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意大利室友在看电视,我问她看的什么,她说是一部法国片,说的是在法国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有很多第三世界来的非法移民(看片中是以非洲为主),他们的孩子生活在一片混乱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缺乏人生的目标,课堂一片乌烟瘴气,影片的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个学校里的老师,讲他如何想法设法深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说,原来又是一部放牛班春天。
她说,并不是,结尾是有的学生退学了,有的出了事,总之,她说,这不是一部美国式的大团圆励志电影。
后来想想,的确,欧洲电影太多现实主义。
在意大利看过好多电影,尤其是当地人推荐的他们觉得拍的好的电影,并不像生活中的意大利人一样随性搞笑不着调,绝大多数都是现实主义严肃题材,严肃到完全就像一部戏剧化的纪录片。
《不良教育》在我看来也属于现实主义,导演不会为了迎合观众美好的愿望而把结尾写的皆大欢喜,或凄美动人,注意这个“美”字,总之,不管结局是悲是喜,这种片子总得要美才行啊。
但导演并没有,或者说他有意在一开始给观众呈现很纯很美的画面,然后咣当砸下一个现实来抹掉之前所有的美好。
影片中间,尤其是讲到主人公们童年时光的片段里,整个画面渗透着纯纯的甚至圣洁的美,结尾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流价值观,但是看的过程中总感觉是一个“丑”即“现实”不断推翻“美”即“理想”的过程。
如果说看电影如同做一场梦。
那么看《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盗梦空间:做了一场梦,醒了,紧接着进入下一场梦,又醒了,再下一场。。。
如此,直到影片结束,一个大包袱一抖,瞬间推翻所有先前的预判。
影片的设置让人一开始以为Juan就是长大后的Ignacio,那样纯洁美好的小男孩,有着如同来自天堂的美妙嗓音,长大后顺理成章就应该是阳光俊朗的Juan啊。
但事实上,Ignacio变成了一个长相怪异(如果允许我用这个词,因为看上去确实不算美)的变性人瘾君子。
这是在外型上,丑推翻了美。
另一方面,最终杀死Ignacio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大坏蛋神父(或者说他并非主谋),真正下决心要杀死他的竟然是给人感觉阳光上进的Juan。
他谋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并且还可以若无其事地假冒他,若无其事地生活。
这是在人性上,丑推翻了美。
其实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 长大后的Ignacio长相怪异,干着一般人不齿的营生,但他一直没有停止文学创作,对Enrique的爱也始终都没变,那种为了一个人可以付出一切的感觉,不论放到谁身上,都是令人动容的。
Juan的话外貌好气质佳人又积极上进,但他的内心是冷酷的,他没有爱过Enrique,没有爱过神父,更没有爱过自己的哥哥,他只爱他自己。
影片里的主流大坏蛋神父更是衣冠禽兽的典型,做过的各种腌臜事自不必说,可是,他在影片中还是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他真心爱着Juan,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名誉。
影片结局除了Enrique外几乎没有一个善终的,而结尾处说到Enrique还在凭着激情创作时,特别放大了“Passion”(激情)这两个字。
在我看来,passion是什么,可能就是做梦的能力。
其实前面提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善也好恶也好都来源于此:Ignacio的梦是写作,是Enrique,这是他寄托希望之所,即使生活不堪也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动力;Juan想要事业成功,于是他积极争取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但同时也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神父的梦其实就是同性的爱情,为此他不惜违背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多年积累的名誉。
剧中每个人的结局都与他自己的梦想息息相关,所以如标题所说,与其叫不良教育,不如说是现实对梦想的一次狠狠的教训。
人要有梦,梦是生的支柱。
问题应该怎样让梦想与现实好好相处,是用梦的温度温暖自己照亮他人将冰冷的现实融化,还是变得比现实更冰冷更坚硬然后把所有障碍一一铲除,这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结局。
离公映差不多一年之后,才真正看到这部电影。
原以为还是阿莫多瓦一贯极度爱、极度恨的风格,少不了穿着Chanel的丰满女人。
可是,没有想到唯一出现的女人居然只是伊格纳西奥的母亲。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不良教育》应该是一部与阿莫多瓦一直以来的风格脱节的电影,有人说,这是阿莫多瓦的自传。
我不是太明白,为什么一旦电影里出现导演角色,就一定是导演的自传呢?
姑且当作是一种噱头吧。
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看过的同性之爱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Happy Together》,而是《颠覆性学校》(《大学校》)。
因为,在那背后,导演讲述的是整个中产阶级的存在状况。
而阿莫多瓦的这部《不良教育》,同样如此,只不过潜藏在它背后的是西班牙的历史。
我不太喜欢把一部电影上升到政治的层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部电影,必须要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里去读。
1964年,那是弗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那是一个教会代表神圣权威的时代。
教士们用上帝的名义,为所欲为的时代。
剧中剧的结尾处,教师们杀了伊格纳西奥时候,有一段对话:“没有人知道我们杀了他。
”“上帝知道。
”“但是,他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伊格纳西奥的弟弟——胡安,当时他还以哥哥的名义在扮演哥哥,他曾经对恩里克说,这个结局太残酷了。
可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个结局。
恩里克喊了“卡”之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哭了。
此时,伊格纳西奥的形象,是深情地,美好的,甚至是崇高的,是一切爱过他的人心目中所永远认定的那样。
胡安烧了他的一切东西,可是,他依然保持着伊格纳西奥的形象。
可是,总是有人来破坏它。
当不良教育的传授者,那个神父坐在恩里克面前时,他说:“当我推开门,伊格纳西奥已经不是我们所爱过的他了。
”他不再是那个坐在湖边草地上,用清亮的声音唱着《月亮河》的他,他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摆着性感的姿势唱《quzis》的他……可是他真得不是他了吗?
他对恩里克的最后一句话:“我想,我成功了……”他成功了吗?
