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以及在国际化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的持续坚挺,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却似乎并未收到正比例的提升。
反倒是在手头宽裕的中国家庭里,尤其是经济向上的发展型中产阶级当中,更因此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送子出国潮。
当年的外出务工的“大撒把”时代虽已经作古,但眼下的国内教育环境以及国内成长环境的较经济发展的大滞后,却让诸多有能力甚至稍差点能力的家庭,都在极力努力甚至费力地将尚还在襁褓中的孩儿们,带出国门。
尤其是,那些人到中年的家庭里,不仅仅是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烦心,大多还会因此或因为中年危机而所致的家事夫妻事而纠缠不已。
正可谓,家事娃事教育事,事事闹心!
影片《洋妞到我家》,恰如当年的经典电视剧《结婚十年》的外篇!
徐帆与陈建斌的组合,再现了当下中产阶级夫妻的种种困扰与难题。
曾经“结婚十年”时的情感纠葛和家庭琐事,如今却“变作结婚十五年”后的有关孩子培养和教育的大难题!
夫妻间的情感与信任,已然成为孩子问题的附属品。
尤其是当远渡重洋的“洋妞儿”进驻这个标准的中国式家庭后,一场中西合璧又中西冲突的“大家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洋妞儿家教的到来,固然在语言方面,给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一个不错的语境和更形象直接化的知识灌输。
但西方人的文化和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格格不入,也极大地让中国家长不适应。
好东西是礼让还是该争取,以及亲情母爱的该如何给予,让同样还是个孩子的洋妞儿也受到不小的心灵冲击。
而关于孩子成长中的过于溺爱和保护,洋妞儿则切身地给中国妈妈连连上了几大课。
尤其是5岁大的女孩儿在因吃饭时不会吐骨头而被送到医院急诊抢救的桥段上演时,或许大银幕下众多的中国的爸爸妈妈,都会为之一颤。
我们的孩子都是宝儿,但过于保护则会剥夺了他们多少成长的乐趣和能力。
道理,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
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释怀。
移民,在诸多家长眼里,已然成了让孩子茁壮成长甚至安全长大的唯一途径。
影片中的父母可谓这类诸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压力山大的事业,节奏难缓的生活,全为那一纸签证,一张绿卡。
而在洋妞进家门的那一刻,孩子的状态已然发生了剧变:精进的外语表达能力,独立外向的个性,也渐渐动摇着一家人移民的意图。
洋妞儿,好似一面镜子,映衬出中国家庭在诸事中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美好的东西。
影片虽没有给出,似乎任何人也很难给出解决中国式家庭的种种难题的答案,却用生动而情深意切的表达,在呈现出中国当代家庭的诸多“家事娃事教育事”的种种现象的同时,让问题中或烦心或挣扎或恐惧或享受的你我和他们,在共鸣连连的同时,自己亲身去找答案吧。
剧里似乎想给一个对比,移民其实没那么好,但是逻辑上真的说不通。
一个后妈养大,没什么建树的外国孩子,在中国教育方式比父母还好,父母连最简单的安全知识,防拐知识都不知道?
这难道不是gj的高级黑?
不过国外对国人不重视这一点是真的,然而现实中也是挡不住愿意移民的人的。
所以只能说给爱看的人看。
最后一幕,一只强调 结婚十五年,这其实是 结婚十年 的番外啊,这样一品挺有意思的,其实把题材变一变好好地拍一个中年夫妻的故事也非常好,加入的元素让我觉得整个电影是什么 互惠生 的软广,本来中国家长就蠢蠢欲动一触即发,这不是在盲目上加上盲目吗。
演技派的电影看起来真畅快,连小孩儿演技都特别好,还能说一口纯正流畅的英语。
一个热情洋溢的哥伦比亚小妞,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个不争不抢的好乞丐。
一个紧张焦虑到神经质的母亲,口口声声为孩子好,口口声声数落丈夫没钱没时间。
一个在父亲生活中处处忍让,认为人生就是要“开心就好”,改变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的父亲。
1、孩子不能活在真空里,这样是长不大的。
2、语言一定要沉浸式学习,才能来得更快更有效,没有沉浸式环境,就给自己创造和寻找办沉浸式环境。
3、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想把孩子一直拴在身边的父母才是深渊。
4、性教育要趁早,从小就要明白哪些部位千万不能被人触碰。
5、中西方教育就该互相取长补短,吃亏是福,孔融让梨是可以对自己爱的人的,但同时不能丢了野心,不做小羊要成为一只狼。
5、第一次能够自己走回家,以后每次都能走回来,前提是,安全教育要做足,然后再去建立遇到危险的求生教育。
5、中国人想方设法办移民,互惠生欢天喜地把一家人都招呼来中国。
6、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而被分居。
7、家中男人要的礼物不多,只是想让这个当初追自己,现在却处处埋汰自己的女人找出自己是个优点来夸夸。
当父妻关系紧张时,两人坐下来回忆一下恋爱时的感觉,看看对方的闪光点。
两位主演徐帆和陈建斌的演技没得说,就是冲着主演去看的。
但是看完了觉得电影有点浅。
而且,看完的时候,心里有点不舒服。
从头到尾电影就是站在政治正确的角度在批评妈妈的行为。
完全没考虑一个曾经喜欢才子的女孩儿,是怎么变得神经质、暴躁、易怒、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把自己的女儿装到套子里、一门心思想出国……妈妈的这种集大成的中年女性的焦虑感是怎么形成的?
