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卡拉是条狗

卡拉是条狗,Cala, My Dog!

主演:葛优,丁嘉丽,李滨,夏雨,李勤勤,李佳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卡拉是条狗》剧照

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7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8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9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0

《卡拉是条狗》剧情介绍

卡拉是条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拉虽说是一条杂种狗,老二(葛优 饰)却十分爱惜它,在老二心中,为了生活他处处要讨人欢喜,只有卡拉才会想办法讨他高兴。但是老二的运气却糟糕透顶——他妻子玉兰遛狗的时候,警察因为卡拉无证,把它抓走。要换回卡拉,必须要掏5000块钱办一个养狗证件。 对于卡拉一家,5000块钱需要省吃俭用才能存下,老二决定先跑跑关系。儿子亮亮找来了同学帮忙,因为他的老爸有点手腕。然而人家却不肯帮这个忙。老二急中生智,想起卡拉是老同事杨丽的狗下的崽。他找来杨丽的狗证,却被警察识破。 老二和杨丽费劲周章,各种办法都要不回卡拉,还被玉兰误会二人相好。更糟糕的是,儿子亮亮又犯了事被拉进警察局,一家三口和卡拉竟然以这种方式在警察局相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牡丹花开密湖血案熊出没之过年案山子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神探南茜第二季四楼的天堂翼·年代记第二季这个警察不太冷诡娃娃海底娇娃蓝华ZERO乔治亚法则荒野第一季富豪刑事2导火线刘易斯探案第二季海猫我把忠诚献给你守护者第四季无罪的罪人第一季冰锋鸣鸟不飞OVA威尔和格蕾丝第七季铁证悬案第六季僵尸新人仔永安梦死亡照相术明日有晴天亲爱的同伙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卡拉是条狗》长篇影评

 1 ) 人不如狗

长得像葛优的人肯定有,但演技有他那样好的估计没有。

怀着对他的喜爱找了新片《 卡拉是条狗》回来看,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葛优是个平凡的工人,一个月只有几百块 钱工资,是个老实的丈夫,发泄对老婆布满只能偷偷地在厕所里对着墙壁喊,是个失去了 威信的父亲,被儿子说成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的笨蛋。

与以往的片子不一样的是葛优这回 长了头发,眼神更加个性化,让人忘记了他是葛优,而是片子中可怜的老二。

卡拉是条狗,是葛优的宝贝,因为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是个人”。

但是他无法拯 救因为没有狗牌而被抓走的卡拉,他不认识派出所的熟人——蕴含着中国平凡的小人物们 的统一悲剧,他们已经被社会现实无情的排斥在另一个日益显性化的阶层之外,他们没有 努力改变因为年龄家庭和所有的一切经验积累都打消了他们的这种念头,除了把希望寄托 在下一代身上他们不会有其他翻身的办法,他们甚至没有想过翻身,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拥 有自我排解困难的特殊模式,那就是忍耐。

这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责备委屈本身,二是乐 天知命。

狗牌需要五千元,卡拉也不值得花这个钱,但是老二认为值得,“狗有人性”。

什么 是老二心目中的人性呢?

卡拉正是有了它满足老二的人性,才值得老二全家想办法最后也 花了五千块钱买了狗牌。

在老二认为卡拉比的上任何狗,这与血统无关。

在我们人的世界 中,却往往演绎着相反的故事。

血统层次阶层乃至学历男女颜色等等都能够打上价钱的标 签,人性往往就泯灭在其中,全世界都在寻找对抗的借口,把比较恶毒化。

这是部依然让我难受的片子,我知道在我的一生中不可能过上老二的生活,但是我知 道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过老二的生活,他们是另一个日益庞大的阶层当作一条狗,当作一 条片子中那些不爱狗的人心目中的狗给遗弃掉。

古雅典在波罗奔尼莎战争中失败后,人类 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权利和权力的推动下走向冷漠的人与狗的世界。

一边是把狗当作狗 的人,一边是把人当作狗的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世界中,目前的结构都是前者胜利。

