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在土耳其北部村庄关于女孩们的故事,奶奶、叔叔和五姐妹生活在一起,因为五姐妹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叔叔主外,奶奶主内。
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当代社会,因为女孩们骑在男孩脖上玩游戏就被囚禁在家等待出嫁这样的故事还能发生。
结婚之前必须是处女,这他**什么逻辑,贞洁是什么??
是男人禁锢女性的产物,是无耻至极的审判,是毫无平等而言的桎梏!!
看完影片再回想我最近的相亲过程,我也想吐,就像四姐吃到只能出嫁时才能吃到的巧克力时,她不是幸福,而是恶心,我真他*搞不懂为啥有相亲这种东西,可能我还不能成熟到淡然处之,不对,应该是麻木到任由处置,就像五姐妹被安排结婚,除了大姐自己争取到心爱之人,其它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然我知道一时的情绪闹事并不是办法,想要改变女性现状,还得个人不断学习,变得越来越清醒,用自己的拳头来对抗👊🏻👊🏻
有反智言语称“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一定能很轻松。
”呵呵,完全是在放屁,看看《野马》你就知道不努力的后果了!
轻松个屁!
《野马》,由土耳其、法国、德国和卡塔尔联合拍摄,导演蒂尼斯·艾葛温是位年轻的土耳其裔法国女导演,毕业于法国电影最高学府La Fémis,这是她首部执导的长片电影。
整部电影有非常明显的女性视角。
加上导演的土耳其血统。
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电影深处的呐喊和反抗。
影片描述土耳其北边一处遥远的小镇上,5名少女试图冲破社会传统对女性千百年来的压制,追逐自己的命运,获得自由而反抗到底的故事。
影片除了明显的表现反抗男权社会外,最吸引胖哥的就是手持摄影下五位少女年轻的身体和怒放的青春。
五姐妹穿着睡衣,交叠着肉体躺在床上,春日的暖阳从窗外射进来,如同雷•诺阿绘画作品中那些丰腴的女子氤氲着肉欲的光泽。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称,影片的美学和叙事直接受到帕索里尼《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的影响,用一种疏离的姿态描述最骇人的现实。
这种疏离会给观者造成很大不适,影像之美与情节之哀的反差产生让人眩晕的荒诞感,它撼动人们的常规的审美期待,逼迫观众做出反思。
面对17岁的美好肉体,挡不住的青春气息。
导演用残酷的方式把观众拉回了现实。
世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
整部影片就是用这种略带恐吓的手段,逼迫我们进行思考。
影片开始于小女孩拉蕾与女老师告别,老师要回到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生活了。
女老师是片中唯一的独立新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住在繁华和更为开放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那里文化普及,崇尚自由,女性不用穿丑陋的长衫,不用把头巾围得密密实实。
无疑,那是所有年前女性心目中的圣地。
这是暑期开始的第一天,拉蕾和四个姐姐回家途中经过一片美丽的海滩,便和几个同行的少年在海边嬉笑打闹起来,青春的活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好又纯真。
可惜嬉戏的一幕被镇上保守的妇女瞧见了,少女不检点的风言风语瞬间传开。
拉蕾的奶奶严厉教训了她们一顿,将她们锁在了家中,阻隔女孩们和外接的交往,让他们放弃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父母早亡,拉蕾和四个姐姐都是被奶奶一手拉扯大,蛮横霸道的叔叔负责了整个家庭的男权威严。
可怕的是,他不光使用暴力,还用性侵的方式在肉体和精神上摧毁了他的三个侄女。
给她们留下了永恒的伤痛。
被限制了自由的少女们,开始接受规训,变为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学习烹饪,照顾未来丈夫和家人的胃。
学习缝纫,针线活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女性贤淑的美德标尺。
打扫家务,负责家的整洁,画地为牢,让女性在不断重复的收拾中消耗殆尽。
导演在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我展现了青春的美好和勇敢,给观众挖下了一个深深的大坑。
大姐爱上了镇上的一个少年,妹妹们便联合起来帮忙她逃脱限制。
拉蕾在看足球比赛时,发现女球迷甚至比男球迷还疯狂,于是暗暗地下决心要去看一场足球比赛。
姐姐们合力促成了这一个逃跑计划。
然而,姐妹几人在球场边疯狂呐喊助阵的画面,刚好被摄像机捕捉到了,又刚好被奶奶一干女眷看到了。
另一边是叔叔因为电视线出现问题,刚好错过了拉蕾的画面。
奶奶为了保护少女们不被叔叔责罚,巧妙的施计周旋。
导演在奶奶这个角色上笔墨浓重,她受困于传统,同时作为亲人又极力希望女孩们走出她的困境之中。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表示,小时候她同样遭到了传统的威胁和压迫,当时的她选择了妥协。
她割裂的人格就此放到了奶奶这一角色中。
影片的后半部分,美好的东西开始分崩离析,拉蕾的大姐经过自己的争取和姐妹们的帮忙,嫁给了自己喜欢的少年。
爱情成功,人生其实还是没有逃离传统的循环。
只是用妥协换来了安稳。
二姐嫁给了只在提亲时见过一面的陌生人。
悲剧加倍,二姐在新婚之夜被男方家人催要床单,验证她是否处女之身。
当看到床单并没有见红时立马被赶到医院检查。
其实二姐遭受过叔叔的性侵,二姐告诉医生自己不是处女,她睡了全世界。
你可以占有我的身体,但我的精神可以抵达世界上任意一个地方。
三姐面对逼迫,选择了自杀。
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应该是获得灿烂的知识,来一场心动的恋爱,出去看看世界的人生甜蜜期,却因为一群人的无知而失去了所有选择。
只能以玉石俱焚,以终结生命来挑战传统。
导演还是为美好留下了希望。
拉蕾,在目睹了二姐和三姐的悲剧后,开始制定逃离计划。
她开始学开车。
到镇上熟悉环境,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偷拿奶奶的私房钱作为逃跑积蓄。
另一边,拉蕾的四姐穿上了自己的婚纱。
拉蕾开始反抗!