简单一句随大流、没主见就可以解释吗?
导演完全没有解释,只是一味的批判。
陈建斌饰演的爸爸作为导演的代言人,站在道德的高度、站在政治正确的角度,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子在焦虑中沉沦,还觉得自己挺委屈,觉得妻子是自己找不自在。
时不时的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批判几句,说几句肯定正确的话?
我就想问,这个家是你的妻子和女儿的家吗?
你是隔壁邻居吗?
喔,对 ,你是借住在储藏室的一个精子提供者而已。
虽然电影中表现的是徐帆已经一意孤行、不接受任何劝告的阶段。
好像陈建斌所能做的就只有妥协,他自己、徐帆都在说,爸爸是为了这个家而进行妥协,受尽了委屈。
然而事情都是发展的,在事情初露端倪的时候,爸爸的角色在做什么?
在妈妈一点点变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扭转的时候,爸爸的角色在做什么?
到了无可挽回的阶段,爸爸跑出来诉说自己的委屈……这是正确的夫妻之道吗?
他怎么能好不愧疚的表达自己的正确?
导演竟然还在安排最后爸爸的观点、事业都取得了全面成功,妻子也突然放弃的自己的执拗,承认了爸爸的正确……
因为子女教育而选择移民的中国家庭近几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大计,处心积虑想方设法移民国外,让自己膝下麟儿和掌上明珠,享受到世界名校的优质教育,最终成为人中龙凤。
诚然,海外教育优于国内教育。
但《洋妞到我家》这部电影却叫人看到,那种不惜砸锅卖铁、盲目不切实际的选择教育移民,暗藏着一定的风险,恐非是明智之举。
而且,影片给所有溺爱孩子的家长敲响警钟,那便是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
作为一部探讨儿童教育问题的家庭生活喜剧,《洋妞到我家》没有落入生硬说教的窠臼,也没有逼格闪闪的陈词滥调,看似家长里短的搞笑叙事,却有着教育问题上的隐约不安,直至最终豁然开朗,又掀无限反思。
片中热情奔放的哥伦比亚洋妞娜塔莉,来到一个中国家庭做给孩子家教,但中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产生了诸多好玩有趣的爆笑故事。
影片巧妙地利用一个“互惠生”的视角来,显现三口之家的生活态势。
而中西文化的碰撞带来的生活笑料在片中不胜枚举,可以叫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带着愉悦的心情,思考中国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所陷入的误区。
影片虽然是虚构的,但深刻的揭示当下中国家庭对于家庭问题的迷思与困惑。
故事里徐帆所演的奇葩老妈,为了让女儿皮皮出国,还拼命赚钱工作,可她的努力换来却是女儿陷入孤独的烦恼,。
而入住家中的洋妞娜塔莉以一种闯入者的姿态,用一种自由无忌的方式激活了女儿的快乐成长,也冲击着皮妈原有的教育观念,并使得一个平淡之家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片子紧紧围绕娜塔莉与皮妈的教育冲突,来阐述过度保护孩子的成长之害。
片中皮妈尽其所能的给女儿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对孩子的成长过度施爱,使得女儿生活能力难以自理,5岁的孩子居然连“吐骨头”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会,在吃东西时酿成事故。
看到这一幕,观众除了摇头叹息,还能多说些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如皮妈这般对孩子实施过度保护的家长不在少数,过度保护让孩子生存能力差的悲剧屡见新闻报道。
许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呵护,围着孩子团团转。
过多、过分地保护,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独立行为的能力越来越差。
而皮妈在片中对女儿的过度保护,还体现在对皮皮外出活动的限制上,她生怕女儿遇到坏人的安全理由,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剥夺了着一个儿童到外面享受大自然与阳光的自由。
这等于在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
而洋妞娜塔莉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与皮皮打成一片,叫孩子对她亲密无间,就在于她解放了一个孩子自由的天性,驱使孩子在接触社会中了解世界。
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过度干涉孩子的外出活动,只能是束缚其个性发展,容易让孩子富于创造的天性过早地夭折。
看完这片子,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都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一下,你们是否对孩子过分保护,是否人为地剥夺着他们享受玩乐的权利。
若是如此,请赶快放弃这种错误的做法,因为“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
”,只要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何愁孩子不能在未来成才。
尽管《洋妞到我家》主要命题,是在诠释孩子应该怎样来教育的命题。