人不如狗在两者看来都是错的,但在我看来确实。

面对真相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在那些知道真相却羞耻于开口的人面前说出真相。

长久 以来我断断续续的这样做,结果是几乎没有朋友知心更少,更多的人嘲讽哧笑说什么清高 孤傲之类的话。

人首先是要靠自我来拯救自己,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中国传统儒 家思想看似集体主义实质上强调了个人精英主义,而西方基督教传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 一个很好的拯救结构,内心深处的祷告和他人的手同样重要,说出来比说服更重要。

我一 直拒绝基督教信仰,我唯一的知心是从共产党员中走出去的基督徒,我喜欢中国传统尤其 是儒家学说,他好西方哲学尤其是心性说和现象学。

在理论上我毫无败感,可惜中国的社 会现实已经让我无法再辩解下去,人不如狗,人命不如狗命,此狗是在中国骂人的话里面 的狗。

人不如狗,狗能够真诚待人,而人却不能真诚对待自己的同胞。

今天站在阳光中的站台上,看到希望工程的海报,想起朋友讲起的希望工程的内幕。

连希望都成为一种鄙视人性的符号,你对这种希望还能抱有什么奢望么?

当时想起几年前 一个朋友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援助组织,在一个小圈子里的人自己去拯救那些被社会遗忘的 孩子。

他们把自己挣到的钱的一定比例拿出来送到那些孩子手中,在每个假期去和孩子们 一起生活学习。

当时我还有些冷漠的看着她,后来越来越觉得羞愧。

儒家让我们从修齐中 达到治平,这种带有乌托邦主义的教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实现。

自己尽可能的伸出自 己的手才是更好的选择。

老二家里没有多少钱,三万元死期存款是为了孩子上学、家人生病准备的,一定拿出 来就没有了利息。

但是最后老二一家还是给卡拉上了狗牌,从此卡拉是条合法的狗了,它 可以自由自在的散步。

对于老二一家来说,钱太重要了,但卡拉更重要,因为“卡拉通人 性”,面对电脑,想起这个结局,对自己微笑一下吧。

 2 ) 中国版的熔炉

很多观众说韩国的熔炉很伟大,竟然逼着征服修改法律。

但我觉得中国也有这种例子,而且比熔炉早了8年。

当年葛优演的卡拉是条狗是2003年2月上映的,当年9月就出台了养犬管理规定的修改条例。

其中养狗费用,也就是电影里说的5000快钱狗证,变成了1000。

并删除了94年条例里“严格限制”这四个字。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ZkzHe4V_DtrgYE7vJb4fQVAz3b55WOPb-RlQmm9_4gCVRn9K-oAReNtUrDJ1_Ga88FvPykxPmKHiQx_GRDI3K#1

 3 ) 今日中国

导演开始似乎想批评国家(或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突然地出台一份禁止养狗的政策,而这政策又未经辩论或听证,合法性可疑。

而且花五千元办一个狗证就可以继续养狗,这很明显是政府敛财或偏帮富人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今日中国》中的第一集:自由与正义,确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不被重视。

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自由与正义,可以说是被践踏的。

从这一点上讲,今日中国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欧洲。

男主角为救出卡拉,先找朋友帮忙,朋友再找朋友帮忙,如此转了四五层关系,才终于找到和这件事直接有关联的人。

荒谬地让人心酸。

为了救出一只狗,竟然找到了工厂的门卫和公交车司机帮忙,但这些关系还是没能解决卡拉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写照,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连小孩子都懂得半夜走后门求叔叔帮忙。

片中人物住在北京老城区——一个被迅速破坏、前卫和古老对立的地方。

如尹丽川在《为北京的纪念》里形象的说法:在希尔顿饭店华贵的背面,一百米远处就是一片荒地,有白羊在吃草;在和平里一片破烂泥泞的贫民区,猛然就冒出高尚挺拔的外交公寓,互为风景。

电影里奶奶主的胡同的阳光被新建的高大写字楼挡住,屋子阴暗,连白天也要开灯。

但是奶奶还是笑呵呵着煲着她的中药——导演想隐喻什么?

