦主人公的自我突破,《破风》讲的更多是同一团队成员之间协同与竞争的微妙关系。
崔始源、彭于晏、窦骁实力相差无几,都有机会和能力做冲线手,那么如何使团队价值最大化便成了冲突焦点。
从几位主角身上可以看到体育精神的丰富层次:崔始源尊敬对手、公平竞技,窦骁知错能改、永不言弃,王珞丹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而彭于晏则折射着看似高大上的优秀运动员不为人知的情感剖面:他也曾任性,也曾堕落,也有小骄傲和暴脾气。
就像大部分体育励志片百用不厌的剧情套路一样,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各自的低谷,迎来了各自的希冀。
当然,《破风》也绝非尽善尽美,仍有可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
比如连凯、欧阳娜娜等配角形象是不是单薄了点?
彭于晏和王珞丹的感情推进是不是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
那个频频暗送秋波的女记者是什么来头?
特效字体是不是显得有点low?
然而毕竟,就像某些女网友说的那样,胸肌欧巴都脱给你看了,还要啥自行车?
怎么说《破风》都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和所有小鲜肉的脸蛋、所有体育比赛一样观赏性十足,值得看一场大银幕。
作为一部热血奋斗型的青春片,《破风》不像是《小时代》中走向黑暗的残酷青春,反而刻画出了大多数充满了正面形象的角色。
几乎是一部没有坏人的电影,几位主角更是正能量满满的青春少男少女,这与过去内地上演的青春片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本极其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在林超贤的运筹帷幄中,变成了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燃性”电影,有当年《灌篮高手》的影子。
尤其可贵的是,电影重点刻画的并不是比赛的输赢,而是聚焦车手的成长。
《后会无期》中有一金句,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破风》就是这样一群只分对错,不讲利弊的“小孩子”的电影。
在片中,仇铭逐渐学会克制自己,在最后一场沙漠战中出乎意料地让邱田负责冲线夺冠;邱田曾为夺冠而不顾一切地服用禁药,但在最后也决心放下暂时的成败,以长期的修行突破自己身体极限;因为意外而不能继续骑车的黄诗瑶经过长时间的消沉,最后决心转战赛艇,以观众的身份继续陪伴在爱人身边。
这没有出国分手、未婚怀孕、亲人离世的突兀剧情,只是用车手实现梦想的过程来诠释青春的汗水与热泪,这是导演林超贤心目中的青春片。
特地骑单车去看《破风》,看完骑着那小破车热血沸腾地一路飙回家,感觉无与伦比舒畅。
半路上,我突然很想再看一遍《激战》。
别误会,不是说《破风》不如林超贤导演的上一部片,而是这两片用同样的方式打动了我。
把它们当姐妹片欣赏是最合适的,甚至《激战》的标题直接挪给本片也不违和。
跟《激战》一样,《破风》也有一些小毛病,但我依然愿意给它满分,林超贤联手彭于晏二度挑战运动题材,又一次交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
《破风》的角色设定和互相关系,是将《激战》打乱后重排的结果,充满亲切。
彭于晏上一回演了个偏憨厚耿直的愣小子,这一次摇身变成坏葛格类型,往《激战》中张家辉的老江湖靠了靠,他的位置则由外型更为“傻乎乎”的窦骁接替,两人像死党又像师徒的关系也得到了传承,半裸着身子互相摸大腿的场面,气氛跟《激战》里师徒“亲了一口”如出一辙,还是那样基一下就迅速滑过去,狡黠得很。
彭于晏与王珞丹的感情线,表面是一段男女情缘,其实延续了《激战》中张家辉跟小女孩的线索,两个本属不同世界的人互相打气,走出阴霾后拥抱生命。
王珞丹倔强好胜又在受到重挫后一度神情恍惚,多少可以看出《激战》梅婷的影子。
彭于晏的母亲一角,原型自然是《激战》中该角色的父亲,同样是辜负了儿子反而唤起了后者斗志,双方最后也都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
我不清楚林超贤童年生活如何,但他似乎爱在作品中描写破碎不和谐的家庭与怪异费解的父子、母子关系,而且都情感饱满,篇幅颇重,令人印象深刻。
比起《激战》,《破风》在很多层面有了显著改进。
举一例,《激战》的大反派安志杰,除了展示其心高气傲和功夫出众,没有任何细部描写,就是一个脸谱化的boss打手,是比较可惜的一环,而《破风》最大的“敌人”崔始源,性格立面丰富得多,他对同袍情谊的珍视,对对手的高度尊重,他的豁达、坦荡、正直和不屈,都让人喜爱,歪扭的普通话也带来一丝丝的可爱劲儿。