也许胡安才是真正做到他想做的那个,他结束了伊格纳西奥的生命,他也帮他结束了神父的生命。
无论是为了谁。
伊格纳西奥一直爱着恩里克,可是,也许,恩里克并不值得他爱。
我的文字,并不足以说明这部电影。
它不是阿莫多瓦的典型电影,但是它是他一直想要拍的电影。
当一个故事积蓄很多年,最后形成实体出来之后,它不足以表达导演所想讲述的所有,但是,《不良教育》依然是值得看得一部电影。
哪怕仅仅是,那些赏心悦目的漂亮的人,或者那些迷人的西班牙风景。
利用元电影理论把这部作品拆开来,看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神奇。
元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具体在这部电影中,将《不良教育》全片看作电影1,片中的电影《造访》就是电影2。
电影2然后再粗略地将电影1(即全片)按电影的发展顺序分成三个段落,这三个段落分别由几个角色之间的故事构成:(段落1):假扮成伊纳修的约翰 + 安德烈(段落2):暴露真实身份的约翰 + 安德烈 + 已经去世的伊纳修(段落3):十五岁的约翰 + 神父 + 长大成人的伊纳修以下是一个大致的结构图:
右上角为「电影2」《造访》:“不良教育”的滥觞由伊纳修所写的《造访》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也是整个电影的主题“不良教育”所意图呈现的最残忍部分,即成人的私欲如何摧毁掉孩子的一生。
《造访》不仅交代了伊纳修从小受到神父侵犯的背景,更成为后来伊纳修的弟弟约翰亲自扮演的影片,与伊纳修和约翰这两个角色紧紧相连。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观众通过《造访》剧本的展开知道了伊纳修从小被神父侵犯的事实。
在段落1中,约翰提出自己想演剧本中“伊纳修”的角色。
在段落2,他如愿出演这个角色。
在段落3,约翰和神父之间隐秘的关系被揭露。
换言之,神父不光对伊纳修实施了侵犯,尽管约翰对同性群体保有厌恶,但家庭的贫穷、哥哥的不作为等客观因素同样使得他在神父的强硬下没有回头路可走。
表面上看他和神父之间是他处在更高的位置,阿莫多瓦甚至以“黑色电影”来对二人的角色设定进行戏仿——约翰像是黑色电影中的蛇蝎女人,他与神父之间没有真爱,只将神父看做自己的利益工具,最终他拿到所有好处,不光骗去神父的爱,还让对方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实际上当时的约翰还在上学,仍是个孩子,就像曾经对伊纳修所做的,神父在不知不觉间对他完成了“不良教育”的统治,将他此后的生活推向欺骗和谎言。
由此观众得以知悉,约翰为何会在演完《造访》后崩溃大哭,因为他与这个角色有着相似的无奈经历。
身份的多重转变:完全和毁灭约翰从段落1的“伊纳修”变成段落2的“约翰”,阿莫多瓦在这两个段落对他和安烈奎的关系做了有意思的安排:段落1:两人不欢而散,没能再续前缘段落2:在两人都知道彼此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成为了py在这两个段落的交界,安烈奎得到一个故事:“一个妇女拥抱了一条鱼,但是反被鱼吞噬。
”他将自己自比为这个妇女,在段落2接受了约翰、接受了《造访》的拍摄,让自己得以拥抱约翰这条“饥饿的鱼”,而填充他们的正是阿莫多瓦最爱探讨的议题之一,欲望。
神父的“不良教育”源于欲望,而此处也是欲望的体现,很遗憾的是,这份欲望在段落3坍塌殆尽,毁掉的不仅是安烈奎对约翰的欲望,还有他长期以来对伊纳修的幻想(也是欲望)。
因此约翰的身份在三个段落的三个转变时刻,是三个极富戏剧张力的部分,它不仅将“约翰”这个角色的形象一点一点完全,令观众得以渐渐知悉他的全貌,更让安烈奎多年来的欲望一点一点被填满,甚至在最后给予它最残忍的瞬间崩塌。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两个(甚至是包含神父的三个)中心角色在层层递进,观众知道的越多,只是离安烈奎那个被所有欲望吞噬进黑暗的结局就越来越接近罢了。
最终,所有观众得以与他共鸣,和他一起品味到了“不良教育”带给他身边的人,和他自己的痛苦。
阿莫多瓦作品《不良教育》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时 间: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上午10:50-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恒庐艺术影吧阿莫多瓦作品《不良教育》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活、牛玉竹、徐树红、蔡玲、俞伈抒、池云飞、范大茵(观影者:王犀灵、陈杏生、何吉、施文、王淑金、戴红、姬伯庆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蔡玲片名矛头直指教会学校的“不良教育”,有很大的批判力度范达明:2004年阿莫多瓦的影片《不良教育》,突破了以往女性题材的基本母题,又有了新的开拓,当然,在以“同性恋”为表层内容的表达背后,实际上仍是内在地表述着人的“性”的主题。
影片的片名,矛头直指冠冕堂皇的教会学校内里那肮脏而不可告人的一幕,把如此的学校教育判定为“不良教育”,显然有很大的批判力度。
两位男主人公之一的伊格莱西奥在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变性与吸毒等),被影片归于少年时代曾受到有那种“不良教育”的结果,通过对伊格莱西奥所写自传体电影剧本故事的展开,为我们做了追根溯源的揭露,让我们知道那个教会学校的教父(牧师)当年曾经干下的是怎样不良与不道德的坏事。
关于同性恋、同性关系以及“娈童癖”金爱武: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对“同性恋”问题的集中爆发。
它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了所谓“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
范达明:应该说,真正的同性恋,至少在人类的部分人中间,仍然是有人本身的人性的需求的。
教会学校因为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容易在同性男生之间发生一种友谊或友爱,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男教师对于男童的喜爱,譬如像马诺罗教父那样有那种行为——实际上是“娈童癖”,肯定对孩子身心有伤害。
尤其是这样做仅是一厢情愿的话:少年伊格莱西奥之所以出卖自己给教父,是希望以此换取自己同学恩里克的不被转学;后来胡安认同与伯仁格尔(即马诺罗教父)发生那种关系,也是以对方答应为胡安染上毒瘾的哥哥提供所欠百万毒资为条件的。
所以,这样的同性关系其实还算不上真正的“同性恋”。
影片也是导演阿莫多瓦带自传性的作品,影片结构是电影中套电影活:这部影片还是电影中套电影,电影中拍摄电影。
影片也是导演阿莫多瓦带自传性的作品,应该是阿莫多瓦童年经历的一种反映。
阿莫多瓦本人也是个同性恋。
范达明:我从资料了解,阿莫多瓦自己就喜欢扮演女人,有异装爱好。
从影片结构看,影片通过恩里克导演阅读电影剧本《拜访》,以及实际拍摄《拜访》等情节,既展开了主人公的童年往事,也构成了“片中片”的套层结构关系。
这样的“片中片”关系还有一些,如两个少年一起在电影院看有美丽女明星角色的电影(引发了他们的青春期性冲动)的段落,还有胡安和伯仁格尔发生“同性恋”行为时互相拍摄录像的“片中片”片断等。
影片中凡是“片中片”的段落,都被处理成较小的银幕,这有便于观众对两种银幕时空的识别。
人性凌驾于神性之上,写出特有的文化氛围,不回避对个人感情的宣泄牛玉竹:女性题材、同性恋题材、裸露题材、神性题材等,都是阿莫多瓦影片喜欢涉及的题材。
这部影片实际上也表明:人性终究是会凌驾于神性之上,虽然神父的行为是作为反派来表述的。
影片的意义还在于它写出了西班牙社会那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如范老师说的“异装癖”等,都是那个社会真实的反映。
影片也不回避对西班牙社会具体的人的个人感情的宣泄的描绘。
而学校的不良教育,无疑导致了不良的社会状况,由此就这样一代代地影响下去。
影片对于教父这个人物——作为一个弃恶扬善的上流人物却做出这等骇人听闻的事情的描绘,是有很大讽刺性的。
徐树红:凡属于人性的,都比较自我。
影片提示我们:一,要从人性化角度来看待“同志”关系;二,爱,其实就是占有的代名词;三,要认识到,人是多面性的。
胡安认同并参与杀死自己的亲哥哥,应该怎么解释?
