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巴霍巴利王2:终结

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巴霍巴利王(下),巴霍巴利王(下):终结,巴霍巴利王:磅礴终章(台),巴霍巴利王2,巴霍巴利王:结局,Baahubali: Part II,Baahubali: The Conclusio

主演:帕拉巴斯,拉纳·达格巴提,安努舒卡·谢蒂,特曼娜·芭蒂亚,萨伯拉杰,拉姆亚·克里希南,纳赛尔,萨嘉拉吉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印地语,马拉雅拉姆语年份:2017

《巴霍巴利王2:终结》剧照

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2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3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4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5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6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3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4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5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6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7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8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19巴霍巴利王2:终结 剧照 NO.20

《巴霍巴利王2:终结》剧情介绍

巴霍巴利王2:终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旷日持久的大战结束之后,巴霍巴利(帕拉巴斯 Prabhas 饰)最终凭借着他的骁勇善战获得了太后希瓦伽米(拉姆亚·克里希南 Ramya Krishnan 饰)的垂青,太后决定立他为王储,但是,在登基之前,巴霍巴利必须游历他所拥有的国土,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开明睿智的君主。与此同时,太后还必须小心的平衡巴霍巴利和自己的亲生孩子巴拉拉德夫德斯(拉纳·达格巴提 Rana Daggubati 饰)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经过一个名叫昆达拉的诸侯国时,巴霍巴利邂逅了名为提婆犀那(安努舒卡·谢蒂 Anushka Shetty 饰)的公主,英姿飒爽的公主一下子就俘获了巴霍巴利的心。在将军卡塔帕(挲塞亚拉杰 Satyaraj 饰)的建议之下,巴霍巴利隐姓埋名开始接近公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颗心渐渐靠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纪念品超级无敌掌门狗:发明的世界恐龙鳄鱼人体雕塑桂冠诗人飞虎队谍战大旅行2:特快专递声梦传奇第二季我的姐姐绝望主妇第四季伯德里纳特的新娘婚后热恋宇宙战队球连者高桥留美子梦幻剧场犬夜叉特别篇黑色铁碎牙捍卫正义姥爷的抗战黑色星期一第三季电锯惊魂10天使面庞奶酪陷阱假/如彭布罗克郡谋杀案我的狗狗我的爱花豹少女队3:同一个世界不可思议的晴朗名酿家族邪恶力量第九季麦克斯·克劳德的星际冒险一卢比战记天黑请回家第二季

《巴霍巴利王2:终结》长篇影评

 1 ) 浮夸的幽默别有一番咖喱滋味

【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很少让人失望】当售票小哥生硬的念出巴霍巴利四个字时,我还一度以为又是一部奇葩且奇妙的印度电影。

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神奇的剧情和浮夸的特效,都在这本该有的一本正经里,展现着喜剧的元素。

除了法国喜剧,我逐渐也爱上了印度电影这种浮夸的幽默。

同样爱的,还有男主的肌肉&masculine charm爱与正义就更不用说了

 2 ) 传统和视效的融合,这套印度史诗做到了极致

史诗大片《巴霍巴利王》上下集顶着诸多光环,在印度电影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纪录的预算和回报,两次问鼎票房冠军,印度电影圈交口称赞,IMAX 2D规格拍摄,印度首部4K高清规格泰卢固语电影,砸钱4亿人民币做特效,华美的宫殿、服饰和战争场面,上下集加起来一共5个小时的大部头……没看过本片的观众可能会对影片的现代性产生预期,票房、视效等等标签噱头非常闪亮,听上去像是在说一部追赶当今视效大片潮流的作品。

看过之后发现并不完全是。

《巴霍巴利王》在视效、画面、美术上追求了最先进最华丽的观感,它所服务的是一个内核非常古典的故事。

《巴霍巴利王》的故事承继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传统。

人物出身王族,关系简洁明了善恶分明,强调忠君报国爱民如子的传统思想,诗化的对白,剧情设计围绕欺瞒、猜忌、背叛、复仇等经典套路,以忍辱负重的好人除恶扬善强势回归作为结局。

看片过程中充分享受4亿人民币砸出来的极具娱乐性的大场面,看完之后剥离画面再回想一下剧情,能更好地体会到这个古典主义故事的力量,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的跌宕起伏。

印度是一个古代文明繁盛的国度,印度古代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王族相争、被流放的王族回归复仇为故事主线。

