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官本寂 灿烂人生不是一部阳光片。
我理解,它的中心思想是要讲述一个人的挫败。
也不是什么评,瞎掰呗。
——是为题记。
作为典型的英语文盲患者,我不太懂THE BEST OF YOUTH为什么要被翻译成灿烂人生。
奇怪的是,看完电影之后,竟然觉得这样翻译太TM贴切了,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至高境界。
类似的感受我就不表达了。
张女士爱玲说过,华袍下的虱子理论算是中文注解,聊表不可说的模糊意境。
犹如所有种类的偷情,挣扎来挣扎去,最终必定要转变为立场问题。
灿烂人生篇幅庞大,具有天然的侵略性,这让视角的选择成了难事。
立场不解决,一切感叹就没法立脚。
在好长时间里,由于自个的立场混乱,导致增强对电影的恐惧。
我只有目瞪口呆、掩口无言。
此时障碍已清除。
选定一个立场,就代表着即刻放下其他的阐释可能。
电影可以创造无量数的视窗,而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观众与生俱来的悲哀。
若要服从电影的气氛,除了认命,再无它途能扭转局面。
我看灿烂人生,站立的地方是马迪奥。
就是说,我认可从他在电影中的经历,去理解人生。
这有点冒险。
因为在整部灿烂人生的戏中,马迪奥占据的比例很小。
绝大多数的时候,哥哥尼古拉的经历是摄影机表现的重点,他的恋爱、婚姻、孩子,革命与厌倦革命,反抗与不再反抗……总而言之,尼古拉的主流与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占据着电影的主要叙述。
甚至,连妹妹都在影片后期被突出处理。
马迪奥被其他家人的生活过程所掩盖。
这既是立场的全部内容,也是立场本身要引申的意义。
这对别人或许是不公平的。
但我就是这样理解灿烂人生的,站在一个很可能不是全盘的视野结构上。
我拥护马迪奥的立场,听从基于此一立场的情感调度,而尼古拉、母亲、妹妹就在事实上成了配角,不管他们的戏份有多长。
我想,偏颇的人生何尝不包含齐全的生活百态?
马迪奥在与家庭的不告而别后,灿烂人生那给出他的成长线索极其有限。
即便这样,也还是能看出他服役、退伍成为警员、镇压街头运动、屡败的情感、直至钻进书里成一统的脉络。
要说明的是,这样被总结出来的脉络实则是凌乱的,在电影中,被家族其他人的生活冲击得七零八落。
是碎片,如果无心,根本无以拼凑。
站在我的立场,我觉得这是灿烂人生的主题阐释。
灿烂人生的主要电影手法是对比,比如,用尼古拉充实的阅历对比马迪奥断断续续的人生碎片,用马迪奥不在时的家族欢愉对比他的寂寥,用尼古拉革命女人的道德优势对比马迪奥的警察作为。
有时这种对比——毋宁说是忽略——到了叫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可马克导演坚持他的理念,别人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尼古拉以及从他那里生发的线索盲目地扩大,成为电影的主体。
这是我对灿烂人生的最阴暗见解,亦即:马克导演从一开始就要抹杀马迪奥。
马迪奥不仅要在电影形态中抵抗苦闷的人生格局,竟然还要承受马克导演近似复仇一样的谋杀。
而后一种杀戮是他无力反抗的。
要说灿烂人生有多灿烂,我不信;要说灿烂人生有多不客观,我乐意为这种非客观说上更多抱怨。
马迪奥是愤怒青年,强健的体格和充任国家暴力工具的角色扮演,让他成了时常要暴躁发作的一个人。
显然,他的感受很少被人获悉,他也认识到这点,因此他在后来放弃了主动寻求和解的恋爱对象,成了一位忠实的书籍阅读爱好者。
他试图借此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令左右逼仄的境况不再那么有压力。
他对家族的态度混杂着复杂的体验。
在听闻父亲去世的消息,赶回家祭拜的那个场景里,马迪奥第一次打破他给观众的平静形象,彻底失态。
父权的压迫被死亡带走,可马迪奥没有觉得轻松。
一种被拘束的人格无法通过外力的消失来解放,我觉得这是马迪奥人生悲剧的起点,如果你认同这属于悲剧的话。
相较于其他家庭成员循规蹈矩的生活演化史,马迪奥直到死前都游离在母亲的视线之外。
他没有结婚,没有能让他安心的女人,他可以在暴雨之夜放纵欲望,却出于本能地逃避一个追求者的约定,这让旁观者觉得无谓和叹气。
为什么不能像个正常人那样过活?
你看连热衷街垒革命的尼古拉都成了医生,还有什么魔障比人性更放肆、更叫马迪奥孤立无助的吗?
人性其实已经够变态了,哪知它仍然敌不过魔幻现实。
人注定会有一死,可死亡是个谜,是不存在,我们是在求生的路上渐生死意的。
如果死亡有基本的七情六欲,那么它与生活就没有太大的差别。
马迪奥在求生中学习求死,灿烂人生给与他的全部细节微不足道,仅仅是为了将他引上阳台,最后一次望见天空。
马克导演为了强化影片的历史感,也为了据此更令人信服地讲述一个家族尤其是一对弟兄的成长故事,在电影中加入了意大利的民运资料。
这样做的其中一个后果是,马迪奥的人生冲突被放大,马克导演将这些冲突捆绑在马迪奥的制服上,让它们成为他的负累,成了马克导演执意要谋杀马迪奥的武器和证据。
符合一般逻辑辑的推理,马迪奥,作为一个依旧纯粹、不知变通、自我封闭的角色,以及这一角色所能指代的人性模式,在历史、情境和马克导演的合谋下落入陷阱。
一些人的溃败是早就注定的。
这与其说是得益于谋害者的缜密部署。
不如说是自有人格方式的自我毁灭。
我不相信诱导这一虚伪的概念,更不愿意为加害者增添丝毫令其自大膨胀的颂词。
马迪奥从来不是一个说教者,他自觉远离进化论的种种修辞,他让我毫不迟疑地拒绝人是渐入死境的说辞。
马迪奥的亲人过着灿烂人生,他成了最受阴影青睐的人选。
在所有家庭场景都故意避开他的同时,却又与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要去马迪奥必须作出选择,比如在他拿到嫂子通缉令、受到格杀勿论的命令时。
正是不愿意听随选择指令,马迪奥才走到今天的路上。
选择即意味着他要与自己固化的生活习惯作对,是让平地起波澜。
我们很难真正了解选择对一个人所具备的伤害能力,所以才对马迪奥的自杀感到困惑,以为他本可以怎样怎样就不会怎样怎样。
马迪奥以极小的电影份量支撑起整个灿烂人生计划,他的冲动受到了寂寞的惩罚,他对感情的惧怕延续了他的血缘,他对家庭的憎恨成就了电影的温情,他用拒绝的形式接受命定的安排,他以沉默的书籍祭奠必将绽放的盆景,他取消自己又让自己存在,他用身后的苍白记下虚空。
他表面上无条件地接受了马克导演的阴谋论,他又在情节的边缘卸除负面影响,或许他一直洞察了马克导演的用心?
