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伦敦西区舞台版的剧评,非针对04年电影版。
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weimustudy,欢迎关注!
作为一个十多年的《剧院魅影》铁杆粉丝,我总是刻意对剧中的性别问题视而不见。
这部剧有着美妙的音乐、华丽的辞章、动人的剧情、考究的舞美,数十年来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剧界屹立不倒,可以说是问心无愧。
女观众们有的唏嘘男主角魅影的执着和救赎,有的爱慕男二号拉乌尔的英勇和深情,但极少有人说自己喜欢女主角克里斯汀。
这位无奈地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女孩更像是为剧情需要设计的花瓶,漂亮、善良、纯真、柔顺,但毫无个性可言。
当然,我并不认为女权主义者需要抵制任何有一点点"厌女"症状的文艺作品。
归根结底,这只是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献给妻子莎拉·布莱曼的一出爱情肥皂剧,他无意借此抒发性别政治上的观点,这部剧的名字叫《剧院魅影》,而不是《克里斯汀》。
所以,我从未想过要以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视角来认真批判或者解读一下这部剧。
这次在伦敦西区第三次观看《剧院魅影》的现场演出,我也只是想重温经典,感受感受西区的戏剧氛围。
这场三角恋的结局对我来说已无悬念,我不在乎谁来演克里斯汀,也懒得去分析她对魅影的真实情感。
但这次我惊奇地发现,最打动我的不是魅影,而是克里斯汀。
很多人批判甚至讨厌克里斯汀。
在这场三角恋中,她的犹豫不决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
魅影生来面目可怖,连母亲都嫌弃他的长相,此后几十年,人们恐惧他、羞辱他,他只能在歌剧院地下的水沟中苟且偷生。
但他才华横溢,向往美好,在克里斯汀身上找到了救赎,将这位青涩的舞女雕琢成闪耀的歌剧女主角。
另一方面,年轻贵族拉乌尔与青梅竹马的克里斯汀久别重逢,在克里斯汀开始惧怕魅影的控制时英勇地保卫她,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然而,克里斯汀却没有回报两人的好意:她害怕魅影而摈弃他的爱情,投身英俊富有的拉乌尔,可即使在拉乌尔的怀抱中,她还对魅影念念不忘。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她大概挺符合"绿茶"的定义。
而魅影和拉乌尔的好意也暗藏陷阱。
魅影利用了克里斯汀对去世父亲的依恋,透过她梳妆室的镜子偷听她祈祷,伪装成"音乐天使"对她进行洗脑,还依她的样子做了一个穿着婚纱的人形玩偶。
此后,魅影更是将她掳到地下宫殿中逼她和自己结婚。
这些偷窥、意淫、囚禁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足以让人把魅影视为变态,而魅影的歌唱训练和父亲般的守护也更像是精神控制的伎俩,粗看浪漫,细想却令人毛骨悚然。
同时,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态度也总是居高临下。
一个是高贵的子爵,一个是卑贱的舞女;一个是理智、健壮的男性,一个是困惑、脆弱的女性。
拉乌尔对克里斯汀山盟海誓,但克里斯汀始终是需要被保护的一方:他会驱散黑暗,给她带来光明和温暖。
拉乌尔只身闯入地下宫殿拯救克里斯汀,而在危机解除、魅影良心发现之后,拉乌尔撑着船带克里斯汀离去,他取代了之前给克里斯汀撑船的魅影,成了她新的父亲、丈夫和守护神。
这样想来,独立思考的现代女性大概很难认同贯穿全剧的父权思想,只有选择性忽略这些暗示,才能心平气和地欣赏。
但克里斯汀真的始终受到男性摆布、从未做过任何自主决定吗?
这次在西区,也许是因为演员的精彩诠释,也许是因为我自己阅历的增加,我第一次学会了理解克里斯汀,并且对她心生敬意。
我认为,《剧院魅影》不一定要被解读成"直男癌",它也可以是一部女权剧。
《剧院魅影》聚焦于魅影的救赎,但它也记述了克里斯汀的成长。
从舞女到名伶,这条路绝非一蹴而就。
在克里斯汀美妙歌喉的背后,是她与魅影多年来无数个深夜的严格训练。
在其他芭蕾舞女偷懒休息的时候,她利用业余时间精进自己的演唱,尽管她的本职工作根本用不着她开口、她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得到演唱的机会。
魅影的确赋予了她音乐和技巧,但学生的悟性和勤奋与老师的教学一样重要。
如果说丑陋可怖的魅影躲在地下偷偷期待光明和爱情,那么克里斯汀——这个平庸懦弱、饱受欺凌的孤女——其实也在后台偷偷向往着灯光、掌声和欢呼。
剧中,她第一次登台演唱的时候,这种向往赋予她勇气,令她不再像排练时那样战战兢兢,而是超水平发挥,一举成名。
在性格上,克里斯汀也经历了成长,而且这些成长并非男性角色强加于她,而是她自主选择的结果。
全剧刚刚开始的时候,克里斯汀确实是个性格扁平的花瓶,如幼童般单纯,被动地接受魅影作为父性角色的庇护,等待拉乌尔这样高富帅的拯救。
但在她意识到魅影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杀人后,她决定与可以给她带来安全的拉乌尔站在同一阵营。
在与拉乌尔的定情之曲《All I Ask of You》中,她唱道:"我想要的只是自由/和一个没有黑暗的世界/而你,总是在我身边/拥抱着我,把我藏起来。
"她首先渴望的不是与白马王子的爱情,而是远离魅影的疯狂和暴虐,在魅影的过激行为逼得她走投无路时,拉乌尔的地位和承诺恰巧满足了她对安全的需求。
这是否是真的爱情,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当他们不再需要联合对抗魅影的威胁时,全剧也结束了。
