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昨天看了,當時看完無比失望😞 ,吳剛和郭濤,潛伏,媽閣是座城中都讓,瘋狂石頭。
都是優秀的演員,怎麼出演如此爛片。
我還想去豆瓣寫評論,一個好演員要認真挑選劇本。
我感覺到生活社會人被無情的戲弄了。
生活各種亂,又沒有熱學和激情(除了床戲)我們都被現實生活碾壓躺平了,看電影又被鞭打。
屌絲買不起房交往異性難,就算和同性醉酒也可能被爆菊。
看完電影腦袋一團漿糊。
像郭德綱說,以為遭報應的方式是生個小孩會吐屎,哏在於抱反了。
我們在電影里習慣看到好人,壞人。
像成龍一樣好警察各種散打抓壞人。
也習慣於藝術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總得在電影里尋找金句。
“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 ”。
注意這電影沒有金句,沒有完全的好人和壞人。
有的是人性和慾望。
其中的劇情人物都是現實的紀錄片。
導演,演員用故事要展現的是生活中陽光下的陰影部分。
人活起很難。
過年了,像下一場大雪。
白茫茫的一片。
暫時吧,此刻過年了,能猥瑣得體面點在眼睛看來。
晚點去豆瓣標註個4星,顯然影評也超字數了。
演员阎隽溪接受好剧邦专访《没有过不去的年》于2021年1月15日在全国上映。
影片中,编剧王自亮(吴刚饰)在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泥潭中奋力挣扎,他深觉年关难过。
成年人的世界掺杂了诸多的精彩与不堪,平静的表象下是暗流涌动的矛盾。
而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和四个儿女一起回老家吃年夜饭……在几番波折后,一家人最终达成和解。
日子再难,没有过不去的年。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没有过不去的年》是寒冬里的一部暖心电影,是故乡父母对远方游子的温声呼唤。
本次好剧邦邀请到《没有过不去的年》里饰演孟瑶的青年演员阎隽溪,来和大家一起聊聊这部影片。
戏里的孟瑶长期的剧本磨合,让阎隽溪更加深入孟瑶这个角色。
“她青春、任性、敢爱敢恨,世俗的可爱。
”“在普通人里还算打眼,扎在美女堆里按姿色挑不出她,骨子里依然保留着那份小清高,小自尊。
”
为了更好地走进角色,阎隽溪在进组前下了许多功夫。
“我比较慢热,我需要前期做的很多的功课,写下对角色的分析、人物小传和对剧本的理解。
这能让我和角色更快的融合,从有意识到下意识。
”
人物得以成功塑造,少不了导演的费心执导。
“导演推荐我看了很多书和电影,这都是我前期要做的功课。
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
阎隽溪与演员吴刚、导演尹力“演员不可能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一切,我需要调动曾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感,就是移情。
”“比如说爱,孟瑶深爱着王自亮,这种爱有爱情也有亲情。
剧本里没有提到梦瑶的父亲,我在人物小传里写的是父亲早逝。
渴望得到父爱。
我找不到这种感觉。
”
饰演孟瑶对阎隽溪而言是一次突破,遇到难点时,团队之间的互帮互助就展现出来了。
“收工后,导演每天都让我们一起晚餐,为的是我们迅速的熟悉,拉近距离。
吴老师是前辈,也是我特别敬仰的一位演员,有时会不好意思担心打扰。
吴老师都会主动的和我聊天,慢慢的这种距离感消失了亲近的许多。
”“敞开心扉的聊天拉近了距离,放松下来我才可以顺利‘移情’。
”
阎隽溪很珍惜每次和前辈对戏的机会,和实力演员对戏,会让表演变得酣畅淋漓。
“我几乎所有的戏都是和吴刚老师在一起拍的,有压力更有动力。
遇到在专业上我很敬仰的前辈,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
演技得到他人肯定,是对表演者莫大的鼓舞。
而这也让阎隽溪后面的戏一蹴而就。
“记得拍完饭店里带妈妈介绍王自亮那个镜头,摄影老师赵晓时老师跑到了现场,说隽溪你的眼里有爱了,对了,记住这种感觉,我兴奋的快要哭了。
但是不能哭,是要很开心的介绍嘛,我又憋回去了。
”
剧组大合照 “就在那天我突然就找到人物感觉了,之后就很顺利。
人物感觉对了,怎么演都对。
”戏外的阎隽溪戏里戏外是鲜明的反差,是戏剧人生VS温暖团队。
“我几乎每一场戏都哭,戏里哭的很惨,戏外在剧组里感觉很温暖。
”
成为演员以来,阎隽溪饰演过各种角色。
她是《和平饭店》里的个性王大花,也是《梦想森林》里的苏小北……
《和平饭店》饰演王大花对阎隽溪而言,演员是职业也是热爱,她直言,自己并不觉得辛苦。
“因为我爱电影,爱我的职业,感觉很幸福。
”
生活中的阎隽溪有着演员对身材的自律,但平常的时候,她和大多数女孩儿一样,做着喜欢的事情。
“不拍戏的时间我喜欢练练瑜伽,宅在家里或一个人旅行,背上包说走就走的感觉真好。
”
单纯灿烂的童年似乎拥有着极大的魅力,令大多数的成年人对其难以忘怀,对阎隽溪而言也是如此。
谈起过年,阎隽溪回忆起她孩提时的快乐。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
每到过年,全家人都会回去团聚,我和一群孩子在外面疯跑、放鞭炮、吃炸丸子,太开心了。
”
《没有过不去的年》是寒冬里的一部暖心电影,是故乡父母对远方游子的温声呼唤。
家在的地方,或许几个小时就能抵达,但是团聚这条路,可能需要走得更久。
“2020的年因为疫情我退票留在北京,今年可能也回不去了。
中国的传统,年的意义是与家人一起,才叫过年。
”
“2020这一年太艰难,发生太多事情。
无论再艰难,没有过不去的年。
2021愿世界和平,愿所有人、所有家庭平安。
”渴望突破青年演员的野心,体现在渴望自身实力的突破上。
“我想挑战内心张力比较大的角色。
”“不想给自己画圈来局限空间,相信人的潜力可以无限大。
演员在塑造时也是如此,我希望能去尝试不同角色。
”
目前,《没有过不去的年》正在全国影院热映中,想要了解有关这部影片的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去影院多多支持!