灿烂人生中的死亡没有葬礼,没有鲜血,没有我们惯常认可的那些象征物,比如尸体、黑白、飞鸽场面,或打斗之后的沉静。
马克导演对死的处理,具体来说是对马迪奥自杀情节的安排非常成熟、非常直接、非常不浪漫。
就那么一翻身,从阳台边沿消失,好似掩门而去。
没有镜头切换,没有半点台词,全用动词,没有一点戏剧化的伪装成份,痛恨粉饰,太活化了以至于心都碎了。
马迪奥就这样没了。
这种不告而别足够把人心扎出血来。
那血不是喷涌而出,是一滴滴渗出来那种。
灿烂人生的寓言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还来不及怅惘,就已绝望了。
人是这个世界的累赘,一点都不假。
马迪奥走后,他租住的房间里寂静、安宁,电视和随处摆放的书相对无语。
这个空镜头的使用难免文学化,包括背景中传来母亲的嚎啕大哭。
到这里,我认为电影不该结束,但我也认为没有更好的结局了。
不过,马克导演还是不放过任何阐释的权力,后马迪奥时代开始了,后者的血脉留在一个阳光总是白晃晃的岛上,而追寻和求证这个血亲的痕迹埋藏在马迪奥那副肖像摄影里。
在电影的结尾,实际上用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讲述马迪奥儿子的事情,其中夹杂着部分回忆。
在我看来,这一部分不是马迪奥死后电影的补充和延续,而是一个独立的章节,只不过因为死亡的情节在前,让我们产生了这部分是死亡后的新生,就好像孩童是成年人希望的转折那种寓意。
如果将其简单地看做是承上启下的组成部分,很可能真的有些简单粗暴了,毕竟不是这样的。
和生生不息没有关系,和死亡的循环往复大有关联。
孩子这个部分是马克导演向马迪奥此前被忽视的电影地位的弥补,是一种带有忏悔意念的致敬。
它们可以与马迪奥的人生并列考虑,由此,可以照见他生前的青葱岁月,提供更多也更明确的信息,带入对马迪奥人生方式的建造中,并独立地发挥作用。
因此,马迪奥的儿子就是马迪奥本人,并不代表挫败的人生可以释怀,只是重复着说:如此人生并没有被打败。
这不是悲观或乐观的视角区分,而是一个不会被观察视角分裂的事实。
马迪奥的人生可以模仿,却无法再造。
我们都假装自己不会死,假装很了解死亡因而蔑视它。
电影中的那些影射我们周遭的实际,却因我们的怯懦和退让获得不可被复制的自豪感。
马迪奥的勇敢在于,当死亡只是被我们虚假地谈论时,他将其选定为生活的方式。
2009-3-2
写在前面:看到马迪奥在电影之中,我就会想到乌托邦,这真是一出悲剧,它向我们表示世界上有种东西东西是我们大家都觉得很好的,但谁都不相信其能够成为现实,而与他对立的那个乌烟瘴气,不可理喻的世界却让所有人觉得理所当然,我对这个世界说,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觉得我再也难以恬不知耻地抱怨这个世界了,我也难以很伤感地对朋友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人,我现在更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活着,不是选择好与不好,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生活如是,人格如是,我能做的,或者说我的理想只是做一个比较不坏的人。
电影开始不久马迪奥就做了一系列的事——把遭受电击的左珍从病院中带走,带她回家,并且愤怒地教训左珍的父亲;在毕业答辩的时候明确地指出迪班尼诗作的空洞无物和迪班尼本人的不学无术并表达他对于一个在导师看来是可笑的模仿诗人比查奥的赞赏(我不太明白他看左珍日记那一段暗示了什么,那似乎很重要【后来细心的朋友告诉我,那里写满了马迪奥】马迪奥人生的转折似乎发生在左珍被带走的那一刻,从那一刻他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个世界的善恶,怀疑自己信仰的基础,从无力拯救左珍开始,到无力拯救奴基(马迪奥对奴基的看法‘奴基对穷困的了解比你深,他穷困,打他的人却不是’从而引申出的对革命本质和世界本质的疑虑就是一个例证)进而走向无力拯救这个世界信仰的认定,当马迪奥站在火车上对尼古拉说我不合格,这不仅仅是对于他的文学的否定,更是对人生哲学的否定,不是不合格而是已经不可能合格,他开始迷狂,开始放逐自己,他加入军队,从不“违抗”命令,但不肯被人操控,工作毫无表现,有的只是一些吵闹事件,他加入警队,对纪律期盼不是谎言也不是搪塞,“纪律”就是他放逐自己的方式,执行纪律就是存在的价值,按命令办事,只管自己分内的事,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存在方式的隐喻。
在马迪奥眼中,他已经无法根据这个世界本身(电影中的那个世界)而坚持正义和善良了,因为那个世界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怀,没有人犯过根本的错误,每一个犯错的人都在一定的条件下面,在某一个集体(家庭,夫妻,朋友...)里面都是正确的,就像我们习惯地评价我们身边的人那样:他并不坏他的本性是好的,或者有的时候从全然相反的角度:这个世界没有好人,所有人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
但对于一个有纯正信仰的人来说,这样的世界是不值得活的,而他遇见美拉莉,对于那个懂得所谓探索灵魂,探索内在的马迪奥来说其实是一个讽刺,因为他自己已经将自己放逐,而灵魂无物“你没有感觉,声音,呼吸,也没有留心听我讲话,什么也没有,我问题的答案是:空无一物,这就是他对灵魂探索的答案”是的他看到内在,但灵魂如无物....马迪奥说:我早应知道。
你当年怎样,我当年怎样。
左珍的唯一回答是:疯癫. 而对于美拉莉的疑问“你为何骗我,在西西里你已骗我,...尼古拉,为什么?
”因为尼古拉就是马迪奥在这个世界的理性实存,但他是虚无的,因为马迪奥已经被放逐,也就是说马迪奥得放逐直接导致了这部电影中最坚持的人物尼古拉的虚无(马迪奥是尼古拉的神性基础,我们可以从他与马的儿子的对话中看出),放逐在这个世界的最好的结局对于马迪奥来说就是尼古拉(这是我对马迪奥以尼古拉之名的解释),但即使是尼古拉,对于马迪奥来说最终也是不值得拥有的,事实上尼古拉很早就在考虑左珍的去处,在有所决定的时候,他也技术性地支开左珍,他是这个世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的象征,而这个理性的基础(在尼古拉与马迪奥的儿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是马迪奥,而马迪奥却是这个世界所无法容忍的,记得尼古拉和那个贪污官员的对话么?
“你要证明我是疯癫的么?
”“这会方便你律师的工作,”“我的妻女是不知道真相的,我在昨天之前也不知道,”“你不知道自己犯了法?
”“你是在医院工作的,是吗?
我相信一定有公司给你佣,5%10%那是公价,我不相信你毫不知情,可能你已知道,但视而不见,就像千百万意大利人一样,直至某天,法官走上门,说那些佣金是非法回佣,台底政治献金是非法行为,我是个贼,好震撼的新闻,偷苹果的人不是每个也要入狱,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但他们忘记当日排队向我们献金,换取我们给予方便,现在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相信我吧,一切也不会改变一切都是假象,他们只是捉我们这些愚蠢的人,其他人依旧偷活,这就是意大利,这现象不是我造成也不是你是我们的父亲造成的,信我吧。
”“不,与我父亲无关。
(注意一个细节,母亲在向尼古拉描述当初与父亲相遇时候的情形,说明父亲事实上也是极有可能是有罪的)”最后美拉莉的那一句话是真正的关键“你喜欢书本是因为可随时放弃他” 书本就是马迪奥的纪律的隐喻,纪律就是马迪奥的在世真理,从离开左珍开始他就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放逐,但他的放逐不是堕落,而是将心中的信仰碎片化,用绝对的服从来对视体制的荒谬,更是理性实存的荒谬,用美拉莉的话来说:就是像捡起书本那样,随时抛弃(服从命令)而又随时捡起来(那些吵闹的事件),在结束与美拉莉的对话后对罪犯的施暴就是他最后一次捡起书本(也就是他说的常常做主),马迪奥死在烟花璀璨的新年夜,这个形式本身似乎就表达了一种对于电影灿烂人生,也就是马迪奥的那个世界的一次反讽。
最后补充一个情节那个有点戏剧性的教授对尼古拉说:我要给您一个忠告,你若有抱负,便要离开本国,离开意大利,离开这个国家,...地方虽然美丽,但却没有希望.....但愿如此,可重新建设我国,总好过现在了无生气,由恐龙来管制我们,.....我是被恐龙摧毁的其中一人!