带着四姐去到了伊斯坦布尔,找到了片头出现的女老师,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最后的高潮戏中,拉蕾带着四姐和一帮人在被改造成牢笼的房子里周旋,成功出逃。
导演知道:女孩必须靠自己,才能达到自由的彼岸。
因为没有人会怜悯你,因为即便是最亲的奶奶、叔叔,也是思想受传统礼教约束的人,他们的“为你好”实际上成全的是他们自己。
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旧伦理贴上“好”标签的模式中,只能不断复制这种模式。
教育对于传统具有两面性,延续传统的同时,丰富的教育内容还会挑战传统。
所以,自古以来,女性在教育上受到压制。
导演毫不避讳的在影片中展示了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性。
独立的女教师通过教育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女孩们因为教育开始觉醒,察觉传统的压迫性。
最小的拉蕾接受教育,得到了逃亡的机会。
胖哥猜测,五个姐妹都是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经历的一部分,大姐是她脱离压制后的喜悦;二姐是她面对压迫时,低落时破罐破摔;三姐是她如果失败后的决绝;四姐是她不甘心重蹈覆辙的念想;最小的拉蕾,是她希望穿越回自己的曾经,能让反抗提前开始。
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轻松二字,对于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而逃过传统的强大吸附力的,是教育学习和勇敢睿智。
不要觉得电影里面的世界里我们很远,其实中国和土耳其一样背负着几千年的历史负担。
根深蒂固的男权传统依然深扎当今中国农村,重男轻女在城市地区依然有市场。
女性地位经过近百年来的进化,不过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精致的鸟笼内。
偏见,刻板成见,符号化如乌云般遍布女性头顶!
努力,继续努力,依然是唯一的出路。
制度的可怕在于,没人可以轻易打破,没人可以置之度外。
中国刚刚走出封建几十年光景,国人就开始感慨世风日下,信仰缺失,这部将要代替法国冲奥的电影把矛头对准土耳其乡村女性的命运,试图用五个鲜活的少女唤起人们对传统礼教的拷问。
首先电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女孩们的境遇让人扼腕,自由何其珍贵,与其生活在教条森严的熟人社会,还不如身处冷酷无情的丛林世界。
片中小女孩的选择正是这样,她宁愿逃出家门,去一无所知的伊斯坦布尔。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这部处女完成度很高,在保证剧作的同时用作者化的影像讲述故事,大量手持摄影和自然光源让电影看起来像是纪录片,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临场感变得更强。
镜头贴着女孩们的身体游走,在有些小清新的色调中呈现出一种健康的肉欲。
女孩们的身体太美了,导演拍的也美,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会发现,镜头越干净,人物的命运就显得越黑暗。
开场的海边狂欢,看起来像是一部青春片,暑假第一天,海滩美景,少男少女们尽情嬉戏。
女孩们尽兴而归,等待她们的却是代表着道德与礼教的奶奶的责罚教育。
奶奶警告她们和男孩子授受不亲会导致嫁不出去,一辈子就毁了,然后将她们关起来,甚至让叔叔带她们去检验贞洁。
然而青春是关不住的猛兽,当奶奶在电视上看到偷跑出去看球赛的女孩们,吓昏过去,直接切断电源防止别人看到。
可见当地传统女性对“声名”的恐惧。
也正是这一次导火索,家长动了把这些女孩嫁出去的心思,短短一个暑假,五姐妹相继嫁出去三个,过程简略如同购买生活用品。
这些美丽的女孩拥有最好的年华,却无法做主去挥洒。
她们的一生都处于禁锢之下,于是,精灵古怪的小女孩开始计划逃跑。
导演毫不讳言想要借助影片改变土耳其社会的初衷,看前半部分是成功的,纪录片质感的影像展现出了惊人的日常,虽然没有明显冲突,但是暗流涌动,女孩们的遭遇让人心悸。
这部分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那样生活派的电影,揉碎每一个戏剧冲突,才能拍出真正属于生活的冲突。