但影片的含量却不仅仅是单向的,还涉及到移民热潮等社会深层问题,折射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都市家庭所面临的集体性焦虑,展现了现代人探寻生活方式、追问生命意义的历程。
徐帆和陈建斌两个戏骨所扮演的夫妻在片中很有喜感。
特别是徐帆所演的奇葩老妈,言谈幽默、举止夸张,把一个过度保护孩子,有着强烈移民意愿的中年妇女形象树立起来,展现给观众一个可信且颇具说服力的角色。
而那个演哥伦比亚洋妞的演员虽不知其名,但她入门三分的表演给影片增加了戏剧张力。
尽管此篇电影揭漏了很多值得反复思考的话题,但平心而论,真正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孩子要去向何方的有几个呢?
大人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生存的能力、赚钱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搞个温室放进去。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一些,这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有条件就送去留学,没有条件就好好的培养孩子的自身能力,强化他内心的自信感,锻炼他做事处事的能力。
不要让他们去外拼,外在的物质随时会因为某人的一句话被彻底的打碎,而孩子那颗心有可能会瞬间崩溃,且不谈到头来孩子会不会对父母做的感恩。
不管我们的父母本身条件是怎样的,那都不能成为阻碍孩子自身成长的借口。
不管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而人们永远追寻的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外在的物质可以很充足,但却非常容易就会失去。
内心的物质确是一直充足的,一直给,都给不完,这是每个家长最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未来的孩子将去向何方?
你安排的生活是孩子想要的吗?
反复的问自己,反复的问自己,那如果这个定了,那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局就已经定下来了,毫无疑问......不要活得那么累,但也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消极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这其中的平衡点是每个父母需要自己斟酌的。
文:赵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中国电影从文革的禁锢当中走出,一度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当时占据市场主流的,是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以及他们创作的一大批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近两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步,受到好莱坞、类型片的冲击,中国市场上各种题材、类型的电影越来越繁荣,只有真实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却越来越稀少。
《洋妞到我家》正是当下中国市场,最为稀缺的那种新现实主义电影。
它发生在当下,反映的也是当下中国老百姓真实所想与所经历着的一切。
据说这部电影正是根据导演与编剧家庭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改编而成。
所谓从现实中来,回到现实中去,同时又能稍微高出于生活,大概正是说的这部电影。
影片以当下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白领生活为蓝本,讲述了大家最为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移民问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兼具了商业电影的趣味性。
虽然最终电影里的皮皮妈并没有确定是否放弃把女儿送出国门受教育的念头,但是至少她已经明白,把孩子当做温室里的花朵,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倒不如从小就教会孩子怎样面对复杂的社会,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体会到学习带给她真正的快乐。
所谓新现实主义电影,除了故事里所呈现出的那些当下的生活,那些此刻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生活的片段之外,反映当下人,尤其是所有观影者内心所思所想,同时还能适当升华,对观众,也就是正处于如电影男女主角一样困惑的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也是《洋妞到我家》最重要的意义。
影片里的皮爸、皮妈正代表着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夫妻,物质生活已经相对富足,对前途,尤其是对孩子的前途却始终怀着一种莫名的忧虑。
这就是皮妈为什么坚持一定要从小把女儿当做公主养大,并且想尽办法要移民到海外。
当然,这里稍微有个小问题,假如是公主的话,为什么会对《灰姑娘》这个故事情有独钟呢?