后记: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马迪奥的时候,我会想起教父二里面的艾尔巴西诺,他曾是一个好人,但他是孤独的(影片结尾的时候所有人都去欢迎马龙白兰度了,然而艾尔巴西诺却独自一人在那里,然而现时中的他站在那湖畔的别墅里面,他是权力的绝对中心,然而他却无比孤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杀了他的哥哥,驱逐了他的妻子,这就是马迪奥另一种可能的悲剧,如果他不是自杀的话,如果他不是自我放逐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艾尔巴西诺就是他最可能的结局了,我愿意把马迪奥的自杀看做是对那无可避免的混乱世界说了一次“不”,因此马蒂奥的自杀与其说是悲剧,倒不如说正体现了他的伟大,艾尔曾经想对这个家族说不,然而他无法扯去那悲剧的责任,现在马迪奥彻底的抛弃了这一个世界,这不是一种怯懦,而是站在人性最高的角度对生命作了一次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对这个世界,对生命,对一切的荒诞说了一个不字。
更简单地说尼古拉是这部电影的人性光辉,但有了马迪奥,这部电影有了神性视角,或者说马迪奥想要以肉体的实存看到上帝的视界——一切都是合理的,但他看到的却是一切都是荒谬的,自己亦无所幸免。
以上只是关于马迪奥,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没有任何防备,就被这部六小时的杰作击倒,连接几天心情都不能平息。
影片描绘了两兄弟四十多年间的生活、朋友、爱人和家庭,除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还有作为社会人的政治理论、人生价值观……只要你沉下去,总能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Newsweek》的评论文章,谈到georgia被警察带走的一幕,导致了兄弟两人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Matteo悲剧源头也许就在这里:For Nicola, the more gregarious, easygoing brother, it leads him to a career as a quasi-Laingian psychiatrist. For the intense, angry Matteo, terrified by intimacy, freedom proves too threatening: he abandons his studies and joins the police, seeking refuge from his demons in a world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这里有一句描绘matteo“terrified by intimacy, freedom proves too threatening”或许容易被忽略。
在整部影片结束之后,回溯兄弟两人送georgia返乡之行,你会另有一番感悟。
如何进入georgia自我封闭、无助的世界,matteo真诚投入,然而,他收获了什么?
千辛万苦把georgia带回她老爸身边,却被告知多管闲事,因此与她老爸打架了;而georgia因为绘图本被偷看而在雨中跟他大闹一场,让他委屈得要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太靠近就是相互伤害;而最终georgia被警察带走,出走行动失败,他在考试失败之后累计的挫败感,至此达到极点,兄弟两人由此正式选择了不同道路。
从此之后,matteo内心也封闭起来了,抗拒亲密关系,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也动辄把服从命令挂在口头,可是,他做得到吗?
他调离西西里岛,路过罗马老家,看见母亲搀扶着日益衰弱的父亲,愧疚之下,无言以对,遂驾车而过。
在哥哥的医疗院,他重新遇到georgia,内心升腾了一线希望的光芒。
然后,此时传来父亲病逝的消息,令他心理重新堆积无穷负累,情绪已经不受控制,他开快车,因此与哥哥爆发争吵、相拥痛哭流泪的一幕,令人心酸。
令我困惑的一个情节是:Matteo在警局初次看到被标示为“恐怖分子”嫂子通缉令时候,他问,遇上这类通缉犯怎么办?
同事直截了当告诉他,可以直接击毙。
类似的场景一再出现,Matteo一次又一次拂拭“嫂子”的通缉头像,可以设想,他在脑海中不止一次想象与“通缉犯”嫂子相遇的情形,那时候,他该怎么办?
他不能简单遵循命令了,不仅仅因为她是自己的“嫂子”,更因为他明白嫂子的为人。
也许,就是这个诱因,让Matteo脾气变得更加暴躁,更不能容忍这个世界黑白不分,令他在新年之夜恶狠狠逼问一个富人,斥责他利用权势把罪行转嫁到佣人身上。
“图书管理员”来到警局,似乎是给他带来一线拯救的希望,可是,最终两通电话没有接通,窗外的烟花,加剧了他的孤独感,格格不入的一个可怜人,matteo终于决心舍弃一切……
你准备好以什么样的面貌面对这个世界了吗?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蔓延滋长,阴影的背后也必定就有阳光发光发热。
世界正是阳光和阴影同时存在的地方。
年轻时的热雪和青春,总会在一次打击和挫败以后迅速成长。
同时,带着不满的情绪和对世界的善意,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向。
有人选择身处阳光,让自己的发光发热驱散黑暗。
有人选择藏身阴影,在黑暗中咆哮斗争。
两种人都带着各自对世界的善意,以各自的身份成全自己。
世界却非仅仅是一个心理障碍的女生那么简单。
世界的复杂和时间的消磨总会冲散年轻时的热情。
人总该需要生活。
却不知,时间是残忍的东西,以善意回报世界,成全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在被一点一点影响。
身处阳光的人,渐生惰性,安逸的生活慢慢侵蚀掉青春时期的抱负。
家庭需要的不仅仅只是追求和抱负,而是身为家人。
藏身阴影的人,冷酷暴力,孤独的生活渐渐破坏掉大胆去爱的能力。
冷酷的人渴望爱,但也恐惧爱,孤独的人独自承受。
安逸的人慢慢融入,承受生活变故,享受生活的快乐,做一个生活中的人。
孤独的人慢慢逃离,在一处不需要为爱负担的地方,保持冷漠,独自斗争。
最后,一切回归安静。
每个人为世界尽其所能,倾其所有。
正如琴键按出的各个音符,共同为世界奏响了生命之歌。
导演在镜头中为马迪奥的性取向留下了草蛇灰线。
1983年12月31日,马迪奥从警局回到妹妹家。
生性与家人疏远的马迪奥能够出现在新年夜的家庭聚会上,对于别人来说已经是个惊喜。
他尝试着融入温馨的气氛中,和家人一起玩桌游,谨慎地不脱去外套,以防枪套和手枪被大家看到。
当他在小屋子里和妈妈讨论应该把枪放在哪里时,他是很想彻底让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成为这个家里温暖的一部分的,可是也是在这个时候,与母亲相顾无言的尴尬让他终于放弃了尝试。
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
他谎称警局有事,悄悄离开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公寓。
几分钟后,在一片烟花之中,马迪奥从阳台翻身坠下。
很多评论都分析了马迪奥自杀的必然性:耿直又善良的性格让他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改变的落差。
极少数评论提到,马迪奥的同性倾向。
这不是一部同性电影,是否关注到马迪奥的性取向,对于观赏影片而言不会出现理解上的断层。
不过如果能够从性向上注意到马迪奥的不同,会多一个因素去理解他的性格表现和最终的悲剧。
事实上,导演在影片中对于马迪奥的性取向给出了几次暗示。
影片开场后不久,马迪奥和尼古拉一起去参加舞会。
有一组镜头是这样的。
马迪奥的手规规矩矩地放在女伴的腰部以上
与女伴交流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眼神四顾下一个镜头就切给了尼古拉。
尼古拉已经沉醉其中了再下一个镜头:
女伴明显靠近,目光盯着马迪奥的嘴唇意图索吻
马迪奥迅速把脸移开左顾右盼是因为马迪奥今天忧郁属性爆发了吗?
