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给棒子导演的最大启示就是,可以安排女主角的丈夫被震死,好让棒子帅哥乘虚而入,来一场看似无望纠结但注定峰回路转的恋爱。
既然棒子导演可以有100分钟讲述他眼里的成都,那么我也来讲讲我眼里的成都好了。
没办法,棒子导演抛玉引砖,我义不容辞。
龟儿子我是个成都人,依我看,成都是个充斥着文艺小资和市井流氓的城市,大家要是不信,我现在可以做个表率。
我是这么理解这部据说是关于成都的棒子电影的:猪脚在电影里反反复复念叨过一句杜工部的诗,好雨知时节。
看完电影我仔细一回想,哎哟可不是“好雨知时节”么,莫不是女猪脚那死去的丈夫给棒子帅哥托梦,“本人已死,有机可乘。
墙已震毁,君可翻之。
”?
于是棒子帅哥巴巴地从小岛赶过来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哎哟更让我们流氓兴奋的是,女猪脚好配合配合哇,才见面呐,女猪脚就说:“如你说,我们恋爱过,kiss过,那么就差XXOO啦(大概意思)”男猪脚立刻娇羞了,讲,你咋这样捏?
其实心里在想:跑得了风流寡妇跑不了杜甫草堂,我不着急。
帅哥啊,你倒是不急,人家小寡妇等着盼着及时雨呢。
电影一直紧扣这一主题,反复朗诵“好雨知时节”,连电影名字都干脆挂上这一句,真是大快我等流氓的心。
这片倒让我想起另外一部片,名字里同样有我爱你,不过不是CD,是P.S.。
这部片当中,美国寡妇历尽千辛万苦只为爱上另外的男人,重新开始生活;CD我爱你当中,中国寡妇芳心明许半推半就,真不知是要干嘛。
其实前半段男猪脚欲推还受,女猪脚欲拒还迎,在东方人眼里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丈夫刚死没多久,一下子爱上别人,这个社会舆论嘛还是要注意的嘛。
可是我就奇怪了,你明明都爱上这个人了,你可以说清楚吧,可以摊开了谈吧,一开始你隐瞒结婚也就算了,可到后来你说你结婚了,又不说老公挂了,莫非你在暧昧到天昏地暗时打定主意要守寡立牌坊?
这我就完全不能理解了,可是再一想,棒子拍的,我立刻释然了。
他们棒子的电影电视剧不都这个套路么,往死里作。
其实这片里还有好多我不能理解的事情,都是回头一想棒子拍的,我就理解了。
譬如里面的冬瓜秃头棒子男在成都生活了许多年(留学就在中国),见到女猪脚,讲,四川美女,这还是第一次。
我当时看到这段相当不能理解,我强烈怀疑邀请棒子导演来拍片的领导们木有把导演伺候好,晚上带导演去红灯区是去斗地主了啊?
后来一想,也对,成都一个发展中国家西部落后地区的城市,科学技术哪能和万物发源地棒子国比。
又比如,电影转来转去就一个杜甫草堂,说导演热爱杜工部的诗也不太像啊,从头到尾除了那句流氓诗压根没提杜甫什么事,让你来当差办事,交作业不能这么马虎潦草吧?
