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东京电影节日本本土入围的两部主竞赛单元影片之一,电影《不想恋爱》其实并不是一部在看之前会有抱有很高期待值的作品,但看完却非常令人惊喜。
从之前的预告片和电影的剧情简介看,它们都是这样介绍这部电影的:松冈茉优出演的女主角江藤良香,在24岁之前感情生活一片空白,但突然有一天她被同事告白;而与此同时,她一直暗恋着的中学同学似乎也对她有意。
而她将两位男主分别标记为“一”(暗恋对象)、“二”(男同事),似乎在感情方面从一张白纸也立刻变得丰富,突然可以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男友之间作出选择。
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
正如电影在目前的宣传语中,在写着“在两位男友(?
)中摇摆不定”的文案给“两位男友”打上了问号,这个问号留下来的悬念,我们通过剧情的发展会逐渐发现奇妙之处,本片的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个直接通过剧情简介都能完全了解的。
————剧透预警—————我们盯着银幕,伴随着镜头活泼跳跃的剪辑,跟着女主角一起,然后不自觉就被代入了她的主视角,突然就出现那么一刻,幻想破灭,视角转换,影像重新倒带,一切被推倒重建。
用个二次元的例子类比,这很像是我们登陆了一个网页,然后一个F5刷新键按下去,所有页面都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日本电影其实很擅长用影像(推理和镜头的留白处)说谎并制造反转,这样的能力也再一次不着痕迹地在这部电影上体现。
————剧透完结—————不过要说电影带来的最大惊喜,还是在于这部电影描写的是一种宅/屌丝(女)的“低生活”,比如触及了现实生活中单调、压抑、自闭、孤独的负面部分,单拿出来说会让人觉得“丧”,充满负能量,不过在电影里却并不会令人感到过于苦涩,而是很轻巧的四两拨千斤,随处透露着不露声色的冷幽默和喜剧感。
安静理性如日本观众,一般看电影都会克制自己不会发出太多响动,不过在这部电影放映中,总是时不时会出现一阵大家都心领神会的轻松笑声。
在人物关系的表现方面,电影抓住的是人际交往中一些无厘头的尴尬时刻,凭此产生的笑点也非常奇妙。
这里面反映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把很多时间花在手机、电脑上,现实生活里的交流能力其实正在逐渐退化。
就算是恋爱中的情侣,双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不擅长跟人交流相处的人,因此约会的时候也经常会突然“咔”的一下就卡住了——-诶?
-诶?
-哈?
-你说什么?
-没有啊,你想说什么。
-我没有什么想说的呀。
类似这样无意义甚至略显尴尬的对话,似乎逐渐成为年轻人越来越熟悉的日常场景。
不单在这部电影里,这也是近些年来日剧、日影中越来越常见到的交流场景,只是每次看,还是会忍不住会觉得,这样的场景既亲切又欢乐。
本片基本可以算做松冈茉优的独角戏,出演一个如此自闭并沉溺于自我幻想的宅女。
其实挺难想象,松冈茉优能成为这样一部电影的女主角,因为她毕竟长得很漂亮,在如今这么一个“可爱即正义”的宽松世代,这样的妹子要说自己从来没有被人告白,又怎么会有人信。
不过在电影里,听着“千本樱”,沉迷于逛维基百科,喜欢收集各种珍稀灭绝动物知识的古怪趣味,经常因为不善于处理现实人际关系而默默发出“fxxk”感叹,一个经常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二次元单身美少女,又会觉得她亲切的就像是身边熟悉的一些耽于自己生活趣味,同样不擅长现实生活交流的朋友。
