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个想放松的夜晚,挑了这部电影来看。
看之前忍着没有看剧情和评论,一路看下来,才发现,这部电影也是在讲二战。
二战题材的电影太多了,看多了每次都会积攒很大勇气才能打开一部。
《辛特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桂河大桥》、《铁路劳工》、《钢琴师》……每一部电影的名字,都会让我想起观影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衣衫褴褛的犹太人、浓密的黑烟、黑白相间的条纹衣……每一份回忆都伴随着一次心悸。
凡是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斗争,大多是通过和平的方式。
甘地采取非暴力的绝食,最终取得了印度独立。
《我有一个梦想》号召黑人们用爱来化解狠。
同样,犹太人为了得到耶路撒冷,为了建立以色列——上帝的应许之地,他们也放弃了恨,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接受世界的怜悯,而是站立起来,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
因此,在看到这部比较另类一些的二战题材影片时,我就想到了这些。
片中的女主角不断强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这是他们这一代受害者的心里,也是在经历灾难之后的人们那一点点的希望。
其实过去怎么能那么轻易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怎么能当做没有发生,“let it go”,只是一句美好的愿望。
写影评之前,还有两点想多说一些。
第一点,犹太人。
最近在看《为你,耶路撒冷》这本书。
书比较枯燥,看的也很慢,边看边了解了些犹太人和以色列建国的故事。
大部分是发生在二战之后,被迫害的犹太人为了拥有自己的国家而努力。
“君子无罪怀璧有责”,当我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犹太人。
对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来生存的犹太人,自然成为了欧洲人的众矢之的。
犹太人有着聪明的头脑,却在几千年李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善于理财,往往是最富有的人群;他们热爱艺术,有过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自成一体,散落各地、几千年的分隔、说着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居然还能够走到一起,共同建立国家。
黝黑的头发、消瘦的身材、笔挺的大鼻梁、苍白的皮肤,这都成了犹太人的典型特征。
当希特勒吹捧雅利安人高贵的时候,刻意贬低诋毁犹太人,而在欧洲很多国家、很多人心中引起共鸣,这种歧视心理其实已经根深蒂固。
影片中,纳粹进入奥地利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旗子夹道欢迎便是最好的佐证。
第二点,奥地利。
熟悉奥地利还是源于《茜茜公主》,美丽的茜茜公主,美丽的皇家爱情故事。
《茜茜公主》影片中的浪漫和美好掩饰不了茜茜公主婚后痛苦的感情历程、大半生的孤身生活。
就像茜茜公主的人生历程,奥地利也是如此。
表面的光鲜,私底下则是残酷和隐忍。
作为二战期间最早被德国占领的国家,他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并不亚于德国。
该片中没有可以描述迫害的情景,却通过偶然一瞥到的景象让人颤抖。
介绍完前因,就来说后果。
战争的残酷性并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和战争期间死去的人们,它的残酷会延续到战后很多年。
即便是苟延残喘活下来的人们,如何开始新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葬礼,却在玛利亚•阿特曼轻松调侃的致辞里变得轻松而温馨。
玛利亚着装优雅、举止娴静,是个典型的贵族女性。
如果不是在片中徐徐展开的战时迫害,根本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乐观自信的女人背后竟是如此血泪史。
时隔近50年,玛利亚在妹妹去世后鼓起勇气想要索回属于自己家族的名画,其中更有一幅是挚爱的舅母的画像。
舅母Adele的画像被奥地利人深深热爱,他们称之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
而她所找的律师,兰道•索德伯格(以伯格结尾的姓氏都是典型的犹太姓氏),也是奥地利受迫害的犹太人后裔,只是在美国久远的安逸生活让年轻的兰道体会不到曾经的残酷。
这是一个以名画归属案件贯穿始终的故事,案件本身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各方所具有代表性的人们的反应和思路的变迁。
作为玛利亚,她以一种复杂的心理回到了奥地利,回到了多年前被迫离开的故乡。
现在的奥地利金光闪耀,就像是一幅幅动态的油画。
光洁的石子路面、历经战争却毫无损伤的美丽建筑、安逸的生活,现在生活的美好和黑白两色的过去更成了鲜明对比。
玛利亚在美国生活的时候其实从未释怀,她的家人被迫害,她的生活被切割两半。
在她第一次回到奥地利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愤怒而又悲伤的,这一次历程更像是一次朝圣,一次放下,“let the past past”。
电影的前半段几乎就是玛利亚个人生平的讲解,从她一人的视觉来描述战时和战后。
兰道,作为玛利亚的律师,他的身份也颇为复杂。
