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丽娜朱莉是天赋型的导演,《他们先杀了我的父亲》是一部高于历史的艺术影片,虽然里面用了一些隐晦寓意的镜头,但是不影响整个片子的高质量。
全片以柬埔寨小女孩的角度叙述,镜头准确传达出有那么点懵懂和又有那么点清楚的小孩视角。
父母被杀害的镜头安排在小女孩的梦境中,有点噩梦的感觉所以增加了恐怖感,说起恐怖感我觉得这是形容赤柬统治时期的最准确的词,以及当时人民突然对社会形态转变及动荡的无力和不知如何捱过的漫长绝望感,安吉丽娜朱莉把这两种感觉很清晰地拍出来了,并且一点都不哗众取宠,都是扎根于小女孩当时的视角与感受。
豆瓣评分只有7.5,我给8分。
小女孩在爸爸被带走(枪决)以及与妈妈永别时,都没哭,但是却在感觉姐姐也死了的那一刹那哭了,我想那一刻她脑海里想的一定是“从此,我在世界上真的只是孤身一人了”。
柬埔寨历史我不懂,但安吉丽娜朱莉通过镜头以一家人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的遭遇为线索,以小女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对于无辜民众的摧残。
观影中会有对ZG的横向联想,作为中国人无可厚非。
安吉丽娜成功地将柬埔寨原本在美援**统治下的历史拍成了与高棉时期反差极大的苦乐对比,这是她站在美国导演立场的叙事。
撇开立场不谈,单单各种政体国家机器间的**利益,倾轧利用,国际形势的牵扯,就很难撇得清楚谁对谁错。
只是这场柬埔寨的共产,真真是叫人觉得愚昧透顶。
相信本片对中国老年人会勾起深深的回忆,以及似曾相识的感觉。
主要讲了身居高位的家庭在政权变更时沦为阶下囚的故事,高棉统治时期的柬埔寨是单调的,丧失色彩的,缺乏自由的。
政权的变更最苦的不是原来在底层的人,虽然有可能他们会变得更惨,但那些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却可能会经历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
他们杀死了我的父亲,是逃亡海外的子女以自己的视角讲述的一部影片,灾难来临时父母对子女的保护以及父母对态度会深深的影响小孩的成长。
看完后还是令人动容的。
之所以会有专制反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人们习惯于顺从的恶果。
看完影片还是对柬埔寨神秘的建筑充满向往。
2017年即将结束,希望新的一年里,世界少一些战争和动乱。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 假如网上那些年少轻狂的“小粉红”们有一天真的成功推翻了原有的体制,建立了排外的政权,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变为作为后人的我们展现了可能的结果。
而假如它真的实现了,那么平民们会有什么样的境遇?
改编自同名回忆录的《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下文简称《他们先杀了我父亲》)这部电影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侧面展现了这种动乱对人民的影响。
安吉丽娜·朱莉作为导演创作的电影中,我就看过这部。
之前她拍的《血与蜜之地》《坚不可摧》等影片我只是耳闻,还没怎么看。
但哪怕我不知道这是朱莉执导的电影,这部《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在我看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看,成色都不错。
或许朱莉作为导演,真的有点上道了。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柬埔寨“红色高棉”政变,却只是克制地展现了一个本来生活无忧无虑的柬埔寨小女孩一家人在政变时的遭遇。
这样的安排不仅基于原著的阐述视角,也基于朱莉对个人编导能力的自知之明。
朱莉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转型导演,讲不好多视角、大格局的故事并不奇怪。
选择一个对主创自己以及观众更有代入感的视角作为题材的切入点,对她来说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切入如果拿捏不好,成片容易变得主观、偏激且有误导倾向。
朱莉之前的电影作品是否有过这种原则性错误我不得而知,但庆幸的是,这回的《他们先杀了我父亲》没有什么刻意的政治立场,战争、政变的敌我双方都为小女孩一家带来了身心上的磨难。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摄影,说不上绝对娴熟高超,但至少也相得益彰地服务于影片的主题表达。
全片大部分镜头语言无论景别如何,都保持着和作为主角的小女孩近乎等高的角度,相当于展现小女孩眼中所看、心里所想的事物,母题很凸显;同样地,为了契合小女孩的视角,影片的画面基本上没什么特意显得灰暗、冰冷的色调,因为小女孩并不知道这是一场注定让他们家破人亡的动乱,也不知道他们下一步是走向幸福还是走向苦难,既然一切都是未知,索性影调也不需要什么明确的定性。
只有偶尔出现了几个鸟瞰航拍镜头,观众才更完整、更清楚地明白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和情形是怎样的。
我知道有人说,这片子不足以体现“红色高棉”政权哪怕万分之一的残暴、邪恶。
我当然明白,毕竟有了《残缺影像》《别以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等阐述了这段历史的相关纪录片,《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对历史的展现就显得微不足道。
但大家要知道,《残缺影像》的导演潘礼德也是本片的监制,那些道理难道他不懂吗?
