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007电影真是对50年邦德系列电影的一个最好的献礼,充满了聪明的小桥段和致敬,既是阶段性总结又开启了新局面,50年之后,007依旧是一条好汉!
本人大概总结了一些影片中涉及到的致敬部分和一些相关点,或许存在遗漏和过度解读,还望各位大仙多多指教(依照[天幕降临]情节进程整理)1、开头Moneypenny在远处想瞄准在火车顶上与007搏斗的敌手,结果准星不够,误射007——[金手指]中有一个与大Boss金手指有仇的姑娘,在远处山顶想射杀金手指,结果枪法不好,险些射中在略低海拔处看热闹的007。
2、007假死情节——[雷霆谷]中为制造假象,007在香港被假射杀,还以海军中校的身份在海上举行葬礼。
3、MI6总部被炸——[黑日危机]中石油大亨在检查钱箱时发生爆炸,给MI6炸了一个大洞。
4、MI6备用办公室——基本上每一部里都能看出来MI6能在任何地方设立办公室,金字塔里水下基地等等。
5、007闯入M家中——[皇家赌场],似乎邦德换成Daniel Craig后,M家007就进出自由了……(片子里M的家实际上是007系列的功勋配乐John Barry的故居,此处是剧组一个精心的致敬)6、007手臂伤,需要重新进行特工资格判定——[黑日危机]里由于007受伤达不到出勤标准,布鲁斯南还把出检测报告的医生给睡了才拿到的合格,哪像我们DC这么老实全凭人品啊7、做鉴定时问到对M的第一反应,007说bitch——[皇家赌场]里Vesper死后也得到了007口中bitch的待遇,看来007对在乎的女人背叛后的反应还真是一致……(好吧这段是我强拉硬拽的不算什么相关段落……)8、在最终决定007是否有资格出勤时,Mallory质疑007没有真正准备好,M立马反应“如果他说准备好了,那就是准备好了。
”——[霹雳弹]中高层质疑邦德所说的话,M也曾立马反驳“如果007说这个人已经死了,他就是死了。
”从前面几十部看下来,M维护了很多次007,典型的面冷心热型上司9、007与Q初次见面,武器又重新回到Walther PPK手枪——[诺博士]里M一上来就把007用了十年的Beretta手枪换成了PPK(至于这50年间型号的变化我就不懂了。。。
)10、Q提供的的手枪上编码了007的掌纹,只能他一人使用——[杀人执照]里老Q也制造了一支有掌纹识别只能邦德使用的枪,007被抓后香港缉毒局的人想用这把枪射他,没得逞。
11、无线电跟踪器——很多部都有,放在鞋跟里的([金手指])、做成药丸的([霹雳弹])、植入身体里的([皇家赌场])等等。
12、Q揶揄007时提到的钢笔炸弹——[黄金眼]里老Q做的那支,还得连着摁三下才能启动,再摁三下又取消了,用的真让人捉急13、Q离开博物馆时对007说please return the equipment in a piece(完成任务后请完璧归赵)——几乎每一部Q提供道具时都会有抱怨邦德不好好使用道具的段落,[择日而亡]里继任的R把讽刺更是发扬光大,看来小Q也是深谙此道14、涉及到亚洲的段落——日本([雷霆谷])、香港及元秋的出现([金枪人])、到了[明日帝国]里干脆直接上杨紫琼了。
15、赌场段落——这个就不用说了吧,[诺博士]里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赌场,差不多每一部都涉及到了。
16、007教导出外勤任务不算熟练的Moneypenny——[金枪人]里出场的Goodnight小姐,那不靠谱的行动能力让007哭笑不得。
17、007和邦女郎Sévérine在赌场酒吧聊天时,007提到姑娘腿上别着Beretta手枪——这款手枪正是第一部[诺博士]里M不许007再使用的手枪款式。
(参见第9条)18、“摇,不要搅”的马提尼酒没有出现,不过我相信当时007夸酒保妹子好手艺时,妹子应该就是在按照“shaken, not stirred”的要求在调酒。
补充:007在赌场里踩着科莫多龙脱险——[生死关头]里神经兮兮的反派把007扔在鳄鱼群中,007一步步踩着鳄鱼最终上岸脱险。
(需要特意说明的是,这个段落是特技人员真的踩在鳄鱼上完成的,冒着很大的生命危险,实在值得尊敬!
)19、总会有一个要早死的邦女郎(当然得睡一觉先),也是差不多每一部都有吧20、大反派Silva为前M手下特工的来历——[黄金眼]里由正转邪的006。
21、影片到了1小时44分钟的时候终于出现了阿斯顿•马丁,路上007还小幽默了一把,威胁要摁下手动挡里暗藏的小红钮把M从座位弹出去,还有最后老房决斗时,这辆车的防弹性能和前面设置的枪,这全是老Q的杰作啊!!