祖父是著名的作曲家,而在他出生之前祖父就去世了,他对于索德伯格这个姓氏并无太多感情,对于旁人对祖父、父亲的称赞也没有太过激动。
他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早已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战争离他太过遥远。
他接手这个案子的初衷紧紧是处于金钱的目的。
而在奥地利的一次短暂行程,在纪念馆前摩挲亲人名字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七尺男儿藏在公用卫生间里用手捶墙,痛哭流涕。
这一瞬间的感情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他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玛利亚的案件中,虽然也有金钱的驱动,但更多的,是他对于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一点点救赎。
正如我最近所写的几篇影评,“giving is better than receiving”。
很多时候,给予者的收获远大于自己的给予。
兰道在整个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不仅成为这一类案件的领头人,更是成为两国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
案件的成功,不仅唤醒了奥地利人的自我反省、成为美国一次成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也为兰道带来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专注一点,终有所得。
反派。
似乎影片中没有什么反派,除了穷凶极恶的纳粹。
然后细细咀嚼,影片也在控诉旁观纳粹罪行的普通人。
他们或在玛利亚艰难的逃离途中制造障碍,或是围观其他人对于犹太人的恶意侮辱。
影片始终没有出现血腥的、残忍的场面,然后正是普通人的冷漠让我们更觉心寒。
当看到犹太人被迫写下“jews”的时候,当看到成年犹太人被当众剪下两边鬓角的头发(犹太教义里,神不允许他们剪掉鬓角的头发),围观者饶有兴致的观看,哄堂大笑的背后是多么冷酷和残忍的心情。
影片中,美景宫的管理者和奥地利文化局的领导,就是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经历战争,然而却在战后披着伪善的外套进一步对犹太人进行迫害。
鼓起勇气来面对历史的犹太人,却有很多会在这种残酷和冷漠之前被迫放弃。
这次艺术品追讨过程,其实是很多人的一次拯救,和平年代重新审视战争的过错,在不断前行中纠正自己的偏差。
艺术品的成功归还,这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拯救,影片没有讲,但我相信答案是很多。
救赎。
玛利亚和兰道的奥地利之行,遇到了热心的当地人。
他的父亲曾是一名纳粹,他的一生都在为父亲救赎,都在努力帮助受过纳粹迫害的人们。
正义。
片中有两次庭审,一次是《唐顿庄园》里伯爵夫人所贡献,一次是在最高法院里的精彩审理。
正义与否,因为是美国人自己贴金的一部影片,不过多论述,但也代表了大部分和平时代的人们的心理,战争总是要有偿还的。
东拉西扯写了这么多,可是心里想说的话却还是没有提到。
在这场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背负枷锁活在人世。
对于生命的迫害是一种伤害,对于美好艺术的践踏和盗窃又是一种伤害,而在盗窃后拒不悔改更是一种伤害。
生命值得尊敬,而美好的艺术则会跨越时间和空间,永久流传在人们心中,艺术的生命更是值得让人为之奋斗和敬仰。
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根据真事改编的,确有其画及其事,影片最后说海伦米勒打算把画留在奥地利。
实际中,画作持有者以1.35亿美元把画卖给纽约某博物馆。
通过海伦米勒的回忆不断闪回1938年的场景,但是对纳粹对犹太的迫害刻画流于一般。
唯有令人感叹的是法治社会中个人通过法律对抗奥地利政府,最终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即使你是一介草民,你也可以通过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在我们这里似乎是个很遥远的事情。
转载一下我在zhihu上的回答(PS:对电影还是有点失望...有点浮于表面的感觉):这里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故事,如果想看影像化的描述,可以看近年的一部电影《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虽然这个电影并不包含所有的真相。
总结起来就是说:这幅画的高价成交,是犹太人群体一次成功的政治表态和商业运作。
事情是这样一回事:在2000年左右,奥地利国内由政府组织开始“art restitution"这样运动,主旨就是把当时纳粹从犹太人家族抢夺的艺术品物归原主。
这时一个名叫Maria Altmann的美国老太太将目标锁定了《金衣女人》这幅画。
这幅画里的这个女人名叫Adele Bloch-Bauer, 她是Maria Altamann大伯的妻子。
大伯和他妻子没有小孩,所以在遗嘱中规定Maria Altmannn是他们的遗产继承人。
当时的维也纳(1907年左右)很流行有钱人出钱给自己女眷画画挂家里,所以这幅画法律上毫无疑问是属于大伯家的财产。
但是大家知道的,因为纳粹入侵奥地利,大伯家的艺术品全部被抢走,Maria和她的丈夫辗转流亡到美国。
回到现代,Maria老太太找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律师(这个律师也是奥地利流亡犹太人的后代),一起回到维也纳想要追回这幅画。
当然不可能成功!
