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都快要过去了,女人在电影里还是只能当只会穿情趣内衣拯救阳痿老公并乱发脾气通通摔门的家庭泼妇,还是只能当脑残一样追求文学活在梦里的癔症人,还是只能当干三陪所以在村里抬不起头且在夜场普通话都说不囫囵但陪了两回KTV就能遮蔽真正的文学男人的玛丽苏写作大手。
“伪大”的少年作家偷拍洗澡之后准备就寝的女同学,如此夸张的违法犯罪,最后也淹没在“人生荣誉认知”当中。
可见《二手杰作》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有多低能。
两星半给于和伟老师,剩下半星给毛不易。
两个感兴趣的细节试图解读一下。
1 马老师坠楼时笑了这一次他完成了作为一个老师传道解惑的使命,护下了学生。
又作为唯独清醒且痛苦的思考者,终于拥抱了这个世界,实现了马墨遗书中的所有心声,“我去死,你们去活。
谁的结局更好,只有神知道”。
原来马老师的最后一课,一开始就教给我们了。
2 马老师最后说了三遍,我想回家。
一方面,马老师折腾了一宿,意识到自己单打独斗的虚荣徒劳一场,没有人认可他写这本书的事实,除了他的家人。
他后悔为了面子舍弃家人,所以悔过决定回归家庭,逃跑时用床单包裹隐喻家人会帮你对抗世界,相互扶持,遮风挡雨,真正的朋友也会帮助你。
这可能是过审版想让我们理解的意图。
但事实上,潘冬妮的笑,是她前面从未出现过的表情。
即便是她真的笑了,那也会是中年妻子在长久婚姻折磨下突然有的一丝欣慰,不会像电影展示的这么释然美好。
于和伟和倪虹洁精准的演技,似乎传递出,这是美好的结局,但这不是真正的结局。
马老师跌落,就是真正的结局。
联系“绵羊才成群结队”,暗喻做独行的猛兽太痛苦了,他想回家,回到人群中,宁可从未清醒过。
马老师宁可无人问津、在阳台笔耕不辍,也不想承认文学已死,无人在意真文学,现在的文学就是拿来请客的,尽管他曾经那么“身体力行”地实践过,试图让更多人关注文学,看他写的书,听他讲的话。
这是脱离了肉体的意识最后的呼救。
世人畏惧的死,他试过了,也不是好的结局。
什么才是好的结局,可能是荒诞本身。
看剧情介绍的时候,我以为《二手杰作》的着眼点在于中国式父子关系。
我估摸着,里面有一个激烈的父子关系碰撞,前半段让观众都心有戚戚,感受到人在家庭关系中的挣扎。
在喜剧化的呈现之下,观众的心态就像一边搜着春节回老家的网络笑话,一边回到家去应付七大姑八大姨;到煞尾之时,电影再强拗一个春晚式的大和解……然而当我看完本片,才发现自己的预期错得有多离谱。
一句话,这部《二手杰作》,不枉我在腿伤后,在这个温暖的秋夜,慢吞吞地走了挺久去看……这部电影跟东方式父子关系当然有关——东方式的爹才会这么不见外,觉得我的就是儿子的,儿子的就是我的——但更多是关于个人,关于一个不再年轻也不怎么可爱,在志向、事业和家庭乃至夫妻生活方面都不断缓慢受锤,但是还不肯认命的中年人的故事。
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况味的故事。
主角马寅波,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由于和伟扮演——于和伟的演技真的吓到我!
要知道,10月初我还在看《坚如磐石》,他在里面演残忍又风度翩翩的黑社会老大,他手拿大铁扳手、砸人脑袋血浆横飞的那一幕,成为经典的噩梦素材。
但是到了10月底,我就看他在讽刺喜剧里演一个畏畏缩缩的中学语文老师……在电影最初五分钟的适应期过去之后,我就被他的表演说服:于和伟,他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分落魄三分狂的中低层“知识分子”吗?
