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看了预告片,因为是关于南极的题材,所以非常的感兴趣,其中的内容大概是如意和富春在去往南极的科学站中不行遇到风暴,飞机迫降,机长和一名同伴死了。
只有他们两个人活了下来,富春又很强烈的求生欲望,而如意则很绝望,富春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小屋,里边有罐头和柴油,够他们生活75天。
以为如意坠机是左腿骨折,无法行动,一直在小屋养伤,而富春每天出去10小时寻找救援。
就是这样,在南极这片雪白的大陆,两个人是彼此唯一的羁绊。
其他的我就不透露了,但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很值得人们沉思。
我看完之后心里很难受,因为我习惯会把我当做故事中的主人公去看电影,像是在经历一场冒险,导致回归现实之后,心里百感交集。
—(说明这是一部非常棒棒哒的电影)
飞机都那样了,赵又廷一点没受伤?
我不信!
杨子姗的台词假的很,百度词条吧?
电脑特技烂的掉渣,连旁边的阿姨都说,这个企鹅太假了。
最后的鲸鱼,简直假出天际!
可以了久石让……杨子姗的气质哪像物理学家?
拜托!
不是坐在那儿心平气和的把词儿背了就是沉稳了,您的内心动作呢?
散场时,一个观众但是一语道破天机:钱都让两个演员拿了!!!
—巴勃鲁•聂鲁达当我安息时,我愿你活着,我等着你愿你的耳朵继续将风儿倾听闻着我们共同爱过的大海的芬芳继续踏在我们一起踏过的沙滩上愿我的所爱继续活着我曾爱你曾为你将万物歌唱因此,你要继续绚烂地如花怒放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生于帕拉尔城中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16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
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
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
1949年被选进世界和平理事会,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
1952年回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
1973年逝世。
本影评首发于公众号:臆想谏人公社,欢迎关注 看完《南极之恋》的第一个感觉,是不知所措。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是一个让人无法正常消化的故事。
图片源于网络 无法消化的原因在于,整部电影中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
不合理的剧情、不合理的设计、不合理的人物表现...... 这种种的不合理就导致了一起去看这部电影的朋友在观影途中好几次要愤然离席,是本人一直用‘不能浪费票钱’的理念给他洗脑,才让其坐到了电影结束。
离开影厅以后,友人一幅如释重负的表情,开始说起这部电影的种种毛病。
这中间说了些什么,就不多透露了,总之简单来说,就是不好看。
好的演员、好的题材、远赴南极取景......重金打造,却不好看,归纳一下,《南极之恋》就是“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碎”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这让人惋惜的结果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话唠蕉就自己的想法总结了一下,核心在三个字:不平衡。
立意不平衡 看完《南极之恋》以后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这部电影跑题了。
从前期宣传、电影定位到台词设计,都能看出这部电影其实更多的是想表现一种逾越生死的爱情,但实际上整部电影的内容更多的是讲述如何在极限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坚韧。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打着《南极之恋》的旗号,实质讲述的内容却是《南极之活下去》。
可是要说这电影表现的是南极求生,其实也不是,毕竟爱情故事的篇幅也占到了一半,感觉混乱,不知道整个故事的重点究竟在哪里。
导演和编剧对生存与爱情的比重在电影中该如何分配这件事情上拎不清。
整部电影到底应该着重讲生存还是着重讲爱情?
突出哪个?
怎样结合?