最后车爆炸的时候007是真怒了,一定心想卧槽那是老子最后一辆阿斯顿•马丁吧22、邦德的苏格兰血统——原作者Ian Fleming感怀于第一代邦德Sean Connery的出演,在后续小说中给了邦德苏格兰人的身份。
23、孤儿身份——[皇家赌场]里有提及,不算致敬,就算是承上启下加深印象吧。
24、老屋决斗中打手们进入屋内被镜中老管家镜像骗到——[金枪人],金枪人的训练营里设置了很多面镜子和蜡像用以练习如何杀007,最后也是这些玩意儿导致他被邦德杀了。
25、Silva一定要杀M的做派很像[黑日危机]里的Elektra,同样是因为被放弃,对M心怀记恨,一定要毁了M,但没有Silva对M的复杂感情。
26、提及M和手下007、Silva等特工类似母子的关系——[量子危机]里有邦女郎问邦德M是不是他母亲时,邦德很自然的回了一句“她觉得她是”。
在本片中邦德的父母墓碑上,刻着母亲的名字是Monique,同样是M开头,似乎也是一种隐喻。
27、Moneypenny正式成为始终与007调情却从不上床的秘书小姐(原来金发白人的固有形象让我一下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经典的办公室布局(秘书在外,再进一道门才是M),经典的办公桌朝向还有放在门口的衣架(可惜007已经不玩扔帽子这一套了),一切又回到了50年前的MI6办公室28、新上任的M(Mallory)办公桌朝向回到最开始的正对门口,女M在位期间桌子曾为斜向。
新M办公室的格调剔除了过多的现代化布置,也变相致敬了由伯纳德•李饰演的第一代M,其实在[黑日危机]中新上任的女M的办公室里也挂着伯纳德•李的画像。
当然最经典的致敬必然是穿插影片始终的Bond theme,还有最后007走出来射向镜头的那一枪[天幕降临]的结束其实是又一段旅程的新开端,新M新Q新Moneypenny加上半新的007,回到经典的轨道上,向下一个50年进发
总觉得听证会这段就是全片高潮 全文如下我为国王,虽已迟暮我与妻偕老,人生渐冷国之嶙峋,民之亦愚纵法之恢恢,其难以治民王之心,民之不晓不堪伏枥,我志亦在行千里死亡将至恨此生之多艰感此生之欢愉或与故人乘风破浪,或茕茕独步荒岸星团攒动,暴雨淋淋,波涛滚滚我因而至此我心未盈,因之漂泊我走遍大大小小之城我察尽繁繁复复之礼彼时,我为英雄,无上光荣在名为特洛伊的战场奔走厮杀,享尽欢愉此仅为一毫然纵观全部,似拱门一座未征服的土地在门外,熠熠生辉踽踽凉凉,我步履蹒跚却奈何,渐行渐远在单调中止步,在沉闷中终了长戟沉沙,彼时光华不再气息尚存,却觉生命已逝永生也似瞬息更奈何我此生须臾唯有在永恒的沉寂中苏醒毫秒间,收获新生厌倦了将自己封存在人类思想最远的边界之外追寻新知.像追寻沉没的星星此为我子,忒勒玛科斯遗之我国,遗之我权我怜之,因其之胆识可为王谨而慎之,可治我民纵其年幼,无可为过待我逝去,我子将为王并以敬神我与我子,不再相往彼处为海,船已杨帆向着昏暗的大洋我的水手们与我同甘同苦,同思同想同为雷电阳光而欢腾我们以自由之心,坚硬之头颅抗争却皆已年迈然辛劳荣耀尚存死为终点,然前于终点我们尚可惊动天地,与神斗争灯塔渐生辉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我静听海之召唤探寻探寻为时永不过晚,起航!
划破喧哗的海浪,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穿越星斗的狂欢,至死方止我们或被深渊吞噬我们或至达琼与故人游,名为阿喀琉斯所获也多,所失更甚如今我们已经年老力衰再也不见当年的风采历历往事如烟 岁月如冰霜命运多蹇常使英雄心寒气短但豪情不减我将不懈努力求索战斗到永远It little profits that an idle king,By this still hearth, among these barren crags,Matched with an aged wife, I mete and doleUnequal laws unto a savage race,That hoard, and sleep, and feed, and know not me.I cannot rest from travel: I will drinkLife to the lees: all times I have enjoyedGreatly, have suffered greatly, both with thoseThat loved me, and alone; on shore, and whenThrough scudding drifts the rainy HyadesVest the dim sea: I am become a name;For always roaming with a hungry heartMuch have I seen and known; cities of menAnd manners, climates, councils, governments,Myself not least, but honoured of them all;And drunk delight of battle with my peers;Far on the ringing plains of windy Troy.I am part of all that I have met;Yet 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ughGleams that untravelled world, whose margin fadesFor ever and for ever when I move.How dull it is to pause, to make an end,To rust unburnished, not to shine in use!As though to breath were life. Life piled on lifeWere all to little, and of one to meLittle remains: but every hour is savedFrom that eternal silence, something more,A bringer of new things; and vile it wereFor some three suns to store and hoard myself,And this gray spirit yearning in desireTo follow knowledge like a sinking star,Beyond the utmost bound of human thought.This is my son, mine own Telemachus,To whom I leave the scepter and the isle—Well-loved of me, discerning to fulfillThis labour, by slow prudence to make mildA rugged people, and through soft degreesSubdue them to the useful and the good.Most blameless is he, centered in the sphereOf common duties, decent not to failIn offices of tenderness, and payMeet adoration to my household gods,When I am gone. He works his work, I mine.There lies the port; the vessel puffs her sail:There gloom the dark broad seas. My mariners,Souls that have toiled, and wrought, and thoughtwith me—That ever with a frolic welcome tookThe thunder and the sunshine, and opposedFree hearts, free foreheads—you and I are old;Old age had yet his honour and his toil;Death closes all: but something ere the end,Some work of noble note, may yet be done,Not unbecoming men that strove with Gods.The lights begin to twinkle from the rocks:The long day wanes: the slow moon climbs: the deepMoans round with many voices. Come, my friends,'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Push off, and sitting well in order smiteThe sounding furrows; for my purpose holdsTo sail beyond the sunset, and the bathsOf all the western stars, until I die.It may be that the gulfs will wash us down:It may be we shall touch the Happy Isles,And see the great Achilles, whom we knew.Though much is taken, much abides; and thoughWe are not now that strength which in the old daysMoved earth and heaven;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One equal-temper of heroic hearts,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快一年没正经写东西了,吐槽功力大大退步,所以这篇必定不带感。
我这人的爱好,或者说低级趣味之一,就是看完电影之后上豆瓣,看各种吐槽影评。
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一部烂片,比起看一部好片来,给我的乐趣要更多,因为看了好片大家都在分析剧情人物中心思想,我对这个完全没有兴趣。
我对文以载道也完全没有兴趣,文艺作品对我来说就是个乐,所以我的思想境界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提高,总是徘徊在“大内密探00发”和“Saturday Night Live”之间,而我这些年也一直致力于将各种片看出这两类作品的意味来,不管是建x伟业这样的国产主旋律,还是洛x矶之战这样的帝国主旋律。
所以你说我可能放过007之天塌了这样的主流大片吗?
(话说,这片港译叫“新铁金刚之智破天凶城”,谁会给自己家起名叫天凶城啊?
邦德爸你以为自己是撒旦吗?
盖个房子起名叫万魔殿?
你看你Hold得住吗?
早早死了吧?
而且哪里智破了?
放煤气罐炸房子算是智破吗?
)我现在是懒得写任何东西了,博客一年没正经写过,只想上豆瓣微博去看别人的各种吐槽。
结果发现,大家不是带着“烂片一生黑”的抵触情绪在吐,就是带着“天塌真爱不容玷污”的斗士精神在反吐。
难道就没有一个欢乐点的吗?
你们这些人看个电影还分成左右两派互相攻讦真的有意思吗?
你们对得起丹叔那一笑满脸大峡谷的容颜吗?