后来我一想,杜甫当年玩诗的时候棒子在干嘛啊,于是我就理解了。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请棒子们,千万别爱成都,拜托了。
一直觉得韩国电影都有洁癖,画面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哪怕战争片黑帮片也照样拍出浪漫唯美来的一个韩国导演,他的每一部影片都以唯美的影像风格著称。
但他的影片也决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而以,作为一个亚洲的文艺片导演,他继承了婉约、细腻、内敛的东方美学,无论对情感的把握还是对生命的思考,他都试图在波澜不惊的情节中寻找细微的表达。
伤感是许秦豪影片的另一个特质,他的影片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惋的情绪,他习惯将一个个哀伤的故事放在特定的季节里,而这些爱情的期限往往跟季节的更迭一样短暂,季节的变更和雨、雪等极富感染力的物象,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质感。
导演也希望以此来表达对人生中必将逝去之物的伤感态度,比如生命、比如感情。
意外地喜欢这部并无特别的电影,到了明明知道是一杯寻常温开水,还是想给朋友推荐的程度。
高圆圆对我来说,就是有一种本领,能把所有的“一见钟情”或是“念念不忘”诠释得合情合理。
《单身男女》里如是,《好雨时节》里如是。
男女主角在竹林里拥吻的时候,我在想,要对着高圆圆演出缠绵的爱意简直太容易了,甚至都不需要出动郑雨盛精湛的演技,她娇俏地眨眨眼,饶是夜空也被点亮。
但也受益于郑雨盛的演技,高圆圆得以自然地表现出陷入爱河的甜蜜。
这是30岁以后的爱情,想起一段关于《鬣狗》的豆瓣影评,大意是,纯情不是为了谁守身如玉,纯情就是投入地、真切地爱着你。
所以,热烈的亲吻和悄然的牵手并不矛盾;所以,重逢时的羞涩与夜半调情时的调皮稔熟毫不冲突;所以,久别重逢的“回响”,不消太多言语。
毕竟是曾作为《成都,我爱你》一部分而后独立成片的电影,全片都是轻柔温热的、如同春风拂过翠绿的树叶和粉嫩的花瓣儿,好似加多一分力都会破了方才织就的精致甘美。
所以谈情说爱的时候摸要一摸大熊猫,相思寄情的时候得骑一骑鹅黄的小单车,所以故事结束在Oppa穿着纯棉的T恤乖巧等待的镜头里。
有人说,用不擅长的语言谈情说爱仿佛差点意思。
爱情就是这么调皮,不能看的太透,又要听懂彼此。
不是母语可能无法把情话发挥得彻底,但一点点笨拙里是最直接的心意。
也许是春天到来花绽放,也许是花开艳丽成就了春日的灿烂,我爱你,刚好你也爱我,这就是最好的时节。
May心里的两个结杜甫草堂竹林里沙沙的风声;水一样的画面;plmm高圆圆的英语很萌,是看这部片子的第一感觉。
初听见高圆圆的英语,感觉好萌,分明是拗口,可是由她说出却有种流动感。
第一天日落后的剧情,让人心里有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内向东河那样主动,而开朗的May却一直退却。
随着剧情的推进,第二天更奇妙,两人顺利的感情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戛然而止的关系,因为May摇摆的态度,又在情理之中。
一直看到最后才明白。
站在May的角度,伪装忘记了与东河的曾经,却不会感觉不到似成相识的感觉;忘不了对丈夫的感情,却不会感觉不到如影随形的默契。
也是这样的两个冲突,才会让观众觉得,第一天日落后,第二天酒店里,那样奇特的氛围——随着暧昧和试探的深入,轻松也逐渐转化为尴尬,而近乎崩溃的尴尬,又会随着彼此的好感化解。
仿佛春风摇曳竹林,而竹林总能用沙沙声化解为与微风协调。
相恋,总是少不了尴尬和默契,与高圆圆的英语,想来是一样的感觉。
看着片子,仿佛听到了一首歌。
在恬静的竹林与同事走失,却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与曾经的爱人不期而遇,原来你也在这里。
先有春来,还是先有花开,植物学家或许能够证实,春若不来,花便不开。
可是春来和花开,何尝不是心的体验,若把心包围在沙漠里,不见花开,也就再无春来。
一次次的把痛苦埋藏,一次次的错过相聚,然而在暧昧和试探中,总能触到感动。
最强烈的情感冲突,是在机场的那一幕:花瓣在杯中舞动,两人相对无言,当钢琴声想起,伴随着急促脚步声的还有深埋在心中冲撞的情感。
手慢慢分开,直到东河在最后一刻的回眸,Shuould I stay another day? May默许,此时两人的依恋终于战胜了自我保护。
然而却不得不说,剧中东河对May的感情是有缺陷的。
正是东河,给了May第一次深深的伤害:东河离开美国,May牵挂的人,如同消失了一样,再也没了音信。
May或许牵挂着东河,直到回国,直到和丈夫恋爱、结婚,直到卖掉自行车。
然而命运又给了May第二次深深的伤害,牵挂的人,再一次消失了。
我猜,在雨中,May和东河分开前,Why didn't you write back?和what was she like?或许是埋在May心中几年的心结吧!