并没有像一些熟悉的爱情喜剧电影一样,让原本长得很漂亮的女生去扮丑,这反而让这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
而松冈本人能真正抓住这个角色身上怪异又有灵性的少女特性,并将她诠释得活灵活现,至少在我看来,她是有希望能够去冲击本届东京电影节影后的。
作为一个山下敦弘的粉丝,私心觉得,这部作品也颇有些山下敦弘《苦役列车》女子版的感觉。
不单是体现在影片气质和趣味呈现上,《不想恋爱》中没钱、没男友、到最后工作也丢了的女主角江藤良香,也正是《苦役列车》中男主角北町贯多的翻版。
当然,两部片子也有很多地方很不一样,都是非常有原创性的作品。
本片导演大九明子在该片入围东京电影节之前,并没有执导过特别叫得响的电影作品,此前最叫得响的一部电影作品是2009年新垣结衣出演的《恋爱部屋》。
但有时候正是如此,越是看之前不抱期待或者没有期待值,有时候作品越是能够给人惊喜。
看完电影《最终幻想女孩》,当时就感觉原作一定更有趣,然后查了下编剧,发现了原作者——绵矢莉莎,也在编剧一栏,最年轻(19岁)的芥川奖得主,之后陆续看了《把我关起来》(印象不深)《手写信》(和本片观感类似),都是小说>剧本>电影。
都是预算和导演技法不够,挺可惜的,选角方面倒是挺用心,无论是《最终幻想女孩》中的松冈茉优,还是《手写信》中的山田杏奈。
小说是以内心独白开始,电影以对话开始,介绍了阿一和阿二,电影可以改为男一和男二便于观众理解。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巨量的细腻、流畅、精准、有趣、调皮的心理描写,大大拉进了和读者的距离。
但电影没法让主角一直自言自语,于是加入了与不同路人的对话,属于一种有效的改编方式,这些与路人的对话甚至还有个至关重要的伏笔,直接影响电影情绪走向。
但也改变了主角的人设,进而影响了电影的主题。
小说女主大致是内心活跃、按部就班、抱有幻想、点评犀利的宅女人设,而电影为善良、可爱、少女感十足、带着神经质的恋爱脑人设。
所以原小说转折并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和结尾,流畅自然。
电影就比较生硬。
小说第一章是强烈、复杂、矛盾的内心基调,加一个倒叙场景:在厕所单间内心斗争,准备辞职。
当然读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倒叙,直到第二次读到这个场景,才会意识到。
这个场景是如此的重要,女主要做出勇敢的抉择,将故事推向高潮。
核心情节倒叙→回忆(第二章)→主情节→再现核心情节,很多电影也是这样的结构:主角正干一件大事→干这样的原因(童年、少年、回忆、历史)→进行时→回收片头……这样先入为主,可以有效带动观众情绪和积极性(特别是悬疑片)。
来看看本片是如何改编的,台词定基调,出现一个画风不太一样的角色安慰女主,然后出片名,接女主日常加男二出现。
小说是倒叙,第二章男一,第三章男二,主次分明,结构巧妙。
电影就很普通。
当然电影这么改是因为人设和关于人设的重要伏笔,前半段整体上倾向《天使爱美丽》这种,而小说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平衡得非常好,面对男一时,女主是个纯纯小迷妹,面对男二时,女主保持基本的社会与职场的礼貌和一些施舍的姿态,而且她常常进行换位思考,看到男二小迷弟的姿态,想到自己在男一前卑微的样子,有种同情之感,成了男二靠近她、表白她、以及女主暂时答应表白——这些情节有力的支撑,但电影中就显得很随意,甚至小孩过家家。
一个作品的特殊词汇和标志性情节,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女主发明了余光神功:偷偷看男一,不让男一发现。