(记得做好防护措施哦)也期待阎隽溪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优质作品。
与其说这是电影不如说更像是一部戏剧,作品是按照戏剧模式展开剧情,类似于《雷雨》,全篇能很明显的感受到“郁热”氛围,到结尾时将所有的伏笔等等进行收束,将矛盾爆发出来。
电影是将一部电视剧需要演出的内容浓缩到一部电影里,但不妨碍这部电影比同期的电影都要好看。
加上这个题材和类型,都是第五代导演的老传统拍摄模式了,类似于张艺谋最近的《一秒钟》。
其实很佩服导演敢于在春节拍这样一个“贺岁片”,几乎没有任何搞笑,每一个小事,每一句台词都能让你心里泛起一丝丝的惆怅,但回头看看自己身边的家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在人物编排上过于巧合,但孩子多了,性格,做事方式,考虑问题上各有不同,极其正常,为了家产打的不可开交,闹到法院的不是也比比皆是。
老妈妈的演技真是让人钦佩,我觉得绝对是可以拿奖的,她所做的那些事情, 其实跟我们的母亲又有什么不同呢,自己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多做一些,自己再无力也要给孩子少些麻烦,不去劳烦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天下母亲其实都是这样的,连同江珊那位母亲不也是如此,在丈夫出轨的背后不也还是为了孩子而隐忍吗?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导演是一位敢说真话的人,我敬你是条汉子!!!
大部分人都在讲剪辑混乱和琐碎你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子吗你们的环境不是乱七八糟吗你们的念头不是杂乱纷飞吗琐碎的场景和杂乱的剪辑折射的就是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因为我们都接受不了自己是糟糕的、凌乱的。
习惯性的给自己贴上好的标签,不好的永远和自己无关。
到最后你才发现这都是你成长的过程啊!
故事到后面你发现条理清晰了,感情融进来了,你也静下来了,是不是你心灵成长的经历嘛!
故事里还体现了一个价值观,真是讽刺又现实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定义他人的思想!
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里除了吴刚、吴彦姝两位主角,还有江珊、吴军、苏丽、郭虹、丁嘉丽、林永健等演员,看着这些老演员演戏,就莫名觉得舒服,虽然戏份都不多,但是演技纯熟不拖沓,情绪变化自然又真实。
丁嘉丽整部影片两场戏一句台词,从影片里她梗着的脖子、冰冷的表情、狠厉的眼神和咬牙切齿的这一句台词里就能看出她是一个无限践踏女儿尊严的母亲;苏丽饰演的角色在影片里不是很起眼,但这也正是一个勤恳乐观的农村妇女的特点(我就是因为看过她另外一部影视作品中类似的角色开始关注她的),话不多,实心待人,朴实的没有存在感,总是忙忙碌碌却又总觉得自己付出的不够多,得知家里男人得了癌症之后就像天塌了,眼圈总是红红的,看着让人心酸;剧情的最后着实感人,吴彦姝老师饰演的“妈妈”看着二儿子踏进家门后轻轻说出“齐了”这两个字后,我瞬间泪目,“妈妈”期盼已久的“中国年”终是儿孙满堂、全家团聚,但母亲却已老去……影片虽然有些地方情节交代的不够清楚,但在“中国年”这个主题下,整体是不太影响观看的。
影片的镜头很生活化,男主陪妈妈去医院看病,开始镜头在他们前面,然后跟着他们,他们离开后又像旁观人一样跟着人来人往的医患和家属;妈妈在家给男主热饭菜、包馄饨,一边唠叨着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一边理解着孩子们的忙碌和辛苦还一边念叨着一些不值一提的往事……这些都是零散在我们生活中的小事,看电影的时候倍感亲切,这样的影片氛围让“年”的气息也更加浓郁。
影片放在今年上映,相当有意义了,我们走过2020这样特殊的一年都不容易,时间推着我们往前走,不得不面对沧海桑田,但总要抱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走下去,就像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的名字一样,生活里“没有过不去的坎”。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回家过年”的电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故事基本涵盖了家庭、爱情、小三、社会、悬疑、搞笑、法律、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热门话题。
当然了,故事最后还就是一部关于“回家过年”的电影罢了,其他的只是涉猎而已,不必当真。
因为故事“涵盖”的内容太丰富,所以还是先从老母亲入手开始讲。
故事里头的妈妈,是个“大众妈妈”,记挂着自己的几个孩子,记挂着自己的老家,记挂着邻里街坊。
出个门得给达康书记包好多饺子生怕孩子给饿着。
邻里给的一点东西,舍不得扔,哪怕身体根本不允许吃。
这个非常“大众”的妈妈,在故事的开始,到医院检查个身体,就搞了一场虚惊,从来没进过医院的达康,差点在“人潮汹涌”的医院把妈妈给弄丢了。
在这里,第一个伏笔来了。
身体检查结果怎么样?