那瑟缩的姿态、凌乱的灰发、填鸭的上课方式,完全就是教了一辈子书才能有的模样和气质。
什么黑帮老大,不存在的!
有人说于和伟在50岁一代的明星里面可能是演技最好的,我看完以后深感赞同,甚至觉得无论丢什么角色给他演,他可能都接得住。
《二手杰作》的导演是新人王子昭,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遇到这样的一个演员,是多大的幸事。
(演技这种东西挺神奇的,你会觉得演员在“合格的表演”之外,还有一种独独属于他自己的灵气和发挥。
)郭麒麟演马寅波的儿子、高一学渣马墨,一露面就全场爆笑。
套着偏大的校服,表情呆滞,厚嘴唇张着,风中凌乱的发型,随时爆痘的皮肤,谁高中年代没有这样的男同学啊!
哎,郭麒麟演的古装戏和现代律师戏都算是深入人心,谁能想到他演一个智商不高的高中生这么服帖。
他在戏里“雅好摄影”,老偷拍班花(偷拍是现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重视,也希望以后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
正是由于他酷爱偷拍班花,才有了后续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
(有几个镜头他还是比同学都成熟一截的,但总的来说真的好像高一留级生啊。
)马墨晚上爬到女生宿舍二楼偷拍,从外墙摔下,被送进医院,有成为植物人的可能。
要面子的老爸马寅波为了不让大家认为儿子是因为偷拍才摔的,就发挥自己的语文特长,给他伪造了一封非常文艺的遗书:“里尔克说……我不愿意做一个庸人……”这封遗书感动了同学们,感动了老师和校长,还吸引来记者采访,引发大众关注。
于是出版社也适时出现,要帮马墨出书。
作为一个屡败屡战的文学中年,马寅波有一屋子现成的退稿。
为了圆谎,也为了给马墨凑医药费,他就从退稿里挑出一些给出版社,没想到这本《少年的你去哪了》以黑马之姿,成为百万级畅销书。
马寅波一时扬眉吐气,仿佛是自己的文学才能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一系列风波后,当他想用自己的名字出第二本书《归来仍是少年》时,他却遭到拒绝、否定;于是他孤注一掷地自己花钱出书。
他为买榜所做的努力,又引来监管部门的注意,最终他穷途末路地上了天台……作为一部讽刺喜剧,《二手杰作》有一个非常好的剧本,每一步发展都出人意料。
最后的天台戏,也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小高潮:要自杀的马寅波遇到了另一个要自杀的畅销书作家小美,他把小美拉回来,给她分析“你为什么想死”:“你虚荣,你好面子,你以为自己很重要……”说着说着,他也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然后,当你以为他俩就要互相搀扶着下天台了,风波又起……除了剧情走向的意想不到,里面的台词也很精彩。
比如社长说畅销书要“字大行稀”,编辑吐槽说:“字再大就成字帖了。
”编辑跟马寅波说出不了书:“就算你们父子是一个大仲马一个小仲马,那我们编辑部也没那么大草原哪。
”中二文青的班花:“我很感性,我也是上升双鱼座。
”班花:“马墨,你不在这些天,我看了好多自杀作家的书,什么海子,三毛,对了,还有屈原。
”出版社长:“我们出版社这资金有问题,等明年房地产不行了,热钱再回到我们文化产业……”马寅波愤怒:“我算是看明白了,你们……你们根本就不为文学!
”他请宣传记者的时候的对话:“塞红包啊,不应该吗?
”“为了文学请客吃饭,太应该了!
”发布会当天暴雨如注,马寅波对着空无一人的座位吼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我,我马寅波!