面对这些疑问,估计导演和编剧自己都给不出答案。
这就像以前上学的时候写命题作文时会遇到的一种情况:一开始洋洋洒洒,结果写到后半段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离题了,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各种生搬硬凑的将主题往回拉,最后再来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主题升华掩饰一下跑题的尴尬,交卷!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在灾难电影里加入爱情元素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很多灾难电影都会加入爱情故事线,生存与爱情,本不矛盾。
但一般导演和编剧们在灾难电影中都是将爱情故事作为催化和点缀来处理,为的是衬托出人性在大难面前的美好和光辉。
而在《南极之恋》中,爱情和在灾难中求生这两条故事线的比重被调整为五十五十,前半段一股脑的讲吴富春如何一个人在极地里求生存,后半段一个劲的让两个主角爱得要死要活。
这数值上的一半一半,就是最大的失衡,最终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找不到重点。
剧情不平衡 立意上的不平衡,导致《南极之恋》在剧情设计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最主要的失衡点,就在生存和爱情之间。
电影花大量篇幅讲述吴富春只身一人在南极求生,也暗示了吴富春几乎每一次出门都要好几天才能完成一个来回,而荆如意因为摔断了腿只能每天在屋子里呆着。
吴富春和荆如意在去南极之前,压根不认识彼此,他们之间,没有交集,没有感情基础,就这样爱上,未免有些不合逻辑。
国外的导演在处理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时,喜欢用一种讨巧的手法,就是给男女主角设置一个彼此了解的前提。
不妨回想一下,欧美电影中可以为了对方牺牲自己的那些个男女主角,一般不是已经离异却还深爱彼此的夫妻,就是一起经历过许多风雨却因为一些原因分手的情侣。
这样的设定让导演和编剧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给人物关系设置大量交互,也可以让男女主之间深刻的爱变得合理,一举两得。
也许有人会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这世界上还有一种感情叫做一见钟情。
这话不假,但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这部电影所表现的爱可不是单纯的爱情,它定位的是在极限环境下的大爱。
这不是都市爱情剧里的男欢女爱,而是面对大灾大难时置生死于度外的深爱。
要和一个人经历过多少事情,积累多少感情,才能在被雪活埋的一刻,让那个人成为你活下去的动力?
老实说,我要是吴富春,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刻,想得更多的会是——老子好不容易变有钱了,还没享受人生就死了,我不甘心!
这才会是我要活下去的动力,我可能还会想到我的父母,但答应了荆如意要回去之类的话,在这样的时刻,我压根不会记得。
图片源于网络 导演和编剧对吴富春和荆如意之间感情的定义,特别像是在陈述一个观点:当世界上只剩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必定会相爱。
若是前者成立,那么:当世界上只剩下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他们必定会相爱。
这句话是不是应该也是成立的呢?
如此一来,所谓的爱也许不是爱,而是生理需要。
总的来说,若是要爱一个人如生命,首先,两个人之间得有过命的交情。
吴富春和荆如意,并没有值得过命的交情。
《南极之恋》在剧情上并没有将生命的大义和爱情结合,两者看上去更像是两个独立的故事,这电影要是改成章回式,可能还能稍微看着合理一点。
仔细想想,吴富春和荆如意在电影后段你侬我侬的爱情戏放在哪个场景下演绎都行,养企鹅和养猫猫狗狗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如此一来,南极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的设计又有什么意义呢?
若是把剧情改成完全的独角戏,应该也会很有趣。
吴富春独自一人经历生死,偶尔与企鹅为伍,和海豹诉衷肠,表达一下爱意;在极光下思考生命的意义,吟诵动人的诗歌,再回忆一下如今在城市中等待着他的恋人,让思绪翻涌,激励自己活下去。
这样的剧情设计应该会相当精彩。
而且,这样或许也更能平衡整个电影的逻辑,让这部电影更加深入人心。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角色不平衡 在《南极之恋》前期宣传的时候我就一直好奇,为何去南极拍摄的演员只有赵又廷?
女主角杨子姗为什么不去?
是不是怕辛苦?