达康书记不关心,他自己烦着呢。
为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达康最近有点烦。
不过,他的烦心事儿,还真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
首先,因为发了个朋友圈,达康惹上了大麻烦。
这个麻烦,一开始达康还有点沾沾自喜,没想到自己的“有感而发”,竟然得到了很多好友的转发,流量大V好像一夜之间就诞生了。
自己虽然“只是个”编剧,在很多剧照里头都是“被裁掉”的那个,但是,看看,自己还是很有市场的。
可惜的是,这个“沾沾自喜”没有欢喜起来,麻烦就来了。
达康始终搞不明白,自己也就说了一个事实,怎么就和“诽谤”联系上了呢?
按照书记当年的脾气,非得好好查办不可。
可是一旦书记不是书记,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因为达康这个朋友圈,惹的可不是一般人。
在这里,还是提醒各位,如果没有背景,朋友圈这玩意儿,哪怕是转发,也不是很保险。
于是乎,这个事儿,只能求助于律师了。
对于律师这个行业,想象中的“以法律为准绳”,其实执行得也不是很到位。
达康想象中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反而面对一大堆律师费犯了愁。
律师费还暂且不说,当事情“酝酿”到一定程度,达康发现,即便是自己愿意给律师费,也没律师“敢”接这个官司了。
达康这下可是慌了神,怎么,不当书记才两三天,自己就这么不好使了?
还别说,天无绝人之路,达康这个时候忽然就“遇到”了一个“正义”的律师,愿意免费为他打这场官司。
你看,搞不搞笑。
这位律师的结局呢,不妨剧透一下,后来就发生了一场“交通意外”,至于死没死,故事里头没交待。
哎呦,是不是又有点惊悚悬疑的味道呢。
这件达康最应该关心的烦心事儿,故事其实也没做主要的交待,至多是在达康在一间“空屋子”里,一掀塑料布,底下是一大堆钱的时候表现了一下,这事儿,可闹大了。
作为一个“正常男人”,达康也不能免俗。
这位小三可不让人省心了,被“包养”的时光太难打发,不知不觉就想搞点副业。
什么裸贷、捐卵的热门话题,又蹭了一波。
达康眼看着小三“楚楚动人”,英雄气短,只能钱包出血。
而且出大血了。
能用钱搞定的事儿,还不是达康最烦的。
正宫那边,还等着交作业呢。
达康力不从心,但还是得“继续努力”,正宫对他的评价是“你就是那个在月亮上背金子的人”。
听了这话,达康不知道心里是如何想的。
其实,干脆,达康也不用想那么多了。
人家正宫老早想得明明白白的,“千里之外”的异地,有个小三太正常不过了,但是江珊也明确表态,她绝对不会“让”出这个位置,因为在美国,还得达康掏钱养着呢。
不得不说,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好好的一个人,“调教”成只看钱的面子。
灰溜溜的达康,只能“回家过年”。
当然了,这次“回家过年”,达康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个时候故事开始老母亲的体检,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伏笔”,但是请各位放心,为了满足电影多元素的表现手法,这里只是一个“反转”的“伏笔”。
只不过,在“回家过年”之前,达康还是得解决一下“朋友圈”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和他的弟弟扯上关系的,还真得好好捋一捋。
家里头的弟弟妹妹一个个的不让达康省心,真的好累。
当书记也没这么累吧。
不知道达康是不是有这样的感慨。
故事的最后,反转还是来了。
越是善良的人,越是被欺负。
在这个故事里头,达康这一家子,除了老母亲本性善良以外,就剩下生活艰难的二妹还保持着本真。
“地位越高”的,越是在骨子里头透着薄凉。
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这些人,编剧一个也不敢“欺负”,最后“欺负”到无辜的“百姓”头上。
这个难道就是社会越来越“势利”的原因吗。
吴刚老师饰演的中年油腻编剧王自亮满身毛病,生活过得焦头烂额,忙于奔波,看着都累。
即便是这样内心还是有柔软的地方 ,起码相比弟弟妹妹们,作为大哥对妈妈还算孝顺。
相比于城市我更喜欢回安徽老家的戏份,即使家里有各种矛盾,外面过年的气氛是暖的让人觉得是有希望的。
王自亮当知道妈妈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时,毅然回老家陪妈妈过年,这也是让我感动的,尽管饭桌上还是各有矛盾各种挖苦但总算凑齐了,遂了妈妈的愿。
过年意味着团聚,不光小孩期待,父母其实也更期盼着儿女们回家团圆。
喜欢影片这种开放式结局,不框死,留白,让观众去想象去发散。
虽然王自亮有点渣吧,但让人看着中年男人太不容易了,太累了,何必呢,简单点吧!