蔡玲:胡安认同并参与杀死自己的亲哥哥,应该怎么解释?
俞伈抒:胡安比较爱自己,听了妈妈的电话后,让他决定了这一切。
导演不信仰神,在两兄弟之间做出这样的事,无非说明每人都有着自己的欲望。
金爱武:事情发展到超越了最后的底线——它影响到包括母亲等在内的整个家庭生活时,亲兄弟之间也会发生那样的事。
《拜访》公映后取得巨大成功,剧作者伊格莱西奥应该死而无憾了范达明:在《拜访》的电影剧本与影片拍摄中,伊格莱西奥(扎哈拉)是在教会学校办公室里向教父马诺罗勒索钱财时,被进门来的约瑟教父从背后当场手刃杀死了的。
这与真实的情况有不同——事实上,在毒瘾下坚持写完剧本《拜访》的伊格莱西奥,确实是把作为剧中人的自己写成被杀害了;但是在现实中,他认为自己“成功”了,他确实未料到自己会死于最后一次注射纯海洛因之后。
难怪扮演此角色的胡安在拍摄影片到这个情节时,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哭泣了起来,因为他本人就是在现实中导致剧中人的原型即剧作者死亡的凶手之一。
《拜访》的电影剧本不可能写出作者自己不能预料的结果,但剧中主人公的被害,实际上也是暗合了现实人物的命运。
这说明了《拜访》剧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力度。
我们从片尾的字幕中也获悉《拜访》在公映后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单就此点而言,剧作者伊格莱西奥应该是死而无憾了。
阿莫多瓦的电影有对于食物的热爱,其实是代表了人物的心理欲望的活:我觉得阿莫多瓦的电影还有一点,就是对于食物的热爱。
譬如在片中主人公谈话时说到了加蜂蜜的热牛奶,妈妈给胡安的电话里说到了让他哥哥带给他最喜欢吃的奶酪与口利佐香肠等。
在他的其他影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食物代表了生命,它五颜六色,否则就腐烂了。
而缤纷的色彩,其实是代表了人物的心理欲望的。
两兄弟都是同性恋,说明“不良教育”涉及的不是仅仅个别人的问题池云飞:胡安是否是同性恋?
从片中看也是的,应该说也是欲望的缘故。
范达明:恩里克与胡安哥哥的同性恋,不过是发生在少年同学时期;恩里克与胡安的关系,则是在成人时期,是真正地干了。
他们两兄弟都是这样,这说明“不良教育”涉及的不是仅仅个别人的问题。
涉及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就会有局限牛玉竹:影片是从侧面来表现人性对神性的超越,但没有刻意想表现这一点,因为同性恋是不为基督教所赞同的。
阿莫多瓦电影的题材相当宽泛,冲破了传统的习俗、法律的界限,走得更远。
涉及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的东西就会有局限。
片中的两首童声歌曲非常天籁,少年的纯真更映衬出教父的邪恶蔡玲:影片中的两首男孩童声歌曲《园丁》和《月亮河moon river》非常天籁,少年的纯真更映衬出教父的邪恶,不良教育下的少年在懵懵懂懂的青春萌发中性取向被扭曲,利益至上的人生标准冲破着宗教信仰、传统道德下的各种禁忌。
剧情的走向超然于现实而显得更有意思,从银幕上蜕变而出更深刻的人性之拷问。
2012年11月22日夜整理,23日补充
毫无疑问,阿莫多瓦是尊重和爱女性的。
虽然他本人是个同性恋,但正因如此他对女性的爱排出了性的意味,是另一种由衷的,赞叹的,对母性的歌颂。
《回归》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的女性,他们坚韧,温暖,笃实,包容,像地母该亚一般不可摧毁。
女人在他的电影里,永远都是母亲。
阿莫多瓦也是尊重和怜悯男人的。
他自己就是个男人,对于男人在爱情里的挣扎和脆弱了如指掌。
男人在他描写的爱情里,都像追逐达芙妮的阿波罗,带着少年人的一往无前,却又绝望自卑。
这是张爱玲说的低到尘埃里的态度。
他们实现爱情的方式没有一个正常的,从《捆着我,绑着我》里的绳子和门锁,到《对她说》里的没有回应的絮絮叨叨,包括这部片子里的,通过出卖肉体和变性,都是如此。
男人在他的片子里,都是少年和孩童。
而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挣扎的变性人,阿莫多瓦的态度非常复杂。
是一种怜悯,嫌恶,和绝望的混合体。
《不良教育》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都出现了变性人,他们都像小丑一样可悲和可笑。
你可能无法评价他们什么,但你肯定不喜欢遇见他们。
同性恋大都经历过对自己性别定位的瓶颈期,阿莫多瓦想必也不例外。
这种态度是瓶颈期几乎必然的后遗症。
片子一开头,Enrique在读一则新闻,其实这则新闻也是片子情节的缩影,一个冻死的摩托车手在两个警察的护送下继续开了几十公里。
死去的Ignacio,也在神父和弟弟的护送下,在四年后继续闯进了Enrique的生活。
Juan假扮Ignacio来找Enrique,但他的态度礼貌而冷淡,之后也说他不想再见他,因为他已经大变样了。
由此想想变化更大的Ignacio本尊,就算侥幸活下来,找到Enrique,怎么可能被接受?
