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道夫欺诈了500亿金 为什么不呢?
影片中有一幕是这样的:记者再三追问麦道夫导致他有些恼怒,于是他反问了一句”我是反社会人格吗?
“ 接着就是长达5秒的留白。
影片中的基调全然便是批判麦道夫,有很多幕展现出了人们痛苦的脸庞,试图展示一个金融恶魔的存在。
但是,恶魔究竟是谁?
大量的下位资金被融入到基金中去,庞氏骗局总有着一个又一个的人们加入进来。
那么,他骗来的钱究竟交给谁了?
既得利益者们。
资本持有者们。
或者说是那些投资人们。
可以说,不是他选择了投资者,是投资者选择了他。
不是他欺骗了社会,是社会选择性的被他欺骗。
人们对于钱总有很奇怪的看法,其实从影片中就可以发现,麦道夫根本不在乎钱,他在乎的是他的名誉和成就,是他的声誉。
欺诈起始于一次十亿美金的亏损,之后愈演愈烈。
因为他的名声之大,声望之高,所以人们选择他。
市场上有那么多同等的、更高利润、或者同比利润的产品,为什么人们不去选择那些?
因为对他的全然相信。
人们在金钱面前早已失去了理智,为什么家破人亡?
因为欲望太大。
人们越来越贪婪,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获得稳定的高收益,不劳而获的思维贯穿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进去。
没有任何人对他产生过怀疑,麦道夫即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游戏规则者。
他对于规则再清楚不过,所以他嘲笑规则,玩弄规则。
其实他说的没有错,在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当恶人,承担所有人的责骂,质问,羞辱。
麦道夫所欺诈的无非只是华尔街金融风暴亏损的百分之一,在08年的金融风暴中,上万亿美金凭空蒸发,为什么人们从来就不在乎这件事情?
认为它只是正常的经济规律?
金融无非是一个更大的庞氏骗局罢了。
麦道夫终究没有上法庭受到公审,因为他的投资者里面有摩根大通、瑞士银行、以及一系列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精英,最富裕的人们。
如果他被公审而牵扯出这些人来,岂不是可笑?
岂不是在质疑整个国际金融系统?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金钱?
什么是欲望?
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识别金钱的作用?
我们是否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的欲望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小吗?
我表示怀疑。
人们对自己总是怜悯的,当遇到问题时总会下意识把责任推给他人,这非常可笑。
无非是承担不了责任罢了。
自己有欲望,但是无法通过现有的努力去实现,然后另辟蹊径,寻找一个更加简单、更加便利的方法,然后有盈利的时候感到开心快乐,在一切消失之后感到痛苦不堪。
这难道不可笑吗?
每一个人,每一个受害者都参与进去了,每一个受害者都伪装成一副无辜的模样去博取同情。
每一个人似乎都被麦道夫表面的权威所欺骗,就连金融证券检查所的人拿着最关键的证据也无动于衷。
“看起来真实的东西往往比真实更真实。
“ 每一个受害者都是伪善的。
他们无比精致,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的模样,博取社会的同情,成为操纵话题的大多数人,成为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大多数人,然后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这个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需要这么一个人,来成为罪人,成为恶魔,来承担这些苦难,来消磨人民对自己劳动生活厌恶的情感。
如果,我是说如果。
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着自己稳定的产业,那么即便手里的流动资金一分不剩他们也有办法存续下去。
他们持有自己的房产、汽车、一切,失去的只是流动资金,他们绝对有着重头再来的能力,或是延续生活的能力。
这部电影,仿佛一遍又一遍的质问着我:”真正的受害者是谁?
“ 如果庞氏骗局能够延续下去,那么或许麦道夫的把戏能够延续直至永远。
并且每一个人都对他心存感激,每一个人都感激能够加入他的基金,每一个人都在感激被骗。
实在可笑,简直荒诞,就连律师的证词也是挑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例来进行辩驳,整个社会被情绪控制着,所有人都活在被欺骗的虚假情感之中。
没有一个人从法律出发,没有一个人站在公正的角度对他进行审判。
他们仿佛忘记了一件事情,是他们选择被欺诈,而不是欺诈选择了他们,这是双方同意的欺诈,是你情我愿的交易。
犹记得前几个月多个网络金融平台跑路,无数人变成了受害者。
这非常可笑,银行4%的利息满足不了他们,所以她们选择15% 甚至30%的高利润。
平台上写的明明白白,金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加入。
平台破裂之后,他们口中诉说着无尽的辩解词,来为自己开脱,来诉说自己的悔恨。
但是做出选择的是他们,没有任何人逼迫他们。
人们渴望高收益,却不愿意承担高风险,这是极度可笑的。
你想要铤而走险,而风险发生了你却不愿意接受,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你加入金融的游戏,你想要靠不劳而获博得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无比荒诞的想法。
泡沫破碎,眼前只剩下虚无的时候,你开始反抗,开始诉求正义,却怎么也没有回忆起自己享受高额利息时刻的欢喜。
不依靠自己,而想依靠他人,依靠运气,依靠机遇,渴望天上掉馅饼。
这是人类的原罪——贪婪。
直至最后,不是人们操控着金钱,是金钱操控着人们。
贪婪,操控着人们。
或许我的想法是反社会的, 但是,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真实?