希望王自亮在老家的这个年能放下繁琐歇一歇重新思考一下自己今后的生活。
看完电影特想赶快过年回家陪陪爸妈,时间久了,想念堆砌,就想回家看看,至少,有一份牵挂总是好的。
作者:乌合之子但愿君 首发于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46535410一、事隙与闲笔著名的汉学家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谈到他对于中国和西方叙事学不同的分类。
从“叙述性+时间化”和“非叙述性+空间化”的原型对映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中西叙事文学在对“事”的理解上的异趣。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叙事研究的基本单位都是“事”或者“事件”(event)。
如果没有一个个这样的基本“事件”单位,整个叙事就会变成一条既打不断也无法进行分析的“经验流”。
然而,研究叙事的基本单位“事件”,并为它下定义,看似容易,其实很难。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事件”是一种“实体”,人们通过观察它在时间之流中的运动,可以认识到人生的存在。
与西方文学理论把“事”作为实体的时间化设计相反,中国的叙事传统习惯于把重点或者是放在事与事的交叠处(the overlapping of events)之上,或者是放在“事隙”(the interstitial space betweenevents)之上,或者是放在“无事之事”(non--- events)之上。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大多数中国叙事文学的重要作品里,真正含有动作的“事”,常常是处在“无事之事”.-静态的描写—--的重重包围之中。
饮宴的描写就是“无事之事”的一种典型,我们只要试想一下明清章回小说里有多少游离于情节之外的宴会描写,就会明白古人的心目中对“事”的空间化感受,是如何的强烈了。
在西方叙事学中,他会要求剧情符合三一律要求剧情要有起承转合,必须要以事件为中心进行推导,但是在中国叙事学中则不是这样。
造成这样的差别所在,是因为中国叙事的过程并不将不同的叙事作为离散的叙事单元块,而是将一个完整的叙事作为一个空间来进行处理。
这里也体现出中国和西方的底层美学逻辑的不同,西方的美学逻辑要求个体分散并且以结构主义的形态组建,而中国的美学呢,只是以一个更加模糊的意境进行囊括。
《没有过不去的年》看似将镜头聚焦到了王氏一家,然而实际上是通过王家兄弟姊妹的关系展开一副更为人生百态的社会光景。
尤其是当故事最开始的几分钟,王自亮陪着他的母亲王老太太去医院看病,在这个叙事块儿中就出现了大量和故事主线无关的其他人的细节,但是这些通过与王自亮。
发生碰撞和接触的人们也正是对于中国社会人生真实状况的展开。
导演尹力在接受采访时,将其说成是闲笔和毛边儿。
《没有过不去的年》全片一个多小时,它不长,但我却用了很多的“闲笔”:医院里吵架的姐妹,大街上不会玩微信的老头,举着个乌龟敲车窗的贩子,向编剧推销男性保健品的,楼上的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邻居,有很多的诸如此类的“毛边儿”。
是的,这些毛边儿如果剃掉对故事的主线没有影响,但是当它在电影场景中出现时,能够真正的将这部电影不是以一个故事,而是以一种观察的角度出现。
在这方面与之颇为相似的《罗拉快跑》也曾经展开过其他人的未来命运,以三秒钟出现的快闪镜头。
但是和这部电影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想通过一种附属的子叙事来体现命运偶然的主题——而《没有过不去的年》展开出的这些事隙,则体现出了意境。
《没有过不去的年》:现实主义的锐度和温度——尹力访谈这些零碎的元素看起来是一个无组织的状态,但它首先增强了生活质感和时代特征。
其次,这些元素构成了单线条叙事之外的交响效果,在主部主题呈现的过程当中,副部主题仿佛是无意识、不经心地表达;但是闲笔不闲,有它的剧作和节奏方面的作用。
旅游团在徽州那场戏就像大街上抓拍一样,全是精心组织好的。
游人问“听说这村里出过多少举人多少秀才”,耳聋的老者所闻非所答“都出去打工了”,这些不咸不淡的话都有讽刺的意味。
还有,王自亮在大街上溜达,两个叫他“王老师”的剧组女孩儿拍戏路过,剧组没给她们钱,给了两只鸡,女孩儿把鸡送给了王自亮,这也是调侃;下个镜头母亲就把鸡汤端上来了,看上去很放松,这是一个生活流式的叙述,但都有我们的用意在里边。
这类手法单一出现不行,必须成系统才能有效果,包括街头卖保健品的女孩儿,举着乌龟敲车窗的人,拖违章停车的警察,医院吵架的姐妹,楼上不讲理的邻居,窗外坐轮椅的女孩儿……无法用主题进行归纳,却能真切地感触到观影者。
《理解漫画》的作者谈到这是一种极具东方美学特色的留白。
什么原因让我们过不去了?