《巴霍巴利王》的人物关系有一部分取材于这两部梵语经典。

深受古典主义影响的莎士比亚也常在作品中描写王室的悲欢离合。

以上这些为观众所熟识的印度本国和外国作品里,都能找到和《巴霍巴利王》同为古典主义继承者类似的故事设计。

这套影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安排是上下集的剧情结构。

下集讲述老巴霍巴利如何从储君被贬为平民而最终遇害,处心积虑的兄弟如何夺权上位,最终被小巴霍巴利推翻,后者成为国王;上集讲述小巴霍巴利被老太后拼死救出,被养父母带大,把自己的母亲救出后,被告知自己是遇害国王的儿子。

下集在形式上是上集的后传,内容是对上集故事开始之前所发生故事的倒叙,实质上是上集的前传。

这种安排可以让两段故事在保有足够的悬念设置和戏剧性的前提下,相对做到独立成章,上下两集先看哪一集没有太大区别,拼在一起可以看到更大的故事背景。

《巴霍巴利王》场面很大,编导绞尽脑汁做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场面设计,为了把这些设计拍得好看,砸下血本炮制精美的画面,下集从片头开始就是制作非常精良的定格3D动画场景,为观众做好前情提要。

影片看上去和一般我们见得比较多的大片风格很不一样,主角巴霍巴利父子被塑造成战无不胜的英雄,故事的推进大量凭借战场搏杀和歌舞场面,上天入地变化多端,人间和神界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作为故事主线的史诗情节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这和印度人的价值观和观影习惯,甚至宗教信仰很有关系。

巴霍巴利王对于印度观众来说是湿婆神的化身,上集小巴霍巴利力大无穷,举起象征湿婆神的神像,这个情节很直接地表达了他和湿婆神两位一体的人物设计。

《巴霍巴利王》迎合的是印度观众对神明以及他们向其所能祈求到的福祉的向往期盼之心,和类似《摔跤吧!

爸爸》《神秘巨星》的影片从思想到形式都和国际化的市场口味融合不一样,《巴霍巴利王》是一部将印度社会传统意识做到极致的影片。

 3 ) 最爱还是巴霍巴利与提婆犀那

昨天看了巴霍巴利2,今天补上了1。

这部印度片依旧很有味道,因为是印度神话,自然也有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在其中。

比如男主开了挂一般无人能敌的强大。

他是神,但是他依旧会失去。

片子虽好,可我实在是不懂印度片这个叙述事情的逻辑。

1开端是太后拼尽性命就下摩哂陀巴霍巴利,这也是2中演了一个半小时后的同一个镜头。

1讲了摩萨德长大,在不知道被囚禁的提婆犀那就是他生母的情况下就下了她,然后就开始了帕叔叔讲故事,后面全是巴霍巴利,也就摩哂陀爸爸怎么当上储君的故事了。

而2呢,是接着这个故事,讲巴霍巴利在加冕前四处游历,爱上了提婆犀那,可却被哥哥的阴谋害的与母亲反目,最终被帕叔叔杀死,此时小摩出生,出现1的开头,然后中间一大段需要观众自己脑补1的前面,再来就是接着这里开始了小摩的复仇之路。

总得来说,故事本是A1+A2+B1+B2,A为巴霍巴利个提婆犀那的故事,B为他们的儿子的故事。

电影却让1是B1+A1,2是A2+B2。

每一部都总结不粗来到底是他还是他爸是主角。

印度导演这个逻辑是我理解不了的。

个人比较喜欢巴霍巴利和提婆犀那的故事,可能是对这种天生的王子和公主更为偏爱吧。

一个是战无不胜,心地善良的王子,一个是做事果敢,母仪天下的公主。

两人互相欣赏,毫不遮掩,大胆相爱,彼此深深地牵引着对方。

令我印象最深的两处:一是一直听母亲的话的巴霍巴利,在母亲下令抓提婆犀那时帅气拔刀,说自己承诺了绝不让她受委屈。

反叛此时添油加醋,说湿婆神都会出错,但太后不会,可巴霍巴利却说,“母亲你错了,未征求女孩子的意见就承诺把她作为别人的妻子,是错的。

”二是一个男的借着自己的职权,在女人去上庙子的时候让她们排成一列,乘机占她们的小便宜,当提婆犀那看见时,直接夺过刀来砍下手指。

在审判庭上,巴霍巴利问清楚之后说得那番话,“是的,提婆犀那你犯罪了,如果他侵犯女人的话,你砍下的不应该是手指,而应该是他的头”,于是帅气转身,加上自带bgm,咔嚓,头颅落地。

