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当然不是距离和时间。
你以为你的深情可以穿山越海。
某一天,近在咫尺的机会就在眼前,你却想赶紧和心里那个人告别。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在我梦里,但,我不愿见你。
一第一段故事,叫背影,关于父亲和儿子。
朱自清的是无法言说的父子深情,这里却是相见不相识的父子诀别。
陈柏霖饰演的陈经理假借工作的名义,来到一所陌生的城市。
拿着一部相机,到处搜索一个老人的身影,满脸写着“别理我”的冷淡。
过分热情的司机,和冷淡的气氛,擦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笑点。
他心里的父亲,是泛黄照片上的高大身影。
是儿时温暖又遥远的回忆,也是搜索引擎上挂名的逃犯。
眼前的父亲,年老腿瘸,偷单位的货换一点钱,讨儿子的欢心,还被泼了冷水。
这个儿子当然不是远道而来的陈柏霖。
父亲有了新家庭,小儿子正在青春叛逆期,对自己渴望的父爱只有嫌弃,没有感激。
陈经理有过三次迟疑。
第一次,他想告诉佛山的妈妈,自己找到了爸爸。
结果他欲言又止。
说了又能怎样,父亲也不一定能回到从前。
相见不如怀念。
第二次,怀孕的女友call他,短信他。
他选择了逃避。
一个缺乏父爱的人,惧怕自己也成为痛恨的那种父亲,更惧怕另一个和自己骨肉相亲的生命,承认同样的痛苦。
他也成了逃跑的父亲。
第三次,陈经理直面父亲。
父亲认不出眼前的人是自己家乡的儿子。
只不过因为他是广东人,多了几分亲近。
虽然已经知道父亲有了新家庭,在另一个儿子身上释放着亲情,但他仍然不死心。
他问:你有没有想过回去?
父亲回答:都离开那么久了,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有关前半身的爱情亲情,对于他稀薄如同早晨的雾气,风一吹就散了,太阳升起就消失殆尽。
他和他妈,对于父亲,就像已经死去很久的人。
隔断骨肉之情的当然不是距离时间,陈经理对小儿子拳脚里深深的嫉妒便是证明。
既然选择了逃避法律,逃避责任抛家弃子,隐姓埋名。
既然重新娶妻生子,逃避旧事旧人,自私的父亲大概早就决定偷生一般,度过余生。
这样的父亲,即使存在又何必再见,相认。
还不如旧照片里那个笑容温暖的人,更让人挂念。
二第二段故事,关于两个暧昧情愫的少年。
陈的发小即将执行死刑,来信要见他,往事从此拉开。
乡野的湖畔,是两个少年私会狂欢的场所。
滚泥浆,赤条条地扎个猛子进到绿色的湖水里。
潮湿的空气里,发小揉揉陈的头发,眼神火热又宠溺。
陈的父亲在屠宰场上班。
同事表情暧昧地问:听说你儿子经常去湖畔。
父亲一脸羞赧。
湖畔,是他们隐秘的欢愉,也是道德的禁地。
父亲严厉,但也不能直言,编造一些湖鬼的吓人传说,依然不能打消儿子执意赴约的心。
结果寻踪到湖畔的父亲,从此沉在了湖底。
少年心事,戛然而止。
再见面,陈是要来见发小最后一面,帮他料理后事。
他们中间失联的很多很多年,才是“再见,在也不见”的那些年。
是因为父亲的死带来得愧疚和阴影?
还是本来懦弱的陈,就绝对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偏见?
这些都没有交代。
唯一得到证实的是,当陈说,我已结婚生子,手铐脚镣的发小,眼底像在地震。
陈也挂念着他,挂念着他们的湖畔。
但是懦弱,背负的沉重回忆,只能是无论你在海角天边,都在我心里,但我们不能相见。
少年有少年的冲动,就像我当年一再背着严厉的父亲去赴你的约。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隐忍,就像现在我可以忍受,我们不在一起。
三第三段故事,不伦之恋。
相比前两段叙事的寡淡晦涩,这个故事无比直白。
蒋雯丽饰演的老师在泰国大学里教中文。
他的学生,陈也来到这里讲座。
两个曾经在北京,就干柴小烈火的师生,在湿热的曼谷重逢。
蒋雯丽的眼里全是戏,皱纹不影响她的风情。
所以当他们拥抱亲吻,我完全没觉得有违和感。
狗血的是,蒋雯丽的女儿是和陈所生,这天大的秘密竟然还不为人知。
她不是小龙女,他当然也不是苦等十六年的杨过。
结婚又离婚,有了一个儿子,陈也不算孑然一人。
他们激情又平静地度过一夜,他们虽然依依不舍,但并没有使劲挽留。
陈问:你还会回北京吗?
这故事到这里有些犯恶心。
《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谈利弊。
口口声声说着,幸好有我们俩的女儿,这两年才没有白过的这位女老师,似乎对陈情比金坚。
然而当年,她仍然选择了逃离。
能为了什么呢?