这为男一对她的关注度留下了双重伏笔,也一直暗示着她和男一的关系。
形容男二身上有股汤味,只有饥饿时才有好感,这股汤味肯定算不上好闻或者香味,甚至多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会觉得男二讨厌,也对应着现实,这和主题显然是呼应的。
这两种特殊物件在小说中会多次提及,加深读者印象,并在关键情节处留下锚点。
要想小元素小物件在一部作品里活起来,是很看天赋或者能力的。
我之所以说选角非常用心,是松冈茉优驾驭住了这种略带神经质可爱有深度的角色,如果桥本环奈和滨边美波来演,肯定是灾难。
就算演技好的,比如宫崎葵、黑木华、广濑铃显然不适合。
高畑充希倒是还可以。
接下来小说和电影差不多,都是主线日常对男二与副线回忆对男一。
女主设局同学会,遇男一。
小说遇男一完成心愿且转折,电影遇男一完成心愿也转折。
小说非常干脆,有种猝不及防,非常符合女主内心和剧情,非常干脆地结束本章。
而电影强化了转折的情绪,逻辑上是成立的,小说是被偷袭,电影是反转。
但正如我所说,电影到这里改变了人设加上安排了大反转,也改变了电影整体情绪和风格。
小说直接跳到男二,读者也和女主一样,情节上逃避男一,情感上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对男二有所需求,这和主题完全符合,接下来,小说的世界线回归,回到了开头哭泣的厕所里,女主要勇敢地爆发了,直至结尾接受男二,这一切是多么地自然和巧妙。
而且,自始至终,读者和女主不断纠结着、矛盾着,在厕所单间将累积的情绪推向顶点。
电影因为转折时用了强化情节,所以一定程度上把压力给释放掉了。
对接下来女主爆发的作用明显降低,因为人设和情节,也导致了女主选男二显得很说教和刻意。
小说里安排了和父母的通话,至关重要,当然也非常搞笑,电影只保留了和同事的通话。
特别是女主不想别人打扰,又怕错过重要信息,对手机反应异常关注的心理状态,这种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一直呼应着主题,电影没有用力刻画。
所以我说电影前面那样拍,后面就应该偏《天使爱美丽》那种风格,而不是照搬小说。
电影结尾红色的标签纸慢慢浸湿,背景声是呼应着二人打乒乓球的回忆,也暗示二人此刻内心,然后靠近,接吻结束。
有一些电影独特的手法,但作用不大,因为是女主主动打电话给男二的,女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感觉,来完全接受男二。
小说中说得很明显:男子汉气概。
男二不再是舔狗或可怜模样,其实也对应着女主和男一的关系。
也对应着小说强调的:这不是一种妥协,这是另一种可能,甚至完全相反的可能。
这里小说强调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女主面前男一的背,和女主身后的男二的脸。
电影就需要靠构图和调度、剪辑来表达。
而不是上面那些单一、略显多余的解释性画面。
小说中女主也意识到也不是女一,那种配得上男一的女一,重新审视了自己。
比如利用镜子构图,将这些组合到一起。
这才是应该出现的电影技法。
小说写到摸着头发就结束了,清新又干脆。
电影非要接吻,仿佛不接吻不脱光了就不能表达爱情一样。
非要接吻,安排一个与观众互动的小情节也不错,比如他们正准备接吻,然后女主背身把灯关了,结束。
片尾曲响起,留给电影院内的伴侣接吻,来一起完成这部电影,这才是电影应该做的。
至于单身的,可以祝福、不屑、或咒骂。
虽然本片看上去改动不大,但却影响了人设、主题和风格,要么就改成《天使爱美丽》那样,要么把女主内心和感觉先情节化动作化,再通过大量镜头语言强化,还要为女主设计很多动作。
不过仔细想想,有必要吗?