看完电影以后我觉得我明白了,并非是女演员怕苦怕累不肯去,而是根本没有必要去。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杨子姗可表现的地方。
赵又廷在冰天雪地里累死累活,杨子姗只需要在室内做一个“望夫小媳妇”,偶尔给赵又廷科普一下知识,必要时候再自杀一下就行了。
男女主角在人物塑造上差距太大了,完全失衡。
这就导致观众只能记住吴富春的苦难,讥讽荆如意的无脑。
图片源于网络 吴富春的人物设定比荆如意的完整太多、立体太多、在故事中表现的机会也比荆如意多出不止一倍。
更可怕的是,男女主角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矛盾点,没有任何有效交互。
面对这样的人设结构,女主角的人物设定既不能穿针引线,也无法抛砖引玉。
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令荆如意这个角色存在的价值变得微乎其微。
坦白讲《南极之恋》这个女主角让杨子姗来承担有些屈才,荆如意这个角色,换哪个演员来都行,条件只有一个,能搭戏就行。
这样讲可能有些过火,但就话唠蕉从电影中所获取的信息来看,确实是这个理儿。
图片源于网络 虽说对这部电影吐槽了很多,但《南极之恋》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到南极去拍实景,出来的画面效果真的是国内现今的电脑特技制作无法比拟的。
就这一点,可见导演还有一点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鼓励。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另外赵又廷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在极寒环境下的种种遭遇看得让人格外揪心,对吴富春这个人物的诠释,会让人觉得,赵又廷就是吴富春,他演的就是他自己。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南极之恋》我个人只能给三星。
但愿未来在拍摄这种电影的时候,咱们的导演和编剧能把握好整个故事结构的平衡,不然,再好的题材,再好的演员,都是白搭吖。
两个主角 在南极75天的故事。
一场坠机,两个人绝地求生,整个电影除了他们两个人 其他人出现的时间不到五分钟但这一整部电影却不单调,可能实地拍摄所以各种气氛渲染得更好 更有利于演员的发挥,两个人演技都不错 尤其是赵又廷,喜欢这样的电影 。
不是傻白甜的爱情 不是爆笑无厘头的喜剧,不是各种片段堆砌在一起的冗杂 而是平淡真实却跌宕起伏,里面的小企鹅好可爱南极绝恋,风光掠影!
听说去南极实景拍摄,为这个认真的剧组及演员的态度鼓励一下。
看演员表,只有两个,可能偏文艺,在现在大陆这个大环境上映,还是期待一下!
后面是补的,今天看了点映,实景果然不一样,南极真的好震撼,赵又廷演的吴富春好逗比,这样的吴富春给我来10个,有钱又幽默,长得还行。
人性之美 没想到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一部这么暖心的影片。
超出自己预想,值得一看的片子!
薛定谔的荆如意 最近没写稿子,因为没咋看电影,迷着看剧来着,两周只看了这一部电影,因为是书粉,期待了很久,所以还是要说说。
首映日,看完这部电影跟朋友聊天,说到电影的结尾,然后在讨论杨子姗饰演的荆如意到底死了没有,我俩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然后又在群里问了其他看完片的小伙伴,结果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认为如意是死了,有人认为她没死,要相信奇迹。
问了一圈,得出一个结论,这位荆如意,是薛定谔的杨子姗,是既活着又死了。
当然了,这是一句玩笑话,因为从个人的角度,我认为杨子姗终究还是死了,而且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
并不是因为荆如意死了我才喜欢,因为《南极之恋》这个结尾,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就像片名一样,这是一部发生在极致残酷环境下的极致浪漫电影。
再联系起该片南极实地拍摄的经历,这也是一个发生在现实(非理想)环境中的理想化故事。
杜绝尘世的极致世界原著小说我是看过的,叫做《南极绝恋》,其实电影之前也是叫这个名字,中途经历了一次改名。
世界上最冷的极之地、一男一女,要啥没啥,孤立无援,如此环境之下,故事该怎样发展?