不一会儿,马迪奥在舞池中间旁若无人地自嗨也许舞会上的女伴并不是马迪奥的菜?
几天后,马迪奥带着尼古拉和朋友们去找自己认识的妓女玩。
马迪奥出门前从书本拿出藏好的私房钱,换上干净的衬衫,在篝火边等待时也很确定妓女会来,看起来轻车熟路的样子。
然而在妓女的嘴里:
马迪奥“很古怪”至少对于妓女来说,马迪奥同包括尼古拉之内的其他“客户”诉求不一样。
影片中段,马迪奥驱车去找了另一个性服务者,也就是给了他项链的那个人。
小臂、手部和脸部的轮廓刚毅,嗓音厚重,唇膏潦草地画到了嘴唇以上,可见这名性服务者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女性。
委内瑞拉虽然不像泰国那样以人妖闻名,也是存在变性者的。
比如2014年国际变性人选美大赛的冠军就是来自委内瑞拉,当时媒体也有报道。
问题在于,马迪奥找变性性服务者,是“饥不择食”还是“有意为之”?
答案还是要到上一组镜头里找。
出门前喝水开车出门前,马迪奥独自在厨房,用杯子接了一杯水,一边喝一边若有所思,镜头很短。
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疑惑。
我想很多观众都会认同一点,即使电影时长达到了366分钟,导演也不是一个滥用镜头的人。
这样一个主要人物的单人镜头,它的用意是什么?
40分钟后,影片给了答案。
1983年12月31日,从家庭聚会上,可以说是“逃”回公寓的马迪奥,给美拉莉打电话不通,再次从厨房接了一杯水,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最后一杯水放下水杯,马迪奥打开了阳台的门。
喝水,就像是马迪奥的条件反射。
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喝水是一把象征着“孤寂”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对于马迪奥来说就是——“我要去做点让自己真正轻松的事情”。
上一次他选择遵从内心,去找一个身为男性的性服务者;这一次他选择从阳台一跃而下。
这是意大利。
出于天主教的原因,意大利在西欧国家里更为保守。
影片开始的1966年,马迪奥拿好了私房钱换好了衬衫准备出门前,撞见了爸爸妈妈的争吵:爸爸为了拿到资金扩大生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出去,妈妈愤怒不已。
最终妹妹缓和了这次家庭纠纷,不过妈妈一时间还是无法原谅爸爸,气鼓鼓地和小女儿说:“可惜国家不许离婚……”1972年,意大利才立法允许离婚。
意大利式离婚 (1961)8.31961 / 意大利 / 喜剧 / 皮亚托·杰米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达尼埃拉·罗卡电影《意大利离婚》,就是讲在无法离婚的背景下,移情别恋的贵族为了逃离围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对待婚姻已然如此,对待同性恋可想而知。
完美陌生人 (2016)8.52016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保罗·杰诺维塞 / 马可·贾利尼 卡夏·斯穆特尼亚克从去年大火的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我们可以管窥意大利对于同性恋的保守态度。
故事发生在当下,即使面对从小长大的一群好朋友,人到中年的深柜男依然要小心翼翼地守住自己的秘密。
自己的性向不小心被人所知后,他面对的是单位粗暴的解约、朋友恩断义绝的质问。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连轰轰烈烈的同性平权大背景都没有了。
影片里,爸爸来到尼古拉家探望小孙女。
爸爸看到尼古拉依然用两个手指敲打字机,提出要帮忙。
尼古拉知道了爸爸身患绝症的秘密,没有拒绝爸爸的好意。
整理庭审记录的过程中,尼古拉读到,受审的精神科医师惩罚性地对病人使用电击疗法,并且这个医师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需要特殊疗法(电击)治疗。
爸爸回头认真地问:
这一段“同性恋不是病”的台词,有与没有都不影响当时的语境,加上了,是导演的善意。
好像在一个平行时空里,家人可以彻底接纳真实的马迪奥。
可是现实中,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马迪奥有一套自己的善恶标准。
他可以在考试里顶撞老师,偷出遭受电击的精神病人、以暴制暴救下战友、和带着小孩子围观凶杀现场的家长对骂、殴打找人顶罪有恃无恐的毒贩。
为了他所认为的“正确”,马迪奥做了许多超越世俗规则、不计自身后果的事。
在“爱”这个问题上,他的善恶标准失灵了。
即使去找妓女,和爱慕自己的女孩一夜耳鬓厮磨,他也无法欺骗自己的感情。
他爱不上女人。
被压抑的同性恋会导致多种多样的问题,其中的一类问题就是可能会带来畸态的家庭关系。
一个人无法忍受亲人认识的自己是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于是他选择回避,刻意疏远了亲情关系。
调职回到家乡,马迪奥没有告诉家人。
开车路上遇到年迈的父母在路边蹒跚而行,他没有停车打招呼,径直开走。
那么多次,马迪奥敢赌上自己的人生去坚持做对的事,难道连和父母打个招呼的勇气都没有么?
是的,就是没有。
这不是不孝顺,这是一种无法和自己妥协的懦弱。
下一次马迪奥听到自己父亲的消息,是他的死讯。
1984年的元旦,一家人来到马迪奥的公寓。
眼看着一屋子遗物,妈妈想带点什么走,她用恳求的口吻说服儿女们帮忙带一些书回去。
书,是马迪奥挚爱一生的东西。
寒冷、衰老、悲痛的妈妈只能抱得住几本书。
出门时看到工人正在清洁马迪奥的血迹,妈妈再次情绪崩溃,刚刚还当宝贝一样抱着的书被她重重扔出去。
她生自己的气。
前一天晚上,儿子突然造访,即使多年疏远,母爱的本能还是让她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
整个屋子里,她是对马迪奥关注最多的人。
想关心又怕打扰,除了说几句客套话,妈妈只能敏感而小心翼翼地笑着。
太晚了。
妈妈既不知道马迪奥的忧郁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的生命将去向何方。
一个母亲只能静静地看着儿子从世间流逝,无所适从。
后注:有豆友在评论中认为把马迪奥的性取向归为同性恋有过度解读的嫌疑。
我去外网搜索了一下影片相关的内容,找到了影片的宣传资料。
地址如下: http://www.public.asu.edu/srbeatty/466/TheBestofYouth%20Pressbook.pdf 资料中的一部分是马迪奥的演员Alessio Boni的采访,里面提到了他对于角色形象塑造下了许多功夫。
其中有一个段落就在讲马迪奥的性别认知,演员认为马迪奥有很强的性别认知模糊(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He has a strong – repressed, undisclosed - homosexuality. ”并且采访中也提到了妓女认为马迪奥“奇怪”,以及马迪奥要找异装癖(a transvestite )性服务者的情节。
Matteo has 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a problem with women, but nonetheless he still feels attracted by them. He falls a little for Giorgia (Jasmine Trinca), but is unable to understand her silent love declaration beside the jukebox. He falls a little for Mirella (Maya Sansa), but is unable to return her generosity. He has a strong-repressed, undisclosed-homosexuality. In the beginning while bringing his brother and friends to a whore, we see him already with changed features. She's going to be the first one to tell us that Matteo is "weird". And during the years, prostitutes are going to be a fixed appointment, as substitutes for the real women he doesn't want or does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last one will be a transvestite. 补充翻译一下这段英文,只把英文放在这里又没有翻译,确实是我懒了,也影响了很多朋友理解影片。
Alessio BoniAlessio Boni这样理解他所饰演的Matteo这一角色:Matteo有着一种强烈的性别模糊,在与女性打交道时存在障碍。
尽管如此,他仍然会被女性吸引。
他有一点喜欢Giorgia,但是却不能理解在点唱机旁她那种缄默的示爱;他也有一点喜欢Mirella,却无法回报她的慷慨付出。
Matteo的身上有着被强烈压抑的、无法示人的同性情结。
在影片的开始,Matteo带着自己的兄弟和友人去狎妓,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角色身上的不同寻常。
这里的妓女将是影片里第一个告诉观众Matteo有点“奇怪”的人。
多年以来,每当Matteo不想,或者不知道如何和女性打交道时,跑去寻访性工作者就成了他的固定习惯,他把这些人当做是真正女性的“替代品”。
Matteo的最后一个风尘伴侣是一名异装癖。
相信Alessio Boni的这番话来源于编剧、导演和他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并且他把这种理解留在了影片中角色的身上。
好的演员对于好的角色塑造常常是在丰富的人物小传的基础上,我想表演者对于角色的解读更贴近于创作者的本意。
不过在文艺作品评价上,我是一个“读者/观众至上主义者”,影片传递了什么观点、传递了多少观点,读者/观众的主观感知才是重点。
文艺作品不是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马迪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观点更重要。
当时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在刷了两三次电影之后,我个人从前面文章里面提到的情节中感觉到了一些可能性,去网上搜索类似的观点,却发现中文网络上类似的讨论很少(其实英文网络上也不多,毕竟是意大利电影,还是时长6小时的小众文艺片),因此想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如果有其他观众搜索类似的内容,他们至少可以找到点东西。
换句话说,上面的观点不是一个“定论”,而是一个“坐标”。
理想如果不落地,还是理想吗?