为了自己的脸面,名誉,道德,无穷无尽的议论。
然而从她以真爱之名,和还是学生的陈搅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些。
如果她决绝地牵起小男友的手,倒也能落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可惜,她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选择跟着丈夫远赴泰国。
所以,外人也难从她的言行里,看出她生活背面里,藏着的这个情人。
情人短暂的重逢,她还是来了。
她作势要走,但她还是留下了。
但她又说她不该来,又说她难忘记,矫情也虚伪。
如果有机会,他们还会再见。
所以,在也不见,对于这对偷情的X男女,只是暂时的。
倒是陈在课上说的,现代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通讯工具的发达,让你很容易了解另一个人的存在,踪迹。
facebook上的好友上千,真正和你至交的又有几人呢?
这三个故事虽是个例,却展示了“在,也不见”的三种可能,千般原因。
有时候,一腔深情,也有翻不过的南墙和越不过的沧海。
愿你和你爱的人,不说再见。
ps:我是个看过电影,完全不记得人名地名星人,如有谬误,请原谅。
想念,是一种状态,我们常会看到一件人事物的时候,莫名想起他(她),无论是酸还是甜。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就针对一个人,那感觉像是薄膜附在心里,每一次心的跳动都能感受到薄膜的束缚,跳动的越大,心里的所承受的压迫越大...这部片的编制透过三位导演和一位主演,用着一样的色调、相似的拍摄手法,不同的切换镜头方式与镜头对于情感的描述,整合成一部诠释且摸索着亲情、友情与爱情边界的电影,以电影的角度省思主演与生命中影响至深的人之间的距离,多远的距离才是适当?离得多近就会感受到心里的跳动?还是说,只要想起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离远或离近,想靠近,又会因为心里的一道墙,而屏蔽时间上、空间上与生死间的距离?三段情感中,每一段都有几个描述细腻的地方,第一段中,主演与父亲间的不自觉靠近与矛盾,就算父亲不记得他,而他也即将为人父,这一层级的靠近,依旧只是邻近而渐行渐远,其中的靠近过程,内心的感受很细腻,虽然对白不多,却能感受到主演渴望父爱,而同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给予父爱,看着父亲对另一个儿子的百般容忍,或许自己鼓起一些勇气,也因为一封简讯而落下隐忍已久的眼泪...第二段中,主演与朋友间的情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个死党,他的个性可能与自己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就是会因为内心吸引,而做出一些多数人都劝说与禁止的事情。
而我们还是想要这么做,因为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即使最后的自己会后悔...而无论自己做了多少违心的事,也无论他做了多让自己怨恨的事,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一只护身符」、「一句你变了、老了」,时间回朔从前的快乐时间,我们想起地不再是难过的过去,而是快乐的时光。
第三段中,一句「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这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道明主演多年来的追求与未果,藏在心里的秘密倒底能瞒多久,也许在15年间都无人知晓,看到她的一瞬间,心里的爱意依旧,而她是否亦然?而当拿出彼此第一次确认关系的衣服,也再次确认彼此内心的爱意,但下一步是什么?又成了难题...这一段不仅仅是描述师生恋、姐弟恋、禁忌恋爱,如果知道主演的职业,认真地听他演讲的内容,也能省思现代社会中网络带来的转变,好友人数一千,真正心里在乎的却只有五人,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网络带来的无远弗届,但内心距离却拒之千里,该如何应对?关于主演,「陈柏霖」的进步一直是能看见的,从一开始的蓝色大门,到现在的这部片,中间过程中也演绎了多种角色,一步步的进步,眼神中透露的细腻情感,如果用电影幕看,闪烁的眼神很能带入自身情感,这次的三个角色,个性背景皆不同,面对各个阶段的角色转换自如,也许面对着秦沛、蒋雯丽等老戏骨的气场还是有些薄弱,但是彼此间的火花,值得赞许。
关于三位对手戏的配角,「秦沛」这一次饰演的是一位公司倒闭而落魄的父亲,无论对于从前的婚姻还是现在的亲子关系,都是无奈且卑微,这样的他很难想像从前的他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而抛弃了与主演家庭。
每一句话、每一动作都在告诉我们,他就是父亲本人。
「杨佑宁」出现的时机不多,更多是青少年时期的他,一句「你变了、老了」表现出彼此的熟悉与不再熟悉的关系。
「蒋雯丽」一开始看待主演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但是越后面就能看出她对主演的情感,以及她埋藏中心里的秘密,多年养育孩子的辛酸与苦楚,全都展现无疑。
最后,依旧喜欢本部片的主题曲:在,也不见!