然而到了后半部,电影开始朝着戏剧化发展,变成了好莱坞式的剧情走向,小女孩为了出逃计划着手准备,在最危机关头逃离魔窟,到达梦想之地,这样的剧情和结局在提升观影体验的同时牺牲了影片本该有的力量,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导演迫切地想要呈现土耳其女性所遇到的问题,囚禁少女、包办婚姻、家庭内性侵犯、处女情结引发的社会悲剧,这些现实中问题在影片里悉数出现,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承载的太多,导演不想点到为止,却又缺少铺垫,让有些情节显得突兀。
当然,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只是她小时候被责罚可不敢跑出去,而是低下头默默接受。
在电影里,她终于可以让小女孩凭借自己勇敢出逃,也许这只能是一个梦,但影片揭示的问题却每天都在发生。
《野马》的开幕,身着校服的少年少女在海边玩耍打闹,阳光灿烂,水波粼粼,被打湿的校服和头发,爽朗的笑声,一派明媚的青春景象。
谁也不曾想,在这个保守国度,一场放课后的嬉戏,会在一个家庭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五姐妹被奶奶严厉责罚,然后监管了起来,而这个家,也成为了生产标准化新娘的工厂。
她们学习烹饪、裁缝,被迫穿起了包裹严实的丑陋长裙,然而青春的美丽依然焕发在她们撕开的裙角、彼此会意的微笑和透过窗户望向自己爱人时的眉梢。
少女们不是没想过反抗,然而她们柔弱的抗争抵不过封建道德的重压,换来的只是越来越严密的管控,家里漂亮的蓝色小楼,是她们的监狱。
在循环往复的反叛和镇压的较量中,年龄稍长的大姐索那伊和二姐塞尔玛首先被迫走上了婚嫁之路,然而这两姐妹的命运在此却奔往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索那伊在提亲的阿姨上门时,率先向奶奶表示,自己可以出嫁,但只嫁自己的爱人,不然势必鱼死网破,她是幸运的,最终她得以和恋人拉金终成眷属,在婚礼上跳着舞的她露出了久违的率真笑容,和爱人长久的亲吻;而由家人前来提亲的小伙转而被分配给了塞尔玛,二姐放弃抵抗,嫁给了几乎算是陌生人的青年,同样是在婚礼上,他们夫妻只是面无表情的坐着,随后一醉方休。
紧随两位姐姐的婚事,家里开始安排三妹出嫁。
三妹看似温顺平和,在简单勇敢的小妹试图破坏给提亲阿姨准备的茶点时加以阻止,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殊不知这只是绝望带来的表象,而她的内心早已酝酿了暴烈的谢幕。
整部影片都是以小妹拉雷的角度讲述的,因此也用小妹的视角,隐晦的叙述了叔父对三妹的性侵,以及和陌生青年在车内的性爱。
在此之后不久,三妹自杀,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黑暗与压迫的最后反抗。
最后剩下两位年纪尚小的妹妹,然而这个家庭并没有放过她们。
三妹的死无疑深化了奶奶的担忧,加之对叔父的禽兽行径有所察觉,着手让四妹嫁人,当稚气未脱的四妹与一位明显比她年长很多的青年戴上红绳系着的戒指,确定订婚关系后,小妹终于忍无可忍,她再一次鼓动姐姐一起出逃。
所幸,这一次,她们逃走了,一路来到伊斯坦布尔,投靠了自己的女老师。
当拉雷敲开女老师的门与她拥抱时,全片结束,留下我坐在屏幕前,心里五味杂陈。
纯洁的戏水成为“荡妇羞辱”的理由,自由青春在迂腐陈旧的伦理面前抬不起头,这并非《野马》的艺术创造,相似的场景镜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绝不见少。
影片中二姐塞尔玛因为新婚初夜没有见红,被连夜拉到医疗所进行检查,当医生问她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时,她说:“我跟全世界都做过。
”她穿着洁白的纱裙,躺在床上让医生检查,面无表情地吐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该是多么耻辱又多么绝望。
这不是艺术手法,这就是现实。
当我以为时代在进步,当我以为种种压迫已经让女人意识到反抗的重要,当我以为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思想灵魂时,他们却在热议“贞操是不是女人最宝贵的陪嫁”,在告诉我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最好的归属。
当我的心里装着宇宙与星辰的时候,社会却试图用“从属者”的身份把我绑在尘埃和泥泞中,不得翻身。
连自己的身体都掌控不了,我们还在谈什么可笑的女权?