然而此时东河的话显然伤害了May。
如果东河真的写了上千封的信,却没有寄出,怎么可能是由于didn't have time呢?
东河的回答应该是,I feared when to end. and then by the time I stop...I was in another relationship.就是东河害怕写完这些信的时候,所以就一直的写,直到有了新的恋人出现,才停止。
May的第一个心结应该是随着再一次飘逸的骑着自行车结束了,可是May失去丈夫这心结,会不会也随之而结束呢?
——应该是把希望寄托在东河身上吧,因此,我觉得,影片最后应该在May骑上自行车的时候结束了,而把东河回到杜甫草堂等待,解开May的另一个心结,留给下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吧
透明干净,成熟圆润。
一些镜头很用心,也很唯美。
故事结构挺简单,难得导演填补了不少细节,比如那个思乡的韩国同事和烧酒,比如那个老部长磕磕绊绊说出秘密那段,还加了个"她很坚强“~~,给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加了不少真实有趣的细节。
还有一些细节要看后想想才理解。
比如开始就出现的明信片,从后面的对话里可以知道,是May寄给东河的,东河去杜甫草堂是刻意的,而非他说的 "bump in"。
这个看起来似乎憨憨,其实不少小狡猾的男主角,不显平面,反而有了喜感。
而且这个细节说明,其实,两个人不但有过去,而且都没有忘却,只是有些被岁月冲淡的模糊和淡忘。
就像东河说的,一次次领薪水,升职,放弃的不仅仅是写诗吧,也有爱情。
不然May不会问起为啥不回明信片,东河不会带着明信片来杜甫草堂。
所以对话里面,有真有假,有试探有记忆,有狡猾也有伤心。
当年应该是东河失去联络,伤了May的心,所以May结婚了,然后~~还有May接到的那个电话,对方应该是她的婆婆,所以当时接到,震动不小。
总得来说,May演得不算太差,只可惜如果她演技再好一点,会把这个故事表达得更完美些。
女主角应该百转千回,很复杂的一个心态,给她演得有点儿破碎断裂。
导演很成熟,郑雨盛的表演也很成熟,成熟自然从容,如他在剧中的形象。
因为成熟,所以这道普通的菜,在大家努力下也能不过不失,还有些小亮点。
南京的这几日也在下雨,看电影时,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2008年,在北京上学;那一天,在图书馆二层的电脑区备考GRE;那一刻,头有点晕,我以为自己学太累,直到大家涌出图书馆。
再后来,不时遇到来自四川的同胞们,听听他们诉说故事,听他们平静地讲讲当时,讲讲后来,以及后来的后来。
已经15年过去了。
当时爱过的男生现在在纽约成家立业。
后来爱过的男生去了波士顿立业,再后来我们在北京见了一面,临别时也只能互道一声珍重。
爱有国界。
就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缓缓地缓缓地叙事,缓缓地缓缓地时光流淌。
再见面是欣喜的,分别后经历过的困难没必要提。
只是如果不曾坦然接受经历过的困境,它就总有一刻会挡住自己接收可能到来的新境遇。
这一点上,高圆圆演出了温柔的坚强,我体会到了。
