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亲切的金子

친절한 금자씨,复仇的金子,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主演:李英爱,崔岷植,金时厚,南一祐,金秉玉,吴达洙,李胜欣,金富善,罗美兰,托尼·巴里,高素熙,李代延,朴明申,吴光禄,宋康昊,申河均,刘智泰,姜惠贞,尹珍序,柳昇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英语,日语年份:2005

《亲切的金子》剧照

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2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3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4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5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6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3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4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5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6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7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8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19亲切的金子 剧照 NO.20

《亲切的金子》剧情介绍

亲切的金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金子(李英爱饰)20岁时,就因被控“诱拐儿童”入狱而成为头条新闻,人们惊诧于她的美貌、她的年轻。 在13年的牢狱生活中,有着天使般容貌的她是狱中绝对的模范。金子尽心尽力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狱友们都称她为“亲切的金子”。表面上金子似乎比谁都诚实守纪,但内心里的复仇火焰一天也没有熄灭。 当金子出狱后,她还是马上展开复仇计划——它已经暗中策划准备了13年之久的,而狱友们也都在不同的地方帮助着她。 金子的仇人是当年让她入狱的白老师(崔岷植饰),那是什么让他们在13年前结怨呢?金子又将怎样复仇呢?能否成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事美魔女·椿真子功夫好男儿掠夺者明日传奇第四季外星精神病穿靴子的猫一念向北之危险关系另类民兵葛二蛋双面少女灵异拼图早春二月直言真相第一季小小安妮第二季追梦人小酒馆未解之谜第一季醉红尘耶拉马达加斯加3怪兽大学铁血护卫之异种入侵守护童年公主小妹风雨上海滩恐怖游泳馆神探罗蒙3夜晚开的花铁拳惊声尖叫第三季秘密三重奏林肯律师第三季

《亲切的金子》长篇影评

 1 )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今天终于看了《亲切的金子》,算是完成了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对朴赞郁的崇拜再度油然而生。

本文总结一下我对三部复仇的诸多想法,另略作总结和比较。

《我要复仇》是三部曲中内涵最深沉的一部,是三部曲中唯一涉及到复仇的社会根源的一部。

复仇者定位在准韩国的中下阶层,赤裸裸的揭露当前韩国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弊端。

就情节来说,现实性很强。

复仇的多方无所谓正义还是邪恶,他们的惨剧都是社会的不合理导致的,然而处在中下阶层的人们看不透,都自己受了委屈,都觉得应该复仇,却找不到复仇的对象。

这一步作品在视觉效果方面为朴赞郁的三部曲奠定了哥特的基调。

唯美而残酷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死掉的小女孩的尸体随着河水浮动,一半脸露出水面,眼睛睁着,潜在苍白的面孔上。

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运用的华丽而不做作,尤其是从一连串不直接相关的电话对话开始,把早已猜到结局的观众依然绕的云里雾里却丝毫不影响对情节的理解,大师本色初显。

具体细节以前写过一篇拙作详细分析,不再累述。

《老男孩》在内涵上比不上《我要复仇》。

虽然它是三部曲中获得赞誉最多的一部,但我相信这些赞誉与影片内涵关系不大,大多应是对电影驾驭能力的表彰。

《老男孩》和现实社会没有很大结合,在人性上也相对缺乏挖掘,这一点和《Kill Bill Vol.1》有些相似。

除了这些,《老男孩》是近乎完美的。

感性上,朴赞郁更加游刃有余的用哥特的画面与松紧有秩的节奏紧紧的抓住观众。

复杂的情节让大多数观众根本猜不透主线究竟如何发展,而且悬疑电影和非线性电影的影迷都会发现朴赞郁的镜头不落俗套。

这一次复仇定位在黑社会,基本没有任何警方等“正义势力”的介入,很有些Film Noir的味道,虽然朴赞郁本人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

《老男孩》涉及到两场复仇,复仇的原因都是表面化的私人恩怨。

第一场复仇的原因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仅仅是因为很多年前吴大秀看到一对研究彼此身体的姐弟(虽然姐姐死了。。。

)。

由于第一场复仇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第二场复仇显得更合理一些。

也许正是由于对复仇根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老男孩》显得非常男性化,是三部曲中最有男人味道的一部。

在美学的体现方面,由于整篇的浪漫主义色调,《老男孩》来得更加自然一些,不论是囚禁吴大秀的密室还是Mi-Do与一只大蚂蚁孤独的邂逅皆是如此,而《我要复仇》在现实和浪漫之间的切换略显突兀。

由于前两部作品的光芒,人人都会对复仇三部曲的终结篇报以超高的期望。

而《亲切的金子》绝对算不负众望,不仅仅给前两部续上貂尾,在艺术成就上也水到渠成的封了顶。

《亲切的金子》在我看来,是三部曲中最完善,最成熟的一部。

《我要复仇》在技术上的青涩和《老男孩》在内涵中的肤浅都不复存在。

而先前成功的因素,比如华丽的非线性镜头,哥特的画面等浪漫主义成分更加游刃有余的镶嵌在比起《老男孩》来说更加现实主义的故事背景中。

《亲切的金子》在情节上是三部曲当中最简单的,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故事的结尾,没什么特别的悬念可言;而复仇的过程也丝毫谈不上曲折,出狱之后一路坦途的杀到Boss。

因此,从情节的复杂度来看,《老男孩》远在《亲切的金子》之上。

然而这并不是朴赞郁的问题,因为他并不是因为才尽而简化情节,而是把故事铺展的更开,增加了情节的厚度。

金子一个人的罪引出一群有罪的女囚,一个人的仇恨连起诸多共同的仇恨。

朴赞郁用适当的笔墨解释了其它女犯人犯罪的经过,一来增加了故事的戏剧色彩(《基督山伯爵》和《芝加哥》的影子),二来为金子的复仇铺平道路。

而其他丧子的家长仅仅在最后结局时候出现,依然增加了戏剧色彩(《东方快车谋杀案》)又恰当的简化了冗余的情节,可见朴赞郁的剧本也彰显大师风范。

然而《亲切的金子》在剧本上并非没有败笔。

因为刚刚看完电影,之前没怎么看过其他的评论,不知道是否有人有同感。

一个我眼中的败笔是金子和凶犯的两个打手的相遇。

这个情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复仇过程的合理性,也加深了金子身上的罪孽,然而它是多余的。

复仇过程的合理性我们不看重,因为先前的铺垫情节已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这一阻碍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金子的罪孽早就集中在了凶犯身上,因此这两个人的死伤丝毫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这段情节怎么改进呢?