他的悲剧是铁定了的。
原因也无它——变性人,这就是阿莫多瓦上帝那里的原罪。
至于另外一则新闻,被鳄鱼咬死的女人,是Enrique自己的化身。
这是一个不动声色的男人。
从小时候起,他就告诉情人,他不信上帝,他是个享乐主义者。
其实他一早就怀疑Juan有问题,但是他不说破,带着孩童式的好奇等待答案,享受被怀疑和情欲的鳄鱼撕咬的感觉,试探着自己和对方分别还能走多远。
游泳池旁边那个复杂暧昧的眼神出神入化,性感无比。
这个男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孩童,没有畏惧,对人对己都能很残忍。
同样的还有Juan和神父,他们都是符合以上标准的孩童。
只有Ignacio,一开始作为孩童的典型(叫他唱童声已经是非常明显的ID了),当他开始不做一个孩童,贡献出自己的性器保护Enrique时,他的悲剧就已经开始了。
在阿莫多瓦那里,孩子提供悲剧和伤害,而殉道和保护永远是由母亲来做的,一个孩子和男人,怎么成为成人和圣母?
他负担不了,所以后半生被压垮了。
他成了一个介于这几者之间混乱的怪胎:一方面他是个男人,一方面他又是个女人,一方面他向个真的孩子一样伤害着弟弟和母亲(Juan照顾他的生活,替他的恶事擦屁股,从这个角度说,他在Juan面前的角色反而是儿子),一方面又像个真正坚韧负责的成人一样,坚持着写作,戒毒和对Enrique的爱情,期待能尽可能负担少地进入对方的生活。
最后他当然就是死了。
片子里不多的女性,一个是Ignacio和Juan的母亲。
像阿莫多瓦的所有母亲一样,她坚韧,平和,没有怨言地承担了这一切。
还有一个是Juan以后的妻子monica,在Juan最痛苦难堪的时候,她提供了象征方舟和子宫的汽车,救走了他。
而最后的结尾也是标准的阿莫多瓦态度:沉默不语的世界。
它不动如山,像母亲一样平静地包容着所有冷漠,背叛,谋杀和遗忘,酝酿着下一次,另一种欲的胎动。
世界对阿莫多瓦,就是一个昏暗的子宫。
而芸芸众生,就是其中跌跌撞撞的孩子。
PS1:Fele Martinez真是帅的不行。
挺拔又性感,穿什么都好看。
其实他牙齿略有一点不整齐,但就这样他还是很迷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符合我的一切审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片子里有段情节暗示Enrique和那个叫Martin的光头微胖监制有一腿,我都快吐出来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如果Fele本人真的是个gay,我会多么伤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PS2:相反让Gael Garcia Bernal演一个小受,太让人掀桌了!
你见过这么壮的小受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是他演女人那段真是妩媚得不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都嫉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自传体每份自传都有两个人物,理想中的堂吉柯德和现实中的桑丘.大部分人是分不清楚这个道理觉得,或者是即使明白了到实际中也是说一套做一套.典型的代表是飘中的斯佳丽,白瑞德和艾斯礼你究竟选谁,到了最后才发现一直做了个屡战屡败,愈败愈永的堂吉柯德,艾斯礼只是儿时梦想,白瑞德才应是桑丘相伴终生之人.连欲望城市那几个女人,最后不还都是脚踏实地了么, 老了才发现玩不起这个游戏.还能说什么呢,我提刚才的自传问题,其实是想说我上上个礼拜看的DVD,阿尔莫多瓦的半自传片子,La mala education,不良教育.不要拿这片子揣测导演,那是不道德的.首先,感谢盗亦有盗的盗版商.其次,感谢说故事高手阿尔莫多瓦.上一次我看他的片子是久远的<高跟鞋>这一部的不良教育,其实我是想找点温馨感人甜蜜的,但不小心又误入阿导演的迷宫中.对于某些导演有种DVD购买惯性.说上面的堂吉柯德和桑丘,阿导演堂吉柯德似的为自己立传,他用不同的自己讲一个不变的故事,变装皇后在这些片子里闪阿闪,背后挖掘出来的深意,却是桑丘的气度.阿导演以毛球式的方式将故事迷惑人,一个乱糟糟的毛球,可以找出无数根线头突起,要解开他不能动用剪刀,耐心放轻松,跟着导演走就是找到组织了,一层层先求能最终分成一条主线,即使上面有分杈存在,这些东西足够织一件毛衣.其他导演来织个平庸的家常毛衣,阿导演,解开线团,采取不闻不问状态,当你把他片子都看完,才发现里层深意,这一部的形状是个袖子,那一部是个领子,后背上又生生的长了对飞不起来的肉翅.看这片子,我有点心有不甘,迷团开了,但心想最好还是象"著名导演"王家卫一样把自己隐藏的深意连自己都感觉不到才好.结尾还是要点题,剧情多说无益.堂吉柯德和桑丘都是种生活态度.
——兼论《不良教育》在假与美之间的选择一、Enrique的残酷Enrique :“《拜访》不能轻松结尾。
”Juan “为什么不能?
”Enrique :“Zahana不能只是走出校园。
他对教堂是种威胁,而我们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
”Juan “但这结尾太沉重了。
”Enrique :“对你,一个演员来说,这更有趣。
”这段话道破了《不良教育》的天机,Juan是一个演员,而Enrique是一个导演。
Juan不论在戏里戏外都只是在扮演Ignacio,而Enrique促使这种扮演成功。
Juan “为什么让我演?
”Enrique :“只是想看你能走多远。
”Juan “我还可以走得更远。
”Enrique :“我知道。
”Enrique的意思是,没错,你是个好演员,但是我们该告别了,因为电影结束了。
就像Juan声辩的,既然Enrique一早就知道他并不是Ignacio,那就谈不上是欺骗。
Enrique让Juan出演电影,是出于其作为一个优秀导演的敏锐嗅觉和旺盛好奇心;而他把Juan留在自己身边,与其假戏真做,也只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一个艺术家的戏剧人格作祟。
既然这个年轻貌美的男子想要扮演自己深埋心中的初恋情人,何不把这场戏演下去呢?