这里莫非有什么别的所指吗?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导演和编剧做出了许多努力,找来众多明星客串助阵,更是请动了徐帆和陈建斌这对模范银幕夫妻再度携手合作;更在故事桥段上制造了许多不错的笑料,尤其是那位哥伦比亚姑娘,十分卖力地演出了一位孙悟空一样逗逼的洋保姆,保证了影片的可看性。
但是影片票房依然不算理想。
难道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真的就没有市场了吗?
或者说现在的观众真的就只是希望走进的电影院去看一场不切实际的梦,而不想好好感受一下自己切实的生活了吗?
(文/小义大道)家庭喜剧《洋妞到我家》将于8月8日上映,由陈刚执导,李春利编剧,徐帆、陈建斌、陈一诺等主演。
提前看完此片,感触颇多。
在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看重下一代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样一部关乎于中国教育、关乎于家庭教育的影片出现在大银幕,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诚意的表达。
关于教育类主题内容的影视作品是极具难度性的,搞不好就成了教科书式的说教,枯燥乏味不解风情,不但达不到初衷,更容易让想法和观念在受众面前扭曲、排斥化。
从这点上来说,这部《洋妞到我家》无论从剧情策划和表现形式、以及演员表演上来看,都显示出了主创团队的实质功力,全篇在极具喜感的氛围里,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一一呈现,观众可以跟着情节桥段一边笑、一边领悟和反思,最后达到轻松愉快的欢乐性价值观传送效果。
从国内各类早教班、特长班的疯狂出现,不难看出当下父母对子女教育有多重视、有多着急。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多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所有的希望都赋予在孩子身上,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看的尤为重要。
《洋妞到我家》中由徐帆饰演的奇葩老妈,是这一类着急性家长的先锋代表人物,对于皮皮的教育要最好的,给予皮皮的物质需求也必须是最好的。
当公主一样圈养,当国宝一样伺候。
她可以为了这个宝贝不顾一切,与老公分居、承接各种私活,只要能将女儿送出国,哪怕是给死人化妆都能接受……皮皮妈的想法和观念是现在大多数中国父母所追求的理想,而她们也如同皮皮妈一样为了这个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理想在拼命挣扎。
女儿要富养,这是一直传承下来的老派说法,说的人多了莫名的就成了名言真理,一代一代相传实施,可现实一点了想,那些所谓的真理其实并不是对于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孩子都适用的。
送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高质量教育,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所想要的终极目标。
所以她们想方设法办移民、或是砸锅卖铁变现钞后将孩子送出国门。
而对于这些想法和追求,从洋妞进入到皮皮家后则完全改变了局势。
影片中的野蛮洋妞刚到中国时的那些欢喜镜头,是一种踏入异乡的兴奋呈现,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国人纷纷想踏出国门的一种批判。
而以互惠生的身份进入到皮皮的家庭后,也对皮皮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很大的冲击。
平日里的过度娇生惯养,让皮皮这么大了还不会吐骨头;生活在如此繁华的都市,却无法自由的感受到外面的阳光和大自然的美好。
洋妞与皮皮开放式、自由式的相处和教导,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显著的成效,既给皮皮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生存教育,也让她得到了愉快的童年时光,这种屡次双重丰收的画面呈现,让皮皮妈和我们观众都为之动容。
许多时候,我们主观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甚至是错误性,《洋妞到我家》这部影片从价值观层面去读解,是一次传达正确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艺术表达。