我觉得不用改,直接删掉就好了。

剧本里就写道:“...于是,金子来到了多年以前陷害他的男人面前....” 这里要穿插点题外话,想当年看《影子武士》,大公子继位的时候电影只剩下十几分钟了。

我知道这“风林火山”的部队要完蛋,但是怎么也想不通怎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弄死这些人。

结果黑泽明出现在荧幕上,用镁光灯照我的眼睛,等我恢复视力的时候“风林火山”已经完蛋了。

我感觉自己被干了,但是还是热烈的拍起手来,因为被干的实在是太爽了,大师就是不一样!

本来这些部队怎么蒸发的就不重要,大师就能razzle dazzle你,稍微差一点的就要编一个草草收场的所谓逻辑的结尾。

《亲切的金子》是三部曲中戏剧色彩最浓重的。

比如金子狱中的经历,从亲切到冷艳的转变,脆弱神经质的和坚强相互展现等等。

这些比起《老男孩》来说都合理了不少,却不妨碍在浪漫中展示人性。

另外这部终结篇的film noir的色彩明显了许多,从金子的口中亲自说出:“你们想让警察处理还是自己来?

”值得一提的是,朴赞郁的表现手法虽然很西方化——世界观(女子监狱里的bl,基督教),语言(英文介入),背景音乐(小提琴的广泛使用)——但和其他貌似西化的韩国电影相比,一点不显得媚俗,难能可贵。

另外不得不说,三部电影中其实都有姐弟恋的情节出现,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

基本上就对复仇三部曲作以上小结。

我自己的心水顺序如下:《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老男孩》。

 2 ) 親切的金子:餘數或者細節

她(印度的毀滅女神迦梨)通常被繪制成一個可怕的、美杜莎似的實體,擁有無數隻手足,擺出進攻性姿勢——然而,正如每一個印度人所知道的,關鍵在於,在這些手足中隱藏著某種元信息(meta-message),一隻小手以撫慰的姿態伸展出來,似乎是在說:「不要把這個荒唐可怕的形象太當真!

這只是一種力量的炫耀,而事實上我並不真的那麼險惡,而且實際上我愛你們!

」這種異常信號正是我們要在某種侵略形式中所要尋找的………——齊澤克:《易碎的絕對》頁48。

於是,順理成章地,我就找到了金子的手指。

它被白紗布誇張地包紮,比金子的手掌還長,如一根小型手槍的槍管。

金子華衣美服容光懾人,那隻手指卻尾大不掉地曳在她身上,成為一個不完美的污點。

為什麼要在一個鞋必高跟、衣著配搭各有主題的、強調「一切都要漂漂亮亮」的角色身上留下不協調、不完美的污點?

當然是因為那便是金子不可或缺的核心。

永不雪白的雪白餘數那手指有著類似武器的形象,然而又代表著柔順的懺悔:手指是為了向宏穆父母請求原諒而斬斷的,它代表贖罪;而它那種反協調的美學取向也提醒著我們,它不但代表贖罪,還代表贖罪的殘餘,那個「除不盡的餘數」,俗謂贖不清的罪。

大仇得報後,金子柔順地跪在宏穆的鬼魂面前,正開口想要求宏穆的原諒,立刻就被宏穆戴上了口塞,那個堵塞她的懺悔的口塞,正與她給罪人白先生戴上的,一模一樣。

金子不會得到原諒,因為她的懺悔行動(殺死白先生),正是她的罪——透過利用他人來達到目的。

金子對鏡抹去象徵復仇的紅色眼蓋膏,四周裡無數整齊鑲嵌的長方形原木塊,那正是象徵著餘數的無限:復仇—罪—懺悔——然後便是愛了。

天使(女兒)遞來由金子親手做的「雪白」,金子怔怔地流淚,但她始終不能吃下,只能將頭猛撞向「雪白」的蛋糕。

但正因如此,金子最後終究得到了女兒(天使)的擁抱,蒼老女聲的旁白說:正是因為她沒有得到內心的寬恕,我才更願意更愛她。

金子無法將「雪白」內化,在彷彿淨化一切的大雪之下,只有她一身復仇的黑衣。

但這便是絕望麼——不,金子身上還有一個雪白的地方,就是那隻手指,一個外在於她自身的,銘刻著復仇與罪的餘數。

而一切的痛苦和寬大正正都在那個餘數裡面,它們互相加強,而不是互相取消。

美好而堅強的團體如果復仇一般被認為是焦點集中全神貫注的,則《親切的金子》與《原罪犯》相比,節奏無疑較慢,分散焦點的角色也較多。

於是我認為全片最具趣味的就是父母們集體復仇的群戲部分。

朴贊郁在此顯示了與《原罪犯》最不同的取向:在父母們初出場的平靜大特寫之間,穿插著他們神情激動的預敘鏡頭,這整組跳接的意義在於,朴贊郁意圖超越《原罪犯》那種由極端情節結果及其逆轉所帶動的感官快感,而轉向選擇,敘述的細節;那些細節的觸感及快感是結果被預告之後,都依然存在的。

在細節裡,我們看見這些父母如何逐漸形成一種群體感。

他們會有分歧、討論、表決。

每個人個別的缺陷都會暴露,會惹來攻擊和幫助。

角色會互換,被幫助者會變成幫助者,擔怯者變成勇敢者。

他們尋求意義、也有躊躇,而後堅持自己的慾望。

他們會忍不住互相傾訴,只是訴苦未必帶來同情——容洙的祖母說,誰沒有自己的故事——而弔詭的是,同情的缺席並不撕裂群體:正是被容洙祖母說得語塞的狠勁大姊,在復仇發洩的瞬間拉住失控揮斧的父親,提醒他容洙祖母還在等著,不可以一次過把仇人殺掉,不可以太過分(也許還包括不要讓體弱的容洙祖母看見太過血腥場面)。