电影里很多的场景都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好像曾经细腻的心思被懂得了。
弹幕吐槽厨师叼着烟炒菜,而那就是我曾见过的市井。
我想,那些惨烈的场景让它留在纪录片里吧。
我想,生活里,像影片这样,就这样缓缓地静静地淀在心底,没必要总是翻涌起来。
不想不是忘却,是不执。
重新骑上自行车,向前出发吧。
2007年的年末,再一次被朋友相约一起去天府广场过圣诞,却被我第四次拒绝了。
天府广场在成都市中心,离我们学校太远了,活动结束一定没有车回去,所以,算了吧,将来有时间再去。
如果在我弥留之际要评出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那这件事一定榜上有名。
在天府广场过圣诞是件真正令人快乐的事,所有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拿着充气玩具相互打闹,排山倒海人潮汹涌。
在成都的前两年是在双流县城度过的,那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小县城,全部走下来也不过半个小时,但是超市公园学校一应俱全,连高等法院都有,我还记得我每次走过那个法院的门口都会说,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还有最有名的双流兔头——现在想想,我在那里那么久,居然一次也没尝过。
前半辈子最后悔的事都发生在成都了。
后来学校就搬了,搬到了新都,旁边就是大熊猫研究基地,也是在2007年,和寝室的几个家伙一起去了一次。
所幸,我没错过这个。
还去了杜甫草堂,和所有到杜甫草堂的人一样摸了摸杜甫先生的手,纤细手指和突起的关节在游客们反复的摩擦中泛着铜光。
还有武侯祠,锦里和文殊院。
后来,我又去过很多养着锦鲤的景区,都比锦里漂亮而庞大,但又怎么能比得上锦里呢?
锦里的酒吧,小吃,戏台,都是那样的美不胜收而又温婉恬静,如同这个城市一般,精彩自信,谦虚包容——连绵不绝的流淌着文化却又不慌张不刻薄的体谅着人们的脚步。
在这里你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就如同我在文殊院见到的那位行脚僧一样。
不远万里从缅甸一路风尘仆仆,禅杖和袈裟都落满了灰,但依然笑盈盈的对着前来问询的香客答疑解惑。
他告诉我,他是徒步走来的,不过也没什么辛苦,没有什么要紧的事,走走停停,不用那么急。
再后来,我去了九寨沟,回来的路上经过了都江堰。
512时看新闻说,都江堰破坏的很严重,绵延几千年的水利工程因为这场灾难损失惨重。
那个时候,亲戚朋友都说,太好了,幸亏毕业了,幸亏回家了,要是这会在成都,那就着大急了。
这就是我和成都的缘分,美好的都看到了,灾劫躲过去了。
在512一周年的时候,很多纪念活动应运而生,无非就是治疗创伤温暖心灵之类的。
其实,都江堰沿河的大排档早在灾后重建之初就重新开始了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四川人比我们谁都活得明白。
在成都的四年,这个城市教会了我很多事,只是那个时候想不通,现在慢慢开窍了。
一直想着要再去成都,但却总是与她擦肩而过。
其实这样也好,如果太着急只是匆匆而过,这个城市不会爱你。
成都,我的时光机。
成都,我爱你!