想起了当年看书的时候,当看到两位找到那个废弃的小站的时候,差点把书扔了。
心说这个设定太扯了,那么大南极,就偏偏掉到一处有房子和食物的地方,太巧合了。
后来一琢磨,也没办法,如果不这样安排,故事没发编,这俩根本活不下去。
其实,这部《南极之恋》在看得时候,开场跟当时看书的感觉差不多,代入感是不佳的。
这不是剧作方面的问题,而是设定。
因为电影的故事场所,与观众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电影开场直入主题,上来就坠机,电影的故事场景直接进入南极,广袤而遥远大陆对于观众来说是陌生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位主角与观众之间情感联系不够。
通俗一点的说,电影缺少了“人间烟火”,距离我们太远了。
举个例子,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前面也有汉克斯在家中和船上日常中的人设铺垫,结尾部分也有,这就是“人间”戏,随后才落难到孤岛上,观众有着一定的代入感。
不过随着情节的展开,也就是他们进入到废弃小站之后的故事,才会明白电影为什么没有“人间”戏份的铺垫,《南极之恋》从头到尾都发生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为的就是突出“纯粹”。
南极是美丽的,开场赵又廷苏醒过来之后,广袤的冰原一望无际,在这样纯粹的环境中,仅有的两位主角的情感戏份,自然也是不夹杂世俗的味道,且与各自的在尘世之中的身份完全剥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抛开各种的社会身份,完全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下,毫无顾忌的相爱。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本片是“极致环境下的极致浪漫”。
薛定谔的悖论:残酷并浪漫着一位土豪男,一位电波女,主要演员只有两个人,片长114分钟,但过程并不算枯燥,这是之前没有料到的。
因为两个人的完全剥离的各自的身份,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是白纸一张,所谓的个性、心眼、甚至习惯作风这样的“传统人设”完全不管用,能够面对的只有对方,用《西游降魔篇》中黄渤的一句话,“我TM能去哪儿?
”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两人的故事看似单调,但实际上是有趣的,看过电影的其实都明白,两人在小屋中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因为在这个环境下,一切尘世人设都没用的情况中,唯一成立的就是角色的性格对比了,所以两人在小屋中的互动,无论是幽默还是温情,才有看点。
所以,在这个故事体系之下,能够明白导演的用意,他在极地残酷且纯粹的环境中,注入了纯粹的浪漫主义。
《南极之恋》的导演吴有音,也是原著小说的作者,加上拍电影这次,这位一共三次登陆过南极,还去过一次北极,是以科考队的身份。
所以,他是一位对极地环境的呈现有着丰富经验和拍摄技巧的电影导演。
南极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都知道那里环境残酷,但谁都没去过,不知道残酷到什么程度,但吴有音是了解的。
所以也别再质疑电影中赵又廷和杨子姗在南极求生的常识问题了,我相信没有人比导演更了解南极。
举个例子,杨子姗割腕,但没死成,她说自己“解决不了”,为什么?
因为伤口被冻住了。
电影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但所有的遇险情节很真实,那赵又廷段掉到冰裂缝里的戏份,看得我缺氧,掉到水里那段就别提了,这么冷的天气可以感受一下。
电影的环境渲染是残酷的,却又是浪漫的:否则也就不会让他们找到一个避难所般的废弃小屋,有了一定的取暖设备和食物,缓解了求生欲,才能产生浪漫的元素;然后生存基础是有限的,为两位设定了一个限时任务,才能产生残酷的环境,最后剥离社会身份的一男一女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相爱。
残酷与浪漫,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基础,在本片中的合二为一,两位主角,既不像《青春珊瑚岛》那样乌托邦般的二人世界,也不如《荒岛余生》那样就汤姆汉克斯老哥一个那么惨。
所以,整部《南极之恋》,也如“薛定谔方程式”一样,残酷与浪漫两种矛盾关系的叠加态。
如此前提下,回到开篇,荆如意的生死之谜也就揭开了。
(如下内容有剧透)解读结局:轻轻地你走了,不沾染尘埃原著小说结尾荆如意是活下来的,电影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其实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在既残酷又浪漫的环境中,看似是可以读解出不同的含义,有的观众认为最后奇迹出现,杨子姗获救,有的观众认为这是残缺的美好,无疾而终的爱情。
但真实情况呢?
个人观点啊,杨子姗是真的死了,电影虽然一再渲染浪漫,但“浪漫不是超现实”。
极光,鲸鱼,电影中杨子姗亲口讲述了关于极光的传说,是死去少女的灵魂变化的。
关于鲸鱼,她也说过“希望生命像鲸鱼一样强大。
”电影中赵又廷两次碰见鲸鱼,第一次差点扑街,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呼应了杨子姗“生命像鲸鱼一样强大”的梗,第二次是鲸鱼的骨架,含义在于“鲸鱼这样强大的生命也逃不出自然法则”。
最终,杨子姗在极光下“睁眼”,“看见”天上的鲸鱼,这代表什么?
