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小姐(老师)真有其人么?
应该是真的,影片最后打出克鲁格小姐的名字“GERTRUD KRüGER”(1917-2004)。
克鲁格小姐家里的墙上挂着富特文格勒的照片,电影里交待克鲁格小姐的老师是富特文格勒,这应该也是真的(本人学识不够,无法考证)。
还有一些细节,演学生的女演员应该是学钢琴的,电影里是真的能弹的。
電影非常棒,但我堅信,音樂不能救人。
音樂能影響人,但不能改變人那樣濃烈的情感屈膝禮舒曼鋼協,曾經要了我半條命的曲子
一个对钢琴演奏严谨执着的音乐教师,一个痴迷于黑人演奏又渴望自由的叛逆狂躁女孩,两个人因为女孩钢琴演奏的天赋走到了一起,为了实现音乐梦想而共同努力。
过程中有监狱管理人员的阻挠,有被殴打人员的嫉妒和报复,有同室狱友不解和嘲讽,但是女孩对钢琴演奏的执着和痴迷让她一直坚持着……钢琴演奏成就着音乐天才,让狂躁不安的灵魂找到了自由不羁的天空,在这里她可以在桌上刻出钢琴琴键的模样,肆意奔放地演奏;她可以轻轻叼起香烟,皱着眉头,在烟圈里细细品味演绎得美好;她可以将自己的真诚和善念毫无顾忌的表露,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不需要装模作样,故作坚强……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一个杀人犯(被人以为,其实是为男友顶罪)可能成为一个钢琴演绎的天才,桀骜不驯的女主又常常惹是生非,让人不安,最后的比试监狱不让女主参加。
老师为了让女主可以参加比赛,求助了女主的父亲,虽然跑出了监狱,却让女主怒不可遏……当监狱发现女主越狱前往拘捕女主时,女主正盛装上台演绎自己的钢琴独奏,全副武装的警察将女主包围,但是暗黑的演奏场,只有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女主全情的演绎,仿佛她就是全世界。
当琴声响起,全世界都沉默了,就好像整个宇宙只有女主一个人在演奏,她并没有只是俗套的用平常的方式去演绎,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领悟的黑人音乐的元素,将钢琴的外壳还有琴键根部的钢丝都当做了演绎得“琴键”,甚至将方寸之间的演奏席当成了舞蹈的舞台,纵情地跳啊、蹦啊、疯狂啊……当演奏结束,全场的观众都深深沉溺在这绝美而奔放的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直到掌声雷动,大家才恍然梦醒。
军警冲上台去,将女主反铐,就在上铐前的一瞬,女主用从来不给任何人行的屈膝礼向老师行礼,表达了深深地敬意,因为她已经在纵情地演绎里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纯蓝的眸子熠熠生辉,甜美的笑靥里满是知足和幸福,我想老师应该也早已泪流满面了吧!
毕竟那种久违的默契,失而复得的幸福足够享用余生!
情键四分钟,悠悠师徒情,恍然梦中人,今朝幸又得。
久违的自由,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美好而让人向往,随心所欲的演绎,纵情天地的豪情,真是帅到爆炸!
不要怀疑任何人的天赋,与生俱来,根本不容猜忌和嫉妒,所有自以为是的评判都变得如此可笑……
我想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关于钢琴的电影了,它的张力远比海上XXX或者表述德国纳粹的那部钢琴师要好,尤其赞的是里面的音乐,不论是舒曼的曲子还是黑人音乐都把人物和情节刻画的入木三分!
不喜欢这种电影,女主角虽然有极高的音乐天赋。
可是冲动、放荡不羁、骄横、不自爱。。。。
种种恶习。。
对于我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负责任。
这种人不配有这样的天赋,真应该早点死。
看的时候我就想狱友怎么不弄死她呢 ?
我们同情弱者,但是不同情不努力生活的人。
试想,如果没有遇到伯乐,她就这么在监狱里待一辈子了,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性情,自己的选择买单,这样的人真的不值得同情?