电影中的重逢、遗憾、迷失及找寻情感,歌词中展现淋漓尽致,搭配孙燕姿的歌声,我相信能牵动更多的内心情感。
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情,永在眼前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没必要发现,我们可爱或可怜
再见,在也不见 (2015)5.92015 / 中国大陆 新加坡 泰国 中国台湾 / 剧情 爱情 同性 家庭 / 忻钰坤 陈世杰 西瓦罗·孔萨库 / 陈柏霖 蒋雯丽亲情、友情、爱情,亚洲文化共通的情感主线,究竟为何没能引发共情?
《再见》篇中,男主陈志彬说“现在的人,整天只看着手机,却从不认真好好看看自己”这句台词道出了观众难以共情的原因之一。
节奏慢、台词少,影片的两大特点与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大众观影习惯背道而驰。
故事太简单,冲突不激烈,缺乏类型爽感,观众自然很难买账。
此外,影片的男主虽是同一演员,但三段故事的影像风格不统一,叙事手法不统一,故事情节也并不相通,三个篇章之间有着明显的割裂感。
“有佳句,无佳章”。
《再见,在也不见》虽然也有可圈可点的惊喜之处,但充满个性的情感定义似乎与普世文化认同相脱轨,是温情细腻,还是矫揉造?中间只有一线之隔。
《背影》
第一段故事,《背影》。
影片对亲情的把控有失分寸,将隐忍克制的中国式亲情,展现得过于温吞、沉闷。
在有限的篇幅里,导演抛弃了类型化叙事,选择以日常化的台词与极简的镜头呈现故事脉络。
低饱和度的画面影调,缓慢的叙事节奏,使影片中父子的情感显得含混不清。
一次神机妙算的巧合,一位不称职的父亲,一个不愿和解的儿子,“暗黑系”的亲情塑造,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湖畔》
第二段故事,《湖畔》。
蕴藏着新加坡热带气候独有的绵腻感。
影片在线性叙事中穿插着少年们的回忆,他们曾经一起经历过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怎样发展?影片大量使用固定镜头,通过简练的台词将故事娓娓道来。
但,沉稳、平静的画面背后,是“畸形”友情的暗流涌动,“杀父仇人是我的朋友”,在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亚洲版图,这是一次对文化禁忌的挑衅,也是对观影者们道德底线的刺探。
《再见》
第三段故事,《再见》。
影片最为人称道之处当属泰国女学生“萍”这一人物的巧妙设置,她与陈志彬身陷同一困境,对照式的人物设计完成了一个闭环,循环于爱却不能得的往复之中,令人唏嘘。
但,影片在叙事风格上一改前两个故事的内敛、克制,直白、外露的情绪宣泄,人物的频频说教,都使影片的视听美感大打折扣。
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爱情在影片中显得过于油腻、矫情,观众很容易将影片中的“爱情”辨为“滥情”。
《再见,在也不见》
对观众来说,《再见,在也不见》所展现的三段虐恋系亲情、友情、爱情,是一次视听与价值观的双重挑战。
导演对于普世情感的冒犯性改写纵然是一种突破,但情绪的把控不够火候,呈现方式较为粗粝,观众们难以代入与认同。
影片在舍弃类型化叙事的同时,艺术探索又不够极致,陷入评论家与大众都不看好的尴尬境地。
在作者表达与市场考量之间,如何找准平衡点,不仅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思考,也是许许多多电影创作者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撰稿:胡黎红 肖凡原文出处:丝路视听传播(有短视频影评)
期待您的关注!
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日出”的见证与“湖畔”的隐喻本文涉及三部电影:《再见,在也不见》(中国大陆)、《日出城市》(韩国)、《艋舺》(中国台湾)今年上映的《再见,在也不见》被宣传方定位为以当代都市男性的亲情、友情及爱情为影片主题。
但在我看来,这部专为陈柏霖量身打造的男性三部曲,与其说是讲述所谓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情感,毋宁说是对男性社会阳刚气概的反思。
这一反思具体呈现为东亚年轻男性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自我身份的迷失与生命内核的孤独。
这种孤独表现为父子、同性、异性三种关系的失落。
第一段《背影》叙事温吞,第三段在衔接上不够自如,陈柏霖对三种不同身份角色的驾驭也略显稚嫩,但陈世杰导演的第二段《湖畔》却对主题有较好的领悟,富有灵性的诗意描摹,潜伏着人性深处不能道白的暗涌。
维特根斯坦所言: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是对“湖畔”主题最好的概括。
这个世界有看得见的一面——生活表征层面浮动的嘈杂,更有不被我们看见的,生活的隐喻层面中可能被大众忽略或者选择性失明的另一面。
对于多数影像工作者而言,他们也许能感受生活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虽然也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但终究也只能是流俗的叙事家。