从各种吐槽中,完全可以看出,现在的观众的观影品位和要求确实在不断提高,放在15年前,根本就没有人吐“反派弱爆了机关枪突突都打不到主角”“炸房子打直升机太不靠谱了”这种龟毛的槽嘛,难道这不是动作电影的潜规则bug吗?
像黄金眼和明日帝国那种反派“劫持卫星以勒索巨额赎金顺便让英国回到原始社会”“发动世界大战以拉动报纸销量”这种完全不靠谱又毫无追求的犯罪动机大家都默默接受了,皮尔斯布鲁斯南一梭子机关枪就把直升飞机扫下来,开着坦克在俄罗斯拆房子还挡火车大家都默默接受了,与他相比,开个铲车还被贫铀弹打中,炸了自家房子才弄掉一架直升机的丹叔才叫弱爆了呢!
揪住“被狙击枪击中又掉了一百多米落进水里到底还能不能活”这种主角光环性质的bug吐槽还得到无数人的拥趸,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个片其实没有什么槽点。
事实上,007天塌的剧情闷得一比,第一遍看得我困意连连。
我对萨姆门德斯执导007的看法,在刚刚得知他被选中的时候就发表过,前情提要: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057070100hmvu.html事实证明,我没看错他。
007天塌仍然一股闷骚范。
事实上我完全能够看出他想通过这个片子表现什么:冷战时期间谍战风光的一去不返,老派间谍工作的老无所依,Old Dog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坚定与坚持,一群被侮辱的被损害的被抛弃的旧时代的象征如何涅槃重生,Sometimes old ways are better,拍拍肩上的灰,老家伙我还能再战50年!
可是能不要这么闷吗?
主角老骥伏枥就算了,能不能不要把节奏也拍得这么老骥伏枥啊?
身为文科生,我十分理解文科生的浪漫主义情怀的问题,但是这是动作片啊动作片!
能加点动作吗!
“一部有情怀的电影”放在动作片上只能惹人吐槽好不!
而且真的有人相信经过这部片子,007就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吗?
下一部换个导演就是另一种德行!
你们都醒醒吧!
但是我还是去二刷了,而且还刷了个IMAX。
原因嘛,大概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丹叔的007,虽然他招来的全是文青导演,剧情一部比一部闷,但是丹叔这个糙汉007一直是我的心头好。
他话不多,打手枪就打手枪,睡姑娘就睡姑娘,从不油腔滑调惹人烦;每次都把自己搞得一脸血,但是每次都铁血真汉子地带着一脸血完成任务,而且完成了就完成了,也从来不喊个“mission accomplishied”之类的跟上司邀功;没有高科技设备,全凭娘炮的瓦尔特小手枪和拳拳到肾真功夫,不开飞机不开坦克,去哪都发挥奥运精神,顶多开个铲车。
这种透着一股蓝领气息,专注基层五十年的处级干部现在去哪找啊?
从焦裕禄之后就没有了!
所以丹叔的Tom Ford西装姿从来也萌不到我,阿斯顿马丁跟他也完全不搭。
我为了两个场景去二刷了IMAX,一个是开头丹叔在小酒馆抱着胳膊趴在吧台上,一脸“啊啊啊啊好无聊……”“就剩10块钱了想喝酒可是肚子好饿……”“神烦!!!
”的表情,还有就是最后的毛衣夹克老猎枪,非常的Old Fashion Way,糙汉就得这样穿嘛,赵本山穿了Zegna也还是赵本山。
二刷完了我苏得五迷三道的,丹叔的007每一部都让人困得不行,每一部又都让人苏得不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搞得我简直要精神分裂。
皇家赌场里面他抱着绿姐尸体的表情让我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谁来给他个HUG啊啊啊啊啊”虽然那表情仍然是满脸的大峡谷。
=====================================================如果说每一部007都是有主题的,皇家赌场的主题是“死女友”,量子危机的主题是“你杀我马子我杀你全家”,那么天塌的主题大概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其实猪队友这事,在丹叔的007中是有传统的。
比起量子危机这个完全在梦游的电影,天塌更像直接传承了皇家赌场的设定。
皇家赌场一开始就是一个菜鸟猪队友,捂着耳朵跟丹叔对讲,结果暴露了导致丹叔追着跑酷的跑了五公里还直接破墙而出坐实了“铁金刚”这个诨号,所以海神妹子在赌场里也摸着耳朵跟他对讲他简直吐槽无力。
这个妹子一枪把他轰下了瀑布,他都懒得生气,因为反正她也不是唯一的猪队友。
先是龙森同学,带着一个小队,打不过对方一个人,横七竖八的都躺了,还把硬盘弄丢;然后吧自己明明能打赢,M女士非得“take the bloody shot”,直接掉悬崖了。
Q也不给力,除了娘炮的ppk小手枪就只有Radio,吐槽人家跟不上时代,你倒是给人家点高级设备啊。
前一秒还志得意满地“I invented them”,下一秒就“shitshit”地被人给黑了,导致丹叔又跑了十公里。
守林人开着手电逃跑跟个活动靶子似的,导致丹叔又跑了十公里还掉冰洞,整部电影丹叔都在东奔西跑,导致最后巴登叔扮演的大反派被炸房子弄得灰头土脸地跟他说“That's so exhausting”的时候,我禁不住对他们俩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感。
M女士一直很精神,丹叔赶到戳死巴登叔,M女士就突然挂了,M女士您的开关在巴登叔身上吗!
但是最猪的队友,是大英政府。
本来这一切都不该发生的,如果不是大英政府为了削减预算,把配发给特工的自杀假牙里面的氰化钾,都换成了硫酸的话。
(也只能这么解释了吧谁家氰化钾能烧烂牙齿的啊?
)其实本片最猪的队友,是字幕翻译。
开场阿呆姑娘skyfall的时候,“you may have my number”翻成“你有我电话”,我们就笑了半小时!
后面果然也很奇葩,“使出吃奶的劲”“你下来吃奶一个给我看看”我们又笑了半个小时!
最后丹叔说“I always hated this place”翻成啥“总算结束了”,我就觉得,是啊,总算结束了,真是太累人了。
说起来,好像有访谈说,萨姆门德斯表示,自己这部电影受到了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启发,仔细一想,巴登叔故意被抓住又跑掉是在向小丑致敬吗?
同样都有烧房子情节,不过蝙蝠侠最终重建了庄园并在里面宅了八年,丹叔故作潇洒地两煤气罐炸了(已经被卖掉的)房子,把买家坑得死死的,这大概就是高帅富和工薪族的区别吧。
M还问他为啥不死着非要回来,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因为只剩10块钱买了酒就没钱吃饭。
巴登叔比他强太多了,人家会用电脑!
