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扯虚的了,这片子告诉我们:1.铁人的大老粗形象可能借鉴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塑造,有缺陷的办事能放开,乐观向上的职工。
2.当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刘文瑞想得太多,不会从工作中寻找自我,最后前功尽弃。
3.对过去怀旧的情怀在当今是否与时俱进?
石油子弟小刘背负着来自历史和过去的压力,总想过着幻想中铁人那样的生活,一直体会着心灵的煎熬。
4.石油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很强的,在当今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认为他们仅仅是有钱群体的社会偏见会贬低他们的价值。
5.中石油肯定是赞助了的,一部讲述石油人自己的片子,其中过去与现实两条线的交融发人省思。
里面那个黄渤代表的职工群体不在少数。
6.导演在暗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怀旧和现实的问题才是真正最有意义的,黄渤那种小痞子形象自然让人看着不爽,小刘那种也不让人觉得靠谱,铁人那种更是像一场记录一场梦,对小刘的影响反倒成了他的负担。
其实导演根本没有塑造任何让人效仿的人物形象。
关键是你看了片子后如何思考应该怎样平衡和协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今天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进入集体观影的行列,早已过了需要写观后感的时代,却发现自己还真的有些许的观后感,刘恒让那一句认命和那半个馒头把主旋律变得没那么主旋律了,而西北的大沙漠和东北的冰天雪地也让把年假献给它们的我有相逢并且曾相识的兴味。
二、很多年前集体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等等对当时的我都是催泪剂,没曾想今天看《铁人》也还是会流泪。
三、在大昭寺听过一个导游说:如果人能拿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初恋的激情来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事儿是做不成的。
——当时自问了一下自己的信仰是什么,结果茫然。
今天看刘思成沙漠综合症的挣扎和刘文瑞的背叛与逃离,对比着看铁人单纯朴素的执著与坚持,思索自己的挣扎和叛逃也羡慕那纯粹干净的信念。
感谢单位的组织观摩,让我快三年了又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虽说咱这个城市没有电影院,但我要求不高啊,礼堂里就行,还是片子最重要。
电影的叙事结构很别致,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是下了功夫的,现实与往事的交替像我们讲述了两个相关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人生的意义。
所以不用去在意什么献礼片还是主旋律,看电影既让我们了解了一段历史,又带给我们思考,这有多好。
关于历史,铁人王进喜自在我看来近似于神一般的精神存在,仿佛摩西过红海,带领着人们前进,这种人少之又少。
他的徒弟,刘烨的老爸才是更接近于我们凡人,他也为了共和国的建设奋斗过、奉献过,在他实在熬不住的时候,他“逃跑”了,这很可耻吗?
他不是军人,这里又不是战场,作为个人,存在选择的权利。
电影里告诉我们,他后来和他妻子做了一辈子山里仅有的两名教师,他的心里还是觉得对不起他师傅。
做人像他一样,也是一个好人啊。
现实的描写与历史相比单薄了许多。
主人公刘烨把铁人作为偶像,但他却没有铁人那种坚强的神经,因为他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结果是患上了沙漠综合症,可见有思想是多么困难。
最后他想明白了么?
反正我是没看没明白。
我因为铁人那激励人心的讲演所振奋精神,因为他不顾个人安危跳下水泥池而热泪盈眶,因为他对徒弟说回去也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而认为他也有一定的情感。
而想成为铁人的刘烨呢?
他有沙漠综合症,曾经有一个他喜欢与之交流的漂亮的心理医生,现在离开这里读研究生去了,似乎留给他一本书;曾经的朋友也合同期满和女朋友一起离开了,可见理想很好很伟大,现实很弱很残酷。
PS:我也想认识那么PP的心理医生。
激情穿越信念的门径。
钢铁般的汉子——王进喜。
没有稿子的演讲,纯朴而炙热的情感。
流下泪水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敬佩最MAN的男人,跳下井泵。
文瑞,你的师傅如果真的恨你怨你,不会舍不得你。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片子,吴刚演的真是好,刘烨在父辈面前显得哈做作。
前年,单位发了一张可以任选场次的电影票,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集结号》。
战争场面很震撼,也很感人,看完以后立马推荐给其他人。
今年组织看《铁人》,虽然有刘恒、吴刚、刘烨,但期望值并不很高,倒是更想看看《南京!
南京!