还有第二种,对人性有深切细致的观察入微,擅长通过影像的留白,意即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悟生活,不仅如此,还能在画面中思想,用富含寓意的镜头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用感觉思想,或者说用身体思想。
《湖畔》两位男主角隐忍克制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不能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似乎从青春少年起,男孩之间就学会了隐藏内心情感的表达。
与以家国大义为主题的男性叙事传统不同,《湖畔》对男性之间关系的描写更接近台湾电影《艋舺》或韩国电影《日出城市》所奠定的基调。
中国台湾电影《艋舺》剧照相较于《湖畔》,由郑雨盛与李政宰主演的《日出城市》对男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渴求有更为深刻的描述。
纯真的阿哲(郑雨盛)在数度遭遇宏基(李政宰)背叛的情形下,仍旧在宏基面临绝境时陪伴在他身旁。
两个游荡的青年在经历漫长的黑暗之后,向着喷薄而出的“日出”走向新生。
对于阿哲与宏基而言,海上日出也是两人相依为命的见证。
男人之间欲说还休的亲密即使止步于“兄弟情谊”设下的最后防线,以往类似《英雄本色》般的热血情义依然遭到某种颠覆。
人类生物学家朱迪·朱(Judy chu)的研究认为,男孩在理解他人情感,以及培育亲密、有意义的友谊方面,原本是和女孩一样敏感的。
但他也在《当男孩成为男孩》一书中指出,男孩们进入学校之后,就会把天生的同理心换做后天习得的沉默坚韧,并与朋友之间保持更大的情感距离。
韩国电影《日出城市》剧照(李政宰与郑雨盛)带给观众不一样体验的或许是两个青春少年在阳光明澈、湖水温静中赤裸呈现的诗意。
男性身体作为影像中的审美对象,这样的个体审美体验接通的其实是深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
而我们在闪烁着自然灵光的湖水、芦苇和少年的身上领略到一种神秘的震撼灵魂的感觉,则是导演有意构建的深层隐喻:自然身体动人心魄的美与原始的本能唯有在人世隔绝的湖水深处才能得以唤醒,或者说,世人谈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湖畔,唯有两个男孩才能感悟到其中神圣的美:那是他们情感灵魂得以皈依和安顿的伊甸园。
理解至此,我们才能明白杨佑宁临刑前最终的遗愿,才能懂得为人夫为人父的陈柏霖欲语泪先流的难言哽咽,也才能感悟到这一对“挚友”双目凝视间无需多言的默契,被视为禁忌的湖水所代表的人性内在的心理现实究竟是什么,陈父扮演的又是怎样的角色身份与文化隐喻。
《再见,在也不见·湖畔》剧照父子关系在《再见,在也不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职能。
第一段的慈父看似与第二段的严父形成鲜明对照。
“背影”一名显然来自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
儿子泪眼模糊中那位父亲笨拙地跨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渐行渐远的细节,在忻钰坤导演的镜像中化身为那个早年遗弃儿子,不幸瘸腿父亲的蹒跚背影。
应该说,朱自清笔下的慈父与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中致力批判的父权形成强烈反差,在五/四先驱者的笔下,母亲的形象一般是正面的温爱的仁慈的,父亲是粗暴的不讲理的甚至是野蛮的。
“湖畔”中的严父形象显然是父权这一文化符号在当下的呈现,它也说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虽然促成了过去家庭结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父亲在文化上的形象却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多数父亲依然只能依靠一种严父的形象来树立孩子心中的权威。
严父的影响渗透在男性的人际交往互动之中,对于多数男性而言,似乎除了发脾气可算作是他们最忠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之外,他们几乎全部藏在面具之后。
男性情感模式的原型无疑是取自冷漠而权威的父亲,也因之,无法掌握人与人之间合适的相处之道,许多男人,不仅不与父亲和朋友谈论心事,甚至连对自己的妻子、女友、情人也不肯透露真情。
以上种种也寄寓了当下文化中男性对自我身份的迷茫与陷入的困顿:旧文化中的父亲或者丈夫的权力在新秩序中的不再,女权主义思潮及女性地位的崛起,促使男性不得不反身思考自我困境的由来:男性这一性别是否一定意味着强者或者权力?
强者的身份要求对于男性的心灵成长造成怎样的影响?
当我们说“拯救男孩”时,我们需要拯救的是什么?
学习性与性别的功课对于男性有没有意义?
有何意义?
男性的身体或者男性的情感是否能得到美的呈现或者自然的流露?
