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下情节,我觉得整部影片是发生于麦当孬弯腰捡子弹时的幻想。
这可以从几点看出:影片结尾他的上司大声斥责他那么快又找不见了,这与开头上司让他不要走开,开完电话会议马上回来找他是相吻合的;他最后踩住的子弹,也正是开头滑落出去那一颗。
另外一点,瓦妮莎重回办公室后,说要看到杀手的眼神就好了,麦当孬说要是他看到是你就不会开枪了,瓦妮莎反复问他为什么,麦当孬只是说他就是知道,可见所有都是他一手导演,所以当然知道。
如果说这些情节不是他幻想出来的,那么公司让一个“见义勇为”者来当创意副总,这显然也不合情理。
所以我觉得所有情节只不过是麦当孬受到上司太大刺激的一种对平日幻想的“升级版”。
基于此种理解,麦当孬是个受尽办公室压迫,并且爱幻想的人。
但他的幻想也是基于现实和逻辑的,在他导演的情节里,只有让瓦妮莎几乎全身瘫痪才能让他感觉到更接近这位自己心目中的“百灵鸟”。
随着幻想的展开,他变的开放、活跃、进取,真正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但生性多疑的他,在虚幻中仍然本性不改,最后还是以精神崩溃回到现实中来。
这段虚幻之旅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最终让他认识到就算获得他想要的一切,他也永远是活在烦恼之中,那么也许错的并不是这个世界,只有他才是那只得了病的羊。
但这样解释仍然有问题,开头结尾两次办公室布景有别不知如何解释?
更多我喜欢的电影:http://www.cnweblog.com/alwayscy/category/14497.html
刚看了别人的剧透才真正看懂了这个片.都是关于精神病患者心理的电影(怎么跟<深海寻人>很像呢)不知该说什么好,是庆幸自己终于看懂了故事的玄机,还是,为一个精神病人感到悲哀.我想,导演想让我们体会的,正是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一个你可以发奋的去编造,却又不受控制的世界.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永远没有结局的惊悚电影.只有惊吓,没人分享.
你认识不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平时沉默寡言,也不参加什么社交活动,好像没什么业余爱好,生活很简单,从来不啰嗦,给人感觉很安静。
如果不是他实实在在在你身边生活,或者他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一定会慢慢忘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
人们形容他的时候总是用“He seemed like a nice guy/他看起来像个不错的人”。
是的,一个不错的人。
因为他太安静了,根本不跟人交流什么,没人知道他平时做什么,想什么。
这样的人不会影响你,也不会打扰你。
虽然经常碰见,却很陌生,所以我们总先把此类人定位为一个不错的人。
本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男人,用映像来表现他的内心的多变。
正因为表面安静,所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或者叫胡思乱想),不善于表达内心,心理暗波涌动,因为总被人忽视而煎熬和挣扎,常常幻想,有杀戮的冲动,又抑制得一点不外泄。
这种外在表现和内心心理的巨大反差,像一颗定时炸弹。
本片情节虚虚实实、荒唐与合理不断交替,其实是男主角内心的挣扎:憎恨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不自信却幻想突然一飞冲天,软弱却幻想勇气,安静的表面下是颗浮躁不安稳的心。
个人觉得是部很好的电影,情节设计也是很有意思的。
俗话说得好,狗急了还跳墙。
不爱言语的人不等于没想法,欺负老实人过头了,老实人也会爆发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那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社会新闻,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矛盾激化开来的爆发。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片中可怜的鲍勃就处在需求的最低层次,每天在公司忍气吞声地待自己的小格子里,随时都有被革职的危险;下班后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孤独到跟金鱼说话,更别提有一位异性朋友。
曾经安静的男人除了跟金鱼诉苦、午餐时幻想着公司的高楼被瞬间炸为灰烬,平日还无数次地鼓励自己拔枪干掉公司里那些讨厌的同事。
终于有一日,鲍勃总算哆哆嗦嗦地装好了子弹,可是公司的另一位同事突然冒出来抢先一步做了他想做的事...这对一个绝望者来说是何等的郁闷,再加上那位同事误伤了鲍勃暗恋着的瓦妮莎,鲍勃一怒之下打死了凶手,盲打误撞地成为了英雄。
由此鲍勃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渐渐地得到了满足,冷漠的男同事开始相约打球、浪荡的女同事开始投怀送抱、刻薄的老板也显得貌似和蔼可亲起来...这些转变并没能使鲍勃笑逐颜开,因为当时被他救下的瓦妮莎瘫痪了,生不如死。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他低层次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反而因为瓦妮莎似有若无的“爱情”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起来,所以他自身潜藏的高层次需求并没有充分出现,因此那些转变也就不能称之为满足。
其实快到最后我很希望能看到幸福收场,虽然我很清醒地知道作为一部黑色喜剧又是这样一抨击现实的题材,那种奢望只会让观者的情绪在最后一刻显得更加悲哀无奈。
我会清醒着去幻想不可能的结局,也只能说明这个故事讲述得已算成功吧。
结尾依然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最低层次的需求突然变得强烈却未能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轰然倒塌,一切回到起点并更加糟糕。
http://ilm.blogcn.com/diary,13780742.shtml
没看懂,全连一块的话imdb上看一篇comment说结局不是open-ended然后这儿那儿又看了一些,没有特别圆满的解释,也懒得去想了所以还是回到中间那一段“普通”的情节,只是Venessa和Bob那一段故事,不管其他。
希望总是来的不是时候的,Venessa手指动那么一下的时候,意味着整个生死的状态就发生的转变,不得不重新考虑。
而事实上可能每一次希望只是延长现有的痛苦。
原来关于爱情的浪漫的表达,确实是不会穷尽的,那些细节,包括那一段非常风格化的光影流转,我很喜欢。
改天再看看,看会不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细节--以下转自imdb.comt is simply unbelievable..., 22 January 20089/10Author: ppmaker from Russian Federation...that a human mind is capable of creating such intriguing plot - so terrifying and captivating this movie is. Frank Capello is obviously a man of genius. But he is not nice and gentle to his audience. The movie is sharp-straight, honest and pretty cruel to a person watching it. It doesn't compromise. Don't expect it to comply with general drama movie rules.*** BE AWARE OF SPOILERS BELOW ***After you ve seen 50% of it or so you think it's pretty common drama, quite predictable and possibly happily ending one. Well, its not. Not at all. And so shockingly not.Cast is perfect. I would never think Slater could fit into the role of Bob. W.Macy would fit better, I thought. But these thoughts faded away.The movie is not open-ended despite what some people say. You just have to think harder than you usually do while watching a regular movie. Be more attentive or watch it again.Capello makes you think.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really happened, (if anything happened at all) analyze the details. There are answers.I give 9 out of 10, because Capello rudely and savagely ruined my hopes for the better ending :) In the most gruesome way possible.