没钱了还可以去当个码农什么的,这样不愁吃的都反社会了,他不回来难道自生自灭吗,原先好歹是处级干部,这心理落差哪受得了。
以及最后,这部电影里,丹叔的表情一直很淡定,被猪队友打下悬崖很淡定,死了女人也很淡定,烧了房子也很淡定,结果巴登叔把他的车炸了,他的表情一下子就变成“我杀你全家啊啊啊!!!!
”的港漫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初写完这篇影评 为起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费了一番心思,所以在今天读完了英国报纸the guardian的新闻后 想着可以达到我的目的了)(我发现自从我前两天给这篇影评改了名字“这有可能是你看过的最好的一部007电影”后 这两天评论的豆友瞬间有了从0到5的飞跃 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女屌丝来说是十分满足的 但是满足感过后我又开始严肃对待这件事情 有人反驳我说这一定不是最好的 还有人问我是不是托 我想说我的标题起的叫“可能”好嘛?
连可能性和确定性都分不清的同学们还是回家补习下语文课本或新华字典再来吧 我只说我的观点 人家豆瓣也问的是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 我觉得它很好 我觉得它"可能"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一部007 所以我又不是电影界大拿 说一句“好片”票房能狂涨三个亿的那种 大家谈谈感想好了 所以那位怀疑我是不是托的同学也请你放一百个心 任何一个电影营销公司都不会雇一个我这样费尽心思的写手在这部电影还未在中国上映的时候 特意来豆瓣这片土地为影片灌水的== 所以我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给——大——家——剧——透!
并且吐槽下这位帅气的身材帝和精彩的情节)以下是正文如果问我心中的詹姆斯邦德是谁 在大学时候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皮尔斯布鲁斯南 从高中的样子开始看007 几乎皮尔斯帅哥的每一部007我都看过 虽然不能如数家珍 但对这个英国特工的故事还算情有独钟吧 皮尔斯帅哥的身上总是有着一种流里流气的味道 像极了美国人 以致于我直到大二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军情六处和CIA分属于两个系统 汤姆克鲁斯和詹姆斯邦德也不是同事==所以当有丹尼尔克雷格第一次出演007时 我对他充满了不屑 心想 不就是古墓丽影里面和安吉丽娜一起洗澡的那个身材帝嘛我执着地固守着皮尔斯帅哥给我营造的“美式邦德” 但是当我半懂不懂地看完了这部“Skyfall"后 彻底被丹尼尔克雷格征服了 棱角硬朗的脸写满了故事 克制隐忍却又有些放荡不羁的眼神 宽阔的肩膀和还有那可爱的小翘臀 简直符合极了英国男人的形象 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年到底哪根筋搭错 竟然喜欢美国式的奶油派再谈其他几位演员 朱迪丹奇这个老戏骨自不必说 超级喜欢她的涉外大饭店 她把M女士必需的果敢决断演绎的很到位 同时又呈现了M的另一面类似于“Mammy”的自责与愧疚 另外就是哈维尔巴登 也是一个超级实力派的演员 丰满的人物形象因为他的一头金发而更显立体 他把这个反派的疯狂偏执发挥到了极致 他因为对M女士” Mammy"的爱与忠诚遭到背叛而心生怨恨 他讲的那个关于老鼠的故事很值得玩味 但无奈听力能力有限 实在不敢做太多解释其他几位男演员也各有风采 比如拉尔夫·费因斯的凛然正气和一点儿的小毒舌相得益彰 本卫肖的小gay气质让他成为最养眼的Geek(90后一定会很喜欢他==)女演员方面 不出所料 两位邦女郎依然出色的完成了花瓶的任务这部电影的导演之前不熟 甚至没听说过这个人 但是后来查了他导演的多部英剧 终于了解了为何这部电影从骨子里透着浓浓的英伦腔调尤其是最后决战场景中的skyfall城堡和途经的高地 是那种萧瑟冷漠中又带着一点儿倔强的高傲 我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这种感觉 有趣的是到导演将几种颜色处理的反差巨大而又准确鲜明 幽蓝色的夜上海 艳红色的澳门 还有灰色和金色掺杂的伦敦 这几种颜色掺杂交织 为整体影片增色很多之前看到有网友吐槽说动作戏不够精彩 我想如果你把用吊车推土机铲断一列火车和一列地铁脱轨直冲到地下还不够精彩的话。。
更别提最后场景整个爆炸燃烧的城堡把黑夜都映出了火烧云。。
那么好吧。。
你赢了。。
因为没有字幕 所以只能用有限的听力去试图理解台词 看懂了大半部分 所以剧情方面可能会不太准确 大体就是007在一次失败的任务执行中 被M女士下令开枪射击 而这是M女士在当时的情况下基于整体考虑所能做出的最有利的决定 事实上007并不是第一个被如此对待的特工 影片的大反派哈维尔巴登曾经是M女士的得力特工之一 但也被她遗弃了 因而他疯狂地想要审判报复M 于是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最终M女士死在了邦德的怀里(啊。。
这个是大剧透)最后只得一提的是片头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艺术气息的片头 虽然每部007的片头传统一直水准不低 但这真的是我看过最好的 依然集结了影片当中每一个重要的元素比如象征Skyfall的鹿角 比如邦德胸口的伤疤 在阿黛拉质感十足的声音衬托下 造就了这部50年的纪念版电影
影片开场那一连串激烈火爆的动作戏,最终以邦德中弹坠落的镜头而沉寂下来。
这个镜头仿佛是全片的一个隐喻:旧的邦德死去了,当然他必会重生。
而后,伴随着标志性的片头,阿黛尔演唱的skyfall主题曲响起,弥漫出一种罕见的忧伤感怀情绪。
在以前的漫长时光里,007这个角色始终充满了符号感、偶像感,而当丹尼尔•克雷格接手后,他的个人气质赋予了这个人物不同以往的真实质感。
这一系列电影似乎也借此机缘,开始踏上颠覆之路,一路走来不断地大刀阔斧:007也会认真恋爱!
007也有中年危机!!
007也是妈生爹养有过家的人!!!