所以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鲁迅先生评价润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生有很多选择,她可以选择不去替别人顶罪,可以选择和狱友和平相处,可以选择接受爸爸的帮助,但是她都没有。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要不是抓住最后一次比赛的机会,也许真的没有机会了。
好在她抓住了。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此片给我最大感觉就是:指望破鞋扎了脚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不是我恶毒,这是真实感受。
七宗罪里有一句话: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我只同意后半句。
Jenny像所有人一样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上天貌似不想让她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过度一生,于是她作为钢琴才女几岁的时候便登台演出,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各界的赞誉。
在她12岁时,她决定不在弹钢琴。
如果家庭的谅解,鼓励与支持仍然沿着她的生命轨迹继续运动下去的话她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画家或是一名作家,艺术的天赋是不会轻易消失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
可是上帝总是给你多少就从其他的地方拿去多少,她的父亲与她开始了同居乱伦的梦魇般的日子,脆弱的灵魂熄灭了它应有的光华,肮脏的氛围断绝了一切的灵感。
命运反复折磨着已经无力喘息的生命,14岁的她本来以为与一个男孩的相遇可以让她逃离诅咒,可“父亲”却诬陷她谋杀将她最终送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监狱。
当一个孩子面对社会无情凶狠的撕咬时,她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翻身的希望,于是在室友上吊自杀的时候她没有劝阻,因为她的经历向她描绘了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对父亲的仇恨与监狱中残酷无情的现实紧紧的缠绕住了本该张着好奇的小脸不断的探索未知的她。
公理真的存在吗,没人向她回答,她爬行于黑暗潮湿的走廊里,让心灵变的坚硬起来。
一个80岁高龄的钢琴教师意外的走进了她的生活,广袤荒凉的大地第一次迎接甘雨淋漓的滋润。
面对仍未愈合的伤口辐射出的隐隐刺痛,皱缩的灵魂开始逐渐舒展。
它会苏醒的,可它还需要不断的浇灌,监狱中阴影和过去遭遇的种种磨难是无法一次愈合的。
叛逆,流放的灵魂此刻唤醒了钢琴教师二战时的那段不完整的爱恋与生死离别的怨恨,两个人都在情感的泥淖中摸索却找不到出路。
时间一如既往的线性延长,微微的无法感觉的变化开始出现在两个摩擦碰撞的心灵的深处。
只有两个极端的磨合也许才会爆发出强烈有力的认同,经过说服并感受到爱的Jenny决定去参加新人钢琴赛的决赛。
虽然以往的回忆依然沉重,但无可比拟的天赋带她获得了成功。
记得满怀内疚的父亲对她说了也是唯一的句话:舒曼…他的曲子好。
我希望你能赢,Jenny。
而Jenny只是冷冷地回到:我希望你去死,爸爸。
一切似乎又从新开始,对父亲无法消解的冰山依旧傲然的挺立在两代人面前。
总希望世界是美好的,人情总是纯真的,可千万次的打击之下所有人都回过了头。
我们为它奋斗,虽然它想方设法的打击伤害我们,我们为它去爱,虽然无数的感情碎片在脚下放着刺眼的光。
也许只有等我们在岁月催促下低下了头才会虚伪的给无法再变的人生加上一句:我这辈子没有白活。
这句注脚是生活最大的谎言,它的无奈是因为已近黄昏。
放在最后来总结一下这部影片。
四分钟是一部彰显人性的电影,对社会复杂而深刻拷问在100分钟的影片里挥洒的自如得力。
不论是立意还是技法的都很出色。
倒叙蒙太奇的运用将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演员极富张力的演技使本片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回味无穷的印在了观者心里。
难怪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表示道:我们只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就决定把这个奖颁给《四分钟》!
舒曼的曲子,是把悲伤隐于内的,哪怕表露了出来,也会有一种被窥视了羞愤。
就像那时候在篮球馆里坐在钢琴前弹着舒曼独自落泪的克鲁格夫人,在被狱警发现时一般。
黑人的音乐,则是外露的,我要向世界宣告我所有的不满和愤怒。
为什么要隐瞒?
我是如此痛苦。
当一个人被剥夺了所有,唯一所剩的就是情感的时候,我只能选择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就像那个在图书馆,在篮球馆,在教堂楼上,忘我的弹着黑人音乐的杰妮。
我们都是被世界伤害了的人,只不过,大家的表现不同罢了。
我容不下黑人音乐,只是因为,我怕自己一晃神,发现忍了60年的事情,毫无意义。
那么,到时候我该如何活下去呢?
人,总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吧。
为什么要忍?