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够理解这种心态,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人会持有它,但是当我们在看一部电影时,不可能没有谁不是抱着这种“看好戏”的心态。
我们不可能期待一部作品没有故事,曲折的(或者如Enrique所说,有趣的),如果我们是神经正常的观众的话。
从古希腊开始,故事就只有两种,悲剧和喜剧。
其实喜剧只是对悲剧的另类阐释。
因此一切值得讲的故事都是带有悲剧段落的,只不过心地善良的讲述者会安排一个圆满的解决,而其他讲述者则不这样做。
所以Enrique从Juan带着Ignacio之名和小说出现,慢慢深入这个谜团重重的故事开始,就知道自己将要触摸到悲剧。
他不是没有恐惧,他看小说时的神态举止告诉我们他的内心感受,但每个观众都知道,他肯定会读下去,因为他说过:“我好奇心很强”。
也因为电影才刚刚开始而已。
Enrique的残酷,是艺术家式的残酷,是他对自己的残酷。
他对Ignacio不负有任何责任,即使在他死后也没有作出任何对不起他的事情。
在现实中他完美无缺,坚守着一份纯洁无瑕的爱情。
但他毕竟导演了一部无法替代事实本身的电影,并对假的Ignacio动情。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艺术家常常很不幸?
答案很简单,因为艺术家永远都在追逐不幸,如果他们嗅到哪里有苦难和悲剧的气息,他们就会把自己抛到哪里。
“我也像是那个女人,拥抱吞噬自己的鳄鱼。
”这是Enrique对自己的写照,也是对所有艺术从事者的写照。
义无反顾,被残酷的缪斯女神反噬。
二、Juan的残酷Juan是最出色的那种演员,他分不清戏剧与人生的差别在哪里。
所以连谋杀了自己的哥哥,他为此的辩解也非常轻描淡写。
与Ignacio的歌声和爱情相比,Juan的美基本停留在肉体层面,但这似乎比前者更直接、更具诱惑力,尤其对于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男同志)而言。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的这种美如一朵盛放的玫瑰,散发诱人香气;直到神父出现娓娓道出真相,剧情急转直下,发现原来这是一朵危险的罂粟。
对于美丽的东西,人可以做到拒绝,但通常不忍心伤害,因此也很容易原谅。
只要看过Juan所言的Zahana,那个用线条姣好的唇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的男子,就很难真的恨他,或者想要制裁他。
Enrique正是如此,所以他只是赶走他,而他混杂着各种悲伤的眼睛里藏着一抹眷恋。
也许任何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都会对Juan在Enrique获晓真相后的反应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他的第一反应并非担心其报警或揭发自己,而只是想要追回对方的感情。
他似乎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
虽然Juan以肉体的名义展现美,虽然他背负着假与恶的污名,但他诚然是美的。
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的艺术观。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只是心地善良的人的美好愿望,当真和善与美背离,美还是美。
她决不会低下她高贵的头颅,而只是轻蔑地飘过。
所以Juan的残酷就是艺术本身的残酷。
他带来故事——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也带来美——一种你根本无法留住的沉醉。
它不仅吞噬你,也吞噬你所珍视的东西,而你无法反抗;但它并不负有任何过错,当它离开的时候,它拍拍衣服,就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三、Ignacio的残酷我无意灵肉二分,但Ignacio在影片中确实是作为爱与美之精神象征的形象出现。
首先,对于那个青涩少年而言,他的美完全由他的歌声展现。
神父对他的侵犯没有一个镜头表现,而只是看见了少年的挣扎和流血——这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性象征。
然后,当Ignacio之死的秘密慢慢揭开,成年后的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是一具另人惊诧的,丑陋、造作、不协调的肉体,与Juan年轻美好的身躯形成截然对比。
甚至他的个性变得也令人生厌:吸毒、敲诈、偷窃,身负各种丑行。
曾经为年少的Ignacio神魂颠倒的神父很快因Juan重坠爱河,而Ignacio发现他们的奸情时完全无动于衷置若罔闻。
Ignacio在想什么?
他糟践自己的身体,也糟践自己的灵魂。
当神父因想着谋杀他的事失神时,他竟以为对方在看他的义乳,那种得意的表情如一把尖刀刮在观者心上,如此荒诞,而又如此可悲。
Ignacio在死前说着他打定主意去戒毒,这深深加重了两个凶手的罪行。
但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是真诚的吗?
即便是,他拿到钱后就会洗心革面,就可以摆脱堕落的生活吗?
我想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Juan在一开始把剧本给Enrique的时候曾说:前半部分借用了Enrique和Ignacio小时候的事情,而长大的部分是虚构的。
关于前半部分影片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真实性上的具体讯息,但这后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和现实的一层关系:理想与幻灭的尖锐对比。
美丽的虚幻的Zahana和作为原形的现实的狼狈的Ignacio,以及与作为扮演者的为物质出卖肉体、甚至可以教唆谋杀自己亲哥哥的Juan,如果说前者是天使,那后者无论从哪一个都可以算是魔鬼。
另一个被尖锐地对照呈现的东西是爱情,神父的爱情。
在Enrique所设计的电影的最后一幕里,神父直视着Zahana的眼睛说:“我曾爱过Ignacio”。
但在现实中,神父却很快移情别恋。
他爱Juan几近疯狂,以至于让他身上露出每个男人只有在真正坠入爱河时才会暴露出来的幼稚和天真。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他说:“每个故事都好像在诉说我们”。
何其好笑,又何其讽刺。
无论如何,他的爱是真诚的,就像Enrique幻想中对Ignacio那样真诚。
Ignacio死了。
影片很早就暗示随即明确交待了这一事实,但直到最后才揭开死亡的真正原因。
这不是悬疑片,导演如此安排显然另有企图。
事实上,当Ignacio敲下最后几个字:“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然后倒在打字机上,那个瞬间的镜头确实带给了我某种伤害性的冲击。
我想起Enrique离开学院时Ignacio给他的眼神,少年天籁般的歌声仿佛又在空中回荡。
在最后一刻,他还爱着Enrique,他仿佛仍是那个受着侮辱与伤害的纯真少年。
虽然Enrique和Juan共同创造了受欢迎的电影,可以说是艺术的缔造者,但如果没有Ignacio,就不会有艺术,即使他并没有写下剧本的原稿。
在故事的一开始,Enrique念了一则报告:摩托车主在死后飞驰了200公里。
这是给全片的暗喻。
我相信,如果没有Ignacio最后敲的那几个字,Juan也许未必会被他和Enrique的故事打动,未必会想要去扮演Zahana和Ignacio本人。
Ignacio就是那个摩托车主,或者更确切,是Ignacio对Enrique的感情,此志不渝的纯真爱恋,在死亡以后仍然飞驰在Enrique和Juan的心中。
它还飞驰在影片中虚幻的观众,以及现实中我们真正的观众心中。
Ignacio的残酷,就是美的残酷。
她无声无息,在丑陋平淡的现实生活中褪去伪装的表皮,刹那升腾飞出,给你致命的欢悦,和致命的痛苦。
我个人认为,《不良教育》无非在说一件事:艺术都是假的,掺杂着人的幻想与一厢情愿;但好的艺术同时也是真的,当美蜕皮而出,就无所谓这皮是真实还是虚构,因为这美只能是真的。
你会承认这一点。
当你走进电影院,你只是想要放松和娱乐;但是当你走出时,你发现你的灵魂又多了一道伤口。
没有什么比能够伤害你的东西更真实了,不是吗?