这部片子反映了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他们心中有着一股精神,其中体现在提婆犀那的表哥,在巴霍巴利鼓舞了他之后,就从一个懦夫变成了勇士,那便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在这部片子里信仰湿婆神,而巴霍巴利,便是湿婆神的化身。

但神啊,也是会被伤害的。

能伤害他的不是那些持着长矛射着剑的敌人,也不是狡猾的敌人的阴谋诡计,而是最亲的人的背叛。

可这个善良又正义到骨子里的巴霍巴利啊,在被最亲的人伤害后,嘴角都还是笑容。

总结一下,这部片子看完,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善良与正义,也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想同时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心中的正义,首先得让自己变得强大。

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伤害不了我,我也才有能力不畏惧小人,去帮助他人,去捍卫正义,去守护善良。

 4 ) 印度人拍魔性爽片也挺走心

前段时间狂刷印度片,有追梦励志,有中产温情,还有的讨论宗教、政治,但第一次看印度神话题材,先看了《巴霍巴利王(上)》,脑洞大开,神曲无敌,但特效有点五毛,可以说是另类爽片,所以,下集一上映就跑去看上午场。

电影两个半小时,稍微有点长,但我看得很欢乐。

宫斗戏和忠臣抉择两部分有点套路,看来哪个国家都少不了类似戏码。

其他地方真是一边想吐槽印度人民的想象力,一边特别开心地看下去,心里还很想问问自己是不是有毛病。

就是这么魔性的一部电影,听说是一部印度影史票房冠军。

总体来说,感觉故事比上集要好一些,一路开挂的巴霍巴利,得胜归来,深得民心。

开场的二十分钟歌舞,利索地交代了一些基本故事,就算没看过(上)也不影响看(下)。

说到底,前面三分之二的铺垫,是为了后面三分之一的王子复仇记。

男主巴霍巴利成为王储,精明能干的希瓦伽米太后,让他在加冕典礼前去深入民间,看看百姓到底怎么过日子的。

巴霍巴利和随行的卡塔帕,在昆达拉遇到了提婆犀那公主。

这算是经典的“英雄救美”部分了,但公主武艺高强,也能提刀杀敌。

有个砍破白纱,只露出公主双眼的镜头,拍得特别美。

我感觉,安努舒卡·谢蒂饰演的提婆犀那公主身材匀称,五官深邃,好好拍起来真的非常出效果啊。

但又神经又搞笑的一段,其实巴霍巴利留在昆达拉装疯卖傻的日子,能笑到停不下来。

他天生神力,又挺机智,时不时秀一秀实力和脑力,公主有所怀疑,但无法确认,略略动了心。

等后来他,再一次力挽狂澜,真正的英雄救美后,俩人情投意合,但真正的不幸和故事就开始了。

我挺喜欢这段里的一个小人物,那个干什么都畏畏缩缩的库马拉,在巴霍巴利的帮助和激励下,变成了一个保护妇女的勇士!

这种配角人物的成长和转变显得特别可贵,或许有衬托主角的意味,但看到他拿着短刀奋勇杀敌的时候,还是会感动。

而且打戏方面很精彩,各种慢镜头,拳拳到肉,很有视觉冲击力。

最后王子复仇部分,更是肉身相搏,看点十足。

虽然《巴霍巴利王(下)》是拍印度神话爽片,但电影的主题挺明确的,关于诺言和遵法。

巴霍巴利一直尊敬很母后,谨遵她幼年的教诲,做人要信守诺言。

两个人因为提婆犀那公主的事情出现争论,巴霍巴利知道是母亲强势,未经女孩子允许就肆意决定她要嫁给谁,所以,他选择站在心上人这边。

忠孝难两全,最后误会层出。

我觉得做人还是要坚持善良、正义和守诺,这样才能不负自己,不负他人,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和爱戴。

巴霍巴利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可印度人都把他奉为神明,不管是加冕仪式上的振臂高呼,还是后来人们得知他死去消息时的悲恸,都发自真心。

因为他有前面的那些美德,才会有这样的民心,也是最后大仇得报的关键。

而最令我意外的是,电影还影射了印度的男尊女卑问题,希冀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影片中,一方面摩喜施末底的最高统治者是个女人,社会地位备受尊敬;另一方面,一国公主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还需要受强权左右。