#马帝奥#十分抱歉,马帝奥一出现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是皮尔洛。
太标准的意大利男人的脸和那飘逸的长发了。
伟士伯(Vespa)摩托车,把人再一次带回到那个青春烂漫的意大利,尤其是他载着佐珍去“老巢”的时候,仿佛《罗马假日》重现一般。
好了,不多废话,回到正题。
与其说马帝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更愿意认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尽管他也有理想主义者一样的理想。
他敏感、细腻、唯美、纯洁、天资聪慧、完美主义,他有许多在左的天才都有的特质。
电影一开始,他的父亲就说马帝奥凡事都紧张,这紧张,可以说是敏感。
他能一眼看出美中不足,他能识别出迪班尼的不学无术,他有自己的审美,从不向他者妥协,即便是权威。
他是那种勇于说真话,敢于做正义的事的心口一致的人,是我们许多人想做却不敢做或做不了的人。
你看他成绩一直拿A,一直在追求完美。
不是他看不到美,不是他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不然他不会在给佐珍拍照时,由衷地夸赞她的手太美,并且把她美丽的手拍下来,冲洗成一张张唯美的照片,也正是他的细腻和敏感,才使他在佐珍的照片中发现了她那被电击治疗所留下的印记。
只是他不容许美中不足,他不容许美中有半点杂质。
他厌恶世间的纷争,他反感组建家庭所必然带来的争吵,所以他对着妹妹说:“你长大后要学我,不要结婚。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有完美的人。
追求完美的人,在发现完美只是幻象时,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不幸的是,怕什么,来什么。
这时候,他的自卑、偏执、过激、自我封闭、没有耐心,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你也看他是如何因为与老师发生分歧而失望。
当这份失望内化为了自卑,他在多年以后还能朝尼古拉大声地说自己没有通过那场考试,也就变得有理可循了。
他自卑的心理,也是让他在爱情面前退步的原因。
他自卑到连抓住爱情的勇气都没有,他觉得自己不配有美好的爱情,所以被迫地伤害了爱的人。
他在电影开头的一场舞会上,当女孩主动吻向他时却选择回避和拒绝,他在爱人美拉莉面前选择的是退步和放弃。
曾经有人说,如果一个男人严肃认真地觉得自己配不上一个女人,那他就真的不会配这个女人,不管是当事人故意还是天意。
这句话虽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但放在当时的马帝奥身上再合适不过。
自卑的人,如果他人对他越好,对他的期望越大,他越容易朝相反方向走,越容易害怕自己对不起他人,对不起自己。
有人说,因家庭的不幸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一切麻烦的根源。
虽然不能独断马帝奥的自卑感就是来自家庭的不幸,但可以认为,他的自卑感确实是他身上一切麻烦的根源。
心里全是纯洁和美,面对周遭的缺陷和丑陋时,自己想要改变一切的心虽有余,力却不足的无奈,让自卑感演变成了对这个世界的害怕和恐惧。
而无力战胜恐惧的意识,诱发了马帝奥身上与善相对的恶的一面。
这里的恶,不是那种杀人纵火、偷抢劫掠的恶,是坠入死亡的悲。
这样敏感而向往完美的他,在发现现实如此失望,自己又无能为力时,怎么不会与周遭格格不入,怎么不会想要逃脱现世,逃离随时会有争吵的爱情和婚姻,逃离家庭和朋友,逃离由一些不懂装懂,倚老卖老,认为谩骂父母的人不配做诗人的教师所组成的学术界,逃离满是动荡而混乱、令人失望的、没有生气的意大利。
逃离。
去哪呢?