这是少女的灵魂啊,她在腿断的情况下,在南极坚持了75天,生命已经如“鲸鱼一样强大”了,最后是灵魂化作了自己一心称念的鲸鱼,融入了极光,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这是戏剧化的手法,唯美浪漫,却残酷写实。
如果剥离开情节隐喻,从电影剧作上来看,最后也必须要“搞死一个”。
因为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南极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前文说过,《南极之恋》没有丝毫“人间”气息的渲染,为的就是要剥离开二者尘世中的身份设定,从而进入到纯粹的浪漫中。
换句话说,二者是存在身份乃至阶级上的差异,真实生活中,二者是不会遇到一起,更不可能产生爱情,否则就变成了童话故事。
咱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泰坦尼克号》为什么让杰克死去?
并不是为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刻意为之,而是因为二者的身份和阶级差异。
电影是基于真实事件虚构的爱情故事,并不是童话,一个穷小子和富家女,尽管电影设置了灾难和富家公子对二人的关系进行种种阻挠,但无济于事。
因为一艘大船就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与世俗完全脱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位身份差异极大的角色才有机会相遇,并产生单纯的爱情。
如果杰克最后没死的话,两人上岸之后的爱情,也会是一场悲剧,因为基于的是写实的浪漫,而不是童话的浪漫,卡神不会让世俗玷污纯洁的爱情,所以才会让杰克死去。
《南极之恋》也是一样,就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残酷环境中,去享受单纯浪漫的纯粹,并不会带到尘世中去。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最近国产的灾难探险题材影片蠢蠢欲动,前有《七十七天》,后有《南极之恋》,都是宣称深入极地实景拍摄的。
仿佛在宣扬一种电影人的精神,只有深入了极端地区实景拍摄的,才是好电影,不过其实好莱坞那些在绿色背景下电脑画出来的极端环境,看起来也不错,只要态度是认真的,形式其实无所谓。
影片开场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赵又廷的那件大貂皮领,真耀眼。
空难部分拍的还比较不错的,气氛比较紧张,比不了西方特效大片,但是相比冯导当年的空难,还是有进步。
虽然影片宣称南极实景拍摄,但是其实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画面是在棚内抠图拍摄的,而且棚内的时候很明显,这个需要提升。
合成的功底一般。
还有很多赵又廷雪地行走的镜头,完全是电脑画出来的,看上去就像是一部网络手游。
客观说,影片前半部分不会让人提起太大的兴趣,几乎是在找漏洞中度过的。
南极,没有帽子耳包围巾和护脸,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完全裸露的活动在户外,再比如赵又廷没有任何装备徒手登山还能背个大活人,再比如两人身陷绝境,却刚好发现一个废弃的基地,而基地已经废弃很多年,竟然还为他们留下了储存量达到75天的食物和燃料。
极寒天气下荒废几年的基站,发电机和柴油竟然都能正常使用。
不过看完这部分南极的气候,你会明白,南极和东北比起来,是人间天堂。
南极日均气温才零下20--25度,而黑龙江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零下35---45度。
如果你在黑龙江的冬天雪地里,模仿赵又廷不带帽子手套围巾,雪地里躺上8小时,那你可能最后连全尸都留不下了。
虽然在野外生存探险方面有很多漏洞,但是还是有一点灾难题材的感觉。
而且看到影片后半段,注意力将会转移,看的是生存的决心和勇气。