《野马》中除了懵懂却勇敢的五妹,还有一个不得不单独提及的角色,卖水果的小哥拉辛。
当五姐妹在公路上拦车追巴士时,是他载着她们去了球场,在小妹决心出逃后,是他友善的教会了她开车,在最后,当四妹和小妹从家里真的逃出,又是他,把她们送上了开往伊斯坦布尔的大巴。
拉辛就像黑暗牢笼里的一道光,童话故事里的骑士,在少女们的反抗之路上,尽自己最大的善意和努力,做了助推。
拉辛在车窗外和拉雷挥手告别的时候,我难以抑制的热泪盈眶。
愿也有运气遇见这样的光,你我在奔向自由草原的路上。
伥鬼们——一心调教女孩子们成为男人眼中的“好女人”的奶奶、向奶奶告状女孩子们在海边玩水和骑在男生脖子上的派泰克夫人、看到拉蕾偷偷溜回家而向家人告状的不知名女人、为男宝挑妻子的男宝妈。
本片中伥鬼和男宝多次相互奔赴,感人至深。
❤️1:
(委屈)不久前训斥并打了出去玩的孙女们,面对儿子劈头盖脸的训斥,男宝妈委屈道:“你怎么能这样跟你的母亲讲话!
”❤️2:
这里是男宝妈们交流的场景。
这一幕我感觉有两个解释:一、男宝妈们好像很痴迷于挑挑拣拣未婚的女性,好像拥有了一项高于被挑选的女性的“权力”,并藉此欺骗自己,仿佛真的在家中有了话语权。
但是最终婚事的决定权还是给了男人。
二、她们已经被驯化完成了,意识不到结婚生子非必选项以及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人生。
无论何种解释,都是一种悲哀。
即使在今天,男宝妈在厌女方面依然勤奋地努力着。
希望姐妹们都能如拉蕾一样,保持原始的、未被驯化的生命力!
Horrible movie. There were very absurd scenes and many logical errors that I couldn't stand watching.First of all, these movie supposed to present a small village in northern east but all the five girls look/act/talk like they come from a luxury area from Istanbul. Turks can see the absurdness in here but I guess it is hard to follow from a foreigner's eyes..Another scene, a virginity control from a male doctor in village is simply IM-PO-SIB-LE.Another scene, teaching how to cooking (to be more spesific how to make sarma rolls) was absurd. Since when we are having cooking101 lesson in Turkey?Another scene, make girls wear nun style clothes was again so unreal.Everybody in this movie talks with pure İstanbul accent. But where the movie takes place is northern east Turkey, a small village where people have strong karadeniz accent. (especially in a village) so this is like they take a movie in a small village in Taiwan but everybody talks with pure Beijing accent.The girls in this movie is so rebel. Girls from a northern east of Turkey again a village girls wont act like this. I cant even imagine that. They act so confident ,feminist and strong. I really couldnt imagine that *blue screen*So this movie is full of exaggeration? No. Actually some part of Turkey is very conservative and families are strict towards their daughters. But the way they represent this in that movie is so unreal. They could pick more real girls for that with real atmosphere. I think director had no experience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of Turkey but just observed a few weeks and decide to shoot the movie with a lot of exaggeration.*
横跨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土耳其,自古即是地理上的中间地带,环绕着马尔马拉海的西部国土把黑海与地中海一分为二,而罗马帝国的古老都城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则连接着欧亚大陆。
这块在地理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预示了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纷争。
在这个98%的国民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里,奉行的却是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并自二战结束起就向多党制、议会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框架过渡。
