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5.5分,今天还跟姐姐题到了这部片子。
当时看后就觉得很好看。
今天去参观了铜鼓秋收纪念馆,姐姐带了两个小孩去,所以我推荐他们看这个片子。
名字记错了,还以为是飞夺泸定桥呢,最后查2016电影大全才查到叫勇士。
晕。
这部片子我心目中应该有8分,红军有铁的纪律,坚定的信念,完成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豆瓣评分大体还准。
怎么这部片子分值这么低呢?
初一看过的西游伏妖篇那么差的片子居然比这部还要高0.1分。
所以我就想问问为什么?
看了豆瓣的5.3分,没有觉得意外,在我预料之中,充分说明了舆论宣传的重要性。
我相信给这部电影低分的人应该没几个看过这部电影,或是怀着某种目的打着瞌睡看了一遍,或是中共与尔等苦大仇深,再或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或并非军事爱好者。
你们既然愿意浪费时间看这部电影或是来这里写一番评论,那有些话我也不吐不快。
与多数电影爱好者不同,我对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国产电影非常感兴趣,表现同题材的作品有《万水千山1959》和《大渡河1980》(汉武大帝陈宝国主演,湄公河的公安部长,那时候还是个小白脸儿),我觉得《勇士》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超越同类题材老电影的新作品!
这是非常用心的一部电影。
因为条件限制,很多普及型的文字材料和影视剧无法从技术层面交代清楚战斗的过程细节,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认为革命剧中不少是出于政治宣传被夸大的东西,但是这部电影从各个角度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描述,是中国战争电影中难得的用心之作。
我没想建议右翼人士去看这部电影,我只是不希望持中间立场的电影爱好者被误导,尤其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对中国战争电影失望的观众应该去看看,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颠覆了我对目前国产战争片的认识。
真的勇士敢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飞夺泸定桥的革命先烈们,展现的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群体的英雄主义,这在现在提倡个人主义、金钱和利益甚嚣尘上的社会,大无畏的革命和奉献精神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遥远得近乎被忘却。
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都学过“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以前我以为“飞夺”指的是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悬在大渡河上的铁链,现在才明白“飞夺”指的是“一昼夜飞行军240里赶到泸定桥”。
“24小时行军240里”的奇迹是陆军史上的奇迹,也是生命和信念的奇迹。
整日坐在办公室,出门即乘车的我们,连步行2小时都难以坚持,很少有人步行24里吧,更何况是在险恶的自然环境及袭击埋伏下不停地奔跑,这真的是拿命来跑,要跑死人。
历史的真实应该比影片更加残忍和震撼,这种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行动,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还是应该多看一些主旋律电影,让安逸中我们感受被遗忘的过去,拾起弄丢的精神,洗涤我们的灵魂。
在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和牢骚,多一些付出和奉献,珍惜现有的和平和安定,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敢应对困难。
不明白豆瓣评分为什么这么低,虽然有的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但是这在此类主题的电影中算是优秀的,至少我看哭了,比美国大片好看多了,说抗战神剧,那美国大片就不是虚假的啊。
缺乏人生理想的喷子不会懂当时人们的精神和信念。
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我觉得无论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用当时的历史形式和常理分析也知道,战争肯定是相当艰难的,能够成功实属不易。
习惯性的批判国产红色剧和从众的迎合非主流,这不是能耐,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得出客观的评价才是一个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应该拥有的。
红军真的是太猛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跑完240公里的山路。
我参加过两天徒步100公里的活动。
所以,我比较可以体会那种强度的感觉。
红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一天跑完240公里还需要继续去夺取泸定桥。
对于身体都是极致的挑战。
除了刚开始打斗场景感觉像武侠剧。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绪渲染相对比较克制,有几段还是打动我心的。
看电影《勇士》有感,写给参加鸟马的自己我知道, 我参加鸟马有一个原因,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要用奔跑致敬那些勇士们!