在第二幕,克里斯汀越发成熟坚强。
尽管身份差异悬殊,她并未对拉乌尔唯唯诺诺,而是说服他不公开订婚消息,以保两人安全。
她只身前往父亲墓地,试图正视自己对魅影的情感寄托,挣脱过往的束缚("不再回忆,不再沉默着流泪,不再呆望着蹉跎的岁月")。
她对魅影仍心怀感激和同情,不愿亲手害他,拒绝诱他进入拉乌尔的圈套。
尽管拉乌尔连哄带逼地劝她当了诱饵,她还是在熟悉的歌剧舞台上找回了主动权,以出人意料的自信演出了性感撩人的一幕(《越过不归点》),本想利用她捕杀魅影的拉乌尔和警察看得恍惚失神,而本想借机引诱她的魅影则在她的对比下显得畏畏缩缩。
她在众目睽睽之下揭开魅影的面具,彻底摆脱了魅影对她的控制。
在最后地下宫殿的对峙中,她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少女。
她与魅影势均力敌,高声宣布自己憎恶他的暴行,又与拉乌尔角色倒置,成了他的庇护者,顽强地挡在他身前,阻止魅影行凶。
她放下仇恨和恐惧与魅影的一吻更是化解了全剧的矛盾冲突,拯救了拉乌尔的生命和魅影的灵魂。
虽然她坐着拉乌尔的船离去,但她已由孩童变成了大人,将要从两小无猜的恋爱踏入需要更多智慧和勇气的婚姻。
那些批判克里斯汀逆来顺受的观众大概没有意识到,推动剧情的关键节点其实都是由克里斯汀决定的。
她对魅影的依赖并非魅影洗脑的结果,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层的渴望。
同样,她与拉乌尔的恋情也并非拉乌尔单方面追求所得,而是因为在这个时刻,和拉乌尔结盟是最合乎情理的选择。
进一步说,魅影与拉乌尔代表的不仅是黑暗和光明两极,还有事业和家庭之间的权衡。
与拉乌尔结婚,她可以有所依靠、生活安定,但贵族阶级不可能允许她继续在舞台上抛头露面,她必须放弃自己热爱的音乐,安分地做一名贤妻良母。
而她之所以对魅影恋恋不舍,正是因为魅影懂得她真正的追求,并给予她一切支持和鼓励。
如果说她和拉乌尔只是互有好感,那她和魅影却是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她热爱他的音乐,而她的演唱也给他的音乐装上了翅膀。
因此,即使在她对魅影的行为失望至极时,还不得不承认:"我的思想激烈地抗拒着,但我的灵魂臣服于你。
"这种服从并非针对魅影本人,而是针对他代表的、两人共享的音乐梦想。
迫于魅影的罪行,她选择了拉乌尔和看似安逸实则压抑的贵族家庭生活,甚至很可能被迫从歌剧界隐退,但她心中仍有一块地方属于音乐和魅影。
在我看来,这很可能预示着她未来婚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韦伯于2010年公演的《剧院魅影》续集《真爱不死》似乎印证了这个猜测。
剧中,克里斯汀与拉乌尔的婚姻成了一场灾难,丈夫酗酒赌博,情感疏远。
多年后,她与魅影重逢,尽管矛盾重重,但一碰到音乐就立刻找回了当年的默契,最终两情相悦。
《真爱不死》有许多硬伤,而且也不能用来证明韦伯在多年前创作《剧院魅影》时就已经有这些打算,但克里斯汀对音乐事业的执著和为家庭放弃事业的隐患却是一贯的。
音乐剧的魅力,在于演员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演绎同一个角色,我对克里斯汀新萌发的敬意离不开当天女演员的独到诠释。
究竟哪些是作者本意,哪些是演员演绎,哪些是我自己臆测,我说不清,但我很高兴自己看到了《剧院魅影》中两性关系的另一面。
并非所有剧都应该是女权剧,但在创作、演绎、观赏诸如《剧院魅影》这样没有打上"女权"旗号的文艺作品时,我们都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从不同角色的角度看同一段剧情、如何挖掘那些常被男主角光环掩盖的女性角色的故事。
作者:浮生南很多人看了电影版,回头骂起元老。
说艾米小妹妹纯洁像天使,斯巴达大叔帅得不得了,回头看那俩老东西,真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首先要说,莎拉大婶确实不适合感情段落,她唱歌有一种冰冷的妖异感,像森林中的妖精,韦伯突出了她这一点,让christine浑身充满非人的剔透感,和大多数曲目刚好契合,她唱的比较无感的当属all i ask of,那声音真就是“christine死去的娘”,要说来她和Michael Crawford的合作就珠联璧合,两个人一个妖一个魔,简直华彩,真正是斗法……(要说起来,俩老东西唱的最好的段落其实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christine入了魔怔时迸发的妖烈邪劲,交缠魅影那化骨蚀心的一段all i ask of 的穿插,再加随后的惊悚段落,完整,美好,放到如今都能让听众心魂俱碎。
)但单就整剧的风格来说,莎拉生就是christine,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蛋,christine若不是天然一股妖气,也吸引不了PHANTOM君青眼有加。
如果仅仅凭大众喜好,硬说纯情可爱无辜的角色才惹男人爱,那魅影怎么不去泡Meg Giry,人家可比christine更傻更天真,还是金发妞呢!
比较起来艾米小妹妹并不能演出christine那种一开始冷酷洁净到后来渐渐有了活气儿的层次感,从头到尾基本都很干涩,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偶尔还跳针,到后面猛来个爆发,结果淫荡的吓人,劲使错了地儿,我都替她害羞。
但以演员水平她能唱出这个,那个,还有那个的高度,已经很值得鼓掌了,她唱得比斯巴达大叔好。
还有人说不喜欢Michael Crawford的声音,嫌绵了。
天地良心,原著剧本都一直在耳提面命魅影那魅惑人心的甜美声音,借以反衬其丑陋诡异的外形,所以说那样的声音不是PHANTOM还能是谁?
还有人说MC的声音和电影版的Raoul一样,可是同学,你得想想看86版舞台剧的Raoul又是个什么嗓子?
那是又比PHANTOM还甜上一个台阶的呀!