但作为主流类型的电影,最好不过是让大家感同身受,观众只有产生共鸣了,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认识这段历史。
选择选择小孩子的视角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为什么要以小孩子的视角管中窥豹般的描述这段历史?
因为政变的不可知性在孩子的印象中尤为明显。
小孩子除非受到强制性的思想教育,否则他们不会懂什么主义、信仰和立场,他们只想着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以及小朋友们一起玩,当然还有吃好睡好。
战争一爆发、动乱一发生,孩子们只知道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更不知道接下来什么时候能回家、接下来家人还能不能在一起。
无家可归的小孩儿甚至只要有人能给他们一个家,基本上干什么都心甘情愿。
而说到战争,最后小女孩和其他流民躲避战火时险入雷区那场戏,真的形象地体现了战争“自食其果”的可怕:流民中除了小女孩自己,谁也不知道树林里哪块地埋了地雷,因为那都是小女孩被拉到童子军以后,和其他“小壮丁”一起埋的,而她的兄弟姐妹已经进入了雷区,生死未卜,这对她而言简直是内心上的煎熬。
然而,如果之前小女孩和她的兄弟姐妹不按照母亲的嘱咐,隐姓埋名逃出不管人死活的“劳改区”,最后被童子军收留,那么她又能否活到这一刻?
战争和政变中,平民“身不由己”的苦衷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而言,更为刻骨铭心。
直到现在,社交网络上还有“小粉红”还在以引战、排外为乐,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战争不是玩“绝地求生”。
一旦战争真的爆发,你不一定能吃到鸡,但你很有可能宕机。
2017年即将结束,暂时想不到什么心愿,希望新的一年里,世界少一些战争和动乱吧,毕竟在人祸面前,谁也不能幸免。
中秋佳节时,观影ANGELINA JOLIE导演的电影” 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这是一个柬埔寨家庭如何在红色高棉统治下求生的悲惨故事,影毕之后,颇多感慨,不吐不快。
影片始终跟着一个七岁的柬埔寨小女孩视角推进,一个五个子女的七口之家,1975年的金边,在美国人逃走,金边沦陷于红色高棉之后,新政权驱赶老百姓离开城市,到乡村去接受再教育。
一个家庭被迫逃难和强迫劳动为主线,它的真实历史背景中,几百万家庭被迫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被新政权奴役,进行强迫劳动和军事化教育。
电影中,纪录了离乡背井的悲惨,亲友嫌弃的世态炎凉,革命同志们的残酷无情,难得作品对这些残酷的苦难表达得不动声色,并不煽情,充分尊重了这段历史,还有死难的两百万柬埔寨老百姓,符合对悲剧的审美。
印象特别深,很有人情味的场景有这么几个: 小女孩的父亲是朗诺政权的军官,在红色高棉的统治下,属于没有生存权的群体,在劳动营中,父亲被发现真实身份之后,他意识到生命走到尽头,他平静地和家人告别,默默地拥抱妻子,孩子们,那个最后的拥抱是一个长镜头,孩子们在余生中会不断地重温这个拥抱的力量,让他们坚持住,活下去,记住一辈子。
在暴政之下,出身就带着罪与罚,反革命是遗传的,会株连到孩子。
很快地,母亲和孩子们再次告别,让他们逃出劳动营,向四个不同方向分别逃走,假称是孤儿,以此求生。
在战斗中,难民们狂奔逃生,红色高棉解放军埋设的地雷在树林里被踩响,四散的肢体……,惨烈和残酷,在银幕之外都能感觉得到寒意。
还好,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五兄弟姐妹都活过了战乱,最终,他们团圆了,温暖的结尾。
