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里呈现的东北和我印象中东北人的形象的重合是不是一种巧合,里面带着女主角在巴黎生活的那个东北女人、一起在厨房里唱歌的东北女人们,比起站街女的身份明明是人妻人母的形象更凸显。
巴黎的浪漫化意象和它在历史上复杂的身份难道不更反证了下海女人们命运的悲剧性吗,多少作家艺术家能把巴黎的妓女或穷人变得艺术性,写个吸引人的故事,如诗的迷狂,寄托在他者身上的幻想,在这些女人身上全都失灵了,她们无法融入那个城市任何一种面孔上的布景。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白去了巴黎”,这里呈现的恰恰就是在巴黎的这些中国女人真实的生活,不是梦幻之都,是穷人的挣扎。
我自己感觉演员的情感都是用表情动作传达而没有特意的情感刻画,可能因为片子的氛围总让人错觉会出现文艺片的情感性描写。
但可以理解成是中国人的特色吧,闷在工地喝酒的男人也是,这样的憋闷和沉默、欠缺沟通,是中国人的一种现实。
很巧的是这个中国人聚集的区,我在巴黎旅行的时候也住在这里,甚至我有看过那个中国女人三两聚集的地铁站。
不是很远的事情,就2019年。
她付钱给住处的时候,那个价格恰好也是我消费水平上的价格,这个处境离我实在太近了,比巴黎任何的好东西都要更近,在那个无依无靠的环境里你如何去选择能拯救自己的路,其实非常没有把握。
有注意到结尾丈夫离开后自己生活那段时间,她又把头发放了下来。
到巴黎的时候还是挽好的,上街寻求生意时放了下来。
披散头发与母亲的职责无疑相悖,一个需要你劳作的地方、需要你恪守本分尽职尽力又安分守己的身份,需要人隐藏起自己的美丽、擦掉口红,清汤寡水并仁慈可亲。
丈夫走后她把头发放下来异常坚毅又淡然那一刻我太喜欢了,致命女人无法给我这种感觉。
影片最后她又担起了无人处理的事情,夫妻两人一起默默煮面,这就是现实了……女人们放不下的一切,母亲和妻子不得不回到的那种生活。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1/东北、东北。
建议配合铁西区观看。
2/今天读鲁迅的《坟》,里面有篇文章,记不得名字了,先生说,为着未来的世界总要好过现在。
我看本质上倒是不一定好多少。
这世界一直是吃人的。
3/高赞短评“笑贫不笑娼”论,实在是有种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也暴露出了一个人头脑的狭隘。
信息时代,目之所及宽广无比,然而看再多,也不会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坚持自己的一元论走到黑,这是个人的愚蠢,也是浩劫的开始。
人人都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人人却都呼吁别人去反抗现实的洪流。
可笑可悲。
应该对那些的人说的话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应该对那些被压迫者说的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烂。
就算你做了元首,明天太阳不可能不升起,你做了妓女,明天太阳也照常升起。
你总不可能不活了,对吧?
4/鲁迅《我之节烈观》,建议全民阅读。
5/丽娜坐在床上,看着儿子的照片时,另一个女人站在一边,拿出了女儿的照片。
那一刻我突然很想哭。
受苦难的女人,受苦难的母亲。
一个不挣钱养家的人永远没有资格指摘养家之人。
昆明人管这种人叫“白虱子”,吃人还羞人。
不要脸。
在影片上映的两年后,在故事发生背景的近二十年后,我在巴黎的街头仍旧遇到了她们。
这并不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而是一直存在的、被忽视的人们的故事。
当我走进巴黎的19区,我才发现事实与电影、与想象、与我们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与其说这里是巴黎的一部分,不如说这里是过往中国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法国的华人区也成为法国人对中国偏见的温床。
在这里,人们不说法语也可以生存;在这里,中国人不一定是自己人;温州老板和东北小姐有着微妙的结界;由黑工、商人、留学生、融入法国的人们组成的在法华人群体有着隐秘的鄙视链阶级。
很出人意料,这群被“自己人”遗忘的人们被一个比利时导演捕捉到、记录下来。
机缘巧合,我发现自己通过种种渠道竟然看过这位导演豆瓣显示唯二的两部影片,不得不赞叹他独到的眼光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注。
一个好的选题相当于成功的一般,但因此我也只能给其一半的分数,因为在剧作及导演功力上实在欠些火候。
(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漏点我认为并无必要)完成了纪录,但少了电影的“精彩”(这种精彩并不与商业电影而论,而是其中对人物情感的深入、人性的挖掘)。
封闭带来的愚昧与二十年前东北下岗潮的特殊背景只是故事的诱因。
2019年,我在Belleville再次遇到她们,我在豆瓣剧照中依旧看到充满恶意趣味的截图与评论。
我看着一潭死水被搅动着,但女性挣扎着并没有获救。
看完电影就跑来豆瓣读评论,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看到很多豆友评价这电影“笑贫不笑娼”的观点属三观不正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有三:“笑贫不笑娼”这句话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
其二,这是句鼓励的话呢还是句无奈的丧气话?