”……可以看出,编剧对出版业的流程和积年八卦都非常了解。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熟悉豆瓣,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也是豆瓣重度用户。
文艺班花妹子是爱分析星座的豆瓣用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豆瓣小组给马墨送花和祈福,大家讨论书也必提到豆瓣网,等等。
电影院笑声不断,那些嘲讽真是深得我心——我们豆友从来都是对豆瓣又喜欢又嘲讽的。
当然了,编剧也很熟悉”文艺中青年“这个物种。
马寅波的角色写得非常饱满,就像《红与黑》里的于连,《幻灭》里的吕西安,《聊斋》里的那些秀才。
他志气大到吞天吐地,付出的努力也并不少,可是又如何呢?
他龟缩在家里小阳台上写啊写啊写了三十年,每一篇文章带着希望寄出去,每一份退稿又带着幻灭的气息回到他手里。
“我只是想要一间自己的书房!
”他和老婆吵架的时候说。
他这句话可能是编剧特意化自伍尔夫的名句“每个女人都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也可能并不是,但想到这句名言就让人忍不住为他心酸地笑一下)。
他吵架的时候狠狠拿起一个杯子,可是泼完水又把杯子轻轻放下了。
他老婆走过去把杯子砸到地上:“你就连砸个杯子都不敢!
”后来借着儿子的名,把自己写的东西出版了,他是有点得意,但他也不想借着儿子的名字在世间行走,因为他真正要的不是钱,也不是那点假的名声,他其实是有骨气的——虽然不是很多。
直到自费出书了,砸钱买榜了,才更发现自己坚持的那点东西,越发的艰难和虚幻。
天台之上,他开导要跳楼的小美,也同样开导了想不开的自己。
而最后他在医院坚持:“我要回家!
”一家三口逃离医院的情形又傻气又疯狂,可这才是他的“大作家狂想曲”真正奏完,意味着他黄粱梦醒,回到一蔬一饭,回到对生活本身的敬意。
总之,这部片编剧编得好,演员演得出彩,剧情丝滑又出人意料,全程高能搞笑,而且细品之下也颇能感受到人生的苍凉,又很豆瓣,开分之后,有什么理由不能拿高分呢?
这让我想起《爱情神话》,一样有一种海派喜剧味道,新导演,小成本。
说不定也是一匹黑马。
蛮好的讽刺作品啊,剧情不错还蛮搞笑的,爆米花片,7.0应该有啊,观众对国产片普遍要求好苛刻,各种挑剔,可能是爱之深,责之切吧😂😂如果剧情一模一样,换成韩国泰国日本喜剧,估计7.5分以上没毛病。
所以,我得出一个技巧——只要是国产电影评分要加0.5-1分,比如豆瓣6.5分以上国产电影就相当于国外7-7.5分,是可以看的。
拍摄 特效 笑点的密集程度都不太尽如人意还好有新颖的部分,不然我的票钱真是打水漂了最想吐槽的就是结尾马寅波跳楼的那一段,他下降的速度和地面上人们移动的速度完全不成正比,还出现了好久,这一段比剧里的大部分笑点都好笑还有剧中的配音,非常值得吐槽,很多口型与声音不符的片段还有很多,明明演员情绪很激动,但配音却很冷静的片段也有很多在片子里有很多深刻的隐喻,但是在结尾出现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是出版社老板入狱,从此出版社再没有坏人(大概意思)整部片子贯穿了很多隐喻,但结尾有一个特别童话的结尾,感觉有一点矛盾作为一个喜剧,他确确实实让我笑了,但笑与哭的比例是对开的作为一个上了12个小时班的社畜,在面对要上14个小时的周六的压力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在周五晚上7点看一个喜剧放松一下,但他却妄图搞哭,我真的很难抒发压力,最后的最后,一个高中的孩子去爬女生的宿舍楼偷窥女生,偷拍女生,在女生澡堂外蹲守,但是最后却考没有受任何惩罚,父亲也是在帮他遮掩,而不是教育,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没受到什么影响,甚至还隐隐约约的透露出来一种诚实的人设剧情可能是想要在片子中反映出一些人们错误的行为或选择,从而警醒人们,但是一部片子里全部都是错误的行为和选择,真的会让人看的很累
因为于和伟老师点进去看的。
一开始觉得它是一部荒诞喜剧。
直到后来的二十分钟才慢慢看懂。
非常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影片讽刺了现实,讽刺了所谓流量,热点的成名经历,讽刺了人们盲目的追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捧什么。