这或许就是小说和电影各自的魅力吧。
还有很多关于改编在本片中尚未涉及,比如关于人物的合并、分离,关于情节的取舍也未细聊,等下次有实例再说。
至于更多细节,没必要聊,有这个时间,都可以重写剧本做分镜了。
整部电影剧情很简单,二追求女主,女主追求一。
而最终无论是一还是二,其实本质上都是女主本人。
甚至可以又名“我太喜欢自己了怎么办呐”女主本身就是理想主义到极致的人,甚至因为周边环境所逼迫,进化出来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办法。
所以她那么沉迷于在这世界上已然灭绝的生物,那么惊叹这些灭绝的生物,越扭曲就越贵越美。
本质上就是自恋,自我喜欢自己的状态,认为自己在这个时代里生存,改变自己原本所有的模样,只露出冰山的一角给外界看,但是却无时无刻留意他人的行为很美好。
即使这些生物最后的结局无一幸免全部灭绝,她也依旧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对比,光线颜色表情这些都表达了女主的内心。
每次幻想时世界明亮,自己也是笑容满面积极阳光。
但一到现实世界或者上班的地方,便是不语沉默甚至冷漠。
对现实世界当中的相处觉得麻烦,所以从一开始便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行为。
想要成为离群索居的情感上的圣人,但又害怕离人群太遥远。
人群不准确,具体的人,自己在意的人,觉得特殊的美的人。
因为没有了他们,就像没有了镜子,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模样。
女主对现实世界当中,人的名字都记不太清楚,因为这些人是排除在自己最最珍贵的小小宇宙之外的事物。
最隐私私密的是自己的宝藏,是不会轻易让给别人知道的。
所以当女主历经千辛万苦,那么不适应的,甚至收到痛苦的(本质还是太过自我中心)靠近自己幻想当中心心念念的一。
发现自己内心所指向他的那些美好幻想,比如人们都是喜欢他所以总是围绕着他。
到他本人身上时则是“不问我意愿就对我做的事,就是欺负吧”。
“不问我意愿就对我做的事,就是欺负。
”这句话虽然女主没有说出口,但是她当然也是这么想的。
她囿于朋友的关系参加聚会,然后过了几天跟二见面时,带他去club但是他不喜欢还一直自顾自的说着关于他的一些事情。
在这段被追求的感情里,我们非常直接的感受到了二过度的自我,二一直笨拙的表达,感情一股脑的被倾泻到自己身上。
种种的种种都让人觉得厌烦不喜欢。
“不问我就把感情全部压在我身上,这是不是一种欺负?
”无论是爱是恨,是期盼还是诅咒。
这样子真的好吗?
而到了女主与一的这段感情里,女主学着二对自己所做的那样,筹备了一个聚会,又违背自己日常行为的,非常生硬尴尬的把人群缩小到东京圈,再生硬的自顾自的拍照。
女主这些行为让人的反感程度,直接可以参考二在聚会上,莫名其妙跟过来,莫名其妙谈话又莫名其妙不经过同意就拍照的行为。
在这里直接可以确定,二与女主是同一类人,甚至可以是同一个人。
行为如此,情感也是如此。
他和她都把一个自顾自安排上的“感情纽扣”当作是自己与对方,最高层次感情上的联系。
一个具象化成了第一次与她相遇时,胸口的红色标签。
一个成了自己在身后默默倾注爱恋之心化成的以一为原型的天然王子漫画。
两人一模一样。
而一呢?
一是怎么样的人他就只存在在女主长达十年无穷尽的幻想爱恋里。
而当一与女主在公寓聊天时,发现两人的兴趣爱好一模一样,相谈甚欢的时刻,她发现他从来不叫她的名字,甚至不称呼她为某某同学。
原来,一根本就不记得她的名字。
她不记得二的名字,二有名字但是被她称为二。
很多人在她的生活里都被取消掉了名字,只留下了她对人特征感受下的一个绰号。
而一与她一模一样但是却没有留下她的名字。
她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名字就像是二在她的世界里仅仅只是一个闯入者,是不配拥有姓名的。
她陷入了困境,如果把一与二全部替换成她自己,那么这些情感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在不断的内部消耗。
向外表现则是:喜欢自己的,觉得他的感情不够真挚。
自己喜欢的,却又因为自己扭曲的存在,自我保护的存在而被人拒绝在外。
为了稳定住自己的感情,不让一切感情的基石发生坍塌。
她选择接受二的爱。
她代替了一接受了自己那个自顾自的莫名其妙的爱。
然后很长一段时间二与自己相处起来就像自然一样顺畅,再也不存在当初聚会和club一样的不自然。
一切都顺畅,她终于确定了,自己那个爱真的就是爱,纯净的爱。
然后爱就不再纯粹,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然而然的,所有的相处都是二去问好友之后再做的,他不是百分百自然而然与自己相处的。
他还脱离了两人自然的状态,开始误解意思,开始采取不自然的接吻行为。
一切都不对了。
不对之后发生决裂,自己的事情不仅被告知,甚至还把自己是处女这件事也暴露。
自己终于开始对二的爱产生了彻底的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处女而喜欢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是自己的感情也是百分百纯净才能喜欢自己。
反击的方式像是初中生。
撒了个大谎,自己不仅不是处女,而且还怀孕了。
作为与女主一模一样的二因此也冷漠起来;其实生气冷漠的原因跟女主的原因是一样的。
但是这一点我很不喜欢…为什么女主追求爱情的绝对纯粹是按了解的自然程度来的,但是男主确实追求女主身体的自然程度来的…感觉有点怪怪的,甚至变成了一种男性的权力。
导致直接呈现在表面的就是二就是一个处女情结严重的控制欲极强的反面男人。
其实两人真是一样的!