他虽然进行了欺诈,但是不要忘记,人们同时也选择了他。
终于看到这部电影了,德尼罗演完这一部基本可以拿终生成就奖息影了。
关于麦道夫,当年那些事、那些手法早已没啥悬念,而今对电影的诉求,自然也就落在了犯罪心理层面。
此片恰是着眼于犯罪心理的揭示。
应当说这部电影满足了我对这个人物的所有好奇。。。。。
美中不足的是后半部分稍显拖沓。
奉上8.7分。。。。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罗伯特蒂诺主演的,没怎么认真的看完了,相对于事件,电影很平淡。
电影的结尾,麦道夫说他警告过投资者不要把一半以上的资产投到里面,投资者是贪婪的,对面的律师还是谁说的意思是,你还不是都拿了。
没有最贪婪,只有更贪婪。
电影中特别凸显了树倒猢狲散,他的儿子们老婆,事件爆出后不堪重负。
我个人很讨厌这种装无辜的人,他老婆说have never been herself,出事了理发师拒绝服务就能崩盘,从来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享受财富的时候什么都不管不问,儿子们也是废材,买房子的时候怎么不想想这么多钱哪儿来的。
百度了一下这个事件,信息不多。
享受财富的时候,都觉得理所当然。
出事了,一个个显得多脆弱,成了受害者了,还恨起了给他们“带来”财富的人,怎么觉得他们这么可恶呢?
是不是老头子太溺爱这些家人们了?
反而觉得最委屈的是老头子。
-分割线-接下来的只是为了凑够140字而已。
还不够140个字,继续写。
一、现在国内许多人投资人不是不知道风险,只是贪心,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接了最后一棒。
昧心钱该挣也得挣。
二、如果在中国,估计家属会继续过好日子,只不过低调一些。
留几套房子就吃喝不愁了。
查出了这么多贪官,也没听说谁的子女自杀了。
三、高手会安全逃离,比如让梦想窒息的那位。
比如红通中未落网的那些人。
昨天不小心看到秦晖的旧文《“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为何能有持续高速增长30年的奇迹?
他给出的答案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以集权降低制度转换的交易成本”成为“奇迹”的主要原因。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秦晖没有看到观念对于市场的制约作用。
可以用电影《欺诈圣手》来举例。
这个电影以美国历史上最大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非法集资)麦道夫为主角,讲述了这个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庞氏骗局败露后的境遇:众叛亲离,儿子自杀,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骗子的鄙夷。
其实他长子根本没有参与到整个欺诈活动中,但是出于自责和社会压力,而自杀。
而次子也跟他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表示对他的欺诈行为不能原谅。
这表明了除了法律约束,道德对于人的犯罪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惩罚作用。
这在中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这个故事如果换在中国,这个骗子就算坐牢了,估计也还在得意洋洋:我凭自己的本事,骗了那么多人,多厉害呀!
他的家人估计也很得意,我爸多有钱啊!
我就喜欢有钱任性!
那些傻逼被骗是活该。
这说明什么?
中国社会已经变成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家。
是一个有道德的骗子骗得多还是一个没有道德的骗子钱多?
当然是没有道德的骗子!
没有道德约束的经济发展比那些有道德的社会发展要快得多,也持续得久!
但是,欺骗总有穿帮的一天……
电影不错的,展示了男主角的家庭,从提早发Bonus自白犯罪难掩的事实,到入狱,他的怂货儿子们从小到大一直受老爷子的庇佑衣食无忧却一点不感恩。
看他们组织老爷子提早发奖金我就很生气,自己吃香喝辣的,奴隶们早点拿奖金怎么了,非要拖到不能拖了再给,或者辛辛苦苦一年没有奖金吗?
看那俩儿子急的然后就是告发自己爸爸,何必这样呢?
是出于正义吗?
告发的太快给予自己父亲任何安置的时间。
我看就是害怕牵连自己然后需要签字假释就拒绝。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心理,当爸爸是华尔街英雄,纳斯达克主席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断绝往来?
连妈妈也一起管不顾。
还有一处小孙女一副自作聪明的样子质问老爷子,居然当爸爸的在旁边也不说话,最后还数落老头,这个在中国应该是不会的,至少大家都会尊敬一家之主。
长幼有序。
说了那么多就是觉得俩儿子白生了,没有担当,没有血性,没有任何袒护自己爸爸最后一个生癌一个自杀,真是报应,也是老头骗了太多钱的报应只是我觉得,这个老爷子真的有本事,650亿庞氏骗局,你们觉得一般人能搞?