至于外形,老Michael也下足功夫,面具歪戴眼歪口斜,表演时肢体永远保持不了平衡,收缩着扭曲着,人戏合一,鬼魅猥琐却又有一种奇妙的优雅,这一点后人无人能超越,难怪人都说他已经成仙了。
但斯巴达大叔咱也是不能指摘的,毕竟他千里挑一,最主要他的演技非常细腻,给予了魅影新的东西,不然韦伯也不会为他在结尾专门多加一段魅影的新唱段,说来也就那段适合他,听的我泪簌簌(斯巴达大叔唱得让我觉得最糟蹋粮食的,当属给剧院众人写威胁信一段,那个低音哟我的天我的地,他自己没噎着倒先哽死我了)大叔出场时耍帅啥的我比较不以为然,但他的几场哭戏都非常动人,可以说真的是剑走偏锋,毕竟因为歌舞剧身在舞台上的限制,所以细腻的面部表情很难顾上,但大叔刚好钻了这个前人没有注意的空子,确实是个创举。
再者他也发掘出了魅影没有的一部分,比如端正(取下面具脸都不歪,你叫老观众情何以堪),比如暴怒(虽然很斯巴达),比如力量感(这一点上老魅影确实太阴了),比如脆弱地啜泣(舞台版节奏不允许),比如摒弃了阴郁感——这一点是败笔似乎。
总之他是整部电影里演技实力最bh的,这点毋庸置疑。
可以说,电影版魅影是太多利益牵制的产物,能有如此水平已经很不易,剧中最有趣的反而都是配角(噢我爱死CARLOTTA啦!
她那个西班牙口音令我再度变态地着迷了),这一点可以参见国内电影《梅兰芳》,也是一样窘境。
但任何事五短总有一长,何况这部电影的配乐被韦伯改得更加丰富华丽(除了主题曲一段,怎么大神你还用蹦擦擦呢…… — —b),虽然撇掉了惊悚和黑暗的元素,变得有点《画皮》的范儿(我指过分琼瑶化),但众多人的努力还是显而易见,在影史上完全是可以书写一笔了。
(新浪微博@浮生南,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水准的还原,改动部分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手笔豪华大气,尤其喜欢结尾的处理。
剧院魅影在环球八大怪里也是最贴近于“人”的设定,没有外来因素干扰,善心邪恶均来自于内心。
对于纯歌剧的欣赏还是欠缺的,但是觉得女主的唱腔很好听,尤其是那段很熟悉的旋律。
女主这部里很漂亮都没想起来是后天里的小女孩。
音乐真的是这部剧的最大亮点,也基本上是唯一亮点。
可惜作为电影,只有这点显然不够,音乐与戏剧张力的融合很难却相当重要,可惜导演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演员也难于兼顾声音与表演。
布景,服装,演员都很漂亮,原著中丑陋恐怖的Eric在电影里变成了带着半边面具的大帅哥。。。。。。。。。。。。
恐怖个啥呦,这么出门买东西估计好多妹子都要流口水了吧。
女主的服装一件又一件,真漂亮,假面舞会的服装主色调都是金色黑色和银色,估计是突出魅影的红色吧。
不过,那身红色外加白色面具真心帅呀。
很多人说唱的不好,我觉得作为电影演员非专业出身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据说男女主角在接电影之前都没看过《歌剧魅影》的音乐剧,男主后来花了半年联系声乐。
还是蛮不容易的。
剧情感觉克莉丝汀就像摇摆不定一样,歌剧院幽灵的倾世才华和天使之音以及长时间对克莉丝汀音乐方面的教导让女主对他充满感激,电影里面男主身高有188,半张脸那么帅,还搞得神神秘秘的,家里就住暗道的河流边上,估计也被迷得神魂颠倒;子爵就像是世俗的完美版:高贵的出身(原作中有个伯爵哥哥,而不是电影里说的父母),长得帅,和女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而且对克莉丝汀很专一,不过感觉这样使得两人容易显得比较平淡,不过面对那么强势的魅影,两人的勇气还是很赞的。
书里面结局是两人北上,远走高飞离开巴黎,不过在Eric去世后回来安葬他,然后再次离开充满故事的巴黎剧院;而电影里是女主先走,年迈的男主把魅影的八音盒买来放在墓前,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支娇艳的玫瑰花,上面绑着丝带和一枚当年的戒指,子爵立马四周张望搜寻魅影,但是上面也没有。
可以看出在结婚后的日子里虽然女主和男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心里还是对魅影充满眷恋之情。
尽管魅影可以说伤害过他们(特别是拉乌尔,水淹捆绑。。。。。
),不过要不是魅影带领克莉丝汀走进艺术殿堂,让她在舞台上一鸣惊人,夏尔子爵估计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她。
电影把原著中魅影的神秘莫测和巧夺天工的各种技法给弱化了,使得男主看起来更加世俗化;拉乌尔和克莉丝汀的感情展开的有点过快(从小在一起???