八十一年前,也曾有过这样一场奔跑,一天一夜,二百四十里,沿着大渡河,披荆斩棘,前有拦截,后又追击,枪林弹雨中,一刻也不停息,脚上穿的是草鞋,腹内吃的是生米,心中升腾的却是必胜的意志。
相比而言,今天的这场奔跑有多么的幸福,三个小时,二十一公里,沿着大马路,宽阔无比,周到的服务,丰富的补给,欢歌笑语中,走走也可以,脚上穿的运动鞋,腹内吃的高能量,心中充盈的该是无尽的感恩。
当年的勇士们奔跑着,留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中国;今天的我们奔跑着,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如果你觉得苦,如果你觉得累,请跟我一起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二百四;加油!
参加鸟马的自己!
加油!
参加鸟马的新时代的勇士们!
勇士这个题材对我来说很亲切,小时候听过红军爷爷们讲长征时候没有吃的,如何把一条皮带切成小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直到化掉。
影片中不时出现1935年,我会不由得想那个时候的红小鬼会是在哪个战线上。
摇曳的竹林,呼啸而过的子弹,影片从一开始战争场面就很震撼吸引人。
黄团长为救小女孩而负伤。
节奏非常紧凑,扣人心弦。
第一次以小木船在安顺场强渡河的场面很精彩。
湍急河流汹涌翻滚咆哮中悬着一叶小舟,对面是敌人的炮火猛攻,那真的是以血肉之躯去对抗机枪炮弹。
整个影片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是当小船在敌人的轰炸下?几乎翻覆,战士们都掉入河里。
突然所有的勇士一起从潜伏的河水里站起来机枪扫射,组成一道撼不动的人墙,那个画面让我瞬间感动,勇气无畏坚定的信念置生死于度外。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的存在,才有我们的民族之魂。
另一个场景是在抢夺泸定桥时,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13根铁索上匍匐爬行,顶着对岸密集的枪林弹雨,桥头的红军战士在黄团长的指挥下一齐开始吹响嘹亮的军号,为战友助威。
悲壮的军号声铺天盖地响彻大河两岸,一时间士气大震,敌军丧胆。
也让我瞬间泪目,飘扬的红旗上布满累累弹孔,可却飘扬在每个人的心头,那才是真正不灭的士魂。
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虽然话不多,低压的声音却非常有力满含坚忍,的确是红四团的灵魂。
“你在,红四团就在”。
正如一支军队不能没有头脑。
他不能像其他将士一样勇猛地在前面冲锋陷阵,但他身上肩负的是所有士兵的生命和红军的生死存亡。
每一个战友失去生命都痛在他心上,隐含的泪水,沉默的抑郁,内敛的隐忍,责任的担当,李东学演绎的极好,不靠言语,眼神里全是戏,充满情感的感染力,细微的变化打磨得很细腻,分寸的拿捏炉火纯青。
把一个抑郁,隐忍,坚持理想,矛盾而有内在情感张力的黄开湘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他们以为廖大强死了,却突然看到他回来,每个人的眼神都很动人,眼泛泪花,百感交集,但红军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诉说感伤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战友倒下了,内心再悲痛却只能一路向前,疾行240里,拿下泸定桥。
在敌军集结之前赶到泸定桥才可能有一线生机,围追堵截中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命悬一线,在此一搏。
山娃子倒在了终点,多少战士跑得累死了,一个个无名的英雄。
曾经是一样年轻的生命,而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全片有两个泪点,一是背着炮兵田生才为了他而死的王冬宇,从此田生才变成了王冬宇,欠他一条命,而真正成为红军战士。
红军真是穷人的军队,除了人什么都没有,可是难道人不是最重要的吗,比起武器装备。
川军集结是骑着马,抬着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红军全靠一双草鞋两条腿,还吃不饱饭。
一夜疾行240里,创造行军史上的奇迹,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川军。
因为他们有精神的力量,勇士的力量,正如黄团长所说,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为了红军的生死存亡,为了整个战争的最终胜利。
他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只许进不许退。
另一个最大的泪点毫无疑问是余振中死的时候,抢渡泸定桥,战士们在13根铁索上爬行,顶着敌军的炮火猛攻,血肉之躯如何对抗枪林弹雨,那真是全靠人的牺牲铺开一条血路,老余为了救战友中了枪,那样勇猛无畏的一个人,无限悲壮英勇地被汹涌的大渡河水吞没,让人洒泪。
当川军把桥对面的木板点燃,13根铁索瞬间变成了13根火链,红军将士依然死死抓住铁链匍匐前进,两岸炮弹不断落入水中飞溅起水浪滔天,汹涌澎湃,有如为战士们奏响的一声声礼炮。
黄团长最终带领红四团飞夺泸定桥,抢渡了大渡河,走向雪山高原,在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役中力挽狂澜。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震撼精彩之中难得的是仍有细腻的情感。
也让我对长征有了更为切实的感受。
我还特别喜欢那些美丽的风景,红河谷,日落金山,攀缘的猿猴,美丽的雪山,还有那片潇潇翠竹。
大渡河水冷刺骨,泸定枪声痛锥心。
赤胆热血又重现,八十年前勇士魂。
有人说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所以电影只给了一星,导演只是把一个红军历史上的传说拍成了电影而已,就算事件本身是虚构,三国演义是不是虚构?