其三,是走投无路后的下下之策呢,还是旧社会留下的玩世不恭的俏皮话儿?
那现今的社会笑什么?
还笑不笑了?
在电影《下海》中,从法国回来的张丽娜靠那个事儿赚了不少,等他们小两口儿的店一开张,两人也就体体面面地当上老板再也不担心温饱问题了,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就让它留在法兰西吧,随着塞纳河一同西去了。
当然影视作品中需要戏剧冲突,若不是突然杀出来的老乡非要跟着一起回来,现实中也许张丽娜并没有打算这么早回去。
作为土生土长的辽宁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沈阳、丹东、大连有很多人去了国外,他们当然不是什么留学深造,大部分人是对下岗自由择业的政策手足无措,又不愿意在家呆着游手好闲或去打麻将,一咬牙一跺脚,跟家里的亲戚朋友凑了钱就去了日本和韩国,也有很多人去了英国、美国和法国,那个时候我读初中,不少同学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在那个时候走的,没走之前他们都是子承父业在厂里上班儿。
现如今,她们不少人有的留在了国外开枝散叶,买了房产在异乡安居乐业,不过每次回国可都是轰轰烈烈、衣锦还乡的。
看的我们这些四线城市的小青年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幻想。
跟电影《下海》中描绘的一模一样,我同学的姐姐出国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往回寄钱了,她们一家人先是离开了老城区的那间小平房,大大方方地搬进了临江区的高楼大厦,后来他家又开饭店、办公司,千禧年后的二零零九年,我同学结婚的时候她姐姐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给他办的婚礼,当时特别有排场还送车送房呢。
就在前几年,听人说我同学在我们市的开发区那边儿买了两块儿地准备搞房地产开发了。
现在除了我们这些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大概没人记得她的姐姐曾是卖菜的小贩了,也没有人笑她姐姐当时在出入境办护照的时候连填表都不会,里面的字儿都是我们帮她写的了。
说这些不是要映射什么,也不是说所有出国的人最后都走了张丽娜这条路,但是国外的月亮没比较圆,那里是更加残酷和竞争的社会,钻石山上不是真的有钻石,旧金山上不是真能挖出金子,你想的国外和真正到了那儿之后的生活很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人有时候往往只看好的一面,他们羡慕、会交口称赞,可在不好的时候,有人会远离也有人会偷笑,那些在国外的人都吃了什么样的苦,也许并没有人感兴趣,也没人想知道。
电影《天长地久》里描述关于下岗时期的场面很真实,当中有批判的视角也有人文关怀,可不论怎样,有些事回头想想并不算是什么坏事。
我们身边那些越来越多的财富故事,越来越多的富人都是从什么时候如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冒出来的呢?
正是那看似茫然的九十年代!
温水中的青蛙易死,跳出舒适区的人们突然被命运撞了一下腰,他们并没掉下贫困的泥沼,而是在布满荣誉和财富的福堆儿里无法自拔。
衣锦还乡的姐妹们成了家族的骄傲,宝马X5的轰鸣声淹没了那些晦涩和无法言说的东西,国外的世界经由这些人的现身说法变成了劳动人民的巧克力工厂,据说那里的贫民窟都能跑出百万富翁。
二十一世纪来临了,科技发达到生活方式都被改编了,可留在人们内心中古老的传统观念并没有消失,笑贫还是不笑贫?