然而,宪法层面的民主和世俗,并无法掩盖土耳其现实政治、文化的复杂性。
而《野马》则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以西方式普世道德为切入口,并以一种浪漫化、唯美化的类型片结构为基础,最终以颠覆东方式的“封闭”宗教和道德体系而在西方社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样一部百分百讲土耳其语且故事发生在土耳其的电影处女作,却击败了包括金棕榈在内其他优秀电影而代表艺术电影第一大国(法国)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野马》在口碑和票房上双重胜利,足以从各个方面映射今天欧洲艺术电影从产业到意识形态再到美学全方位现状。
正如最后那个表面上荒诞的结果所暗示的那样,在经济、文化都加速迈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以国别来组织电影竞赛,显然已经过时。
但如果不得不为之,《野马》在各方面都的确更应被视作是一部法国而不是土耳其电影。
本片导演艾葛温虽是土耳其人,但却长期生活在西欧,说着流利法语,并毕业于法国电影工业的主要缔造者——国立高等图像与音响职业学校(LA FEMIS)——法国最精英电影学院。
因此,像大多数西欧艺术电影一样,本片从融资制片起,就在法国制片人操作下轻车熟路申请了各国电影扶持资金,并最终在以法国公司主制片,德国、土耳其、卡塔尔多家公司联合制片的背景下进入电影节和市场。
在《野马》长长的制片名单里,我们能轻而易举发现除了土耳其文化部以外,诸如Eurimages(欧盟)、CNC(法国)、FFA(德国)这样欧洲最知名的官方电影基金,也有Canal+, ZDF Arte这样如雷贯耳法国和德国传媒界巨头。
回归电影本身,《野马》首先是一部饱含人文关怀的作者电影。
像绝大多数浸渍在法国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电影作者一样,蒂尼斯·艾葛温的处女作是从反思社会现实开始的(FEMIS入学考试第一关就是长达两个月的社会调查);也像绝大多数女性导演一样,最先进入她们视野并几乎萦绕着她们全部职业生涯的是这个社会中“女性”的命运。
影片乍一开篇,就直截了当交代了引发所有戏剧冲突的“丑闻”:在学期结束的那一天,青春靓丽但父母早亡的五姐妹因与男生在黑海边暧昧地嬉戏,而引发了村落中保守村民的风言风语。
这一突如其来事件,剥夺了她们选择未来的自由,叔父所掌权的专制家庭很快演变为囚禁这五姐妹的“监狱”,她们将依次以最传统的方式“被”拆离、“被”挑选并“被”嫁入到另一个陌生家庭。
当新的学期再次开始时,五姐妹将再也不可能团聚,而她们各自不同的结局也拼贴出了一幅当代土耳其女性的命运群像。
早自十八世纪,东方情调便已在法国泛滥成灾。
《一千零一夜》第一个欧洲译本由法国人完成,孟德斯鸠写就了“波斯人”信札;而德洛克洛瓦、安格尔更是用油画向大众图示化了另一个世界。
很多人把《野马》的成功,归咎于这样一种异国情调的政治性延续,表面上彰显了法兰西民族对外的包容心与好奇心,但在本质上却继承了西方与东方、文明与野蛮的过时区分,并巩固乃至迎合了西方社会对东方世界落后、愚昧的刻板想象。
诚然,这种批评不无道理。
但却不足以消弭《野马》所聚焦的土耳其女性议题的严峻性:如若深入了解土耳其国情,对本片刻意投西方观众所好的质疑或许是失之妥当的。
事实上,片中所涉及的囚禁少女、买办婚姻、家庭内性侵犯、处女情结所引发的女性悲剧,不仅真实存在,且每天都有土耳其女性因同样事件被谋害甚或选择自杀。
就在今年二月份,土耳其女大学生阿斯兰被奸杀的案件,引发土耳其全国性的游行和抗议,进一步凸显了这个曾经在凯末尔治下大踏步世俗化而完成现代国家建构奇迹的穆斯林国家,在现实层面上,是如何依然挣扎在世俗和宗教的紧张关系之中,伊斯兰文化所孕育的男权社会结构及心理是如何根深蒂固支配着土耳其普通百姓的生活。
正因如此,电影中的伊斯坦布尔——这座与西方世界接壤的世俗化大都会,再次扮演了渴求西方普世价值的土耳其乡下人心中的乌托邦。
那里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平等为加拉塔萨雷队的欧冠之旅呐喊(片中导演甚至相当夸张安排了一场只有女性球迷观战的足球赛),那里可以不带头巾、穿高跟鞋和最入时的服装,那里也是最小妹妹拉蕾唯一的出路,它是影片中唯一一位独立的成年女性——拉蕾的老师居住的世界。
导演显然把这个人小鬼大的妹妹俗套地设置为了希望的象征,她是五位姐妹里唯一对自身命运怀有自觉的女性,且颇有计划性地筹备着自己的“抵抗运动”。
因此,影片表面上是按部就班讲述那一个个被迫出嫁的姐姐们,但真正叙事线索则紧扣着片尾的那一场伊斯坦布尔大逃亡。
这番极富戏剧冲突的剧作构架也含蓄道出了新一代“法国”创作者暧昧的电影观。
显然,好莱坞的侵蚀是无处不在的,正如今年戛纳金棕榈得主欧迪亚常年来致力于在类型片中灌注人文性。
如果批评家把“作者电影”的惯性目光从《野马》上移开,无论是从剧作结构还是从影像风格上,本片导演都已不再满足于把胶片桎梏在一种传统的自然主义式的社会写实风格中(如达内兄弟,今年戛纳最佳男主角影片《市场法则》)。
换言之,《野马》不仅是肩负着社会批判功能的,它也同样紧张、好看,并予人以希望。
导演对视听“美感”的追求最早地暴露了她对电影本体的期待是超越现实自身的。
毫无疑问,如果以自然主义美学来要求,影片的摄影和配乐都“过于”考究了。
《野马》这个电影的标题,不仅仅暗示着试图挣脱命运枷锁追求自由的少女们,也是因为导演期待本片的影像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美学氛围,就像野马在大草原上迎风奔驰时飞舞的鬃毛。
尽管影片刻画的主体是五个深锁闺中的妙龄少女,但她们青春期的身体在流动光影铺落的涓流之中熠熠生辉,而那一头头秀发果真像是风中自由纷扬鬃毛,美好而又纯真。
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本片最悖谬地方,它始于一个紧贴社会现实的禁欲化主题,却在“情欲”纷飞的镜头下奔向了一个浪漫主义式的结尾;它一方面旨在关注男权阴影下的女性处境,另一方面却逃脱不了消费青春期少女身体的质疑。
或许,我们可以辩护说,导演就是要以最健康、最美丽的胴体,用最纯粹的凝视来对抗那保守、封闭的“吃人”道德和宗教律法。