只有一个地方,死亡。
那里没有斗争,没有争吵,那里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马帝奥如果不选择死亡,很有可能会变成和佐珍年少时一样的自闭和疯癫。
佐珍和马帝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佐珍在最后能通过美拉莉所拍的一张照片就看出马帝奥有话想说,而尼古拉却看不出。
(这篇影评写到这,恰时2015年12月31日晚,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我看着窗外,灯火通明,月亮挂在天上,一定有不少人在外滩、三里屯、银座、埃菲尔铁塔、泰晤士河畔、时代广场跨年,而我在想着那个同样是新年前夜却纵身一跃的马帝奥。
他当时的心情,我不知道我懂,还是不懂。
)#尼古拉#电影第18分钟左右,尼古拉在和一个女子行房前,那女子就说:“你和马帝奥不一样。
”尼古拉是一个中庸的人,是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他不可能做偏激的事。
驾车过程中,有人加速超过了他,他会说“笨蛋”,不会像马帝奥那样容易情绪失控,飙车似的开着载有尼古拉、朱丽娅和莎拉的车。
尼古拉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人,就像一潭平静的湖水。
一个猎奇的人,多半不会对他产生兴趣。
尼古拉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就是善。
尼古拉先后失去了父亲,失去了妻子朱丽娅,失去了手足马帝奥,失去了母亲,失去了许多。
面对这一切时,他像个不解的孩子一般,眼睛看似木讷地凝视着前方(电影里不止一次这样的镜头),朝着这个世界发出疑问,用自己的行动去从这个世界寻找答案。
面对那个让人失望的意大利,马帝奥想要拯救,最后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自杀了。
朱丽娅想要拯救,最后自己走向了一条死路,自生自灭了。
我们不得不敬佩马帝奥和朱丽娅这样的英勇,他们的舍身取义,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像他们这般,所以我们才认为他们勇敢。
然而,无情地说,我们也不敢保证以马帝奥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如果终结了当时的黑暗力量,是否能造福于意大利国民;我们也不敢保证以朱丽娅为代表的另一股革命力量如果最终消灭了当时的黑暗势力,是否也能施幸于意大利人民。
谁也不能保证马帝奥和朱丽娅所代表的那股力量不会成为《动物农场》中的“拿破仑”。
尼古拉最初并没有想要拯救世界,只是见到了有身边的人可以施以善意时,他就施予了,反而拯救了许多人。
老师在问他有没有什么抱负时,他并没有远大的抱负。
说实话,我心里实在佩服他,只因他太过真诚。
就像我们现在从大学毕业一样,多半是未知前路的,只能朝前走。
在火车站同马帝奥分别之后,尼古拉像当年医学博士毕业的格瓦拉一样,通过游历来找寻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的善心让他顺时顺地走,遇到了他该做的事时,义无反顾地去做,就像他义无反顾地推迟毕业旅行而选择帮助佐珍一样,也像他在佛罗伦萨遭遇洪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义工之列一样。
尼古拉一心向善,对意大利充满信心,哪怕是那令人失望的意大利。
真正自信的人是耐心的,真正自信的人是温柔的,尼古拉就是这样的人。
朱丽叶是自卑的,她不敢面对她觉得她辜负了的人和事。
她自卑到连重拾幸福的信心都没有。
在狱中,当她看到了多年未接触的乐谱时,她是多么的开心。
然而,她多年以来握的都是手枪,那沉重的双手,已无力再跃然于黑白琴键之上。
她企图用墨镜来遮盖和抚慰那自卑的心灵,让她能在人前探起头来,然而,女儿最后的温情也未能消释她的一意孤行,拒绝参加女儿的婚礼。
尼古拉有点像托尔斯泰笔下那个纯真的列文,无论世界多么惨淡和黑暗,一次次地受伤之后,依然像个孩子般相信世界会好的。
他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个单纯的楚门,始终对身边的一切毫不吝啬地微笑。
他还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乔,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念叨的总是"All is well",一切都会好的。
他对意大利的信心,有点像林语堂对中国的信心,尽管众人都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来看待中国。
马帝奥和朱丽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鲁迅。
马帝奥弃笔从戎,朱丽娅放弃音乐而参与社会改革运动,鲁迅弃医从文,他们都孺子牛般地以命为剑,指向社会的阴暗。
朱丽娅和尼古拉同床异梦之后的诀别,有点像鲁迅和林语堂这两个昔日朋友的诀别。
分别多年以后,当朱丽娅从卡罗的太太口中听闻尼古拉的近况时,说了一句:“他还是那样,一点没变。
” 是的,尼古拉从未改变那颗善心,在法庭面前辩护,照顾身边的病人,从未改变他相信未来,相信美好的信念。
如果把尼古拉放到其他时代的其他国家,无论那个时代是一个多么悲情或阳光的时代,无论那个国家是一个多么绝望或光明的国家,他都会始终如一地朝着善往前走。
把尼古拉放到今天的中国,让他去北京南站附近的上访办走一趟,他不会像个喷子一样对世间充满怨恨;让他去北四环的奥森走一趟,他也不会像个圣徒一样,高声大喊共和国万岁。
他应该是会把心中的理想化作一股温柔的力量,这力量能让他像个孩子一样保持一颗向善的童心,加上他多年的社会阅历,最终选择一项事业,为之倾其一生,改善身边的一人一事,正如他对佐珍所做的一样。
我想,尼古明确地知道世间的美好与丑陋,理想主义般地向往着美好,现实主义般地认为实现这理想没那么容易。
在共同的理想面前,马帝奥和朱丽娅都选择勇敢地去面对,而尼古拉则选择理性地面对,这样的理性让他看起来比前两者更像个懦夫。
尼古拉这样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康德所说的那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
在他看来,理想固然美好,我们可以选择奋勇向前、飞蛾扑火,然而,如果奋勇向前的代价是牺牲的话,宁愿选择放慢脚步,踏实地来。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如果在半途牺牲了,谁来继续为理想奋斗?
还没实现理想就牺牲了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何尝不是对美好理想的一种辜负,甚至不好听地说,是不是太过自私?
试把理想拟人化。
理想在召唤马帝奥、朱丽娅和尼古拉,说:你们来吧,我在远方等着你们。
马帝奥和朱丽娅热烈地响应了理想的召唤,并热血而勇敢地证明了自己对远方理想的渴望。
然而,有一天,理想突然发现,他在召唤的马帝奥和朱丽娅在奔向自己的途中牺牲了,理想会怎么想?
这就像一个闺中待嫁的少女,内心渴望着远方的良人有一天能来打开闺门,娶自己为妻。
突然得知良人在途中牺牲了,这少女心中该如何想?
内心的热烈渴望变成了无回应的绝响,她的内心一定很痛苦,很伤心,良人牺牲得越英勇,越热血,少女越就痛苦,越伤心,某种程度上来说,良人何尝不是辜负了闺中白发的佳人。
我热切地渴望见到你,你也热烈地想要见到我,而如果你的太过热烈让我们不能再相见,我该如何接受你这样的离去,你怎么忍心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独自对你单方思念?
理想又何尝不是如此?
而尼古拉不仅知道理想的召唤,也知道自己不能辜负理想,所以他选择了脚踏实地,选择避免理想对自己的诱惑可能生出的荆棘,他太理性了,所以他像懦夫,而最后良人见佳人的美好结局,也只有他这样的懦夫能实现。
换用现代的话来说,理想如果不落地,还叫理想吗?
不用尼古拉自己来解释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马帝奥的儿子,向我们解释了尼古拉的生活态度:“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跟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很开心的事。
我看见午夜的太阳落在水平线上,但没有进入海中。
你常说世事总是美好的,我觉得你说得完全正确。
一切真的很美。
”有人说导演把太多戏份给了尼古拉,相比之下马帝奥要少很多,对于悲剧性的英雄人物马帝奥来说,不公平。
而在我看来,是公平的。
马帝奥是死了还重于泰山的人,是死了却依然存活于人们心中的人。
不仅活在他的母亲、姐姐、妹妹、尼古拉、美拉莉、佐珍和他的朋友们的心中,还活在你我的心中,不是吗?
他的母亲带着马帝奥的书,悲痛地离开事发地,多年以后见到他的儿子像见到马帝奥本人一样;姐姐妹妹也因马帝奥的死而对人生有了不同的理解;尼古拉无时无刻不活在马帝奥的影子中,连最后朋友卡罗也对尼古拉说,如果他不能越过马帝奥这道坎,他和美拉莉都将永远憎恨马帝奥;美拉莉又何尝不是一直在怀念马帝奥?
她生下了她们的孩子,细心地呵护着儿子长大,如果不是心念马帝奥,我想大概是不会这样的;佐珍不也是吗?
她一直想去见一面美拉莉,因为她知道能从美拉莉那里知道马帝奥生前想说的话;而你我现在不也在怀念马帝奥吗?