笑娼还是成为娼?
笑还是不笑?
To be or not to be这也许不再是个问题了,不然哪儿来的那么多鼓着脑门儿,削尖了脸,撑大了胸脯,天天用手机不拍脸猛拍屁股的女人们呢?
她们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了美呢还是娱乐大众呢?
不劳动还不爱动脑子,那就活该你贫穷。
也许这句话的本意也一直被实践着,只要你肯努力,你能放得下,那么你的梦想就会实现。
可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是精神上的富足还是物质上的满足?
可谁的梦想会是做一个清贫的诗人呢?
非常意难平,回想细节更让人唏嘘。
在那间上下床拥挤的小房间里,她们虽说是下海的女性,但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女儿上大学而赚钱,有的是为了自己儿子买房而远渡重洋做这份“高薪”工作,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为什么要为他们而活呢?这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在他们一代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
不处于当时的背景,不经历他人的人生,难以揣度他人的想法,纵使自己再多的不理解和无奈。
为了生存,灵魂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主角崩溃大哭的那一晚得到的安慰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不禁想,或许她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的吧,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踏上这条路?长久过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她们主要经济来源,人也难以抽离。
即使主角最后因此还清了债务,这段经历也毁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果代入生活,一个现实中的女性中,难以想象的是究竟她需要遭到多少的身心摧残,该承受多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即使上岸,也永远忘不掉吧。
我仍觉十分悲哀及心痛,她们也只是在边缘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罢了,在远洋外,没了生机、没了领略,更没了自己的人生。
“海水冷,岸上更冷”
昨天经过Strasboug Saint-Dennis的时候看到一群穿着紧身皮裤、头发是十年前发廊的发型、脚踩超高的高跟鞋、且目测都是40-60岁的站街女,和朋友说起才确认他们就是中国来的站街女,并且知道了这部电影。
其实经过这个地方几次都看过这些人,虽然有在怀疑是站街女但是总不敢肯定,一直看到的什么华人是移民里勤奋能干、收入较高的各种报道让我总觉得华人不至于沦落于此。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巴黎有太多素质低下、收入较之当地人极度微薄的黑户华人。
看完电影有一瞬间感到同情但其实想想根本不值得同情。
虽然黑中介罪孽最深重,但是这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就是抱着挣easy money的想法。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巴黎,钱少一点也有少一点的过法,不是所有在国内家里的孩子都非得盖大房子上好学校的。
改善经济条件不是一定要通过违法出国打工的途径。
自私一点讲,经过他们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因为我觉得他们确实是拉低中国人在外形像的祸根之一。
之前去过法国当地非年轻人家里做客,他们没有接触过什么新一代留学生,所以言语中充满着对华人移民的不屑。
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大多是巴黎众多的廉价中国餐馆、美甲店、按摩店里素质低下的华人黑户,自然不会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好感。
希望他们早日被法国警察一锅端遣返回去,回去有债务也是自己造过的孽。
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
《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
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
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
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
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
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
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
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
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
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
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
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
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
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