)不过魅影在原著中基本上一辈子没有出现在自己亲自设计的巴黎大剧院的舞台上放声歌唱,而电影里他为了得到克莉丝汀,铤而走险杀掉唐璜的男主演并取而代之与女主对戏,将电影的剧情推向了高潮。
不得不承认男主的心理抗压还是蛮强的,那么多警察扛着枪他都没有丝毫胆怯和退缩,反而和女主的二重唱把拉乌尔和一帮已经看出端倪的演员及观众感动的一塌糊涂,热泪盈眶,然后被克莉丝汀摘下面具后开动机关将其带走。
在地下宫殿的对决中,虽然魅影完全可以杀死子爵,让克莉丝汀与自己在一起,但是在克莉丝汀吻了他之后,魅影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无法与所爱之人在一起。
虽然最后魅影没有和女主天长地久,而是只能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独和忧伤,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魅影也不算彻底的失败,毕竟克里斯汀娜心里还是无法将她的音乐天使忘记。
不管是电影中拉乌尔的八音盒还是书里Eric手指上的戒指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深深感情。
我觉得女主更多把魅影当作老师和父亲,充满眷恋和尊敬,也许最后也是有点爱意吧。。。。。。。。。
不知道。
如果说拉乌尔对女主的爱是硬币的正面:嘘寒问暖,情深款款,温柔体贴地爱着女主,在出问题的时候能不顾一切挺身而出。
同时他也像世俗所想的一样:富二代,多金,专一,帅气,对艺术的理解算不上高深但是很喜欢;而魅影是硬币的反面:阴暗而不为世俗所容纳,相貌丑陋却拥有绝世才华,对女主的爱不像拉乌尔那样温暖柔和,而是带着一种炙热的猛烈燃烧,仿佛充满了能够把所有阻碍都能燃成灰烬的热度和力量。
电影里杰德拉巴特勒的演绎让魅影对克莉丝汀的爱更多了一丝狂热决绝甚。
而《唐璜》里面的咏叹调对唱展现出了他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和占有欲。
不过正常人更喜欢拉乌尔这样的人,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激情总在时间的磨洗下变得模模糊糊看不真切;好好过日子才是正事;也有的人说与其平淡无奇,不如炽热猛烈地燃烧一回,放纵无悔地燃情一场。
虽然魅影才华盖世,但是和他在一起就真的幸福吗???
也许对于魅影这样不出世的天才来说,不幸的过往让他的性格更加偏激,看问题容易极端化(原著里在克莉丝汀和拉乌尔离开地下宫殿后Eric很快就感觉自己大限将至)。
不过到底轰轰烈烈爱一场还是在一起慢慢变老都是各自的选择。
有时候想想,如果魅影是个大众脸,那么克莉丝汀会离开子爵和他在一起吗???
也许是这样他就不用藏身于地下,满腹才华被世人所仰慕,那么能不能遇见克莉丝汀那是个问题。
所以缘分很重要。
最后电影在魅影的红玫瑰与烛光中结束,两种爱,三个人,和一个略带忧伤的结局。
歌剧院再也回不去往日的奢靡繁华,魅影天使般的歌声也不会在地下宫殿里回荡,只有那枚戒指寄托着昔日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交织着三人的感情纠葛,在记忆的深处里闪烁着光辉,仿佛在回忆那段说不完,道不清的剧院传说。
最后电影在魅影的红玫瑰与烛光中结束,两种爱,三个人,和一个略带忧伤的结局。
歌剧院再也回不去往日的奢靡繁华,魅影天使般的歌声也不会在地下宫殿里回荡,只有那枚戒指寄托着昔日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交织着三人的感情纠葛,在记忆的深处里闪烁着光辉,仿佛在回忆那段说不完,道不清的剧院传说。
-分割线--电影里的魅影换了3个面具,穿衣服那么有型,也就四分之一的脸坏掉,好的部分还那么帅。。。。。。。。。。。。。。。。。。。
真是难为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大帅哥栖身下水道天天自言自语了。。。。。。。。
女演员当时18岁,青春年华真是美呀,虽然表情有些僵硬(唐璜里面两次坏掉了的表情),但是整体还是满好的,配角也不错,两个歌剧院经纪人很有意思。
卡洛塔在《唐璜》里的表演好搞笑,真心喜感。
那个指挥也好可爱。
反正和原著出入蛮大的,但是改动的还满好的。
音乐还不错,可以看看,剧情反正大家都知道。
看过了,但我实在不知道该打几颗星。
可恶的豆瓣,以后不要叫我打星了行不行?
(恶狠狠地,哼哼!
)因为是昨天晚上看得,时间太晚没有看完,所以今天早上看的后三分之一。
如果昨天魅影还美丑莫辩善恶莫辩的话,今天他是彻底的暴露了。
在那威胁的时刻,打斗的时刻,疯狂的时刻,我的心和Christine一样无助。
我同情你,我敬仰你,我甚至有一丝爱上你,可是,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在你之前,拉伍给了我爱,那是童稚无猜的爱,也是至死不渝的爱,更是……更是一颗健康的心的爱。
你有机会的,早就有机会,因为你认识我,比拉伍认识我早。
可是,你会对我说吗?
你会像拉伍那样温柔对待你的爱人吗?
不会。
所以,我们阴差阳错。
可是,可是!
我憎恨那曾经给你带来痛苦的人,我恨他们为什么把你弄成这样!
我恨他们,没有同情,没有爱,在你饱经伤痛后还来折磨你,在你孤独寂寞时没人来抚慰你。
这些都不是你的错。
所以我知道,当拉伍大喊出“你就没有同情心吗”的时候……我知道,没有被同情过的人,怎么会有同情心?
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么会懂得爱?
Christina的一吻,确实是拯救之吻。
她说,是“上帝告诉她”这样做的。
我相信。
因为上帝怜悯一切在人间饱受过磨难的人。
魅影被吻后像哭又像笑的表情让人心痛,很心痛。
也许他记忆中,终生没被人爱过,就这么一次。
看完我总是想,要是Christine没有遇见过拉伍,只见过魅影,他们会在一起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那时的魅影,还只懂得占有,不懂得爱。
要是,要是最后跑进去的梅格找到了魅影,她会去爱他,让他恢复他温柔的本性吗?
不知道,这好像更像一个异想天开的梦。
归根结底,归根结底……惟愿世界多一些爱,少伤害,尤其是在一个人幼年的时候。
一个拥有爱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一个有爱的人。
那样,我们的世界就少一个魅影,多一个生活在阳光底下的人。
真的,魅影,我是多么多么希望,你是个生活在阳光底下的人。
Christina
看了很多评论,都骂Christine为什么没有选择魅影,可是我觉得Christine没有错,虽然魅影拥有天使般的歌喉与才华,但是他的心灵却因为丑陋的脸孔而随之扭曲,他对Christine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自私的束缚,他霸道地想要Christine留在他身边,陪他呆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孤独终老,因为爱所以他要捧红她,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伤害周围那些无辜的人,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和他在一起,生活充满了不安定!