——琢磨《没有过不去的年》电影可以写秘密,但是必须服从于人际关系的传奇与深刻。
譬如《英雄儿女》《小城之春》《新龙门客栈》《红高粱》《霸王别姬》《战狼2》《泰囧》等等。
中国大部分著名影片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物关系写得精彩、深刻、传奇。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美学基因。
也正因此,中国人不停地羡慕美国电影会讲故事,嫉恨自己拍不好类型片。
但是中国电影研究始终就没有人发现这里藏着两种文化上的区别。
我们暂且把美国的电影文化称作自由主义文化,中国电影文化称作江湖传统文化。
西方影视学中有一种思路是打破第四堵墙,即演员对着镜头向观众诉说,让观众意识到演员只是在演戏,从而意识到他是虚假的。
而按照尹力的做法,通过这些闲笔,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狼狈和困境与影片中表达的叙事进行衔接,模糊了真实和虚假之间的关系。
专访丨导演尹力:灼热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生活“放到影片当中产生了交响的效果,不是写一个人的单曲,当主部主题发展的时候,副部主题不经意的渗透进来,逐渐产生了人们对整个社会氛围的认知”。
在这个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有很多叙述支线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的,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一些著名的中国电影的其他手法中。
比如《流浪地球》的“饱和式救援”,主角一行人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只是偶然到达了最后的发动机,刘培强也不是唯一一个发现莫斯有问题的人,这些看似的闲笔都体现出具有中国独特属性的叙事法。
《没有过不去的年》:一部温暖的现实主义力作尹力表示,该片立足最普通大众的情感与2020这个特殊年份的时代主题。
导演想通过一家人在春节前几天的生活片断,以他们的辗转变换,呈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不仅想带给观众简单廉价的温暖,还想让观众感同身受以及生发出一些思考。
这个故事不仅是剧中人的,也不只是创作人员把自己的个人经历放到里面,还是千家万户中国人经历过的心路历程。
二、多媒介载体与戏中戏在这部电影中明显出现的戏中戏有两处,一处是王自亮编剧的《全家福》,还有一处是向藜的合唱《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作为整个电影进行到前半节的插曲,体现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永无止境的日常生活在这永无止境的日常生活中,似乎人们可以高往的抬头满含热烈的向前走,然而事实上却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青春舞曲和王自亮的窘迫忙碌碎片化困惑的中年生活以交叉蒙太奇的方式极快的出现在银幕上,还夹杂着轰隆的火车声,这种带有交响乐式的场景调度仿佛暗示着光鲜亮丽的生活表象与背后的沉浮挣扎,他们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却无奈的融合于一体。
而王自亮的全家福具体场景也并没有出现,而是以片段式的台词。
穿插着王自亮与王自健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而进行所有的正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员表现的故事都被很巧妙的遮挡了。
这些一闪而过的信息,带有很大强度的文本可解读空间。
它们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一闪而过,似乎并不需要获得观众的细致观看。
与此相似的,具有庞大的信息却一闪而过的场景,还有在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各种多媒介载体。
最常见到的就是手机短信(微信)信息,这些小而密集的文本。
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极短,需要观众以高专注力去同时观看文本信息和现场的场景调度,才能够识别。
与快速交互出现的手机信息,相比较的是作为关键道具却没有展开的王氏家谱。
王自亮在上飞机的时候,翻开了几页,在后面他和妻子女儿相处的场景中,也能看到这些一起阅读的片段。
这本王氏家谱后来回到了安徽老家,在最后几个场景中,子女几人翻看相册之余,也在翻看这本家谱。
这一组相互对立的载体也体现出处于同一空间下的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作为母亲的生活记录方式是以画面和文字为主,他想沉淀或者记录下的内容是过去几十年里不变的东西。
而作为子女在现代社会生活如此发达的当今,却分割几地,无法。
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和父母镜像,而只能通过便捷的通讯工具与父母聊天。
他们彼此之间以一种血缘纽带衔接为一家人,同时又以更大程度的命运(污染-揭露-治污-病人)衔接到一起。
滕尼斯在谈论共同体的时候谈到三种共同体,一种是血缘,一种是地理,还有一种是情感。
我们会发现这三种共同体,他们衔接的力度都不如命运,这就是导演厉害的地方:冥冥之中衔接起来的现实主义,让所有人在更大程度的意义上成为一体,不是因为是一家人,不是因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小区,也不是因为相处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而是因为没有人是孤岛,所有人都是一个完整大陆的一部分。
什么原因让我们过不去了?