导演很用心的制作这部电影,尽管不太懂镜头语言那一套,但台词和场景处理得真是好。

喜欢他的这种对今日中国理性的观看。

 4 ) 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主人公老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他具备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倔强的生活着。

影片围绕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执着的爱,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

该片的导演、编剧:路学长,主演:葛优;制作人:冯小刚、王中军。

当年《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可以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

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他们的内心流露出那份浓浓的感动与理解。

《卡拉是条狗》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底层”这个关键词。

片中所有矛盾都来自于葛优扮演的老二无证养的狗狗“卡拉” 被派出所的警察拉走,他拿不出5000块钱来救回。

随后的影片里,路学长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的底层社会,杨丽带着老二一起托朋友找狗成为影片的核心。

两人低声下气地在杨丽所谓的熟人之间撞来撞去,你托我我托他的层层人际关系里透出的却是一片冰凉。

在这个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被支来使去的小人物。

这,或许才是《卡拉是条狗》在人性意义之上的现实意义。

小草总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强的生存着。

 5 ) 说说葛优

葛优有句名言:“高、大、全,别找我。

”这是葛优对自己的表演的基本定位。

在早年欣赏葛优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葛优对自己的这种定位,绝对是正确的和明智的。

在《卡拉是条狗》的片子当中,我们见到的也是这样定位在发生作用。

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作用,而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我不喜欢片子的中文名字,就语言意义上来说,它反而不如其英文名字来得潇洒,“KALA,MY DOG”简明扼要,显然比中文名字更让人一看就明白。

在片子中的葛优的表演,是成功的,把一个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小人物的坎坷与辛酸。

看了这部片子,我们常常想到小时候的邻居,以及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小巷子。

当年发生在身边的那些事情,跟现在面临的高楼大厦是完全不同的经历。

那是一个普通人和普通家庭所遭遇的寻常的小事,逃避不了,而且经常遇到。

葛优的表演天才,在片子中也发挥得很好。

尤其是他的形象设计,很幽默,不是甜美的幽默,而是苦涩的幽默。

一个这样的小人物,为自己的小生活而烦恼和追求,在人到中年之后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无奈,他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却是一个可信的实在的形象。

我觉得,葛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6 ) 小人物的悲哀-----《卡拉是条狗》

   卡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初看标题《卡拉是条狗》,我猜想这是一部外国影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儿和一只叫卡拉的哈士奇或者萨摩耶之间深厚感情的故事,而等我看完以后,还是觉得这部电影的英文名《kala,my dog》更为贴切,因为故事虽然围绕这条卡拉展开,而重点还是卡拉对于老二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老二,茫茫北京城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骑着一个破烂的自行车,蓬乱的头发,邋遢的胡须,干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数几下就数完了,还要藏一点在身上,然后全部交给妻子。

对于妻子,当妻子说不同意给卡拉办证时,一言不发的站起来,去卫生间修理马桶盖;对于儿子,一向对儿子严加教育,然而在儿子眼里,他是个没本事的父亲,对他没有应有的尊重;对警察,他为了自己的狗,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派出所片警卑躬屈膝,毕恭毕敬。

他只能在厕所里对着墙壁训斥一番,发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而葛优精湛的演技也把老二这个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让我想起了他在《活着》中饰演的“富贵”。

这样的一个人,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在社会、在家庭、都没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的尊严,“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平时都是我在哄别人高兴,只有卡拉在哄我高兴”这就是这个男人心里最真实的心声,也是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我才明白这条狗对于老二的意义,我才领会到导演的寓意,卡拉,对于老二来说,不仅是简单的一只宠物狗,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一种精神上的给予,老二在卡拉那里获得的,是在人的世界中得不到的尊严。

因此,他在唯一的寄托被带走后,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找回,影片结尾,卡拉又回到了老二一家的生活中,而他那种拮据的日子还要过下去,那种小人物的角色还要继续,卡拉终究不能陪伴他一生,他又将如何找到生活中真正的寄托?

     豆瓣上有位网友说得好:在老二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辈的影子,看老二的眼神,几次都有流泪的冲动。。。。

的确,导演路学长生在60年代,那个时代的他们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变动和人民思想的发展,所以对那个时代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情景有着很透彻的了解。

老二,就像我们的父辈,可能没什么大的本事,但仍然是一个家的支柱,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尊男人的尊严,辛苦的打拼。

   虽说葛优是著名的喜剧演员,《卡拉是条狗》也被划在喜剧电影的行列里,可我仍觉得这只是小人物的黑色幽默,观众在看着老二在苦涩的生活里强颜欢笑,然后也麻木的跟着笑,看这部电影,我唯一的一次笑是在,老二刚买了狗出来,年轻女子喊:留胡子的!