但这种在两种极端不相容的电影观之间的摇摆,仍旧可以让我们列出本片一系列不自然的地方。
正如一个剧情线索不断起伏的故事片所能容纳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也必然是有所扭曲的。
在100分钟的《野马》里,导演试图填塞的包袱实在是太多了。
即使不去追究影片开场的冲突是否足以引发这样一场少女们的人道主义灾难,也暂且搁置少女们有些极端家庭环境有多少现实性和典型性;仅是试图在五个姐妹的故事里贯穿土耳其女性最常遭受的各种不幸经验,就已经显得有些局促和牵强,尤其是片中对家庭内部不伦性关系的刻画以及少女自杀的设计,都显得铺陈不足过于单薄。
至于姐妹们在家庭监狱周围的游弋与冒险以及酷似《稻草狗》式的最后一战,就请观众们像享受好莱坞式happy ending那样,带着无忧无虑心情走出电影院吧!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但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 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Deep Focus)都欢 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
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
进一步交流,请在此微信公众号(deep_focus)直接留言。
但就故事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伊朗(或中东其他地区)电影,而不怎么像土耳其电影。
早在上个世纪初,土耳其便进行了伊斯兰教世俗化的运动,将自己的形象从周边那些仍然要求女性裹头巾的国家中脱离出来。
但让人疑惑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更加接近民主、现代的西方式国家,在其偏远的地区,仍然保留着严格的宗教界规。
因为这部处女作的部分灵感源自女导演的童年经历,我们不得不把时间得往前推上十几年,至于那些想问现在的土耳其乡村是否仍然如故的观众便只能自觅答案了。
导演通过了许多展示性的画面来刻画青春的美好。
五姐妹穿着睡衣,交叠着肉体躺在床上,春日的暖阳从窗外射进来,如同雷•诺阿绘画作品中那些丰腴的女子氤氲着肉欲的光泽。
但她们没有太多让青春欢畅的机会,偏远山村的成长被演变成一次依循真主旨意的婚嫁之旅:牢记男女之别,婚前保持处女之身,无非是将来好嫁人;学习怎么操持教务,无非是将来可以相夫教子。
这一套套的教诲、礼节、仪式,对于这些妙龄少女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反抗是必须的,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
在逃往体育馆看球赛的那场戏,沉稳的叙事有了风格上的变化,导演借用了一种喜剧片的处理手法来展现自由欢畅的丰盈之美。
首先,是姐妹们在球场助威的画面被太过巧合地转播,被奶奶撞见,然后是那位胖胖的阿姨为挽救作出了一些列出离的举动:敲碎保险器(为了杜绝男人们看到转播的可能)、跑到变压机组(速度之快)、捡石头砸坏整个村子的电力运转(角度之准),观众会惊叹于事件的巧合、阿姨的机智和投掷石块的妙手,从而获致“笑”的快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特例为了在黑暗来临之前表现青春之美,作了这般滑稽的处理。
但从整体影像架构上的这一小处脱机也暴露出这部处女作的问题:企图将太多的表达内容融入一部只有90分钟的电影容量中。
这些过多加进的内容,尝试为五位女孩(数量之多)捋出命运线也可见出。
这五位年纪上未见多大悬殊的姐妹,走上了殊异的命运之路。
大姐与二姐产生的鲜明对比,通过安排同时婚嫁得到了加强。
大姐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夫君,而可怜的二妹却没能拥有相似的命运:她父母之命妥协了,嫁了一个对其并没有爱的男人。
在婚礼上,当大姐与丈夫快乐共舞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地喝着闷酒。
也是她,抱着对全世界的恶意喊出了那句最无奈的自嘲:我睡了全世界。
但观众十分清楚,她内心的真实声音却是“全世界都睡过我”。
这让我们想起了开头女孩们骑在男孩头上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奶奶如此告诫她们:私处抵着男性的脖子便犯了禁忌,以至于最小的妹妹一气之下要把椅子烧掉,因为它们也曾经抵着她们的私处。
但这个操蛋的世界依然折磨着她们。
如果说二姐对世界的脱节,换来了听之任之的处世态度,三姐的出离叛逆则让她招致了自杀结局。
导演安排了两场戏,来完成对死亡的书写。
首先是由小妹妹的视角所察觉到的舅舅对她的性侵(至于其它女孩有没有同样被性侵,导演隐约提及了四妹,相信观众自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便是在车内光明正大举行的做爱戏(一次抗议性的仪式)。
最后,便只剩下两位最小的妹妹。
影片虽然不时地以最小的妹妹若带无知的眼睛去看大人们身处的世界,却常常抛离这一视角。
比之其它角色,她对观众显得更为亲近。
正是通过她的某些视角,观众才发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的秘密。
她也成了终结这些悲剧的最后希望。
因为语文老师的定居,伊斯坦布尔成为小女孩心中逃离传统与束缚的象征。
这是一开始便埋下的伏笔最终,结尾对此作了回应:他们逃离成功。
这是一部温暖、感人,意涵丰富的电影,但因为尝试在过小容量内加入的太多思考而显得略为臃肿,导致了部分影像风格上的不协调。
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值得给予热情地鼓掌,尤其是尝试从一个女性视角来向观众展示恶习下不同的生命状态。
温暖夏天的色调和冰冷冬天的沉寂在镜头里交替、颤抖如果生命只是在铁窗包围的房间里一遍遍跳入床中,使劲扑腾的双臂?