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
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
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
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
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
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
男主一指,end of story.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上个世纪末的大地上,国企下岗潮席卷。
我的母亲是国企的基层员工,正在经历改制的风险。
父亲是吃皇粮的公务员,一家三口住在公务系统分发的老破大。
那时候的我年纪尚小,很多事情虽然经历却没有记忆。
二十年后的大地,内卷日益严重。
学历贬低,年龄歧视,所有成长起来的90后都在面临不亚于国企下岗潮的压力。
而我也真正地,自发地变成待业人员。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女主角的困惑,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在缩小,可是我们也在面临新的困惑—如何摆脱焦虑。
这过去的二十多年,金钱洒满了每个城市。
普通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更重要的不是变化本身,而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任何一种主义都无法解决。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每个人的故事都和那些微小的感情密密缝。
站街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为了生存下去,总有一百种方法。
我们高谈阔论,讨论选择的重要性,有时候我躲在角落,不免觉得荒唐可笑。
大部分人的生活从来不是选择题,是是非题。
当年一脚踏入法国,怀着赚钱的想法勤勤恳恳,屡次遭拒的生活令她崩溃,东北丈夫陷入高利贷不停用电话传达焦虑情绪,好一幅逼良为娼的图景。
流入风尘行业,是生活的镰刀向自己砍来时唯一反抗的途径。
一个弱小的女子,站在巴黎冰冷的街头,满脸寒气氤氲。
电影里的巴黎,不再有塞纳河畔的缠绵,不再有凡尔赛宫的辉煌,不再有蓬皮杜的艺术,只有落寞的女人和狭小的上下铺。
变迁的大地,不仅是东方,还有西方。
陌生的黄种人在90年代后期日益占据巴黎,而如今的巴黎似乎也对亚洲人的钱包日益接纳。
可是这样的故事,被发掘采写传播,有太多变迁的意义。
作者:团子姐《下海》是一部悲伤、沉重而又夹杂着现实无奈的电影,就像那句:“海水冷,岸上更冷”。
电影讲述的,是女工丽娜在遭遇下岗后,为了给家里多挣钱,不惜借高利贷出国当保姆,最后在异国他乡的困顿和无奈中,牺牲尊严和自我,沦落为巴黎街头站街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北地区,当时国家在东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之下,无数的国有企业倒闭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下岗了。
丽娜和丈夫,就是这下岗大潮中的一对中年夫妻,两个人一夕之间都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他们被无情地淘汰了。
而他们,也只是当时两千多万被裁工人的一个小小缩影。
为了多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丽娜轻信了中介所说的在国外当保姆可以一个月挣2000欧元的传言,孤注一掷地借了高利贷凑够路费,独自一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巴黎。
人在困境中,会拼命抓住他认为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不及用理智做判断——对丽娜而言,去国外,挣大钱,就是她最后的那根稻草。
然而,丽娜到了巴黎,却发现,一切都是中介编造的谎言。
迎接她的不是什么月薪2000欧元的高薪保姆工作,费劲力气找到的也只有一份月薪500欧元的工作——在一个华人家庭当保姆。
雇主要求苛刻,白天忙碌劳累没有片刻休息的丽娜,晚上就蜗居在雇主家逼仄、窒息的杂物间。
然而即便这样,等到拿工资时,雇主找事儿克扣了100欧元,只肯给她400欧元。
面对这微薄的薪水和强势、不讲理的雇主,丽娜一气之下与之发生了争吵,自然也失去了这份工作。
因为巴黎,从来不缺少她这样的女人,就像雇主说的:“法国最不缺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东北保姆”。
她根本没有议价权,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挣大钱发财更是不可能了。
丽娜有些退缩了,然而在跟丈夫视频时,丈夫提到放高利贷的人,都找到家里来了。
原本丈夫对她的决定就很有意见,再加上家里的债务,困境中的丽娜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如果此时回国,她的家庭和人生,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偶然的机会,丽娜结识了梅姐,梅姐热心地帮无处可归的丽娜找到了住处,她自己也住那里。
原来,梅姐是个“下了海”的女人,是巴黎站街女中的一员,靠着出卖自己的身体挣钱。
梅姐也是一个身世凄惨的女人,老公早早走了,她一个女人独自承担了养育女儿的责任。
种种无奈之下,她只得选择了这条路。
丽娜一开始是不甘心的,她不认同梅姐那样的生活方式,认为那是赤裸裸地“堕落”。
然而,一次次外出寻找新的工作,可每次都失败归来。
梅姐劝她回国:“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有老公,不像我们不是离婚的就是丧偶的。
”然而丽娜要强又倔强,她不甘心就这样回去。
再者,如果真的回去了,借下的高利贷如何偿还?