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如此极端,而他的口味又总是偏好男男女女的性爱题材,那些敏感而禁忌的故事,看看很早以前的《捆着我绑着我》,一个女明星爱上一个绑架她的神劲质男人,怎么都透着SM的味道。
而阿莫多瓦却从不忌口,依然乐于在此类题材上努力挖掘。
新作《不良教育》则对准了同性之爱,同样的大胆而毫无顾忌。
事先看过很多对此片的报道,因此在脑海有着一个大概的映象,以为是关于批判教会学校对孩子的侵犯,撕扯下教会的虚伪面具。
如果单是这样的主题,这部电影对于阿莫多瓦而言实在没什么突破,因为关于同主题的电影已经有了太多太多,实在不用一一列举。
但当我看罢全片,我想阿莫多瓦哪有这么简单,批判吗?
远不止于此,那些报道都是相当然的胡说而已,只有看过本片你方才明白导演想说提什么。
很多对影片《不良教育》的介绍中提到这是阿莫多瓦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而来,有着自传体的标签,但我却以为这部影片其实是根据阿莫多瓦儿时记忆作为契机演化而来,故事内容却未必跟他的真实生活完全相关。
我想他以前一直在女人的内心世界里不停地探寻,这一回终于将目标锁定到了男人的内心和性,也算是一种变化,这其中自然有他酝酿许久东西想要充分表达。
那么来看看《不良教育》倒底想说些什么,它的主题又是什么样呢?
我以为这部作品它的批判性事实上根本不明显,而更多的还是围绕着人性的剖析展开。
影片中其实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是是非非根本难以说清,你看得到影片之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不怎么完美,他们丑陋的一面尤为明显。
如果说莫罗神父是坏蛋,由于他对孩子的性侵犯毁了他的一生,甚至到最后仍然恶行不改。
那么作为受害一方的伊格纳西奥如果值得同情,可以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并不见光明正大,而他的弟弟胡安的行为和动机更是显得无耻和鄙劣,为了自己的利益谋杀了自己的兄长,并且盗用他的名义为自己谋取成功之道。
而那位导演恩里克作为相对的局外人,与他们相较尽管并非如此令人厌恶,可也同样在某些行为上透着不纯的动机,在明知胡安不是伊格纳西奥的前提仍然借机和他上床。
阿莫多瓦在影片中一一揭露了每一个人物的丑陋后却并没有在结局上给出一个传统式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也彰显出作为一名大师级导演的不凡之处,这部影片毕竟不是迎合观众口味的商业之作。
趋利的人生动机和人性的泯灭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没有任何人可以称得上是清白。
审视的态度是电影的主要目的,应该做什么来挽救或者弥补都不可能在影片中找得出答案。
我可以说看罢本片,只有略感沉重的感受,我们多半只能看到事情的背面而无法洞知背后,当知道背后我们又能如何,绝望吗?
《不良教育》这样一部关于同性恋的作品,而且对性的描写相当直露,不象华语电影那样隐晦,事实上会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反感,可恰恰这些又是阿莫多瓦作品的一种特质。
在《不良教育》中变性人、同性爱、恋童僻这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充满了整部影片,影片中每个人物都似乎都没有正常世界的性取向。
这一切都表现出阿莫多瓦的另一个极端特质,当他从女性题材转到男性题材后,就彻底将一部电影变为纯男性的电影,影片中唯一的重要女性角色也是一个还没有彻底变性的伊格纳西奥,其余通通是同性恋男子。
影片对于同性之爱视若平常,以一种非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认为同异性之爱比之异性之爱并无不同的。
当然我以为这其中是包含着导演阿莫多瓦的个人观点,不过在现在这个世界之中摈弃异样的眼光或许是必然的。
同性作爱场景在片中层出不穷,有些真露得很,有可能会令部分观众感到几分恶心,但似乎这是近来欧洲导演的一种风尚,对于性场面的全面写实,一切围绕自我,想如何表现就决不躲躲闪闪。
而大胆的情色铺之影片上素来也是阿莫多瓦的风格。
而阿莫多瓦的电影尽管不是取悦大众的商业电影,但是他的电影票房却一直都非常之不错。
看他以往的作品:1987年的《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1989年的《捆着我、绑着我》和1991年的《高跟鞋》都是西班牙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
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在保持住自己的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同样非常善于讲故事。
阿莫多瓦在他的电影中非常注重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的刻画,有大量凶杀、强奸、绑架、宗教等种种刺激观众的商业因素。