结果大街上三四个留胡子的都转过头来。。。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老二看到货车车厢里挂着的狗肉时,耳朵里扭曲的《甜蜜蜜》,生动的说明了老二当时心里如雷轰顶的惊诧与恐慌,看得出导演路学长独到的拍摄手法。

   最近看多了闹哄哄的新电影,还是觉得这种电影更贴近生活,更能让人去思考些什么,想起些什么。

告别虚假,还原生活,挺好!

  

 7 ) 穷人的黄瓜

提起黄瓜,大概每个人都熟悉的不得了,就像看到天天朝夕相处的老婆般没有新鲜感。

关于黄瓜,字典里的注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叶子互生,花黄色。

果实圆柱形,通常有刺,成熟时黄绿色,是普通蔬菜。

黄瓜最基本的功能当然是食用,至于您是喜欢拌着吃还是炒着吃那是您的自由,只要愿意,您甚至可以炸着吃。

不过这些都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我想谈的是黄瓜在电影里的功能。

作为电影的道具之一,黄瓜在不同的影片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功用,而通常来讲,黄瓜在电影里的出现都是与草根阶层密不可分的。

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里有这样的镜头:老二和他的妻子一边一个坐在餐桌旁,每人手里拿一根黄瓜,很用心的吃着。

他们吃的很投入,沉浸在咀嚼的快感中。

葛优和丁嘉莉的平民气质与作为道具的黄瓜相得益彰,使整段戏弥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相当出彩。

《十七岁的单车》里,农村青年眼睛直直的看着对面豪宅里的美艳女人发呆,这时一根黄瓜伸入镜头,表兄问他:你吃吗?

见他摇头,表兄便狠狠咬了一口,自顾自的大嚼起来。

那咀嚼的声音如此鲜活,以致我们在银幕下都能体会到他的清爽与满足。

也许是注解中“普通蔬菜”一句决定了它的平民特性,在电影里手持一根黄瓜大口咀嚼几乎是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专利。

很难想象将“赌神”高进手边的巧克力换成一根黄瓜会是怎样的情形。

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将黄瓜作为表现草根阶层生活的重要道具与标志,也许是基于“把蔬菜当水果吃”的平民生活特征。

当然,这恐怕也仅仅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代表而已。

虽然从未在电影里见过富翁们生吃黄瓜的镜头,但在现实生活里他们未必不吃,也许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极度狂热的黄瓜爱好分子。

我只是说也许。

不过黄瓜在电影里除了充当表现平民生活的象征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别的作用。

记不清名字的一部电影里,女主角对热情的向她推销黄瓜的小贩怒目而视:你知不知道一个没结婚的女人买黄瓜是会被人说闲话的!

这大约也应算是黄瓜的另类用途之一吧。

 8 ) 对葛优有突破性,对视听语言有创新性

记忆中葛优早期演艺生涯中角色较为单一,不管是《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还是《顽主》,都是顶着个滑稽的地中海脑袋满嘴跑火车的主儿。

不得不说葛优碰上王朔,或者王朔精神的继承人冯小刚,确实是一绝。

这次的《卡拉是一条狗》,葛优破天荒戴上了软塌塌的假发,演了一个有十分复杂心理活动的小市民。

决定跳出原先人设的桎梏自然要选个好平台,《卡拉是一条狗》没辜负他。

从镜头设计上,《卡拉是条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开篇,和老婆带着狗和画框外人物对话。

首先这个镜头把老式石楼梯的几何美感展现了出来,很美很有味道。

其次,它极其精妙地利用了楼道里常见的声控灯。

每次老婆讲话时,声音小,没底气,灯不亮,也就处于暗处。

相对的,没牵着狗的人,底气十足,一讲话灯就亮,时刻在明处。

4:53,本片一大特色,固定长镜头。

一个镜头设计好了不动,由演员动。

有几何美感。

9:00,老婆带着狗跑下地下车库,钻入死胡同,营造紧张感。

11:24,固定长镜头。

老婆因为丢了狗,得以坐在电梯里,却尽是悲凉气。

几何美感。

蓝色地电梯灯作为高光点吸引观众注意力。

老婆第二次开门突然站起来,却没来得及走出电梯门,让观众在一种悬念中等待第三次开门。

开门后老婆走了,镜头却没跟着。

电梯门关上,这次不会再开启,但是给观众以感觉它会开启。

精彩!