搞艺术片出身的萨姆•门德斯,在本片中依然没有放弃他最擅长的文戏,花费了颇多笔墨来展现邦德和M的困境。
他们和这部系列电影一样,在半百之年,面临着中年危机:观念落伍,手段过时,受人嘲笑,被人质疑。
所以不如说,本片也是对质疑007系列未来发展的一个回答。
改变与怀旧在影片中互为进退,既没有放弃骨子里任何间谍动作片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积淀,也适时地迎合了时代的改变。
007系列的一大传统——邦女郎,在本片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大量感情的冲突与碰撞更多地赋予了系列的另一个经典形象M。
新版的Q博士看起来又宅又萌,当然他又给了邦德几件设计特别的武器,不过最后007先生是靠着猎枪、刺刀、煤气罐和经典的老座驾阿斯顿-马丁DB5干掉了全部对手。
而每当邦德身处命运摇摆的关键时刻,托马斯•纽曼极得007神髓的配乐就会突然闪现,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位熟悉故人詹姆斯•邦德的热血。
比起上一部“量子危机”在打破传统方面极尽彻底、在树立新风格方面却毫无建树,这一部的“天幕杀机”则在传统与求变中取得了某种平衡,以一种怀旧的心绪与面貌,展现另一种全新可能的詹姆斯•邦德。
不过文武戏比例的变化,导致这也许是一部相对“沉闷”的007影片。
经过了一番火爆凌厉的动作开场后,虽然之后也有或大或小的打斗、追逐、爆炸场面,但肾上腺素确是再也未能飚至最顶点(这样的“弱势”如果在电脑上看恐怕还会被无限放大)。
如果说这是改变所付出的一点代价,也并非不能接受。
遥想当年,确定克雷格出演007时,他差点被影迷反对的声浪吞没,可是六年后,他担纲的第三部007影片已经成为了该系列50年间的票房翘楚。
所以,改变也许真的不是一件坏事情。
PS:看电影之前,在各处中文网站看了看本片口碑,只能说差强人意,与最卖座007影片的身份颇有落差。
在DMAX厅看完本片后,个人感觉也许这种落差主要来源于——国外那过10亿的票房是实打实从电影院里卖出来的,而中国目前评论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估计大多数都是从电脑上下载看的……PPS:考虑到朱迪•丹奇的M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改由亲爱的拉尔夫•费因斯接班,不禁隐隐觉得今后的007系列也许会继续向着基情方向大步迈进……
说实话,在看这部007之前,我就认定这必将不会是一部好片!
自从007系列没了原著作者伊恩·兰开斯特的小说支持,逐渐沦为一部只有场面的俗片。
从《皇家赌场》(这部多少有些原著支持)到最新的《天幕杀机》关于这几部,不管世界各地票房如何?
不管别人的评论如何?
在我眼中一部烂过一部。
简单概述便是:只剩场面,内涵尽失!
就算有Adele的加持,也拦不住这部片子在我心中烂如屎的地位。
请记住,这叫007而不是《谍影重重》也不是《碟中谍》!
007电影不需要世界各地的航拍美景;不需要绚丽的爆炸场面;不需要伯恩以一敌百的身手;不需要伊森的飞檐走壁。
当好莱坞把007变成和上述两部系列电影一样风格的时候,007已经死了!
如今的007系列电影已经是名符其实的冷血电影了。
4年前,当我看完《量子危机》时,我清晰地在一篇影评中写下“不见绅士,只见金刚”的字样。
如今,《天幕杀机》这部更是将冷血的精神发扬光大!
开头时,为了完成任务,M命令手下向007开枪;片子的中间,邦德在一个女子为他而死之后才制服对手,想想曾经的007电影吧——那个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伤害女孩的怜香惜玉的邦德。
如果你非要说这些小情节不足以说明什么,那我们来看看电影的主线:一个被M出卖的特工,在大难不死之后意图捣毁整个MI6同时杀M。
如果你觉得这个剧情你还可以接受,那我再给你说说《谍影重重》的情节:一个叫伯恩的人因为一个叫“绊脚石”的暗杀计划失败了,被组织出卖,最终他在逃避追杀的同时捣毁组织并将“绊脚石”的计划公诸于众。
《天幕杀机》和《谍影重重》的区别就在于那个被组织出卖的人最终的结果罢了。
想想我们曾经看过的007系列吧。
《太空城》、《神秘岛》、《明日帝国》那部不是面对大奸大恶之徒,从世界和平到核弹危机,邦德先生从不接小活。
上一部《量子危机》,邦德先生开始管一个非洲小国任命饮水问题。
这一部更弱,直接当保镖了。
还有诸多硬伤,例如邦女郎一定是007用魅力转变的敌方的人,这个人会陪伴007最终取得胜利,《天幕危机》中那个女的莫名其妙就被007吸引了,然后就死了。
还有Q博士从一个设计达人变成了一个电脑黑客,007的超前的装备由从前的万能钢笔变成如今的认指纹手枪。
我只能说编剧水平烂到爆,已经编不出来了。
最后一句,编不出来别编了。
007照这个路数再拍下去,节操都让狗吃了!