比如《不良教育》中以两大主人公的重逢作为开篇,这一切似乎很一般,然后以恩里克阅读小说开始回忆,讲述起少年时期的故事,观众的开始被渐渐引入一个认识的误区,错觉自然而然产生,以为小说的故事就是真实的。
当随着恩里克探访伊格纳西奥的老家,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伊格纳西奥原来是假的,而是他的弟弟胡安。
真相似乎被挑开了一层,观众的认识实际是跟着恩里克的视角进行的。
然后随着影片的发展,你突然发觉原先对真相的了解居然全都是错误的,因为莫罗神父的出现将你原先的认识全部推翻,从他的嘴中又产生出另一个故事,真可谓层层叠叠,虚虚实实,欲盖弥彰。
而同样的,随着一个个真相的产生,电影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原先我以为电影的批判主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深层次的人性剖露,而不再是局限于小范畴的挖掘,成为更广义的体现人性的丑陋。
《不良教育》的剧情结构和悬疑式的迷团设置几乎可以媲美任何一部悬疑电影,比如导演大卫芬奇在影片的悬疑设置上也非常之在行,但是在艺术挖掘上却不能够同阿莫多瓦相比。
而阿莫多瓦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又能够远远超过了那些仅仅以考验才智为目的的剧情片,这也就是阿莫多瓦的作品为什么能有不错的票房成就,却又能赢得口碑的主要原因。
能够将艺术性同商业性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导演的确是不多见的。
影片之中那个少年伊格纳西奥的歌声真是动听,宛如天籁之音,而莫罗神父将几首好坞莱坞歌曲改编同样别有风味。
这个少年的嗓音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个主音男孩的嗓音,清澈无瑕。
不知道为什么欧洲的导演都喜欢上了童声,也许这可以为影片增声不少吧。
当然这一切只是作为影片的点缀,一切的故事仍然沉重而压抑,阿莫多瓦总是喜欢讲些特别沉重的故事,而且常常在故事的背后留下太多的未果,你都很难从中找出点希望。
以前看《玛德莲堕落女孩》时被其中教会对女孩的摧残感到沉重和压抑,但这毕竟只是过去的故事,最后仍然让我们看到新世界的光明。
但是《不良教育》却不同,它的故事却仿佛在说这样的故事总是在发生,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能够看到的多是正面而不是它的背面。
文;眉间尺
阿尔莫多瓦,超越绝望看完阿尔莫多瓦的《不良教育》,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对于这样一类能把故事说的很精彩的电影,总觉得无法交待出什么观后感。
重述故事的匠活,对自己,是无聊的浪费,对电影,是粗暴的破坏。
评头论足的得意,却因自己的无知浅薄,而力不能及。
可却不断有某些想法的碎片,渐渐地被诱导出来,它们跳出来,想要发问。
对于阿尔莫多瓦的疑问。
在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不得不说阿尔莫多瓦叙述故事精彩绝伦。
作为观众的我,在对此片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跟随着导演的峰回路转,他完全在按自己的意思说着他的故事,因为他的确有一个故事要说,你猜不到下文,猜不到结局,却有着探寻的愉悦,这样的叙事,不让人失望。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竟开始傻傻地为剧情忧虑。
要如何收场?
真相大白的杀人罪恶是否就要受到惩罚?
或者,知情将引出又一场罪恶的杀戮?
然而导演嘲笑了我等小儿黑白分明善恶有报的思维定势。
结局?
没有什么结局。
面对着杀死自己初恋情人的人,他只是说:走,快点走,TAXI在等你。
恨与悲伤,我们都没有看到,只是一扇黑色的铁门徐徐关上,隔开了两个人,剧终。
字幕平静地交待着后续:杀了自己哥哥的这个年轻演员后来因主演这部哥哥写的故事而一炮走红,名利双收。
他的同谋杀人者,即悲剧的源头,那个还俗的神父,开始反过来敲诈勒索他,多年后最后死于他制造的车祸。
那个导演,哥哥的少时恋人,则继续满怀着热情在拍摄电影。
生活就是这样继续着。
没有善恶,没有评判,没有上帝。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这,也正是阿尔莫多瓦。
我正因这个结尾而由衷赞许这部电影,赞叹阿尔莫多瓦。
这个不了了之的结尾,这个以绕指柔化千钧巨石的结尾,这个把冲突推向极致却骤然失语的结尾。
比死亡的冲突比激烈的反抗更可怕的,是心平气和。
接受生命和世界的光怪陆离,鲜血淋漓,继续生活下去。
心中,有多厚多幽暗的苔藓?
生存比死亡更加不易,更加残酷。
通常都说,要怎样的勇气,才可以选择自杀?
可是,对于他们,是怎样的勇气,才选择了生存。
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
我惊讶这个阿尔莫多瓦。
据说他本人即是同性恋者,还据说这部电影有他的自传色彩。
我不禁地想问:难道不会绝望?
拍出这样的令人绝望的电影的人,他自己,是怎么承受这样的绝望的?
经历那些,看着那些,讲述那些,难道不感到绝望?