13:14,母子俩对话,为了让镜头有意思,把儿子支走去洗脚。

这样就不用使用特土的对着切中景。

两个任务在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构图的画面里遥遥对话。

特有艺术性。

21:13,典型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画面里来回行动,和画面外人物对话,推进剧情。

26:41,特别棒的固定长镜头,葛优彪演技。

特地把在同一个房间的老婆切到画面外,就葛优一个人来回找狗,同时和老婆对话。

如果是我拍,那一个短暂的老婆画面不会拍进去。

不过估计是在同一个镜头里要演出这么大的情绪转化,葛优也有点为难吧。

27:38,葛优和老婆在同一个画面,葛优静,老婆动,对话推进剧情。

下一个镜头,老婆洗拖把特写,水声巨大,流水是动,老婆的手也在动。

切回葛优,葛优扇扇子,画面没声音,静。

对仗!

29:25,葛优对厕所骂街,人物塑造!

高效且有趣。

42:09,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半睡不醒,虚化的背景中次要角色产生互动。

43:53,漂亮的对话镜头。

两个人物对称,物品摆放也很有美感。

46:51,“后来一直没找人家。

”简单一句话,把两人关系勾勒得清晰。

54分钟,大特写,音乐变调。

幽默!

有张力!

结尾处,偏要四点多五分钟。

让观众等了一整部电影的重要时间点被随意地跳过了。

调皮!

戏谑!

后半段葛优和老婆在家吃黄瓜的对称对话和警局汽车开走的长镜头不细说了,下次拍片儿记得回来参考这部影片的镜头。

 9 ) 宠物即宠人

如果要问城市化带来了什么,宠物风行大概算一种。

农村也有人养狗,只不过是用来看门户的;也有人养猫,但目的是捉老鼠。

它们都不是宠物。

小孩子可能把家里养的猫狗当玩伴看待,可大人眼里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用途。

草原人家的狗是羊群的保护神、主人忠实的仆人,地位比平原地区的狗高。

牧民把他们从小喂大的狗当作家庭的一员,同吃同住,死了和丧子一样悲伤。

然而,亲子般的藏獒也不是宠物。

城市化便是人口的聚集,形成新的生活社区。

聚集的主要动因是工业化。

城市化之前也有城市,或治所,或军镇,或市集,但只有与工业扩张伴生的新老聚居地的崛起和膨胀才称得上城市化。

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催生了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包含了新型的交往形态。

就中国而言,工业化背景下的交往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无异于天壤。

人的活动大体可分为公私两方面。

如果说农民天天被束缚在土地上,那么城里人便是日日被绑在机器旁,绑在车床、模具旁的是产业工人,绑在电脑、打印机旁的是白领工人。

打钟卡的那一声“哒哒”是比鸡鸣更催人的存在。

“高高兴兴上班去”,表明一日公共活动的开始,直到“平平安安下班来”,白天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这里。

协作化的职业劳动增加了自然形态的农牧生产所没有的人际互动内容,但更显著的事实是,“公事公办”原则下的交往即使再频密也是应付性的,无论上下级的的分工、同事的合作,还是对外业务交涉,无不以尽快完成工作任务、顺利实现预定计划为目的。

它们是外在于劳动者的,唯一的联系是工资。

他们忙忙碌碌,实际上是翘望月结薪金的静态过程。

工业流水线上多边交往的增多带来的不是可能高于“独乐乐”的“众乐乐”,而是不得不忍受的煎熬。

只有等到下班——一个令人愉悦的词,人们才迎来自由的快感和自主的活力。

然而塞翁失马,刚刚结束办公室痛苦的人儿迎来自我支配权的同时也迎来了令人不知所措的孤单。

的确如此,虽然机器旁的劳作意味着你和螺丝钉处在同一地位,甚至是资本论描述的盘剥和欺压,但至少构成一个你来我往的交际圈,尽管可能是消极的,与下班回家后的独语空间比对实可见出其特殊意义。