如果按照编剧法则来看,《好雨时节》并不太合格,前半段明显拖沓,戏剧冲突来的太晚又走得太急,可正是这种刻意的去叙事化处理,赋予了这部以城市为主题的电影特有的风味。
许秦豪是我很喜欢的韩国导演,从《八月照相馆》、《春逝》到《外出》,他的“恋爱未满”唯美纯情风格风靡整个亚洲。
《好雨时节》可以看作一部疗伤之作,导演的开放式结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出口,不再是遗憾或者成长,他用他谙熟的爱情法则为我们开出一剂抚平悲伤的良方。
“成都我爱你”这个系列,仿效“巴黎我爱你”和“纽约我爱你”的成功经验,邀请著名导演来为成都这座中国最舒适的城市“著书立传”,选择这座城市,也与5.12震后成都人表现出中国特有的“市民精神”有关。
《好雨时节》是该系列的上半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故事就发生在成都的春天,也是从杜甫草堂那片竹林开始的。
如同林克雷特在《日落之前》里带给我们的浪漫表达一样,两个曾经的爱人于异地重逢,无外乎走走停停,聊起共同经历的往事,拆穿曾经一厢情愿的幻想,不断考察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然后冷不丁的抛出“我给你的信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我”这样的暧昧机心,彻底敞开心扉,你侬我侬起来。
只是故事中加入了地震这条隐线,把这座城曾经经历的苦难与主人公个人的苦难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心防的警戒线,加大了这出浪漫爱情的难度等级,也凸现了爱情伤湿止痛膏的神奇疗效。
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描画,导演并没有用唯美的笔法一以贯之,大量镜头都是写实拍摄的,甚至也有“横穿马路没人管”这样的不和谐因素出现,但这只是作为一种特质的保留,绝无讽贬之意。
不论是夜幕下还是春雨中,镜头中的成都是如此的清新自然,更动人的是成都人由来已久的闲适与热情。
剧中可爱的光头哥讲爱情是有国界的,诚然如此,只是这浅浅的国界如同东河对于肥肠粉的不习惯,may对于脚踏车的恐惧一般,并不构成爱情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可谓,你吃我的肥肠粉吃出想念的味道,我骑你的脚踏车走出人生的低潮,爱情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个成都人,只能说这片子没有拍出成都的味道。
主角都不会说四川话,直接掉一个级别。
英语听着又不标准。。。
我怎么不知道肥肠粉这么有代表性,吃冒菜,串串香的人都比它多。
故事没啥情节,很别扭,既然自己明明结过婚,知道对方的意图就该早说出来,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揭晓,很俗!!
那个坝坝舞感觉也不怎么好看,音乐感觉就没对。
反正就很不搭调
在别人的推荐下看的这部电影,他说很喜欢剧中的女孩那样的性格。
我觉得may是一个真诚自然的女孩。
整部电影有一种浓浓的文艺感。
讲讲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想吧。
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男人异国出差时偶然遇见了曾经的恋人,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狗血剧情,只是出场人物太少,显得不那么狗血。
男人一开始就再追忆往昔,或许心存对往昔的怀念。
他们躲雨时,may说出那句“我知道你只是说说而已”我被深深触动了。
那种悲伤的感觉太清楚了。
我猜想当初也是男孩承诺会回到她身边,但一别之后却音讯全无,既没有主动联系may,也没有回复她的明信片。
在机场他说要多留一天,我就在想,多留一天又怎样?
最多就是来一发而已吧我不知道那算是爱情还是性欲。
无论如何,他毕竟什么都给不了may。
当然如果may愿意的话,这未必是坏事。
我看到may重新骑着自行车时,我知道她可以拥有新生活了,这就够了。
一个女孩子,什么也比不上得到生活中快乐和勇气。
最后东河在杜甫草堂门口等may,穿着便装。
无论他是回来娶may,又或是再次来出差,都不重要了。
说什么好呢
就是我看到了那个成都 我爱成都 还想再去啊啊啊
肥肠粉。
无力吐槽
云淡风轻的意境美。
拍得还挺美的,结局那个画面挺有意思。
我要去
小抄了一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看点是高圆圆,在她最好看的年龄段却一个好电影没有,遗憾
听对白像拿着纸念完全没有感情,这种中韩合拍且由韩国人执导就一定要将高圆圆打扮土的掉渣么???
很一般,但是郑宇成格外的让人心动
就是圆圆姐的英语不咋地!还是人家韩国友人好!
杜甫草堂很美 帅哥很帅 靓女很靓 只是 故事真他妈的烂
许秦豪的力度没了
清新
冲着郑宇成多给颗星,实在太差!
看着它有种安静的感觉 good rain
就是爱这份细腻。
节奏慢 一直带着对高圆圆角色的疑惑 不过故事感觉还是挺美的
本来想给3颗星的,看到后半段,才知道不仅仅是爱情故事,如此细腻的导演,如此温暖的治愈……爱可以抚平伤痛,新的生活
男人动情的时候很可爱。只是高圆圆很不给力啊!2011 02-- cct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