因为这幅画是奥地利的国宝,画中的模特Adele被称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 。
而且在Adele的遗嘱中,她也希望大伯去世之后把这幅画捐给国家的博物馆。
当然,大伯还没去世的时候,纳粹就将画抢走了。
Maria奶奶当然不会放弃, 她和律师回来之后,将奥地利政府告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此事颇为轰动。
经过漫长的庭审,2006年奥地利一个独立的法官委员会宣布Bloch-Bauer家族曾经拥有的五幅klimt的画作归还给Maria奶奶。
这个过程其实是实力庞大的犹太人团体和奥地利政府的一次角力,如果只是Maria奶奶一个人,是不可能走这么远的。
就在同年,Maria奶奶将五幅画以天价买给Ronald Lauder。
你猜对了Ronald Lauder也是犹太人,他妈妈很有名——名字是雅诗兰黛。
这位小兰黛曾经是美国驻奥地利大使,他买的这五幅画立刻成了他在2001年开的位于纽约的博物馆Neue Galerie的镇馆之宝,因为史上第一的成交价也使得这个年轻的博物馆一(大)夜(举)成 (吸)名(金)。
那位律师小伙子也因此开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主业么就是art restitution.Maria老太太呢,变成了一个有钱的老太太。
奥地利人呢,可能再度在心里回味一下自己二战时并不是纳粹的受害者而是帮凶这一公开的秘密吧。
所以国宝没了,也只能咽下这口恶气吧。
丘吉尔曾说:我们究竟能走多远,要看我们能回头望多远。
一直有人问,历史文物除了堆积的财富的价值,还有何用?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是玛丽亚背井离乡,流亡他国的印记;是全家曾经欢聚的欢声笑语。
历史不仅属于宏达的政治事件与英雄豪杰,它更是平凡个体的记忆,有悲伤,有欢乐,有无法忘却的经历。
“她只想拿回属于她的东西”年轻律师兰迪在冲裁大会上这样说道。
维也纳的蒙娜丽莎又怎样,民族象征又怎样。。。
国家意志在一位寻求亲情的老人面前,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历史无法缺少个体的影像。
与其说玛丽亚在找回属于自己的财物,不如说她是在给自己找回记忆。
虽然《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画像 II 》都被改成了没有姓名的《金衣女人》,但是繁华褪去,它却穿上了厚重的历史外衣。
我们拿什么回忆?
