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直译是《恩德培的七天》。
不知道为什么要译成《火狐一号出击》。
讲的是42年前的一次轰动世界的劫机事件。
巴解组织和德国红军派共同策划了这起劫持法国航空的飞机的事件,并且在乌干达独裁者阿明的支持下,降落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
机上有一百多名以色列人。
劫机者以这些以色列人做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关押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当局考虑再三,终于决定武力解决。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早已知道。
解救过程很顺利,打死了劫机者,三名人质丧生,以色列特种部队死亡一人,就是带队的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中校。
顺手还炸毁了11架乌干达的米格飞机。
这些战机为乌干达空军的全部主力。
救出了其余所有的人质。
在这个电影之前,已经拍了至少三部关于恩德培行动的电影了。
无非是乱打一气,凯旋而归。
所以,这部影片编导没有循以往常规的拍摄手法去直接演绎这个故事,而是加入了许多人物的思想活动,以及编导认为与这一事件有关联的场景。
如以色列政府的决策过程,劫机者们面临杀死人质前的各种考虑,人质们的种种行为等等。
使得观众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解救行动本身的刺激和惊险,而是从政治历史人文信仰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
虽然其中有不少是编导自己的揣测,却也使影片生色不少。
例如其中的两个场景。
一是两个德国劫机者的思想活动。
他们俩属于德国红军派。
这个组织成立于1968年,自我标榜为共产主义者。
实际上,他们没有人懂得共产主义理论,只是从一帮子不甘于平淡的左翼青年对现实不满,变成了恐怖主义者。
对于他们,杀人是过程,也是动机和结果。
这两个参与劫机的德国青年也同样如此,脑袋里充满了极端的思维。
但是,当他们接到指示,一旦和以色列政府谈判不成,就要杀死人质的时候,他们也彷徨不安。
毕竟用手中的枪去杀死成百名手无寸铁的无辜人质,远比面对自己的死亡更加艰难。
到现在他们才明白,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是双重人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是那个自愿留下的法国修女。
与她同行的修女有好几个,都知道走意味着生,留下面临的是死。
而只有她在被释放的时候要求留下来和剩余的人质一起。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查她的动机。
和机长乘务员一样,支持她这种做法的或许不是信仰,也不是职业道德,而是人性。
影片中的乌干达总统阿明,纯粹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人性的家伙。
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不给他提供军援,他就想黑以色列一把。
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死了45个人不说,还没了空军。
就是这样一个混球,居然还统治了乌干达七年之久。
当地人的文明水平和开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还是先不要说别人,在咱们这里,这种人也不少的。
虽然出现的荒唐事远没有劫机的动静那么大。
影片还着力渲染了以色列政府在对待这一劫机事件中的决策过程。
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的流离失所,几千年的受尽凌辱,培养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忍的性格。
默默的生存,默默的赚钱,默默的面对大屠杀。
建国之初,他们也以眼还眼,无情的烧毁巴勒斯坦人民的村庄,驱赶村民,杀害妇孺。
历史就是这样在无情的重复中缓慢前行。
在培养了巴勒斯坦人仇恨犹太民族的同时,也造就了以色列自信和自卑兼而有之、强势和担心孤独兼而有之的品性。
所以,他们的决策是犹豫且漫长的。
如那个舞蹈编导所说:“跳舞就如同生活。
如果你受了伤,你会变得有所顾虑,这可以理解。
但如果你变得过于害怕,以致永远有所保留,就没有了纵然一跃的决心,那你就永远跳不好舞”。
在营救取得胜利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丝毫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
他说:“如果我们永远不跟其它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生存还是死亡?
这个古老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以色列人。
说到舞蹈,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从头到尾都穿插了一段现代舞的排演过程。
创意很好,舞姿更好。
特别是结尾处,一个男人艰难的用尽全力挣扎前行,去追赶远处奔跑的少女。
把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限。
似乎象征着犹太民族背负三千年的苦难,去追逐现代文明的脚步。
坚定,不屈,义无反顾。
这部电影里,看看这个舞蹈也值了。
被人评分:7.5。
《火狐1号出击》电影更多的是反思,精神崩溃的人质、迷茫的左派恐怖分子、压力巨大的以色列决策者们。
冗长有余,紧张不足,电影中提到“惊奇和速度是关键”,并没有体现出来。
应该最紧张最精彩的突击行动那一段,却被那出看不懂的舞蹈打乱了。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种兵长途奔袭4000km,突击乌干达恩德培,解救人质。
有决心才有行动,行动总比坐等强。
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
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
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
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跳舞就像人生Dancing, it's like life.你受了伤就不敢跳了这没什么You get hurt, you retract. That's okay.但如果你变得害怕总是小心翼翼的But if you become so afraid that you' re always guarded从不肯去冒险and never take a leap of faith 你就不能跳舞了you won't be able to dance.再来一次Again.