能夠出現這樣的相處方式,我會說這是一個堅強的群體。

在這種豐富而複雜的理解中,他們似乎得以成長(在這個層次上,對於生日歌我傾向理解為成長而非重生),同時他們在復仇時都顫抖、失神、痙攣、需要他人的擁抱。

這種弔詭性正如,這麼美好的群體(復仇後的大合照多麼有型)的建立,其保證並非在於正面情感如共同的喪親之痛,而是在於金子邪惡的威脅:「誰敢報串的話……我不說下去了。

」事實上,我時常想像我的團體有類似的邪惡和堅強。

美好與邪惡的互相加強關係,乃是與純淨天真的「至善」的複雜決裂;在我們這差異性不斷加乘增生、矛盾對立日益加強的世界中,弔詭地指示一片更繁密的天空。

(如果嫌齊澤克太遙遠,我們還有葉蔭聰*。

)我等小資女子難免迷戀細眉細眼的東西,但至關重要的是,《親切的金子》細節之精緻不只在於華衣美服,還在於過剩溢出的蠟淚、金子臉上的傷痕、詭異的看起來不像李英愛的大特寫,這種種互相撕裂和加強的細節。

而有個尚未命名的x,它散落其中;至於它是神還是魔鬼,我倒並不真的很關心。

至於朴贊郁對罪人有十分足夠的善意,此則確鑿無疑。

原文: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葉蔭聰文: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55725&group_id=16

 3 ) 关于金子

关于金子么么观影手记16《亲切的金子》[韩]导演 朴赞郁编剧 Seo-Gyeong Jeong 朴赞郁主演 李英爱 崔民植★★★★☆ 所谓复仇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三部《善良的金子》,被几乎所有影评人盛赞为华丽的复仇。

真的很华丽么,其实只有红色的鲜血和红色的眼影而已。

大家都说这基本上是三部曲里面倒数第二好的,也许能和《老男孩》打个平手。

我没看过之前的两部,所以也不好妄加比较。

只好单调的就事论事了。

李英爱的红色眼影和卷曲的黑发以及她的面无表情,我爱这些胜过与爱这部片子。

哦,还有那带点点的连衣裙。

复仇的女人最甜美的装束。

如果让她穿成普通劳动人民状,还谈什么复仇呢。

一个追求美丽和精致细节的女人,才会实施如此这般细密的复仇计划,连处决罪人的枪把上,都要有漂亮的银雕。

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最后一段,从他们讨论如何处置那个人面兽心的绑架犯直到一切刑罚都实施完毕,他们围坐在咖啡馆,静静地吃蛋糕,喝咖啡。

这是为一段让我没有睡意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他们个个都穿着满是鲜血的雨衣坐成一排,唯有那个老奶奶,一身貂皮大衣,表情严肃,静静地走进去,没一会又静静地走出来,一尘不染。

镜头一转,一把剪刀直直的插在那罪人的后颈。

这才是真正复仇的力量。

如果老奶奶也如屠夫一般对这罪人猛砍十几下再搞个狗血淋头的造型,这片子也便不能被称之为“华丽”了,所谓的华丽便是对任何事物诠释的恰到好处,比如鲜血和愤怒。

这样的情节不知道是编剧想到的还是导演想到的,我最近总是分不清楚导演和编剧的职责,貌似在电影里面,导演是万能的,可是我又总是为编剧报不平,没有了编剧导演怎会能发挥的基础。

一个事件的发展有百万种可能,最极端的就是那第百万分之一种,电影中的事情总是朝着这个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大踏步地前进,最后演变成和真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另类局面。

我想这就是电影存在的必要了,总要有些极端的想法影射出来,世界才够虚幻有趣。

《金子》便是这种电影的典型。

世上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填补它空白点。

让音乐亲吻你另外值得一说的便是它的原声了,巴罗特式的管风琴,合着日常生活中惯有的场面,你会觉得如果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承受痛苦和复仇的压抑似乎也是些许值得的。

古典的配乐告诉我们,生活原来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就好像巧克力就酒,无意间就搭配出了另类美丽的味道。

我就时常的幻想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倘若有某某音乐的配衬,那么生活一定完美许多。

可惜的是我可以假装这些音符的流动和存在,无奈别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似乎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此,是否就可以说,任何人的世界都是难以探寻并进入的呢。

后话:很早之前便看了片子的介绍,被吸引得就好像小狗寻觅骨头一样的到处刨,结果看过之后反而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想象中华丽,其实对于电影还是不要有任何期待得好。

影评人写的那些东西无非有两种,吹到天堂和打入地狱,无论哪种,都和事实基本不符,所以孩子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吧。

 4 ) 亲切的金子

就是觉得剧情和风格有点。。。

不协调

 5 ) 杂。暴力answers暴力+恶之花般的美学。

片头的黑白红做得让人难忘啊。

面无表情的她穿过人群走来。

13年半。

墙后的十字架。

19岁。

看到罪人牧师一副觉得得到自己生存意义般的激动。

“在邪恶的巫婆脸后,我看到了天使。

”她变成了忠实甚至疯狂的信徒。

19年后还是那套点子裙。

拒绝豆腐。

“滚开,疯子。

”囚犯1.勒死马夫。

“你是从来没爱过我吧。

”4根蜡烛,2张剪报。

白色裙子。

却不是祈祷,是幻想着复仇。

切尾指。

她恳求男孩父母的原谅。

去面包店打工。

被惊为天人。

“我早说过她漂亮。

”囚犯2.受教唆抢劫。

金子捐肾给她。

囚犯3.北韩间谍。

金子自愿照顾她。

法句经原来是枪支设计图,来自北韩间谍。

神父找上门。

一副拯救罪人的样子。

“我皈依了佛教”囚犯4.被迫为杀死丈夫和情妇然后烤来吃的杀人犯口交。

拿着肥皂的金子笑得那么天真。

帮她把坏人除掉了。

“血色眼影是怎么回事?