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大家权当纪念一下当年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不好么?
还有人居然上升到篡改历史的高度,难道胜利的不是我们,篡改了什么历史?
在豆瓣众里,对所谓革命历史题材的评分没有公正性可言。
见到红旗红星就想吐,想呕,想痉挛,想吃酸的。
此类属身体症状,未可强求。
我个人评价三星半,但我儿子非常喜欢,非要打四星,好,听他的。
把革命历史题材拍成川西风景纪录片,川西美轮美奂的风光是本片一大亮点。
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角色,话不多,一言一动,朴实有力,情感充沛而内敛。
影片其实没有为了时髦耍酷,把大渡河的红军勇士弄成“一团行走的荷尔蒙”。
而是想接近红军勇士们的内心世界。
竹林里的大熊猫,战友背上的识字板。
都是这种接近心灵的努力。
一个情节,刚参加红军小女孩没有经验,打着红旗行军。
黄开湘团长批评了她,说这样不利于隐蔽,w会暴露目标。
黄团长说,红旗,要藏在心里。
在真实的历史上,黄开湘牺牲了。
在走完长征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死于伤寒。
『勇士』沉默
太夸张了,太假
电影拍的也许合口味也许不合口味,那是艺术问题或技术问题。但为什么因此去瞎喷那段历史和那些英烈?!现在太多的人自作聪明,以己之心之能之德去质疑历史,却又拿不出什么过硬的依据,浅陋之至!
呵呵,我觉着还行啊,怎么差评的人那么多
出乎意料的好看。。。
让我睡了个好觉
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较好地塑造了长征途中的红军,不仅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从细节体现对人民的爱,人物刻画较为成功,在镜头设计和场面调度,情节设置上缺乏新意。
飞夺泸定桥
能负分吗?跑两百四,再来个生死战斗,这也太假了吧……林妙可我就呵呵了……
飞夺泸定桥。革命先辈们所经受的磨难,哪是今时今日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我们可以感受的呢。
恶意煽情,bug太多,关于这段故事的真实性不作讨论。(我为当年关于真实性的质疑感到羞愧。)
本世紀最强科幻片
拍的还是很不错的
就觉得渲染得我党太强大,敌军太无能了点,其实国军也没有那么差的,别的到没什么了,还可以吧。
一个无聊的夜晚在cctv6看的
在国产战争片里面算得上精品。相比以往有明显超越。剧情集中紧凑,情节紧张激烈,代入感强,战斗特效逼真。尤其是在总体架构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可以说把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在价值观的表达上完胜去年曾经很火的《智取威虎山》。一是对红军战士的革命动机与目标交代清楚,二是表现集体英雄主义而不
这么低分?观众到底在挑剔什么?
沙盘上的战争过来的,重点在飞夺泸定桥,把人扔上来和铁索断了有些失之严肃了
B站的长征沙盘推演抢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里用的《勇士》电影镜头,配合详细作战讲解和钢铁洪流的BGM,满屏“全体起立”“向先烈致敬”的盛况,和这里一片一星评论形成可怖的对比。关于那场残酷的征程,我们的电影不是拍多了而是拍的太少。“神炮手”赵章成的故事借鉴和攻桥时4团全团司号员集结最让人崇敬和泪目。历史就是历史,不信正说明它的不可思议。实际上最让人心痛的是,真正的惨烈是电影表现的万倍,而他们当中拼了命的杀过重重封锁活下来的人,有多少最终长眠雪山和草地。
好看
红色电影商业化,中国电影业迈进一大步,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