old fashion.vintage.classic.只能说,50周年纪念版不是随便拍的。
严格的来说我不算是个标准意义上的007 fan.看过的007电影数量也比较有限,但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那辆1963年阿斯顿马丁DB5出来的时候,感觉身上的汗毛孔都颤了一下。
部分归功于少年时代看《金手指》的回忆,部分归功于这部007性感到爆炸的摄影。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漂亮而大胆的自然光(既包括magic time也包括夜景),我相信看过《毁灭之路》的人对山姆·门德斯的这次尝试不会太惊讶。
向经典英国电影致敬。
看到新MI6搬到地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the third man,而果不其然之后的追逐戏中各种即视。
此外,the 39 steps、 rebecca、the lady vanishes等等等等(呃主要是希胖的),当然也少不了一干007的传统杰作。
山姆·门德斯算是把自己在戏剧舞台上的硬货带到银幕上来了,关键几场戏的台词精致的要飞起来了。
说是莎剧范儿可能有点夸张,因为自身对戏剧的了解有限就不分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整体戏剧性的构思上绝对甩出大部分(在我看过的范围内)传统007电影一大截儿,别的不说首先巴登的反派是我见过塑造的最好的007反派人物,充满了内在的性格矛盾,又极度的危险,绝非弄个核弹炸掉地球那种傻不拉唧的危险可比,也不缺乏魅力。
围绕M女士构建核心冲突是个非常棒的设置,既回归传统,又有新意。
这是我见过形象最饱满的一个M,有血有肉,年迈的朱迪·丹奇是这部007电影中真正的邦女郎,甚至可能是最出彩的一个。
拉尔夫·费因斯在片子里打了个酱油,戏份略少但该出来的东西基本都出来了。
本·卫肖的Q先生基本就是一个小受的存在,不过演绎的还是很精彩。
说实话这么一群戏精里头表现最弱的就是丹尼尔·克雷格先生的占士邦了,好在邦先生还有肌肉。
“弑母”和“后安全”的主题。。。
一部娱乐至上的老牌动作电影这么玩真的大丈夫么。
坦白的说,skyfall是个大杂烩,充满了最正儿八经的007桥段和各种信手拈来之间产生的反差。
到了庄园保卫战那段,脑子里全是hellsing总部保卫战段子的乱入。。。
(毕竟silva和M的关系,也让人想起管家和因特古拉)。
而到了最后的教堂一场,影片瞬间化成了一个临时的小剧场,这种奇妙的混合感难以形容。
大概现如今一部好的007电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观众摆脱那些007式的情节思维套路。
就像skyfall里一面是眼花缭乱的高科技黑客攻防战,另一面是老式短猎枪的火并,skyfall给出的新奇感、不落窠臼,同时能保留传统的气质,正是它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
还有就是山姆·门德斯的节奏控制相当出彩,在没有任何动作电影拍摄经验的前提下难能可贵,并且融合了自己的风格。
顺便一提,虽然仅是一小段,但把魔都应有之美拍的极其到位。
最后吐槽一下译名,基本和剧情八竿子打不着。
影院上映时应该会去再看一遍。
短评写不下。
槽不吐完不开心。
有剧透。
反派S天王偶像视觉系fu满点。
尤其是苏格兰老房子那段。
一代风流葬送在了小鬼当家のMI6上真是……扑街。
金发so闪亮这么暗的光线下依然美丽。
灯光师和化妆师功不可没。
小Q I invented it——瞬间明白是靠嘴炮当上部门领导的。
【不信看M和劳德。
高管必须技能。
特工完成了酒鬼特工农场主和遇难矿工的多种变化。
卧底化妆技能level UP。
S问What's your hobit的时候情不自禁脑补:gay-bashing。
(别误会。
我喜爱基佬。
但那个moment估计007应该蛮想推倒他——一顿好打。
)想舔劳德的手。
Master!!! 听证会那段好萌。
"我的手下我吐槽。
首相女士嘴炮技能太单一请闭嘴让专业的MI6来""宝刀未老枪法比你准冲我眨眼也没用啊这位特工。
"背后灵属性绝赞。
背后灵劳德突围救老太太!
背后灵劳德嘴炮完胜Q及苦命跟班吞拿先生。
说起吞拿先生,这电影好健康。
制作人是莴笋爷爷和西兰花阿姨呢。
Bond家老爷爷苏格兰好爷叔。
自家熊孩子回家一趟,房子烧了,引来……(不是料理)鼠王无比淡定好样的。
伦敦地铁民众淡定程度不遑多让。
真爱是那辆Aston Martin。
炮轰了之后Bond表情:Bitch U DIDN'T!!!下次就可以“军需官发我一件新玩具(亮手腕)My Lord。
”脑补导演在片场一直“追光灯!
追光灯!
追光灯!
”“导演直升机成吗?
导演烧了房子行吗?
导演玻璃笼子的聚光效果你满意吗?
”玻璃笼子到底怎么上厕所啊好介意。
从复仇者介意到现在。
回来之后……“所以的爱都是他做,所有的胎都是他堕”这句话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
【会被揍的话求轻点
我从没看过007系列影片,只因为它太过著名,我常常在各种节目为其制作的专题中瞥过几段片花,觉得大概是一部在执行正义的任务中炫特技炫香车美女的英雄主义好莱坞长寿大片。
这次我对007的评价只能基于《大破天幕危机》,如果称它为谍战片,Tom Cruise系列作品早已抢占我心中的地位,所以我只能使它屈居在大范畴的动作片之列。
我对于007的故事结构和节奏的细节安排一概不知,于是坐在影院的我等待着灯光暗下后第一个冲突出现,从此一场斗争被揭开序幕,高潮后再结局。
如我所愿,第一场戏出现了肉搏,结尾处,邦德竟然被击中掉进了水里,顺着瀑布跌进了——跌进了我从不曾想到的灵魂歌声中,一首完整的Adele“skyfall”!
从没有哪首主题曲能够在电影院内播放的大片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且可以从内窥探到这部电影定会带有些些人文关怀,至少是文艺氛围。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问话我在影评中碰到很多次,杂志新闻用这个词来质疑成龙、李连杰以及Stallone等动作影星,而这次,我第一次在好莱坞长寿英雄大片中感受到如此赤裸裸的对这句问话的反抗,准确的说是一种挣扎,邦德用一种挣扎去尽全力主导结果,从而证明自己——“Tradition”仍然行得通。
影片中提及和表现了主人公们众多的可能会被淘汰的冲突,都在各种融入配乐的慢镜头的搏斗中,以及保护M夫人的真情结局中,还有那首诗中被证明,邦德需要人们需要他,这就是廉颇一饭斗米的目的。
一部华丽的电影除了情感外还需要视觉冲击,这部电影的视觉画面里出现了几座城市的或繁华或特色的场景,大概我作为中国人,对于自家土地较为熟悉,所以影片运用主观视点、客观视点大篇幅的航拍、仰拍上海,让我觉得冗长,不过对于全球范围上映的大片,别国观众可能正沉浸在一个未到过的国家风光之中。
总的来说,它满足了大片的视觉元素,但是缺乏新意,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热衷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英国电视剧,光影运用令人惊叹,通过对光与人、物之间的把控向观众呈现出的视觉气氛,仿佛赐予你魔法瞬间能触摸到镜头里这个人背后被拖长的黑影掩盖着的地板的温度,迄今很多电影都无法做到这么文艺古典,虽然这部剧剧情有点生硬。