我已经被这个世界,伤害得遍体鳞伤,连自己的骨肉都保护不了,甚至原本应该给予我庇佑的人却成了我的噩梦,那么,我还有什么需要忍耐的呢?
我又还有什么需要害怕的?
是了,我还有钢琴,我还没有尽到我的责任,找到我想保护的人,让琴声,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是了,我还有钢琴,那些曾经给过我的美好回忆的钢琴,那些让我至少在某些时候还知道,自己活着的钢琴。
于是我们相遇,我发现了你,你喜欢上了我。
这只不过是一场成全,既为了成全你,也为了成全我自己。
当杰妮用一首融合了黑人音乐和舒曼的《四分钟》征服了全场的观众,当她对着看台上的克鲁格夫人深深的行了一个屈膝礼,仰起的脸庞上带着欣然的微笑的时候;当克鲁格夫人端着酒杯,站在看台上,看着舞台上恣意挥洒的杰妮,嘴角边噙着一丝释然的时候,我便知道,她们都从钢琴的世界里得到了救赎。
影片一直穿插着舒曼和黑人音乐的曲目作为背景,以有钢琴天赋的杀人犯杰妮参赛的过程为主线,刻画了不仅仅是克鲁格夫人一个角色。
赎罪的父亲,想要做一个好人的狱警,想要出风头的监狱长,还有一心想为狱友报仇的女囚,以及怎么也学不会屈膝礼的狱警女儿。
生而为人之初,我们就注定了这一生将要受尽磨难。
在跌爬滚打中,渐渐摸索到了让自己可以舒服一点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不断地说服自己,肯定自己的正确,追逐着认定的方向,内心尚存着不灭的希望,那就是,被世界温柔相待。
再激烈的抗争,也会被现世流水所中和,再尖锐的岩石,也会被风磨平,以一种至少你认为和谐的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一个屈膝礼画上句号,但求行礼的时候,你我都可以仰起脸,嘴角含笑。
1.交代老太太的过去,在这个故事里减分,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老太太的电影,要讲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就必须聚焦在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上。
2.女主为何热爱音乐?
完全没说清楚,加的人设,被强奸,杀人,对她有何影响?
和音乐有什么关系,没交代。
剧本的缺失。
3.二战那个莫名其妙。
不是必须和战争扯上关系,才叫深度。
4.喜欢爵士就要反古典?
显然对音乐缺乏审美和理解。
女主既然是音乐天才,她显然对古典也是能够欣赏的,只是她更喜欢爵士,并且她绝不会因为喜欢爵士就去贬低古典,因为古典音乐也是可以自由的。
音乐本身就很自由。
5.老太太在对女主的琴技的教化上,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因为女主最后的炫技都是她本身具有的能力。
那么整部剧变成了“我弹琴好屌,有个老太太来教我,但没啥用,我的屌和她无关”,那么她俩的互动有何意义?
如果老太太是对女主心灵上的教化,这能说通,但电影显然没有拍出这一点来,莫名其妙地闪回弱化了最后鞠躬的力度。
6.导演显然没想好要拍什么,没分清主次。
是想拍女主的心灵自由?
那么她的自由表现在生死攸关的比赛上,炫技(瞎胡闹)?
(虽然不叫瞎胡闹,但女主显然没把这个比赛当回事)是想拍老太太对女主的教化?