等等。
“湖畔”可能预示了这样一种反叛:父子不能正常的交流堵塞了男性心理感情的交通,儿子长大后也可能“剔骨还父”,从顶礼膜拜走向背叛的极端,如哪吒那样,选择荷花之身——那是真正的自然之身,回归湖畔,也是对旧有秩序的真正脱离。
理解至此,《再见,在也不见》第一段影像中的那位父亲也有了其存在的意义:父亲从当年权力之巅跌落,虽留下残疾,但也最终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但他对小儿子的宠溺及遭到的忤逆却也有了更深微的讽刺:父亲变成了小儿子眼中的提款机。
——这一幕深深地刺激着从未得到父爱的大儿子的内心。
父爱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男人并非不需要父亲,脱离权力秩序也许只是为了得到更合乎自然的父爱的感应。
第三段的异性关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前面两段有关男性心灵成长的主题,蒋雯丽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母亲与恋人两种形象的重合,一种比较普遍意义上的恋母情结的呈现。
英国作家D.H.劳伦斯在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自小与他十分亲密的母亲,炽烈的母爱如何占领了他的心,并且制约了他一生的感情生活。
陈柏霖的角色是否也有类似的心路呢,不得而知。
但从影片收尾来看,他所致力追寻的这样一份“忘年恋”情感似乎并未得到相应的心灵填补。
尾声部分,男主角神情的恍惚失落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加强烈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或许也在昭示着男性成长的又一种困境:在爱人的身上寻找母亲的气息其实是一种误区:人内在深层的孤独,与是否有婚姻家庭,或者有多少亲朋好友无关。
男主角说,人真正在乎的只有五个人:父亲,母亲,爱人,兄弟,儿女。
这句话并不完整,男人需要发现的是自我内在被压抑的原型,从而获得其自身的完整性。
而人类从孤独中脱离出来的路径也只能是学会直面自我的内心,真正的孤独或许就是佛教所说的芸芸众生之共业,个体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独一无二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将每一个人隔离开来,没有人可以完全契合,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包容彼此的不同吧
<图片1>被电影名吸引而进入影院,开始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略感意外,为什么是“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呢?
看了片子后明白,有些事,有些人,错过了,即使还在,见还不如不见,这点我非常认同。
有些过去的往事,随风而逝,随时间的流逝,各自已不再是当时的那个自己,即便再见,也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和心境,何不如留住曾经的美好!
存在记忆的心底,作为一种怀念,一如曾经的美好。
三部片子三个导演,陈柏霖一人在三部影片里面分饰三角,均姓陈,不只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而我更愿意讲这三个角色看为一个人,也许他就是一个人。
三段故事表述了陈柏霖饰演的这个中年男人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三种感情:亲情,(基)友情,爱情。
三段故事的表现手法都极其隐晦,包含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但却很多东西都没有直接抒发,而是要观影者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有代入感,加入自身体会或许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更适合中年人观看,或许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毕竟中年人这三种人生阶段均有体会,而年轻的朋友或许没有经历这么多,而年老的朋友又似乎把这一切已看透。
而陈柏霖在影片里面的表现一如以前的温温吞吞,似乎还是《我可能不会爱你》时候李大仁的样子,似乎又是韩寒《后会无期》里那个要去边缘学校教书的老师,总之,表现出来了中年男人面对亲情,曾经逝去的友情而即将面临临刑的年少好友和面对自己曾经超越年龄跨度的初恋时候的压抑和痛苦,但表现张力不够,一如既往不多的面部表情并不能挑起观影者的情绪变化,也让人难以随着他的情绪起伏而共鸣,所有并不能被很好的代入剧情中。
《背影》看到这段时莫名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同样讲的是父亲、但朱自清却比片中的这个主角幸运很多,片中这个主人公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父亲为躲避债务早早离开了他,他也许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这个叫父亲的人,也许他对于父亲是存在怨念的,以至于当女人怀上了他的孩子,他都没有勇气去承担这个做父亲的责任。
但当他到广西出差意外碰到这个他叫着父亲的老年男人时,看着曾经炒别人的父亲为了生活所迫偷窃而被别人炒鱿鱼,看着自己所谓的弟弟如此对待这个年老的父亲,他不知所措。
心酸,可怜,疼惜种种种种,以至于对于那个不懂事的弟弟大打出手,而这个年少不更事的孩子喊出“没有人管我时”,他仿佛看到了年少时候的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也许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欠着那个人的债,总有一天会要还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轮回。