》。
其实,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不错了,场面大气恢弘,沙漠航拍特别是结尾的几个镜头很美。
可惜,颇具震撼的视觉效果掩盖不住略显单薄的故事情节和苍白的人物形象。
至于内心的触动,个人感觉远不及《集结号》。
冯小刚摸到了中国观众的心弦,知道怎么让人笑,也知道怎么让人哭。
而在《铁人》里,吴刚和刘烨的模式化表演让两代铁人显得多少有点表面化和形式化。
整个影片逻辑上的牵强,也让千辛万苦塑造出来的“铁人精神”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
反倒是另一个容易忽视的角色,更耐人寻味。
老铁人器重的小知识分子刘文瑞,是连接两个时代的一条线索。
对新铁人(刘思成)而言,父辈经历一直让他引以为荣,也是“沙漠综合症”的诱因之一。
后来,父亲的形象在偶然间坍塌了一角,他的子承父业似乎变成了天大的谎言和谬误。
在老铁人(王进喜)眼中,有文化的刘文瑞是个可塑之才。
初到东北时,老铁人对向自己提出意见的文瑞说,大意为“某某是别人错了也跟着错,而你不是”。
如果没记错,某某好像正是后来不幸因公殉职的万堂。
那么再联系之后文瑞的逃跑、万堂的殉职,前面的那句话是否隐含着一种质疑?
实实在在的物质需求、虚幻的精神慰藉,还有曾经缺席的制度建设和人本主义,需要质疑的有很多。
当然,种种限制使得影片没有过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除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和与石油行业有关的人,仅仅是宏大的场面和表面上的矛盾冲突,普通人可能很难产生出强烈的共鸣,习惯于思考的观众恐怕更难。
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人物痛苦的时候,演的人不知道该怎么演,故事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看的人不知道要不要哭。
不过文瑞这个角色,还是吊了观众很长时间的胃口。
终于,编导安排他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逃跑了,也让新老两代铁人的形象有了个错愕的交集。
火车就要启动时,面对追来的师傅(老铁人),文瑞说了句“实在受不了了”。
相比于那些英雄豪迈气壮山河的话,这句话真够卑微的,却令我印象深刻。
但是好戏不长,随着远去的车厢,黑白镜头向下一摇变成了站在中国移动电话亭下的彩色新铁人。
父亲去世了,美丽的女医生深造了,老铁人的照片徽章也重新上了墙。
最后,满足于精神安慰的新铁人在拯救崇尚物质需求的同伴时,历尽艰辛也得到了新生。
一只雄鹰在无尽的沙海上展翅高飞,坐在摩托车后座的父亲变成了自己,跟随着老铁人驶向远方。
在种种局限下,善于折中和高歌的编导还是展现出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号召力,让有些窘涩的故事有了一个不太糟的结尾。
ps. 沙漠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好像很简单,就是走出沙漠。
黑白的屏幕胶片旋转发出轻微地嘶啦嘶啦地声响就是这样在那么一个不经意的午后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的天地这,是石油的天地是铁人王进喜的天地沙漠无边无际的尘埃抬头刺痛双眼的烈日轰隆轰隆灰色的大车驰过喀城喀城巨大的钻劲台建了起来嘿哟嘿哟坚韧的石油工人在使劲严寒的气候破旧的屋子艰苦的条件饥寒交迫的石油工人们一小锅稀薄的米饭稍许的微薄热气依稀的浮现在锅子上方铁人把自己的一份给了工友自己却耐着饥饿站在冰凉的屋子中间大声鼓劲:会战就是打仗!
打仗就是为国家卖命!
灰色的天空忙碌的作业现场一个小疏忽钢管根根砸下“文瑞,小心!
”王进喜一把推开工友自己的腿却被重重地砸伤了“我没事,放开我吧!
”“我没事,我要回去!
”嘴里咕哝着双手挥舞着被工友抬着回去此时仍想着工作“井喷了!
快来人啊!
”钻井的过程中最怕出现这样的事故“再不加大泥浆比重,设备怕要顶不住了!
”泥浆水眼看就要凝固了!
怎么办?
这样该怎么办?!
没有办法了么!
耳边呼呼地转着,脑中嗡嗡地响着瞬间王进喜奋不顾身的跳入泥浆池中用自己的身体旋转着泥浆水用自己的双手挥舞着泥浆水泥浆水翻腾了起来溅落到他的眼睛上,鼻子上,嘴唇上他毫无知觉,毫不顾及只教那一腔热情投入在抢险中这样的王进喜感染着身边的工友大家纷纷跳入泥浆池中进行紧张的抢险工作……太多的场景让人落泪让人心酸更让人鼓舞激动身为石油子弟内心被深深地感染感受着王进喜的铁人精神!
这,是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在支撑着这,是一种强烈的石油情节在支撑着这,是因为王进喜是石油人,是铁人,是石油业的铁人!