哈维尔·巴登作为最大反派出现,我非常期待,他的影片,我只看过《老无所依》,但已足以,我喜欢这种类型。
我何时何地都能回忆起,这个变态杀手与杂货铺老板玩的硬币游戏,那时我终于知道主观视点是个什么玩意儿了,在脑中在心里,那时,面对的电脑屏幕框突然变得和杂货铺老板的视野一样大,眼前只有这个西瓜盖发型的奇怪男人,他开口要我猜硬币,我开始紧张,我和我的杂货铺都即将被他毁灭。
在《大破天幕危机》中,不知是否因为不能浪费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演技,所以导演才给这位男配角添加了很多很多复杂的情绪,由于情感纠葛太过沉重,再加上另一方面导演又忘了给这种情绪做一些铺垫故事的拍摄,导致我忽然被影片以M夫人和哈维尔·巴登的寥寥几句对话被迫要瞬间带到爱与恨的情感悬崖边缘,弄得不知所措,真的无法彻底体会那种爱、恨、痛三者的交织,请原谅我。
如果哈维尔·巴登也和我有一样的疑惑的话,那么他在最后一场戏的表演真的只能依靠自己精湛的演技了。
这么复杂的情绪加上这么挣扎内心的表演,和渊源的故事冲突,是不是该另起炉灶,特地为这种依恋和毁灭的畸形拍一部剧情片呢。
我的电影主页里有很多不同评分的电影,我从不用同一等级去看待同一星级的所有电影,因为我对于每一部电影的期待和要求不一样,所以评分不一样,类型主题、演员导演、故事发展等都不同对待。
作为普通的动作大片,做到了惊险刺激得令人惊叹,简单的剧情交代得很流畅,让人忘了时间,我给五星,但这并不代表《碟中谍4》与《大开眼界》《发条橙子》在同一级别。
这部电影虽然硬伤很多,但是我出于关怀,给4星——推荐。
克里斯托弗•诺兰从不掩饰007铁杆影迷的身份,坦言若非受到占士邦的影响,便没有气质出众的蝙蝠侠三部曲。
亲自执导一部007电影是诺兰多年来的心愿,而萨姆•门德斯用一部《天幕杀机》替他完成了心愿。
这位对前者充满崇敬的金像奖最佳导演,转而从汲取过007养料的蝙蝠侠电影中再度搜寻灵感,将堪称史上最长寿的超级英雄片凡人化、阴暗化、悲情化,英雄头顶夺目的光环被深邃的黑影遮蔽,除了继续与强大到不可思议的敌人作战,他更要挣扎在信心的退逝、忠诚的考验和信仰的抉择中,《天幕杀机》还打破惯例,允许我们向这个男人的身世投以深情的一瞥,深埋多年的阴暗秘密汹涌的钻出水面,默默诉说着令他心如刀割的惨痛记忆。
如果你是诺兰的粉丝,为蝙蝠侠三部曲终告完结而余兴未尽,应当能在《天幕》中找回尚未远去的心潮澎湃。
007电影一贯有个神采飞扬的开局,即便在追求突破的《皇家赌场》和《量子危机》,也是邦德力克强敌的意气风发,因此《天幕》开篇他中枪落水的黯然低潮,格外使人惊诧。
受到致命伤害的不只是邦德的身体,还有他对行动力的自尊,以及对情报局的忠诚,正如《黑暗骑士》结尾的布鲁斯•韦恩,挨了双面人一颗子弹不算,还要背负杀害光明骑士的骂名,为千夫所指,遭警察通缉,如此身心双方面的沉重打击,足以使邦德和韦恩这样受过最严苛训练的精英战士一蹶不振。
两人的选择是相同的,投身隐姓埋名、落寞而颓废的生活,直到另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唤醒斗志。
而这心理上自我流放、期待自然康复的消极疗养,一旦被强烈的写实性笼罩,必然伴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于是邦德通不过体能测试,蝙蝠侠初战不敌贝恩。
时刻愁云惨雾环绕的英雄,自然要配上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反派。
《天幕》里疯狂又迷人的席尔瓦在前半段似是一个脸谱化的恶棍,热衷于早期阴谋家那套抓了不杀、自吹自擂的把戏,被邦德轻易擒获几乎叫人鄙夷他的外强中干。
直到被关进插翅难飞的牢笼,方显出卓绝的智谋和手段,露着狰狞笑容讲述锥心刺骨的往事,字字勾起邦德内心旧伤——对职业的迷惘,被动摇的忠诚——掩埋已久的心魔重又袭上心头,随后又从容脱狱,复仇计划闪电般连环展开,一面武力占优,一面瓦解心智,排上倒海的攻势使邦德疲于奔命,通篇看来简直与小丑师出同门,后者操控犯罪王国兴风作浪,故意被抓捕后大显神通,几乎将蝙蝠侠逼入绝境,且这两位都喜欢在政府高官集会的场合刺杀要人,嘴部都有骇人的永久性创伤。
如果怀念小丑,完全可以在席尔瓦身上找寻他的遗产。
当邦德抒发对故乡的感慨时,M说,孤儿是特工首选。
与蝙蝠侠一样,幼年父母离世在邦德内心刻下无法修复的伤痕,终其一生无法摆脱,但身为强者,他没有被黑暗吞噬,继而从中获得直面黑暗的力量,充满热情的拥抱了黑暗,使之成为坚实的盟友。
蝙蝠侠总在月明星稀中出没,《天幕》的大决战也被放在四合的夜幕中,邦德以弱胜强除了地利人和,也有赖于天时。
夜色迷离撩人的上海和澳门,也与《黑暗骑士》中惊鸿一现的香港一样,视觉作用远大于地理作用。
可一旦与黑夜结盟,英雄就成了独自品尝战利品或舔舐伤口的孤狼,无法摆脱与寂寞相伴的命运,甚至绅士特工和富二代企业家最不缺的女人缘也跌落谷底,两人各自目睹心爱女人香消玉殒的绝望瞬间,无疑加剧了内心深深的孤独感。
当然,孤胆英雄并非孑然一身,邦德除了亦上司亦母亲的M,还能时不时与一位年轻极客Q打情骂俏。
虽然用他的话说,“年轻不能保证创新”,但年轻确实让Q的孩子气结结实实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初见面就和邦德大掐嘴架,紧张的追逐中不让来两句风凉话,叫人愉快的想起,韦恩和那个老顽童董事卢修斯也是这么一对化学反应强烈的好基友。
虽然Q十分不屑“未来”的自己,鄙夷爆炸钢笔般耸人的道具,但邦德却从韦恩少爷处继承了拿装备嘲弄对手的那股倨傲,鳄鱼池里用指纹手枪肆意羞辱迟钝的打手,在澳门小岛反败为胜后得意的亮出无线电大做广告,即使在七八十年代装备鼎盛期他都没这么张扬过,如今倒是和蝙蝠侠用战车、战机调戏警察,用飞镖、钩索戏弄罪犯的作风一脉相承。
《天幕》与诺兰版蝙蝠侠最相似之处在于结构,双方都挂着前传的标签,行重启系列之实,既拥有自成一体的时空架构,也不遗余力的复原观众的记忆。
正如《黑暗骑士崛起》结尾罗宾的横空出世,《天幕》用几乎相同的角色揭晓手法,将缺席十年的钱班霓重新归位,让M回到最初的男性。
对比拍摄时间,门德斯不大可能提前得知《黑暗骑士崛起》的这一精心设置,唯一的解释是他深谙诺兰的创作思路和法则,才有了这水到渠成的殊途同归。
在经过两个多小时与黑暗的搏斗后,007迎来了灿烂的曙光,最终天幕没有坠落,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轮回,与之相伴的,是一个经受了黑暗洗礼的绅士特工的崛起。
文/方聿南
1、前半段无所不能的坏蛋和最后金刚不坏的金刚,真是标准的超级英雄片,不像007。2、穿修身西装的肌肉男拆了火车,然后从地上爬起来第一个动作是整袖扣。3、除了网络方面高科技其他运用很少,复古是一个贯穿全片的主题。4、和哈维尔·巴登对戏,克雷格像铁面人,让我想起关羽里面的甄子丹和姜文。
情怀致胜!我虽年老体衰,但仍豪情满怀。邦德上年纪了,连基本的体能测试都通不过;M挂了,带着不服老的桀骜;座驾也是很有年头的,却很拉风。这是一次007电影的过渡篇章,把过去挽一个结,让我们重新来过!