可众望所归的巴霍巴利王分外尊重女性,他能用胳膊做桥,让公主走在上面登船,也会时刻不忘太后的教诲,哪怕最后也是希望有人能照顾好她。

这种提高女性地位的意识特别重要,尤其出现在像《巴霍巴利王》系列这种在印度本地大热电影中,更显诚意和决心。

或许,它能成为票房冠军,就是有以上原因。

 5 ) 唱歌跳舞的史诗

应该是史诗大片吧。

各种拆房子,各种砸来砸去,一开场就是巴霍巴利王驯服大象,太后一直很淡定。

结果到中间太后傻逼了让巴霍巴利王在王位和老婆里选一个,果断选老婆。

后面就是各种被阴谋陷害。

从大司令到贬为庶人。

然后最后死了。

倒是卡他怕把人家杀了还哭。

就这一个多小时啊。

然后就是小巴霍巴利了。

长大了打倒叔叔为父亲报仇。

他还是太后救出来的。

然后就是各种打。

有个拿树发射6人盾牌组的比较醉。

最后他妈绕场三周把叔叔烧了。

完。

整体感觉确实氛围不错。

但是比宝莱坞现实主义还真差点,半天没看出剧情,一直在唱歌跳舞。。

 6 ) 少废话,《巴霍巴利王:终结》

“他终于死了。

”2015年《巴霍巴利王:开端》上映,影片场面宏大,主角筋肉爆棚,尤其是结合了《斯巴达300》与《指环王》的战争动作场面,浩荡雄浑,气势逼人。

究其缘由还是钱砸的多,截止于2016年做为印度耗资最贵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还真就是大力出奇迹。

两年以后《巴霍巴利王:终结》于印度上映,与此同时,凭借《摔跤吧!

爸爸》,印度电影在中国也再次得到了认可。

出乎个人意料的是,作为这部史诗片的下半部,《巴霍巴利王:终结》并没有像《开端》那样将主体故事聚焦在巴霍巴利王身上,影片时长2小时47分钟,前2个小时仍在讲巴霍巴利王他爹巴霍巴利的故事。

影片内容紧接上部,开篇即是前情提要。

结构上也是基本照搬《开端》,在《终结》中,巴霍巴利就像他儿子一样开篇就开挂,又连打带杀的处了个对象,接着又陷入了宫廷斗争……总之就是这位摩西施末底王国的王子所行之处大地震颤,百万人中旋转跳跃,品行端正厚德载物,文治武功天下无双……然后他终于死了。

《巴霍巴利王:开端》钱砸的多,砸出了《指环王》般的大场面,砸出了《斯巴达300》般的刚猛肃杀,为印度史诗片砸出了一条通天大道,当然更少不了影片演职人员的奇思妙想与辛勤付出。

而到了下半部影片,导演与编剧终于展露了血统的本质,加大了歌舞戏在片中的比重,以更加异想天开的情节替代了部分本该令人血脉喷张的场面,使影片更趋向于印度本土,而不是顺着那条“通天大道”走向世界。

2小时47分钟的影片,前2个小时竟全是回忆,纵然《终结》中的巴霍巴利如《开端》中他儿子巴霍巴利王一样品学兼优,骁勇善战。

看了两个小时才结束的铺陈,多多少少给人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巴霍巴利开了两个小时挂,终于挂掉之后,原本的主角,巴霍巴利王总算没让人失望。

一言不合就是怼,一语不发就是干。

不废话了,看影片截图。

 7 )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喜欢的好像不是英雄和公主的爱情故事,而是神和子民的故事。

但神话中的英雄本该如此,但在那个国家的当代更有这样的人,是神话滋养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神话?

老巴霍巴利王惨死后,百姓发疯一样寻找他,太后举起他的儿子,一个重生的巴霍巴利,百姓迟疑,但幸好,英雄血脉继承,他永远是这个土地上的守护神,为了抵抗百姓心中的恐惧和无助,英雄不会消失。

因果轮回,平达利人残害平民,不惜淹人取乐,最终全军被泄洪淹没,这是巴霍巴利的智慧,也是神的旨意。

安稳的现世缺少景仰的对象,于是不甘的人们重塑偶像,但却对英雄乏味。

安全的生存空间和不愁温饱的生活让人们追求更原始化的欲望,肉体和皮相。

而旧时英雄和宗教是让人们的精神得到满足,以此让人们忘记生存的恶劣不安,寄希望于来世。

为什么喜欢巴霍巴利,因为他不仅是神,更是人,人性的那一面更加令人动容。

他会对一个挥剑斩敌的公主一见钟情,他说,“我将永远属于你。

”而不是,“你是属于我的。

”他爱公主的英勇,但打动他的是公主宁折不屈的风骨和那份尊严,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跳下河拖船去接自己的妻子,但一句“公主的心意好像飘到别出去了!