以前曾经看过一部美国记者视角的红色高棉治理下柬埔寨大屠杀的”KILLING FIELD“,少儿不宜,血腥的味道非常可怕。
艺术作品对于真实发生过的事实的揭露,不过点到为止,实际不及其万一,真实的历史,还要更加可怕几个数量级。
六七十年代生人中,可能经历过也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
六七十年代共运高涨,输出革命蔚然成风。
红色高棉取得政权的过程,离不开邻国的大力支持。
然而,其生于赤而胜于黑,其反人性的邪恶本质和红色恐怖,令人发指,早已红得发黑。
在屠戮人民的效率方面,红色高棉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纪录,它们的无情和残忍是空前的。
波尔布特甚至超过了斯大林,在执政四年的时间里,红色高棉屠杀了整个国家1/4的人口。
波尔布特据说是M主席最忠实的学生,曾经多次来北京学习游击战理论,实践起来更激进,更彻底,更无情,试图通过跃进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方法则是通过消灭阶级,消灭反动派,消灭知识分子阶层,消灭文化,消灭宗教,这里不是指监禁,是从肉体上加以消灭- 正如习惯发明各种术语使得反人性的行为看起来比较人道和大义凛然的布尔什维克。
当然,这种灭绝人性的政权是没有生命力的,众叛亲离,即使得到了邻国的大力支持,最终,连刚结束越战的越南都看不下去了,一举击溃红色高棉,推翻了这个残暴的政权。
游击战又打了好多年才彻底灭了红色高棉,四十年来屹立不倒的柬埔寨首相洪森当年也是红色高棉的高级指挥官,无法忍受组织暴虐残忍的统治才弃暗投明的。
这是一部挺好的反战作品,原著作者翁琅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亲历者翁琅就是剧中的小女孩,JULIE的女性知识分子视角也为她的作品带来了不少温暖的亮色。
无论如何,相信本片是有文化价值的,它帮助更多人了解了四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和平和自由。
早几年听说版权被买下来以及后面说导演是朱莉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实在谈不上积极类别。
首先,我们都知道别想指望国内公映了;其次,这种片子我觉得亚欧或者南美拍可能比较靠谱,毕竟血淋淋的经历;最后,国内包括少数国外“演而优则导”的影星,导出来些什么玩意儿大家心里没点逼数吗?
还用得着再浪费时间伤害感情么?
所以公号推荐的时候,我怀着一种反正有就存上吧的心态,塞进了网盘。
公号推荐里原文大意是:朱莉的导演水平原本大家有经验了不用期待,但是这部片子是个惊喜,处理的很细腻。
我扫完那段介绍的内心宛如灭上山求教文艺男青年的老禅师:你可拉鸡八倒吧。
可是看完之后,我认怂了,我没看过朱莉导过的别的片子,然,这部是值得一看的。
半团圆式样的结局,军队高级官员幸福家庭的开端,没有直接的大肆屠杀上些刀砍枪扫的场景,没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人海,直接的悲惨也未被渲染,但凡是对那段历史有系统了解的人,都能看到朱莉在影片里冷静的镜头叙述,一种值得尊重的循序渐进。
普通的洋装在出城的关卡里没收,到达集中营地时所有的各式各样各色的衣服被要求扔进浆果击打的液体里浸泡染成无差别的深色/年幼的女主第一次见到因为饥饿在采摘时的偷吃,受到的是严厉的斥责和一个耳光,当饥饿蔓延深化,夜幕里被捉住的偷吃者,则是狠狠的击打,“不打死就没什么”的血流满面/整个大家庭被迫离开城中的住所,被武装者驱赶,路上舅舅赶来也仅能接回村中住几日便再次离开——否则,你想害死村里的人吗?