纵然你再有天赋才华横溢,没有话题没有热度,就没有资本捧你。
儿子有热度有话题,出书就万人追捧,马寅波出书却无人问津。
可是这书是一个人写的。
真是讽刺…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各种的力不从心积压开始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成年人精神崩塌的时候,没有一件令人糟心的往事是无辜的。
女作家小美的精神崩塌与马寅波的精神崩塌,各有各的苦衷,但无不是殊途同归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成年人精神崩塌同病相怜的共同点是过往的伤疤被人无情地揭开,流着血,别人非但没有丝毫同情,还洒上一把盐,看你痛苦难当,别人却把你的这种痛苦当成是话题与热度,打包商品一起新鲜出炉就地售卖。
你的苦,没有感同身受的劝慰。
你的痛,没有同病相怜的哀怜。
你的苦痛,只会成为别人的谈资与炒作商品时香喷喷的佐料或是让商品更加有卖相的添加剂。
最窒息的马老师已经劝下小美,小美却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又要轻生。
马寅波为救小美,意外坠楼,真正的马老师没死,他虚荣的过去却死了。
过去种种譬如往事一样死去,未来种种譬如明天一样新生。
马老师在救赎他人的过程中也在救赎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永远比死了更需要勇气。
人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自己和解。
毛不易的神曲想起的时候,内心的酸楚也油然而生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个和马寅波一样不甘平庸却又碌碌无为一生的人呢。
所以我们要和自己和解。
影片非常有意义。
好看的。
四星。
今天小乔要谈的是看了很久了的《二手杰作》其实小乔本来想看《困兽》的无奈,放粤语版的那家影院真的是太远了真的很爱吴妈
抱着看喜剧电影的小乔,去看了《二手杰作》可是笑不出来,甚至觉得委屈难道真的只是在庸人自扰之
王子昭导演许渌洋 刘晓丹 王子昭联合编剧于和伟 郭麒麟 倪虹洁 许恩怡 张子贤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6.7分,推荐指数五星院线正在热映
接下来内容涉嫌剧透,请谨慎阅读于和伟饰演的男主马寅波,人到中年很多都力不从心面对漂亮的老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别的不说,倪虹洁身材是真的好家里还有一个令人头大的孩子高一复读了两年,功课依旧跟不上同事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力有问题
郭麒麟饰演的儿子马墨,看起来智力确实像是有问题的样子郭麒麟为了这个角色付出蛮大的呀变得又胖又丑,差点认不出来了
马墨喜欢班里一个女生,经常拿着手机偷拍她许恩怡饰演的许思思,就是被暗恋的那个女孩许思思根本不喜欢马墨,甚至有点讨厌
马墨还是一如既往的跟踪偷拍许思思甚至爬到了女生宿舍楼上去偷拍不知道是不是太激动的愿意,坠楼了一下子昏迷不醒了
儿子被定性为流氓,作为父亲的马寅波自然觉得丢人他连夜挥发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儿子写了一封“遗书”把不学无术的流氓儿子,包装成了阴郁公子一封情绪饱满的遗书,更是让他变成文坛冉冉新星
马寅波甚至借助儿子的名气,把自己没能出版的作品出版了甚至还成了畅销书一下子火了拿了奖,有了粉丝,还赚了很多钱
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他的作品终于有人认可了接着儿子的名字抒发着自己难以抒发的情感
他开始流连于酒吧,他依旧趾高气傲以为是自己的才华终于被发现了
他以为自己终于被看见了他以为所有的喝彩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可是妻子告诉他,书火是因为儿子,而不是他
他为了证明自己,找到出版社为自己出书可是出版社却拒绝了他,转头就为玛丽苏小说出版他愤怒的咆哮:你们不是为了文学!!!