《破风》还笼入体育比赛的黑幕、赛手名利双收或止步不前时所遇的诱惑和心魔,使得整个竞技氛围更加真实。
两部片也有许多似曾相识的场景,我的思绪不断在两个世界游移。
彭于晏坏笑着向窦骁挑战定车,就像《激战》中跟张家辉说“师父,来比一场”;两个男人并肩走在雨中的背影,落寞中的不服输,像张家辉载着梅婷远去的那一幕;王珞丹受伤时心急如焚跑进场内的彭于晏,复制了《激战》中他父亲的举动。
林超贤的枪战片有着港片中罕见的专业军事素养,而他的体育电影同样挂着大量的作者标签,他一再使用钟爱而又有效的方式,就像两年前的《激战》一样,让我很不争气地眼眶湿了几次。
彭于晏是个很喜欢折腾自己的演员,以他的长相、身材和年龄,本可以靠《匆匆那年》这样的作品毫不费力的顺上很多年,无需担心粉丝的增幅减缓。
但他偏偏选择用《翻滚吧,阿信》,《激战》,《黄飞鸿》,《破风》这样造不得一丝假的体育全能电影来磨砺自己。
看彭于晏的动作表演,他那咬紧牙关挥汗如雨痛苦不堪却又隐约露出一丝胜利者笑容的表情,你没法不觉得,为了梦想吃苦是一件让内心幸福、身体爽爆的事情,会瞬间提升你对于生活的热忱,瓦解对于磨难的恐惧。
不管称之为电影梦幻的麻醉,还是实在的激励效应,这都是一种很酸爽也很难得的观影体验,个人觉得《激战》和《破风》都抵达了励志的极高境界。
片末,傻傻地坐在影厅里看完了花絮。
彭于晏、窦骁为了演出经受了大量专业训练,最起码可以在银幕上以假乱真地扮演职业车手。
但林超贤的艺术追求不仅于此,从《激战》到《破风》,他再度表现出对职业竞技的高度尊重。
常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林超贤却要让所有外行都看得到、看得懂门道。
就像上一次把MMA介绍给大众一样,《破风》又是半部自行车竞速的科普纪录片,两名从未露面的主持人,旁白台词之多不亚于任何主角,不像央视五套某些解说员一样废话连篇,每一句都是干货,其中包括观众需要知道的(破风手的作用、赛场规则),观众想知道的(他们交替行进是为了什么,谁为谁如何担当破风),观众想不到但一旦知道会搅动情绪的(下雨反而会升高温度),以及承担意料之外的戏剧转折(你丫乐个啥,扛错车了!
),使得每一场比赛信息量丰沛,抓人度陡增,又带来海量涨姿势的快感。
《破风》打破了我对自行车竞速的肤浅认识,骑车绝不是靠着蛮力和精神原力,通过狂呼乱吼拼死拼活就可以超越极限的。
要赢需要意志爆发,也离不开专业的策略制定、仪器监控,以及对自身和同伴的优势、短板、极限的了解与善用。
说到底,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育竞技也是理性与感性层面的综合较量。
许多体育励志片,都过于强调感性力量,随便找个理由爆发小宇宙搞定对手。
在林超贤眼中,这是对职业运动员的不敬。
他不但要主角赢,更要让他们面对着无法克服的障碍,赢得合情合理,让人相信同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在银幕下上演。
常听人说,观众反正不懂,拍电影敷衍一点没什么大不了,但林超贤证明,如果你不拿观众当白痴,如果你真正用了心,观众虽然不专业,但他们能够感觉到你的专业。
在感性层面,林超贤的不败法宝是让主角被他心中重要的人注视。
量子物理学说,观测者的存在,会对观测对象产生影响。
文青们可以很容易地将之改编成文艺版本,当ta来看你的比赛,会让你觉得自己战无不胜,那种感觉,比取胜的喜悦更将人淹没。
从《激战》到《破风》,主角们持续追求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
也许每个赛者最难忘记的,不是赢得胜利的那一瞬,而是在ta的注视下,变得更有信心靠拢梦想的那一刻。
(文/方聿南)
起初以为这就是一部普通的讲述自行车赛事中各种琐事的电影,看了演员阵容,颇有兴致地预先去看了提前点映场,直到片花出现,还意犹未尽那刺激的视觉效果以及震撼的心灵体验。
主调——坚毅与勇敢共存,永远是最持久的动力作为一部以自行车运动赛事为题材的片子来说,坚持不懈与勇敢拼搏的运动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的精神同运动联系在一起,似乎我们人人都早有预知,或许你会问这样老套的主题再拍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其实,这部电影并非用一种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去传达如何坚持如何勇敢的精神,而是借用场景画面的描绘与呈现,一幅幅壮阔瑰丽的大好河山,一幕幕大自然的绚丽奇景,会让你跟随镜头的推移循序渐进地找到答案……配乐——温暖与陪伴守候,一直是最动人的情节每一部电影,都有一段触动观众内心的动人故事,这也是作为这样一部运动题材电影与单纯的赛事解读的重大区别,在现在的众多电影中,故事的题材新颖是亮点,情感的融入才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亲情、爱情、友情,一个不少地,贯穿故事始终,也丝毫不让你觉得穿插地太突兀或不合时宜,只是让你从中感念:再坚强的人,其勇敢拼搏的背后,也有柔情暖心的一面,恰好这份让心灵为之触动的情谊,与片中激烈碰撞的比赛场面形成对比,似乎是为了观众看惊险刺激场面的同时,调和出一丝丝安然平静,更有刚柔并济、柔中带刚之感。