相反,子爵可以给与Christine最好最温暖的保护,为了她可以去赴汤蹈火。
最后一场戏,Raoul对Christine说:“不要去他身边!
我这么努力来救你以至陷入困境,就是为了不要让你去到他身边!
”这句话让人超感动!
非常喜欢他们互诉衷情的那首歌,感觉像午后温暖的海岸,阳光照耀着海面,波涛一阵阵打上沙滩来—— 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 ... 说你将与我分享终生的爱 say the word and I will follow you ... 请你说出来我将会跟随你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最完美的情歌。
即使背后有一个失恋的人,也无法影响到这首歌给人的温暖之感。
还是强烈觉得Emmy Rossum的《all I ask you》比Sarah Michael的版本好听S的声音不够清澈。
魅影Phantom的声音,因为我迟到了,是从Christine重见青梅竹马的Raoul后,Phantom大发雷霆开始听起的,那时候觉得那个声音好恐怖,充满了霸气,虽然GB的声音当时不能给我任何美感,但是他的歌唱技巧却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网上还是有评论说他囧……大概是我不够专业……),听到后来大概是越来越入戏,就开始好听了;可是Emmy的声音真是惊为天籁啊特别是她飙高音的时候,我最近超爱听海豚音的……Emmy的声音我是从她对好友坦白自己向一个“音乐天使”学习开始的听的,那声音非常清纯干净,充满了一个小女孩的梦幻感,一听就让人喜欢;子爵的声音我也喜欢,浑厚安稳的,给人信心与力量。
众人奉劝原来的第一女高音重返舞台那一段音乐也十分可爱众人如同捧着女王一样的小丑表演;化装舞会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奢华丰丽,又是我喜欢的风格……最后Phantom离开时对着那个八音盒轻声吟唱化装舞会之歌,那份对自己不得不带着面具的无奈凄凉感……
也许是因为理科生的思维终究太过于直白,第一次看完《歌剧魅影》,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一场悲剧。
怎么会是悲剧?
青梅竹马的情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杀人凶手终于淡出人们的生活。
所以当老师让我们探讨歌剧魅影到底是“谁的悲剧”的时候,我是大大吃惊的。
为了欣赏“多情而敏感的天才的陨落”,我又把这部电影仔细的看了一遍。
可惜的是,我仍然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东西。
剥离掉韦伯美妙的音乐以后,电影剩下的无非是一场离奇的三角恋情而已。
克莉丝汀的角色就如同被魅影养大的洋娃娃,长大之后却爱上了外来的年轻小伙子,让魅影的养成计划失败而气恨不已。
接着便是在各色配角的串场下,两个男的抢一个女的;而克莉丝汀则从头到尾非常一致的不知如何是好。
女主角的演技实在太过呆板,她应该是想表达出充满疑惑,被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感情困扰。
魅影除了是她父亲角色的移情之外,相信也是她少女时期的爱情幻想对象。
即使后来发现魅影的真实面目,但是只要不看到他的脸,过去的甜美回忆又会回到自己的脑海中,于是陷入无从选择的境地。
同时魅影在她心目中应该是更加偏向父亲和导师的形象,而非恋人,如此种种让人迷惑。
可惜,这位演员表达迷惑的方式似乎只有张大嘴巴眼神涣散,到后来我甚至很想请她把嘴巴闭上….而作为绝对主角的魅影,本来应该是一个相当出彩的角色。
个性扭曲到疯狂,有着悲伤身世,被世人恐惧嫌弃;同时又极端渴望着爱与被爱。
这样一个蔑视世俗道德规则的天才,却偏执的渴望着他所蔑视的世俗的认可;这也是歌剧魅影最讽刺的地方了吧。
其实克莉丝汀对于魅影来说,更多的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工具。
由于魅影本身丑陋怪异,他只愿意隐身在黑暗中自怜自卑;但是他把自己的音乐才能教给了克莉丝汀;让克莉丝汀代替他走上舞台,克莉丝汀代替他接受观众的欢呼与赞美。
所以魅影对于克莉丝汀的感情,是夹杂了极强的控制欲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强迫克莉丝汀作出恐怖的抉择。
在电影的最后,魅影因为一个真心的吻而卸下了所有的武装,对着猴子音乐盒唱着悲伤的离歌。
爱人远去,追兵在即。
想必导演对这个角色也有所偏爱,所以给他安排一个如此悲伤而唯美的结局。
但是这个角色的塑造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电影对他的身世和他的那些惊世绝伦的才能是怎么来的语焉不详;所以魅影的性格显得有点突兀。
其次,演员对魅影的阐述有点过头了,他到了后期完全是一头负伤的野兽,甚至有点没能耐,象输不起的小孩,总嫌肤浅了些,不够深刻。
说到拉乌尔,电影本身就把这个形象塑造得很单薄,完美的公子哥儿,高贵专情,没有缺点;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评论的。
值得一提的倒是,他的唱功,似乎是三个主要演员里最好的,不愧是百老汇出身。
相形之下,魅影和克莉丝汀的歌声都有很多不该有的瑕疵。
关于克莉丝汀与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我个人的理解,魅影是对克莉丝汀的启蒙者,他启发了克莉丝汀最深层,最不为人知的幽微欲望。
事实上Music of Night和Point of No Return的曲调与歌词都有很强烈的性暗示,魅影实际上代表了人性底层的蠢蠢欲动的欲望。
为什么在Point of No Return的时候,拉乌尔会在台下带着泪光看台上缠绵对唱的两人呢?