最后马寅波自费出版了自己的另一部作品事实却是无人问津反之原先KTV坐台小姐写的玛丽苏网文的签售会却是门庭若市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是病了,病了很久了!!
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组织了一个打榜小队以为有观众看到,就会被认可却被说是抄袭,被说成是儿子代笔他感觉委屈和愤怒,却又无力似乎忘记了,这不是他为了面子而造成这样的吗?
被抓,被误会,被骂他开始反思,开始认清现实他烧了自己的书,他到天台喝闷酒
在天台上遇到了那个网文女孩因为出版社用她之前的工作来炒作现在女孩坐台的事被所有人都知道了,羞愧的想要自杀在天台马寅波语重心长的劝说着她,何尝又不是在劝自己认清现实,活在当下切勿“庸人自扰之”
这个电影和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搭毛毛的歌声一出来,内心就五味杂陈鼻子酸酸的,想要哭却哭不出来明明觉得委屈,却又理智的告诉自己“认清现实吧”
马寅波为了救那个女孩,掉了下去很幸运没摔死,却火了马寅波真的还活着吗?
小乔觉得他死了,活着反而是最大的讽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改变
这是很难得的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看似荒诞却都🈶有迹可循的真实案例全员演技在线尤其于和伟老师,具象化的表演出了什么叫做“庸人自扰之”
最讽刺的是彩蛋,假模假样的把出版社搞了下去
可是有一部分观众看不懂,真的很羡慕他们他们一定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吧学会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做一个泛泛之辈,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挺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一部二手杰作,最开始是满场笑声,笑声过后引人深思。
它不是喜剧,而是一部借子成名的荒诞闹剧……风格很独特。
于和伟老师跟郭麒麟一起合作的电影,早就期待了。
小人物的大梦想,现实却很骨感。
这部电影还侧面表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流量和热点的追捧,整部影片封闭无处不在,到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嘛!
电影拍的很好,中间的配乐相得益彰,值得一看!
文/梦里诗书根据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改编,《二手杰作》本身也是一部二创电影,但让人意外的是电影却并没有拘泥于原作的剧本,而是作出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相较于原作,这部电影不仅有着本土化的贴合,更平添了一份带有讽刺意蕴的黑色幽默。
不同于原作,《二手杰作》最为巧妙的一个原创在我看来,就是没有把电影的核心放在父亲的“伟大”上,也没有让儿子在电影中因为窗外偷拍的意外而死去,这样的好处在于因为没有无可挽回的悲剧,电影能从始至终都维系住幽默的氛围,与此同时,电影也可以借由儿子的意外,去用更为调侃的方式展现父亲替儿子代笔遗书,意外爆红后被虚荣名利所迷失的心智。
由此为引的展开,《二手杰作》所讽刺的不仅仅是因“遗书”而走红的马寅波父亲,更深入地揭示了在这场因遗书而意外爆红的事件背后的每一个人。
从劝马墨退学的校长,到曾经对他的作品嗤之以鼻、如今却将他吹捧至上的出版商,他们前后反差的本质都是渴望在这场自杀风波里从中获利。
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显然已经不再是评判一个作品能否出版的决定性标准。
马寅波半生的出版梦想,竟然是依靠儿子的意外而得以实现。
这一切,无不令人深思。
如果说电影的上半场有原作的加持,那么下半场,尤其是儿子马墨苏醒后的部分,则是《二手杰作》真正独立的创作舞台。
面对利用儿子出名的父亲,妻子却不希望儿子一再被利用,所以公然向媒体宣布了儿子从此封笔,但渴望依靠成功的父亲,却依旧觉得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写书,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无情的打击,电影到这里,一股荒诞的讽刺意味应运而生,明明都是同一人写的作品,冠以自杀儿子的名字便能众星捧月,而以自己的名字写书则被另眼相待,这种落差本质上,何尝不是这个社会唯“流量论”的产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将这种写实的荒诞风格贯彻到底。
纵观全片,一面影片最后的落足被局限于了自我和解,另一面电影并没有掌控好人物和节奏。
全片所有的焦点被过度集中在了于和伟饰演的马寅波身上,但对于由郭麒麟饰演的儿子马墨这一角色,影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深度。
这使得马墨在电影中给观众带来的只是一个荷尔蒙过剩、有着偷窥欲的工具人少年,缺乏内心世界的丰富展现和人物性格的立体塑造,这一问题在电影其他的角色上也都普遍存在。
就观感而言,《二手杰作》讽刺有余,力道不足。
当流量打造的所谓热点大行其道,以至于人们不再真正关注事物本身的真相,这种荒诞其实就是对当下现实的讽刺。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追求?