《湖畔》这个故事比上一个《背影》感情表达要激烈一些,但仍然是一如前面的压抑和灰暗。
当这个中年男人莫名收到一封新加坡寄来的挂号信开始,就将这个中年男人年少记忆的匣子打开了,此短片采用穿插的手法将现在和年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两个男性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描写非常大胆,整段台词不多,却表现得非常透彻。
少年主人翁生活在一个人并不多的村庄,单亲家庭,爸爸沉默少言,少年内向。
村子有一个同龄而出格的同伴,没有亲人,放荡不羁,貌似村子里的人都不喜欢这个放荡的少年。
村里后边有一个大湖畔,两个压抑的少年总喜欢到这个湖畔去游泳,脱得精光,自由自在。
两人似爱情似友情的感情非常好。
也许都是两个孤独灵魂的人,总是不需要再多的言语都能互相了解。
但主人翁爸爸不喜欢自己和那个不羁的少年在一起,村里人也有了一些闲言碎语。
爸爸禁止他再去湖畔,然而,一天,少年终究没有管制自己,亦然奔向了湖畔,回家的爸爸跟上去制止,却为了挽救不羁少年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以后,这两个少年再也没有见面。
直到收到那封从新加坡寄来的那个不羁少年即将临刑的信件,希望主人翁去见一面,收回他的尸首带回湖畔,带回家。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两个人应该还是互相惦念的,即便主人翁已结婚生子,但对不羁的少年仍然是存在着别样的情感,否则不会这么多孤独与落寞,以至于在酒店失声痛哭。
毕竟,曾经陪伴自己少年时光的好友即将临别,再也不会回来。
《再见》讲述曾经的一个大学生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而老师为了自己的女儿和家庭不辞而别举家泰国,12年后当上教授的他应邀到泰国做演讲,也许是为了想再见一面,男子答应了邀约。
这时候的男子已经中年,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却离了婚,我不想说这个男人离婚有这个女人的原因,但看到俩人在酒店抱头痛哭的样子,我却深信这个男子还是爱着这个老师的。
往往女人无情起来是比男人更无情的,女人往往考虑得更多,家庭,孩子,更何况是一场见不得光的婚外情,听到女人说那句:“幸好有一个女儿,否则这12年就白活了”。
莫名的觉得心酸,也许女人也是爱这个男人的,但自己有家庭,有孩子,还比男人大那么多,如何抉择不言而喻。
好在这段拍得还比较有格调,并没有如一般的烂片一样,曾经的男女再见,总免不了天雷勾地火,不再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俗气。
男女都在互相隐忍恪守和爱护这段曾经的美好。
也许这段才是最适合的“再见,在也不见”。
人到中年,看到这样的片子,总免不了曾经自己过往的种种,青春时期的暗恋,初恋,曾经要好的同学如今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各自不同的前程和境遇,青春已不在,或许大多不愿再见吧!
一如我,在这个社会里,曾经的同学朋友再见免不了总是互相攀比,辉煌腾达的炫耀,默默无闻者自卑,这些的再见,不如不见。
那么曾经的爱情呢?
人到中年不多不少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几段并没有终点的爱情,甚至是有的爱情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记忆,这个时候的你们,都各自有家,同样的,再见不如不见,保留曾经的那一份美好!
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眼望见《百鸟朝凤》就有一种回家要写观后感的既视感,很像读是小学时候学校组织搬小板凳一起到大礼堂观看的颇具教育意义的片子。
它的确是,有明确的但是过时的价值观导入,勉强是一部讲艺术的片子,但算不上是艺术片。
片中焦三爷的气性给人印象很深,不去评价他是固执还是坚持,总是个有气性有血肉的人,加上整个故事性很完整,是一部有可以看下去的片子,我想放在十年前也能算是半个商业片吧。
相比之下《再见,在也不见》要讲究得多。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晦涩”+“慢节奏”=文艺片。
我想说一说“能用画面说明问题的,尽量少用语言”是怎么一回事,毕竟镜头才是电影独有的语言,不然电影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呢?
譬如两个人的距离感应该如何表现?
无法和解的争吵还是我的狂欢使你难堪?
都不够高级,《公民凯恩》中只用了一张长桌上,简单直观。
再譬如我见过最高级的撩妹手法是《色,戒》中的易先生一对七筒拆开打,第一个被对家碰走了,再来一个就是非让你王佳芝吃到不可。
反正这种事作为一个牌桌的老麻雀,我是干不出来。
《再见,在也不见》片名矫情了点,说的就是发现了不相认,伸不出手,于是再见;见到了不相爱,开不了口,于是再见;相遇了搞不到,下不去屌,于是再见。
这是故事的表面,看英文名就好懂多了《Distance》,距离。
第一个故事一开篇就很流畅。
从陈先生对司机的过分戒备,在车上坐立不安,看到路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的不适应,终于到了酒店似乎是站立在这个城市却是隔了一张偌大的落地窗,那不过是外面的世界。
开头三两分钟用台词交代了人物关系,顺便用画面交代了人物跟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状态。
故事本身很好懂,职场有为,但是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父亲,他都没有学会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那位逗逼司机形成对比。
Btw,司机就为了对比存在的人设,但是并没有觉得刻意对不对?
这样的事就是这样的人会干出来的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塑造,设定一个场景不同的人物就是会由各自的性格做出他们该做的事,不需要生编硬造,人物才是活的。
第二个故事双向叙事,那对少年通篇没有说越界的话没有做越界的事,为什么还是能感觉到基情四射呢?