我个人的解读是他看到了魅影对克莉丝汀的挑逗,更看到了克莉丝汀与魅影间的牵系;那种幽暗的欲望是只有魅影能满足他的。
而拉乌尔本人,则代表了一切理性的选择。
社会上追求的身份财富外貌,乃至勇敢多情,他都具备了。
他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社会期待的好丈夫。
作为初探感情世界的少女,在危险性感的欲望前低头还是在理性面前臣服,其实已经有无数的作品诠释过这个主题,这部影片也没什么太大的新意。
歌剧魅影的观后感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但是我在其中除了爱情大戏以外,并没有看到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出现的悲剧”。
如果非要问我这是谁的悲剧,我想我只能说,三个人各得其所,其实无所谓悲剧。
也许有人会说魅影情有可原。
笑话,柯南动画片里的罪犯,各个情有可原,所谓存在即为合理,如是完全不合情理,又如何会发生。
但选择是自己做的,选了,就不在无辜。
所以,我在这部电影完结的时候,再一次觉得,不过是各得其所罢了。
每个喜欢魅影的人大概都会和他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电影版的《歌剧魅影》,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
随便转台时正赶上女主角克瑞斯汀首次登台演唱think of me这个经典场景,遥控器就再也走不动的停在了那里,完全折服于剧中美妙动听的歌声;若干年后,又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部电影,第二次相遇中,我沦为了魅影的牵线木偶,随他悲随他喜,随他爱随他恨,随他一同梦断心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买来了舞台剧的CD,连续几个晚上熄了灯,关好门窗,将音响声音调大,放纵的投入幽灵深不可测的黑暗世界中…如今,我坐在百老汇的MAJESTIC剧院里,终于,得以和魅影零距离接触。
可能是对剧目太过熟悉,再加上难以抑制的兴奋,一开始我总觉很难专注投入。
开场第一幕的拍卖会现场,演员好像没有接通扩音设备,坐在几乎最后排的我开始惶惶然陷入对歌剧听觉效果的担心;因为距离实在太远,经典的水晶灯从天而降的现场视觉效果也没有带给我任何震撼;在欢快的汉尼拔群舞中,我却一直在莫名其妙的纠结舞台是否太过狭小和局促;甚至,克瑞斯汀的think of me 也没有给我带来期待中拨云见日的焕然一新…直到,魅影的声音出现,所有的疑虑瞬间荡然无存!
那场演出由HUGH PANARO主演。
他是百老汇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扮演过魅影及乌拉尔(男二号)两个角色的演员。
2010年他重返百老汇,并扮演魅影角色至今。
从1988年上演以来,百老汇的舞台历经11位魅影,每个魅影都各不相同,互有千秋。
魅影到底应该什么样子,可谓是见仁见智。
毕竟,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无法言说也无可取代的魅影。
我想说,单就声线而论,HUGH无疑是最为精彩的。
与大多数魅影扮演者不同,HUGH很少为了展现魅影的黑暗与狂暴而刻意的用力。
他充满磁性的嗓音,不需要造作的处理,自然在低沉处拖带出细微的沙哑,瞬间将观众芳心俘获,不由自主的生出怜爱和思慕。
他的表演华丽而流畅,是我心目中百老汇最温柔和动人的魅影。
伦敦West End出道的RAMIN也是一位极有口碑的魅影。
看过他在阿尔伯特大厅25周年的纪念演出录影后,私以为他是带给人最强烈视觉冲击的舞台魅影。
也许,这也正是韦伯选择他担纲那场重要演出的原因。
他无与伦比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细节刻画,将魅影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真诚和投入同样催人泪下…两个魅影我都喜欢,一个如诗般的温柔而哀伤,适合在黑暗中倾听和怜惜;一个是疾风劲雨,要在面对面的交锋中被击败和俘虏…我很庆幸自己在现场遇到的是HUGH。
对于这个魅影,空间的遥远完全不会成为欣赏他的障碍,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他的优雅与华丽。
韦伯曾说,《歌剧魅影》的现场舞美设计MARIA对于这场歌剧的成功功不可没,这也是仅在剧院现场方能领略的魅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克瑞斯汀追随着the angel of the music,从半空不知何时出现的悬桥上,逐渐走入魅影的地下世界。
雾气蒸腾中,两人唱和着从舞台深处泛舟而来。
湖面上缓慢浮起烛台,温柔的烛光如星光般闪烁。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克瑞斯汀对魅影毫无顾忌的崇拜和痴迷。
在她一浪高过一浪的歌唱中,看得到两个人的灵魂急切的相拥,紧紧纠缠,盘旋上升,上升,再上升…克瑞斯汀完全融化于魅影在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深情诉说中…不认同某些影评关于克瑞斯汀无爱于魅影的论调。
分明,整部戏就是两个人的爱情颂歌呀。
男二号乌拉尔的存在不过是个世俗象征的符号,是凡尘女子在追求爱情时通常无法抗拒的安全感、确定感等元素的化身罢了。
就连那首乌拉尔和克瑞斯汀的经典合唱,all I ask of you,其用意也并非为了展现两人的爱意,而是为了刻画克瑞斯汀面对魅影之爱的困扰,是为了最深的刺痛躲在黑暗中目睹这一切的魅影,是为了给最后走向高潮的爱情绝唱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做铺垫。
在内心挣扎中,克瑞斯汀无力的在父亲墓地前寻求答案。
她无数次的自欺,告诉自己要忘掉过去,忘掉魅影。
然而,当魅影声音四面八方将她包围的瞬间,她就毫无抵抗力的投入魅影的怀抱。
是被魅影迷惑吗?
不!
是灵魂无法自欺的真实选择!
克瑞斯汀,不要再犹豫了!
踏过这座桥,回望它在烈火中焚灭,我们,再也没有回头路!
不要再去设想“如果”“当时”,做决定吧,在这一刻!
只是因为太过年轻,太过软弱,克瑞斯汀没有办法超脱世俗,没有办法不顾一切,没有办法追随自己的灵魂,去接受魅影深沉如夜、惊天动地、排山倒海般的爱。
即使如此,克瑞斯汀,我爱你!