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事物本身的价值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虚荣?
耐人寻味。
马老师书架的右上角,摆着一个小小的雕像,法国作家莫里哀。
1673年2月17日,患有严重肺病的莫里哀作为主演,演出了他的讽刺喜剧《无病呻吟》。
剧中人无病装病,可病入膏肓的演出者莫里哀却咳破了喉咙,在掌声中死在了舞台上。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灯光亮起,镜头扫过马老师的书架,想到这个场景。
观众只觉得演得逼真,殊不知自己看见的,是个真实的病态世界。
爱文学的人怎么活成了这样?
对文字敏感的少年马寅波第一次下笔描绘自己内心的那一刻,大概想不到温柔浪漫的青年马寅波会有一天用情诗打开上海女孩冬妮的心,更想不到窝在阳台力不从心的中年马寅波,跟老婆吵架都不敢摔杯子,却会醉了酒后在变了调的钢琴上弹出《命运》。
陪伴他的是海明威,是里尔克,是莫里哀,也是家里的鸡毛蒜皮、学生的语文成绩、传达室的退稿通知。
他的师兄对他说,我们中文系毕业的,要有点文人风骨。
他好像没有。
他会为了躲老婆把裤子系上死结,会为了出书低声下气地求编辑,会为了儿子的面子给儿子写遗书、声称自己是拿了儿子的作品去投稿,他会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己,他会为了销量不惜一切代价和玛丽苏作者对抗,他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走上天台。
他又确实有。
他在暴雨中推开门。
他在失落中点燃火。
他在干粉里流下泪。
他在对手崩溃的时候告诉她:“跟马老师走。
”你会在马老师身上看到“爹味”,可你也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是多好的爸爸。
最后的那个彩蛋,是梦,还是弥留之光?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力度是够了的,完成度差点意思。
友爱 性、谎言、畅销书…只是这一夜成名来得有些生硬
绝望的文盲可以不用积极表达自己空洞的内心和指点社会的欲望,看了真觉得可怜,这辈子活在世界上一定很难吧,活该的。拍高中生的情节里放这么多低俗的色情“笑点”,到最后都还在开脱偷拍的事实。怎么?跟厕所偷拍的畜生共情吗?我只能用抽象形容这部电影,现代互联网热梗杂糅大合集,像是只会玩烂梗的失败人士才能写出来的剧本。对比原作梗概,这更是中国化极其失败的烂作,照搬美国的青春期恶臭行为放在国内,加上对整个中国社会隐藏的恶意,非常符合我对三本艺术生的刻板印象。满清裹脚布请离新中国远一点,两小时的男凝和荡妇羞辱,干脆找孙吧的人来团建狂欢好了,顺便找洁宝打个广告😅把无知当做讽刺,那副洋洋得意的嘴脸隔着银幕都能看见。
看完有点意外惊喜!是少见的讽刺喜剧,讽刺到位,这很珍贵。片子前半部分剧情紧凑,语言诙谐,笑点也多。从讽刺层面来讲,深度痛骂所谓“文化人”,抄袭梗,见人下菜碟,深谈梦想的代价。这部电影作为导演处女作算很成熟了,完全看不出是新人导演。
对文学圈、教育圈、网红圈的讽刺做的还可以,只是考虑到结尾,就不知道这份讽刺是作者的本义还是观众的解读了。结尾几乎是废片,拉低了整个故事的效果。许思思这个角色也很莫名。唯一清醒的是倪虹洁扮演的妻子,一针见血地看出自家男人的懦弱与卑鄙。好几次cue到豆瓣哭笑不得。
这世界变坏是从把观众/读者当傻子开始的。
分儿低了,这绝对是今年我看过最惊喜的喜剧,太TM讽刺了。
天道酬勤,道阻且长。我这个参加过新概念大赛的中文系学子觉得是蛮好笑,也是对文学莫大的讽刺。文学死了。片尾毫无必要。
看评论就知道大家都知道偷拍不对,那就对了,因为人人都知道,所以片子就不给你说偷拍不对,因为片中世界就是荒诞讽刺的,要是里面的人观念都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那还讽刺什么?