”“人们都说我善良。

”负责案件的警官。

原来金子是被胁迫着认罪的。

金子重演案件的时候,越凶狠,记者们拍得越起劲,还有父母的哭声同一时间响起。

真相开始慢慢浮起。

面包店主。

曾经因药后撞车撞死了一个骑车的孩子。

“给犯人的材料都是劣质的,但她却做出了天下美味。

”随意的口气。

“我计划再杀人。

”向育森说了事情真相。

you have no mother。

you have mother。

女儿回来了。

蜡烛很短。

是复仇的火焰弱了吧。

一家人带狗过周末。

囚犯5.饭桌上的恶心性行为和对话。

丈夫完事后继续衣冠楚楚地晚饭。

金子用3年漂白水终于除掉了巫婆。

但人们还是叫她“亲切的金子”“我会好好为主服务的。

”牧师跟踪偷拍金子。

真恶心。

把男人的头发剃掉。

一向面无表情的金子终于激动了。

“如果你当天找到真凶,这些孩子就不用死了。

”“四个孩子啊。

”于是受害者父母亲人参与复仇,给予金子审判的权力。

“这样,不会令孩子复活,是吗”然而大家还是一拥而上。

复仇完成后 她擦去了眼影。

女儿是宽恕她的天使。

be white。

like this。

细节是仪式化的必要成分。

复仇宗教化是导演目的。

所以那些觉得后面情节拖沓的,没看懂导演的用意吧。

= =

 6 ) 不想起标题请看文章吧

新千年的韩国出现了一批复仇电影,它们不同于美国那些具有后现代解构姿态或者是欲望的能指在其间无限播撒的影像。

《燃烧》、《寄生虫》、《追击者》这些电影都是国家机器日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表现,基于中韩意识形态政策的差异,韩国影人可以在影像与文本间肆意挥洒他们的社会学观察。

这一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大多以弱势者的复返为情节,不能被现存秩序所表征的能量从阶级与身份中源源不断地涌现。

相较其他现实主义风格导演,朴赞郁是个例外,他的复仇影片除了对女性境遇的关怀,便只有普世性的负罪感与空无感了,甚至后者的能量一度在影片中压过前者,更不用提他影片中纷繁复杂的符号和技法,这个家伙简直就是高级影迷+私货之王,在同代人中朴赞郁的电影是更为抽象、重形式、形而上的。

按照历时时间来看,朴赞郁是希区柯克+昆汀的结合体,前者同样喜欢用光怪陆离的故事为形式去探究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机器及现代社会的欲望旋涡,而后者则是嬉皮导演,热爱荒诞不经的解构与拼贴。

但如果你认可“暴力美学”背后应该具有除了解构这一疯狂行径之外更为强力的普世哲思价值的话,那么昆汀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暴力学”的代表,不是不够严肃,是不够悲悯。

好的电影就应该有神来之笔,最好是作为能够瓦解掉价值的高屋建瓴的存在。

失足少女和变态大叔的故事在日韩影史中屡见不鲜,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直接表征。

然而就在影片中所有的受害者家属对犯下多起凶案的凶手进行审判时,他突然说了一句:“太太,这个世上没有完人”。

我们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句毁灭性的话语,首先,凶手必然是在逃避审判的,一句不经意的推卸责任所暴露出来的是东亚父权制长期以来连理的权力压迫,女性甚至说普通人置身于这个大染缸之内必然是悲哀的(享受权力者不论)。

其次,一个戕害数孩童的凶手,却声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些进行审判、曾是受害者、如今却沦为了杀人犯的普通人,也变得面目可憎,在此所体现的是加倍的复仇,悲剧的倍增,复仇的负面威力完全覆盖了日常道德伦理评判。

在所有元素的堆砌下,整部电影慢慢变得失控,后一个主题便慢慢浮现了出来。

朴赞郁介乎天地间的悲悯心就是基于后一主题(对复仇的探究)中得出的,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怆(下文谈及)。

虽然他很喜欢引用基督、佛教的元素,但这两者的表征无疑只是止于商业元素运用与对社会现实的部分表征,贪婪、为金钱出卖他人的基督徒和杀人入狱老死的佛教徒。

《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都是关于复仇的悲剧性轮回故事,它们很忠实地沿袭了基督教《旧约》乃至是世俗道德都十足认可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

结尾处,朴赞郁让复仇的主角们置身于一片雪地之上,(在《金子》中更是让复仇女主拥抱唯一无罪的女儿以表救赎)在忘却与“愧罪”之中继续生活下去。

雪地就是一片拉康意义上的实在界,它昭示着“空无”,但是空无在这里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上一个已然消失之物留下来的亟待被填满的空缺位置,毕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然界没有什么会是消失的,任何事物都会转变成下一事物,没有什么地方是“无”的,它总是被不同的东西所填充。

仇恨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异质物,它能够清除我们心中所有美好事物的价值,让我们置身于一片“空无”之上,复仇的历程就启动于空无之上,这是一种没有退路的启动,可以像《老男孩》中的男主一样选择遗忘(在空无上停留),也可以像金子一样复仇(在空无上填充),但是仇恨本身被制造出来之后,就不可能再回返到之前的境遇。

正如实在界总是持存,但它只会以表征失败、创伤再现的形式反身地表现出来,一旦呈现便是不可撤销。

《老男孩》的复仇男主崔岷植,在影片中兼顾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而在《亲切的金子》中,他摇身一变又成了“绝对的恶”,这种戏里戏外的有心设计的巧合背后昭示的是不可轻视的、宛若古希腊命运悲剧般沉重的现实之痛。

看朴赞郁的电影,你能从他眼花缭乱的技艺中拾取多少快感,就能在暗流涌动的影像压抑之下吸收多少的痛苦与悲怆(如果你愿意去看的话)。

 7 ) 可能大家是不是有点忽视了育树的地位

看到很多大神深挖电影里的小细节什么的我表示很汗颜,我既没有看过老男孩也没有看到那个天生杀人狂,然后我觉得我可以避开这些谈点其他的东西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觉得很过瘾,对那些家长回头问金子要钱的举动表示有点膈应(开头那个我还算可以的理解的,虽然很讽刺但是毕竟他们家境限制住了,那些钱对于他们而言很重要,但后来一个个的。。。

恩),以及觉得女人狠起来真的是非常帅!

然而还是被育树小天使圈了粉,真的人是一种看脸的生物,毕竟育树是剧中男性的颜值担当。

个人认为这种年龄经历差别如此之大的相恋现实中还是有点少见的,而且还是一个接盘侠,但是并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喜欢。

但是这两天把所有跟育树有关的话题整理了下发现在这部复仇电影中对育树的关注真的是非常低啊,忍不住要长篇大论一番了。

诚然,剧中的金子对育树都不怎么关注,但是鉴于原作者以及导演的拍摄方法,我还是觉得育树的影响及意义,要比金子所想象的多得多才对:1.两人激情完毕,金子首次出狱后向别人吐露了当年的实情。

这对于像李金子这种复仇女神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合乎她的脾气的,自然也可能有因为育树跟死去的宏穆年龄是一样大的,本身育树存在于电影中意义的一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对比,用他跟金子的好对比后来宏穆对金子(其实也就是金子自身)的不原谅。

但是从这一点上说育树对于金子而言本身已经在潜意识中占了一定地位了,我没有仔细研究过金子在狱中到底将实情讲给了多少人,但是明显是出狱后没有告知任何人却为了育树开了先例,即便后来她告诉了自己亲生女儿也是在很久以后了。

2.全家出游。

那个“全家”还是育树自己讲的,原话是:这是不是一家人一起出游呢?