或者,他是超越了置身其间的绝望,而能够怀着乐趣和激情,用摄影机,把玩电影的艺术。
那么,真的很庆幸世界上有艺术这个东西。
那么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是不同的导演对生命的理解。
看到《薇洛尼卡的双重生命》的时候,在冬日阴天下午,不亮灯的宿舍里,被那双布偶艺人的手所战栗。
忽然袭来一阵深入骨髓的寒意,猛然觉得那双在黑暗的舞台上摆弄着人偶的手,像极了上帝之手,在操纵着渺小脆弱的人类。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世界的关照和诠释。
他像好奇的孩子,替我们去打探和洞察上帝的心思。
看基翁的电影,会莫名升起欣慰和感激之情。
就像会感激世界上有达芬奇,有爱因斯坦这样的同胞,在企图接近上帝的秘密。
而阿尔莫多瓦,却让我感到怜惜。
(说来好笑,不知道何谓忧伤的小孩子,哪来的资格出口说怜惜:P)因为我发现,在阿尔莫多瓦的绝望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我想,那是温情。
那样的温情,是教人怜惜的。
阿尔莫多瓦的伟大,便在于他对世界的温情的目光。
这种温情,是即使失去天堂,即使身处地狱,也依然宽容,依然坚韧。
优秀的电影,我一向以为,不应当是晦涩的说教,或是顾弄玄虚的呓语。
电影作为工业生产的商业产品,其影象与叙事的首要责任,是娱人耳目,是把话说清楚,是把故事讲述得精彩。
在此基础上,再去生发对人生与人世的感慨,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情怀,方是成就经典影片的不二法门。
历数电影史中的大师人物,从奥逊•威尔斯到希区柯克,从弗朗西斯•科波拉到斯皮尔伯格,都是如此。
阿尔莫多瓦也不例外。
虽然他的影片中充满了易装癖、变性人、同性恋、SM、凶杀、暴力等等内容,但是,他对这些边缘题材的表述却是那么流畅自然,不带半分扭捏和造作——说得简单点,不会让人反胃。
比如《不良教育》,几个人物间纠缠的同性恋情,直接、平常、落落大方,似乎这就是光明磊落天经地义的爱情。
也正是和平常的男女之爱一样,《不良教育》中的同性恋爱,一样有着错综复杂的瓜葛:俊美的少年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在修道院中相爱,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伊格纳西奥忍受着莫罗神甫的侵犯;多年以后,恩里克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伊格纳西奥找他拍摄个人经历的电影,两人重叙旧情;但这时,老迈的莫罗神甫又出现了,从他口中,叙述了另外一个故事……几个同性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还嵌套着畸恋、背叛、阴谋、悬念,峰回路转,层峦叠嶂,随着影片一层层地剥开真相,我们看到的就已经不是简单的同性恋,而是更深沉的对人性的分析:神甫似乎是一切罪恶的源头,他的恋童癖毁了伊格纳西奥的一生,后来又爱上了胡安,这爱情虽然畸形却真挚热切,最终被胡安所利用;伊格纳西奥无疑是受害者,但是他的自暴自弃和后来对神甫的勒索,葬送了他的生命;胡安利用了哥哥,利用了恩里克,还利用了神甫,但是他对伊格纳西奥的恨也并不是没有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他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哥哥而受到了多少屈辱……所以,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而每个人又都是值得同情的,在这里,阿尔莫多瓦超越了对性与爱的追问,而着力于呈现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多变。
只要你去看这部电影,你一定会记住伊格纳西奥少年时纯美的童声。
第一次听到《月亮河》的童声版时,我也觉得心神激荡,这段配乐的画面优美动人,难得见阿尔莫多瓦使用慢镜头,想必他自己也对这一段MTV颇为心仪。
建议大家去找找本片的OST,相信是值得收藏的一张唱片。
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对性爱描写的露骨。
刚才已经提到,阿尔莫多瓦对边缘人群的描写非常直接,从不遮掩,可能这和他本人也是同性恋有关。
但是片中对于性爱的直接书写,可能让部分观众有些惊讶。
男性同性恋的性行为方式,我想无须我再赘言。
除了没有直接拍摄具体器官,阿尔莫多瓦是毫不避讳的展现出来。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于是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阿尔莫多瓦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在痛苦与无聊之间的摇摆。
究根起底,他对欲望的恋恋不舍的痴迷和询问,让他的电影浓烈、华丽、却又忧郁、不安。
神甫看着胡安时颤动的嘴唇,恩里克看着“伊格纳西奥”褪下内裤时的压抑表情……心底的暗流越是表面平静,越让人感受到汹涌澎湃的力量。
回头反思,可能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剧情结构与题材的边缘性:故事有着希区柯克的机巧,又能游走于亚文化的空间,并鲜明地表现出个人的特点。
电影是足够的精彩,但内中表现的人性的阴郁复杂,却又让人有说不出的心寒。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刚才想着想着忽然就笑了起来 阿莫多瓦的所有电影 如果加上标题党 一定都是社会新闻的头条
莫名其妙
恶心
很忧伤,很忧伤,里面童声唱moon river的时候,所有的罪恶,都被彻底原谅
伊格纳西奥的自私来源于信仰的背叛,胡安的自私来源于面前的现实。宗教决定的道德形态让神父无时不处于对自我的审判之中,而在激荡的情欲下他最终走上面对自我同时也背叛信仰的道路。所以导演从小就并无信仰,而其他三人则是在这宗教信仰影响之下的悲剧。《双重赔偿》《衣冠禽兽》《悲哀的桃乐丝》,现实里的黑色电影与难测的人心。
这个故事不喜欢 西语的叙事片真的就是叙事 故事的精妙之点在于 神父和导演的喜欢 其实是一种对逝者的转移 无奈主角juan的长相和五短身材实在欣赏不来 已经厌恶 画面镜头的自然美学和 电影叙事方法 层次的解构 拍出来跟小说一般 可惜对于我来说是看过就忘的空有情节的小说
剧情倒是简单,同性之间的肉欲反而更吸引人,以及阿莫多瓦的场设。。西班牙就那几个演员了呀,这部真是自传么= =。。
请不要为自己的妖孽找借口好吗
不鼓励不提倡不支持
好久以前看的 反正就是欣赏不来
重温阿莫多瓦04年作品,还是包括众多吸引人眼球的元素:同性恋、性骚扰、丑闻、谋杀,所以很好看,呵呵~~
额,其实,真的,有点无奈的感觉。
呃,其实我觉得这个故事要是放在异性恋身上也一般般啊
(8.7/10)不讲女性故事的阿莫多瓦同样令人惊叹,用多重叙事搭建起来的叙事迷宫,包括人物身份的重合与错位,戏中戏套层结构,闪前闪回叙事技巧,多线交叉剪辑连接相异时空,多个人物的叙述视角,让真实与虚构完全模糊。不仅仅是精巧的悬疑片,还包含着多重的情感漩涡,进入阿莫多瓦叙事与情感的迷宫,简直欲罢不能。(快结尾时用两人在“黑色电影周”看黑色电影的黑色电影风格结尾,太有心了吧。)
发自内心的 对阿莫多瓦无感
结构新颖,可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如果说之前看过的所有的阿莫多瓦的片子让我喜欢他讲故事的才能的话,这部[不良教育]简直可以让我爱上他了。千万别告诉我这是阿莫多瓦的自传性作品!他凭什么拥有这么动人的过去!!!
依然是出于意料的故事,但始终感觉一般般。或许主题有些太散乱,让我无法集中欣赏他真实的惊艳。
刚看完all about my mother 。这部就显得毫无亮点了
虚实戏中戏嵌套剧本解构。画幅、叠印、分裂,优雅奇妙的转场。算得上阿莫多瓦炫技之作。对照奥斯卡标配《聚焦》,周转于谎言、欲望、同性、异装、表演、犯罪的本片显然更玩得开。一段未了情,一封未完信,浸润着温柔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