把自己比作灭绝生物,追寻同类顺着菊石的纹理抚摸着最后在二的头上重复这个动作。
像是找到了另外一个自己,同时在与自己恋爱的过程中原谅了自己肯定了自己。
说实在的真的是太病态了。
“请你肆意颤抖”,现实生活中可不会出现性转的自己然后还恋上你自己。
这样循环的结果只会让自己离城邦的人群愈来愈远。
你是会真的成为如愿以偿的圣人,还是放下执着的那些融入到人群狂欢中去?
首先这是一部妥妥女主(松冈茉优 饰)颜值就能撑起的电影。
所以以这样的颜值高的松冈茉优饰演一位可以说思想与现实脱节的老处女,确实有点别扭。
实话讲,在电影里,其他女演员没一个能跟她打,所以,这样颜值的女主都没人喜欢或者没谈过恋爱,实属有点不太现实。
有点跑题了,讲回电影。
个人觉得女主唱歌那段有点像《爱乐之城》或者是“迪士尼动画片”的风格。
不过电影的叙事本来就抽象,以女主的幻想世界为主,跟电影名字《最终幻想女孩》倒是匹配。
虽然女主整天处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但她终归要回到现实,特别是给暗恋了十年的男同学当头一棒之后。
本来以为她会跟同事阿二有一段美好的恋情,结果两个都是恋爱菜鸟,即使能看得出来阿二是一心想对她好,但是,不经脑袋的对话却无意踩到女主底线,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到最后那一幕,阿二都没否认自己是喜欢处女的,还美其名曰“这是很正常”。
不过严格来讲,阿二就算要求自己对象是处女也不过分,毕竟他也是小处男,很公平。
为什么说不太喜欢结局。
就是阿二竟然把女主拉黑了,女主虽然表现得很气愤,但一转头,就让阿二来到自己的家,真实迅速啪啪打脸,耐不住寂寞。
当然,当时隔壁邻居的“嗯呐嗯呐”是催化剂吧。
反正就是,最后女主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电影全程挺放松的,我还禁不住笑自己,怎么会看这类无厘头电影,不过看完,挺有趣的。
完完全全戳到我,混沌的时候想要沿着菊石螺线画圈,睡觉半梦半醒的时候想要回想起以前的事,仿佛可以改变情节一般,即使好多年不见,还是觉得喜欢着你,即使有好感的人存在,还是觉得喜欢着你。
但是这种故事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你的确不记得我的名字,全然是自己的幻想,你也好,路人也好。
一样没有名字。
好喜欢你,可以这样说出口的。
好喜欢你。
恶毒的我总是在暗地里吐槽室友,恶毒的我总是希望你和女朋友分手,恶毒的我总是觉得自己很伟大。
就像你所认为的,没有永远,说永远喜欢你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太愚蠢了。
比死还难过的吧。
但是,想让咱地球的人都知道,不忘旧情是我的美学。
老子永远喜欢喜欢你。
可能有些觉得不好看的人是没有找到共鸣吧,故事中的女主这类人可能不被人理解,比如,我就是,身边的人不理解我,觉得我很奇怪,把自己和世界中间安一面单面玻璃,我能看世界,但世界看不到我,沉静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中,对周围人的目光敏感,经常把别人的一些话往坏处想得夸大其词让别人不明所以,胆子小又很胆大,被动又可以主动……有几句最喜欢的话“不忘旧情是我的美学”“请你肆意颤抖”“对不以被感谢为目的而做一些事的人说谢谢其实是自我可怜吧”“外视,是我与世界的极限距离”...太多了希望这种敏感又善良的女孩子被温柔相待吧,幸运的话,早日打开心扉,接受身边的“小二”。
文|张婀娜
“我应该就此灭绝吗?