在路上,父亲手腕上的好表被迫解下恭顺地呈给随口索要的武装军人,到路过关卡时,检查行李的人对于得以接机攫取小女孩一双鲜艳的塑料拖鞋窃笑。
这情节似乎反而是变轻微了,然而,索取手表的,是个荷枪实弹的安卡,而借检查之便的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不用以血色铺盖镜头,他们都是对官僚这个工种所能获取利极为熟练的一只只工蚁,是对集体主义集权体制下该怎样扮演好自己角色最轻车熟路的技师,贪婪的同时,不忘挥霍手中所有的权利,在精神上俯视观赏这人们觳觫不安,竭力避免麻烦时跟自己的交接。
应当具有但内心实则丝毫也无对流氓政权造就这种虚假平等的感激:他们本就是流氓,大不了一死,一朝居然混成人上人,虽则嘴上“消弭了阶级差异”,然而说说而已,奸淫烧杀掳掠的实在好处老子是占得了。
……仅存的真正的富有“革命激情“的,是一些女性安卡们,他们的仇恨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奥威尔在《1984》中提示过这种借以替代性+欲,或曰利用性+欲来增加革命热情的行为是极为深刻的洞察,演员们则利用充分的演绎出这种替代的作用,她们歇斯底里的训练幼童们,对枪械的掌握,对越南以及其他”敌对势力“的仇恨,与被解密的世界大战中纳粹女性军警人员们的歇斯底里的革命忠诚都令人悚然。
以上的这些,撑起了两个小时十六分钟长度里的一部分,也撑起了末尾缅语字幕的那一句“本片献给在赤柬统治下丧失性命的人,以及那些幸存者”。
我惯常是讨厌这种献词的,往往作品缺乏感染力的渣喜欢有此拔高之举来掩饰自己既无水平又无虔诚还发人血馒头财,但今天,这个以性感著称的白人女明星确实细腻地讲述了一个邪恶的政权“通过处决/饿死和强迫劳动,有计划地杀害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在political correctness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值得尊重真相的人们的褒奖。
ps:突然想到,不公映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好事,看到的版本没有官方的奉命剪辑,不亦快哉!
改编自一个红色高棉事件存活者回忆的记录片型电影,虽然是纪录片,却鲜有纪录片的模式。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奔着安吉丽娜朱莉作为导演这一热点去观影的,但是后来了解到大概事情真相后,还是十分震撼与惋惜。
《他们先杀了我的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觉角度去回溯“红色高棉”事件。
这一角度是很好的,因为片中女主角心地纯朴天真,她仿似与这悲惨事件无关的,奈何她又生于那个年代。
是怎样的年代会让一个小女孩讲出“我希望他不要投胎了”这样的话。
纯朴天真的女孩在最苦难的年代仍然保持着幻想与求生的乐观,在遭受苦难时,她总是回想到过去的美好时光,在过去破灭的乐与此时真实的苦的鲜明对比下,红色高棉军团的暴行由此而知。
红色高棉军强制性没收人民的财产,逼迫劳动,给孩子进行精神洗脑。
极端的共产活动。
在充满杀戮的年代,女孩为了存活而“变得不像人”。
一群本该天真玩耍的孩子要接受军事训练,互相斗殴,埋雷射击。
整部片女孩很少流泪,直到看到无辜的人死于自己帮助红色高棉军埋下的地雷,她无法压抑住泪水。
在影片结尾,一片祥和,女孩采摘了很多莲花,想象死去的兄弟回来。
一开始我不知道莲花何意,直到结尾才知道,莲花代表超度亡灵。
第一次去柬埔寨旅游的时候,特别好奇红色高棉那段历史,可能同样作为七零后的我,也想从镜子中看到我们那个时代的缩影。
趁大家都在游览休憩时间,买了杯冻饮,于是和导游攀谈。
导游是比我小七八岁的女生,感谢她的中文非常好,所以她的话我都听懂了,看起来她对红色高棉的历史并不太多深刻,或者说不太愿意去回忆那段她的长辈们都不愿提及的过去。
但是她反复强调了越南贼的丑恶,顺带也把当政的执政D臭贬了一通,认为他们都是越南政客的走狗和帮凶。
这些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前些年越南的反华事件,导致我至今也没造访过越南。
几日前无意中在网上看到道县惨案的传记,加上豆瓣友在影评中提到认为中国的艺人们在演而优则导之后,不及朱莉能拍出这样的有文化有题材的电影。