——琢磨《没有过不去的年》影片一再出现王家宗谱不是闲笔,而是有着全片独到的象征意义,它就是影片之中所有人物的关系所在,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可以变得很深刻的。
王自亮是一个游走在人性底线上的主,这里所有关系就可以统统落在人性底线上层分缕析。
影片对之揭露的太过委婉,应该说这是不暴露作品主观意图,留给观众更大评论空间的愿望。
三、复调性与可复读性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他认为有复调小说的特点就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让这些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们统一在某个事件之中,他们相互碰撞而不发生融合,从而让整个的叙事又产生了很强烈的复读性。
首先是产生复调的不同人物的叙述。
尽管主要一切都围绕着王自亮的所见所闻和遭遇进行,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各色人和事都以碎片的模样进行了展开。
他自己所眼见的信息,是不齐全的,观众从他的视野出去拼出的其他人的叙事块儿也是弥散的。
尽管如此,这些人物所展开的故事都是对话性的,也就是一切负有意味和含义的事物当中所存在的。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回到事件性回答生活,被体验为一连串独特的唯一的存在事件的那种意义上,那么那个具体化的巨大而直接的重要性就会浮现出来,人类的言语实际上是一切人的行为,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位置,其特殊性由说话人的物质体现来加以确保。
在这个意义上,他或她占据了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占据了存在中的这个,而且是唯一的这个位置。
由于电影是以线性的方式播放出来的,那些后来的对话声部出现在影幕之后,就很有可能会改变之前读者对已获取的信息的印象。
在这部《没有过不去的年》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可复读性的场景。
加达默尔曾经说过一种解释学循环,你要在细节中把握整体,在整体中把握细节,需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个作品的完整面貌,以中国的易经书来看,亦是如此当我们真正完整的了解整个文本的空间之后,才能看出来其可读性所蕴含着的带有层次的情感。
在这种可复读性的场景中,我们很难判断导演的意图究竟倾向于哪一种。
①王自亮究竟知不知道污染企业的罪魁祸首是他的弟弟?
他所谓的道歉,是对谁道歉?
他的弟弟王自健究竟有没有动手解决律师?
为什么他的房间里会突然收到一大把的现金?
②他在美国的妻子,来美国机场接他和他见面时候的模样,以及他们一家4口在后续的日常欢乐气氛中的相处,是真的吗?
他妻子当时是否真的知情?
妻子所谓的副卡,是为了维护女儿编造的谎言还是真实存在的?
不同的解读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有些看似简单的场景,也随着叙事信息的不断复杂化,呈现出一种极其强烈的反差审美。
很小的一处是包括编剧请小三儿和她妈妈(丁嘉丽饰演)吃饭,一顿饭吃得不尴不尬,吃完出来就是别人家一场盛大的婚礼,瓦格纳《婚礼进行曲》一起,更衬得人生狼狈,不同人物的命运不用说一句话,就摆在那里了。
更大的则是故事进入到最后,有欢天喜地的农村过年时的场景、王家一桌人在小空间中的对话,以及随时整装待发待捕的公安同志。
农村的鞭炮越响,那些过年的节日仪式感越足,那些欢乐的氛围越亮,越呈现出强烈的乐景哀情——这真的是没有过不去的年吗?
这真的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吗?
沉重的现实、强烈的真实感,深刻地刺痛着观众的内心。
2020年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阖家欢乐的大团圆结局也更容易带来高票房——于是豆瓣的评分不高,便可以理解了。
我去看电影的时候,一家人带着孩子进入电影院,而这部作品里却有着相当篇幅的儿童不宜的场景——不管是交尾的、血腥的,还是残酷现实的。
而。
作为观影的中年人们,看着这些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一地鸡毛的琐碎所带来的困境,他的内心或者是我的内心久久无法散去。
无法散去的是对生活的郁结,绝不是,抚慰人心的年味儿,也绝不是温馨场景。
我知道这样一部作品真正是能够体现时代、记录时代,并将时代的变革记录在胶片上,当我走出电影院,那止不住的眼泪,已经打湿了我的口罩,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还有观影结束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绵延着与现实生活的遭遇融合起来。
最后,我想谈的是:四、叠加的异托邦福柯在异托邦中这么说:福柯: 异托邦_空间作为一种我们所生存的空间的既是想象的又是虚构的争议,这个描述可以被称为异托邦学。
第一个特征,就是世界上可能不存在一个不构成异托邦的文化。
这一点是所有种群的倾向。
但很明显,异托邦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而且可能我们找不到有哪一种异托邦的形式是绝对普遍的。