理由看上一段。
7.弹完琴,观众愣了几秒钟,鼓掌——太老气太过时太俗气的桥段。
看看爆裂鼓手。
而且在当时,观众的反应根本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老太太的反应,镜头应该马上给老太太,观众的掌声可以由声音给出。
当我为了写这篇影评而再度翻阅影片截图时,仍旧抑制不住胸腔中不断加速的心跳,也仍旧无法控制我的泪腺。
我又看到了那张四分钟弹奏之后的截图。
她曾说,她永远不会向任何人行屈膝礼;她曾带着锐利如猛兽般的仇恨的目光,看着世界与人类;她曾不顾一切地去爱,然后被彻底地抛弃在绝望的深渊……可是,在那尽情燃烧与绽放的四分钟后,在这一出疯狂的生命乐章戛然而止之后,她优雅地、从容地、完美地,对着台下的观众,对着这个可耻的世界行屈膝礼。
她展开双臂,犹如真正获得了自由一般地屈膝弯腰,抬起脸庞,那抹温柔、宽容、谅解的微笑,漾满眼眸,并肆意地蔓延出来。
这笑容,足以让整个腐朽的世界破碎坍塌,足以让废墟里开出最美艳最馥郁的花朵,足以照亮所有被阳光遗忘的阴暗角落。
她看着观众席中的Krüger夫人,仿佛破茧成蝶,仿佛凤凰涅槃,仿佛飞蛾扑火……而与此同时,聚光灯下,警察为她戴上了手铐……这一幕幕在我眼前重新回放,我找到那四分钟的电影原声单曲循环,想平息我与她的共鸣,想找到原谅这个世界的途径。
也许必得经过这样疯狂的控诉与释放,如同穿过一条无比漫长潮湿逼仄暗不见天日的隧道,才能重见光明。
这属于她的四分钟,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对生命之不羁与热情、控诉与梦想的音乐释放。
这是她对所有不公与绝望的表达,也是她对一切美好的呼唤,是她厌恶着自我又怜爱着自我,仇恨着世界又热爱着世界的一种超越了演奏音乐概念的生命表达。
她近乎疯狂地敲击着琴键、刮擦键弦、积拍琴盖、踢踏舞台、踢倒座椅、锤击,歇斯底里地用身体语言释放着生命,酣畅淋漓地宣泄着她那近于失控的情绪。
最后戛然而止,如同开得热烈到极点的花朵,突然整朵坠下,一瞬间化为灰烬,那样地彻底并决绝,毫不留恋……随之停止的,还有仇恨,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心灵的仇恨。
她是一个钢琴的天才,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天使,她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少女,可是,她所与生俱来的一切美好都被毁灭了,被那些人的恶劣的人性毁掉了,难道她没有理由仇恨吗?
可是,她要甩掉那些仇恨,并且,她终于做到了。
演奏的四分钟结束了,场下鸦雀无声。
观众被震惊了,但随即,全场起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而我,也对着银幕痛哭流涕。
她笑了。
在压抑、痛苦、无助、茫然、暴力、欺侮的整部电影里,导演擅长用冰冷得让人颤抖的色调,冷静、平缓而内敛地讲述卑劣的人性,残缺的社会体制,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于是,整部阴暗的影片里,她的笑便如凤毛麟角一般珍贵而稀有。
在我印象中,她明媚的笑意,只有两次。
一次是在与Krüger夫人跳舞,她笑得虽然浅淡,却如沐春风,令人怜爱。
而另一次,便是影片的结尾:她明亮的双眸看着Krüger夫人,再没了玩世不恭的挑衅,也没了执拗的抗拒;而后者也远远地向她示意亲吻。
这一刻,她俩终于达成了最后的谅解与默契,令人无比心动。
关于她与Krüger夫人之间的互动,你来我往、你退我进的点点滴滴,则又是影片的另一动人层面了。
在此不提。
《四分钟》,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与自我救赎的电影。
请给她四分钟,让她点燃这生命的,华美。
最近喜欢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教钢琴的老太太——克鲁格夫人和弹钢琴的女犯人——杰妮,情节简单,每个人物却都有丰丰实实的个性,欧洲片范儿。
镜头里同样有电影人的梦想,却一丁儿也不闷。
难得的好电影,写东西给她。
第一分钟:如果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给美国人拍。
电影的着重点该是少年的叛逆以及神奇的天分。
监狱里的少女,才华出众、性格叛逆,但个性一定要勇敢、坚韧,最后一刻,她用勇气、毅力、友谊以及智慧赢得了比赛,沉冤得雪——一场伟大的美国梦翻版。
如果给日本来拍。
电影会讲奋斗、讲师生情。
教钢琴的老师需得找个帅哥才好,然后是奋斗,aZa aZa Fighting,中途可以插进一个监狱长的女儿之类的反面角色。
结局可以是完美的圆满,也可以有个人得个绝症什么的。
励志或是催泪,看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了。
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极擅长讲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单纯,却激励人心的故事。
一部电影,要有清晰主题和主线,讲一个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述的故事吧,不要给写内容简介的人制造麻烦。
能把故事讲好,已经足够作为流水线电影工厂里优秀的专业人士了。
可是,拍这个故事的,是个德国人。
于是,女孩杰妮个性孤僻,却对钢琴感情热烈、无法自控,或者,她压根不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她根本不需一个老师循循善诱——钢琴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
甚至,她的音乐,电影内或是电影外的观众会否喜欢,她已经懒得考虑。
我喜欢这里面隐含的价值观:不讨好什么人,只是为自己的感受张扬地活着,即使只是个女囚。
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个性孤僻,却是极好的老派规矩。
用钢琴曲的名称对话;矜持、保守,扣子扣到颈下最后一颗;见到小姑娘的第一句问话是:“能摆个妙极的屈膝礼吗?