我想说,应该不是这个原因吧。
中国从来就不缺题材,因为中国人民经历的接受的苦难,故事的曲折和波澜,一定不会比梅尔吉布森的启示、或是卢旺达饭店、抑或此片缺文化、缺看点,正如一部余华的活着,摘下电影节桂冠是唾手可得。
人性这种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打飞机,只能偷偷的玩味,却不能大声说出来。
人类总是要历经各种劫难,感谢柬埔寨人民,短短四年时间,却让全世界的人民加深了对人性的理解,而我们常说十年浩劫,那所获得的精神财富,应该足够我们几代人去分享和体会。
最后借用伟人的话结尾:我们要向柬埔寨人民学习,我们对柬埔寨人民所做的,还很不够。
根据一个柬埔寨女作家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安吉丽娜·朱莉导演。
这位美女演员当导演,以为一定是部《史密斯夫妇2》之类的动作片,看了以后才知道不是。
讲的是红色高棉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红色高棉进入金边之后,和所有的城市人一样,被驱赶到乡下,一家人在士兵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后父亲身份暴露被抓走。
母亲被迫让孩子们各自逃生。
几个孩子经历了艰苦的劳作、强制的洗脑、连绵的战火等诸多苦难后,最后才在难民营里安顿下来。
一说到红色高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屠杀。
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都是说的这个。
而安吉丽娜·朱莉却另辟蹊径。
选择了另外的一种视角:死亡威胁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饥饿和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最早了解柬埔寨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法国记者贝却敌的《沿湄公河而上》。
讲述了柬埔寨的历史,富饶的土地,保守懦弱却勤劳的民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状态的生活,印象里和今天的不丹差不多。
变化发生在1970年,为了继续扩大越南那场打不赢的战争,美国暗地指使朗诺发动军事政变,将这块中立的绿洲变为战场。
投下了几百万吨炸弹。
同时,尽管不是美国人所愿,仍然带来了一个副产品:让红色高棉做大。
早先的红色高棉是个很小的组织,其领导人波尔布特在法国接触了点共产主义理论,觉得足以在文盲遍地的柬埔寨充当知识精英了。
其实对于马列主义,他不过是个二把刀半吊子,脑子里琢磨的还是他那套农民的平均主义。
整个是一个洪秀全2.0。
在国内闹了多年,和者盖寡。
直到美国介入,红色高棉的实力才逐步壮大起来。
这其中的原因,影片中借一个人物的口这样说:“美国这些年一直在轰炸我们,有时候连续几天。
他们毁了我的房子,杀了我的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支持红色高棉革命。
我们都想要一个新的柬埔寨。
”这也是安吉丽娜·朱莉对于那场灾难根源的探索。
我本人很赞同。
影片中提到了一个统计数字,美国在柬埔寨扔下270万吨炸弹。
红色高棉统治三年内共杀死了柬埔寨四分之一的人口。
对于这些数字,人们也有不同的说法和统计。
以我的经历和感觉,我宁愿相信影片中的统计。
红色高棉进入金边之后,得意于自己的成功。
进而开始实行一套极为荒唐的政策,消灭私有财产,消灭除农民之外的其它阶层。
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他们的那种共产主义。
孰不知在马列理论中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物质财富极为丰富。
而在柬埔寨那种穷地方,这套政策的最好结果充其量是退步到原始共产主义中去。
而现实是人民遭受的巨大苦难。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Loung。