戴上纯白的头纱似乎是离开铁房子的唯一办法即使有相爱的可能但是无法为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应该是最本质的无力逃出去即使是穿着拖鞋日日夜夜马不停蹄到了伊斯坦布尔早已废了双脚沾满了泥如果在追求自由的途中死去“那也是死得其所”你睁开眼看到的是新的一个世界点点灯光搅拌着霞光星光自由也是未知在等候看了影评才发现家庭内部的悲剧fuck this uncle还有一点看电影的时候也有想到虽说是为女性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是电影里确实消费着女性年轻美好的胴体
文 / 柳莺追随德尼兹·嘉梅兹·埃古万的镜头深入土耳其北部村庄是一趟令人心醉而又心碎的旅程。
在这部名为《野马》的处女作中,女导演将青春题材、女性视角与民俗风光融于一炉,对1999年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之死》进行了一次本土化的重写,透过一个残缺家庭的崩塌,抨击保守传统对下一代尤其是女性的戕害。
有感于家乡土耳其男权社会的压抑,毕业于法国最负盛名电影学院La Fémis的埃古万选择和同窗爱丽丝·威诺古尔一起,为那些勇于反抗家长专制,一心奔赴自由的年轻女子们谱写一曲影像赞歌。
据导演说,《野马》多少有些个人经历的投射,当年自己在海滩与男孩们嬉闹,回家后便受到长辈严厉的惩罚。
这一段回忆被导演安插在了电影的开头,只不过,和故事中那些扯着嗓子与祖母吵架,以捍卫自己正当权力的姑娘们不同,当年的艾古万默默忍受了所有的责备,而这些心有不甘的愤懑,若干年后统统在《野马》中喷发。
义无反顾的青春气息几乎从电影的开篇就扑面而来。
明晃晃的阳光,在手持摄影的跃动中,划过一所学校中学子们的脸庞。
这是暑假的开始,在一场简单的欢送会上,女主角拉莱抹着眼泪告别了喜爱的女老师,后者将定居伊斯坦布尔。
对于拉莱和她的四位姐妹来说,那里几乎就是另一个世界。
即将远行的女老师在莱拉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新的联系方式,从那一刻起,伊斯坦布尔便成为电影中最大的符号,这个驳杂且世俗的城市变成了自由、驳杂甚至叛逆的象征。
与都会的开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镇虽然淳朴但却闭塞的民风。
这种矛盾集中地体现在拉莱的祖母身上。
作为一个保守的传统妇女,她对孙女们时常出格的行为大为光火,也不停地为她们的婚事操心。
但更多的时候,她又显露出仁慈的一面,五姐妹偷偷搭车出去看球赛,她们疯狂的模样不巧被电视转播的画面捕捉到,而女孩们的严厉得不近人情的叔叔,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邻居们把酒言欢。
为了避免一场腥风血雨的家庭大战,祖母召集村中妇女,用石子砸坏电视线路,才使女孩们躲过了叔叔的兴师问罪。
妇人之仁虽给电影带来一丝幽默,却也是只是片刻温暖而已。
真正掌管“生杀大权”的,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叔叔谢里夫,而他也是电影中所有“家长集权之恶”的来源。
失去双亲的五姐妹由谢里夫抚养长大,而他唯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如何将她们塑造成符合传统标准的好姑娘,并尽快找到与其匹配的丈夫。
面对女孩的反抗,暴力镇压是他唯一的处理方式。
当然,电影极力地克制着每一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因为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家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弥漫整个村庄的专制思维为暴力赋予了某种合法性。
镜头之下的五姐妹,却是如同花骨朵一样柔软的存在。
《野马》用细腻的笔触开掘女性欲望,手持摄影机无限地贴近少女们的身体,仿佛午后阁楼切切耳语。
镜头中,肉体代表青春的诱惑,更充满着反抗的意味。
风中飘扬的长发,与时刻包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形成鲜明的反差。
也许是为了避免某种陈词滥调,《野马》中的包办婚姻并非十恶不赦,大姐幸运地嫁给了和自己私定终身的男人,而这个甜蜜的开头却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好运,反之,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至。
在对于这一传统的处理上,导演保持了自己的冷静,却丝毫不掩悲观——这套冗长复杂的社会仪式中,运气佳者得到真爱,反之则盲目毁掉一生。
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凸显着女性选择的无奈。
绝望的生活需要出口,于是一百公里以外的伊斯坦布尔就成为女孩们想象中唯一的救赎之地。
遥远的都会代表身心的自由与思想的开放,一个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的乌托邦。
落在姐们身上的诸多不幸,是通过拉莱的观察透露给观众的。
作为五姐妹中的老幺,导演为其赋予了最叛逆的性格和最丰富的成长可能。
在目睹了二姐与三姐的悲剧后,这名未成年少女终于决心不再当笼中的囚鸟。
要么以顺从的姿态臣服,要么以决绝的姿态斗争,哪怕最终的结果是玉石俱焚。
拉莱自我觉醒的过程,是电影勾连观众与土耳其现实世界的中介,透过她的眼睛,我们得以对异国乡村的保守文化进行观察,从而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这位主角最后的反抗。
拉莱的反抗,最终以逃离桎梏的形式呈现,电影开头埋下的伏笔在结尾处得到了恰当的呼应。
整部电影也在无尽的悲剧过后,走向了片刻的光明。
然而,令人向往的伊斯坦布尔,难道就能带来所有的自由吗?