”;极度鄙视年轻人的音乐,她说:“黑人音乐不值一提”。
做杰妮的老师,她“不是教你做人”,仅仅因为她认为这个女孩有才华。
却也会在大赛前劝杰妮:“你的工作,清楚得像明朗的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德文原话感觉如何,中文译过来,端得是味道十足。
我总在回味,杰妮最后四分钟疯狂演奏结束后,克鲁格夫人的表情:乱七八糟却层次感异常清晰,她的眉头先皱起来;而后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眉头舒展开来。
是终于接受“黑人音乐”了吗?
就像她自己也曾说过的,“黑人音乐不值一提,但他们,不同寻常”。
当然,为了不让克鲁格夫人变成太过寻常的老学究,导演特意安排她,年轻时候,作为一个同性恋。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安排,仿佛可有可无。
再举个优点罢,电影镜头的运用:主角与人打斗,要体现其暴虐性格的时刻,镜头切给一只飞蛾。
一粒葵花子大小的飞蛾,飞不起来了,在光洁的钢琴面上拼命振动着翅膀。
垂死的小虫子,是个隐晦的小小譬喻。
第二分钟:开头、结尾开头:天空,飞鸟,镜头下拉,电网,昏暗的房间。
监狱的栅栏门,一个女犯吊在门框上,同室的狱友无意中醒来。
看了尸体一眼,正欲继续睡,忽然想起来,摸女尸的口袋,掏出一支烟。
闻一闻,这才起身按铃叫看守。
这间牢房里活着的人是杰妮,等看守的空儿,镜头打给了窗户旁的杰妮,上翻的嘴唇,嘴角和额头都带着血痕,目光中是麻木和不耐烦。
很不错的开头,有悬念,味道十足,但我找到了一处小小的bug。
杰妮摸女尸口袋时,穿的是蓝黑囚服,等镜头打到她脸上时,她身上变成了蓝绿格子的衬衫——影片中,她通常穿这件。
两件衣服的出现,时间间隔太短,换衣,仿佛来不及。
结尾:杰妮与克鲁格夫人对视,杰妮温婉地笑,这是她在影片中惟一一次。
穿件黑的露背小晚装,两条细黑带子搭在后背的蝴蝶骨上,杰妮右脚迈出,行了个妙极的屈膝礼,谢幕,弯腰的一刻,两名狱警上前,为她带上手铐。
我喜欢这个结局。
努力,经受了诸多的苦难,这样做,大多时候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偶尔,却只是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骄傲。
这种时刻,值得记录。
第三分钟:配角丰衣足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机会蓬勃地生长。
每个人物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这样的电影,主题也许会略显隐晦,气场却辛辣、强烈。
胖胖的看守莫兹,却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
与克鲁格夫人用曲名对话,虽然对不上来是寻常,却从不懈怠。
我喜欢这样憨憨的人,也许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却对那个世界有纯正的崇敬。
莫兹被杰妮打伤的那次,在医院躺了很久。
他不是没有忌恨,那个伤过他的女孩——那个垃圾,却极被他崇敬的克鲁格夫人看中。
他忍了又忍,把钢琴锁上,在狱友整治杰妮时保持沉默。
最后一刻,却还是他他,偷偷把杰妮带了出来,让这个女孩得以在4小时后去参加钢琴比赛,剧情得以发展。
克劳拉,仿佛是莫兹的女孩,梳着小辫儿的极小的小姑娘,却坚持不行屈膝舞,她不喜欢克鲁格夫人,那个古古怪怪的老太太。
杰妮最后四分钟的疯狂表演结束,观众先是沉默,然后起立、掌声甚至有口哨,现场的情景,绝对不是古典音乐会上整齐的掌声,更像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狂热的结尾。
监狱的官员们,在会议中,他们问克鲁格夫人。
“杰妮如果获胜会如何?