当钟摆从公司摆向住宅,人们迅速没入屋檐下的黑暗里,形单影只,小区内纵有车马之喧,却不闻男女老少欢欣的交语,偶尔一两句招呼的话,却是当不得真的。

在缺乏人际互动的环境中行走着的是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

除了可以整日与上帝或艺术为伴的少数,无附著、无挂搭的私人生活必须找到新的东西来填充。

无人,故托于物,聪明灵巧的猫狗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历史”重任,扮演着弥补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交往断裂的角色。

如果说牧民的狗是人的四肢和视嗅器官的延伸,那《卡拉是一条狗》中的卡拉就是一个穷工人的心的延伸。

当作为情感寄托的狗被派出所逮走,纵使妻子俱在,生活也完全没了意义。

这与一老人把朝夕相处的猫而非儿女立为遗产继承“人”何其相似乃尔。

宠物,即宠人也。

 10 ) Cala, My Dog.

卡拉,当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忘记对你说。

你不肯吃我带去的狗粮,也不再那样兴奋地迎接我,我知道,你还不明白,所以萎靡下去,一点一点的,让时间盘剥你快乐的精神。

我看见你萎靡下去了,只能站在铁笼外,束手无策、充满歉疚地看着你被死亡盘剥。

临离开的时候,你从铁笼的间隔里探出头来,那呼求的动作是无声的,却尖锐地刺痛了我。

卡拉,我的狗。

在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我忘记说——你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卑微,也看不到我生命的卑微。

所以你才在无知中享用快乐,无忧无虑地爱我、哄我、崇拜我。

而我,正是利用了你的无知。

卡拉,来不及告诉你。

但是后来的你也看到了,到处,都是铁笼。

世事荒唐。

我甘心为你犯险。

但是,所能做的只有那么多。

我们都卑微地低着头。

并不看天空中悬挂的太阳——太刺眼。

卡拉,我抱着你到处跑。

一直到那个角落,我们蜷缩在一起,还是逃不过那几盏明晃晃的手电筒,齐刷刷地照过来。

他们带走了你,我的生命不能抱紧你、守护你。

我的生命支离破碎,不值一提。

你,想不通吗?

卡拉,我跟他们淡化你给与我的快乐。

因为怕被那些人笑话。

他们不明白。

卑微的我拥有快乐的你,多满足。

但是,我走到茫茫人海再次寻找你,与你相似的身影,带我回到曾经的温暖记忆。

但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你了。

卡拉,即使没有你。

我仍然要生活。

可是,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如果能像你一样生活在无知的快乐里,躲开那些牢笼,该有多好。

如果没有你,我像狗一样生活在这孤独的牢里,静静地等待死期。

卡拉,最后的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明白了,要告诉我。

卡拉,我被他们关起来,他们说要控告我。

我不知道他们要控告我什么,所以我不怕。

我没有错。

但是,我被关在这三五步的高墙内,目光凋萎,心神惶惑。

我听见你。

我高声叫你的名字——卡拉!

我怕我再也见不到你。

我要回应你,告诉你,我卑微的生命爱着你,所以,不要怕。

但是那些雄伟的声音呼喝说:不许嚷!

不许嚷!

多可笑!

我想起那夜他们也这样呼喝你们:不许叫!

让我的生命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死期。

把我从温暖快乐的童话中带出来,丢到这铁笼里,高墙下。

他们说:不许叫!

世事荒唐。

卡拉,我们遵从那些规则吧!

卡拉,我们从缝隙里溜走吧!

卡拉,我们是一无所有的!

卡拉,我都说了——你还爱这样一个我吗?

卡拉,你都懂了——你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爱我吗?

《卡拉是条狗》短评

影片非常写实,很多台词,甚至就是平时我们唠的家常,也许对于没有养过狗的人体会不是很深刻,但是只要养过狗看后影片所透露的情感就如白水一样缓缓流入心里

3分钟前
  • 且听风影
  • 推荐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5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第一次和导演见面,是路导。很多XX都不过是条狗。