”这样的调侃让公主果断踩着他的肩上船。

只有这样一个被囚禁25年拾柴待敌人灰飞烟灭的公主才配得上这位神。

公主和巴霍巴利几次当众驳逆太后的旨意,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英雄岳飞,同样的功高盖主,同样最后遭受残害。

因为他们不会像巴拉一样“审度”说话和做事的时机和对象,不肯折中选择缓和的一条路,他们只说最正确的话,只求不违逆自己的心意和信仰。

所以,最后能活下来的往往都不是英雄,但他们的精神和故事永远是漂浮在苦海中的人们牢牢抓住的一根树枝。

 8 ) 巴霍巴利王是燃的典范

如此的电影,不说演技怎么样,至少是一部充满诚意的电影,我们总是嘲笑印度电影的开挂,但是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贬低印度电影,这部电影在北美斩下的票房是中国望尘莫及的,总陶醉于自己的世界里是坏事,印度电影的崛起是我们不可小觑的,话说回来这电影真的很燃,只有在电影院看的才明白,而且没有字幕容易产生误解。

 9 ) 今天,你开挂了没有?

中国人好扣大帽子,说人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日本人是“变态民族”……好了,印度人呢?

“开挂民族”!

大概就是“街霸”里那个“yoga fire”的形象吧,长手长脚的瑜伽师,就爱不按常理出牌。

印度电影也这样,好好的爱情小品,给你抻个3小时,中间还整个intermission,搁好莱坞,这是史诗电影的待遇。

好好的商业电影,给你动不动来点社会批判,教育啊、宗教啊、性别啊……最作死的是居然还敢批评官府。

种种搞搞震,总之就是两个字——“开挂”。

开挂·王,又称隔壁老王不过这部《巴霍巴利王2:终结》就算放到“开挂”的印度电影里,也是“开挂王”级别的。

看看票房就知道了,本片2017年5月6日在印度上映,迅即在印度30个邦的29个当中夺得了影史票房冠军(仅有喀拉拉邦例外),因此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印度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

上映仅10天,全球票房超过100亿卢比,最终在全球收获160亿卢比(约合1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

不仅如此,还在IMDB等国际网站上得到了8.4的高分。

本人去年3月恰巧在南印,亲眼目睹了报纸上连篇累牍关于此片的报道以及民众翘首企盼的热情。

据说上映之后更不得了,印度电影票价一般在150卢比左右,可是本片的黑市票价一度被炒到了3000卢比一张!

这片子更开挂的地方还在于,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熟悉的“宝莱坞电影”,而是纯正的南印电影工业制作。

片名在泰卢固语中意为“有强壮臂膀的男人”,在泰米尔语中意为“有理智的杀戮者”,总之不是印地语,所以在北方各邦上映的时候是要打字幕的。

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换了中国,那就是一部讲粤语或者四川话的电影拿了《战狼2》的票房,听起来是不是略有点匪夷所思?

印度人民对此片的热情,中国人大概很难理解——那就不要理解好了。

宫斗和神话什么的,本来也不是我关心的重点,我作为动作片影迷,专门侃一侃它同样开挂的动作戏就好。

回想起来,印度动作片的动作戏,直到上个世纪还说不上有什么特点可言,制作也很粗糙。

模仿好莱坞的暴力和血腥场面放在一片轻歌曼舞中,感觉颇违和。

真正开挂,是从2006年的《印度超人》开始,而幕后功臣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香港动作导演——程小东。

程导为影片设计的许多动作场面让人想起《倩女幽魂》、《东方不败》等武侠经典,而夸张飘逸的动作风格无疑直接打通了印度影人的脑洞——原来打斗戏还能这么拍!