也许是最平凡的儿女情仇给了我们回望过去的力量。
“One of the important messages in this film is that we mus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he said. “The 21st century is a very complicated and unstable place right now,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some of the lessons and some of the terrible mistakes that were made in the 20th century.”影片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我们必须要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
他说,“21世纪到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纷杂的、不稳定的阶段,记得过去的教训、记起20世纪所犯下的可怕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
”想起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候的心情🤨🤨🤨
早于时代一百多年,卡夫卡预言了个人在官僚时代的生存处境。
卡夫卡准确的预见了这种处境的本质,却猜不出它会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出现。
也许还要过上一百多年,人们才能站在一段距离之外,看清集中营和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卡夫卡预言的实现方式。
比起死去的千千万万犹太人和十多万个被抢夺的艺术品,让我触目惊心的是Aunt Adele 变成了没有名字的 Woman in Gold。
个人时代的财富是一种精致的生活。
Cello因为拥有者对于音质的追求而有价值,黄金因为独特的色泽而融入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艺术品中,钻石因为闪亮而复杂的光影衬托着主人高贵而独特的个性。
非人时代的财富是一串数字。
Adele的脸消失在了黄金之后,钻石戴在毫不相称的人身上,匹配的只是地位和售价。
人们在艺术馆欣赏的不是一位优雅女性的灵魂,而是一种想象中的民族荣耀。
个人时代的精英将世俗的财富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将意志上升为国家机器的大众们将精致的艺术品变为高速公路和大众汽车。
大音乐家的孙子成为了律师——这个时代的精致是围绕着追求数字本身而构建的制度丛林。
Aunt Adele在画中想留下的是时间,留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但是她再也没有了家,只能呆在博物馆中,无从选择的被千千万万只看到黄金和民族主义的过客打量。
这段历史的确应该记住,但是值得记忆的不是罪行,而是那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个人世界。
艺术品归还的故事,纳粹抢走了名画,战争结束后,艺术品被奥地利政府占为己有,男主作为正义律师帮助年老的女主和奥地利政府打官司。
男主主要的情感是想起自己的外公外婆 那一辈的悲惨遭遇,女主的情感是回想那段艰难岁月,又想起自己逃亡后,留下的父母辈纳粹迫害,而如今纳粹已亡,但正义和公平却迟迟不能到来。
基本上就是说这些,算是美帝鹰酱的主旋律电影吧,反正奥地利是躺枪了,美帝是各种正义。
最棒的艺术 都应该是无价的,这个无价并非没有价值,而是不应该以价值来衡量。
就像片中女主角父亲爱提琴一样,不论和平或战乱,独享或众乐,音乐 都是一项由心底热爱而生欢喜的事物。
而不是用此牟取利益或招来声望。
我想 画作、音乐、雕塑…皆是如此。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承载许多情感,最终看到女主 胜诉,除了泪目,就是对公正裁决的大快人心。
所有的不公、黑暗、强权、扭曲,都不是正道,终会由正义替代。
2015.11.18
WOMEN IN GOLD 2015 (有剧透)影片围绕玛利亚·阿特曼展开故事。
这个女人与律师兰道·索德伯格共事,他们一起努力采取法律行为,反对奥地利政府回收那些曾属于阿特曼的家人但却被纳粹夺走的艺术作品。
通过法律手段,夺回二战期间被掠走家传名画。
(来自百度百科)片子很沉重,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不能被忘记。
看的我心塞塞的。
最后官司仲裁成功,我也很激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人的记忆越来越弱,战争,于我们而言,也许只是教科书里文字插图,只是纪录片里的黑白影像。
可是对于我们的祖辈,那却是活生生的记忆。
我们无法感同身受。
唯一能做的,不过是不要轻易忘记,不要让战争的惨痛教训被抛弃,让惨剧在未来重新上演。