”不,当然不,你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鹦鹉螺。
没有完整看完一部电影的时候一定不要做主观评价,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电影前三十分钟主要讲了由松冈茉优饰演的女主江藤良香从来没有过恋爱经验,但是十年来一直靠着在脑子里召唤曾经暗恋的男生小一来幻想自己恋爱,同时又被同事小二追求的故事。
在这一部分,她会把自己的感受随时随地分享给身边的人,车站工作人员、超市收银员、路边钓鱼的大叔、咖啡厅的员工和办公室里收垃圾的阿姨都是她倾诉的对象。
这样的生活与很多人相似,好像也没什么看点,但是电影中后部分的一些反转却能带给观影者一些冲击和思考。
反转一
在经历过家中的一场大火之后,女主决定结束终日幻想小一生活,决定通过同学聚会的方式见到小一。
经过两场聚会,女主与小一渐渐熟络,通过聊天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发现了很多两人的共性,就在女主感觉快要成功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小一从学生时代起就不知道女主的名字。
原来我“恋爱”了十年的他,每天朝思暮想支撑我生活的他,可能从始至终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反转二女主受挫的路上看到那些熟悉的“朋友们”,才意识到自己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
原来这些女主每天分享心情的分享者也都是女主幻想出来的朋友,在实际生活中不过是女主经常遇到的陌生人罢了。
反转三经过与追求自己的同事小二相处,女主发现两人相处起来非常自然,这也是情侣之间一定要的感觉。
但是最后居然发现小二如此了解自己是因为女同事将平时的话告诉了他,女主感觉到了女同事的背叛,与小二自然而然地分开了,同时谎称自己怀了孕而辞职。
电影中加了演唱元素,女主不停地在询问自己:我应该就此灭绝吗?
这其实也在询问着电影的观众,这样一个有着社交恐惧的女孩,这样一个独自生活更舒适的女孩,这样一个喜欢终日幻想的女孩,这样一个与世界有着极限距离的女孩,应该就此灭绝吗?
这部电影能引起共鸣的地方就在于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种生活方式的存在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电影最后也给了我们答案,女主在小二头上画着圈圈,终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鹦鹉螺。
不论是一场进击的乒乓,还是被男主衣服浸湿的红色标签,都在慢慢的温暖着女主。
原来我只需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好,终究会有一个“鹦鹉螺”出现,他会在精神上与我有着联系,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喜欢我的不谙世事。
(本文没什么营养,纯粹想放几张gif,更多影片截图请移步相册~)其实看到最后,会觉得小二还是挺可爱的,真实得可爱。
当然了,我一开始也接受不了小二的长相,不,我直到最后也接受不了,他的嘴巴,特别是他下面那排牙齿,简直了.......他除了长得有点猥琐以外,连行为举止中也透露着一丝猥琐......弄坏铅笔,领带打到别人的脸,还自顾自地说着一些自以为很有魅力的话,一开始就给良香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有点気持ち悪い),完全就是一个奇葩嘛!
后来为了“自然而然”地和良香认识,他精心策划了公司部门联谊,找准和良香独处的时机,莫名其妙地夸赞着良香很有趣、很可爱,然后猝不及防地开始自拍,强行加line,一气呵成。
第一次约会挑了良香一直想去却不敢去的夜店(俱乐部?