影片的背景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一次劫机事件。
而且为主的两个居然是德国人,这一男一女,纯粹是带着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做的这事。
他们因为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困难,所以自觉自发地为巴解工作。
劫机后,他们带着飞机上的几百名乘客到达了恩德培,在那里好以色列政府谈判,要求对方释放巴解的俘虏还有其他的。
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和平斗士”;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是“恐怖分子”。
当然,恐怖分子,无论如何政府都不愿意采取谈判的方式,因为一旦谈判了,就将有越来越多的“劫持”事件。
以色列军方决定要武力解决,最终通过了,并且成功解放了一百多名以色列乘客。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包括当初俄罗斯解决车臣恐怖分子劫持学校师生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电视居然还直播现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那个假装怀孕两个月顺利获得离开的姑娘,真正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智慧的是,她看到劫机者同意小孩子上厕所,所以才这样做)。
其他的人,真心没有什么大概率存活。
毕竟政府一般都不会真心谈判。
以色列总理,对得意洋洋的国防部长说了一段话:如果我们永远不和其他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艰难的博弈。
2018/6/29 �6>�,j�???T}
很惊讶这么多人喷这部片子,仔细读了他们的观感,发现不少人想看到详细的营救过程演绎,神秘的摩萨德特工如何搜集情报,优秀的飞行员驾驶运输机高难度低空飞行,精英突击队战士如何迅速出击和撤离……因为恩德培行动史无前例,太过于传奇色彩,所以来到影院的中国观众都带着自己对此事件的想象来消费这场表演,远离我们生活的表演节目,无可厚非。
可惜,导演让他们深深失望了。
有人恨恨的说巴以冲突的动作片,浓墨重彩两个德国劫匪干嘛?
简直猪一样的队友 ! 红色旅,最著名的恐怖组织,在物质丰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最具理想主义崇高目标的革命青年组成。
这个视角,恰恰是主创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真实反映欧美主流社会对这事件的态度,对近百年来中东世界和西方世界冲突的反思,真实再现了左翼政治思想对欧洲社会的剧烈震荡。
和思想同样充满力量的就是现代艺术,片中现代舞蹈的强烈冲击力表达的真是酣畅淋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够想象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有多么激烈,多么残酷,多么的浪漫……如果只想看自己想看的应该去看类型片,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就骂,就不要怕外人嫌弃我们国人素质低了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1星,拍的不好。
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
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
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蒙太奇成了蒙头转向。
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在观众期待了一个半小时之后,营救行动伴随着脱衣舞?不可接受的白痴导演。
事件本身太扣人心弦了。营救过程与舞蹈表演的穿插剪辑很加分,营造出富有张力的视听观感。两个德国人的动机和心理转变历程也刻画得挺完整。尽管就事论事没什么时代格局,但还是很好看
因是我感兴趣的以色列话题加上半星。很精彩,故事不用说,真是发生的事情根本就是编都编不出来的,千里派兵,凭空营救也只有以色列这种绝处逢生的国家才做得出来的。电影的编排也很好,文戏武戏都足,穿插得天衣无缝。其中的有几段对话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值得人们深思。
德国理想主义赤军旅革命家小书商,巴勒斯坦国恨家仇民兵团,以色列总统内阁和实战小兵,一场现代舞……“人们要的不过是尊严,只要马桶就能带给人尊严,一个水管工顶十个革命家。”涉及角度太多,每一方都浅尝而止,有点靠台词喊口号之感;但作为《精英暴队》的导演,三观还是蛮正的
所有的前期铺垫,都是在积蓄力量为了最后的爆发,战斗情节只有几分钟。和《追击本拉登》、《艰难一日》的叙事手法有些像,七十年代的氛围营造的不错。
对于想了解这段历史的值得一看。BTW 裴淳华老师真的很左唉……
这样的题材拍的这么平淡。
见鬼了,这居然是精英部队的导演
影片最后写到一共死了45个乌干达士兵等等,最后才是丹尼尔和裴淳华扮演的2个德国人,这就是本片的尴尬之处。本该是主角的巴解组织和拉宾的直接对抗,结果过多描写丹布和裴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和索然无味。最后高潮穿插舞蹈则因为男女朋友关系描写的不明确显得突兀和讨厌,可惜了这一次经典反恐案例!
6.5/10 雖無拍出體材的新意,但還是很好看的,節奏控制得很好。個人覺得不太好的是現代舞和前後線不斷的穿插,表意很明確是在說左翼思想下群體運動的裹挾性,但還是還是太楞、太突兀了。
以色列通过几次果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军事地位!
观感与希望落差太大,和精英部队相差太远了
本可多下笔墨讲事件起因,用人物命运来点题和平成为反战片。可本片显然没这个野心,完全不谈政治大环境,巴以多年的困境只在片尾字幕出现,小心谨慎不敢有一点政治错误,乏味。OK那导演是想拍动作片,可day1—6极其拖沓完全没有《精英部队》的张力,营救和政治决策都疲软,舞蹈更是败笔,失望。
烂片,我想看的是:双方动机和筹划、事件进展的扣人心弦、交火时的激烈冲突,不是对两个白傻的性格描绘
1个工程师,顶50个革命者。
不管,反正这种美式人质营救混搭欧洲文艺片反思的调调我很喜欢。从人的立场出发,一切都圆得通。这也是最该立足的创作立场,而不是为了某某某集团。一部清爽好看的影片。
6.5/10 分。2024.01.08,初看,蓝光REMUX。整体普普通通,节奏缓慢。唯一的亮点是最后的进攻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那一段。裴淳华,特别适合这种外表文静内心疯狂的文艺女青年呀。哈哈。在巴以冲突的今天,本片别具一番风味。七十年代的特种部队,明显非常不专业。另外,两段舞蹈,文艺盲我都没看懂啥意思。
最人道主义的劫机,说不定这才是比较真实的,而非有太多戏剧性才算劫机。过程和视角还算不错,各位演技都很好。
血腥战争与现代艺术的同构或许反应了深层逻辑。
这部电影给参与这次事件的每个人都赋予了人性的意义。最美的镜头当属最后舞台大幕拉开与特种部队所在飞机舱门打开结合一起的那一刻,那一刻大戏与大战一同上场。我想同时导演也想表达歌舞升平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