观众追随着她的视角观察着发生的一切,被驱赶出城市,路上遇到的无穷尽的盘问,被迫改了名字,因为饥饿去吃甲虫,看到战争中自己被迫亲手埋下的地雷炸死的难民。
从无知到恐惧,到可悲的成熟。
她并没有看到大规模杀戮的场景,父亲被杀的画面只是她的幻景,然而她知道,父母确实是回不到自己身边了。
和父亲离别时的眼泪,寻找母亲时看到的无人的村落。
此时,人们对他人的死亡已经麻木了。
剩下的只有像狗一样生存下去的欲望和无处不在的恐惧。
那种无助和凄凉的心情,比死还可怕。
Loung在经历着这些苦难的同时,影片还不时的插进来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家庭中曾经有过的欢乐,轻歌曼舞,生日蛋糕和蜡烛。
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对于Loung来说,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遥远。
那么的不可得。
Loung兄妹三人在逃难中经过一个路口,那里残留着一尊无头的佛祖。
兄妹们合手膜拜。
绝望的眼神和悲哀的祈祷令人心酸。
在这个一向全民信佛的国度中,现在虔诚的乞求平安的,只剩下这些在苦难中艰难前行的人了。
影片中还展现了一场红色高棉的文艺晚会,在黑灯瞎火中,一群战士身背冲锋枪,在台上威风凛凛,慷慨激昂,舞步铿锵,似曾相识。
闪回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以往的那种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
导演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告诉我们,从柔弱到凶残的转变用不了多长时间。
还有一场打斗场面。
英姿飒爽的女教官在作示范。
陪斗的是一个满脸苦相的男人。
只见她说时迟那时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三下五除二将这个倒霉蛋打翻在地,颇有《古墓丽影》的风范。
影片中有不少风光摄影的镜头,尽管在多灾多难的柬埔寨,仍然有秀美的山河,绿色的田野,苍翠的竹林。
美极了。
影片开始,Loung的父亲和同事们在商讨局势。
我注意到,这几个人都是手提牛皮公文包,没有现在时尚的双肩背。
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影片结尾,描绘了吴哥窟的壮美画面,残破的吴哥窟下,夕阳在照耀,和尚们三三两两在念经,火红的袈裟分外醒目。
更勾起了我去柬埔寨一游的欲望。
顺便看看郭德纲曾毕业于此的柬大。
本人评分:7.5。
一部可以了解柬埔寨历史的影片,赤柬或者叫做红色高棉,柬共1975年4月开始3年8个月最“纯正”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政权。
通过翻阅历史,柬共及领袖波尔布特受马列主义,法共,当然尤其是还有我朝伟大领袖思想的影响,从影片中我们很亲切熟悉的看到WG的极左政治的画面,无阶级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学习文化,禁止一切外国事物,唱革命歌曲,把城市人所谓的资本主义生活思想都赶到农村而彻底打消,同样也有大跃进式的大搞增产,“安卡”这个神一样存在的虚幻的领袖组织制造恐怖气氛。
影片展现的就是这三年多的种族灭绝反人类罪的悲痛历史。
赤柬的共产主义是没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憧憬的乌托邦,是集权民族主义,是惨绝人寰的浩劫。
影片用一个真实故事中女孩的视角见证了死去和侥幸存活下来的伤痛经历,千万同胞生命的代价,却只是那些暴力觉悟的人的所谓的伟大理想。
几位演员饰演一家父母儿女都很用心,也很真诚朴实。
本片是安吉丽娜朱莉导演,而对于演员出身的朱莉拍出了这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值得肯定,虽有些平淡,但不失真实和感动。
片名『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
谁能阻止朱莉导戏!!这世上有没有人能阻止这样一个毫无导演天赋的人导戏啊!!!!