“马墨凭借毫无起色的成绩以及对摄影这门艺术的热爱,考入电影学院”???去你妈的吧,我们北电文化课成绩要一本线!导演你和摄影系和摄影学院有仇?
做成短视频还能有点价值,做成电影就一言难尽了
马老师坠楼后是去世了吧。医院的戏在白色柔光里。导演用关系户(喜欢儿子的女同学)也就罢了,要命的是, 主创似乎没有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马老师写出来的文字到底有没有文学价值。是被埋没的文学之光照耀了世人,还是因为书商的包装产生的集体错觉。
有的部分有点儿黄建新的意思
国内近些年比较少见的讽刺喜剧。和王子昭导演(也是我的直系师哥)做了一期播客。近期会在小宇宙【散场通道】发布。
单看片名无论如何也无法猜到的故事,甚至不留心看过几次预告没办法窥见全貌的故事。儿子“死”了,父亲“火”了。没想到是,这样如此荒谬又称绝的故事走向。看的时候哈哈大笑觉得他是“喜剧”,看完时觉得满堂笑声背后的“讽刺”,一天后再回想竟是一篇“寓言”,一个“童话。这世间原本就荒诞,关于“如何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真正的意义”,或许马寅波为我们所有追求“真理”的人们做了一次以身试法的行为实验。
太糟糕了,怪不得现实生活里这么多偷拍流氓,在编剧导演价值观里这都不是事儿了,被偷拍的女生还被塑造成白痴文艺少女爱上小流氓,自立自强的杰西卡又让她因为“陪酒丢脸”自杀,还被男主救,她又不是猫咪!除了男凝,剧本本身就像便秘使劲憋出来的;喜剧节奏也极差,有时候你分不清导演是在抒情还是讽刺;至于人物,就男主这美化儿子性犯罪、对老婆无能狂怒,活该出不了书。
对出版界的讽刺挺有意思,但视听技法有待加强
所以到最后马墨就是单纯的耍流氓,或者说耍流氓但人家单纯。也行吧。
从自己出书买榜打榜就开始呵呵了,闹呢么,一路从喜剧变成闹剧,天台上怎么突然就和解了,执拗半生怎么就瞬间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最后医院那段更是多余。第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毛不易的歌感到不适,就这剧情根本配不上《像我这样的人》。像马寅波这样的人,虚荣油腻偏执不切实际知错不改三观堪忧,貌似是为了保护儿子,但从头到尾,他对儿子哪有一丁点的爱。以及,从头到尾父母俩没一个人对儿子偷拍这件事有任何后续,这事就过去了,纳尼?
宁浩监制,坏猴子出品,依然是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做为新人导演作品,已经很不错了,兼具可看性和话题性。电影前面有多癫狂,后面结尾于和伟那一下就有多悲情,做为一名中年男性,居然产生了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