在一个社会的历史中,这个社会能够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存在的和不断存在的异托邦发挥作用;因为在社会的内部,每个异托邦都有明确的、一定的作用,根据异托邦所处在的这个文化的同时性,同一个异托邦具有一个或另一个作用。
第三个特征。
异托邦有权力将几个相互间不能并存的空间和场地并置为一个真实的地方。
正是这样,在长方形的舞台上,剧场将一系列互不相干的地点连接起来。
正是这样,电影院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长方形场所,在大厅深处的二维屏幕上,人们看到的是三维空间投射在上面,但以矛盾场所的形式出现,这种异托邦最古老的例子也许就是花园。
人们不应忘记,花园作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非凡创作,在东方有着极其深刻且可以说是多重的含义。
波斯人的传统花园是一个神圣的空间,在它的长方形内部,应该集中四个部分,代表世界的四个部分,还有一个比其它空间更为神圣的空间,这个空间像脐带,在花园中间的世界的脐带(喷水池和喷泉正是在这里)。
花园里的全部植物应该被分布在这个空间,这种小宇宙中。
至于地毯,最初,它们出自对花园的复制。
花园是一个地毯,在这个地毯中,整个世界臻于象征性的完善,而地毯又是一种穿越空间的运动的花园。
花园是世界最小的一块,同时又是世界的全部。
从最初的古代文化开始,花园就是一种幸福的、普遍的异托邦(因此,我们的动物园也是如此)。
第四个特征。
最常见的是,异托邦同时间的片断相结合,也就是说为了完全对称,异托邦为把何物称为异托时开辟了道路。
当人类处于一种与传统时间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异托邦开始完全发挥作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墓就是一个高度异托邦的地方,因为公墓同奇特的异托时同时开始,对于个人来说,生命的失去就是这个奇特的异托时,再者,公墓也与几乎永生同时开始,在这个几乎永生中,公墓不断地毁灭和消失。
《没有过不去的年》中就体现出三处关键的异托邦,分别是带有浓郁文化仪式感的同时又是被严重够不够污染的徽州乡土地区;支离破碎的、串联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手机信息对话空间;以及重回幼时经历的怀旧地、最后一次团聚的老房子。
围绕着徽州乡土地区,即母亲口中的“老家”,似乎完全不受到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的侵蚀,而是保留了古色古香,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人文地理,都有着强烈的世外桃源感。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这片乡土上上演出庆祝新年带来的种种歌舞节日活动,把过年从一个单薄的词语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场域。
这这番狂欢热闹的庆祝之下,人们载歌载舞,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可是这种美好的幻想注定只是枉然罢了,就如同旅游团的导游问聋了的老大爷,“中过几个举人状元”这样带有古代时空的话语时,老大爷回应的是“都去打工了”这一无奈的空巢现实一般——一直照顾老太太的元能兄弟摔断了腿,同时查出来,他早已被企业排放的污水患上了疾病。
整个乡村的留存的乡民们,都患上了疾病——整片土地,整个农村老家也都被现代化生产的工业以非常破坏性的方式被裹挟着进入了现代社会。
我以为老家异托邦与老太太是一体的,老太太最开始不愿意看病,也不懂现代技术;后来进了医院检查只有3个月寿命(她自己不知情),尽管身体早已被侵蚀,但依然努力成为治愈在现代社会中疲于奔命的中年人们。
手机空间则将虚拟的表象以超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
如前文所说,那些快速的切片式的信息一闪而过,拼凑出更具有互文性的社会。
要不要陪老太太一起过年的几兄弟姐妹的扯皮,来自一次又一次的电话,视频电话、手机电话、短信、微信,林林种种。
王自亮关心的乡村污染问题,来自微信转发朋友圈,后来引来一连串的官司、律师援助、与二弟的博弈。
被摔断腿的元能也在视频里向各位问好。
王自亮的所有工作都建立在现代通讯技术上:为土财主写的自传“自亮,就是照亮您自个儿”,给大腕儿写的改了一年多的剧本,看了一眼手机之后又翻身开始编剧写作。
王自亮与妻子女儿的温馨生活片段,被拍进照片里,也只是拍进照片里——我们现在仍不知道这些照片究竟拍于何时,是出轨之前还是之后——导演将这些拍照片的场景乱序插入到剧情之中,营造出记忆碎片似的混乱感。
王自亮被发现出轨,也是因为手机。
妙果从父亲的旧手机中发现了他与情人的合照,妻子说王自亮给情人刷卡时,她是副卡,总会受到短信提醒。
而那个即将被卖掉的老家,以及从电影开始到结尾老太太一直念叨着要去的养老院,形成鲍曼所说的怀旧的乌托邦。
那个地方已经回不去了,就像变成小孩子的王自亮,以及那些不是记录在手机里的旧照片。
真是“房子在,家就在”吗?
人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但可以装作挂念着的空屋而已。
什么原因让我们过不去了?
——琢磨《没有过不去的年》自亮的大妹妹向藜则是一个十分自我的女性,性格尖酸刻薄,唯利是图,何以早就离婚似乎不难理解。
老母亲打算卖掉家乡的老房子,决意把最大一份款项分给一直在家乡生活、视同养子的元能,并且诚恳地告诉儿女们,元能二十七年年年帮助他们家,而现在他竟然早早患上了癌症!