跟想象中不一样 不是个纯粹的人物传记电影 更复杂一些 老一辈全程鸡血呀 基本输出全靠吼 却异常真实可爱 冰天雪地里的蒸腾雾气特别美和梦幻 吴刚老师的“铁人”很有人情味 咧嘴一笑满口花牙特亲切 被人群抛起时脸上的表情真实得朴素 最喜欢送“小分子”走的那一场戏 脸上的情绪特别到位 感人 失望 愤怒 依然把身上所有的吃食给最器重的徒弟 很难过还是最终放他走了 很戳人 私以为其实到小刘送走父亲那里就可以结束了 再往后气倒有点儿泄下去了
他们造人,我们造神去年回家,听说有个电影要在家里的一个采油厂取景,我就惊讶了,家里那边还拍电影,一问,是《铁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庆人,就是那个生产石油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这部主旋律电影。
今天老爸的大学同学说找我出来过端午节,一个活动就是看这部电影。
我没报什么期待,看海报发现编剧是刘恒,我松了口气。
比起《焦裕禄》,《孔繁森》什么的,电影还是有突破的,王进喜同志还算平易近人,尽管高尚得没有一点人性。
这个电影对我来说还是感到很亲切的。
我从小就能看到磕头机(就是那种黄色的抽油机)分部在家乡的各个地方,甚至我住的小区里边还有一个,我记得第一次去哈尔滨的时候,感到大为惊讶,我问我妈,这里怎么没有磕头机呢?
等我的大学同学来大庆的时候,他们问我,为什么大庆到处都是这种黄色的奇怪的装饰建筑呢?
我就在这个随处都是磕头机的城市长大,小时候在输油管道上一边走一边保持平衡,看着路边的油罐车,去老爸老妈的车间傻呵呵地去抱巨大的管钳,车间里到处都是钻头,我却把他们都当成导弹……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直都在宣传大庆精神,我们的作文也充斥着"保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诸如此类的废话。
离家不远,就是铁人广场,中间一个高大的铁人塑像矗立着,双手叉腰,身上破旧的棉袄随风飘起,一脸壮志豪情,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身后,就是铁人纪念馆的新址,可以说是家乡唯一的旅游景点,作为GOV的形象工程,好像也有一两个亿……每当有朋友来家里玩,我就带着朋友去铁人纪念馆,铁人的跳进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录像,铁人的摩托车,铁人被砖头绊倒就睡着了的砖头,那些他用过的被子褥子,喝水的茶缸,就都沉浸在这个充满他豪言壮语的高大建筑里……我从不怀疑他们那时的精神,我爷爷我奶奶当年也是和铁人一样,从山西来到大庆,一辈子一家人祖孙三代石油人,爷爷的骨灰也留在了大庆。
当时的大庆,零下30度,由于地处平原,一刮风就是五六级,物资极度短缺,也没有什么供暖设备……听老爸的朋友说,这部电影里反应的艰苦是非常真实的,在那时,每个人都是铁人吧。
07年,当我去铁人博物馆的时候,我发现王进喜跳泥浆池的短片就像是被导演了一般,我突然感到铁人其实是被制造出来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就像是现在包装一个偶像一般,但是我不怀疑他的精神,从不怀疑,我相信他也没有怀疑过,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一场悲剧。
大庆,一个差不多连续10年都是全国纳税第一的城市,早已不是电影中那么破败。
城市建设早已完善,人民的生活早就达到了小康,街上的好车越来越多,商店一打折人多得好像不要钱一样,而且入驻的品牌也越来越多,到处都是洗浴中心,到处都是大规格的饭店……石油使身处大庆石油系统的员工日子过得都挺幸福,大庆石油总公司的大楼矗立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与周边的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听说这个大楼的服务人员就有2000个多,我们可以看出GOV在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的力度……大楼旁边的游泳池已经达到了专业体育赛事的标准,水池里的水居然可以直接引用。
时不时就有买断职员跑到大楼门前散步……作为一个东北的边缘城市,房子也被炒到了块5000多一平……我的同学要给他的领导送礼,居然打算送lv纪念版,也就还是个科级吧……我毕业那年,老爸用了一些关系让我回大庆工作,在大庆这种事非常普遍,不知道怎么的,我始终不想回去,结果现在的局面也很尴尬,我知道回家是这么样子,一份收入不错又极其稳定的工作,一个100多平的房子,一辆车,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可是我还是放弃了,当年我怀揣着梦想,到底没有回家,如今我又迷惑该不该后悔……“我在单位一般都不怎么说话……去年单位聚餐,20个多喝了30瓶五粮液还有8箱啤酒……靠,我才来一年,我才不会像那群SB刚来就送礼……我要是混得还行,估计过几年也能混个科级,那时候油水就多了……前几天认识了一个姑娘,是XXX的女儿……”那时我毕业半年,跟一个回大庆工作的哥们喝酒,我们不算熟,他反反复复地说这些话,也不知道这兄弟现在怎么样了。