而从某些方面来看,也对一些比较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进行了批判,我们可以为孩子不顾一切的求助最好的东西,但一定不能为了目的而在路途中失去理性和方向,这是影片《洋妞到我家》最现实也是最伟大的意义呈现。
我给四星吧,昨天无聊在家里的电影频道看的,这部电影应该是还原了互惠生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也有中西方教育的思想碰撞,电影在教育上应该是持有中立态度的,就是反应了这些现象,让观影者自己思考,在我看来感触还是很大的,影片中独立、善于与人沟通、善于表现自己等等这些精神特别值得我去学习,或许我真的应该多看一些电影,好的电影能够教你怎么去做人,这里摘抄影片中的一句话“所有的困难都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文|淑的宝麻麻今天来介绍一部冷门国产片,没错,它就是由徐帆和陈建斌倾情演绎的《洋妞到我家》,几年前,看这部电影时,刚结婚,徐帆饰演的母亲在我眼里,简直活脱脱一个神经病。
几年后,当我成为母亲,再回头看这部影片,终于理解了母亲这一身份的不得已。
前言:《洋妞到我家》是一部典型的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秦文娟(徐帆饰)和苏有志(陈建斌饰)结婚多年,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皮皮(陈一诺饰),面对生活的压力,有志在家中显得无足轻重,于是,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文娟的肩头。
痛定思痛,文娟决定移民,为了克服语言障碍, 请来了互惠生娜塔莎辅导皮皮学习英语。
洋妞的到来,将这三口之家的情感连接冲击的粉碎,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皮皮的教育问题,最终冲突迎刃而解,这个小家也回归幸福。
翻看徐帆的获奖经历,这部电影并不低调,她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6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这是一部被雪藏的虽冷门但却接地气的电影,即使今天看来也具有现实意义,影片探讨和揭示的正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真相: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母亲和失语的父亲,下面主要就母亲角色定位、父亲角色定位以及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教育启示三方面来主要谈一谈。
因“爱”神经质的母亲母亲文娟是一名化妆师,爱体面,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一心想移民。
5岁的皮皮从小被母亲当成公主养,她不能去外面玩,因为有人贩子,不能在垃圾桶躲猫猫,因为脏,不能出门“混吃混喝”,因为不淑女。
身为中产阶级的文娟,却用精英模式打造自己孩子的未来:皮皮用的筷子,每天都要烫。
过滤网,是用来给皮皮过滤骨头和鱼汤的。
那些带骨头带刺的东西,都要用一次性手套择干净。
不消化的,硬的东西,要磨碎了才能给娃吃。
除了这些还不够,要顺利移民,还要精通英语,因此花费每月六千元雇来了互惠生。
文娟对孩子百分百用心,对老公如何呢?
和老公分床睡、给老公吃过期面包,还时不时怒怼老公,嫌他没钱没地位。
当然,文娟对自己更狠,内衣旧了也舍不得买新的,钢圈扎到肉了却说缝缝还能继续穿。
文娟为什么沦落成了一个油腻大妈,用电影片头的话说就是:”想当年我也是个淑女,生了女儿后,就成了褪了毛的凤凰,我每天都愤怒着所有的愤怒,恐惧着所有的恐惧,真好像提着一口气活着,现实活生生地把我变成了另一个人……”
文娟身上有着传统女性的优秀品德:顾家、重视孩子教育,工作努力。
但是婚姻中她却是失败的女人,因为她眼里只有孩子,就连家里的水果都是有分类的,红色筐子里是皮皮吃的无公害的有机水果,蓝色的是大人吃的普通水果。
她口口声声数落丈夫的不好却从未考虑过老公的感受,用苏有志的话说就是:自从有了孩子分床睡以后,他是失眠又失落,因此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真替苏有志叫屈。
我们能说文娟不爱老公吗?
不能,因为只要老公和娜塔莎接近,她都会莫名其妙“吃醋”,阴阳怪气的暗示两个人她才是当家女主。
很显然,她爱家庭,爱老公,但是她常常迷失了自己,甚至忽略了自己。
朋友蒙蒙问她:“是不是长期和孩子睡,在家不化妆,不梳头,出门才一身光鲜,常常嫌老公挣钱少,没本事?