(大体这个意思吧),那个时候还有珍妮在,育树已经欣然接受了自己跟她们是“一家人”的设定(我当时挺无语的,毕竟他只比珍妮大5岁。

看上女儿的话我还可以接受,看上了妈妈。。。。

不过的确能看出育树是一个很纯很正的人啊),虽然金子全程想的是怎么将狗当做白老师然后开枪弄死,但是后来进了教室,育树教珍妮学韩语的那一段很有寓意,先是大哥后是爸爸,其中意思是不是:你应该叫我大哥,然而我成了你的爹。。。

粗略看过原著并没有看到这一段,但是我觉得导演加进去毕竟是有深意的吧。

3.所有复仇结束,大伙一起分吃了那个代表着白老师血的蛋糕时,然后那个姐姐开头大家伙一起问金子要赎金,这个时候大家尴尬的不行,有家长在讲安静的时候是天使经过,这时候育树顶着风雪走进了蛋糕店打破了这个局面,大家纷纷离开。

个人认为此处代表的意义是金子复仇完毕,代表新生活的育树走了过来,她应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了。

当然她的内心并不肯原谅自己,这也就是后来宏穆出现堵住她嘴巴的原因,因为并不想听她苍白的解释,毕竟她做过的事情始终是存在的。

但是出现在此处的育树满载代表洁白的大雪打破复仇的尾声的哀庆,在大家都认为是天使经过的时候如同天使一般走进金子,确是的确有深意的。

4,不过育树的地位自然比不过珍妮,毕竟血浓于水。

结尾金子拿着白色的蛋糕,终于被珍妮原谅的时候她终于有勇气面对新的人生,电影之中育树一直在她身后跟着她的,小说之中也说的是他在不远处看着金子跟女儿抱在了一起,大雪之中终于有了面对新生的勇气的金子,执意要跟在跟随自己的女儿和深爱自己的默默守护的男朋友,我觉得如同育树唱的歌词中的一样,这一次金子应该真的回头去看他了,去看那个一直在自己身边的男孩(?

)男人(?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金子自己讲的是自己入狱的时间跟育树一般大,而那个时候金子还是可以讲不正经的女孩,不会挑对象,未婚先孕,早恋,被包养。。。

她在狱中呆了13年半,穿着入狱时穿的衣服,仿佛除了后来又惨遭毒手的几个小孩和自己已经13岁的女儿外在没有什么证明这是13年后而不是当年,这13年仿佛是不存在的,无缝衔接,入狱前和出狱后金子做的都是复仇,复仇结束后,当复仇这段时间都被摘除,金子身边的仍然是自己的女儿,已经上天补偿给当年不会择偶的自己的一个不离不弃的男朋友。

再有就是,原著之中金子去福利院偷偷看资料的时候实际上跟根植(也就是育树)一起去的,她的女儿的重要性对于她而言毋庸置疑,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育树让他参与,作者有心了。

虽然是复仇的电影,但是我却读出了一丝丝温情,我会羡慕金子,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找回自己奢望已经的人生,找回自己心爱的女儿,找到一个真爱的情侣。

即便差别太大,年龄悬殊,此间之中,又算得什么?

 8 ) 片段的狂欢

这个片子是到盛世小西天看的。

电影资料馆今年重新成为了我的最爱。

20元的票价相当物美价廉,影院效果不错,电影时间固定,片子也都有谱,比现在的影院排片要强许多。

最起码不用扑到影院后为中文配音还是原音调时间,还要在影院附近徘徊。

更何况还有生煎,总之异常符合我连吃带看的简易追求。

电影资料馆的放映固定在每周四和周五。

去之前一般会看看豆瓣评价,以判定是否值得去。

以往的习性是只看周四场,周五一般直接忽略,具体原因也搞不清楚。

结果这个礼拜过得浑噩,周五还以为是周四,好在后窗惊魂从电视上看过,觉得相当一般,错过就错过了。

恰逢变故,为了捍卫我习惯的庄严,毅然前往。

豆评上说此片不错,尤其是看了论坛里关于细节的讨论,这让我如临大敌——难道此片意识流如此严重,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懂,所以开帖讨论?

像我这样的脑残、三俗症患者是不是看不明白?

结果,一目了然,哦耶,我变聪明了!

从整体上看,片子很简单,内容也非常清晰,前半截的拍摄手法非常招人喜欢,前后跳跃式的片段,第三人称的旁白、现状与监狱场景的串接,人物性格的反差对比,简明交代出入狱的原因、复仇行动的组织、复仇联盟的构建,现状的网织,毫不拖沓。

但是从白老师入场开始,片子变得有点繁琐,似乎为了交代得更明晰而刻意勾画,个别情节有雕琢用力的痕迹、有韩剧的啰嗦倾向,以至于大概1个小时20分钟的时候,我有点不耐烦,个人觉得这个片子如果能压缩到1个小时40分钟,可能会提高观赏度。

但是,好在导演以勾引心魄的片段,压倒了整体拖沓的缺点,适当弥补了缺憾。

不得不说,学哲学的导演有其优缺点。

这表现在:对一个事物多视角的引入和表达,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比如第三者旁白、金子的视角、女囚的视角。

但导演犹嫌不过瘾,又引入了鬼魂或幻象的视角。

以小男孩的幻想表达人物内心的折磨和赎罪过程是必要的,但过于频繁出现,甚至在珍妮睡觉的时候两次出现,有画蛇添足的意味,甚至有降低整个片子品质的嫌疑。

尤其是导演大量使用象征意义的意识流手法,比如白老师化身为狗的幻想,珍妮与金子相认时的旷野与天空云朵排字、金子在澳洲被珍妮用刀相迫时跪伏地上的姿势,金子给女巫喂饭时当场添加漂白水,以及白色代表的清白,飘雪的黑夜,红色的眼影等等,很能反映导演的哲学偏好。