如果仅仅因为马帝奥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长短来臆想导演的“尼古拉计划”的话,我觉得这和臆想上帝天妒英才,过早带走了像尼采、鲁迅、梵高、顾城、乔布斯、王小波这些英年早逝的人,而觉得上帝是否太过残忍来斥责上帝一样。
马帝奥他自己在最后也抚慰着尼古拉和美拉莉,我们还有什么必要讨论公平不公平。
马帝奥和尼古拉,在性格、命运上看上去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他们两个就像在山脚相约要一同爬上山顶的朋友,一个人说我从山的北坡走,虽然坡陡路险,但愿意肝脑涂地;一个人说我从山的南边走,那里路途平坦缓慢,但最有希望到达山顶。
北上的人从悬崖坠落了,留下的,只是南上的人在山顶插上一杆旗,眺望着远方,心中满是对对方的怀念。
对方以另一种形式,来到了山顶。
比较,不是为了评出优劣,不是争论个孰高孰低,而是让我们更有可能看到多面体的另一面,或者可以说,这不是一种比较,而是一种描述。
请允许我做个不知道恰不恰当的臆断,尼古拉很有可能是巨蟹座,马帝奥很有可能是处女座,或者说尼古拉很可能是水象星座,马帝奥很可能是土象星座。
然而,尽管上述种种,马帝奥、尼古拉、朱丽娅,都是善良的。
所不同的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行善的方式。
马帝奥的善意让他想要走进佐珍的内心,让他选择通过维稳的方式来避免再有人像佐珍一样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
朱丽娅的善意让她想要通过进行社会运动的方式为意大利除却那些毒瘤。
尼古拉的善意让他选择终其一生来奋斗于精神病科,尽可能地缓解和分担像佐珍这样的人的疼痛。
他第一次考试拿到A时,老师说他有做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同情心,确实如此。
他的老师也十分坦诚地说,他也许会判断错了,但真诚的尼古拉没有让他看错。
他这样的善意有点像《一公升的眼泪》里为了帮助池内亚也而选择学医的麻生遥斗的善意。
导演似乎不大“入流”,网络上能查到的资料也只有简单的“出生日期10月1日,天秤座”,没有各种大奖做注解,然而却留给人间美丽的烟火,也只有这样的温柔和自信,才能不在乎那教科书式的2小时左右,拍出跨越近四十年的史诗般电影。
我总感觉,他有点像那个等待三毛的荷西,始终不温不火地温柔自信地做着一件事,并不在乎“主流”怎样。
看完电影已经好几天了,这部平静的电影却让我久久都不能平静。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将有多大,只是隐约地觉得自己心中仿佛住下了一个尼古拉,一个和列文很像的尼古拉,让我在面对生活、感情、工作方面的失意时,多了几分耐心和真诚。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试着去理解别人,并尝试着去爱身边的人。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去不去爱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完全有权选择。
挤公交上下班的白领,大学教室里上课的学生,饭桌上谈论生意的商人,媒体面前发言的政客,塔吊上操作机械的建筑工人,部队里一袭军装的将军,海上钻探的油井工人,山里挥锄劳作的农民,出租车上的司机,街道两边的保洁。。。
我甚至敢自下断言,不理解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我们今天的烦恼,只是由于我们的智识、情商和阅历不足以让我们微笑起来。
容纳和理解周遭,抬起头来,自信地朝着太阳走去,不为某个人,不为某个集体,不为某种主义,只是坚定地朝前走。
怀着一颗向善的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关心和关爱身边的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和不辜负,也是对自己所负的最伟大的责任。
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了,世界就不需要天资禀赋的马帝奥和朱丽娅去做不必要的牺牲了。
太阳什么也没做,只是东升西落着;月亮什么也没做,只是阴晴圆缺着;海水什么也没做,只是潮汐交替着;山川什么也没做,只是巍然矗立着;河流什么也没做,只是蜿蜒流淌着;草木什么也没做,只是自在生长着;虫兽什么也没做,只是生死轮回着;世界什么也没做,只是正常运转着;人间什么也没做,一切自然会好的。
也许这就是Let it be吧。
嗯。
世间太过美丽,于我已是天堂。
2015.12.3123:58
昨晚,独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个小时的电影,意大利的《灿烂人生》。
第二遍看它,感触愈深。
电影是关于两兄弟和身边一些人的事,四张碟,六个小时,故事从1966年进行到2002年,应该可以说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
关于历史两字,实在不怎么喜欢,以前接触的无非是课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儿:某个年月某个人某件事,缺乏细节的幽默与惊喜,看了如同嚼蜡,无趣之至。
关于细节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视赏析课,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当堂的作业:每人写十个细节。
实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恋把手插进米袋子的那种感受是细节还是纯粹的个人感受,于是编了十个所谓的细节交了上去。
课后想来,也算教课老师用心良苦,细节丰富了电影,但中国人不比法国人那样的浪漫与细腻,我们忽略了太多生活的细节。
在“历史”这一宏大的场面面前,细节往往更是被人忽略不计。
想来,也许是这些细枝末节过于琐碎,也许是和历史中的某个结果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
每朝每代的历史书上除了结果,没有任何引人入胜的细节。
也许,结果真的比过程来的重要。
只是,这是个我不愿得出的可悲结论。
最近重温了这部电影,在网易云听电影原声时顺手翻了翻了评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说“自己很像马迪奥”,却不见一个人说自己像尼古拉。
也许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毕竟马迪奥们更需要通过网抑云评论来释放,而尼古拉们在忙碌充实的生活着。
这是一部平凡人的史诗,在我看来也是一部探讨关系的电影,人与人的关系,与家人与爱人与陌生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代洪流下个人不同的选择。
马迪奥处理不了任何关系,干脆主动将自己推的远远的,不断的离开和逃避,他那时还不曾意识到,人活在这世界上,是需要一点牵绊的,当最后一个主动尝试靠近他的关系也崩坏掉,他就去死了。
自杀这段,导演处理的很绝,马迪奥先是去了阳台,给他的花花草草浇水,伴随着电视里欢乐的跨年晚会,他还在阳台脱了鞋,稍有点阅片量的观众都会心里一紧,这种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可太明显了,得死人。
然而,接下来他竟然转身关了阳台门,回屋了,你松了一口气,以为导演就是玩玩你,以为马迪奥已经习惯了孑然一身,这个新年夜,于他而言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孤独夜晚,不叫事儿。
接着,是跨年晚会、烟花、和另外一边聚会家人们的蒙太奇剪切,马迪奥跟着电视里的主持人说了一句“新年快乐”,平静的走到阳台,这时你以为他就是出去看看烟花,结果他没有半点犹疑的,就翻身下去了。
导演你可太坏了。
反观尼古拉,“peace&love”代言人,年轻时也跟着女友激进过一把,不过年轻嘛, 那时候整个欧洲的年轻人都在闹ge命,尼古拉亲眼目睹暴力冲突和流血牺牲,他没有那么多强烈的恨的事,却有很多强烈的爱的人,恨的事并无改善,而爱的人伤痕累累,这对尼古拉的心灵冲击巨大。
虽然导师(羡慕人家的老师能说这样的话不会被学生jubao,也再次对欧洲那时流行挂某人肖像感到好笑,TMD多的不说了再说这个文得被jubao)嘴里意大利是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好歹,人家还有基本的司法公正,既然有能够通过规则制度努力的渠道,尼古拉不愿意流血。
他就带着那群精神病人,一次次上庭打官司,他并没有把目标定位为宽泛的人类,只是从他所关心的,乔珍所代表的的精神病人着手拯救。
甚至他并没有想到“拯救”这个词,这个词属于马迪奥,属于阿喀琉斯,属于神界,尼古拉立足于人世间。
我们大部分人,既做不了马迪奥,也做不了尼古拉,既不关心人类,也不懂得爱身边具体的人,既没有纵身一跃的勇气,也没有温暖宽容的品质从容自由的度过这一生。
我是这大部分人,我亦没有灿烂人生,便在这尘世间渐渐腐烂吧。
可能是因为对意大利的近代史不太了解,可能是语言的陌生。
我在理解这个人物的时候,反而没有提高到很高的理想与社会的冲突上去。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是我想说说我对情节的理解,看看有没有想法一样的同志。
Matteo这个人,感觉很像a river runs through it 里面的弟弟,家里的人都爱他,都想和他亲近,都想帮助他。
但是永远在面对他的时候束手无策,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知道怎么能和他亲近,不知道怎么能帮到他,因为不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