合理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非要解读为一部爱情电影,我觉得比较牵强,因为在那种极端环境之下,孤男寡女与世隔绝,相依为命,尤其女人还受了伤,离开男人的照顾会死去。
在这种情况下,二人无法预知未来是否能够脱困,产生的那种亲密关系,不具有代表性,严格来说,算不上爱情,也就是一种相互利用和寄托。
而且人在绝望的环境中产生的脆弱依赖本身就具有欺骗性。
影片中有一段赵又廷用雪橇推着杨子姗的画面,很像《七十七天》江一燕坐着轮椅那个场景。
影片最终暗示了宿命论,最后生死关头,是一只企鹅指引了赵又廷找到了中国的南极站。
这也是很多灾难电影惯用的一个小手段,因为确实很多灾难中最后的幸存者,都会承认自己能活下来,是遭遇了某种奇迹。
感谢澳洲华狮电影 的邀请,在悉尼看了《南极之恋》。
前阵子看见华狮的朋友在朋友圈提到一个国产电影,没说名字,只说样片儿的质量让她有些惊喜,外加结尾花絮很棒。
凭这几个关键词我去留言说是指那部清华宣传片吧,以为肯定猜对的,结果她回了我一个大大的NO。
要说好奇,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对这部电影好奇的——是什么片儿啊,作为国产片让她一个天天审查澳洲引进片的人惊喜了,是什么片儿啊,结尾的花絮让人这么称赞。
结果呢,居然是#南极之恋# ,这名字还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关晓彤那部尬到家的极光之恋…去看电影的时候就怀着这种意外的心情,没想到观影过程也一直让我意外。
一上来就空难,货真价实的紧张,马不停蹄的剧情发展,好几个地方(具体就不说了)都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寒冷的恐惧。
明明是部爱情片,开场十分钟之后我对它的心理预期已经偏向灾难片了。
要说这电影最大的惊喜,就是在白茫茫的冰冷中营造出的真实感。
我起先预想过,发生在南极的故事要都置景或者绿幕拍的话,整体效果得多假啊——胆战心惊地看下去,它还挺真,我就明白华狮朋友说的那份惊喜来自哪了。
《南极之恋》是第一部在南极实体环境中拍摄的故事片,剧组连同演员一起去南极呆了28天,和科考队员同吃同住,用镜头影像展现真实的冰与困境。
导演本人就是科考队员之一,对南极的实地危难把握精准,感受展现也淋漓尽致,完全可以在国产灾难片的里程碑上记一功了。
另外一个惊喜是演员。
这是一个人物关系非常简单的故事,需要两位演技极其优秀的演员才能撑得起来。
赵又廷和杨子姗表现不错,尤其是赵又廷,最大的惊喜是他。
我对他的角色的几次困境都感同身受,说明在情绪传达上他已经十分到位了。
扮相、演绎,都是至今为止最好的赵又廷。
影像风格方面,比如人体逆光的镜头,肢体碰触的方式,人与人接触时慢悠悠的纯情的情欲展现——这些都能看出导演与摄影受关锦鹏的影响。
所以这次的“监制”并不是挂个名了事的那种。
久石让的配乐很棒,我没有失望。
说问题:电影里“南极”的部分表现得很好,“恋”的部分就有些微妙。
发生在吊桥效应下的爱情故事,却古怪地选择分开两条线的、缺少交集的、静态展现方式。
灾难电影中浸入的吊桥效应的爱情,应该是快速的、是动态的,是男女主角两条线被情境强制糅合成一条线、再同步推进的(参考15年那部《侏罗纪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配合灾难背景创造出男女主角之间危机感的张力,而这份张力越紧绷,男女主角的爱情就越make sense。
《南极之恋》里的恋为什么微妙呢?
它把那份张力紧绷到极致的热恋结果甩给了观众,可结果出现前的铺垫却是分开两头的、各自为阵的、平静缓慢的——前因推不出结果。
吊桥效应是真,吊桥效应的表现却不真。
所以我没有被故事里两人的“恋”打动,打动我的是整个“南极”。
————————满分10的话,6.5,为惊喜可以加到7。
推荐去电影院看一次,哪怕为了结尾那一段花絮也是值的。
《南极之恋》要想有出息还得有件貂儿!
既《致青春》之后赵又廷与杨子姗又一段虐恋!
不得不说在这几乎只有两个人的电影里,两位主演的表演是出色的,足以撑起整部影片!
问题出在编剧,第一富春这个人设有点太过于完美;第二两个人情感的转折点一定要用事故推进,那两个人到底是因为真正喜欢对方,还是因为只有彼此才互相依靠呢?!
第三结局的处理真的太差了,无论从情感还是逻辑都是最差的选择!