此外,导演的哲学意味还表现在对人性的讽刺,比如,白老师餐桌XX,老婆还搂着桌上的碗筷防止落下,XX对话以及若无其事继续吃饭;家长的聚会,从观看绑架影片的咬牙切实,到个别人在行刑前的害怕、互相推卸责任,既懦弱真实又痛苦;从有人试图远离罪恶,到罪恶的群体行为吞噬个人意愿;从事后众人高唱生日快乐歌,庆祝自己从悲伤与复仇的重生、祝愿孩子往生,到全部关注赎金能否确定打回自己的账户,让人感叹,悲伤之上是金钱;以及从抓阄到纵贯全场的旁观,强制犯罪的金子是为了个体的复仇还是众人的复仇,让人无法言说。

但是,这种异常真实的反映,使本片超越了简单的犯罪片、惊悚片,深入到了轻微的反讽层面。

个人觉得导演的哲学意味,还表现在对片子的面面俱到上,基本上每个情节都照顾到了,这倒让我有点吃惊和赞叹。

这从金子出狱后的居所、工作、工具等就可以感觉出来——从同性恋的朋友那里弄来房子、从间谍那里弄来枪支的细节图、从换肾的莫逆之交那里找到打造枪支的人、从被迫口交的女囚那里打造枪支上的银色装饰、让被暴打的女囚成为布置的眼线、以及吃得死死的工作地老板教会金子做蛋糕的技艺,导演可是一点都没落下,想得相当周全;再如,复仇前被金子拒绝的清清白白的豆腐,到复仇后,拼命啃吃洁白的蛋糕,前后呼应,同时点出金子追求清白的十三年之路;最大的周全,我觉得还是表现在绑架男孩的幻想上。

绑架撕票的男孩时刻侵扰金子,让她备受愧疚的折磨,但这孩子的幻影并未因复仇成功而完全消失,因为杀人并未赎回金子的罪恶,身为一个胁从者,金子有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即便她有断指的诚意。

可以说,厕所抽烟孩子的幻想,是我最为欣赏的。

但是,面面俱到的背后就是百密一疏,说得越多,漏洞越多。

比如,牧师怎么突然变成了白老师的工具,即便为了教众敛财,基本的道德常识还是有的,这个被拉拢的过程缺乏铺垫。

再如,金子复仇的心理历程、复仇工具和复仇联盟相当紧密,但是复仇不是想象,这玩意是真刀实枪的上场杀人,一个女人的体力、智慧,精密的谋划与相关训练必不可少,这可不是捏着一条狗打一枪就OK的,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硬伤——金子如何预防白老师的反攻?

飘雪的夜,金子搂着自家姑娘走夜路,我在银屏下担心得七上八下:这要是半路窜出个强奸犯,金子如何反抗,或是当地治安很好?

当白老师派人杀金子,金子居然能反抗得了男人的迷药、不断与男人扭打,甚至成功,这个就有点胡闹了。

再如,白老师的影册上放满了金子的照片,这说明他对金子的复仇有相当的心里预期,那么他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老婆是眼线?

还非要牧师先生拍下来?

以及他还敢吃自己老婆做的饭?

再如,侦探先生从一开始不相信金子是杀手,为什么会在还原犯罪现场的时候,帮助金子选择正确的枕头?

如果说他是为了满足金子入狱的愿望,难道此时不正代表他明白金子有不可言说的隐情?

如果他明白,又放弃后期的追查,为什么会在雪地里和一众警探发现雪地里孩子的遗体?

而且十三年后才发现遗体?

如果说是金子密告的话,但搜索到孩子遗体的时候,金子正在白老师家里搜影带。

这就说明白老师并未告诉金子所有的真相,否则金子不会翻个底朝天才从桌子底下找到影带。

所以基本可以推想,白老师当时并未告诉金子杀人藏尸的地址。

还有,警探为什么会突然成为胁从者,甚至杀人指导者?

因同情金子?

如果是同情,为何十三年不闻不问,未做追查?

因事情过于恶劣?

那他大可躲开,不必将自己牵涉进去,成为群体中的一者,而不是将罪恶引入深处。

以及,金子的渴求入狱,丝毫未给警探留下线索,到后面埋怨警探为什么不细查下去,从而可以拯救孩子们等。

总之,身为犯罪片所累,导演们总会偏好以种种故作玄虚,试图与剧情、与观众玩藏猫猫,从而提高片子的观赏性和悬疑度。

他们自得其乐,试图设计出种种巧妙,然后躲在不易察觉的角落里,在观众迷惑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得意的大喊,“你没有发现这一点吧,哈哈哈”。

结果却时不时被人发现,他跳出了的时候居然没穿内裤……当然,以上都是细节。

本片的最大缺点实际在于情节过于简单,片段化的丰富描述压倒了情节的构建。

这种手法会让观众在现场相当满足,因为它淋漓尽致,勾画丰富,极大地取悦观众的瞬时观感,但是在观影结束后,却觉得余味不足,经不起推敲和再现。

或者换个角度说,片段式狂欢是本片的特点和亮点。

我很难说清楚是导演热衷于驾驭形式,还是最终导演被形式给驾驭了。

如果说开头的片段式的情景交代,让大家赞叹于摄影手法与导演思路的话,那么中后阶段,尤其是仇杀盛宴,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导演迷失在细节放大上,这就好像看日本的鬼怪片,导演被吸去影片反噬了。

所以当很多人回味,包括我回味起来,能深刻记忆的是:前女巫浴池口交、金子给女巫喂饭时加漂白水、白老师餐桌XX、白老师暴揍绑着老婆后吃饭、众家长杀人争执、警探杀人指导、杀人过程、分吃血蛋糕等等。