撇开两位主角眼神里的戏不说,打闹时候的体位,探监时候的全身检查,胸口的红绳,光着屁股跳水和最后一次分道扬镳独自穿着裤子游泳满满的都是性暗示(正在上映没有图解)。
我爱你,可是我再见你只有生命这一个砝码;我爱你,即使我内心汹涌我也无法让自己原谅你。
第三个故事略狗血,那感觉像极了《山河故人》的第三段,看得到我尴尬症都犯了。
教授演得不像样,开篇直接用台词交代主题,我们就是讲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现代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套路台词构建的背景介绍与第一个故事一比较,高下立判。
什么“社交网络好友无数,实际关心的寥寥无几”这梗也太老了,现代人的距离,用一位知名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微信上聊天排位顺序的间隔人数”。
所以,《再见,在也不见》是三位导演交上来的三个命题作文。
见人不见心,殊途却同归。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应该是个私生子,从没有见过父亲。
终于到广西出差,见到了生父也见到了他的儿子。
生父显然不知道有陈经理这个私生子,更是忘记了陈经理的母亲。
最后小琪把孩子打掉了,是陈经理有一个老婆小琪和一个小三小琪,可以注意电话号码不一样。
他痛哭是想到被打掉的孩子,就如同他自己,只不过他被生了出来,而且事业有成了。
第二个故事……实在没意思,说是友情又有点搞基的感觉。
不多评论了。
第三个故事,有点看不下去了。。。
台湾电影人不行了!
三个故事,核心是单亲家庭。
第一个故事讲跟着老妈过的儿子毁老婆,最后孩子也没了。
第二个故事讲跟着老爹过的儿子生活里没有女性,索性和男性朋友搞搞小基情。
第三个完全讲如何制造单亲家庭,未遂(女方,感觉未遂不过瘾给人狠狠的扣了顶绿帽子,让人家喜当爹)与已遂(男方,和老婆离婚,留下个儿子)。
另外说质量,第一个故事不错,第二个故事凑合,到第三个我就忍不住了。
我想说,学好普通话再来装逼。
行为举止也没有在北京混过的气质。
最可笑的是,当女学生想送他回酒店,这货回了句“不用了,我懂得路”,演员不懂好好说话,编剧和导演也文盲啊?!
可怜的小学语文老师又得替你们背黑锅。
关键是态度不对,让电影失去了客观性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最后,一星给戏骨杨祐宁,一星给蒋雯丽的乖巧小闺女。
这部电影是某次出差飞机延误,被迫坐在机舱内等待被迫看完的。
看完的当下,并没有觉得这部片很出色,甚至觉得极其冗长温吞,一如那时候等待延误飞机起飞的心情。
可是每一次听回孙燕姿唱的主题曲,我倒又一次又一次回想起这部片。
陈柏霖是我很小就喜欢的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演来演去都是一种调调,我也认同。
可我就喜欢这种调调。
说回这部电影,里面很多镜头正是因为太细腻了,连起来就显得格外的冗长。
很多人都在聚焦一段关系的失去,聚焦感情在岁月年华中的变迁,我却更多看到一个克制的人,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这一种描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觉,总会让我想起,可能是至今看过最多遍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叫迷失东京,斯佳丽主演的一部很不斯佳丽的电影。
P.S.然而胆怯如我,原来一直没有写那部影评。
我深信,这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努力修建很多桥梁,你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渠道,可是真实的你、真实的自己,又能被你的爱人、家人、朋友接受多少?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某些时候很勇敢,大部分时候都很不勇敢的自己,我们也往往不愿意去回望这样的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在,你也假装不见。
请不要忘记那座孤岛。
同一个男演员,三个导演,三个故事,组成了一部电影。
三个故事都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
配乐很统一,很加分。
叙事舒缓,细节表达隐晦,但是都在意料之中。
看到第二个故事时我有昏睡一下下。
主要演员都很不错,陈柏霖对三个角色有不错的区别演出。
秦沛老爷子真是棒呆!
蒋雯丽老师真是有魅力。
冯粒和杨佑宁的客串也亮眼。
泰国小姑娘小茶看着让人感觉舒服,很顺眼。
剧透:第一个故事:背影。
导演就是《心迷宫》的忻钰坤,在这片里他依然保持了水准。
跟老婆陷入僵局的男主到外地工厂考察,遇到了多年前生意失败工厂倒闭而逃走的父亲。
此时的老父头发花白,腿部残疾,跟后来因车祸死去的老婆有一个上高中的不懂事的儿子。
男主只能默默跟踪老父,却不敢相认。
老父看到这个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也是没有认出来。
男主最后在小巷里对同父异母的熊弟弟拳打脚踢来泄愤。
最后男主的SONY手机掉在雨中的地上,屏幕上显示着男主老婆的短信:孩子拿掉了。
童年时父亲的逃离给男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从男主跟老婆电话讨论拿掉孩子就明白他的婚姻出了问题。