007还是一如既往的帅~~~貌似长得挺像普京同志的,老M居然死了,不过换了新的后,看来007系列有的好拍了
“干员中枪” 哈哈哈哈哈……没想到阿呆的“Skyfall”出现在片头MV还挺契合剧情,丹尼尔·克雷格绝壁是最性感的邦德。
三星半。门德斯耍的有模有样的野心折腰了。拿来跟黑暗骑士相提并论也太扯皮了,故事和主题简单粗暴BOSS也是婴儿。前半小时热血沸腾其后直线下降结尾掉到冰点(林壁炫说最后是小三干掉了原配哈哈哈哈)。好在动作设计依然非常好看也有很多挺妙的细节,片头的MV绝对是嗑药炫,但处处用力处处不着力。
门德斯在序幕用各种惊心动魄的追逐打斗让观众明白他也能拍动作大片。然后则将这个超级特工带进自己的世界,送他腔调和文艺味。就像他们对白中总说的old fashion、old story、old way,旧带出时尚。罗杰·迪金斯的摄影依然牛逼,各种暗夜阴影,结局的夜战、上海的剪影打斗。未必适合所有人,不一样味道
除了开头和结尾还能看外,大部分时间沉闷。配乐诚然精彩,不仅仅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一个小时的时候把我从睡眠中叫醒。布景也好,007系列就是城市的产物。邦德五十年纪念也算噱头?五十年以上的事物多了去了,还没看的朋友可要珍惜口袋的钞票。
明白一个道理:预告片超神的,正片总是超鬼。比如钢铁苍穹,比如天幕杀机。大冬天的在家里冻得要死看最后一段平添几个冷战……
十年内最差的一本007。007就应该去做阻止原子弹危机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事儿,这次纯粹是保护M被报私仇。格局太小了。
看过了约翰勒卡雷对间谍生活的残酷解剖之后,这种无逻辑无大脑只剩下肌肉和流汗的特工片简直无法入眼。白瞎了小本、拉夫尔、巴登、朱迪等一系列戏精的加盟,导演你可长点心吧,满世界的忽悠票房缺德啊!
典型的虎头蛇尾……片头+主题曲好喜欢…… Javier Bardem怎么会来演这个,他真的是“邦女郎”。不能接受女人不是看点的007片好吗!!!其后也就看看Whishaw和Craig的互动了~ 以及,D.C.穿西装真是各种有型!身材好的确是王道!另,Ralph Fiennes的承接还让我有点想要跟下去的冲动……
画虎不成反类狗屎,不如改名叫《蝙蝠侠前传2.50》算了。没了保罗·哈吉斯,剧本就脑残得让人匪夷所思。一颗星献给Adele主题曲之前的部分 & 超Q的本·维肖!However,还是推荐一下此片IMAX版本,效果非常震撼
论经典, 根本跟经典接轨不上...一集比一集差, 美女一集比一集少....不是配个音乐摆个pose就能成为007的........
门德斯真心不适合拍这样的片子。大不列颠就没导演了吗?如果要拍冷峻风格,找McQueen拍更好吧,顺便可以让法鲨也试试看做下一任。
无论IMDB和烂番茄的评分多高,都掩盖不了007系列的剧情逻辑硬伤,不过这作的配乐相当出色,尤其几次追踪时候的配乐都营造出很紧张连续的气氛,最后还向早期007致敬了一把,只是反派搞了如此大的场面却是如此蛋疼的动机,以及MI6一群披着人皮的猪脑那逻辑真心令我接受不能
毁车,拆房,砸东西,虚耗人力,作践绫罗,大把烧钱,观众买单。
门德斯的「武戏文拍」给了邦德电影50周年特殊的献礼。本作更是在讨论「特工」的意义以及个体在「组织」中的存在价值。反派不再是征服世界的狂人。而是仅仅要「讨说法」的牺牲品(邦德几乎感同身受),同时为老版徐重启版之间搭建了完美的过渡。
007也50岁了,虽然用经典座驾致敬,但是已经开始大转型,最具特色的高科技不见踪影,最后甚至沦落到动用猎枪和煤气罐的地步,邦女郎也毫无亮点,一个莫名其妙的一炮就死,另一个更像个路人,丹奇终于功成身退,估计伏地魔会带来新的基情。PS:巴登太抢戏了,相较之下克雷格仿佛面瘫,期待巴登版外传
剧情无脑邦女郎大反派外加惊天大阴谋全部沦为酱油但着重刻画邦德本身这点非常赞全片音乐剪辑摄影一流动作场面和叙事也完美融合就算土耳其上海澳门苏格兰每个段落单独拿出来也是相当耀眼的总的来说不负众望门德斯算是做到了还让人大开眼界而且谁叫我最喜欢的007是这种硬汉风的克雷格呢史上最硬有木有!
动作戏停留在香港90年代的水平...没有高科技的武器...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邦女郎...这真的是007的电影么?强烈建议您不用浪费钱看IMAX版了..至少我看了以后是无比后悔的...二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