这些场景如此深刻、如此细微,让人无法自拔。

它损伤了影片的整体性,又成就了影片的精彩性。

这样评说这部影片似有吹毛求疵之嫌,我废话那么多也似乎口水过多之嫌。

总体上说,整个影片还是很不错的,去看吧,保证让你很尽兴

 9 ) 《親愛的金子》:人性的善惡糾纏

對韓國電影的認識不多,數數手指看過的不外乎是兩、三部,而且全都是韓國的情慾片。

最近電視重播《大長今》,看到劇中的李英愛說到「無人可以教我放棄,我是不會放棄。

」的確得到觀眾的喜愛,笑容甜甜、樣子圓圓的李英愛發揮達到水準,而且讓人牢牢地記住她。

當看到《親切的金子》中的李英愛,更加不用多說,她的演藝水平更不用質疑,相當的討好。

在沒有看過朴贊郁《復仇》三部曲的前兩部下,雖不至清楚導演在整個系列所表達的內容,但肯定的是談到人性的複雜性與善惡的界定。

無可否認,金子的角色是十分複雜的,她在獄中為了盡快完成服刑而學會用假面討好身邊的人,但暗裡有選擇害人。

當牧師認為她是「天使」時,她便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裡,然而她在出獄後卻選擇復仇,而戲中也提到人性的醜惡與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導演在電影內外都有用到宗教的角度談到金子的角色,先從海報上入手講起,金子擺出聖母的姿勢,在韓國得罪了宗教的團體,要求撤回。

然後在電影的開頭講到祈禱的作用是洗去罪行,擺出一副要洗心革面的模樣。

此外,在監獄裡為了突出角色而讓金子充當姐妹們的「上帝」,在表達方面有一幕更展示出金子的臉會發光,比喻她是「神」。

金子向人前人後展示出不同的樣貌,而她又利用她的美貌博取同情與憐憫,實際是內藏陰謀。

當她在獄中被囚禁了十三年出獄之時,呈現的是金子根本不是「天使」,而所謂的「天使」只是人附加上去的想像。

她處心積累要向昔日害她坐監的人報復,「報復」是一個充滿道德界線的問題,受到倫理與社會規範所制約。

聖經有云:「若別人打你的左臉,就要給右臉給別人打」。

上帝的話語就是要「公平」,就是要寧願忍受也不能易暴易暴。

然而,電影的結局卻如此的殘酷,利用人的憤怒遮掩個人的理性與思維。

它是如此的冰冷、直接地充當行動的指揮者,這一切都在她的鼓掌之中。

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監獄實驗引證了人的惡魔性,沒有天生的好人,而所謂的正常人也會變成欺壓別人的壞蛋。

如同金子,在對待女兒與其他姐妹們身上,金子充當保護弱小、和善的角色。

然而,當她對待令她坐監、指揮她犯罪的白老師時,她展示出她的憤怒,她的不悅、她的冤屈。

大致上她可以一刀刺死他、毒死他,但她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聯合受害兒童的家屬一起採用密室的報復,對於金子的角色相當具可塑性與一定的複雜性,她既是對兒童的加害者,內心充滿對兒童及其父母的歉疚,同時她又是事件的受害者。

若果白老師沒有綁架她的女兒作威脅,她也不會參與其中。

在設定人物的時候看得出導演在這方面相當的精心,主要是突出金子身份上的矛盾,先是被威迫的無奈,後是作為母親的她如何補償女兒的缺失。

另外,女兒珍妮說英語,金子說韓語也是一種的界線,是身份使他們相處之間有隔閡,但是母女之情打破了語言的界限。

白老師的身份雖然是加害人,但他在學生面前是正人君子,壞人是從表面上看不清的。

誰會知道一個外表正常的人會做出如此的行為,誰又會知道他會性侵他的妻子。

這講到一個人總有些表面無法看到與得知的秘密,即使是眼見的正常人也會有「失範」的時候,人誰無過。

當死去小孩的家長在密室質問他時,他吐出一句:「這世界上並無完人。

」這句話道來了一個事實,當死者家屬決定要私下處決白老師時,他們被憤怒、被內心的憎惡蒙蔽了內心的理性。

然而,在整個殺害的過程也不至於一下殺死他,反而是依據各家庭的次序落手,在過程中非要弄得白老師人不似人,而要他感受更多的痛苦與傷害,彷似要這樣才能夠彌補他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整個電影到了這個部份才是真正使人反思、真正震撼觀感的部份。

特別是當家庭傷害過白老師後,他們的臉上都會流露出不快、驚慌的情緒。

事實上他們未必想殺人,而是在這件事的決定裡他們知道若轉交至法庭是便宜了加害者。

故他們需要自行了斷,為死去的家人討回公道。

在整件事上較為斟酌的點是警察先生一開始就認為金子沒有殺人,他是明白金子的感受與無奈。

但在密室處決的事上他不但沒有做好警察的責任,反而在事情上作副手,由此可見這是他心中為了彌補對金子的遺憾,所以他選擇協助並運用他的常識處理屍體。

這可能是導演希望表達出「惻隱之心」,又或者認同死者家屬的行為是合理的。

電影從一片白雪之中完結,如此的淒美,為觀眾上了一課切實的「復仇」,金子褪下眼影,變回一個普通的女人。

以後,她的路就如同雪路一樣,消失於其中,為電影寫下了這樣的結局。

整體來說,電影呈現出一個暴力的世界,然而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有些人在暴政下要啞忍,魯迅說我們存在在人食人的世界。

這是絕對的真實,然而我們又可以做什麼?《親切的金子》正是給我們帶來反思,到底在善惡交纏之時,我們還有什麼的選擇。

 10 ) 亲切的金子:李英爱、尼采与后现代颓废美学

基督教的超自然主义逐渐为自然主义的和世俗的观点取代,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更愉快的历史观……因此,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自然主义的领袖之一,却为种种世界在一场大灾祸中终结的景观所苦恼,他不再把这大灾祸想象成神圣的审判,而是把它想象成一场所有人,不管他们有何功德,都要在其中经受同样折磨的灾难……萨福那罗拉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恶毒攻击所得到的广泛响应,也表明在十五世纪末期,许多意大利人把他们的时代视为一个危机与腐败的时机,更言之,文艺复兴时期洋溢的乐观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神话。

——题记……李英爱主演。

故事情节略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百度内容简介,或去下载该电影。

……许久没有一部片子可以让我愿意为它写点什么,但这部片子例外。

按照脑残一代的审美观,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内容杂乱(一种后现代的特有杂乱叙事),基调阴暗压抑,但表现手法却有着一种颓废的唯美。

下面,我就谈谈后现代的颓废美学。

在尼采后期著作《论瓦格纳》(1988)中,尼采指出,颓废已成为他哲学的核心主题。

尼采在文中论述到,“没有什么比颓废问题更深切地引起我的关注。

善与恶仅仅是该问题的一个变种,一旦你获得了发现颓废症状和敏锐眼光,你也就理解道德——理解了在它只为神圣的名义和价值准则之下暗藏了什么:贫困的生活,终结的意志,高度的倦怠。