”文娟坚信她和老公最亲密的链接是孩子,但是朋友却说:这年头,孩子这跟纽带太脆弱了。
孩子成了母亲的保命符,但是母亲自己幸不幸福,天知道。
胡可在《成为妈妈后》中提到:“我们常常强调要给婚姻保鲜,其实我们只要让自己鲜活起来就够了”。
虽然文娟常常表现出神经质,但是我却理解、甚至是同情这位女性,因为她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甚至可以说就是我们自己。
某种程度上,文娟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在缓解自身的生存焦虑,她企图通过移民来打破目前的困境,但是却得到了一份“死人化妆师”的工作,这对经常拎着唯一的名贵包包出席重要场合的文娟来说真是绝妙的讽刺。
然而,文娟将这所有一切都找了个最合理的出口——老公不争气。
我们与其说文娟更爱孩子,不如说她缺乏安全感,她建立安全感的方式除了拼命工作挣钱还有就是让孩子避免出现各种意外,我们可以指责和嘲笑这位母亲,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神经质的女人,没错,是中产阶级生存困境,我们一方面努力让孩子跻身“精英阶层”,另一方面自己又在温饱线上拼命挣扎,这是时代之痛。
被“边缘化”的父亲父亲苏有志是文化局的小处长,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公,工作稳定但是地位不高,用文娟的原话就是:“钱挣不了多少,一天还忙得不亦乐乎,家里从来都指望不上这个人,可他活得还挺美。
”他不抽烟不喝酒,遇到妻子发飙,他选择机智化解,他说:“我就是老婆倒苦水的垃圾桶”。
有志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文娟完全相反,他觉得孩子应该带出去见世面,培养生存能力,不应该过度保护。
但是在娜塔莎到来之前,他一直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文娟剥夺了他表达的权利,就连请互惠生这样的事情,都只是需要他象征性的点个头而已。
影片看到这里,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常提到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除了父亲自身的原因之外,是什么造成了父亲的缺位?
没错,掌握话语权的母亲造成了父亲角色的边缘化。
文娟虽然嫌弃老公挣不着钱,正如片头所说,她选择苏有志就图一个“踏实”,但是踏实并不是无能,也不是老实,苏有志所在的文化局京剧改革试验成功,一跃成为公司老总,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和妻子面对面了,当他将亲手买的名牌内衣递到老婆手上的那一刻,文娟这才终于踏实了。
女人成为母亲后,常常怀疑老公不是称职的父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这一社会角色因为和孩子自然链接少,又不善于表达情感,所以在育儿这道门前,常常被母亲拒之门外,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母亲守门员效应”。
“母亲守门员效应”是在父亲教养投入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指的是母亲的教养态度与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体现了母亲对于父亲教养投入的核心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育儿过程中,母亲角色的过度投入削弱了父亲的地位和作用,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却是每一个中国家庭面临的现状,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养育孩子,父母双方不是你强我弱的格局,而应是合伙经营的模式,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影片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互惠生娜塔莎的到来,是皮皮家的一剂兴奋剂,影片透过娜塔莎的视角,呈现了文娟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种种弊端,导演用残忍地方式撕开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遮羞布,但同时也赋予了影片正能量结局的可能性。
《洋妞到我家》虽是一部喜剧片,但在一连串嬉笑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对于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1、对孩子过度保护真的好吗?
皮皮喝汤骨头被卡住院,娜塔莎自责哭泣,文娟说:“你还有脸哭?
”没想到娜塔莎反问一句:“孩子过度保护好吗?
开开四岁会吐骨头,皮皮五岁了喝汤还要用滤网过滤,这都是你一手造成的。
”令人欣慰的是,皮皮走丢后,她按照娜塔莎教导的方法,避开坏人、通过帽徽正确辨别出真正的警察并发出呼救成功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锻炼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培养生存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用的教育。
反观娜塔莎在从西班牙到中国的过程中为了省钱转机,能在机场呆两天,这样的苦可不是一般孩子能忍受的了的。
娜塔莎除了交给皮皮安全常识,还提醒文娟说:“性教育要趁早,女孩要学会保护自己。
”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女士在《童年的秘密》一书开篇,首先对父母进行控诉,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内在有一套发育系统,从受精卵开始,这颗小小的生命就以惊人的力量在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生长,是成年人的父母干扰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们应受到谴责。
日常中,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独立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娜塔莎和皮皮一起出去玩,皮皮不肯自己拿水杯,娜塔莎不急:“不拿对吧,我拿就是我的咯,待会你想喝水了,就得求着我,哼……”皮皮一听不干了:“我要拿,我要拿。
”对嘛,自己的水杯自己拿,独立自主从小做起,拒绝当套子里的小娃娃。
2、最好的东西要留给别人还是自己?