MASQURADE,眼前浮现曾经巴黎歌剧院大楼梯前的欢歌笑语。
如今,人去楼空,只剩了那杂耍猴音乐盒,孤独的一拍拍打着镲…真希望这世界永远是一场假面舞会,只要带一副面具,躲在后面,这世界就再没人能认出你…
黑披风,白色面具,面具底下丑陋可怖的脸和炽热,自恋的心,歌剧魅影已然成为了经典角色。
有人同情,为他最后得到了爱的救赎欣慰;有人认为他是邪恶的魔鬼的象征;在我看来,我认为他是女主角克里斯汀的内心折射。
1.镜子电影里有一个经典镜头是在克里斯汀与青梅竹马的子爵重逢,梳妆打扮准备下去与他相会之时,突然听到歌剧魅影的声音。
她渴望见到歌剧魅影的真身,一转身,她在镜子里看到了他,他们的影子重合在了一起。
这样的画面代表着歌剧魅影其实她心中对于音乐,对于理想化的世界的向往,歌剧魅影就在她心里,是最为纯粹的追求。
歌剧魅影所唱的“远离麻木,冷漠的世俗(白日),来到人人崇敬音乐的世界,闭上眼睛臣服于最暗的迷梦之中,涤荡往日的思绪,让灵魂自由翱翔”,这其实就是重视内心世界的人最期盼的一个状态,物我两忘。
克里斯汀在现实中七岁丧父,后来一直做不起眼的伴舞女郎,即使这一次演出获得成功,也不过是成为一棵新的摇钱树罢了,台下如雷的掌声,有多少是为了她的天籁之声,还是因为她的美貌?
而子爵在她登台演出之前也是走过她面前却没有认出旧人,待到她妆容精致衣着高贵的站在聚光灯下他才蓦然回首,他也是世俗的一部分。
克里斯汀看重理想多于现实,所以会在成功之后希望能退回到内心世界去寻找安宁。
每当她听到歌剧魅影的声音时,脸上都会浮现出痴迷,沉醉,不由自主的神情,实乃听到内心的召唤,渴望比现实更高远的东西,比如步入音乐圣殿的光荣。
2.绳索电影里的克里斯汀天真,善良,像水晶一般纯洁无暇。
无须置疑这样的人是不是太过虚假了,其实她亦有内心的阴暗面,那就是歌剧魅影。
绳索的意向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在骄横刁蛮的卡洛塔演唱的时候,歌剧魅影割断了绳子导致帷幕下落砸倒了卡洛塔,最终让克里斯汀有机会登上舞台;在控制舞台背景的剧院工人发现了歌剧魅影的时候,歌剧魅影用绳索把他吊死在房梁上;而当子爵跟着歌剧魅影跳入地下迷宫的时候,他进入到了周围都是镜子的空间,而在他转身的时候,镜子中又绳索若隐若现…为何绳索这个意向会在这些瞬间出现呢?
其实,这都是女主人公克里斯汀内心的阴暗面的闪现。
她希望获得光荣从而远离黑暗中的孤寂,同时身上也有来自父亲的压力。
父亲的鼎鼎大名让外界看她的目光不同于一个平凡的女孩,而父亲过世的时候说要派遣一个音乐天使到她的身边,其实也是一个临终遗愿,要求她要一直为音乐奉献。
所以她出人头地的愿望其实非常强烈,歌剧魅影(即心中的阴暗面)帮助她完成了所有残酷,不堪的勾当。
一袭拖地白裙的她如圣女一样明艳纯净,但她很清楚,歌剧魅影就在她心里,那黑暗中闪亮的双眼既让人恐惧,又是如此吸引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被自己心中一些负面的,阴暗的念头吸引。
它们新鲜热辣,像半裸的性感舞女跳着钢管舞蛇行至你身前,你是否能做个柳下惠,控制着自己不把手放到她丰满的双乳上?
3.穿婚纱的娃娃当克里斯汀听从歌剧魅影的召唤跨过镜子进入他的领地,她一直处于迷惑的,被牵引的状态。
这个女孩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如果说她的养母可以作为母亲的角色,父亲的位置却长久空缺。
而歌剧魅影,一个跟父亲一样的音乐天才,她心中的音乐天使,在她的潜意识里其实就是父亲的形象。
他是权威,她要服从,要听他的指引,而她自己的灵魂“非常脆弱”,同时当她每次听到歌剧魅影的声音时痴迷的表情,和她心甘情愿地跟随着歌剧魅影,像恋人一样的由他抚摸,不难看出她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孩子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对父亲产生爱恋,爱父嫌母(还有的单亲家庭,父亲如果和哪个女人亲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儿就以极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杀),叫作“恋父情结”。
在克里斯汀进入地宫之时,她仿佛回到了幼年时期,崇拜着父亲,由他拉着她的手,引导着她,她眼神迷蒙,欣喜,因为与父亲亲近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而之后歌剧魅影恋人般的拥抱,缠绵带给她的陶醉更甚,那实为她内心中隐秘的欲望,因为与世俗规则相悖所以只能在黑暗之中释放。
这种情绪的高潮就在于她看到床上那个穿着婚纱的雕像,跟自己一模一样,这让她恐惧,悸动。
她深知女儿不可能成为父亲(心理上的)的新娘。
自此之后,她虽然觉得歌剧魅影深深吸引着她,但还是选择远离他,从恋父情结中走出来。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除了音乐的经典,意向的应用,就是它对人心中的一些欲望描绘地非常细致,让我们透过电影看到自己。
似乎是在很久以前就有接触过《剧院魅影》,只不过那时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小的人影和高亢的音符。
先撇开唱功不谈,导演别具匠心的安排令人眼前一亮。
拍卖会上蒙尘的水晶吊灯在黯灭了数十载后重新发光升起,映出往日的浩大辉煌——往事由此揭出爱恨别离,不死不休。
当蜡烛重新燃起,幕布重新卷起,音乐重新响起,伶人堂场,宾客满堂。
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以及单纯美好的Christine。
然后是她的朋友,她的青梅竹马Raoul,她的成名……一一登场,简单而美好,宛如盛夏的阳光。