绝望、无奈之中,丽娜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跟丈夫视频时,丈夫提到实在不行就要卖房子还债了。
坚守道德底线,自己就面临无尽的困境;而另一边,是放弃道德和自尊之后,马上就可以拿到的现钱。
几经挣扎和犹豫之后,丽娜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了梅姐的同行,成为了巴黎站街女群体中的一员。
丽娜在这个过程中,受尽屈辱甚至还遇到过变态,她的内心也处在煎熬和痛苦之中,更不敢跟家里透露,只是跟丈夫说这是自己做保姆挣的钱。
孩子、家庭,是丽娜心中最珍视的,也是她飘在异国他乡唯一的寄托和精神支柱。
每一次寄钱给家里时,也是她麻木悲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欢乐时刻,那是自己忍受痛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是靠着丽娜寄出的这一笔笔钱,家里还清了债务,丈夫还把剩下的钱买了房子和店铺,一切似乎都越来越好了。
弟媳丹丹的到来,打破了丽娜拼命维护的这种美好“假象”。
丹丹以为丽娜靠在国外做保姆挣了大钱,跟丈夫商量过后,前来投奔丽娜,任凭丽娜怎么劝说都不肯回家。
无奈之下,丽娜只得把自己做站街女的事实告诉丹丹。
丹丹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勇气去面对。
然而,再三挣扎之后,她也跟丽娜走了同样的路。
这样的女性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似乎有命运里的身不由己与迫不得已,就像梅姐说的那句“被逼的”。
她们的选择,也远远不是一句简单粗暴的三观不正就能概括的。
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就连一向高傲、倔强的丽娜都低下了头,弯了腰。
莫说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
因为这碎银几两,是安身立命活下去的希望,是有饭吃、有地方住、能把孩子培养好的最终指望。
为了生活,她们抛却了一切可以抛却的东西,却也都在负重前行,承担起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
电影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幕,这群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人,做着并不光彩的“工作”,过年时一起聚会,包饺子,唱着“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说说闹闹,有着难得的轻松欢笑时光。
她们在那个冷漠的国度和城市抱团取暖,汲取也给予外面得不到的温情。
似乎只有在这一刻,才能感觉到她们还是鲜活的女人,而不是麻木的行尸走肉般的“卖肉”工具。
可即便看上去欢天喜地,也不过是一缕缕望乡的游魂。
回不到家乡,心也死在了他乡。
她们是生存以上,道德以下的群体,可这时候你却不忍苛责,更多的心疼和感慨。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生活也不是非对即错。
时代的悲剧,落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肩膀上,足以压垮一个人,一个家庭。
后来,丹丹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而崩溃,丽娜怕她出事,两个人一起回了家。
然而心理承受能力一直很差的丹丹,到最后还是跟丈夫说出了真相。
丽娜的丈夫自然也知道了,他无法面对现实,更无法接受他们的店铺、房子,都是妻子出卖自己换来的,这让他觉得无比屈辱和难堪。
愤怒的丈夫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他无法原谅妻子,只看到了丽娜的“背叛”和“堕落”,却看不到一个女人孤身在外打拼的辛酸。
电影最后,丽娜带着儿子找到了住在一家小旅店的丈夫,她小心翼翼地挽留丈夫:“你不回去,那就把店铺盘出去,我带着孩子过来这边。
”丈夫没有回答,两个人沉默着在厨房剥蒜,也达成了无声的和解。
这样的一个故事,无法用道德来定义或谴责,时代洪潮中的小人物,无法强有力地反抗什么。
更多的时候,对于生活的苦难只能忍受,挣扎其中苦苦煎熬,人生沉沦起伏,命运却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中。
丽娜一家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最底层百姓的苦难史。
然而,时代喧嚣,他们可能早已经被遗忘,唯有自救,自渡。