互惠生娜塔莎,性格奔放热烈,因为她的出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依次展开,影片中关于“孔融让梨”的争执更是发人深思,苏有志跟娜塔莎强调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娜塔莎坚持认为最好的东西应该留给自己。
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在众多的儿歌当中,我比较反感给孩子听《李小多分果果》。
李小多,李小多,分果果,分果果,大的分给张小弟,小的留给我自己。
以前,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我真正有了孩子后,却发现背后错误的逻辑。
首先,孩子有权利决定手上的东西如何分配,包括将好的东西留给自己;其次,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不能强迫他分享,小孩对于物品的认识最开始都是“占有甚至是抢夺”,从而建立物与物的概念以及人与物的所属关系;最后,教会孩子认识分享的本质其实是交换,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子,我们互换,而不是我把梨子让给你吃。
“孔融让梨”的经典不在于将好的梨子送给别人,而是心中时时处处要为别人着想,就像影片中的娜塔莎,皮皮骨头被卡喉咙住院,为了免去自己的罪责,她不惜打黑工挣钱,她虽然不认可孔融让梨的典故,但是她心里有皮皮。
除了娜塔莎,影片戳中我泪眼的一个细节是:皮皮走丢被警察送回家后,文娟和老公发现娜塔莎不见了,她着急的说了一句:“这也不能一天丢俩孩子啊”。
在找回娜塔莎后,文娟亲手为她煮面,当听说娜塔莎被后母虐待的经历后,文娟拥抱了娜塔莎,而娜塔莎也喊了一声妈妈。
“文学典故”是文明演化的结晶,但是,我们在教会孩子分享之前,首先要交给他,自己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作为个体,他们有表达主观欲望的权利,更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利,这才是一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社会属性。
3、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影片结尾,娜塔莎即将离开中国的前夕,孙红雷饰演的工作人员在互惠生告别宴会上,朗读了一名德国互惠生回国后写的信。
“在中国,父母会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有名的幼儿园和学校上学,其它时间不是学钢琴,就是上英语课、舞蹈课。
而我小时候常常爬树,卖自己花园里的花,我也会从树上摔下来,或者被小刀划伤。
但我的爸爸妈妈认为,这是我成长的一部分。
中国的父母不一样,他们会去保护,甚至是在什么都还没发生的时候,就把孩子放进了套子里。
”“中国的孩子非常孤独……在德国的孩子玩的是游戏,是需要和父母分享的游戏,而我在中国家庭最大的感受是,爸爸妈妈在家,却让孩子觉得没有家。
这封信虽在指责父母,但是背后赤裸裸的真相却是:中国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夫妻双方在家庭经营和育儿理念方面产生了偏离,那么,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①孩子需要爸爸妈妈彼此相爱;②孩子需要父母精神的陪伴,而不是物质的充盈;③孩子需要与大自然接触,感受世间万物,学会成长。
综艺节目《奇葩说》里一位辩手颜如晶,她说: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20集,他会慢慢的变,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你不看就补不了了,1到20集你不看就永远没了。
所以说:父母要做到这三点,易如反掌却又难如登天。
结语:娜塔莎离开中国前,给皮皮一家准备了惊喜:一个有帐篷、彩灯和气球的公主屋,娜塔莎告诉皮皮:“你,才是真正的公主”。
影片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内心的富足和强大才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我们拼命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却发现他已经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
共勉。
——感谢阅读——我是@淑的宝麻麻,爱好古典文学和育儿心理,左手带娃,右手码字,欢迎关注,一起探讨诗词育儿、科学育儿。
导演人脉挺广的
轻松幽默的家庭剧。
初看简介觉得是个可以放松的无脑电影,看到一半弃坑了,比想象中无脑太多了→看的时候就觉得满满央六风,点开影评区发现自个儿判断得挺准
overprotection
中西方文化的猛烈碰撞,有看头笑着笑着就哭了
看过。
如何证明国人不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标准答案二
挺好一电影,为啥评分这么低?豆瓣的高冷?
你民就配看这种了,受够了徐帆演这种苦大仇深老妈子了。
还可以吧哈哈
为什么看了一部广告 白费了好卡司
中西文化的碰撞很有看头,值得让更多人观影和反思。
什么啊
中西方文化差异题材
演得很好,特别主角……是互惠生的广告打得太·
很久之前看的,中西文化碰撞,挺有教育意义,3.5星
家庭情景剧模式,再加以中外教育差异制造笑点。徐帆和陈建斌都演技派,一个泼辣干练,一个唯唯诺诺。最后又回到主旋律了,移民没啥好,在外国生活不比中国好。
有一部讽刺中国传统教育的片子,这一点蛮好的。但是这个洋妞太疯癫了,有没有
无病呻吟的主旋律影片+每个家庭都有的或多或少的神经质母亲。
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