糖:这些男人看了会苦闷的,谁能逃脱工作。
席多与白日梦:恩,有人说他会成为永远安静的男人。
糖:男人都是觉得自己安静,其实事多。
还不能对正房说,他们得向偏房倾诉,越偏越好,谓之蓝颜。
席多与白日梦:我俩是不是都长着一张蓝色的脸?
糖:是啊,没办法,正房客满。
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这个问题始终充斥着我的头脑直到剧终。
是生活、是荒诞、还是爱情?
曾经安静的男人现在如何了?
当他第一次捧着枪紧张犹豫时,当他第二次捧着枪慌张无措时,当意外戏剧性地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内心时,当内心的脆弱再一次死灰复燃时,当镜头拉回现实,发现原来他从未曾释然时,我心中的猜测一次次地被打消又重复。
职场的压抑、爱情的背离,没有人际的温暖,没有梦中人的倾心,悲伤、仇恨、极端、希望,一切幻想在内心重复着,极端的选择在一念之间徘徊着,一个偶然事件的事件就可以给他的生活带来曙光,告诉他原来这一切都可以释然面对,然而这个男人终究无法抗拒内心的脆弱。
不是上帝没有眷顾这个男人,也不是生活深藏着开启希望的玄机,其实绝望和希望都曾存在于这个男人的内心,即使那短暂的希望只是或然率之而已,但他却连面对这奇迹的勇气也丧失了。
鼓起勇气,面对你心中所想,不要指望偶然,因为奇迹就在你内心,内心的力量才是希望的源泉。
昨晚看完这部一直存在电脑中的电影....刚开始主角的这种压抑情绪就感染到了我,可能自己平时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压抑的时刻....人人都想做一个 一个微笑 就能让办公室阳光灿烂的人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人群中总有人 他们懦弱 他们不善言辞 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这个注重个人自我展现的时代 他们是弱者 他们无力为自己争取,只能一味的被动接受,只能感受到人们的冷漠。
对于女主角 她的行为,她的的情感变化,似乎都是情理之中,但的确她对于自己的需求暴露的太明显,所以男主角最后也无法相信她的真心。
对于电影的手法 以我的水平没法深究。
无论是多么的妄想也好,我只是开始反思我们的生活。
出于怎样的本性 ,我们都喜欢灿烂炫目的东西。
对于人,我们都喜欢口吐莲花,谈笑风生的人,而不经意间忽视了这些沉默安静的人。
那些安静的人们 他们的爱好 生活 情感 我都没有兴趣去关心 因为他们是闷葫芦嘛。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 这个世界的色彩永远都是灰色的。
没有真心 没有真爱,甚至连同情都没有。
有时候会想 同样都是人类 但大家就是这样彼此伤害着。
不要说他们抑郁 不要说他们精神有问题 不要说他们是妄想者。
这些幻想只是他们对这个不平世界的反抗。
人 ,生而平等 ,是多么难的事情。
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又是多么的好。
但一朵美丽芬芳的鲜花在蜂飞蝶舞的同时,那些单调无味的杂草们要靠着多么坚强的毅力生存。
锦上添花容易 雪中送炭很难。
但或许如果我们给予这些安静的人多一份关心 多一份尊重 这个世界伤心的又会少很多。
希望安静的人们不要那么的痛,灰色的世界会有晴朗的一天。
欲望的双手紧握的是乳房。
并非爱情。
满足的是本能的肉欲。
而非那渴望的爱恋。
如果那份爱并非鸦片。
并非宗教。
可为何又如此让我神往。
逗留。
与徘徊。
直至痴迷后的疯狂。
爱才变成了远离。
远离变成了爱。
我的模样才会深刻的印记在你身体最炙热的地方。
永远。
"有时候,弱小和生病的羊必须作出牺牲才能拯救整群羊."这就是这部他妈的狗屁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当你不小心成为窝囊废的时候,或者说命运中注定你是个窝囊废的时候!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干掉自己.当鲍勃对着自己脑袋开枪的时候,世界根本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改变什么.垃圾本来就应该待在垃圾桶里,而漂亮的女孩BJ技术一定是一流的...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