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人拼尽全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肯定。
佛家讲,众生皆苦,是了。
一如这部电影的英文名Bitter Flowers,苦涩的花朵。
惟愿苦难中,开出鲜花,惟愿生命生生不息,不失活下去的勇气。
这可什么垃圾结局啊 一个自力更生赚钱养家的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卑微
get到齐溪的美感。
抛开所谓专业影评的成分(三分片),说一下对事件本身的观点。有评论讲道“笑贫不笑娼”的放在这部电影(语境)真是不合适,“洗不白”更是莫名其妙的乱立靶子,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先抢占一个道德高地,以换取某种安全感而保全自己似的。电影被随手拿来做为教条的站队中介,如此高赞着实令人无语。虽然我相信当下非黑即白的二元评论或许是出于某些观影者对社会与人复杂程度的肤浅理解,但更多的是当下原子化社会中人们在单一评价体系中带来的缺乏共情与温度的惯性—— 只要自己不处在那样的困境中,TA是永远可以随意挥一刀,并把人往死里踩的。这样的评论应该令人感到羞愧
小时候觉得妓女都是好逸恶劳的,如今结合着那个时代看,更多的是惋惜和叹息。下岗潮在记忆里只是报纸上的一个标题,切切实实看那个浪潮里翻涌的普通人,才明白生存的艰辛。本来日子只要往前走就行了,非要对着亲戚炫富,如果没有丹丹的忽然到来,以女主内心的强大是足以把日子一直过下去的。骂名都让女人担着,真爷们儿都让男人当了。
为什么中国人去国外就不能有一个正常的正经的工作呢? 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哪位说说看,帮我解个惑。谢谢
荷花应苦 苦海无岸
齐溪从此封神!!!整部片子其实就是一部zg版《羊脂球》所有的戏几乎都集于齐溪一人身上:从一开始的坚定到动摇到彻底沦为风尘到最后事情败露后的无奈与卑微……所有的细节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片子的结尾也收得干净利落 很喜欢!只是可惜了导演对于zg时代变迁的把握不够到位 导致我对于女主角出国那几年中家里人经济条件的改善感到莫名其妙 并且两场视频通话的戏我始终有种割裂感
和《浮城谜事》比照着看很有意思,齐溪在这两部电影中的角色不管是深层动机还是表演方式都有惊人的一致性,万般思绪凝成眉眼中的木讷。然而《浮城》中遇到郝蕾,表演技术被全面碾压,到了《下海》又遇到曾美惠孜,感受力又输了十来个层级,非常可惜。(但你看《万物生长》里和冰冰韩庚飙戏时俨然就是演技女王。
还不确定能不能赚到钱,就借高利贷出国?也不知道咋想的,真的愚蠢…后面来的胖女人更加愚蠢,秘密都藏不住,对自己不利的话也能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不是人人都有…
太呆板了
演技好,导演垃圾
这里面的男的太没用了。要能力没能力,要魄力没魄力。学学人家《性工作者十日谈》里北姑们的老公,知道自己媳妇儿钱怎么来的,把媳妇儿当佛供着。剧情来说,没有什么新意,齐溪和曾美慧孜演得都还挺好,但还是有点表演痕迹。
东北娘们全国有名,东北人自己把老家的老底败烂了,全国乱窜
虽然网上一直存在地域黑,但女性,大多数东北女性内心还是强者,她们不愿意一辈子围绕着孩子和家庭。所以迫不得已选择了牺牲,但是回来后,又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谁活在人间不是一场炼狱,生而为人,我不必道歉。
两星半,失望。除了演员和题材,毫无惊喜,你可以想得到下一步会是怎么样的发展,太理所当然也太呆板,一看导演,是个比利时人,对东北的地域性几乎毫无体现,更甭提大环境——他不懂这个怎么能拍好呢?
挺干净简单的故事。
真一般
没看出年代感,也没看出地域景观,拍成这样,白去了一趟了巴黎的感觉,这么拍全程在北京郊区就拍了,根本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就是宋庄派独立电影美学遇上了法国现实主义拍法,可能是想做达内兄弟,但导演对于达内电影的理解连入门都没摸到,骨子里还是国内独立电影的那套,剧作和人物都做的非常糟糕,情节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的程度,主要是外国导演拿到一个这样的题材,主题上根本没有诉求,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没有自己的表达,镜头语言还极其匮乏单调。这两年看了不少思维惯性的独立电影,好像中国女人到了国外就只能站街,或者被强暴,这种直男癌式的女性视角真该好好改改了,可怕的是,比利时男人来了中国拍中国女人,也是这种可怕的视角,感觉独立电影里的中国女性真可悲。
故事很平庸,题材很现实,齐溪付出很大,导演水平很水。
原始的生存方式,思想停滞,情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