),听了良香的自我介绍以后毫不关心她对灭绝动物有没有兴趣,只为她说的“没有男友”而暗自窃喜。
喝大了之后开始说胡话,嫌弃夜店太吵,拉着良香就要走。
结果因为喝太多而吐得不省人事,显得狼狈又落魄的他,居然就这样在情人旅馆一条街上告白了,氛围妙不可言,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人该不会是一个色狼吧?!
看到这里,大部分观众应该都会认为,这简直就是撩妹界教科书式的反面教材啊!
但是呢,一开始看到小二会觉得他追求良香只是随便玩玩、一时兴起,但其实他比谁都认真地去喜欢一个人。
从半年前对良香产生好感,到半年后精心组织的部门聚会,小二的心意绝不是敷衍。
之后的小二一直充当着备胎的角色。
在良香的幻想破灭,得知暗恋了十年的对象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备受打击,不得不认清残酷的现实的时候,是小二一直陪伴在良香身边。
只要她有需要,他就在那里。
他们一起去小酒馆,一起去打乒乓球,一起去动物园,一起去野餐。
想起那句比较老套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不如我们交往吧!
”“ 哎?
难道我们已经在交往了吗。
”“ 就是觉得相处起来很自然,没有违和感。
”
和小二这一段时间的相处让良香感到了原来这就是现实,于是她也认真的对小二给出了回应。
小二开心地像个孩子,在草地上来回打滚。
刚确认完关系就马上飘飘然的他开始得寸进尺做出了(づ ̄³ ̄)づ的举动,小二究竟还是丑得真实,把良香吓得不轻,一边尖叫着“章鱼!
章鱼!
”一遍百米冲刺就这样跑了,还越跑越快!
(这一段我真的笑出鹅叫2333)第二天在公司的天台见面,小二为上次的冲动行为感到抱歉,还伸手递给良香自己亲手做的便当(应该是吧?
)。
良香回应给他一个抱抱的时候,那里也是有点甜啊!
虽然这时他高兴得想把良香抱起来转圈,但经过上一次的教训,他不再敢随意轻举妄动,并且压抑着自己的情感。
(其实他还是比较尊重对方的)
良香得知母胎solo的秘密被闺蜜泄露给小二之后,内心扭曲的情绪再次爆发,仿佛全世界都在嘲笑她是个处女之身一般。
她立马放弃了小二,赌气般的提出产假申请,还跟公司闺蜜摊牌。
(纵观整部影片下来,闺蜜还是个不错的人,这里确实有点委屈了)电影的结尾,也就是良香把小二叫过来家门口的那一段,是本片的重头戏了。
他们在良香的家门口,风雨交加,各自诉说着心中的不满和不快,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节奏把握得很好!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小二把良香推进房子里并关门的举动很霸道很暧昧很撩很A......唯一摆脱猥琐形象的时刻....)最后mayu的玄关吻杀,实在是太撩啦!
(害羞!!
)我永远喜欢mayu!
勝手にふるえてろう!!