然而长夜甫至,她便离开,登上幽灵的小船,来到只属于黑暗的地下——那里有她痴迷的声音,她的“Angelofmusic”。
只属于黑暗的Phantom,如此自卑而自傲。
《剧院魅影》最初只是一部由推理小说家写成的爱情小说,剧情内容简单简直就是为了音乐剧而生。
只不过音乐剧稍加了些改动——电影更添加了些强化爱情主题的段落。
至于墓地的那场打斗戏,根本就是导演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大花工夫——而我则立刻中招,在长剑相交的华丽光影下心甘情愿毫不犹豫一头栽入陷阱。
虽然是有些老套的深浅二追一,却与时下流行的那些小说有着本质区别。
黑夜里的Phantom是可悲的。
他爱疯了也爱惨了Christine。
他教她唱歌,在那些漫长的黑夜和梦魇里安慰她的灵魂,让她成为所有人爱慕追捧的diva。
然而同时他杀了无辜的人,将她逼至边缘。
惨痛的过去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要折断Christine的翅膀,将她永远留在黑暗中。
他不明白爱不是纯粹的占有,更不是折磨和伤害。
而他付出的代价是永远的失去。
永远记得那一刻,Christine在所有人面前揭下了Phantom的面具。
煌煌明烛和众目睽睽都在刹那间暗淡,只因为那两个人的神情都是痛彻入骨的哀伤。
Christine。
Christine如同龄人一样纯真。
她的世界曾是那么简单。
然而当音乐天使变成了恶魔,欺骗和死亡撕裂了原本的温暖与美好。
她唱:音乐天使你欺骗了我,声音和灵魂都在颤抖。
孤注一掷的她却最终换回了与爱人在一起泛舟离开的结局。
而我想,她灵魂的一部分永远留了在巴黎歌剧院,哪怕旧时辉煌付之一炬,那些回忆将永远铭刻在了她的血脉里,不可磨灭。
与Phantom的孤傲疯狂不同,高大温暖的Raoul仿佛是一个王子。
他能够支持保护Christine,他性格里的阳光就像他的金发。
也正是这样的他为Christine所深深依恋,也捕获了不少粉丝。
(不少女生都说嫁人就要嫁他这样的啊)可惜他在原作小说中的戏份被删去了大半。
尽管很是喜欢电影里的歌声,最推崇仍是SarahBrightman。
其唱功可以说以经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
无法形容的高音和花腔美妙非凡以至于我甚至觉得能活在这世上真好。
电影里最后的一段三重唱也相当不错,三个声部疏密得当节奏紧促却居然没有一丝纠结,实在是无与伦比的享受和洗礼。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当昔日富丽堂皇的歌剧院破败萧索,当曾经缀于Christine颈间的华贵珠宝失色无光。
当年的三人中Raoul垂垂老去,Phantom消失无踪,Christine与世长辞。
当Raoul捧着过去Phantom送给Christine的音乐盒进入墓地时,赫然看见了置于白色墓碑前的红色玫瑰。
那一刻,时光逆转定格。
墓碑上Christine的容颜眉目静好,一如最初的多年之前。
霎时间,悲伤逆流成河。
故事本身就比较弱,完全是豆瓣伦理直播贴改变过来的,戏剧风格和音乐是唯一亮点了吧,但是我不怎么喜欢这种腔调。
爱是偏执狂,但此女不值他爱
原声很好听。剧也不错。故事告诉我们女人不喜欢专制她们的男人= =
就我个人而言,对与歌剧,接受无能。
不再沉湎囬憶。不再獨自落淚。不再端詳荒廢的歲月。
我真的衷心觉得除了音乐之外其他都很弱智。。。
诡异的魅影,美艳的女伶,演绎出拨人心弦又跌宕起伏的爱情悲歌。
只有音乐好
有很多桥段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有更好的表演会有多动人。女主角演出了纯美,却没有演出心甘情愿的“折堕”感,她内心深处是被诱惑的。魅影倒是太漂亮了,就像小时候看风云蒋勤勤演的第二梦,脸上有个心形胎记就说自己是破相丑女= =而伯爵呢,真的是太无聊了,完全难以想象克里斯汀会喜欢他……看的时候不断想到Y写给Eason的大开眼戒,“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最后一吻应该可以更动人的,但是那种复杂没有被很好地呈现出来。
在地点被设定为剧院时歌舞和故事的隔膜一下小了很多,再加上导演对于各部位反差的掌控,顿觉悲惨世界就是渣渣!
个人觉得不是太喜欢,尤其片中女主角色不喜欢,但演员本人的确很美
《歌剧魅影》,★★☆☆☆。一个隐藏在歌剧院背后的面具男,调教出极具唱歌天分的姑娘为明星,欲霸占她却又见不得她爱上别人,爱情复仇大戏正式开演。说是电影,其实是一出大型不仅限于舞台的音乐剧,若剔除音乐,电影是一具干瘪的木乃伊。至始至终都渲染着巴黎的穷尽、奢华、萎靡,唯有肤浅留给爱情。
伤,很伤~
完全就是舞台剧的电影重现嘛,并没有突破舞台剧的经典地位。emmy目光呆滞跟shameless里的大姐派若两人,这也是她后期转型的原因吧!phantom太帅了,舔舔舔
魅影和克里斯汀的那一吻很经典,杰拉德•巴特勒饰演的魅影太帅了
06:32 当记忆的封尘随吊灯的升起而随风飞离时,那浮现的景象是如此美丽。记得小时候看过另一个版本的,是叫夜半歌声吗?真想再看看。。。
2014.03.05不能当电影去看待,确切地说就是一部歌剧,情节简单得跟《生化危机5》有的一拼,两星全给演员的唱功及片子的艺术美。
第四遍。每个女人都希望生命中有一个歌剧魅影,可以无限量得到却不用付出;每个男人都希望生命中有一个克里斯汀,付出时就想象着得到的样子。爱情中我们爱的都是对方的魅影,灵与肉的分离,是多么自私的爱情理论。我深深爱着你的灵魂,却抗拒你的肉体,这是个病句。
2004;这部竟然忘了标记。。Patrick难得演好人 哈哈!
知道玫瑰里夹杂着过期的泪水,知道他毅然决然地活在世界上,瞬间伯爵感到几十年来,多余的那个人一直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