6分!
ps:充满知识点的电影!
当Cessna飞机坠毁在南极冰原的褶皱中,吴富春与荆如意这对陌路人的呼吸,在零下40度的寒风中凝结成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滴露珠。
这部在真实南极取景的生存史诗,以极简主义的叙事框架,锻造出一场关于人性淬炼的极限实验——在永夜与极光的轮转下,在冰山与裂缝的环伺中,两个被文明社会异化的灵魂,最终在白色荒漠里寻回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诗学。
一、生存几何学:冰原上的存在主义方程影片开场的坠机事件堪称精密的叙事手术:物理学家荆如意的腿伤与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的完好无损,构成知识/资本、理性/感性的初始参数。
他们被困的废弃小屋,成为人类文明的微缩模型——20天的存粮、破损的《南极生存手册》、六颗土豆与半罐腐乳,这些生存变量在雪地几何中被反复演算。
导演在此构建了惊人的空间张力:吴富春每日外出求援的蛛丝马迹,在雪原上划出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荆如意用口红在木墙写下的等高线方程,将二维平面拓展为三维生存图谱。
当富春跌入冰裂缝的深渊,手电筒光束在蓝冰中折射出的分形光路,恰似人类在绝境中不断分叉的命运可能。
二、知识体系的暴力重构南极的极端环境制造了认知体系的倒置:曾用物理公式计算生命期限的荆如意,最终依靠民间谚语预判暴风雪;满口商业话术的吴富春,却在捕捉企鹅时领悟生态伦理。
这种知识阶层的消解,在小屋的「教学场景」中达到戏剧巅峰——天体物理学家教授婚庆策划人摩擦生火,南极科考手册的严谨逻辑被简化为「别让尿结冰」的生存智慧。
影片对工具理性的解构充满哲学意味:GPS定位系统败给鲸骨路标,卫星电话不敌海豹油脂信号火,现代科技在原始生存本能前暴露出脆弱性。
当富春用婚庆彩带编织救援标志,当如意将婚纱改造成防寒面罩,文明社会的符号在南极风暴中被重新赋魅。
三、情感熵增定律的逆写两人关系的演进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逆过程:从初始的混乱走向秩序。
富春用尿壶为如意接尿的尴尬场景,消解了文明社会的性别禁忌;如意教授富春「企鹅不会向后走」的生存法则,重构了知识传播的权力关系。
在极夜的75天里,他们从「甲方乙方」的契约关系,蜕变为共享生命节律的共生体。
导演用极光下的「伪婚礼」完成存在主义宣言:当荆如意裹着红绸念出《庄子》,当吴富春用鲸鱼骨架搭建圣坛,这场没有观众的仪式,既是文明碎片的招魂术,也是对抗虚无的生存宣言。
南极的绝对寂静,反而让心跳声成为最震耳欲聋的存在证明。
四、白色荒漠的隐喻拓扑南极在此超越地理概念,成为现代性批判的终极场域:冰裂缝隐喻都市人的精神裂隙,雪盲症暗示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眩晕,极昼极夜对应着社交媒体时代的认知极化。
当富春在暴风雪中产生「温暖小屋」的幻觉,当如意为计算日期在墙上刻下玛雅历法,影片揭示出人类始终在虚构意义以对抗存在的荒寒。
结尾处的救援场景充满神谕色彩:直升机桨叶搅动的不是雪粒,而是文明社会的尘埃;荆如意最终脱下的假肢,既是肉体的残缺,也是现代性枷锁的卸除。
当两人在冰原上相拥成渺小的黑点,这个充满宗教感的镜头宣告:在剥离所有社会身份后,「活着」本身已成为最庄严的奇迹。
《南极之恋》的残酷与浪漫,在于它用南极的绝对纯粹,照见了文明包装下的生存本质。
当吴富春背着荆如意穿越死亡冰原时,他们踏出的不仅是求生的足迹,更是人类重归本真的精神图腾——在这个被Wi-Fi信号覆盖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片南极,来冰封那些过剩的欲望,让心跳重新成为丈量生命的坐标。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