你让我骗65元,我也想不出办法,拉不下脸那一段,夜宴上老爷子假装回绝入伙人的段落,配上击鼓,实在太精彩了其实就缺钱,还在那里端着,从1亿加到4亿。
其实这些场景都是相似的,比如推销健身卡的,比如卖房子的销售,都是这样的,假装有个便宜给你占,一般人还不给,呵呵都是套路
庞氏骗局存在快100年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庞氏骗局成为融资的三种方式之一,各种包装庞氏骗局的技巧也应运而生,传销,FF造车,蛋壳都是典型的故事。
庞氏骗局的受害者也包含了普通民众和资本机构,无论是谁,其初衷都是贪心和逐利。
伯尼的骗局有很多的高明之处,比如他履历的背书,不夸张的回报率等,而在影片中只从他被儿子揭发后开始叙述,描写了他本人,家人面对的生活变化,而没有讲述他炮制骗局的经过,我认为是影片不够吸引人的原因。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麦道夫事件”,终于被搬上了大荧幕,让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了解整个故事原委,警示后人。
影片由Barry Levinson执导,Michelle Pfeiffer与Robert De Niro联手出演。
作品属于剧情传记片,导演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Bernie Madoff制造庞氏骗局始末,故事性、逻辑性很强,值得一看。
泡杯茶,进行作品解析。
I. 知名导演联手老牌演员Barry Levinson:这位曾执导过“死亡医生”与“雨人”的大导演以其特有细腻的叙事手法,将Bernie Madoff事发后所展开的亲情戏码描绘得入木三分。
Michelle Pfeiffer:曾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及女主角奖提名,实力派女演员。
影片中饰演女主角Ruth(Madoff的太太),虽然戏份不多,台词不多,但每次出现,每次与Robert De Niro演绎对手戏时,都让观众过目难忘,尤其是她的表情与眼神,太传神了。
Robert De Niro:奥斯卡的常客,老牌影帝。
片中饰演男主角Bernie Madoff,演技正常发挥,从前期的“春风满面”到狱中的“落寞低沉”,从“富甲天下”到“阶下囚”,Robert彻底演活了这个外表平静内心复杂的角色,尤其是他的内心戏码,太有看头。
II. 忠于事实,还原真相这部影片时长2个多小时。
故事开始于记者对于狱中Madoff的采访与提问,结束于Madoff坚定的反问与回答,前后呼应,营造了特有的叙事风格,再加上不时穿插的回忆片段,将剧情的饱满度、人物的塑造感提升几个档次。
作品没有偏重于Madoff欺诈过程的描写,而是浓墨重彩于“东窗事发”后,事件对于Madoff家族的余波。
将人物之间的冲突对立,面对亲情与金钱的抉择,面对未来人生走向的抉择,等等连锁反应,以最朴实、最直接的叙事方式记录了下来。
III. 警示后人,切勿贪婪看过影片,个人体会最深的是“人性的贪婪”,这里所说的“贪婪”不仅仅指Madoff一个人,也是指向那些投钱的人(被欺骗的达官贵人)。
为什么这么说?
1,截止事发当日,Madoff已经诈骗了近500亿美元,这个数字简直不可想象。
对于许多美国普通民众来说,100万美金就足以富足一生、衣食无忧,而Madoff竟然一连骗了500亿,真是验证了中华古训:“人心不足蛇吞象”。
2,经过案件调查,这次“庞氏骗局“受害人多达4800多名,而且其中不乏高管、富商、政要,是什么吸引这些人”慕名而来“寻求Madoff?
影片中给出了答案——”利益“、”巨大的收益“。
这就很好解释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投资客”甘心情愿“的跳入Madoff的诈骗圈套,因为可以拥有更多的钱,几辈子花不完的钱。
唉!
可惜、可叹、可笑。
在”贪婪“面前,这些人失去了理性,失去了判断能力,更失去了自我。
写在最后。
影片结束,一个人斜靠在沙发上,脑海中一次次回忆电影中的故事桥段,霎那间,圣经中的文字再次映射在自己的目前——”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圣经,加拉太书6:7)。
”贪婪“的结局既是”毁灭“。
导演★★★★☆(忠于事实真相,因为真实所以感动)演员★★★★★(男女主角的演技无可挑剔)剧情★★★☆☆(侧重于家族内部的讨论,而隐去了欺骗的纪实)视效★★★☆☆(一般向,没有惊喜)音效★★★★☆(又是Evgueni & Sacha Galperine,这两人的作品还是比较稳,贴近剧情需要,不会喧宾夺主,哗众取宠)推荐人群:所有人更多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影片以客观的角度,不,也许可以说是上帝视角,原本、缓和、真实的叙述这样一个人和这样一个事件,既表现出了他所做的恶,也表达了他所受到的苦,应该说给了我们更多维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这个事件。
这部美国最大庞氏骗局的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恰恰是中国社会这类问题是不是太多了?
大量的金融P2P(都是庞氏骗局吧)、大量的以政府形象的商业行为(类似有着政府背景的公司或企业)、大量的监管管控不力,而我们是不是已经麻木到认识不到或者习以为常了呢,也许这是社会、市场、体系运行带来的必然结果,也许这是领导者认识的宏观层面上推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小小危害,就像主角说“我是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出来替罪羊”,谁能保证没有这个麦道夫,就不会有其他的麦道夫呢?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不能改变,那至少警惕,有一句送给我自己,也希望大家能看到:“任何贪婪或者利益,他必定带来一定的后果和代价,所以在你想要得到它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能得到或者我怎么可能得到呢”,谢谢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