在外地工厂意外看到失踪多年的爸爸,只能看着爸爸的背影默默地跟踪,看着爸爸对异母弟弟百般容忍疼爱又让他很痛苦。
而这一切他只能默默承受,都无法对他妈吐露出来。
他对异母弟弟的拳打脚踢或许不只是对弟弟的嫉妒,还有看到弟弟对爸爸不尊重的气愤吧。
爸爸的背影是男主心里永远的阴影。
第二个故事:湖畔。
这个故事我真的是看到中间有昏睡过去(⊙o⊙)…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主收到多年未见好友的一封信,原来好友在异国他乡要被执行死刑,写信给男主希望把他的骨灰带回台湾。
于是男主就在好友被执行死刑的前两天去探望好友。
这个故事是现在和过去两个时间段交叉着讲述,就是节奏太舒缓,真的很催眠。
说是讲友情,但看得出来已经是友情以上了。
故事的最后才揭晓当年一直反对男主和好友交往的男主爸爸是为了救男主好友才溺水身亡的。
片中的湖畔,是男主少年时跟好友经常游泳的地方,也是村里人禁止孩子去玩的地方,因为都说湖里有水鬼会害人。
我个人是觉得湖畔是种禁忌的影射,例如同志情。
这个故事里除了一开始男主的老婆有几个镜头以外,基本就没有其他的女性角色。
所以,即使这个故事里的演员都很直男样,但整体上就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基情。
第三个故事:再见。
男主到泰国某大学做讲座,接待他的泰国女学生对他暗生情愫。
同时这个女学生也敏感地意识到男主对学校里的女教授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事实上,男主和这位已婚有女的女教授在他大学时有过一段忘年婚外恋。
十二年后的男主也做了教授并且离异有一子,他来泰国某大学做讲座也是因为女教授在那里工作。
就像他的演讲主题内容一样,人和人之间因为网络而更容易找到彼此。
而网络能加大人际交往的宽度却不能加深深度。
在网络上的朋友可能有一千多个,但是实际你真正关心的也就五个左右,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人。
男主通过网络找到了不辞而别的女教授,而片尾则是女教授侧躺在男主酒店的床上酣睡(穿着完整的一套衣服),男主则坐在床对面的沙发上,抱着女教授还给他的已发黄的衬衣,默默地注视着睡着的女教授。
这个故事里的再见,是再次见面呢,还是再也不见呢?
男主是前者,而女教授估计是后者吧。
说实话,根据男主和女教授的对话,我总觉得女教授的女儿也是跟男主生的。
艾玛啊,这个故事看到蒋雯丽出场的时候真是老激动了。
之前宣传时就说了这个故事不输《山河故人》里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忘年恋。
真的看完后,深深地觉得张艾嘉、蒋雯丽和陈冲这三位老师在与比自己年轻的男生对戏时真的还是很有感觉哒!
相比张老师和董小生的对手戏,蒋老师和陈先生之间真的要克制很多,唯一的亲热戏就是一个亲吻,也就几秒而已,然后陈先生就抱着蒋老师哭了。
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看得很伤感,第二个故事看得很想睡,第三个故事看得很激动啊!
温吞的没看下去…可能无权评价,但是仅就无法吸引我看下去这一点,任性而偏颇的给个差评吧。
缘分的进度条
麻烦
不闷但是不厚实,尤其最后一个。
1、就像片名“在也不见”疑似错别字,影片整体模棱两可经不起推敲,虽然亲情友情爱情都有涉及,但都蜻蜓点水;2、《背影》是残缺的亲情,《湖畔》是遗失的友情,《再见》是破灭的爱情;3、“在1000多个所谓朋友当中,你们真正在乎的只有5个”,围绕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
見多少次才會堵止思念 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淚田 再用多少年去擺脫從前(孙燕姿)
只有我挺喜欢最后一个故事么?第二,三个故事,那种欲言又止的隐忍,眼神里全是流动的情欲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用幾個人的表演撐起來整個沒有劇情的劇情,這也就間接突出了陳柏霖演技上的缺失。不過這部片子的宣傳片完全跟故事們buxiangguanhaome?!?!?!
8分惊到了我,照例点开短评,选了最近的20个四五星的人看评价,20个高分评价里12个人人只看过这部电影,还有三个只看过两三部的。水军的胜利,而我只能默默送上一星平衡一下水军。PS,一天之后变成了6.9,再点开最近的十个4-5星的评价,7个纯水军,1个疑似水军,可惜水军救不了烂片。
亲情-爱情-爱情 孤独~第三个里蒋雯丽演的挺好的 第二个都是什么呀~yr
陈柏霖吻蒋雯丽怎么就全场炸了?佳佳是陈柏霖的孩子呀、、、、 陈明德去湖边怎么就等于搞基? 什么鬼、三个不咸不淡意识流故事、、 没什么感觉、也就那样、
2.5 沒拍好 12能看 3太渣 陳柏霖念白太讓人齣戲
我觉得还挺好看的 去年有同样观感的还是NYN...
简直太无聊了。表现这些感情需要这么压抑么!
不好,陈柏霖故作深沉,看着累
真的不够好,特别是还在讲一些2001年应该讲的道理,比如“网络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不过三段故事设定还算统一,而且又都有一些(微弱的)(零星的)亮点,比如第二段死猪和湖和内裤的隐喻,第三段一些小动作
作过头了
陈柏霖的演技并没有好到能在一部电影里一人分饰三角且感觉不违和的地步。不喜欢故事有头无尾的人千万别看,要不然憋屈死你。
拍得太浅了
对我来讲很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