回味——偶像与美景同在,注定是最倾心的崇拜之所以能吸引我去电影院要看一部电影,除了影片故事的独特河意义非凡之外,演员阵容的偶像级以及带你周游世界的开阔视角,也是一项重要考量因素,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的情感的表达,离不开用心的置景,从小清新的台湾街头民宿风,到机具现代都市感的海上传奇,再到自然与人文糅合的韩流范,再穿插入目前电影选景中钟爱的欧洲城市自然质朴的生态感中不失浪漫多情文艺情怀的意大利风光,而故事中主人公的梦想感慨也好、真情重逢也罢,都在这迷一般的城市与自然中起起伏伏,穿梭巡回……最后的最后,特别强调,此次的电影,除了故事的独特和意义非凡之外,其贯穿电影始终的“十元”男神形象也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虽然影片中看他偶尔会心一笑的镜头忍不住会跳戏到【我们相爱吧】的情节,也不影响在此换一种角度欣赏男神的魅力哦。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明明可以靠才华的他,偏偏还靠了颜值!
少有的运动型好片。
体育竞技类的电影较冷门,但当你看到花絮里演员受了多少伤,高分便不为过
破伤风。=。=
難看到呢⋯⋯
讲了一个梦想的故事,但不喊梦想,不鸡汤,你看到他们追求目标的眼神就知道了,这在当下的电影环境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
和老婆一起看的,近期院线蛮好的一部电影,能不能破十亿?
崔始源就默默地望着你仨装逼。。。。。。
满屏起格的渣画质,导演你拿手机拍的么?赛事塞得太满,节奏如片中极速骑行那般迅猛,文戏与比赛篇幅失衡,内心变化、行业黑幕都是点到即止,留于表面,跨越推进。满场给彭于晏做破风手,给王珞丹做备胎的窦骁,为结局留了惊喜,“取是能力,舍是境界”,最后强调非个人英雄而是团队合作。6.8/10
欠缺一股由内而发的体育精神,很多时候演员演出了高潮,情感上却没传达出激动兴奋的情绪。赛车部分节奏把控可以,场面视觉上还是导演强项,但故事不及格,约有一半废戏,爱情非但没有起到调剂作用,反而成了累赘,与激烈赛车两种画风频繁切换,感觉像看两部电影,完全不搭,整体有种说不清的矫情感。
这种竞技励志题材的其实很抓观众,从破风手这样的角色队员角度入手,赛场用了大量主观镜头和记录写实的手法,效果不俗,在呼啸的风声之中渲染港片和林超贤最擅长的兄弟情义,家务事、爱情戏等元素的刻画让故事有些过于饱和,旁支情节太多,如果删点内容就更好了,窦骁出戏,欧阳娜娜很惊艳
期待了大半年你给我看这个?!
能看前四十分钟,后二十分钟,剩下是废戏。换而言之,自行车竞技的技术合格,感情副线为零,它是混乱的、不协调的,不具备功能性和节奏感,更无法融入,交代不明。体育类型尤其强调力比多的释放,清晰指向,坚决执行,不容许混沌,否则破风就是破伤风。
赢了破风 输了破伤风
林超贤你把中港合拍搞成了台港合拍这样真的好吗?不客气得讲,自行车这项运动呈现到影视上是没什么魅力的。具体到片子,稀烂,人物扁平,情感戏乱来,更关键的是完全没有结构可言。前作《激战》真的比《破风》强太多了。求你花钱请回老搭档吴伟伦写剧本好吗?
骑行过程很燃,感情部分很烂。有些对白很生硬,我们就看三大美男搞基就好啊,何必多个王珞丹。
那晚聚餐,跟闺蜜忽然人来疯去看的电影,当时影院没有其他更好看的可选了.
给设定的结尾,三人治愈
运动场景的制作(场面、机位、剪辑……)非常夺目,但是感情线有点啰嗦且多余(还是能理解制片人的商业上考量)。林超贤导演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华语电影的壮举,而多过完成一部电影作品。两点疑惑,为什么这次要用这种高清电视般的画面风格,还有为什么又是王珞丹。
妈的谁说好看的我保证不打死你!!!
赛车部分真心好看,彭于晏和窦骁的CP感比某落单强太多我都忍不住喊了好多次“你们在一起算了!” 崔始源变得好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