后面的事情,就完全出乎我们中国人的意料之外了——要不怎么说人家是开挂民族呢。

2010年的一部《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其实也是南印电影)看得所有人目瞪狗呆。

最后机器人大战警察一场,那恣肆汪洋的想象力,那自命不凡的得瑟劲,加上囧出天际却蜜汁诱人的特效场面,真能让人看完三月不知肉味。

一定要提一句的是,该片幕后的电脑特效团队不是什么国际大牌,是国内参与过《少林足球》等影片制作的“先涛”——活生生被开挂民族点石成金了。

从此以后,印度电影的动作场面真是一日千里,让人刮目相看。

《功夫小蝇》以小博大的奇想,《胜利》中的各种人体风车,《雄狮》中对人类体能的无限夸张……如果说印度动作片有什么特点,那就是“过火”,如果说他们为世界动作电影之林贡献了什么,那就是“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的敢想敢干。

而这种特点在《巴霍巴利王2:终结》中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在我看来,简直可以媲美当年的《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因此毫无悬念第入选了我去年的“金隼奖年度十佳动作场面”。

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表面上看,《巴霍巴利王2:终结》中的战争场面走的是《指环王》风格的沉稳厚重,然而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这种相似只是表面上的。

《指环王》系列即使有再多古怪物种参战,但都严格遵守各自种族的设定,非常讲究战术配合。

例如第二集《双塔奇兵》中的“圣盔谷之战”,简直可以作为战争场面的教科书来看。

而《巴霍巴利王2:终结》中的战斗场面,讲的既不是兵种配合、兵器生克,也不是战略战术的精妙,完全就是一个奇想接着一个奇想,展示出一种比我们的评书和演义更写意的战争奇观。

野战环节的无敌战车,攻城环节的棕榈投射器,决斗环节各种超越人体极限的对抗,都被耗资3亿卢比打造出来的特效场面呈现得栩栩如生。

我觉得主创者抓住了神话史诗改编的一个关键,那就是故事的结局早有注定,因此重要的不是营造悬念,而是为观众献上尽量多的银幕奇观。

最后半小时的决战场面,确实做到了所谓的“密集刺激”和“连续高潮”,看得人惊喜连连。

有种找回了童年时代看《超人》的幸福感。

影片有点遗憾的地方,是第一集里面令人惊艳的女战士在下集中却没有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大概是因为王后的角色过于突出了,毕竟一部电影里不需要两个“铁娘子”。

看印度电影,常常会被他们的“开挂”感动。

有时候觉得,他们比我们更爱电影,更爱琢磨电影的更多可能性,有时候又觉得,大概是我们生活得太压抑了,连在电影里都不敢痛痛快快地梦一场。

现实题材我们拍得不如人家现实,魔幻题材我们又拍得不如人家魔幻。

所以我说“开挂”,其实一点也没有嘲笑印度人的意思。

实话实说,我倒是非常期待我们的电影也有“开挂”的一天。

 10 ) 印度电影又轮回到了开挂时间(为什么要说“又”呢)

前一阵俺跟朋友聊天,他说很怀念当年印度电影,我说最近印度电影这么火,你不看吗?

对方回答说,当然看啦,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类型片,但“不像印度片”。

我大概听明白了,他口中说得“印度片”就是那种风靡朋友圈、让人欢乐吐槽、大开眼界的“印度开挂电影”。

《巴霍巴利王2:终结》算是一部比较“正常”的印度电影,两部《巴霍巴利王》,从第一部《开端》到第二部《终结》,时隔两年之后,将印度“挂片”重新带回中国观众的视线中。

第一部的评论→印度电影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开挂?

最近一两年印度电影在国内格外的火爆,从《摔跤吧!

爸爸》在国内刮下12亿开始,《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等,在国内票房至少破亿,豆瓣评分全部都在8分左右,票房口碑全丰收,看来如今的印度电影,在国内有着极佳的观众缘。

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影在开挂其实印度电影,在国内一直流传很广,印度电影与“泰国广告、日本AV”并称三大社交网络神器,不过与上述作品不同的是,这里说的“印度电影”就是典型的开挂片。

比如这样。

还有这样。

更有这样。

虽然你可能叫不上这些电影的名字,但一定看过这些表情包。

还有当年《巴霍巴利王:开端》,电影还没在国内公映,表情包早已传遍朋友圈,飞毯大战、螺旋桨战车、跳瀑布等的GIF图,怎么浮夸怎么来,欢乐无比。

这与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

爸爸》再到《起跑线》为首的印度电影不一样,这些印度片起码从风格和观感上就与“那些印度片”完全不同。

同为印度电影,为何有着如此差异,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我们都知道印度有个宝莱坞,其实,印度不仅仅只有宝莱坞,人家有“四大坞”。

宝莱坞多流行与印地语为主的北印度地区,最为知名,宝莱坞有“三汗天王”,阿米尔·汗、沙鲁克·汗(《新年行动》《我的名字叫可汗》),萨尔曼·汗(《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所以近期比较著名的印度佳作,都是宝莱坞作品,风格相对比较务实。