”答:“那是伟大的胜利。
”“对于你,但是。。。。。。
”这个关于本故事的譬喻,一个女囚,即使她能取胜,又如何?
对于两个主角自身毫无意义,也许,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仅仅是打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第四分钟:音乐音乐 ,这是我不了解的东西。
我只想说,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单弱的美,更多的是震撼。
就这句话罢!
虽然我只看了最后四分钟,但还是被震撼了。
三星半。德国电影多致郁。结尾再点睛也改不了全篇水的事实。2017.03.18.
最让人怜惜的,就是这种”把才华冲进下水道“的天才,就像《X的献身》中的数学家。但那也是最真实的自我,起码在那四分钟里,她骄傲地怒放过。ps:德国电影里的钢琴教师可以出一个形象谱系了~
《情键四分钟》一位藏着青春情感秘密的老人,一位暴戾乖张含冤入狱的女生,演绎一段非凡的师生情和音乐之恋。音乐也是门电影语言,女孩带手铐弹奏现代感强烈的黑人音乐,抒发愤怒的同时挑衅老夫人底线,要知道片头新钢琴运回监狱那段老夫人就以他最爱的古典乐对抗现代摇滚,之后两人找到艺术共通点、纳粹时代当护士受审的时空交替,以及高潮不断拽拉弦、踏击地板的演奏,反映心理的声乐处理取代镜头语言。最后的四分钟play inside,现实中有比这更疯狂的弹法。
这是一部单看封面就震慑你的电影 这是一部开头第一个画面就让你很难受的电影 这是一部全片的颜色都压抑得令人窒息的电影 这肯定也是一部如果让露姐陪我看又是让她犯困的电影 但对我 触动心灵的电影 都值5星
德国电影老是硌硬人得很。
为了最后这四分钟的片段看了整部电影,除了最后这段激情澎湃的演奏,看过电影,反倒被最后这屈膝礼感动。。。
华丽的谢幕..在生命的高潮时闪亮...
虽然是双线穿插,但整体故事讲得很生硬,特别情感转折点的牵强,欠却抓人的细腻,略点了一些支线情节,更专注于两个人交往的碰撞与火花上,塑造的人物却比较单薄,激化的矛盾始终构建在难以忘却的过去和痛苦的回忆中,堆砌的符号元素太芜杂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据说是钢琴版的《爆裂鼓手》。不过我不太喜欢这部片子,因为那个弹钢琴的女主角太神经质,如脱缰野马,如不定时炸弹,如莽撞醉汉一般危险与刚烈。嗯,还有可有可无的LES情节。最后颠覆而疯狂的曲子倒是真心震撼。两星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060870/
德国电影的典型风格,沉闷,但是有力度;只是女教师的经历安排的有点不make sense
德国片出乎意料得文艺。两人沟通交流的小细节可爱温馨,胜于2段四分钟演奏。无法理解会安排女同桥段,最后导演见面会有观众问类似问题,导演答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关于女同而非设计。可惜对叛逆青春期片有点厌倦,给三星。#2013SIFF#
还 不错~但也不至于分数那么高吧 3星半
钢琴教师发现女囚竟然有天赋异禀的杰妮,但杰妮性情暴躁难驯,相处的过程逐渐相互了解,闪回钢琴教师年轻时女恋人被纳粹行刑交代为何一直留在此处,也发现杰妮并非真正杀人凶手,而是替男友定罪,还被养父强暴过的经历。汉娜演的很好,那种愤怒表达的淋漓尽致,据说片中solo是她自己完成的,敬佩。
Vier.Minuten.2006.1080p.BluRay.DD5.1.x264-EA
真不喜欢德国电影
音乐是极赞的!最后她用才华来宣泄一切的不满,但是她却最终对克鲁格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音乐确实有这种改变一个人的作用
德国拍的主题与钢琴有关的片子,怎么能不精彩?音乐方面配合剧情舒曼的选用已经很出色了,没想到影片还这么有高度。喜欢这种电影的腔调,不光因为喜欢舒曼黑人音乐或者德国,而是:每个人都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琴声不一定是歌颂天使,也可以是召唤魔鬼,真希望能坐在现场,于那四分钟里,肆意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