如果说《野马》的收束给人略显潦草之感,那绝不是因为结尾本身的原因,毕竟,只身离家的小女孩,并不能做出如超级英雄般的惊天壮举。
在好友的帮助下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大城市,已然是其能力的极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结尾是符合逻辑的。
更大的问题,也许存在于导演的创作预设中,思维已然西方化的埃古万用“自由”作为唯一标准,来剖析乡村少女激越的青春躁动,这其中,自然忽视了对更深层社会背景的挖掘,使得片中的不少角色心理流于浅表。
追求个人幸福的少女和十恶不赦的旧观念,被塑造成二元对立的两极,镜头也毫不遮掩地在柔情与暴躁两种风格中转换。
这略显粗暴的分野,正是典型的西方切入视角,反抗者拥有天然的正当性,她注定要被赞美、被歌唱。
当然,作为一部完成度颇高的处女作,《野马》在技术和叙事各个层面都无可指摘,颇为流畅的剧情,交织着悲悯与希望,青春的万丈光芒,在鲜花般的姐们身上闪耀得淋漓尽致。
外滩·文工团
太浪漫主义了
宗教道义的束缚和女性解放,这一主题不算新鲜,但导演用柔美的镜头把五姐妹的青春灵动装饰得非常美,也使得后面的破碎来得更残忍。前半段很棒,三妹死后就变成很平凡的叙事,美感也不在了。
还是那句:我们的日常可能是别人需要花费十倍力气才能得到的,当然我们也同样是那些‘别人’。
3.5;阳光下女孩欢欣跳跃的身影如此之美,一缕缕光线掠过他们鲜活青春的脸庞和身体,向往辽阔草原之心跃然;色彩明快,空气通透,然而主旨却沉重深远,奔向自由的路艰难,即使逃脱后仍命运未知;注重形式美,内容略嫌单薄。
青春的放纵和禁锢的牢笼是永恒的主题,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具象,有些细节拍的不错,可惜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很棒很有意义的电影!少女们真的很棒
看得难受,每个女孩都那么美,却被摧残的
快进十五分钟看完。
她成功了,她没有。
细节很多,但没统一起来,中间已经到了脱力的程度,情节比较模式化,导演掌控很一般。有个隐喻不错:面对暴力的处女膜反而坚韧。封闭的房子就是她们的膜,她们被(道义宗教)禁锢于此;当迎亲团到来时,房子又成了她们的保护伞。膜也具有辩证的意义。最终的逃离:与整个世界做吧。老师才是女孩的圣女
一直就讨厌传统的 宗教的 条条框框 毕竟没有人愿意被束缚 小女儿最果敢了 五个女孩都很美丽 长长的头发 白白的长腿 迷人的笑容 简直和他们的家庭格格不入
设计感太重,女主个个美
这种DV风格的电影真不像电影!
央6看的
少女们太美好 反衬这个世界太糟糕
相依为命的五姐妹,如果故事发生在日本,那就会像《海街日记》般美好。所以错的是国家和宗教,它们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从未停止。
3.5,用一种情欲化的方式去书写对情欲禁锢,使得这个本有可能陈词滥调主题变得至少惹人眼球。尽管仍旧难逃主题先行的泛政治化姿态,对社会处理也略显单薄。但点睛的卡司和扎实视听与剧本细节,还使其具备上乘青春片品质。自然、流畅、真切、动人。
宗教对自由的束缚是可怕的
土耳其已经是相当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了,但即使这样,还是会出现五姐妹这样被囚禁的生活,而现实,只会比这严重得多。五个青春靓丽的少女,在宗教陋习所搭建的牢笼中,纵使有渴望自由的心,却冲不破这无形的枷锁。
迫不及待逃离的蓝色监狱,无聊的下午柔和的光线,相互依偎着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