女主Maria的气质真的很棒,全是透着优雅美丽的气息。
好喜欢这样的老太太--坚强豁达又偶尔调皮。
超喜欢她说的一段话:“We did our best...and that's what matters.The past is the past, and now we must let it go.”全片最感人的片段是在女主的回忆里,Maria的父母亲最后对她说“remember us”的时候,我眼睛都湿润了。
父母的爱真的深沉伟大。
痴迷于文艺片,同时却也钟情各种二战题材作品。
看了很多二战影片,这一部虽然没有往常二战题材中的血腥、沉重和硝烟场景,有的只是犹太人后裔恬静、美式的田园生活。
偏偏从这个角度带着我透过女主的回忆,和基于以往看二战片的记忆和想象力,从女主的记忆碎片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历史的冲击。
掠夺、杀戮、分离、逃亡。
我们看了很多二战片,看到了各种人权、财产、生命的侵犯和掠夺,我们同情、缅怀、伤痛、惋惜,反之我们很少想到作为这段历史的当事人,犹太人、犹太人的后代、纳粹党、纳粹党的后代,他们背负的是怎样的伤痛。
昨晚和男友回顾了《辛德勒的名单》,善良敏感的男友看了一会儿觉得太depressing看不下去了,我安慰他说baby这是历史,我们应该去面对,但所幸的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再也不是这样了,现今社会尊重人权,反对霸权主义,抵制种族歧视,援助战争受难者,这样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影片最后女主鼓起勇气走进旧居,还和前台小伙说起了德语,这与最初她在酒店前台拒绝说德语坚持用英语交流形成了对比,很巧妙的前后呼应。
可以说明她已经决定接受历史面对现实,真正的“let it go”了。
最后,向所有二战受害者与受害者家属及后裔致敬。
美。
基于纳粹掠夺与极端时代家国隐痛的情节剧,符合好莱坞价值取向和叙事法则的工整作品,表演上没有什么毛病,由于结局早已掌握所以并无悬念可言,那些故意设置的紧张情节其实画蛇添足,而且在某些情绪发力点显得过于煽情。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的背后,就名画归属的主张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有趣冲突,一则是作为家族继承者的个人声索被纳粹巧取豪夺的私人物权,而另一种则以奥地利当局为代表的民族叙事,即要将奥地利文化遗产留在本土境内,细究并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因为遭到纳粹迫害远渡重洋的老太太当然具有声索物权的道德制高点和合理性,但是你很难不管中窥豹美国在道德优越背后的某些企图,只是包装得很隐晦罢了。当然这些画和成为公共财产的文物是不太一样的,只是叙事逻辑相去不远罢了。
很好的一个故事,却方方面面的煽情过头,搞到最后变成有点“世上只有美帝好”的味道了,有点恶心,Ryan Reynolds也是全方位让我physically repulsed,已经各种避开他所有的片然而还是想看眼Tatiana,结果反胃了一个小时(
平庸的代名词,从编剧导演表演等等都很平均的平庸。
本来是看女王的,没想到惊现多只男神。有点菲洛梅娜的感觉,女王和瑞恩·雷诺兹化学反应十足。平铺直叙,煽情闪回加完美配乐。Ryan以后除了喜剧也多演这种喽。
还行 无功无过讲了一个真实故事 主角都木有问题 在线 回忆贯穿其中 也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 打算免费时段去 neue galerie看一下真品 啧啧啧
富含正义的信念已快枯萎。
逼格很高
@2015-12-07 18:39:58
挺感人的。想想中国那么多文物流出去,每次去这边的博物馆看着就痛心。
再也不愿回去的故乡
中规中矩的真实事件改编,女主气质太好了,时刻给我一种撒切尔夫人的感觉。
好题材 容纳了国家和个人的对决 历史与艺术的思索 民族和岁月的鸿沟 却被拍得如此陈腐和愚蠢 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功力了
司法是最能窥见其国家政治属性的途径,美国奉行卢梭主义,讲公民公义及政治正确,这点上,跟中国挺像的,想象一下,换成中国故事......呃,一股灾难感油然而生
海伦米伦好屌 闪回看得挺难过的
2015.10.06最触动人心的,还是亲情。Helen Mirren这种才配称作英伦玫瑰。Ryan Reynolds真是红得莫名其妙,演什么都木木的,毫无魅力可言。
不愧是🇺🇸投资的片子,太正确了。说起来这故事明明该拍得很精彩,但后一小时太拖沓和冗长了,各个人物也很脸谱化,平白抵消掉所有的惊喜。
有一种拯救大兵瑞恩 的那种严酷环境下的争取个人权利的感动。完成度真是太高了,也难免落入套路之中,煽情不断。我觉得应该深入处理一下,女主作为奥地利人,却要拿走奥地利国宝时,整个社会的反响,比如奥地利民众朝女主扔几个鸡蛋,美国民众呈两面性等。美政府妥协处理不错,法官很俏皮
当红小生+老女戏骨搭配还不错,中规中矩的真人真事改编。
看的时候觉得画里女人好美。当时klmt在巴黎的画展我为什么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