(这一段我可以看200遍)
愿你也能找到那个相处得自然的人,一起吃饭,一起去玩,一起吵架,一起走下去。
否认掉未来的希冀、梦想、希望打造出来的未来完美生活滤镜;否认掉过去的荣誉、自以为是的关注、不断被自己修整的回忆营造出来的过去美好个人形象,所有未实现的、只有你自己这么认为别人并不承认的统统否认掉,剩下的现阶段,你做着什么工作,实现了哪些愿望,爱着什么人,又有什么人爱着你,你有多少朋友,又有多少人爱着你,真真实实在你手里的,就是现实,“原来这就是现实啊。
”当女主角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我最有共鸣的一刻,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活在明明没有得到,却以为早就得到甚至迟早会得到的幻想里。
真正与陌生人搭讪,发现陌生人并不像脑子里幻想的一样友好健谈;真正把心心念念的人约出来,发现人家根本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
清醒地按着自己的头撑开眼睛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身边的人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不把自己想得那么特别,不把故事想得那么美好,不把梦想想得那么容易,不把人想得那么好相处,世界反而明亮了起来,至少在前进。
谁让这世界越坏的人越强,越棒的人生越需要清醒。
1.害怕孤独但又享受独处;2.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然而外面筑起高墙,无人能踏入;3.心中想法超级多但愿意袒露的很少,什么事都爱自我完结;4.完美主义,无法接受现实中的人存在的缺点。
经常因为一点瑕疵放弃一个人;5.对外界时常抱有怀疑(和第6点有共通点);6.永远对自己存在批判,为何我这种人也会被人喜欢,喜欢我的理由是什么;7.知道以上的所有缺点,但不愿轻易改变。
妹妹被糟践了。
片桐阿姨和柳能让我笑到明年吧
松冈茉优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mayu真是都萌出我的脑溢血了,非常轻松好玩还带着一点实验气息的浪漫喜剧,以很小的切口说很满的情感,导演对笑料的设计和对于叙事的把握都很个人化,声音设计、剪辑和配乐也出彩,不过某些情节还有点崩,略有遗憾。
还是觉得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阿一更适合mayu…………女主衣品也太好了我学习一下
休产假笑死。茉优真的可爱嘤,看到她跟阿二在动物园的时候害怕的看了眼进度条,还有那么长我就放心了,最后还是吃了三十分钟的屎。既然是最终幻想,希望你坚持幻想下去啊操。(从来没有关系要好的朋友。大概是我没有倾泻的出口,我的内心世界要从那么高吐下来会把人砸死的吧。
我已经在脑内和无数男人谈过无数次恋爱,这就是我单身至今的原因~
前面可能还有点意思,后半段莫名其妙,mayu的可爱也拯救不了。
删除请按1,保存请按2。2这么可爱!!每一个套路都正正戳中心脏!!!女主蛰伏十年攒来的啊!
3.5,女主可塑性很高
可爱的女孩呀,一旦走出电影前半段的心理独白剧的形式感,电影就开始显露出俗气的女一怀念初恋纠结现有的套路,好在后面竟然有了些恋爱的感动因为观众也被代入竟然觉得那个直男竟然还行。单身女孩的心思具象化, 松冈茉优真是可爱,作为一部视觉独特的小品电影情感和趣味还算平衡的,再精简点就好了。
前半部分不错,一个社恐但内心无比丰富的女孩心理很到位,可是后期就完全不能赞同了,阿一没有错啊,他确实如你想象的一样,兴趣爱好以及观念都无比契合,这不是更重要的嘛,至于阿二我是无感甚至讨厌,喜欢2字莫非是什么免死金牌不成。女主的幻想和暗恋造就了她自己,干嘛要否认自己呢!
看到前面想给四星,看到中间想给五星,看到结尾只给了三星。
我们都是他人生命中的无名氏。很多小心思特别有趣,闭上眼就召唤记忆中的那个人的技能真是强大。可是为什么要放弃鹦鹉螺呢,总会有另一个喜欢鹦鹉螺的人出现,不是比红色便签纸要好多了…
女主演的很真誠很可愛,甚至讓人很共鳴,但這個結局我拒絕。
不能好好找一个男生来演小二同志吗?//歌曲段落没问题。
天兵高校弗莱迪领导,辛普森抄黑板初恋,还有野比情敌出木杉;旁视神功,扎心歌剧;十年脑内恋爱不知道名字又如何,被现实恋爱打动的点反而get不到啊。日本仔总是要回归一个现实才是正道之类的成长妥协主题,宅的不彻底,结局差评!
看得心有戚戚焉,红色便利贴的设置还蛮萌,以及这里的穿搭也太好看了吧,每一套都好看!
说白了就是女生权衡男一男二的故事,这样的东西本身没有太强的可塑性,片中马玉脑补的那些画面看起来也就淡而无味,有意思的是这样看起来反而出色地嘲讽了当代年轻人在恋爱中因为自视甚高而患得患失的毛病。
瞎几把乱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