补mark 没有预想得那么糟。。
先是枪决,执不同政见者的枪决,再告诉所有剩下的人,不会再有个人财产,一切都归安卡所有。被剥夺一切的人不得不服劳役,只允许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耕作的果实送上前线,每天是水一样的清粥,而树林里捉到的蚂蚱是加餐的美味,更多的时候是翻来覆去的饥饿。没有任何个体的存在,每一条性命都归集体所有,生杀予夺没什么律法可言;平民可以轻易被定性为反动分子、资本主义的走狗而被绞杀,一切享乐、对自由的向往都隶属资本主义的范畴;煽动每一个人对越南人的仇恨,连小孩都端起机枪被送上战场,他们吃饱饭,再仓皇地踩中一颗地雷。所有追诉的语焉不详中总会有真实的历史被还原,也许我们不肯相信、不敢相信,但每一部个人史都是被掩埋的真相中毕现的线索。相似的历史轮番上演,相似的政权亦套用现成的模板,他们复制愚蠢与仇恨,阴魂不散。
很一般。
福音片加鬼片的调调看着太难受了,新生儿出现的一瞬我甚至有点儿莫名愤怒,这什么玩意?!
全程女孩市郊,足够温柔足够悲悯,也过于温吞和惆怅了
有点儿流水账
《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 柬埔寨这部电影以一个7岁小女孩的视角观看70年代柬埔寨红色高棉时期的群体影像。这部电影跟中国当初那十几年的错误道路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太让人心酸,为何人类要把理想的天堂变成人间炼狱。
一个好题材被拍的又臭又长 摄影师是喝醉了吗?
怎么评价呢,可能最大败笔就是导演的表现力吧,感觉对不起这个事件题材,保守得可以在任何审核尺度下上映,但是你说以一个孩子的回忆视角来看吧,确实也就这点高度,电影确实做到了不夹带私货的平叙诉说,但寡淡至极,挑剔点,甚至感受不到那种战争下的极惨状况。总体来说,跟想象不一样~~~
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我get的不在一个点上。经历先前这三年,如今时不时就在思考如电影中的可怕场景将来会降临在我们头上。在掌控一切的集体面前,形同蝼蚁的普通个体除了战战兢兢蜷曲在权力之下,还能有什么办法来保护孩子,保护家人,和保护自己?
3.5 没有看到我期待的东西,但看到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一颗真诚的心。另外,那些笼中之鸟是永远不会理解翅膀的意义与天空的广阔的。
第四星给勇气
3.5 摄影非常好,摒弃外部白人视角的同时,去暴力化,可见朱莉的野心。
信息量太单薄了,不求朱莉一个美国人能对红色高棉的历史有啥思考和表达,但作为影片,最基本的戏剧层面是缺失的,没有主线和戏剧冲突,全是一家人被动承受各种苦难,到头来看不到小女孩性格的发展,也缺乏人物关系互动,所有人只限于互相安慰,而红色高棉的人只是像机器人般喊口号……摄影很美,各种空镜慢镜逆光镜头,但又让人怀疑这种抒情风格拍这种题材合不合适,改编回忆录不必非得加上层文艺滤镜。一个有意思的点,难民营的柬埔寨老百姓都去躲在越南士兵身后。
2.5 典型美国人手下的“第三世界电影”,通篇展示苦难却无深度挖掘。题材分。
事前听说这片儿收获了不少好评,但个人观感,朱莉的导演能力依然没办法被证明。电影几乎是在重现书里的细节,却几乎没有任何导演个人的表达在其中,无论是情感还是镜头语言,都显得乏善可陈,故事平庸如流水账,浪费了一个本来可以拍出时代底蕴的不错题材,红色高棉的独裁统治显得意味深长,三星鼓励
都导了4部电影的朱莉还是如此的amateur业余。故事的叙述完全不出彩,不断的重复片段+大量回忆仿佛在看一部CW的TV Drama, 没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比拍的不好但敢冲出界限的片子更让人哈气连连。
浪费题材!!!浪费题材!!!大白话一样的拍摄手法比棒读还棒读!!!
去金边的S-26集中营看看吧,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