同时,宝莱坞之外还有南印度电影,比如一泰米尔语为主的考莱坞(Kollywood)、以泰卢固语为主的托莱坞(Tollywood)、还有以马拉雅姆语为主的莫莱坞(Mollywood)。

这么多语言,这么多坞往哪一摆,各位就可以知道印度年产电影为什么会成为全球之最了。

这部《巴霍巴利王2:终结》,还有第一部,就是泰卢固语托莱坞的作品。

还有我们熟悉的《功夫小蝇》、《印度超人》、《机器人之恋》等等,都是南印度电影的杰作。

这就是差异问题,虽然我们经常吐槽印度全民开挂,摩托车、飞饼名不虚传,但印度电影总体还是依照地域来划分的,北方片中相对务实传统,南方电影偏重于浮夸开挂。

然而共同点就是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这是印度电影的特征,因为在各种印度电影文化中,歌舞代表着烘托情绪,而且有着叙事功能,而且印度电影一般都很长,因为人家那边看电影是分上下半场的,所以当看到国内引进印度电影会压缩片长,删除一些歌舞桥段,实际上会让情感和叙事不连贯,这一点不可取。

印度文化的入门就拿这部《巴霍巴利王2:终结》来说,故事是典型的电影技法叙事,容纳于其中的歌舞则是解释说明功能,歌词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对湿婆神的神力的歌颂,因为电影中两代“巴霍巴利王”的原型就是湿婆神。

所以歌舞在电影中的作用,就是对主角神威的内涵性解读。

其实,“巴霍巴利”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耆那教圣者,巴霍巴利原意为“强壮的手臂”,所以这片为引进之前,还被民间翻译为“力臂王”。

历史上巴霍巴利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

相传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长婆罗多争夺王位,并在赢得三场比赛后得到了王位。

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并放弃王权,进行苦修,最终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电影的故事与传说有点类似,片中也可以看到巴霍巴利王作为王公贵族,与民同乐的情节,尤其是第二部中,巴霍巴利王伪装成庶民把妹,乃至被剥夺权利之后,与底层民众一同工作、一同苦行的情节,这与耆那教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平等的教义相符。

但电影更多时候其中体现却是典型的个人英雄崇拜情结,万人敬仰的巴霍巴利王,连大象都下跪称臣,这是印度教的风格。

其实片中巴霍巴利王,无论是“开端”篇还是“终结”版,主题都与湿婆神息息相关。

而之于本篇中的男主巴霍巴利王,隐喻着湿婆在尘世中的精神转世。

比如第一部中举起象征生殖的林伽,第二部结尾大战胜利后,这位一个王者的pose,身边同样是巨大的林伽石雕。

还有小巴霍巴利,名字“希瓦”,正是湿婆神的另一个名字。

所以,别看巴霍巴利王的角色来源于耆那教,但体现的却是湿婆神的神性,电影的故事,其实源于两大印度史诗巨著中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只不过,史诗中是猴神哈奴曼和摩罗的典故,在《巴霍巴利王》两部中则讲述了传奇英雄巴霍巴利王的故事,这是一个将历史人物融入神话的做法。

所以,无论是巴霍巴利王,还是小巴霍巴利,其人都天生神力,身上具备神性气质和领袖精神。

而对老百姓来说,巴霍巴利本就是一个具有神性的和感召力的王的男人.这里,个人感觉,《巴霍巴利王》之所以在印度这么火,除了史诗风格和视觉效果之外,更在于电影超越了宗教,是印度文化的结晶产物。

尤其是电影中,无论展示巴霍巴利王神威盖世,还是他与民同乐的环节,都配以“解释说明”功能歌舞,非常具有情绪渲染。

此外,战争场面与奢华的布景,都颇具仪式感,就像大型歌舞晚会一样,无论是大巴霍巴利王降服战象的场面,还是小巴霍巴利王大战巴拉拉德夫德斯的慢镜头特写和各种“Superhero Pose”,电影之所以如此渲染仪式感,就是象征角色身上的神性。

同时主角又爱民如子,深得民心,又体现了角色的人文色彩,父子二人,神格与人格兼顾,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存在,神圣而不可侵犯。

所以,要了解印度文化,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容纳于其中的歌舞,歌词中的内容就是在描述湿婆神威,很具有代表性,两部《巴霍巴利王》,以及前不久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很具有印度文化代表,虽然不深,但特点在于通俗化和娱乐化,足够入门。