道德否定生活。

”在《亲切的金子》中,李英爱演绎的主题,恰恰就是一种以道德否定生活,以有信仰否定无信仰的后现代颓废。

当牧师找到她,希望她可以继续信仰基督时,她拿出了一本佛经,说:我改信佛了,然而这本佛经里却藏这制造杀人工具的图纸。

当另一方面,李英爱却和一个比他小14岁的男孩上床后,告诉他别让烛光熄灭。

基督是禁欲的,李英爱是性开放的,她可以熟练地脱下男孩的裤子,同时又对躺在床上回味的男孩说教。

如何理解,不妨再回到尼采,为了理解尼采对于颓废充满激情的批评——实际上还有其哲学作为整体所具有的深刻辩证。

健康对于病态是一种怎么样的价值,从个人体验来谈论颓废。

在尼采眼里,瓦格纳是他的疾病,并非他希望对这种疾病不存在感情。

在《看哪,这本人》这一本尼采自传里,尼采进一步谈到了自身的双元本性。

“我的父亲早已死了,作为我母亲却仍然活着并正在变老”被尼采描述成“同时是一个颓废和一个开端”,对于上升的颓废的迹象,尼采比他之前的所有人的都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

影片的开头,牧师希望出狱的李英爱,可以吃下洁白的豆腐以洗清自己的罪恶,只有宗教才会这么麻烦,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吃下豆腐就能洗清罪恶吗?

在我看来,豆腐的唯一功能就是让淫虫上脑的考研一族在读陈先奎或任汝芬的政治教材上手淫用的。

……而在影片的结尾,李英爱却将头埋在雪白的蛋糕中,雪夜的清冷和灯光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梵高的名画,街边的咖啡馆——而白雪、白蛋糕又形成类比,女儿的赤足,与李英爱的戎装又形成了视觉上的冷暖色调冲击,爱着李英爱的幼齿男孩站在远镜头处,李英爱和无助的女儿相拥占据近角,这一组长镜头,配合着温暖的圣歌,就完美地刻画了后现代的唯美与颓废。

没有信仰就是最大信仰。

长镜头通常冗余,令人生厌,但这漫长一组颓废的长镜头却温暖心头。

漫长的,太过漫长的依恋许多个年头已经不可能恢复,如李英爱在狱中度过的13年。

不幸的是,漫长意味着衰朽与颓废的周期。

在所有这一切之后,用尼采意义上的颓废看,从病态的角度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从一种富裕生活的丰足与自信俯视颓废本能的隐秘运作。

价值则必须重估。

对影片中的李英爱来说,和尼采一样,颓废的策略是典型的谎言,说谎者通过模仿信仰,甚至模仿宗教信仰来进行欺骗,模仿的真理亦成为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鲍德里亚语)。

对生活的憎恨是的颓废可以轻巧地伪装成一种高超的生活朝圣,这种力量使虚弱有力,衰竭充盈,怯懦勇武。

但必须清醒的是,颓废是危险的,总是将自己伪装成“反物质”,当物质遭遇“反物质”,就会消亡,一如《共产党宣言》里说的那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圣洁的东西都被玷污了。

”颓废是一种悲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诞生伟大的爱,也可以孕育伟大的恨,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态度可以照耀苍穹,如李英爱计划了13年的复仇。

生活意志的丧失促成对生活的复仇态度,并通过憎恨来自我救赎。

所以说,一个人可以是有病的虚弱的,却无需是颓废的:只有一个人希翼并渴求虚弱时才是颓废者,因此,虚弱只是一个目标,作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自我欺骗,而不是自我救赎。

《亲切的金子》短评

女人是很可怕的

3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

创佳,D5

8分钟前
  • 戏作三昧
  • 较差

没有特别复杂的剧情设置,整片印象深刻于无处不在「仪式感」,金子出狱后画着夸张的眼影,如面具般无表情的实施自己的「复仇」,她的行为似乎向自己讨回公道并帮助受害者家属们「以暴易暴」,却也将后者们双手沾满鲜血——因此搞不懂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复仇」对象。

12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怎么没出现女儿他爸。好无聊的节奏,受不了

15分钟前
  • 青℃
  • 较差

韩国人一贯的唯美主义,暴力美学

18分钟前
  • 小梅
  • 推荐

做作吧就

21分钟前
  • red_blur
  • 较差

绝望的天使总会爆发出邪恶的力量。虽是恶魔赐予的,但为什么会环绕着圣洁的光芒呢?

24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一会儿黑色幽默 一会儿故弄玄虚 风格杂乱 情节拖沓 实在无感

25分钟前
  • 我TM是党员
  • 较差

欣赏不了。。

28分钟前
  • 马寇Mako
  • 还行

太阴郁了,不喜欢这个调调

29分钟前
  • 豆豆菇凉
  • 较差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原本以为会看的很过瘾,结果发现视觉冲击力并不强。崔大叔戏份不多还死得这么惨。。。

34分钟前
  • coco果果
  • 还行

復仇 三部曲之三。尾大不掉。她美麗得令途人駐足. 但是挑對象卻隨隨便便. 這個可憐得女孩快發瘋了.她嘗試安慰自己 心裡想 這事情所有女人早晚都會經歷.

36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2星给美美的李英爱。这剧本就是在铺垫,然后以血腥吓人。最后发现她也没那么狠,还是个圣母逼。

38分钟前
  • 较差

很好。

42分钟前
  • snowinter
  • 推荐

后半部分拖沓的一塌糊涂,尤其是众人排队复仇的段落,十足做作的形式感。由彩色不留痕迹地渐入黑白,艺术感上保留得还算完整。

46分钟前
  • Stringer
  • 较差

三部曲里还是喜欢老男孩。不过这种电影太阴暗了,看的过程总有一种想吐的感觉。

50分钟前
  • 林克时间
  • 较差

前半部分很利落,后面就拖拽了

51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逻辑混乱,为了酷炫而去酷炫,没有意义,前后风格变太多,抓不住一种感觉反而有些弄巧成拙,好故事,但画蛇添足

55分钟前
  • 在原力中凌乱
  • 较差

13年的牢狱中酝酿着一杯名叫复仇的苦酒,等待着痛饮的一天。

59分钟前
  • 病気君
  • 推荐

没感觉,,,

1小时前
  • 阿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