如今再看铁人,我真没有感叹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之类的,我只是觉得早知这么,当初为什么要造铁人一样的神,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在神下这么卑劣地活着,而是创造出完善的制度。
有一次,一个哥们给我打电话:你说我有了钱或者当了领导会不会幸福一些……我差点说,人就不是幸福的……
虽然我也是单位组织去看的 但我仍要表示感激 因为 我没有错过这部上乘的影片 和念书时写作文一样 老题目老观点主旋律 你若落入大流和俗套去写 一定不会不及格 也一定不会得高分 当你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写 那 结果就不一样了 《铁人》便是如此 虽然是主旋律 虽然是大题材 虽然是歌颂片 但 两个时代的碰撞 两个现实的碰撞 两代不可逾越的矛盾 总让你品出了一个叫做真实的东西 不管你们怎么看 反正我看到王进喜带领弟兄跳下泥浆池的一刹那 看到工友牺牲的那一幕 我哭了 我由衷的觉察出了我们国家愈来愈强大,我们生活愈来愈安逸的原因 当然 思成的父亲逃走在火车上的那一刻 我也哭了 我为真实而感动 为王进喜的心疼而掉泪 主旋律的东西 就该这样 还以真实 用以真心 我们就爱看
据说全国总工会要让10%的会员都去看这部影片,并让本片的票房过亿。
好吧,感谢总工会,我有幸去电影院免费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看之前,我已经大致知道了剧情。
但我楞没搞清哪个是王进喜同志,直到他上台演讲。
我并不觉得这条线有什么大问题,至少我被感动了。
当然跟《张思德》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彩色部分,感觉比《云水谣》都差。
黄勃跟刘烨的表演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故事有点弱。
尤其是跟黑白部分一比,就差多了。
用两条线虽然有新意,但我觉得如果就保留黑白部分,然后把故事再弄丰满一些,也一样可以打动观众。
彩色部分可能还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另外也是一种尝试。
永华电影城的生意真是好得没话说,另外票价有些小贵,影厅有些小冷。
9.5.29下写于甘韦肆
赞成黑白回忆部分比彩色部分拍的更好,更像真实的故事。铁人的故事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简单的一张照片。但是现在时间线的感情线莫名其妙,刘烨饰演的角色像苦行僧,说黄渤演的角色是他最好的朋友,但缺乏二人友情的刻画,反而大量可恶的一面,还被NTR了。出于情怀给四星吧。
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很精彩,刘烨演的那个故事其实也不错,但编剧硬是将两者结合一起讲,不断穿插闪回,看得不仅很累,而且散乱了主题,看到最后感觉就是刘烨演的角色完成精神上自我救赎的故事,有点偏了。
这是一部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好电影,尤其黑白的部分,看得我热泪盈眶
众所周知,豆瓣的低分主旋律电影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加个0.5到1分,豆瓣的高分主旋律电影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减个0.5到1分,这不电影不止这个分数,它应该在7.5左右
主旋律
简直要给跪了啊,以后做无障碍能不能找点可看性强点的T T
我总算想到什么电影能评最低分了,按着你的头让你看的
剧情结构的创新是有风险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呈现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不过后半段的节奏和走向确实有问题。但是吴刚的演技没得说。值得单独给一个星。
那一年
2代石油人的心路历程 吴刚这个演员演得太朴实 太够格了
吴刚的王进喜是亮点,再次证明了演技
黑白桥段都不错,很和谐很煽情……我也很傻的被感动了……至于刘烨黄渤那些个片段……以最后的沙漠寻人最为土鳖……那做作的煽情直让人犯呕…………
唉。。国企啊。。
看过剧本。接受采访的段落不大舒服。
3.5
真实人物改编的故事,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
202104 #CCTV6 现代和过去对照的结构。想得太多,现代的故事根本不足以与当年铁人的时代对仗起来,轻飘飘地居然落到找人的环节上。刘烨拖后腿,吴刚也拽不动。
牺牲永远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 - 关键时刻,我那口,舍了,给你吃!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不错啦,场面大气磅礴,沙漠航拍特别是结尾的几个镜头,够美。在颇具震撼的视觉效果面前,故事情节稍显单薄,人物塑造极为表面化,难以深入人心,不如去年看的《集结号》,还是冯导会讲故事,知道怎么让人笑,也知道怎么让人哭。
能把王进喜这个枯燥的故事串联到现代油田的工人身上。也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