PS,关于湿婆神印度婆罗门教(简称印度教)三大天神:湿婆、毗湿奴、大梵天。

湿婆是毁灭之神,这里的“毁灭”代表着“毁灭邪恶”,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

总之,湿婆神居首,跟大梵天(创造)、毗湿奴(守护)一同称为印度教三大神。

湿婆掌管万物生死,且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

他也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称为“舞神”。

又到了喜闻乐见的开挂时间然而,以上一切,跟中国观众毫无关系,该片在印度火爆基于当地的文化底蕴造就的神灵甚至偶像崇拜。

但到了内地,我们所关注的则是该片的开挂属性,这是非常欢乐的。

比起第一部各种神脑洞情节,《巴霍巴利王2:终结》在故事方面相对传统一些,毕竟有一大部分描述的是老王的爱情悲剧和宫斗的故事,但依然提供了不少开挂情节以供大众娱乐。

如果说上部是《赵氏孤儿》,下部则是《戏说乾隆》。

摩喜施末底国王伪装成庶民去隔壁小国撩妹,这一段是典型的偶像剧情节,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而且为了突出国王的神威和大度,特意在妹子身边安排一个傻白甜的表哥,增强对比。

城池保卫战,一个人完爆千军万马,且泰然自若,谈笑风生。

深藏不露的巴霍巴利王一边应敌,一边撩妹,射个箭都能含情脉脉,那意思就是“看,哥牛逼不”。

在昆达拉王国那段,简直笑掉大牙。

同时,电影该奢华的地方极致的铺张,偌大摩喜施末底城广场上的各种仪式相当浮夸,战争场面火牛阵、水淹七军、攻城大战,万箭齐发,场面戏够足。

然后好玩的就来了,脑洞情节、开挂场面应有尽有。

大巴霍巴利王带着妹子乘坐飞艇上天,射出一箭不但可以撞飞另一支箭,而且还能把敌人串糖葫芦,小巴霍巴利王穿越剑雨毫发无损,与亲哥哥铁链战铁锤,一怒之下把人家雕像整塌了。

坐下,这都是常规操作。

最离谱的就是“人弹”,把人当石头扔进城池内,几位抱团,一飞冲天,落入成中不但毫发无损,顺便还等击飞敌人,继续生龙活虎的战斗,他们的生涯一片无悔。

本来挺残酷紧张的战争场面,这么一来,挺欢乐的。

两部《巴霍巴利王》其实都是这样,标准的史诗电影,大场面和道具细节非常赞,然后各种情节全部离谱,就往“怎么脑洞怎么来”,该开挂的时候绝不含糊。

即震撼又欢乐,大概是这部电影最直接的观影感受。

更重要的是,人家拍电影的,其实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就像本文第二部分说的那样,体现的就是湿婆神下凡的神威。

因为在印度的宗教和习俗中,神灵往往具有多种化身。

他们常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都是神灵的化身,当人们崇拜某个英雄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两位巴霍巴利王各种开挂,因为象征的是神灵。

举个例子,第一部中,希瓦举起林伽,将其放在瀑布之后,即兴来了一段舞蹈。

这段舞蹈,叫做坦达罗舞,据说在世界毁灭之际,湿婆神就会在暴风雨中跳起这样的舞蹈,舞蹈中罪恶和污秽伴着旧世界灭亡,新世界迎来重生。

看看印度观众在看这段情节时,high成什么样子。

但到了我们这里,没有上述的文化诉求,结果就变成了“卧槽又开挂了,卧槽又跳舞了,好玩。

”同样的场景,到了这里就变成了表情包。

这就是文化差异,人家严肃的拍电影,到了我们这里就是变成了欢乐喜剧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要问为什么印度电影(尤其是南印度电影)都喜欢开挂,这个问题其实无从解释,人家就是那种浮夸的拍片风格。

所以,关于《巴霍巴利王2:终结》,乃至第一部《开端》,无论说什么该片代表印度最高电影工业水准、耗资多少多少亿、IMDB多少多少分等等,跟我们毫无关系。

我们只需记住,这是又一部典型的印度开挂神片,非常适合跟小伙伴们一块看,最好再来个弹幕:全程“卧槽竟然可以这样”,就可以了。

因为《摔跤吧!

爸爸》这样的佳作,任何国家都有可能拍出来,但开挂电影,只有印度能拍出来,这是特色,还是很搞笑的。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

《巴霍巴利王2:终结》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6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1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