我觉得Matteo是个Gay,而且我觉得家里人其实都知道这一点,只是从来没有说出来过。
他的同僚在街头被暴民打伤以后,他妈妈暗中一直在默默地照顾这个人。
无疑他妈妈是想为他做点事,也许他妈妈以为,儿子之所以这么愤怒,是因为这个人是他的伴侣。
Matteo一生只跟那一个女人发生过一点感情,并且有了关系,很幸运的有了一个儿子。
在尼古拉跟妈妈陈述这件事情时候,老母亲的惊讶和欢喜是难以隐藏的。
是的,他们一家以为Matteo永远无法和女人产生真正的联系。
中间还有一个情节,就是Matteo在对那个女人的情感犹疑中,曾经找过街妓,在完事后,那个街妓将自己的项链送给了他。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那个街妓,我觉得那很明显是个drag queen,可能做了完全或者部分变性手术的男人。
因为这个街妓看脸很明显是一个化了妆的男人,但是又有胸部,且声音低沉。
最后Matteo还是放弃了跟美拉莉的感情,在美拉莉找到警察局以后,他很愤怒,不太正常的愤怒。
可能是因为他从来都懂得这种朦胧的刺探,心照不宣,但又闭口不谈的压抑。
最后他很平静的跳楼了。
我觉得这个人物从始至终痛苦着自己这种无法化解的矛盾。
他不能接受自己,他无法顺从这个社会,他永远易怒,对社会,更多是对自己。
主持人:@松野空松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Not Here、@果樹、@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特邀嘉宾:@franzcopy
主持人 松野空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史诗电影《灿烂人生》,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特邀嘉宾 franzcopy4星。
反应时代动荡下的人物变迁电影是我永远喜欢的电影类型。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四星。
一个正派良善的知识分子肉体或灵魂的陨灭是人间已经沦为地狱的征兆(看了挺久的刚才去影评回温了一下,居然又看哭了)场刊嘉宾 Nothere三星,时间挺长,看的会有些疲倦,但是最后看完了却生发出非常不舍得的情感,仿佛自己的一生也会很快落幕消失不见。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四星,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 从一个家庭反映了意大利一个时代的变迁。
场刊嘉宾 果樹灿烂人生我在场刊给了3,我其实很久没看过这么让我有恍若隔世之感的影片了。
我觉得影片选取这样的题材与跨度有其独特的魅力。
主持人 松野空松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怎么看待男二的选择,比如他突然决定要做警察,他决定自杀,他不告诉别人他的名字而是他哥哥的名字等等。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很敬佩这样的人,把善良正直刚硬展现出来,冒犯全世界,不屈服,却在自己的问题上退却、把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得一个悲剧的落幕,可怜又可敬。
男二其实让我想起很多在浩劫中理想破灭选择自杀的人,或者在失败后离开祖国选择彻底逃避的人。
特邀嘉宾 franzcopy个人性格的表现吧,这种片子人物必须鲜明,否则就是流水账了。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兄弟两人一个是温和式改良,一个是激进式革命。
投笔从戎、自杀都是激进性格的表现。
场刊嘉宾 Nothere有种宿命的感觉,过压抑自己的一生。
场刊嘉宾 果樹具体到男二的选择其实我没什么想多评论的,倒是全片每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才在时间跨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很多元的景象,也是这个片子的优点之一。
男二的行为在其角色定位上也是足够统一的,这就够了。
主持人 松野空松影片的结局是否意味着导演宣判激进式革命不可取?
或者说激进式革命的宿命是灭亡?
场刊嘉宾 Nothere也不是吧,革命有失败的,有成功的,如果联系革命,导演应该是在展现革命失败后的人的状态。
主持人 松野空松可是影片中妻子的那种更激烈的革命形式也是失败了。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激进式革命注定失败,但是它会遗留下有益的精神财富。
特邀嘉宾 franzcopy不能说不可取吧,可能只是一种大趋势,导演不一定非要通过结尾暗示些什么吧,他也可以只是陈述事实罢了。
主持人 松野空松可这不是传记片。
特邀嘉宾 franzcopy我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传达什么道理,不是传记也可以表达现实罢了。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并不全是因为激进式革命,男二并不擅长怎么去爱具体的人。
他内心还是希望自己能像自己的哥哥一样温柔有耐心的,所以他会和别人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尼古拉。
电影不一定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导演拍的时候可能也只是想要讲述一个故事。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网上盛传的切·拉瓦格的名言:资本家会对你们妥协是因为我们来过,不知道是不是他说的,但是大概是这个意思。
男二最后也留下了一个孩子,一切值得留念的关系,以及以超现实的方式消除了哥哥和女友的心理障碍,走到一起。
乔治·麦凯那部《骄傲》的结局也是工人和同性恋失败,但是又怎么能说它对今天的同性恋平权的胜利没有意义呢?
主持人 松野空松如果只是讲述一个故事,那何必需要进行这样的背景设置呢?
导演完全可以再展现其他不同的性格或者对立的人生选择。
场刊嘉宾 Nothere不是说一定要讲述一个那样的道理,而是说大环境下不同心态的影响。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没有为什么,就像许多人的人生一样,没有答案,没有为什么。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历史上有哪些激进式革命最终有好结果的?(这是可以问的吗)我觉得从导演设计男主角红色旅妻子这个角色就已经表明他对激进革命的悲观态度。
场刊嘉宾 Nothere资产阶级革命?
主持人 松野空松玄武门之变?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政变和革命不一样吧,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革命一定是要自下而上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因为我能想象到的激进革命最后都是因为有温和改革才可能有好结果罢了,不然可能会下场很惨。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其实我觉得用一句鸡汤的话,这电影是想说:革命很重要,爱也很重要。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觉得从导演设计男主角红色旅妻子这个角色就已经表明他对激进革命的悲观态度。
主持人 松野空松《灿烂人生》的时代跨度是1966-2002,这部电影是二战后的,我是感觉时代越接近现代,激进式革命的成功率越小,所以男二在初期的时候他选择投笔从戎,可是越到后面他发现这种可能性是渺茫的,同时他也没退路了。
同样的,妻子的角色在前后是态度也是不一样。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法国大革命最高潮的时候还不燃吗,国王都给你砍头了,可是结果又是什么样主持人 松野空松是的,至少如今,法国再也不会有那样的革命了。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所以革命之后,我们需要用更大的“爱”去重建秩序,这就需要有像男主那样的人,所以他是另外的珍贵。
主持人 松野空松我是觉得这部电影的革命,应该说激进式革命是没开始的,1966年同期还有法国的五月风暴,而那时的法国同样失败了。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革命的结果之所以不好,基本都是死在二次利益分配上,推翻旧的很容易,但是怎么建立新的?
新的长什么样?
自下而上,自旧而新。
包括今天我也很难想象如果我们这里变了,能怎么变,要学习谁的去变?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如何区别是革命还是暴动?
新与旧又怎么区分?
毕竟不同立场的人可能他觉得这个是新的,你却觉得是旧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结尾导演明显有给出新时代的人物看法和生活态度。
还有就是男主男二的意识形态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男主更自由主义,他面对妻子和哥哥都选择“尊重自由”,最后的结果又让他悲伤,懊悔。
《灿烂人生》这样的电影更感性,大家可能会有感性上的大触动,但是很难说出什么,我也有罢了,有些电影可能就是这样的。
#FIFF23#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