10分钟前
  • 咕噜咕噜
  • 力荐

太轻了,轻的重不起来。

12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还行

现实主义不是随便拍的

14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较差

朴实无华的国产电影,电影有着经典的背景,人物有经典的人生经历,对话中有经典的台词·~~

19分钟前
  • YD
  • 推荐

下岗之犬。。。

20分钟前
  • donchen
  • 较差

长镜头太多,看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很困,尤其是在我昨夜因为室友打游戏而失眠、今天一大早起床去上课然后还要参加班级活动不停溜达之后。。。电影似乎想涉及很多东西,但是呈现得太乱。四分因为今晚室友不打游戏我终于可以早点睡了~

24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给十七岁的单车加油。北京最后的瘦子,北京最后的夏天。那个时代没了。得了吧您。

25分钟前
  • 2734
  • 推荐

现实主义,市井气息,葛优把这个窝囊、懦弱的小人物演得太传神了!

29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感觉奇怪的地方是矛盾到底在于狗证太贵导致养不养的问题还是情感身后导致追不追回卡拉的问题;当然优秀的作品可以同时讨论二者,但我却觉得这部片子的着墨是失于平衡的

30分钟前
  • 某种女人
  • 较差

02年左右狗证就要五千块,太吓人了。简单嘲讽以前的政策。全片夏雨那句话值得深究,这狗是你们家的吗?怎么和你不亲啊?这部作品之后,葛大爷就没有头发了

34分钟前
  • Jay
  • 较差

故事和人物讲得完整细腻,路学长很懂这一层,数量上占最多数的一层。各方面都较好的一部作品,38岁的路学长。三十多岁相对容易出成绩,阅历与精力综合水平佳,不过42岁起步也有奇迹,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可惜这件事不能主观操作。

36分钟前
  • 果果儿
  • 还行

卡拉它只是一条狗。卡拉它也只应该被当成一只狗来看待!却成为了葛大爷饰演角色的主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卡拉是饲主,“老二”倒是条狗!这片名起的多妙!琐碎的日常让人胆战心惊,中国的街道文化,住楼文化和社会文化简直就是恐怖题材来着的。中国男人的悲哀标本!

37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结尾看似潦草,但悬而未决反倒是妙极,儿子在派出所关着,狗被面包车运走,挣一年钱,全拿去赔偿。生活的这点鸡零狗碎全都凑一起了。生活本也是悬而未决的,歪歪扭扭继续过呗。

38分钟前
  • 荒荒
  • 推荐

爱奇艺和腾讯资源没字幕,咪咕上的版本有字幕。合着公安整天没吊事就抓狗呗,抓狗比抓贼起劲多了,太讽刺了,抓一个没办证的要么就把狗没收,要么就是要人5000,还有比这来钱更快的吗,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办狗证要5000这么多?跟打劫有啥区别?最后结局太仓促了,而且字幕说狗已经回到家中,第二天仍然去上了户口,这个字幕完全多余而且狗屁不通,我狗拿回来了还给你5000块钱,脑子瓦特了我,就好比山寨版的误杀一番折腾脱罪了然后自首了莫名其妙别跟我说审核我不管这么多,这样设定不好就是不好

39分钟前
  • Zack Zhao
  • 还行

只有在卡拉面前,觉得自己是个人,完全可以理解,工作家庭都压向自己,只有在卡拉面前是自己是自由的。😳😳镜头里的日子,是曾经的过去,拍得真实而无法让人不信。那年头的狗证要5000元??这么贵?我家的狗很通人情不会咬人,这话真讽刺。老二和玉兰吵起来又很快合好,一起想办法,很多人过日子就是这么过下去呀。活得像条狗,累不累,不知道,多年以后并没有好过。由寻救狗之路一路牵扯出来的托人帮忙找关系送钱,买狗卖狗,被逮,狗被送走处理,又兜转回来老二家上户口。里里外外就是现实呀。突然结局了。

40分钟前
  • 无为而治
  • 还行

比较无聊 可能是不习惯葛优演这类片子

43分钟前
  • 蒋越宇
  • 较差

『第一届端端春日影展』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处处是批判与讥讽,却以幽默示人,现实主义还是第六代处理得好。路学长走得太早了。

46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如果多一层表达可能会更好,那就是工作对象的转向。或许为了避免过于浮夸和搞笑而不引入富人阶层的视角也有道理,但如果将“养狗门槛的提高或降低依据为何?”联系“判断打架责任的依据为何?”来呈现或许更能一窥全豹。

51分钟前
  • 真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