但是,向藜拒绝接受母亲的感情诉求,拒绝理解母亲最后的心愿,其心性之寒凉,其言语之冷血,可以直接摧毁所有善良人们的意识的屏障!
至于小妹妹向薇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母亲的生活几近不闻不问。
《没有过不去的年》这一段接近着尾声,其实很深刻地讲了一个悲凉的现代家庭故事。
嘴边都挂着“妈在家就在”,实际上母亲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已经变成了摆设。
在故事的最后几幕,过于幻想的场景再度复现出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看老照片,仿佛从来没有任何矛盾一般,仿佛现实里的生活压力从来就不存在一样,仿佛下面一直等待着抓捕王自健的警察也并不存在。
鲍曼说,这叫做“回到子宫”。
有这么个治愈之地在此处,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从头再来。
《假如还有来生》的重点,不是来生,而是假如,所有的故事停留在童年时分即可。
导演虚设出的大团圆结局,并不是“温情”,而是“残酷”,在这残酷之下的团圆,让这个年不是“没有过不去”,而是“没有、也过不去的年”。
原答案:今天刚刚看完,我给的评分是8.6,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我也决定把它当做一个很长的回答来展开。
现在先简单的说一下看法。
整部作品我的个人观感,基本上前面一半的时间淹没在琐碎的交叉蒙太奇的信息中,而后面一半的时间越来越压抑越来越崩溃,最后泣不成声。
尤其是过年的那些欢快喜悦的场景和背后真实要面临的无奈和挣扎,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人带来更加沉重的美感。
如果观众自己曾经经历过影片中讲到的一些生活片段,估计会更加难以承受如此戳心的沉重。
每个镜头每个人物……件件随身,事事两面,看着看着竟然能跟里面的每个人产生共情。
没有倍速播放,老人、家庭、夫妻关系、兄妹感情、成长中的孩子……慢慢看着心里怪沉重的,联想到自己,越想越操蛋,继续想着想着也就笑了。
35+旅居外省多年,讽刺的亲情、狗血的感情、糟糕生存都经历了些,妈蛋,发现自己三观还正心态还好,真棒!
忍不住的鼓励自己爱自己😊😊
「什么水平 完全没有重点」原台词送还回去…
尹导可以去拍短视频去了,这片儿真是有够碎片化。别看时过境迁,表达还是停留在冯小刚的《一声叹息》阶段,只是用高群书的《过年好》又重新拍一遍,就是感叹一下中年人的不容易。
其实整个影片看起来很累,叙事有点混乱,过份突出老大而完全忽视了其他几个兄弟姐妹的生活的成长经历,甚至一度认为影片主题是老大的婚姻,最后才知道亲子关系是影片主题。片末兄弟姐妹的意见分歧很真实,也多少有点感人。总的来说有点拖沓,不利索。
⒈一堆演技派,合伙给观众演一出流水账,其中还掺杂了家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节奏简直是灾难,剧情更是难看,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完全看不下去;⒉大型家庭伦理剧,老大忍受着事业的不顺,妻女的分离,于是只好选择出轨,同时还有官司缠身,可幕后却是自己的兄弟,而且还让家乡朋友生病,这是一个圈吗?⒊无论有什么难事,过年还要一起吃饭,无论身犯什么罪事,也要陪亲人过最后一个年,另外那个女儿真令人讨厌,平时也不管母亲,结果争家产出来了!
尹力的导演功力更需要“壮阳药”。
台词写得太灾难了。想说的太多结果都没说好。热评的三如很准确。但吴奶奶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可惜片子配不上她的表演。
一地鸡毛也要过年呀
角色太多了 每个角色身上又有不止一条信息 想表达的东西也太多 导演没有能力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表达清楚 到最后看起来很混乱。 再加上有些情景是真的尬
前半部分剪的错乱无序,节奏跳跃的很,跟主题不相干的低俗添头是一茬又一茬,跟同样主打亲情排《关于我妈的一切》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第一时间看的点映,吴刚的造型性格各方面都是颠覆性的一次创作,看完会带给人很多思考,值得去看。
一个北京编剧,包着小三,老婆两女儿在美国,这生活没法共情。科普下主卡消费副卡看不到也收不到信息。
都给吴刚老师
感觉剧情有点乱有点赶,可能拍成电视剧把一条条线捋清楚更合适一些,但是演员演的是真好。我还得感叹一句,王自亮这一头长发多少中年人羡慕
知足是福!
内容有点碎,的确是很多社会问题碎片化的反应,让人反思,也让人压抑,又让人看开,反正冲着达康书记来的,演技绝对到位~
两星给了老太太。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一个达康书记!哼!
老人太慈祥了。包养也有点假。
没有过不去的年,但有过不去的狗血烂片!
零零碎碎乱七八糟
稀碎到最后就是一场团圆饭,不适合电影院看,一地鸡毛感非常足。